










第三代窯主張維翰習成傳承該項傳統 技藝,期許傳統陶產業注入年輕世代,延 續客庄陶文化產業命脈。 銅鑼窯的作品多元化,從20斤的小型 酒甕到800斤的大型酒甕、醃製酸菜以及醬 油的各式大小水缸、儲藏茶葉的茶倉、柴 燒茶碗、茶杯、茶具組、大型景觀陶及陶 藝創作等;同時也積極創新、研究釉藥變 化,兼顧生活實用性,經營力求多元化, 未來增設展售、展覽區、故事館,創造老 窯場價值。






















Q3. 從事手擠坯後所遇到的瓶頸
A: 一開始就是跟上一代的觀念落差問題,當然就是有花一 些時間在磨合,我們自己想做的是比較創新的東西,長 輩是比較保有傳統的東西,他們比較不願意去改變,我 們回來之後就覺得說要更創新,把我們的產品、服務模 式也好,更多的跟著時代進步來改變,所以我們從傳統 的生產訂單模式到開放遊客來我們窯廠參觀。
我們前兩年有把窯廠整理起來,然後從陶產業,化成現 在我們有一個銅鑼窯青年創業基地,我們有在地的青年 品牌,與我們的銅鑼窯結合。
















要介紹手擠坯時,先來介紹中國陶瓷歷史,而原始 陶器通常用手工捏制、泥條盤築法成型,多為細泥 紅陶,用篝火燒制,燒成溫度低,燒結程度差。仰 韶文化時期的彩陶常用泥條盤築法成型,有黑色的 幾何圖案作裝飾,晚期出現了以人物為主體的圖案 。大汶口文化時期的彩陶使用了慢輪成型的工藝。 陶輪的發明,為制陶技術帶來了革命。龍山文化出 土了黑陶、灰陶、紅陶、白陶等多種陶器,其中黑 陶使用快輪成型技術以及刻花、鏤空等裝飾手法。 商周時期,手工制陶脫離農業成為獨立發展,產品 多為灰陶,還有青銅器造型的白陶。西周陶器常用 幾何紋、弦紋、獸面紋和回紋裝飾,並且開始運用
宋代的瓷器藝術空前發展,有官、哥、汝、定、鈞五大名窯 及磁州窯、耀州窯和景德鎮窯,其陶器的製作技巧、器型美 感、釉色效果、裝飾手法(粘貼、刻花、筆繪、化妝土)等 都堪稱完美。遼金時期的陶瓷以雞冠壺、馬蹬壺為代表,體 現了民族的生活特性。元代的代表瓷器是青花、釉里紅、釉 下彩瓷。明代的景德鎮成為全國的瓷業中心,青花瓷成為主 流。匠人們在顏色釉、釉下彩的基礎上創造出「鬥彩」、「 五彩」、「新彩」等品種。清代的陶瓷工藝發展到了頂峰, 色釉達到了十幾種,如古彩、粉彩、琺瑯彩等。
從清末到日治時代,鶯歌已發展成為臺灣窯業的重鎮,同一















做好的甕就會載上去窯燒, 窯燒完的時候,熱氣會往上, 熱氣往上之後,上面的東西就會乾, 乾的時候交換下來燒, 不然遇到濕冷的天氣一個禮拜也不會乾。 窯爐的溫度,憑經驗沒有到那麼準, 有溫度計輔助, 在靠經驗來看火色是否到位。
在這次的《消失的技藝》這項主題中我們組選擇了苗栗特有的陶藝傳統 技法《手擠坯》,這項技法是從有在從事陶藝工作的爸爸口中得知,在 了解《手擠坯》前對於這一項技藝是完全不了解的,透過這次的製作才 知道原來台灣所用到的大甕缸或酒甕是《手擠坯》這項技藝製作而成, 大多人都只知道手拉坯,反倒手擠坯是大多人不知道的技藝,也有人會 把這兩項技藝搞混,希望透過這次的電子書製作,能讓大家了解到手擠 坯與手拉坯的差異,並想要讓《手擠坯》這項技藝這項技藝能傳承下去 。回想當初有點可惜當天採訪時因為確診關係無法參與,後來為了能更 加了解《手擠坯》自己而後有跑去一趟參觀,看見了大甕缸及酒甕的實
體,才知道原來這每一樣的作品說如此的巨大,尤其是窯廠內的燒窯地 方,之前有看過小型的燒窯,這一次看到了超大型的燒窯,那天看著銅 鑼窯從以往到現在的作品彷彿置身其中,看完後更加的想要把這項技藝 傳承下去,也很謝謝師傅當初願意讓我們採訪,讓我們也能為這項技藝 的傳承盡一份心在上面。很開心這次因為這項主題發現了臺灣有很多即
回想起當初與師父約採訪時,我們提著採訪的器材和伴手禮帶著新奇的 感覺踏上路程,到達目的地後我們先去吃早餐,不知道是不是我們太餓 ,但那家早餐店滿好吃的,讓我們陶藝之旅有個美好的開始。
到了現場師傅熱情的招呼我們,還找了一個適合採訪的地方讓我們更好 操作,當我們採訪完時,師傅還讓我們如果有更多問題可以多問問,問
到傳承這類問題時,師傅也是有一些想法,如何推廣,如何讓年輕人認 識到這些技藝,可以與什麼產業結合等,讓我們在這次對話中深刻體會 到師傅對這技藝的熱情與深愛和如何讓這項技藝不消逝在時間的潮流中 ,背後需要做什麼努力。
接下來師傅帶領我們參觀窯場,在這裡我們看到了許多師傅的作品,可 以看到師傅不只是做普通的手擠坯而已,還有加入一些自己獨特的創作 ,師傅還有說媽媽也會加入一起創作,這些作品以後都可以留給兒子, 讓我在作品的背後,感受到了溫情。
與師傅道別後,回程時我們帶著滿滿的收穫回去學校,之後在做報告時 開始感覺到有關手擠坯的資料稀少,許多資料並不是那麼好找,幸好師 傅有一些資料能支援我們,真的很謝謝師傅的幫助。 而透過這次課程我學到了很多,因為之前讀的不是設計相關科系,以前
藉由這次課程主題-消失的技藝,我們選定較少見的陶藝 「手擠坯」 技法。剛好組員的爸爸從事陶藝工作,諮詢了身邊的陶藝老師,最後 選擇這個主題。一開始找了很多相關的工作室,但因為有些師傅沒有 再做了,再來是地點跟交通等問題,因此尋找訪談者的過程困難重重 。很幸運的是苗栗銅鑼窯剛好符合我們的主題,窯場及師傅都是有在 經營的狀態,於是開啟我們的田野調查之路。前期了解相關背景、準 備訪談問題到路線規劃,終於當天搭火車到現場調查了。在訪談的過 程中師父十分親切,非常詳細的回答我們的問題,就算是訪談結束了
也很熱情地表示可以繼續發問,帶我們到窯廠介紹整個園區,很耐心
的解說每樣器具的用途。蠻感謝銅鑼窯給了我們這麼棒的機會,撥空 讓我們訪問以及拍攝,師傅現階段因各種事務的繁忙,沒有接外面採 訪,連知名電視台來拍節目也拒絕,但看我們是學生希望給我們一個 機會讓我們完成學校的報告。
經過這學期的電子書計劃,從一開始的討論到選定主題,然後去做田 野調查,最後把資料整理成電子書,覺得是很有趣的一個過程! 我們這組的主題是手擠坯,也是因為這次的電子書才接觸到這個題材 ,手擠坯是台灣早期的陶藝技法,因為這個技法需要耗費許多時間、 精力,後來就漸漸沒有人在做,但也是因為需要耗費許多時間精力, 所以手擠坯做出來的東西感覺特別有種力量的美。我們這次做田野調 查的地方是位於苗栗銅鑼的銅鑼窯,銅鑼窯是苗栗的老窯場,經過三 代師傅的傳承,第三代的師傅 -張維翰先生更把窯場打造成一個新穎 的景點,窯場附近的龍貓公車站就是由師傅建造的。 我們在採訪師傅的過程中,也感受到師傅是用心的想要改變銅鑼這個 地方,師傅除了是窯場現在的負責人外,也參選銅鑼鄉的議員,想為 家鄉盡一份力, 師傅說他的座右銘是 - 擁抱傳統,與時俱進,而師傅 也把這件事做的很好,在經營老窯場之餘,創立了銅鑼窯青年基地, 結合年輕人的文創品牌,讓窯場有不一樣的多樣性。我是第一次做田 野調查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採訪師傅的過程,由師傅親自講述自己的經
一.書籍
手擠坯乾坤:陳炳廷陶藝專輯(藝術薪火相傳 -第7屆臺中市美術家接力展) 作者:陳炳廷 出版社:台中市立葫蘆墩文化中心
出版日期:2017/09/01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67219
手拉坯技法-附DVD(軟精裝) 作者:邱玉錡 出版社: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出版日期:2011/11/30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34711 圖解陶藝拉坯成型 作者:[日]杉山佳隆 出版社: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出版時間:2020年 11月
開 本:16開 ISBN:9787559203762 https://haoshuhu.com/index.php?m=Item&a=order&id=4AIIqR
陶藝釉藥學(二版)
作者:范振金 出版社: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出版日期:2017/06/01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60897
Mary Chappelhow ( 2012年 )視傳文化,陶 藝手拉坯成型技法
http://www.wxadtw.com/product_d.php?lang=tw&tb=6&id=4515
書名:陶藝實踐100個關鍵重點:不可不知道
製作陶器的基礎知識
作者:野田耕一 出版社:北星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0/04/15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4062?loc=M_0005_003
二.論文
民藝自覺—李季儒手擠坯柴燒創作論述
亞太創意技術學院/文化創意設計研究所/ 106/碩
士/設計學門/其他設計學類
研究生:李季儒
指導教授:游博文/李明松 李明松引用關係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https://hdl.handle.net/11296/u2ny7d
大甲東陶之手擠坯技藝傳承--陳金成陶藝創作內涵研 究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96/碩士/藝
術學門/美術學類
研究生:李桑瑀
指導教授:黃嘉勝 黃嘉勝引用關係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https://hdl.handle.net/11296/u8tzv2
探索台灣傳統陶藝
研究生:潘海猷
指導教授:謝章富
碩士/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
論文出版年: 2008 https://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nclcdr&s=id=%22096NTUA0509024%22.&searchmode=basic
台灣陶瓷藝術文化之轉變-從陶器、陶藝到陶瓷博物館
研究生:簡宜平
指導教授:吳方正
碩士/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
論文出版年: 2011
https://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nclcdr&s=id=%22099NCU05546009%22.&searchmode=basic
台灣現代陶藝造型之研究
研究生:張文宗
指導教授:梁桂嘉
碩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
論文出版年: 2007
https://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nclcdr&s=id=%22095NTNU5619044%22.&searchmode=basic
https://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nclcdr&s=id=%22109NTUA0038007%22.&searchmode=basic
三、期刊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民國105年)第147期 https://www.th.gov.tw/epaper/site/page/147/2151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民國105年)第153期 https://www.th.gov.tw/epaper/site/page/153/2255
四.網路
鶯歌陶瓷│最早的傳統手工陶瓷技法
手擠坏
2015-11-05/大台北
https://tripper.tw/ceramics-handmade/ 陳明發 (民國107年 )手拉坏陶壺,新竹市文化局
https://culture.hccg.gov.tw/ch/home.jsp?id=397&parentpath=0%2C3%2C20%2C422&mcustomize=multimessages_theme_vie w.jsp&dataserno=201809220001&toolsflag=Y&mserno=20180921 0006 南投陶開展大師曾樹枝表演手擠坯技法
2015/08/20 中時 楊樹煌 、 沈揮勝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50820004303-260405?chdtv 鑽研手擠坯 古技新用創現代陶 曹麗蕙 2020.10.30 人間福報 https://www.merit-times.com/NewsPage.aspx?unid=602261 青年返鄉承家業 擠坯老手藝有傳人 2018/01/15 大紀元 責任編輯:陳真 https://www.epochtimes.com/b5/18/1/15/n10059203.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