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橋文化報 歷史 板橋區昔日叫做『擺接』,來源自在此 地區生活的平埔族-凱達格蘭族擺接 社音譯而來,到了清朝雍正年間才開 始有漢人足跡,乾隆年間,板橋舊名 「枋橋」,是臺語發音,意思為 「木板所做的橋」。 後來漢人在17世紀後逐漸遷入並形成 聚落。在大漢溪船運興盛時,商旅 貨物在「湳仔港」上岸運往「擺接 社」閩南人聚落,途中需經林家花 園後方的「公館溝」。 為方便人貨通行,其上興建了一 座木板橋,當地因而被稱為「 枋橋頭」。 後來的「枋橋城」即沿著公館 溝東南岸興建城牆,在木板橋 前設置西城門,約為今府中路 、林園街口。近年來公館溝經 整治加蓋後,橋已經不復見。 日治時期時,將「枋橋」改 為日式地名板橋,讀法為 「いたはし itahashi」, 先為板橋庄,1929年升格 為板橋街。 二次世界大戰後國民政府 延續此名,改為板橋鎮 ,隸屬臺北縣,成為 台北縣之縣治;1972年 7月1日升格為縣轄市 板橋市;2010年12月 25日隨著台北縣改制 為新北市而隨之改制 為板橋區。
地理 板橋區位於新北市中西部, 新店溪與大漢溪河流交會沉 積處,為整個大臺北淡水河 以西的中心城市, 全境為適宜開發人居的平 原地形並有河川環繞。 全區地勢平坦,無山嶽及 丘陵。東南部略高,但海 拔僅約10公尺,漸次向 西北部趨低,至海拔約2 公尺。 其地質時期全屬第四紀 完新世完新統之沖積層 。但板橋街區及新埔 、埔墘、深丘、後埔 以東一帶,地勢較 高,可謂之為老沖 積層,形成較早, 可能為地質時期的 台北湖之沉積[6]。 板橋區最主要的河 川為大漢溪與新店 溪。大漢溪為淡水 河主流上游,也是 本區最大河川, 流經浮洲地區後 ,以弓狀形成本 區西北邊界, 至東北端江子 翠地區與新店 溪相會。
出版:205第一組 執行長:林昱安 創意總監:林鼎荃 總編輯:靳皓閔 藝術總監:李孟澤 行銷總監:陳偉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