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華軀體的空殼

Page 1

( 我們都在努力成為繁華軀體的空殼 )

(繁華軀體的空殼

陳畇中/平面設計師,在繁華人煙的世界裡,我們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對生活的憤懣, 我們都擅長活在繁華軀體裡,看著除了表面只有空殼的自己,繼續成為單向度的人。

二 學 年 國 立 臺 北 藝 術 大 學 藝 術 跨 域 研 究 所 創 作 實 踐 陳 畇 中 書面資料
創作經歷 Creative Experience 02 自傳 03 創作歷程 04 特殊成就 04 結尾 跨領域創作計畫書 Project-Based Art 06 緒論 06 研究動機 07 研究目的 10 預計成果 創作作品 Creation 24 灣人 28 拾貳ㄊㄨㄚ 32 黃紙山巒 38 頭就是要很Bang 45 佛經經典設計的年代
Related Writing 14 島嶼生活與地景 18 對美學的認知 20 何謂藝術? IV III II I Contents 目錄 Written Information of Chen,Yun-Chung and Portfolio
相關研究寫作

創 作 經 歷

出社會後的這趟研究所考試我知道我很勇敢,只是是什麼?

引導我不斷努力往前邁進,只有自己遵循著感受我才知道,感受也是一 種藝術行為,不停的在與生活碰撞。

2022.12.10 鄉間田園

I.創作經歷

創作經歷 Creative Experience
-01
I.創作經歷 Creative Experience

我是 陳畇中,1999年,春生。

無文,無武,當一位同學詢問老 師: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那我

如何呈現所見的世界?而我只能想 到:這個空間裡有三個人。各位教 授好,我來自南投普普小鎮-竹山。

兒時能在鄉間土地上追逐是童年 最大的快樂,每當夕下;沿著路途

傾聽鄉村電台;那莫名的情懷;會

使我迷著農田望著暮色;潺潺的溪 水如同家裡的灶跤,只有擰著濕透

的衣服回家,青春才是成為顛倒時 間的卡帶。

生活在地方小鎮,我的成長伴著

人文氣息一同長大,有著流利的南

投臺語腔,穿著廟會衣服夾著拖鞋

出門在外蹓躂的很土男孩,或許因

為人文環境的背景,我更能體會身 土不二的民族風情,見過崇山峻

嶺、水軟山溫,明白看得越多,越 謙卑;走得越遠,越柔軟。

01 - 02 I.自傳
自傳

或許有一天,在驚鴻一瞥轉瞬間,彼此會在時間的記 憶磁軌中,模糊抹去一些真實,也相信這一段歷程會 在多年後成為最真實的曾經。

在大學時期,受到系主任-黃志偉藝術家影響,對 於藝術創作有極大的轉變,開始尋覓自己對藝術的表 現手法、研究當代策展主流,曾經一同與談系主任 《金光藝術至今的潮流》,從想法、美學、技術,明 白展示的價值就是權威,有著延續與教育意義,相對 的從與談、接觸,抽象批判性的辦證思考使我有著社 會變革的想法面向,我更能清楚當代藝術哲學思考層 面的精神。

求學歷程從創造亮點至行動行為已是我對待作品的 理念,大學畢業前,由王振安教授指導專題製作,此 間我接觸到與社會衝擊的一場行動,背景記憶升旗是 一場榮譽與神聖的儀典,教授將國旗更換成垃圾,為 垃圾舉行一場莊榮的升旗典禮,究竟是暗諷國家的腐 敗,還是對於環境保護的重視?都不是重點;重點是 手法創造出「亮點」,此時此刻正在苦惱專題製作的 我,激發了不少想法,「行動」兩字註定終身伴侶 我,只有不停的與世界碰撞,才能以此勾勒自己的形 狀,就此了解藝術脫離不了行為,甚至一場計劃性行 動,創造「亮點」也體悟出生活並不只是沉思的生 活,而是從行動的生活反思所身之處的境況並提出行 動,所以出發坦然面對自己,唯有處境才能體會著我 們受到存在之事的制約,意味境況才能表現出人同時 作為主體與客體的面向。

I.創作經歷 Creative Experience
—張聰賢
一、創作與學習歷程
壹 、 創 作 經 歷

2020年畢業製作《宣告旅途》同時獲得三大設計獎項,金點

新秀設計獎 入圍、青春設計節 視覺傳達設計類 入圍、放視大賞

視覺傳達設計類 入圍。還記得在升大四的暑假、在眾人都為畢業

製作而忙得焦頭爛額的時刻裡,因為聰賢老師的一句話,毅然決然

的出發去徒步環島。以雙腳認識台灣,不提前找落腳處、搭便車但

從不主動攔車;試著從旅途中尋找生命的答案,誠實面對未來的惶 恐與不安,同時也學著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宣告旅途》收錄了在

這43個日子裡,我們碰上的那些深刻遇見。

2019年《拾貳ㄊㄨㄚ》榮獲理光杯平面設計類 金獎,同時榮

獲當年系展不分類全場最大獎及眾多教授特別獎。大二那年,因一 場屏東縣文化局他方X地方當代藝術特展,我便思考藝術存在置身 經歷的記憶,家鄉的情懷使我有許多的靈感,藉由著時間與地方故

事喚起這片土地餘溫的記憶,如天空之城所說的:「根扎在土壤 里,和風一起生存、和種子一起過冬、和鳥兒一起歌頌春天,只要 離開土地,就無法生存。」我們總是接受外來文化到自身體內,卻 忽略了生命到最後盡頭,終究要回歸自然、回歸土地,這片土地充 滿著窒息式的心跳聲,如果可以看看地方的曾經,那片土地所帶來 的文化溫度,或許會幫助我們在生命過程,畫上無數的逗號。

三、自傳結尾

大學時期就讀視覺傳達設計系,主修平面設計,在畢業後我回 到家鄉清靜一年不在做設計,從生活中慢慢累積創作能量,過去太 多與客戶溝通的過程皆被商業所塞滿,直到回到家鄉見識了曾經的

崇山峻嶺,過往的水軟山溫,才終於明白,我需要追尋一種打破商 業限制的創作思維。跨藝術領域想追尋複合式設計創作,是我非常 肯定的答案,我必須為我的創作能量,打破設計規則,從新尋找規 律,對我而言學習過程不是嘗試錯誤過程,而是頓悟的過程,懇請 教授可以給我這份機會,重新建構新思維。

02 - 03 I.創作歷程與特殊事蹟
二、比賽與得獎事蹟
創作經歷 Creative Experience

跨 領 域 創 作 計 畫 書

當我讀完《龍應台-大武山下》才知道

原來我們的緣都那麼淺,愛那麼深。在有光的時候,為什麼不在塵中-看見:熱著的就是火,亮著的就是光,念著的,就是愛。

II.跨領域創作計畫書

跨領域創作計畫書 Project-Based Art
- 05
-- 龍應台

以崇山視角探討地方文化符碼之創作研究 以南投竹山為例

一、問題陳述

從我們心裡認知的符號型態來談,竹山以「竹」聞 名,所以此地方叫-竹山,但事實是這樣嗎?日治時 期,因竹山境內山坡多為竹林,而殖民政權統治架構 下興盛竹林產業,也因此更名為竹山。地方文化存在 的目的在日治時期背景是一種商業行為,於是我們便 要思考行為何時成為竹山地方文化?就好比竹山是先 有產業還是先有竹林?是先有竹林還是先有山?如果 竹山早起若沒有發展竹林產業,那竹山今日名將為 何?當今竹藝藝術家受到竹林產業興盛影響以竹編帶 動竹藝文化,竟而推廣竹山在地文化,那竹山特產紅 蕃薯為何不在文化發展之中?竹山難道已經被竹子所 綁架了嗎?試著從地理角度切入人文議題。

二、研究動機

家鄉對我而言,除了家的存在,更多的是發生在這 片土地上的餘溫故事,我們總是在外到處漂泊,敲叩 每個生人的門口,才察覺到「家鄉」才是那最後走 到、最深的內殿。如佛家所說的「身土不二」,主要 的意思是:我們和土地沒有分別,每個人都是土地的 一部分,同時也被土地滋養,如果我不能用我畢生所 學去告訴眾人身土不二的地方氣息,那我將會對不起 這片土地的善待。於是我希望透過設計所學結合藝術 跨域實踐鄉土文化的創作,影響他方對自家身土的重 視,並從研究視角中去觀看這片土地,創造鄉土文化 符碼。蕃薯為何不在文化發展之中?竹山難道已經被 竹子所綁架了嗎?試著從地理角度切入人文議題。

貳 、 緒 論
Project-Based Art
II.跨領域創作計畫書

竹山除了竹還有山,看著小鎮處在四面環山下,發現竹山與山之 間存在著一種文化關係,玉山孕育下的濁水溪南岸曾是嘉慶皇帝

與紫南宮土地公的傳奇遇見;玉山山脈的起點「八通關古道」 證

實了先祖開墾的辛勞,竹山因地理緣由必然形成悠久的地方文 化,希望透過地理人文的角度從新探討明朝開墾至今所保留的文 化與符號,並以創作研究的形式表現崇山下的竹山地理人文。

三、研究目的

本研究以竹山地區作為研究區域,茲將研究目的列述如下:

ㄧ、了解竹山山域的脈絡與地理環境。

二、探討竹山山域對地方文化的發展。

三、探討竹山至今所存在的文化符號。

四、總結山域與文化符號的相互關係。

五、藉由藝術創作結合設計整合創造地方文化符碼與提出地方文 化的重要性。

四、計畫架構

06 - 07 II.緒論
問題陳述 研究動機 研究目的 緒論 創作計畫 前量研究 回顧文獻理論 跨域結合 創作理念 定義主軸 分軸發想 創作執行 預計成果 研 究 取 徑 研 究 方 法 跨領域創作計畫書 Project-Based Art

跨領域創作計畫書:如果山域是文化的表 徵,那什麼是可以與文化共談。

一、創作理念

如果山域是文化的表徵,那什麼是可以與文化共 談。要淺談文化必定脫離不了歷史的脈絡,有脈絡就 會有頭有尾,相當今日研究山與地理必然會有自然 規 律與法則,找尋規律打破規則,是創作計畫的重要核 心。尋找自然所留下的痕跡與環境現成物原生的脈 絡,認知土地留給地方人文的特性,並透過「山」與 「地方人文」的相互共同性、關聯性去創作作品。

參 、 創 作 計 畫 II.跨領域創作計畫書 Project-Based Art
二、創作流程 創作計畫 創作計畫 創作理念 分軸發想 被關係 關係 預計成果 主軸理論 定義主軸 竹山人文 山域特性 後關係(文化符碼) 「山」媒介特異性 地方故事轉換符號 跨領域結合 執行計畫 前 置 背 景 創 作 執 行

三、分軸發想

創作是一種關係與被關係所產生的後關係,可知,後 關係就是製造亮點,創造兩者關係發展的面向。

後關係

竹山與山之間存在的文化符碼

〈從關係中去尋找「竹山」特有的人文〉

山孕育這片土地的結晶,列舉-紅番薯:竹山與山有著相互的關 係,這片土地經由濁水溪主流從合歡山的經過,由仁愛至竹山,高地至 平地,有著肥沃的土壤,以農為生的竹山,因土壤的緣故種植出具代表 性的糧食-紅番薯,清光緒年間的《雲林採訪冊》寫道:「江西林山(照 鏡山)在縣東北二十八里,其山穿田突起,勢如橫屏,山頂坦平,廣

二、三里,四面玲瓏秀麗,山麓居民錯處,厥土丹赤,所產地瓜,大異 尋常,味甘如飴,質若塗朱,世稱佳品。」形小味美的紅番薯,加上嘉 慶君遊臺灣的地方傳說,讓紅蕃薯成為竹山人文的表徵之一。從竹山人 文去找尋山的關係,可知竹山崇山的地理肥沃。

從山的脈絡了解地方文化:臺灣山脈北至南縱貫全台,竹山卻是 四面環山,而從不同山域不同視角去看竹山會有著不同的定義,山是善 變的,我們所見的視角會因為高度與天色有所轉變。清領時期「開山撫 番」的政策,積極向臺灣東部開闢,其中一條由西向東的古道-「八通 關古道」建成於竹山至花蓮玉里,竹山也因得地利之便,美名為「前山 第一城」,不僅是早期交通商旅的過站,也是移民進入內山的門戶,是 南投縣開發最早的區域,人文薈萃的首邑。

08 - 09 II.創作計畫
〈被關係中去尋找山與區域的特性〉
竹山人文 被關係 竹山山域
關係
跨領域創作計畫書 Project-Based Art

竹山早期開發的繁榮,因此古蹟甚多、文化深厚,在 玉山山下的這片土地,存在著許多故事,不只是單純竹文 化產業的盛起,更多的是在人與人之間相傳的故事,那每 份故事的背後皆是承載歷史文化的痕跡,不管世界如何變 化,人相傳的溫度只是用另一種形式存留在時間的背景之 中,治癒著這片土地,我們應該挖掘地方故事,用符碼傳 承歷史的記憶。

四、跨領域創作執行列表:

「山域」媒介特異性 地方故事轉換符號

山,不同視角的變化 山脈脈絡的點線面 土地現成物的運用

竹山,紅番薯地瓜的可能性 廟宇文化的符號轉化 地方故事的符號轉化

對應關係的結合

「符號」與「山」特性結合創作

創作作品

提出作品

透過設計包裝創作作品

創作作品設計整合 平面設計宣傳成面

平面設計包裝成面

成果發表

II.跨領域創作計畫書 Project-Based Art 肆 、 創 作 執 行
〈從後關係中,總結山與地方人文的關聯性〉

五、跨領域創作執行

我們可以得知竹山文化與土地有深厚的關係,竹山與山的文化關 聯,是關係與被關係的共同性結合所發現的符號,可以說是「山」與 「竹山」的文化符碼。在媒材的運用上也因現成物的多寡有更多發展可 能的面向,像是紅番薯的紋路與番薯皮、根的運用都是複合創作的能量 之一,將其解構、轉化、重組,再導入地方文化特性符號,便是創造文 化符碼的過程,加上竹山廟宇文化的悠久歷史,自然擁有隔代相傳的故 事性,也是轉化成符號創作的其中一環。創作執行的符號轉化,我會從 地方故事或文化信仰中具有權威性、教育性的所指物著手轉化,轉化過 程由所指物的符號進行拆解找出構成新符號的外延意,所指的意思可以 解釋成:「所指物衍生的外延意是另一種符號,該符號存在著隱含、迷 思的第三種非表面象徵含義。」最後再將所延伸的符號,從新建構完整 視覺且賦予新的意義。而創作的視覺符號需要再經過山域研究的關聯性 元素進行結合,增強符號在與山相互關係下的重要性。

山域研究創作將使用顯像的表達方式,從竹山「山域」的平視視 角從新定義山巒的型態,並從山域追尋符合地方創作的可能性,同時透 過研究脈絡建立構成點、線、面的媒合系統,從新創造出經由勘查地形 環境時所感知的同時面向。

創作計畫的最終階段,會透過設計整合創作計畫,系統性的設計 需求可以為藝術創作執行面有更專業的展示效果,不只專業的展示效 果,設計整合還包含藝術產物的實踐與宣傳推廣的應用,是協助藝術創 作有更好的實踐運用。

六、預計成果

茲將研究成果列述如下:

一、找尋竹山「山域」媒介特異性。 將地方故事轉化為符號。

二、結合「山」元素增強文化符號。 創造系列地方文化符碼。

三、透過設計整合包裝。 創作研究報告。

10 - 11 II.創作執行
跨領域創作計畫書 Project-Based Art

相 關 研 究 寫 作

如果你有十萬美元可以完成一項計畫-你想做什麼?

如果你有一百美元 - 你該如何實現相同的抱負。

-- Nick Tobier,藝術家,美國

出至於烏托邦工具書

III.相關研究寫作

相關研究寫作 Related Writing
- 13

島嶼生活與地景:檳榔、香蕉、甘 蔗、椰子樹 - 當代藝術展

一個意識的形成是由記憶背景所堆疊出來的,就有的記 憶,與生的文化,皆是他與他者不同的創造力,所以何 謂藝術?「精神層面把藝術看作是文化的領域或一種型 態,我是這樣註解的。」

臺南美術館一館/檳榔、香蕉、甘蔗、椰子展場

一、藝術與島嶼間的溫度

反知的藝術定義中,已經「找到了自我型態」,看一 件作品在於符號與作者之間的關係,過多的美感只會使 我們喪失在禍海之中,有了絕對藝術定義。反思藝術與 鐵鏽間的溫度:時間、歷史、痕跡,唯物,所見即所 聞,看見鐵鏽,不論物與物件間的關係我確實看見了時 間的過去,回到論物件時,糖廠鐵器與甘蔗紙相互的存 在,說明了糖廠曾經存在過,但存有價值已經停留在我 感受不到的年代裡。

III.相關研究寫作 Related Writing 壹 、 島 嶼 生 活 與 地 景

二、他方與地方間的關係

就看見的符號而言,現有的平面空間裡,有一層又一層的推 疊,像是平面下的空間感,形狀與符號,給於我對當地文化的立刻 認知,就是椰子樹,文化的意象或許只有我能感受出來,因為在地 的關係,第一次看見他作品時我很感動,只因為他比我還會做自 己,也就是他了解地方與他方之間的關係。

張新丕 Sin-Pi Chang/ 熱帶-樂園 Tropical-Paradise/ 2014-2019

14-15
III.島嶼生活與地景 鐵鏽物件-糖廠/陳穎亭
相關研究寫作 Related Writing

三、背景下的相互關係

《香蕉樹與紀念碑》的香蕉葉背後藏有1945年美國 硫磺島戰役數名美軍在豎起美國國旗的著名攝影作品的造 型。這件可以看出象徵日本帝國主義的帝國結束了,但香 蕉樹卻是比勝利紀念碑更根深蒂固的生長在帝國擴張的遼 闊的幅員上。

III.相關研究寫作 Related Writing 壹 、 島 嶼 生 活 與 地 景
香蕉樹與紀念碑-謝牧岐

就看見的符號,香蕉、像似軍人的軍人,與真實的香蕉色色 彩,神秘穿越香蕉樹之間的農人,從中發現這些符號解構後又重組 的故事,就我個人觀點分析出,當時年代是香蕉產量極大的時代, 才能讓人在平凡的香蕉樹下穿梭,我想是在日治出口時期所發生的

事情,或許是在光復後才能悠閒走在路上。

16-17
III.島嶼生活與地景
四、 反思他方與地方間的關係
相關研究寫作 Related Writing
謝牧岐/歸途上的風景

美學是當代去除主義單純就「自我」與「他」

可閱讀的:「自我」所 去構建的思考模式。

一、美學背後的想像

就拉岡的「鏡像理論」探討美學已經不在是存粹自 我與主體之間的表面關係,而是更深入的反思拉岡所提出 的:「自我就是他者,是一個想像的、期望的、異化的、 扭曲的與被誤認的對象」,也就是說明淺意識的創作行為 並非具有意識形態,它是一個本能行為,無需因為「他 者」所去破壞「自我」的創作行為。

二、美學背後的基底

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產與再生過程,就是各將種符 號不斷重建與解構,我們卻置於後現代主義的脈絡來看待 拉岡的重要性,如果要討論後現代主義符號與言語理論的 話,拉岡的「符號批判理論」我們必須討論,因為他統整 了:精神分析學、語言學、拓樸學與人類學,說明白後現 代主義的思路可說是拉岡所發展出來的,「想像」、「象 徵」、「現實」構成了人們存在世界的三向度動力,而這 三者皆各自成雙對相互扭結成三個軸線,不斷地創造出新 的文化,也就是後現代主義所說的「符號」。

三、美學背景的世代

拉岡的研究說明符號的關係在人類文明出現就存在 美學的可能極為可信,往後的構成、批評、眾人認知的 美!皆是人與人或人與社會相互利益所構建的,美學並非 世人想像如此複雜,相對極為簡單,因為「存在即合

理」,在醜也有美的觀點!

III.相關研究寫作 Related Writing 貳 、 對 美 學 的 認 知

四、本土美學的消逝:文化創意被商業化的文化

係人類社會特有消費,是通過金錢購買有形「商品」而從中 得到個人慾望滿足,經由消費活動,可能對部分消費習慣或買 賣,牽涉到複雜決策過程,或者消費者可能根據收入、個人喜 好、社會習俗而產生影響。

「商品物」本身也既有立場不同的價值,成面廣泛,可能來 自流行、文化、宗教皆是定義商品物本身價值,最為難題的是文

化,由於英國創意產業的成功,台灣合理化文化價值取向,將文 化導入創意產業,而對文化價值卻沒有一定認知下,將商品以行 銷方式迫切眾人肯定文化,只因為「商品」兩個字的加入,或許 說「商品物」本身就是必須要有價值,而眾人看見商品物價值往 往在於表面,說明「商業」與「消費」之間上下關係,不見「價 值」之中平衡,無論天秤導向哪邊皆是慾望與滿足間的虛無感。

五、美學存在的符號:已劍獅說明文化逐漸商業化

劍獅可說是安平在地文化的象徵,特有獅子嘴咬劍,卻不是 風獅爺,是當朝每戶士兵圓盾上的符號,早日晚歸下已習慣將盾 牌放置家門外,並與劍一同放置,路過間眾人無意看見獅子符號

咬著劍,當時形成了劍獅文化的初期特色,也說明保家為國的士 兵當時是重要的角色。當朝明代因西域贈送「獅子」受皇帝喜 愛,將獅視為崇高的象徵,因故當朝士兵圓盾上的符號皆是獅 子。以上分析皆帶給劍獅雛形初現,是到後期清朝統治下,明朝 士兵逐漸消失,但因當時眾人已肯定該文化下,將劍獅文化加以 認同,在此初心已變出新,對現今文化上還未有「商品」出現, 可是卻無法否認劍獅存在的必要性,為了因應現代社會化下的 「商品」必須加上消費來合理化,認同劍獅消費的必要(包含師 傅、工錢、材料)但文化不應該要用商品混為一談,在地文化的 意義是傳承文化的重要,並非用商品告訴消費文化的必要。

18-19 III.對美學的認知
Related Writing
相關研究寫作

一份工作。我開啟對藝術的熱情? 一、我與藝術的背景

我曾經參與過一件竹藝作品的製作,因為有薪水的 關係,直到發薪日時,我的薪水與原訂少了一部分,我 得到的答案是:來這邊是給你學技術的。好,太好了! 於是開啟我對於藝術樂情,因為可以造搖撞騙。曾經參 與藝術工作事緣至於熱情,也因為藝術工作,我不在追 隨藝術,不在為藝術存活。直到今日我回到家鄉,看見 竹編文化依舊,我才明白,我需要為家鄉做更好的文化 推廣。

要探討何謂藝術?我會從社會向度開始談起,曾經 的教授,黃志偉主任,給我過一個概念:一個人型,與 被社會化的人型,最後到不成人形。每個人在出生時都 是一個清楚的人型,在漸漸的社會化之後,越來越多的 膜將自己包裹住,直到看不清人型,就成了一個不成人

III.相關研究寫作 Related Writing 參 、 何 謂 藝 術 ?
二、社會向度
《漸漸社會化》
外在力量 外在力量
外在力量 外在力量 《不成人形》
外在力量
外在力量

型的人。人的平庸性在於不思考,人的邪惡性失去判斷,當我們 願意成為不成人型的人走向單向社會時,我們便會對任何身份認 同毫無歸屬感,即對藝術認知不在存有任何歷史記憶與身份空 間。

三、何謂藝術?

藝術存在眾多可能性,是單純具體感覺,進一步構思自我覺 定的多重可能性。從現存生活世界感知成長出的單向度思維,只

會否定人類追求真正藝術解放的理性潛能,相反的,抽象思考才

有著誘發藝術變革的想法面向,如尼采所說:「自由的保證是什 麼?是不再對自己感到羞恥」,藝術的哲學背景需要有著內在的 個人思維,理性的美學思考,如果藝術界訂了規則,那我們將會

喪失主體對自身的認知,因而感到羞恥。

四、時空背景下的藝術思維-當代

藝術存在的面向太多元了,科學、經濟、教育、政治、社 會,在當代-去歷史、去時空的數位化時代裡,沒有哲學批判性的 辯證思考,會導致資本主義在惡性經濟中過度的擴張,唯有行動 才能讓無產階級在被剝削關係中集體醒悟。那何謂藝術?在我認

知的範圍下,符合三層意義的認知都可以通稱為藝術。

三層意義思維的簡易圖

藝術它可以是一種行為、創作、教育剩至於抗議,只要是從行動 的生活反思所身之處,並提出境況,都具有藝術的可能性。

20-21 III.何謂藝術?
第一層意義 第二層意義 第三層意義 所指物 外延意 符號具有符號意 隱含意 迷思 意不型態
相關研究寫作 Related Writing

創 作 作 品

生命需要經由一種深沈的挖掘才會得到覺醒與重生。

成 長只有脫離舒適圈在他方地方之間不斷交涉協調才會「成長」,為了 成長我行動,若秉持初心向前出發,我們將墜落深淵從頭走起唯有「苦 悶」我們努力試著生存。

2019.07.16 張聰賢老師

- 23 IV.創作作品 創作作品 Creation

ONE ISLAND

用自己的雙腳走進臺灣深處,跳脫原先的生活型態,誠實面對那 份迷惘與不安,為自己的青春勇敢一次,也學著為自己的選擇負 責;藉由汗水、心跳、步伐以及沿途遇見的人,來體會有溫度的 感受,並以文字、圖片紀錄下這整趟過程,向大家傳遞這份溫暖 與追尋自我的勇氣,使生活不只是「沉思的生活」,盼能從「行 動的生活」來獲得更多的啟發。

Leave your old life behind and walk on your own two feet into the depths of Taiwan to confront the uncertainty and insecurity within. Embrace the courage of youth for once and learn how to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your own choices; feel the warmth in from your sweat, heartbeat, steps and the people you meet on the way, then record the journey in text and pictures. Convey to everyone the warmth and the courage in finding yourself so that life is not just “living in contemplation” but also filled with inspirations from a “life of action.”

灣人
看得越多,越謙卑;
走得越遠,越柔軟。
IV.創作作品 Creation 年 份 \ 2 0 2 1 年 主 要 創 作 \ 主 視 覺 設 計 書 籍 設 計
IV.創作作品
年 份 \ 2 0 2 1 年 主 要 創 作 \ 主 視 覺 設 計 書 籍 設 計
Creation
主體書/ 封面使用UV印刷/ 符號質感

灣人 ONE ISLAND/ 形象照/ 2019.11

還記得在升大四的暑假、在眾人都為畢業製作而忙得焦頭爛額的時

刻裡,因為聰賢老師的一句話,毅然決然的出發去徒步環島。以雙 腳認識台灣,不提前找落腳處、搭便車但從不主動攔車;試著從旅 途中尋找生命的答案,誠實面對未來的惶恐與不安,同時也學著為

自己的選擇負責。《宣告旅途》收錄了在這43個日子裡,我們碰 上的那些深刻遇見。

創作作品 Creation 26 - 27
IV.灣人計畫

拾貳ㄊㄨㄚ

貳零貳零到陣竹山遊

林圮昧尬大ㄟ到陣講林圮埔林圮仙ㄟ講拾貳個月有拾貳場竹山遊 屁股就要座阿穩聽我來講古。

2019年《拾貳ㄊㄨㄚ》榮獲理光杯平面設計類-金獎,同時榮獲當年系 展不分類全場最大獎及眾多教授特別獎。大二那年,因一場屏東縣文化 局他方X地方當代藝術特展,我便思考藝術存在置身經歷的記憶,家鄉 的情懷使我有許多的靈感,藉由著時間與地方故事喚起這片土地餘溫的 記憶,如天空之城所說的:「根扎在土壤里,和風一起生存、和種子一 起過冬、和鳥兒一起歌頌春天,只要離開土地,就無法生存。」我們總 是接受外來文化到自身體內,卻忽略了生命到最後盡頭,終究要回歸自 然、回歸土地,這片土地充滿著窒息式的心跳聲,如果可以看看地方的 曾經,那片土地所帶來的文化溫度,或許會幫助我們在生命過程,畫上 無數的逗號。

IV.創作作品 Creation 年 份 \ 2 0 2 1 年 主 要 創 作 \ 平 面 設 計 藝 術 創 作
TWEIVE ㄊㄨㄚ 林圮埔之竹山; 拾貳傳奇故事。
創作作品 Creation 28 - 29
IV.拾貳ㄊㄨㄚ
IV.創作作品 Creation 年 份 \ 2 0 2 1 年 主 要 創 作 \ 平 面 設 計 藝 術 創 作 複合創作/ 257 mm × 182 mm/
蠟、黑墨、紅墨
創作作品 Creation 30 - 31
IV.拾貳ㄊㄨㄚ
複合創作/ 257 mm × 182 mm/ 蠟、黑墨

IV.創作作品 Creation

黃紙山巒

Miss ,the mountains

堅毅十載 伴我山黃

十載千彩 黃紙山巒

美而浩瀚的山嶺看是震撼人心的感動,事實背後卻有無可告人的故事。年幼 記憶裡,我坐著阿公ㄟ卡車來到深山,阿公下車提著一袋紅色塑膠裝滿兩帖 金紙,阿公講:「落車第一件代誌丟是《燒金紙》」,阿公走到入山口開始 燒金紙,孩時的意識只有玩,當然看看就好,直到現今我問阿公為何要燒金 紙,阿公總是笑笑ㄟ不講,我想阿公不講是因為他跌過山谷躺過溪流,溪流 旁死去那刻還是笑笑不說,阿公對山的尊敬超乎過語言的表述,每當我望向 那座山巒總是潸然淚下好比對阿公的思念。

32 - 33 IV.黃紙山巒

IV.創作作品 Creation

複合創作/ 760mm x 1040mm/ 蠟、黑墨

黃紙山巒是我小時候在上山過程的一份記憶,一種模糊,熟悉的感覺,使用本土

文化顏色-在地黃,去詮釋黃色在我生活地域的宗教信仰,加上隨手可得的黃蠟

上底色均勻推開,透過針筆上墨構建記憶中的山型。

IV.黃紙山巒

創作作品 Creation
年 份 \ 2 0 1 8 年 主 要 創 作 \ 複 合 創 作 平 面 繪 畫
34 - 35

IV.創作作品 Creation

複合創作/ 760mm x 1040mm/ 壓克力顏料、黑墨、雕刻刀

山的意象除了在我生長環境有著重要性之外,本土文化的宗教信仰也深刻影響 我,在繪畫色彩的運用上,我時常使用宗教色去做為主體色彩的表現,在南投山 下孕育的這片土地,因為山的影響,文化根深自然與山有極大關係。

創作作品 Creation 36 - 37
年 份 \ 2 0 1 8 年 主 要 創 作 \ 複 合 創 作 平 面 繪 畫
IV.黃紙山巒

頭就是要很Bang

Head,bang,and bang 日常行為; 藝術行動。

生活並不只是「沉思的生活」,而是從「行動的生活」反思所身之 處。走向臺灣深沉的地方,創造與地方之相互互動的行為。成長只有 脫離舒適圈在他方、地方之間不斷交涉協調才叫「成長」為了成長我 行動,常識著用行為與社會或地方連結,唯有「處境」才能體會著我 們受到存在之事的制約,意味「境況」才能表現出人同時作為主體與 客體的面向,所以行為是一場行動,界定自身表達傳遞藝術觀點的日 常創作。

IV.創作作品 Creation 年 份 \ 2 0 2 1 年 主 要 創 作 \ 平 面 設 計 藝 術 創 作

IV.創作作品 Creation

年 份 \ 2 0 2 1 年 主 要 創 作 \ 平 面 設 計 藝 術 創 作
黑白攝影/ 高雄某捷運站/ 你所看見的照騙 黑白攝影/ 高雄新崛江附近公園/ 為你貢獻的手.守

行為傳達表達意像,所見即是所聞嗎?工業影像的時代是當代傳達藝術 觀點的方式之一,當靈光消逝的那刻起,我們所見的,並非是我們親眼 看見的,在靈光消逝的年代裡,攝影技術的崛起帶動複製品的氾濫,秉

持攝影觀點的傳達,是為了背後影像所表達的涵義,並非是複製下的圖 像表面意義。

創作作品 Creation 40 - 41 IV.行為無所不在
黑白攝影/ 溪頭妖怪村/ 動態定格

IV.創作作品 Creation

複合創作/ 380mm x 260mm/ 蠟、黑墨、麥克筆、粉彩

《頭就是要很Bang》

創造角色是我日常創作的運用之一,基本上 是分成二等份來解釋,解構、還有重組,先 從解構開始說,將每幅畫作解構,經由自我 經驗抽象化的構思,單純以三個字形容「感 覺我」決定多重的可能性。

創作作品 Creation 42 - 43 IV.行為無所不在
年 份 \ 2 0 1 9 年 主 要 創 作 \ 黑 白 攝 影 藝 術 創 作

IV.創作作品 Creation

複合創作/ 380mm x 260mm/ 蠟、黑墨、麥克筆、粉彩

《頭就是要很Bang》

角色創造與照片的關聯可以從行動的背景開 始說起,像是左圖將自行車作為衝浪板,戴 上安全帽在路上衝讓,就好比一頭老虎衝出 叢林,在路上遇到有所驚訝的民眾。

IV.行為無所不在

創作作品 Creation
44 - 45 年 份 \ 2 0 1 9 年 主 要 創 作 \ 黑 白 攝 影 藝 術 創 作

佛經經典設計

BUDDHIST SCRIPTURES

新時代設計經典,迎向 佛經經典設計的年代

世界不是一成不變的集合體,而是一種過程。字隨形變化,諸法 無常觀,佛經透過字體體現出佛學三性的哲理,時間性、空間 性、特殊性,虛無和抽象概念的對話,乃是我們真正悟道的過 程。迎向佛經經典設計的年代不在是空且沒有閱讀性的佛經,而 是漸漸與佛學拉扯過程的無常;涵蓋著這個世代相傳精神的生滅 交替。

IV.創作作品 Creation 年 份 \ 2 0 2 0 年 主 要 創 作 \ 複 合 創 作 書 籍 設 計

IV.創作作品 Creation

佛經的經典設計需要與時代共存,在設計成面著重在裝幀與編排,特別是閱讀考 量上面不在是以宗教團體為出發點,而是注重大眾簡易性閱讀與領悟佛經道理為 設計理念,並在書中加入字與經的觀點,讓讀者認知字演變成經的意義。

創作作品 Creation 50 - 51 IV.佛經經典設計 年 份 \ 2 0 2 0 年 主 要 創 作 \ 複 合 創 作 書 籍 設 計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112學年度碩士班

作品著作權切結書

考生 陳畇中 報名國立臺北藝術大學112學年度碩士班考試招 生,保證交付審查之個人作品確為本人創作,其中與他人合組創 作或臨摹之作品,本人已將自己創作部分標註說明清楚。若有任 何偽造、假借、塗改等不實情事,願取消錄取資格,不得註冊入

學,即便已獲錄取並註冊入學,亦願意接受撤銷學籍之處分,本 人均不得異議;若有上述情事,本人無條件放棄抗辯之權利,並

願負一切法律責任。

相關資料 Relevant information
報考系所 組類別 創作實踐 陳畇中 藝術跨域研究所 報考班別 碩士 此致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112學年度招生委員會 考生簽章: 身分證號碼:M122994940 具結日期: 112 年 01月 02日
考生姓名
相關資料 Relevant information 52 - 53 作品切結書、歷年成績單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資料

繁華軀體的空殼:繁華軀體的空殼 BUSTLING|BODY|EMPTY SHELL 陳畇中作. -- 初版. -- [南投縣竹山鎮] : 陳畇中, 2022.12

面 ; 公分. -- (灣人計劃系列 ; 3)

ISBN 978-957-43-9261-2 (精裝)

1.藝術 2.作品集

建議分類|藝術 作品集

701台南市東區勝利路137號

電話:(06)236-6137

電郵:mayacopy137@gmail.com

|0920649832

|新台幣499元

|2022年12月

(版權所有 翻印必究)

Printed in Taiwan

總編輯 執行主編 企劃編輯 美術設計 封面設計 內頁排版
|陳畇中 |陳畇中
|陳畇中
|陳畇中 |陳畇中 |陳畇中 作者 發行人
繁華軀體的空殼 BUSTLING | BODY | EMPTY SHELL |陳畇中 |陳畇中 出版人 出版印刷 | 陳畇中 |瑪雅印刷
訂購專線 ISBN 印刷售價 初版一刷

((繁華軀體的空殼))

< 8 我們都在學習活在當下 9 當聞見西藏生死書 10 會發現生命重在生前並非生後 11 很多個早知道

如果 12 都不如最終的結果 > \\

< [ 繁華 軀體的空殼 ]

< 13 臺北藝術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書面資料 14 此書分成四大部分 15 自傳 16 創作計畫

關寫作與創作作品 19 由一個平凡不過的鄉下很土

男孩撰寫完成 19 講述著男孩自鄉下成長的鄉土歷 程 20 經過回鄉的日子之中體悟了許多家鄉的人

土風情 21 他想用生命的所學去為這片養育他成長 的土地去做一份研究貢獻 > \\

((繁華軀體的空殼)) < 1 如果有一天 2 當我們想到 3 回到 4 見到 5 才意識到 6 曾經美好的記憶不 在與記憶相同 7 你會如何去救贖 ? > \\ 2022 潶漉束束 視覺設計 (書面資料不出售) 人 生 如 果 是 段 路 途 ︒ 那 我 們 , 都 在 進 行 場 路 徑 的 練 習 ︒ [當我們 被填充式教育塞滿時] ��★��℃▼��①ⓐ��¥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