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發的腦》線上試閱

Page 1

作者序 v 繁體中文版序 ix 序一:「我」就是腦神經之「時空向度的建構」嗎?/謝仁俊 xiii 延伸討論與回應/王尚 譯 xx 序二:以時空結構作為心靈與世界之間的共通交流媒介, 解釋大腦的意識如何生成與運作/陳思廷 xxvii 延伸討論與回應/王尚 譯 xxxiv 審訂者序:一個邁向天人合一的當代時空神經科學/鄭凱元 xxxix 導論 1 第一篇 大腦模型 1. 超越被動/主動二分:大腦神經活動之頻譜模型 19 2. 自發活動與刺激誘發活動關係:大腦互動模型 41 3. 我們的大腦是開放或封閉系統?大腦預測模型與世界-腦關係 65 問題與挑戰/謝伯讓 84 延伸討論與回應/王尚 譯 87 第二篇 意識模型 4. 大腦頻譜模型與意識 97 5. 大腦互動模型與意識 121 6. 大腦預測模型與意識 141 7. 意識時空向度模型 I:時空向度特定性與神經元-現象對應 163 8. 意識時空向度模型 II:時空向度調校-- 神經-生態連續體與世界-腦關係 203 CONTENTS
問題與挑戰/王華 241 延伸討論與回應/王尚 譯 248 第三篇 世界-腦問題 9. 存有論 I:從腦到世界-腦關係 263 10. 存有論 II:從世界 腦關係到意識 291 11. 存有論 III:從世界到意識 333 問題與挑戰/黃冠閔 364 延伸討論與回應/王尚 譯 371 第四篇 哥白尼式革命 12. 物理/宇宙學的哥白尼式革命:超越地球觀測點 395 13. 神經科學與哲學中的前哥白尼式立場:心靈或大腦之內觀測點 421 14. 神經科學與哲學中的哥白尼式革命:超越腦觀測點 445 問題與挑戰/蔡源林 475 延伸討論與回應/王尚 譯 480 結語:哥白尼式革命--大腦自發神經活動是否改寫神經科學 與哲學實證、認識論和存有論的變局者? 493 關鍵詞彙 497 引用文獻 511 索引 547
作者序 * 我們該如何解決心靈特質(mental feature)的存在和實在之問題?當 討論到心靈和身體關係的形上學問題,即心 身問題(mind-body problem)1 時,哲學家長久以來一直在心靈的存在和實在問題上爭執不休。特別是 近年來,神經科學家對此難題的實證研究補足了不足之處,也就是大腦 神經元機制及諸如意識、自我、自由意志等心靈特質的神經相關性--
界的關係,即我所稱的 世界-腦關係(world-brain relation)角度,來切入 心靈特質的存在和實在之問題。實證指出,大腦 自發活動(spontaneous activity)及其 時空向度結構(spatiotemporal structure),對大腦在世界 中的調校及整合,即 世界-腦關係 來說至關重要,即為本書主書名的由 * 譯者:王尚(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生) 1 編註:mind body problem 在心靈哲學脈絡中多譯為「心 物問題 」, 本書為強調「 心 」 與「身體」而譯為「心 身問題」。 2 譯註:ontology 原多譯為「 本體論 」, 本書則改譯為「 存有論 」, 因在作者的語脈下, ontology 非研究一般所謂「 本體 」的學問; 作者事實上在其研究議題上試圖拒斥這種 只關注「本體」的形上學。 v
對神經科學家來說,心靈不外乎是腦。儘管有了哲學和神經科學的共同 研究,心靈特質的存在和實在之謎卻尚未有確鑿的解答。 我無意提供另一種解決心 身問題,像是提議另一種理解心靈與身 體關係的方式。我而是質疑心 身問題本身。我試以論證:心靈及與身體 之關係問題對解決心靈特質的存在和實在就是錯誤的提問,因為心靈及 與身體之關係問題在實證、存有論 2 及認識 方法論上皆不合理。因此, 我認為想藉心 身問題解答心靈特質的存在和實在之謎,無疑是誤入歧 途之舉。 我們如何對心靈特質提出更合理的問題?我認為,最好以大腦對世

來。此外,我欲論證:此世界 腦關係比起心 身問題,在實證、存有論 及概念上能更合理解決諸如意識等心靈特質的存在和實在問題。 本書的觀點及論證已在我長期的研究中醞釀許久,試圖藉由大腦 的深刻意義引進哲學之中,同時避免將哲學化約為實證研究。我最初 嘗試以德文出版《大腦:基於神經哲學進路的考察》(Das Gehirn: Eine neurophilosophische Bestandsaufnahme [The Brain: A Neurophilosophical State of Art], Northoff, 1999),隨後以英文著作《腦哲學:腦問題》(Philosophy of the Brain: The Brain Problem, Northoff, 2004)來進行闡述。此後,隨大腦造 影技術日益進展,讓我能更進一步從實證角度探索大腦及其與諸如自我 和意識等心靈特質的關係狀態--上述這些研究課題及從編碼與大腦自 發活動的嶄新大腦模型、神經現象性意識理論的發展,皆已充分發表在 諸篇論文(見 www.georgnorthoff.com)、《解密大腦 I:編碼》(Unlocking the Brain, Volume 1: Coding, Northoff, 2014a)、《解密大腦 II:意識》(Unlocking the Brain, Volume 2: Consciousness, Northoff, 2014b)之中。 在哲學層面,我重新閱讀康德(Immanuel Kant)的《純粹理性批判》

其鎖鏈之獨斷迷夢中驚醒」。透過結合實證數據及大腦新模型(《解密大 腦》),我愈來愈確信,心-身問題乃是一個誤人歧途、甚至是毫無意義 的問題。我曾在《留心你的大腦:通往哲學與神經科學的殿堂》(Minding the Brain: A Guide to Philosophy and Neuroscience, Northoff, 2014d)的批判性反 思單元中暗示此可能性。 經由對神經科學與哲學重新思索,促使我尋求一個可行替代方案。 欲對某框架提出任何批判時,唯有提出一個更好的替代框架時才能算是 完整。為此,我大膽深入探索歷程哲學、現象學、科學哲學、心靈哲 學,乃至中國哲學(見《留心你的大腦》中譯本)等各種哲學領域。我在我 所謂的世界 腦問題(world-brain problem)中找到一個滿意的替代方案, vi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Kant 1781/1998),並從大腦脈絡來思考該書--在 此引用康德對於休姆(David Hume)的稱頌:讓我從拘束哲學的「心靈及
該問題曾在我的科普著作《病腦啟示:神經哲學與健康心智》(
Philosophy
作為基本 的存有論問題之詳盡哲學闡述,並假定此問題能代替形上學式的心-身 問題,成為探究心靈特質的存在和實在之新典範。 我非常感激諸多人士的協助:Lucas Jurkovics( 渥太華,加拿大 )在 第 1 至 3 章及部分第 5 和 6 章的編輯上助益甚大。Beni Majid(伊朗)引 介我認識結構實在論(structural realism),並讓我進一步將自己的實證研 究拓展至哲學脈絡之中,實在值得給予讚揚。他也針對本書結語提出了 極富助益的指教。我也相當感激 Kathinka Evers(
Zirui Huang、Pengmin Qin、Niall Duncan、 Paola Magioncalda, Matteo Martino、Jianfeng Zhang、Takashi Nakao、Annemarie Wolf、Marcello Costandino、Diana Ghandi、Stefano Damiano 及 Fransesca Ferri, 此外還有 Heinz Boeker、Kai Cheng、Szu-Ting、Tim Lane、Peter Hartwich、 Andre Longtin、Hsiu-Hau Lin 及 Maia Fraser 等 ),提供大腦運作、如何與諸 如意識和自我等心靈特質產生關聯的良好數據及深富啟發性討論。我亦 感謝加拿大渥太華大學心理衛生研究所(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Research) 及其主任 Zul Merali 博士,以及加拿大國家研究講座(Canada Research Chair)、Michael Smith 神經科學與心理衛生講座(Michael Smith Chair for Neuroscience and Mental Health)還有渥太華大學心智與腦研究所(Institute of Mind and Brain Research)提供諸多資源與時間,讓我得以順利完成本書。 vii
Neuro-
and the Healthy Mind: Learning from the Unwell Brain, Northoff, 2016e) 中首次簡單概述。而眼下的這本書,則呈現了對 世界-腦問題
烏普薩拉,瑞典 )對第 13 章與結語所進行出色的評論,並提議用「超越腦觀測點」(vantage point from beyond brain)代替「除卻腦觀測點」(vantage point from without brain)。 此外,新川拓哉(札幌,日本)也值得給予致謝,感謝你以極富善意、建 設性與助益方式為第 9 至 11 章進行審訂,並一同在北海道健行中討論。 我也感激 Ivar Kolvaart 和 Federico Zilio 的仔細校對。 在此也必須感謝我在加拿大渥太華「心靈特質及精神病學大腦造 影」研究群組成員(特別值得提及

本書所運用的素材內容,皆透過與各學者間無數次對話與討論,與

浙江大學、烏普薩拉大學(University of Uppsala)、加州克萊蒙歷程研究

中心(Claremont Center for Process Studies)、巴黎歐盟「人腦計畫」(Human

Brain Project)、法蘭西學院(Collège de France)、伊斯坦堡大學、京都大 學、東京大學、北海道大學、臺北醫學大學、陽明交通大學、清華大 學等研究單位的學者們的交流。我相當感激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MIT Press)的 Philip Laughlin 承接此出版計畫。我也非常感激對我有極富助 益與耐心的編輯 Judith Feldmann,並感謝 Elissa Schiff 和 Regina Gregory 的支持--我銘感五內!最後,我想在此要對我的伴侶 John Sarkissian 表達歉意,雖然我主張世界-腦關係是意識的基礎,但他卻須忍受我們 關係中我抽離世界的哲學心靈。

viii

研究的重大進展已大幅增進了我們對大腦的知識,其中包括神經特質和 心靈特質的關聯。神經科學能否透過破解大腦的實證機制,最終解決這 個已有數百年的心 身問題? 這就是我撰寫本書的方法論和存有論背景。且讓我先談談本書的方 法論背景。神經科學的實證進展,有必要充實概念性和存有論之內涵。 這需要一種非化約式神經哲學進路,而非目前仍為主流的化約式進路, 即由實證數據直接推論出心 腦關係的存有論假設。此種推論有別於上 述所欲充實之內涵,因為其保留了存有論和實證層面之區分,並主張兩

繁體中文版序 * 我相當樂見自己的哲學作品被翻譯為中文。特別令人欣喜之處在 於,本書能成為連結西方與中國哲學思考的橋樑。 西方哲學之中一個關鍵問題是心靈和身體的關係,也就是心 腦問 題或心 身問題。對心身關係的討論之濫觴,至少可溯及近現代 17 世紀 笛卡兒(René Descartes)的「心身二元論」。從當時開始至今,嘗試解決 此問題的各種提議層出不窮,從二元論到一元論,而後者又在物理論 (physicalism)跟泛心論(panpsychism)兩個極端間擺盪。同時,神經科學
者間的非化約式關係。同時,此類非化約式進路有別於神經科學、哲學 和化約式的神經哲學;這也曾在《留心你的大腦:通往哲學與神經科學 的殿堂》和《病腦啟示:神經哲學與健康心智》中提及。 在此所運用的非化約式神經哲學進路,即定位在哲學純概念式進路 與神經科學的純實證式進路兩者之間。我的確討論與考量了各種實證數 據,然後探究這些數據對理論問題之影響與預設,例如對大腦模型(第 1 至 3 章)、意識理論(第 4 至 8 章)、心靈和腦的存有論(第 9 至 11 章), * 譯者:王尚(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生) ix

甚至是方法論進路(第 12 至 14 章)。實證數據因此提供各章概念性論證 的實證合理性。我堅信,立足於神經科學和哲學、實證和概念領域之間 的中間觀點,這種「非化約式神經哲學進路」能同時提供神經科學和哲 學揭開心 腦關係之謎的新見解。 採用非化約式神經哲學方法論策略,讓我能到看到概念進路與實證 進路(哲學和神經科學)之間的相似性,而非差異。大腦和心靈所具備的 「共通交流媒介」1(common currency,Northoff et al. 2020a & b)為何?我想 到的是大腦及世界本身最基本與固有的特質,即空間和時間。實證數據 確切地表明:大腦透過其自發活動,建構自身的「內在時間和空間」(後 簡稱「內在時空」):而此源自康德的心靈概念在大腦中獲得實證。不過, 大腦內在時空的建構並非單獨發生,而是在與世界的時空持續不斷互動 中發生的,從大腦的角度可理解成「外在時間和空間」( 後簡稱「外在時 空」)。大腦自發活動的內在時空與「世界內在時空」2 持續不斷調校與 同步。因此,大腦自發活動在實證、理論和存有論之上皆具有重要意義 (見下文),這也正是本書以此為名的原由。

我們該如何說明大腦內在時空和「世界內在時空」之間的調校?我

們可以中國哲學脈絡為例,中國哲學的重要特點在於注重「與自然和諧

編註: 參照 Merriam Webster 字典解釋, 作者在此所用的 currency 一字, 並非為普遍 認知所謂的「流通貨幣」(something such as coins, treasury notes, and banknotes that is in circulation as medium of exchange), 同時參照陳思廷教授建議, 此 common currency 詞應採「circulation as a medium of exchange; general use, acceptance or prevalence」之 意,譯為「共通交流媒介」較為適合。 2 譯註: 諾赫夫認為, 康德、 海德格等哲學家將「 世界的時空 」理解為物理性 / 客體性 的「外在時空」,或最終化約到主體的(內在)時空之中。然而,本書欲確立世界本身 「內在固有的時空性質」及「世界內在時空」,亦即獨立於主體(視角)的自身時空。 x
共處」。我們大腦的內在時空不斷嘗試與相應環境脈絡的外在時空同步 與調校為一致,即可視為一種「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可能基礎。如同鑲 嵌在大「內畫水晶球」中的小水晶球一般,小範圍的大腦內在時空被鑲 嵌在大範圍的世界外在時空當中。 1

腦關係之實證數據相容。

心靈特質(如大腦與心靈)之間此可能關係的必要條件(第 9 至 11 章)。 重要的是,世界與大腦的關係在此是從存有論的角度來設想的:世 界與大腦的時空向度關係,亦即所謂的 世界-腦關係 的存在和實在,對 心靈特質來說不可或缺。若少了前者,後者就是完全不可能存在。這具 備了存有論的重大內涵(第
世界 腦關係,必須要以關係而非屬性為基礎:存在和實在之最關鍵與 基礎特質是「關係」,其有別於西方存有論中最重要的屬性或實體。因
明,不同時間點或不同空間尺度之關係,如同中式內畫水晶球所呈現的 「鑲嵌關係」。我現在假設:如此的時空向度存有論可用以說明世界-腦 關係,包括在諸如意識等心靈特質(後驗而非先驗的;第 10 章)中所扮演 的必要角色。 上述這些討論對心-身問題來說意味著什麼?我並非要提供心-身問 題另一種解答,而欲透過將其轉移到世界 腦關係及其時空向度特質, 來化解此問題。藉此,世界 腦問題可用以取代心 身問題,本書副標也 因以「從心-身到世界-腦問題」為名。請注意,我並非在純邏輯脈絡下捨 棄心 身問題,這在理性邏輯空間、即純邏輯世界中可視為一個可行且 合乎邏輯的問題。因此,就形上學角度來說,可以把心 身問題視為一 xi
大腦內在時空與世界外在時空調校是意識等心靈特質之關鍵所在; 這點會在本書第 4 至 8 章中加以說明,並發展成「意識時空向度理論」 (temporo-spatial theory of consciousness, TTC)概念(Northoff & Huang, 2017, Northoff & Zilio, 2022a & b)。本書旨在超越實證 理論領域,最終從存有論 領域切入,來處理心靈和腦問題。如果大腦內在時空與世界外在時空調 校是意識等心靈特質的關鍵,那麼世界和大腦之間的關係必定是神經和
9 至 11 章)。首先,這表明了存有論若要納入
此,我之所以選擇「關係」存有論,而非「屬性」存有論,因為前者表明 了與呈現意識等心靈特質必要的世界
如何詮釋這樣的「關係存有論」?這就引導到第二層內涵,即對時 空向度存有論的需求。關係可以用時間向度和空間向度特質來具體說

個合理的問題。我僅挑戰,「心 身問題在自然世界的存有論脈絡,即自 然邏輯空間中,並非是一個實證上合理問題」:我認為,從心 身關係開 始是錯誤的提問,而從世界 腦關係的問題在實證和存有論上都比前者 更合理。 我們該如何將思考從心 身到世界 腦問題的轉移?本書最後幾章(第

12 至 14 章)說明了這點。我們需要採取一種更為生態或世界中心的進路 和看法,取代目前的人類中心觀測點,來看待神經特質和心靈特質間的 關係。如此能讓我們能考量到,腦如何成為世界的一部分,並嵌入且納 入(如中式內畫水晶球般)到更大的世界時空尺度,即世界 腦關係當中。 我所得出的結論是,我們有必要在神經科學和哲學中進行一場哥白尼式 革命(Copernican revolution)。

本書雖未提及,但我在他處(Northoff, 2021)論證中國古代哲學家,

特別是莊子已「超前」(avant le mot)實踐了哥白尼式革命。莊子在哀悼

妻子之死,亦即「鼓盆而歌」之際,將人類本性設想為自然世界整體本 質中的一部分。因此,我希望本書不僅能啟發華語世界的神經科學家和 心靈哲學家,也能啟發致力於銜接西方與中國哲學的有志之士。同時各 篇加入臺灣諸位專家精彩且極為周延、深刻的評論,讓此繁體中文譯本 更為充實--我對此甚是感激! 我極為感激此書有機會能翻譯成中文。由於個人往返太平洋兩岸參

訪及與臺灣和中國學生諸多接觸經驗,我對其文化與國度深懷敬意並感 同身受。因此,我對此版本翻譯完成感到格外高興,也非常感謝獲得諸 位學者精彩評論,提出諸多銜接東、西方哲學的關鍵問題。最後,我亦 十分感激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能將此繁體中文譯本出版。 格奧爾格.諾赫夫 2022 年 4 月 xii
審訂者序
成,而此書應是諾赫夫教授給出迄今為止他在此條探索路上最為完整與 明朗的呈現。在腦科學上,此書提出一個以「從世界到大腦的連結關係」 (world-to-brain)為基礎的非人類中心哥白尼式革命,在哲學上,如諾赫 夫教授私下所言,此書的終點即是東方哲學的起點,其哥白尼式革命的 核心概念是一個深植於中國傳統哲學裡的天人合一世界觀。 依筆者之見,諾赫夫教授的這個連結東西方文明、驚人而美妙的 科學探索過程歷經三個哲學階段。第一階段始於康德,在諾赫夫教授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教授 xxxix
一個邁向天人合一的當代時空神經科學 鄭凱元 *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 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 雲︒《莊子.逍遙遊》 繼《留心你的大腦》與《病腦啟示》後,《自發的腦》是諾赫夫教授 在臺大出版中心所出版的第三本腦科學研究專書中文譯本,出版時程雖 然因為新冠肺炎疫情而有所延宕,但經此世界巨變與罕有的沉澱時光再 閱讀此書,乃格外有意義。因為諾赫夫教授延續並深化前二書的主題, 探討人與自然世界的關係,特別是決定人最深刻的心靈特性,亦即自我 與意識,如何取決於大腦與世界間必然的內在連結關係。這個關於在物 質觀的宇宙裡如何存在著主觀性現象的探討是如此艱鉅,以至於需要極 力整合哲學思辨、經驗科學、與醫學臨床的多元異質性資源方能有所

Immanual Kant’s mind and the brain’s resting state”1 一文中,受康德的啟 發,認為人類知識之所以可能,並非如笛卡兒所言,完全來自內在心靈 理性的運作,也非如休姆所見,全然來自於外部感官經驗的刺激,而是 內外條件共同協作的結果,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一書中的創見,即

是主張人的心靈具有概念範疇與時空直覺的內在先決條件,作為處理外 在斑駁感官刺激的基礎,因而產生所有可能的人類知識。諾赫夫教授巧 妙地挪用了康德的洞見,認為具有高度重疊的預設模式網路(DMN)及 大腦皮質中線結構(cortical midline structure)所展現的自發性腦神經活動

裡,蘊藏著特殊的內在性質,並於外在感官刺激的作用下,在產生意識

與自我現象上扮演著極為關鍵的角色。在此階段,諾赫夫教授運用康德

哲學,而得以凸顯「為何腦之所以是腦」,在產生意識與自我上占據著

關鍵位置:此乃因其具有特別的內在自發性神經活動。對於這樣的內在 自發性神經活動的時空刻畫,以及其所採用「差異性神經編碼」的方法 論背後關於大腦的本體論定位,要到第二階段,亦即在本書中才全面展

開。 在第二階段中,內在自發性神經活動的特性被諾赫夫教授以時空嵌

套、時空調校、時空結合與時空整合、時空擴張及時空全域化等方式系 統性地刻畫,這些時空特質構成了大腦和世界間的必然連結,因此在本 質上,大腦是作為世界一部分而存在,此存在是一個關係性的存在。由 於此關係性存在是自然界裡的存在,康德以範疇與直覺為主的概念邏輯 系統無法適切地對應之,其根本不足之處在於無法跳脫「主體之內觀測

點」(vantage point from within a subject)來看待自然世界,因而得在自然之 外另闢概念邏輯的形上世界,導致有停留在前哥白尼革命之疑慮。諾赫 夫教授動員了相關的哲學資源來刻畫此關係性存在,其核心資源即是卡 特萊特(Nancy Cartwright)結合「儲能」與「因果結構」所提出的世界觀, 1 Georg Northoff (2012). Immanual Kant’s mind and the brain’s resting state,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16(7): 356 359. xl

Northoff & Kai Yuan Cheng (2019). Levels of Time in the Zhuangzi: A Leibnizian Perspective,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69(4):1014 1033.

Georg Northoff, Soren Waino Theberg, Kathinka Evers (2020). Is temporo spatial dynamics the ‘ common currency ’ of brain and mind? In Quest of Spatiotemporal Neuroscience, Physics of Life Review 33: 34 54.

在《論道》一書中強調中國哲學裡以「勢」的概念為核心的世界觀不謀而 合,此種將個體放置在其必然所處的外在環境下來看待的世界觀,在 余蓮(François Jullien)針對中國哲學的著作中有系統性的發展(詳見陳思 廷,〈歸納難題、規律性、勢與儲能:當代西方科學哲學與金岳霖的本體論相 遇〉2 )。由於卡特萊特的儲能觀在觸及個體相較於其與外在環境間的關 係,在本體論上是否具有優位性的問題時,仍有不少模糊的空間,因此 諾赫夫教授在書中援引分析哲學界中結構實在論之論述,來凸顯個體間 的關係與結構在本體論上相對於個體而言具有優位性,以補卡特萊特的 儲能觀在本體論立場上不夠明確之不足。在此哲學處理上,大腦的本質 將不是一個「大腦個體」的存在,而是一個「在世界中的大腦」的關係性
莊子文本裡關於時間深刻的觀察與論述 3,諾赫夫教授進一步運用此分析 裡所提出的動態性時間,建構其時空神經科學的理論 4,此理論最核心的 概念,即是存在於神經活動與心靈現象間的轉化,而時空的動態特質即 2 陳思廷,〈 歸納難題、 規律性、 勢與儲能: 當代西方科學哲學與金岳霖的本體論相 遇〉,《中國文哲研究通訊》,30:3(2020.09),頁 101 112。 3
4
xli
並予以取代科學哲學中「以定律為基石」的主流看法,其見解和金岳霖
存在。 然而世界與大腦的必然連結關係,是一個本質上高度動態 (dynamic)關係,這個動態關係似乎無法被「關係與結構」的哲學架構所 完全捕捉,因此在第三階段,也就是在此書完成之後,諾赫夫教授持續 開發相關的哲學資源來補足、凸顯之,其中最重要的概念即是「轉化」 (transformation),此概念來自莊子哲學裡的核心概念「化」。我們以時間 為主題,輔以德國哲學家與數學家萊布尼茲的三個層次時間觀,解讀了
Georg

是此二場域轉化的共同基礎。變動與轉化在莊子哲學中被視為是自然界 裡最基礎的本質,而此洞見在諾赫夫教授的腦科學裡,得到理論上的處

理與最核心的地位,而他認為莊子哲學最適合用來回應西方大哲學家針

對「腦是何物」的挑戰〔詳見諾赫夫,〈如何在哲學中獲取「確定的」知識:

向莊子取經以完成康德、懷德海與海德格未竟的哥白尼式革命〉5〕。

對勾勒第三階段的精髓而言,「鯤化為鵬」或許可以是一個極佳的 意象:心與物即使貌似甚異,但其實是同屬自然界中通成一氣、本質上 同成一類之物。對諾赫夫教授而言,西方哲學中的心物問題是個錯置 的假問題,透過調整好、站在一個「自然之內但在個人之外」的觀測點

(vantage point from beyond subject but within nature),即可解消此問題,而這 正是莊子的觀測點,也是諾赫夫教授站上莊子肩膀上所看到的點。如果

說休姆立基於感官經驗的懷疑論,將康德從理性論的獨斷中敲醒過來。

那麼我會說,莊子和諾赫夫的大腦隔著千年的時空,共同消融在大自然 中的波動與共振裡。

在臺大出版中心的支持下,此書中文版的獨有特色,筆者廣邀臺灣 認知神經科學、腦科學與臨床醫學、歐陸哲學、英美分析哲學、中國哲 學、社會科學與宗教學等各領域傑出學者,由各自角度提出對此書各主 要部撰寫評論與序文,並由諾赫夫教授分別給予詳實而即時的回應。這

思想世界,並一窺「原來自己的大腦不只是在腦袋內,而是一直和宇宙 間有著連成一氣」的最深刻奧祕! 5 格奧爾格. 諾赫夫著、 王尚譯,〈 如何在哲學中獲取「 確定的 」知識: 向莊子取經 以完成康德、 懷德海與海德格未竟的哥白尼式革命 〉《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30:3 (2020.09),頁 69 91。 xlii
樣的安排,期盼能讓華文世界讀者,得以進入諾赫夫教授最新最生動的
導論 從心靈到世界 什麼是心靈特質(mental feature)?諸如意識、自我、自由意志與對 他者的感知等心靈特質,界定了我們跟世界的關係,因而也界定了我們 在這個世界裡的特有 存在(existence)與 實在(reality)。舉例來說,若我 們如同睡眠中或處於植物人狀態般失去意識,我們就會中斷與世界的關 係。由於心靈特質是我們在世界中存在之關鍵,我們迫切地需要去理解
而,即使關注的焦點從大腦轉移到心靈,其做法依然將任何跟世界的關 係排除在外。 本書的核心論證在於:神經科學與哲學在探究諸如意識等心靈特質 時,兩者都必須將「世界」納入考量。明確來說,我論證:我們在神經 科學和哲學上探究心靈特質時將世界納入考量的這個需要,將改變並轉 移我們的焦點:從把大腦與心靈當作心靈特質(尤其是對於意識而言)的 一個必要條件,轉變成以 世界-腦關係(world-brain relation)作為心靈特 質的必要條件。從此之後,我們在探尋心靈特質的存在與實在時,就不 會再遇到心-身問題,而是可能需要將焦點轉移到我所謂的 世界-腦問題 (world-brain problem)上--而要完成這樣重大的轉移,就有必要在神 1 導論
其源頭與機制。因此之故,要闡明心靈特質的存在與實在,我們就必須 理解這兩者跟世界的關係。 神經科學家在實證脈絡下探索大腦,並尋找意識、自我、自由意志 與其他心靈特質背後的根本神經元機制。這些特質主要聚焦在大腦及其 神經活動上--然而並未把世界納入考量。對照之下,哲學家則把心 靈特質跟心靈產生關聯。接下來,他們提出心靈的存在與實在及如何跟 身體的存在有關;我們能將此稱為心-身問題(mind-body problem)。然

physicalism)到泛靈論(panpsychism),都有人提出來處理心靈和身體之 間的關係狀態(relationship)之形上學問題(Searle, 2004)。不過,雖有各 式各樣的不同見解,卻未有公認的明確答案。 另外有些人甚至質疑心-身問題 根本就不是一個形上學問題,並分 別從 認識論(Stoljar, 2006)、 概念(Bennett & Hacker, 2003)或 實證(P. S. Churchland, 2002; Dennett, 1981; Snowdon, 2015)等脈絡來解決心 身問題。甚 至有人認為心-身問題 是神祕,因而完全無解(

從心-身問題到世界-腦問題 心 身問題 是我們這個時代裡面最基本且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之一。然而,到目前為止,不論是在神經科學界或哲學界,仍然沒有 找到一個明確的答案。笛卡兒(René Descartes, 1596-1650)的著名說法 是:心靈和身體分別關乎不同的 實體(substance),也就是 心靈實體 (mental substance)和 物理實體(physical substance)--由此建立了
身二元論(mind-body dualism
interactive
2012)。綜合上述,我們面臨到一個僵局。目前所有關於心-身問題的答 案,無一能稱作定論。然而,在此同時,對於嘗試轉移、取消或聲稱心 物問題為不可知,亦無任何說服力可言。因而,心-身問題 至今仍舊是 我們在理解自己與世界時,一個難以解開之「結」。 我在此的目標,並非提供另外一個解決心 身問題 的答案,而是直 接質疑此問題的本身。我論證:「心靈如何跟身體和腦有關」此問題本 身,不論是在實證之基礎(第一篇和第二篇)、存有論之基礎(第三篇)或 認識 方法論之基礎(第四篇)上皆不可行。所以,在回答「心靈特質的存 在與實在」的疑問時,我們必須放棄以心 身問題為「正」途的想法。 2 自發的腦:從心 身到世界 腦問題
經科學界和哲學界中掀起一場「哥白尼式革命」(Copernican revolution)。 以上就是本書的核心論題和論證,本書的書名和副標題也是由此而來。
)。在笛卡兒之後出現了各式各樣的答案, 從 互動二元論(
dualism)到 唯物論(materialism),從 物理論 (
McGinn, 1991; Nagel, 2000,

也就是自發活動(詳見下節討論)。 我論證,自發活動是制定大腦存有論(ontology of brain,包含大腦跟 世界的關係,即世界-腦關係)與界定心靈特質之關鍵。因此,我認為我們 之所以能夠把焦點從心-身問題 轉移到 世界-腦問題

可以替代心-身問題 的選項是什麼?我論證,該選項就在我所提 出的「世界 腦問題」之中。 世界 腦問題 是個 存有論問題(ontological problem),而心-身問題 是屬於形上學( 而非存有論 )問題( 詳見第 9 章和 14 章中我對存有論與形上學之區分)。據此, 世界-腦問題 重點放在世界和 大腦之間的存有論關係上,包括跟心靈特質的相關性:世界如何跟大腦 有關?其關係如何解釋心靈特質的存在與實在,特別是意識之存在與實 在? 世界 腦問題 需要從存有論的脈絡,而非純粹從實證脈絡來思考 「腦」。為了發展出一個合理的「大腦存有論模型」,我們可能要考量 一些實證特質。其中之一就是大腦 自發活動(spontaneous activity)。 大腦所展現的,除特定任務或刺激相關的神經活動,也就是 刺激誘發 (stimulus-induced)或任務相關(task-related)活動,還有一種內在活動,
,其關鍵在於 大腦自 發活動 --本書書名和副標正是由此而來。然而,唯有當我們把目前 的前哥白尼式觀測點(pre-Copernican vantage point),轉換成一個真正的 後哥白尼式觀測點(post-Copernican vantage point)後,才有可能從心-身 問題 轉移到 世界 腦問題 --如此的轉移無異會在神經科學界和哲學界 掀起一場哥白尼式革命(詳見第 12 至 14 章)。 大腦模型 I:自發的腦 我們如何在排除心靈特質的情況下,純就大腦本身來描述大腦特 徵?在實證上,我們可以用神經活動(neural activity)來呈現描述大腦特 徵。神經活動包括 自發 或 靜息狀態 的活動,以及任務引發(task-evoked) 或刺激誘發活動(Northoff, 2014a; Raichle, 2015a,b)。雖然神經科學與哲學 3 導論

已持續關注,大腦刺激誘發或任務引發活動,及其相關的感覺和認知 功能,但卻直到最近才開始考量大腦自發活動或 靜息狀態活動(restingstate activity)的關鍵角色。 縱觀歷史,引進 腦波圖(electroencephalography, EEG)的柏格(Hans Berger, 1929)曾在腦內觀察到一直未受任何外部任務或刺激影響的 自發 活動。畢舍普(Bishop, 1933)和賴緒利(Lashley, 1951)之後進一步發展 了此理論。最近,則是因為在不同腦區觀察到的自發振盪(spontaneous oscillation)(Buzsáki, 2006; Llinás, 1988; Yuste et al., 2005)、自發連貫 (spontaneous coherence)或連結性(connectivity)(Biswal et al., 1995; Greicius et al., 2003)及 預設模式網路(default-mode network, DMN)(Grecius et al., 2003; Raichle, 2015a,b; Raichle et al., 2001),而使此理論在神經科學界得到 更多關注。上述這些及其他觀察都指出:大腦自發活動在其神經活動(包 括靜息狀態及任務引發或刺激誘發活動)中扮演關鍵的角色(進一步討論詳見

Northoff, 2014a,b; Northoff et al., 2010; Huang et al., 2015)。 大腦自發活動觀察已大幅轉變了大腦模型。根據已觀察到的自發活 動,大腦不再被視為是一個純外力驅動裝置,而是芮克力(Raichle)所稱 的「腦內在模型」(intrinsic model of brain;Raichle, 2009, 2010)。這讓人聯 想到一種類康德式心靈模型(Kantian-like model of mind)。將此模型應用 在腦上,這表示大腦自發活動,會建構與組織其任務引發或刺激誘發活 動,以及相關感覺與認知功能(

Fazelpour & Thompson, 2015; Northoff, 2012a. b; 2014a,b)。 這個類康德式大腦觀點,對於我們的大腦模型有重要意涵。傳 統大腦模型大部分是 神經感覺式(neurosensory)和/或 神經認知式 (neurocognitive),因為兩者重點都放在大腦 感覺 和/或 認知 功能, 而這些功能絕大部分藉由大腦刺激誘發或任務引發活動來調節(P. M. Churchland, 2012; Northoff, 2016a; Thagard, 2012a,b)。透過自發活動的觀察, 或許可以將大腦神經感覺與認知功能放入更大的實證脈絡中--只是, 4 自發的腦:從心 身到世界 腦問題

目前仍然無法明確知道在該脈絡下需要哪種模型(Klein, 2014; Northoff, 2012a,b)。因此,本書第一篇將探索不同的大腦模型,並呈現這些模型 會如何與大腦自發活動整合及其跟刺激誘發活動之間的關係。 大腦模型 II:大腦自發活動及其時空向度結構

大腦自發活動為何與如何緊密相關?有幾個研究顯示:自發活動跟 意識和自我等心靈特質緊密相關(Huang, Dai, et al., 2014; Huang, Zhang, Wu, et al. 2015, 2016; Northoff, 2014b: Qin & Northoff, 2011; Qin et al., 2015;詳見第 4 至 8 章關於此主題及其應用的深入探討)。重要的是,心靈特質似乎以一個 尚未明朗的方式,特別跟大腦自發活動之 時空向度結構(spatiotemporal structure)有關。我們接著就來簡述一下這個時空向度結構。 大腦自發活動在空間向度上,可藉由各種神經網路(neural network) 來呈現其特徵。這些神經網路是由不同腦區間彼此密切的 功能性連 結(functional connectivity)所構成。比方說,主要涵蓋 皮質中線結構 (cortical midline structure)的 DMN(Andrews-Hanna et al., 2016; Northoff et al., 2006),即呈現出強勁的低頻波動(Northoff, 2014a; Raichle, 2009; Raichle et al., 2001)。 其他神經網路則包括感覺動作網路(sensorimotor network, SMN)、突 顯網路(salience network)、腹側注意力網路(ventral attention network)、 背側注意力網路(dorsal attention network)、 扣帶島蓋網路(cingulumoperculum network)與 中央執行網路(central executive network)( 文獻 回顧參見 Menon, 2011)。這些神經網路在一連串不斷動態改變中彼此相

關(de Pasquale et al., 2010, 2012),形成所謂的「空間向度結構」(spatial structure),並透過其功能性質而取代了「解剖性結構」(anatomical structure)。 除了在功能層級上的這種空間向度結構之外,自發活動也可以用縝 密「時間向度結構」(temporal structure)來加以呈現。時間向度結構包含 5 導論

超慢頻波(infraslow,0.0001-0.1 Hz)到 δ 波(delta,1-4 Hz)、θ 波(theta,5-8 Hz)、α 波(alpha,8-12 Hz)、β 波(beta,12-30 Hz)與 γ 波(gamma,30180 Hz)等不同波段間的神經活動之波動。最重要的是,這些不同波段 都彼此互相耦合(coupling),例如較低頻相位(phase)跟較高頻相位或功 率 耦合(Buzsáki, 2006; Buzsáki, Logothetis, & Singer, 2013; Northoff, 2014a)。 不同頻率之間的耦合,也就是跨頻率耦合(cross-frequency coupling, CFC) 在大腦內部活動裡產生了一個複雜的時間向度結構。根據近來研究發 現,時間向度結構以某種仍然未知方式,跟空間向度結構和大腦各種神

經網路有關(如 Ganzetti & Mantini, 2013; Northoff, 2014a)。

意識模型:從世界-腦關係到意識

自發活動的時空向度結構為何與如何跟意識和一般的心靈特質緊密

相關?自發活動的時空向度結構並受限於大腦,反而藉由延伸超越身體 和世界,而超越了大腦和頭顱的界線。舉例來說,最近的研究顯示,在

心臟(Babo-Rebelo, Richter, et al., 2016, Babo-Rebelo, Wolpert, et al., 2016)和胃 (Richter et al., 2017)中身體的時間向度結構,跟大腦自發活動之時間向度 結構相互耦合並相連(Park & Tallon-Baudry, 2014)。大腦自發活動及其時 間向度結構似乎會自己與身體的時間向度結構調校--我們可稱此為大

& Huang,付印中)。 同理適用於世界--大腦自發活動及其時空向度結構也自行與世 界調校。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當我們聽到音樂並隨旋律起舞--我們把 大腦神經活動的時間向度結構(即其頻率和同步化)跟音樂與世界的時間 向度結構調校( 詳見第 8 章關於時空調校的討論;Schroeder & Lakatos, 2008; Schroeder et al., 2008)。因此,我們能將此稱為「大腦對世界的時空向度調 校」(見第 8 章;Northoff & Huang, 2017)。 最重要的是,實證數據指出:這種「時空向度調校」是 意識 的關鍵 6 自發的腦:從心 身到世界 腦問題
腦對身體的 時空向度調校(spatiotemporal alignment)( 詳見本冊第 8 章與 Northoff
核心(見第 8 章關於時空向度調校章節;Lakatos et al., 2013; Park et al., 2014)。 大腦跟身體和世界調校得愈好,我們就愈有可能察覺到身體和世界中的 各別內容( 見第 7 章與第 8 章 )。所以,大腦對身體和世界的時空向度調 校,是諸如意識等心靈特質的關鍵。因此,我要論證的是一個意識(與 一般心靈特質)的「時空向度模型」(sptiotemporal model,第 7 與 8 章;亦見 Northoff, 2014b, 2017a,b; Huang & Northoff,付印中)。 此一意識時空向度模型,將大腦跟世界的關係(且以身體作為世界一 部分 )( 見第 8 章關於「時空向度調校」章節 ),亦即 世界 腦關係,設想為 心靈特質的核心關鍵。大腦及其時空向度特質必定跟世界的時空向度 特質有關,才得以有可能出現意識。對照之下,無論何種理由,若大 腦及其自發活動一直無法跟世界構成這樣的時空向度關係,意識(
證:我所謂的世界 腦關係是諸如意識等心靈特質的關鍵核心。 世界-腦關係 I:存有結構實在論 我們如何解釋心靈特質的 存在 與 實在?笛卡兒將諸如意識等心 靈特質歸屬到 心靈(mind)。他把心靈的存在與實在描述為「心靈實 體」,而身體的存在與實在則為「物理實體」。其後,這種以 實體性 形上學(substance-based metaphysics)則被 性質形上學(property-based metaphysics)取代。以性質形上學主張:特定性質(物理或心靈性質)界定 了身體或心靈的存在與實在。這些性質是屬於身體或心靈內在,因為若 無這些物理或心靈性質,身體或心靈就不會存在。因此,性質是性質形 上學中存在與實在的基本單位(見第 9 章)。 7 導論
與一 般心靈特質 )就會喪失。舉例來說,在諸如「無反應清醒」(unresponsive wakefulness,即「植物人狀態」)、睡眠和麻醉等意識狀態改變就是如此 (見貫穿第 4 至 5 章的討論)。 總而言之,實證數據指出:大腦自發活動顯現出一個「延伸至大腦 本身之外的身體和世界」如此縝密複雜的時空向度結構。我也因而要論

自發的腦:從心 身到世界 腦問題/格奧爾格.諾赫夫著,洪瑞璘譯 -- 初版 . -- 臺北市 : 國立臺灣 大學出版中心出版:國立臺灣大學發行 , 2022.12 面 ; 公分 . – 譯自 : The Spontaneous Brain: From the Mind–Body to the World–Brain Problem ISBN 978-986-350-665-2 ( 平裝 ) 1.CST: 神經學 2.CST: 腦部 394.911 111017238

The Spontaneous Brain: From the Mind–Body to the World–Brain Problem 作  者 格奧爾格.諾赫夫(Georg Northoff) 譯  者 洪瑞璘 審  訂 鄭凱元 總  監 張俊哲 責任編輯 李協芳 文字編譯 王 尚 編輯協力 陳俊傑 封面設計 葉佳怡 內頁編排 蕭志文 發 行 人 管中閔 發 行 所 國立臺灣大學 出 版 者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法律顧問 賴文智律師 印 製 沐羽創意印刷有限公司 出版年月 2022 年 12 月 版 次 初版 定 價 新臺幣 800 元整 展 售 處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The Spontaneous Brain: From the Mind–Body to the World–Brain Problem

By Georg Northoff © 2018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自發的腦:從心-身到世界-腦問題
106319 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 1 號 電話:(02) 23659286 傳真:(02) 2363-6905 100047 臺北市中正區思源街 18 號澄思樓 1 樓 電話:(02) 3366-3991~3 轉 18 傳真:(02) 3366-9986 https://press.ntu.edu.tw E-mail:ntuprs@ntu.edu.tw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104472 臺北市中山區松江路 209 號 1 樓 電話:(02) 2518-0207 國家網路書店 http://www.govbooks.com.tw 五南文化廣場 400002 臺中市中區中山路 6 號 電話:(04)2226-0330 http://www.wunanbooks.com.tw ISBN:978-986-350-665-2 GPN:1011101627 著作權所有.翻印必究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