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回顧誌 Vol.2 森林手心 木作家具展(下)

Page 1



目錄

上 冊 下 冊

01

森林的路徑

03

關於展覽

04

關於臺大藝文中心

05

序言

06

劉少雄序

07

王亞男序

08

林東陽序

09

臺大老椅子

11

展出作品

53

展覽日誌— 時光的秘密 藏在椅子裡

56

展場介紹— 森林裡的聚落

67

攝影專題— 借助鏡頭之眼 重新觀看

69

後記


時光的秘密藏在椅子裡 展覽日誌

對我來說,辦展覽最開心的事莫過於知道這是一個適合給每一個人看的展,觀眾類型越多 元,我越是感到欣慰。這幾天有許多校內的教職員來,還有愛心媽媽、平常在藝文中心周 圍運動的歐巴桑、甚至是退休的工友,證明了木頭是人見人愛的主題,不論是紋理、氣味 或是觸摸起來的質地,都令人感到溫暖。 昨天連事務組負責修剪樹木的兩位先生都來逛展,他們在台大工作了十幾年,負責修剪台 大所有的樹,對於樹有濃厚的情感,台大哪裡有什麼樹,他們都一清二楚呢!看到他們我 立刻想起了日本電影《啄木鳥與雨》,這部溫馨的電影是今年台北電影節的閉幕片,講述 一位中年伐木工與年輕的電影導演在森林相遇的故事。年輕導演不喜歡坐氣派的導演椅, 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夠格,坐在上面有壓力,於是這位不僅懂樹木還擅於木作的伐木工就 製作了一張木椅給他,木椅有圓而厚實的椅座,高度不高,樸實幾乎可說是笨拙的外型, 讓年輕導演笑了。伐木工說:「這樣就不會不好意思坐了吧!」看到這段我心中一陣感動 ,原來家具不僅可以是禮物,還可以製造人內心看待自己的高度。渴望權勢、眾人目光的 人喜歡坐有氣勢的椅子,想要低調、與大家平等相處的人則想要一張樸實簡單的椅子。「 怎麼坐」,反映了一個人的心靈狀態。

上周六我們熱鬧舉行森林手心-木作家具展的第一場講座 ――懷德居木工實驗學校創辦人林東陽教授主講的「坐下 的藝術―丹麥木工房教我的事。」小教堂擠滿了聽眾,聽 林教授分享丹麥的好設計及背後不斷支持傳統工藝的丹麥 社會環境。哥本哈根家具匠師公會已有450年的歷史,其 中最了不起的貢獻就是曾經連續舉辦過40年(1927~1966) 的展覽,參與的設計師不下 250 位,年年辦展促使木工 匠師與家具設計師發展為穩固的夥伴關係,此種合作模式 也成為丹麥家具產業的特色。辦展除了是提供設計師一個 平台,也有教育民眾的意義,因為它體現了社會問題:教 育人民明智地以優質家具佈置他們的住家。

53


儘管台灣不斷在講文創產業,林教授認為應該從重視工藝開始,工藝是提升設計的基礎,因為那是 自我們的傳統一脈傳接下來的東西。在台灣,前輩們的好手藝、工法都是值得敬佩的技藝,產業雖 會被環境及時代淘汰、更新,家具卻是一直存在於不同世代的人生活之中,是一個我們能不斷再注 入新意的老話題;只要我們還活著,都能不斷改善的主題。我想起曾經聽過著名設計師龍國英的演 講,他認為人有責任把上一代好的東西保留或是轉換,讓老東西在新的時代仍有它的美及位置。他 說:「如果我們只活在當代,那是沒有辦法走向正確的未來的,因為我們連自己的過去都不理解, 真正的美是超越時間感的,因它是自我們的過去到現在、再到未來連成一氣發展而來,跟著我們的 需求而來。」 過於富足的生活使人貪心,太多選擇我們反而忘了珍惜。從丹麥的家具產業,我們看見人不僅看重 所用之物,還珍惜時間的美。一件實木家具可以用好幾代,這是真正的環保。在工業化的社會,林 東陽教授也不排斥新技術與機械的協助,「但要記得,人要使役機器,不是讓機器使役自己。」教 授的話在台灣這樣強調大量生產的速食家具國家,像是一個鬧鐘,叫醒了沉睡的我們。 「我並不有錢,只是嚮往的與別人不一樣。」教授強調。教授經常穿一樣的衣服、出門也總是拎著 同一個紅色帆布包,錢則都花在他認為值得收藏、使用一輩子的家具。演講的最後大家輪流試坐教 授帶來的丹麥設計大師Finn Juhl(芬•尤耳)的44椅,有「骨椅」之稱的44椅線條優雅,顯現丹麥 家具具有雕塑感的特色。

這幾天許多台大資深教授也來看展,我們的結論是:台 大教授的東西搬出來就可以辦一個展了。許多教授鍾愛 的老櫃是自日治時代帝國大學時期便存在,用到今天。 台灣還年輕,還得練習培養耐心,開始欣賞老東西。一 輩子就喜歡一個人、一個物件,這是固執而浪漫的精神 價值。 延伸閱讀: 借鏡丹麥家具展業

http://inthewoodswelive.blog-

spot.tw/2012/09/blog-post_19.html 尋尋覓覓 骨椅再現

http://hdg.tosaint.com/506

54


55


展場介紹

森林裡的聚落

展場,一個如同劇場般的空間,能把人帶到另一個想像空間。 這是藝文中心第二次與 Rogerwell 羅傑威爾合作,他們是由一群 具美術背景的年輕人所組成。三個月來,與藝文中心一起實際走 訪臺大實驗林,自森林也自木工廠擷取設計靈感。還記得在搭高 鐵回來的路上,我們迫不及待地寫下、畫下心中的想法。決定以 家作為視覺意象,將家具作品放置在房子造型的展台中,當觀眾 游走其中,彷彿像是經過一個個的聚落。 為了強調出臺大實驗林與懷德居之間「材質與設計的對話」,我 們以原木作為展台,並以木工廠曬木頭的結構設計一條木隧道。 材料都是自水里木工廠運來,展台則由工廠的師傅親自打造、施 工。展覽結束時材料還能回收運回工廠再利用。這次能展出工匠 的故事,並實際與工匠一同佈展,實在非常難得。

56


借助鏡頭之眼 重新觀看

在展覽策畫初期,藝文中心就已預期要出一本展覽作品型 錄。要有好照片,得先找到著迷於拍攝生活影像的人、有 熱情與我們共事的人。我們找到了陳振堂一起發想拍攝家 具的好點子,企圖跳脫傳統的家具型錄形式,用攝影再創 作,拍攝我們眼中的家具作品。振堂是位攝影記者,雖是 首次接到拍攝家具的案子,卻充分發揮記者敏銳的觀察力, 謹慎而充滿原創性的完成這項任務。從一同親訪工匠的工

展覽攝影專題

房、研究主題、選景、構思背景、研究教堂裡的光影、參 考各類居家雜誌,我們度過了一個很充實的夏天。 我們試著將家具作品擺在校園中與學生互動、拍攝,象徵著 這批家具自臺大實驗林回到校本部,與師生分享家具美。我 們也試著在雅頌坊內拍攝,強調出展場與作品間的關係,我 們相信,當空間與物件能彼此對話,就能打造出一個無懈可 擊的場景,牽引參觀者自由進出、欣賞。

57


拍攝期間雅頌坊像是一間實驗攝影棚,颱風夜撿到的樹枝、一整間倒下的紅色椅子、傍晚才有的 夕陽微光、彈琴的人、翻飛的譜、剛巧來彩排演出的小朋友,都成了我們的素材。當雅頌坊空無 一物時,我們欣賞著光影透過彩色的窗在地上跳躍、在牆上浮動,當家具一件件進場,雅頌坊則 彷彿成了小劇場,活了過來,充滿生機。此時不用刻意化物為人,靜靜欣賞,好的東西將自然訴 說美的當下。 展場及手冊中的照片皆是藝文中心與陳振堂彼此激盪,經由攝影,我們重新觀看這些生活裡習以為 常的居家道具;經由攝影,我們更加確定自己在記錄的是一個不凡的故事。振堂說:「攝影,是一 種存在的方式。」攝影者按下快門,記錄自己對應世界的存 在,而這些多年前設計的家具也因他的照片再生、重返舞台。 家具本生活中最親密的物件,看著它們,你們又看見了什麼?

拍攝工作人員 / 廖詩昀、吳書榕、游采璇、徐仁駿、吳偉廷 張婷雅、洪新雅、朱芳儀、盧翊程、林苡涵 謝岱芸、郭威廷、丁多加、陳星奎、沈訓業 楊朝棟、黃家郁、左祺 特別指導 / 鄧博仁

58


當家具成為生活的夥伴 對許多人來說,在家快樂的生活是個過於抽象的概念,需要所謂 的「生活達人」列出購買清單才能具體構成。風景其實可以自己 創造,在床邊、在桌面上、在聽到的一首歌裡,那是心靈層面的 自在游移,也是落地生根的勇氣,住下來的同時,有了提升自己生 活的責任。談器物、家具這些生活物件,無非是想傳達如何構築一 個家。我們都是自己的建築師、室內設計師,試著以自己的眼光, 站在高處,看看自己居住的空間美不美、住得舒不舒適。美是自 我要求;美是不斷追尋;美是今天也是明天的事情。 終究,一個實實在在的居住空間是人生活出來的。


活動 Event

舞台互動區

大學時期是許多人第一次離開家,展開租屋或是宿舍生活,從蒐尋合適地點到選購家具,從油漆 牆壁的技巧到選對床單顏色,四年下來即是一場生活練習。 想像這是你的房間,你會怎麼安排呢?歡迎搬移、堆砌、重新組合地上的紙箱,建構你想要的形 狀,甚至是加入你自己的物件。 你的家僅是一個睡覺的地方?是適合三五好友聊一整夜的溫馨空間?還是下課後回家的遊戲場?

試試看 展覽結束後我們將票選出最棒的房間設計 得獎者將獲得實驗林的小椅凳一張!

60


活動 Event

獨特的講座

以講者「一人帶一物」的分享方式讓大家實際欣賞、感受器物的美好 地點 / 雅頌坊,

9/22

(六)14:00 懷德居木工學校創辦人 /《名椅好坐一輩子》作者— 林東陽

「坐下的藝術」丹麥木工房教我的事 「家具本是我們生活中最親密的器物,卻也是多數人經常忽略 者」—林東陽

10/18

(四)19:00 北藝大美術系副教授 /《祖父的六抽小櫃》作者— 楊凱麟

「時光裡的冒險」談與臺灣老東西相處的感動 「物的生命其實比人悠長,躺在老屋十九世紀的橡木床上那晚, 我不自禁地感動莫名 」—楊凱麟

11/23

(五)14:00 建築、美學大師—漢寶德

「生活器物中的風景」從生活物件談美學 「從選一個很美的茶杯開始,就是在美化人生途徑上邁出了成功 的第一步」—漢寶德

61


大學時光對眾多的年輕人來說,是第一次體會生活滋味的時候,幾年下來,外宿經驗對許多人來說很好的居家訓練, 在學習獨立之餘,練習採購需要的器具、生活用品、家具;或是營造一個舒適的 K 書空間、朋友聚會的空間對藝文 中心來說,大學時期的學生們,是推廣生活美學教育最好的對象。

有感於臺灣生活步調的過度快速,消費時也是抱持可用即可、壞了就丟的方式,我們希望透過展覽及講座引介不同 的生活價值,展覽中家具皆是木工匠親手製作,慢慢雕琢出來;在我們眼前的不僅是家具,更是這個時代逐漸流失 的工藝精神。

三位老師將帶著不同的器物、家具,與我們分享,訴說他們與物之間的關係,以及物件如何啟發他們、陶冶品味。 藝評家約翰 •伯格(John Berger)曾說,真正的博物館在家中,在平時人們於牆上黏貼、垂吊的紙張、物件之中。 拜訪一個家,像是逛一間迷你博物館。桌椅之間、櫥櫃的玻璃門裡,都是居住者生活的痕跡與時間之美。

右圖:﹁坐下的藝術﹂---丹麥木工房教我的事

懷德居木工學校創辦人 林東陽演講側拍

62


活動 Event

無名樹手作木湯匙 體驗營 地點 / 雅頌坊旁小樹林 師資 / 無名樹負責人 李文雄

藝文中心在策展過程中認識了位於南投竹山的無名樹,非常喜歡文雄與文 勝推廣手作木湯匙的熱誠,聊著聊著,他們提到想在樹林裡教大家做木湯 匙的計畫,我們非常的高興,立刻邀請他們到臺大來!能在森林手心木家 具展的展期當中,和無名樹搭配,讓臺大師生有機會實際動手做,是我們 的榮幸呢! 我問文雄老師,為什麼想教大家做木湯匙。他說:「希望能讓大家在工作 之外有一個新的方式讓自己休息。」做木湯匙雖然是工、是手上的活,卻 是心靈的休息。

63


大班的孩子對木頭已經很有概念,知道不只可以蓋房子、製作成椅子,還可 以成為紙張。有個女孩很得意地跟我說:「我家的椅子都是木頭的,窗戶也 是,我"把拔"還會做桌子!」

來自台大幼稚園的小小訪客

森林系的同學教孩子認識幾種常見的木頭,分組進行, 聞、摸不同的木頭。

孩子畫下自己的房間設計圖。

64


「樹木有一種再生存下去的渴慕,或許這是為了提供美麗、強度或 各種用途來服務人類,甚至成為一件偉大的藝術品。」 —日本國寶匠師中島喬治

活動EVENT-----展外展

10/13-10/14

延續樹與椅子的新生命 Old is New

地點/雅頌坊旁小樹林

展覽期間最後一個周末,也是一個值得被註記在 行事曆的重要日期! 與藝文中心同心協力 樹與家具的生命 籌備展覽期間,藝文中心向總務處保管組詢問是否有已過了財產年 限,卻仍完好可再利用的家具,我們很幸運的領用了一批曾經是民 國 74-75 年間購入舊圖書館的實木椅子,狀況都還良好,在塑膠 椅當道、用了就丟的時代,看見歷經 27 年還完好的椅子,實在不 可思議呢!因此我們於展覽期間亦邀請學生一同利用這批椅子,堆 疊、重組,並且歡迎大家入林休憩、與椅子互動。

65


椅子認養PARTY 10/13 - 10/14 展覽期間最後一個周末,也是一個值得被註記在行事曆的 重要日期!因為這天我們提供了油漆,讓大家彩繪椅子, 最後認領回家。

Old is New 展外展參與名單 / 游采璇、徐仁駿、朱芳儀、江昱德、溫彝禎、許誌珍、尹活衡、盧翊程 林苡涵、郭威廷、丁多加、張懿尹、林雋雅、謝雪浩、楊泓軒、黃一民 特別指導 / 陳右昇

66


森林系 展覽志工

這是一場鼓勵用手觸摸、 體驗木家具美好的展


展覽一景

68


展場後記

他們持續仰望

曾聽一位日本的家具店經營者說過:「展覽應是人和物在所謂對的時間相遇後所 展現出來的成果。」從 2011 年底一連結識林東陽教授、臺大實驗林,以及一群熱 愛木作的人們,當許多事情一連串緊接而來,就再也不是巧合。時機成熟,一個 展覽主題因著人與物的相遇天然生成。

臺大,是一個大家眼中「很多資源的地方」,我經常在想,在臺大作展覽更應從 自己擁有的寶藏開始。我們習慣向前看,卻忘記自己身邊、腳下的事情,那些很 遠又很近的東西。每天在臺大生活、工作,我們樂於當個藝文考古學家,挖掘臺 大值得珍藏的文化資產。與許多大學的藝文中心相比,我們還很年輕。或許也因 我們生在時代的末端,所以能回頭觀看。

能認識這群工匠以及木作的同好,對我而言是非常幸運的事。他們都想為自己、為 家人朋友作一件東西,有時候源於生活需要,有時則是給別人的禮物。在無盡的 日常之中,他們持續仰望,用純粹與執著,生活在一個不同於一般人的高度,看 見的也都是未來的事。一件用心打造的家具能用好幾個世代,這樣的精神是我非 常嚮往,也渴望與觀眾分享的。

臺大藝文中心 展覽策畫 王學寧 69


出版 日期 文字 美編

展覽手冊封面與封底

70

| | | |

臺大藝文中心 2012年 9-10月 王學寧 孫宜君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