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青年報525期

Page 1

中華民國一〇四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師大頭版/師大公園 師大議題/教師評鑑、升等制度 轉系專題 —「勇敢轉彎」 師青小藝事 — 表演藝術新視界

第 525 期

舞台拆除 座位銳減

師大公園 全面翻新

【記者呂晏慈、黃敬雯、漳玨賢、黃佳鳳/報導】師大公 園 8 月 24 日圍起藩籬,進行兩階段的整建工程,內容包括 「整體大幅綠化」、「座椅減少重劃」、「遊樂設備翻新」、 「去除展演空間」等,前工程負責人陳重佑表示,由於原先 空間過於陰暗髒亂、蚊蟲滋生,甚至為治安死角,大安區公 所與古莊里共同提出整建需求,總預算為 546 萬,預計 12 月完工;而即將完工的新公園將減少座位,同時限縮民眾聚 集的空間,這樣的改變也掀起對於「公園公共性」的討論。

新公園遭質疑「抹滅公共性」 里長:先前逗留者使居民困擾

部分居民對原公園抱怨 區公所主導整建 古莊里里長劉泓麟表示,前任里長在位時,附近居民即 連連抱怨遊客、遊民與外籍學生在公園製造混亂,因此大安 區公所與古莊里共同提出整建需求。公園整修工程由大安區 公所主導規劃,也辦理說明會,邀請附近居民與商家給予建 議,評估各方意見後再與設計公司一同規劃,里長提到,師 大三里里民自救會也在公聽會時提議減少座椅、拆除涼亭。 陳重佑提及,本次公園重建最大特點為「六區(師大側 門旁至漢堡王區域)步道連通,使整座公園互通」,及移 除低矮灌木,使公園變明亮寬敞;拆除涼亭,避免有人深 夜逗留、過夜。而公園旁停車格將保留,但公園內部地坪 將升高,防止機車停進公園內。劉泓麟則提到,新公園增 設植栽體驗區,以後「第三區可以讓民眾來種菜」,不過 對於是否會引起偷菜等疑慮仍未有對應措施。 師大三里社區發展協會成員受訪表示,以前深夜會有不 明人士在公園涼亭逗留,居民長期飽受干擾,她提及,一 位住在火鍋店樓上的邱先生因住家鄰近公園涼亭,深感困 擾,導致精神狀態不佳,她說,雖然公園的規劃與設計需 顧及學生與遊客,但仍應優先考量周邊住戶的權益,「居 民是最直接的受害者。」

師大公園整修換新 學生、居民怎麼看? 在師大公園整建以前,靠近師大側門區塊設有小舞台,夢 想之牆「Before I die I want to ...」的巨型黑板就曾設於此, 讓人們用粉筆寫上夢想宣言;師大吉他社、道整熱音社也經 常於該地表演。然而,陳重佑提到,整修後的公園盼以提供 居民休憩為主,因此將不再設有舞台等表演空間。 提到露天表演空間對社團的重要性,師大道整熱音社社長 盧奕雯說,露天的表演和室內是完全不同的,在室內表演沒 有臨場感,她談起去年 12 月的期末表演,他們曾在雨天的師 大公園唱歌,那次的經驗讓每位參與表演的社員都印象深刻。 師大吉他社社長劉子語也說,以前公園人潮多,路人經過 就會停下腳步,這裡曾給許多社團一個表演的機會。「其實 對這裡是有感情的。」她說,社員們不只是在公園表演,也 常來聊天、吃東西、彈彈吉他;她質疑,為驅趕遊民和減少 遊客而拆除涼亭、減少座椅,「趕走的不會只有遊民。」劉

公園整建前,夢想之牆的巨型黑板 曾設於小舞台。圖/蕭可晴提供

公園整建前,師大吉他社於小舞台 舉辦演唱活動。圖/廖子棠提供

師大公園整建後。圖/黃常勛攝

子語認為,應該好好思考公園的功用,「難道我們要的只 是一座可以路過的公園嗎?」政府應該思考如何減少遊民 人數,而不是如何驅趕他們。 已經在師大待了兩年,國文 107 張涵鈞以學生的角度說 道,雖然很希望可留下舞台,但以前因有許多座位及涼亭, 民眾也隨之聚集,間接造成治安死角,也的確叨擾了社區 安寧,「想必這也是考量後的決定吧!」 「現在弄成這個樣子,真的很不方便!」一位黃姓居民 表示,自己從教職退休後,常在晚上到公園喝酒、與鄰居 閒聊,他認為師大公園是里民生活範圍,整修後座位減少, 勢必造成不便;另一位從民國 54 年便居住在小公園旁的馬 姓居民則說,公園緊鄰師大夜市,但因垃圾桶太少,有髒 亂的問題,將來可檢討垃圾桶設置的位置及數量。

減少聚集者後?談公園空間公共性 就讀台大城鄉所的蔡博藝指出師大公園的發展歷程,師 大公園最早在 1970 年代興建,由於建築基地面積狹小、地 界曲折,因此將此「畸零地」規劃成公共空間,1995 年左 右二度改建,而這次的整建除去原本展演場地,增加行人 道鋪設,她直言,本次整修使公園公共性下降,能使用的 地方越來越少。

師大公園整建後。圖/黃常勛攝

曾經辦過社區報,參選過古莊里里長的簡銘宏提出,師 大公園的整建「抹滅了公園的公共性,更忽略了城市的時 代印記。」從小生活在師大附近的他認為,師大三里里民 自救會一直以來的觀點就是「有舞台、有表演、有人聚集」 就會製造城市髒亂,就如同自救會以前看待師大路上的老 店「地下社會」(為歷史悠久的 Live house 之一)一樣, 視其為社會亂源;他說,自救會的邏輯就是,「把這些地 方弄掉,問題就解決了。」 簡銘宏強調,以前的師大公園設有舞台,學生、經過的 人都可以聚集於此表演或聊天,而現在整建後的公園「剩 一堆步道」,這樣的設計就像是「不希望有人待在那」一 般,排除了學生以及常於此地聚集者的使用性。他說,自 救會把中產階級的想法套用在公園上,「他們腦海中的城 市只有一種樣子,就是高級住宅,有氣派大樓、警衛、漂 亮公園的模樣。」 簡銘宏也援引其他國家對公園空間的使用方式,如常會 在公園辦日光浴、野餐等活動,此外公園也是他們表演、 「hang out」的重要場所,他認為,如果對於都市只存有「建 設、大樓、先進」等想像,將公園視作自家後花園,這樣 的新自由主義式想法是很恐怖的,他強調,「對都市是可 以有不同想像的!」

各系 瘋啦啦 祭出大道具 競賽組 : 能與表演結合才是創意

課刊字號 1392 號 本期出刊四版 發行所 / 師大青年社 發行人 / 呂晏慈 指導老師 / 黃信維

【記者劉子維、曹婷涵、謝沛倪、成允華/報導】充滿活力的舞蹈、整齊的口號,「師 大第 69 屆全校運動會啦啦隊競賽」於 11 月 19 日至 21 日舉行,各系紛紛拿出拿手絕活, 然而在演出中的大型道具,學生們常常花上一兩個月以上製作、並需費盡心思才能將其 搬進體育館,在金錢花費與人力上都是不少的支出;對此,啦啦總籌體育系 106 林彥廷 表示,啦啦的本質在於動作而非道具;啦啦競賽組副組長王宏豪則說,道具比例只佔百 分之十,此外道具若無法與表演結合,也無法得到創意分,希望各系能將表演著重在動 作上。 曾參與啦啦比賽道具組的學生點出,「大型道具、教練費是一筆大花費」,她希望師 大啦啦未來能走向「利用回收物做道具」、「學生自己編舞」,以此展現學生團結的氣氛; 學生會會長賀翊提到,他重視的是比賽後道具的處理方式,「不希望這些花錢、花時間 做出來的道具,用一次就丟了,這是一大浪費。」 去年擔任地理系啦啦總籌的 106 級楊佩諭說,因為不知道評判標準,只能盡力做出自 己認為夠精采的,由於評審標準模糊,會害怕縱使舞蹈整齊,卻因道具輸人而被比下去,

圖傳系奪下今年啦啦總錦標第二名。 圖/師青啦啦直播小組

數學系拿下今年啦啦總錦標、整場式 啦啦雙冠軍。圖/師青啦啦直播小組

加上往年得名的常勝軍,道具都不簡單,所以各系的道具才會越發講究。去年人發系啦 啦總籌徐翊華則認為,為了得名沒日沒夜地練習,好像漸漸喪失師大啦啦最初的精神, 雖然看重名次、有共同的目標是好事,但有時似乎該想想,最初「想要跟這群人一起完 成一件事」的想法,她說,「這些是砸大錢也體會不到的。」 啦啦競賽的花費主要用在道具、服裝,有些系則需負擔教練費,今年如數學、社教、 設計、圖傳、地理等系皆有聘請教練編舞;近兩年來,啦啦教練的行情為三萬到三萬 五千元,今年社教系啦啦總籌羅彣琳表示,社教系人不多,沒有多餘的人力編舞,所以 選擇聘請教練;去年數學啦啦總籌張惠雯說,請教練是為了想贏,「想贏就是一種精神!」 今年啦啦總籌體育系 106 林彥廷回應,「啦啦的本質在動作的表現,而不是道具的展 現。」學校提倡創意啦啦,但各系有時太過強調創意,將創意展現在道具上,道具與動 作不符合就會失去啦啦的意義。啦啦競賽組副組長王宏豪則表示,幾年前啦啦競賽是在 戶外場地表演,當時的道具比現在規模大許多,所以後來將場地改至室內,目的即是希 望將各系道具尺寸縮小。 王宏豪也說明, 雖然各系都有許多精美的道具,但若道具無法與表演結合,便不算是 創意,「即使道具做得再精美,道具比例畢竟也只佔整場式總成績中的 10%,重點在於 怎麼使用道具,才會影響創意表現」,他希望各系能將表演著重在動作上。 王宏豪補充,目前賽制對教練的規定只有「各系的表演必須是第一手的」;而有些系 所花錢聘請教練編舞、有些則是學生自己編舞,他回應,目前尊重各系的選擇,但是由 於公平性與花費問題,會將此議題列入今年啦啦檢討會的討論項目。 對於未來啦啦競賽的走向,王宏豪透露,之後希望能與其它舉辦創意啦啦比賽的學校 合作,目標是可以成立聯盟,並請體育署規劃成觀摩、比賽,讓更多人看見學生在啦啦 比賽上展現的創意與魅力。( 啦啦競賽專題請見師大青年網站 )

主編/黃常勛 副編/蔡旻穎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