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
: 黃 應 貴 老 師 在 清 華 人 社 紀 念 展 覽 手 冊 展 覽 時 間 : 2 0 2 3 年 3 月 4 日 至 1 1 日 地 點 : 清 大 人 社 院 A 區 2 樓 大 廳 導 覽 活 動 : 2 0 2 3 年 3 月 1 1 日 下 午 2 點
鎖 新 世 紀
紀念活動介紹手冊
解鎖新世紀: 黃應貴老師在清華人社
目錄
系主任的話 1
系學會長的話 2
編輯團隊的話 3
黃應貴老師簡介 5
到清華任教的歷程 6
紀念展覽地圖 7
蒐集、兌換活動介紹 8
線上互動導覽 9
留言區介紹 10
新世紀社會與文化計畫 11
簡介 12
21世紀的家 13
日常生活中的當代宗教 14
21世紀的地方社會 15
金融經濟、主體性、與新秩序的浮現 16
族群、國家治理與新秩序的建構 17
政治的消融與萌生 18
主體、心靈與自我的重構 19
日常生活中的社會運動 20
性別、世代與年齡 21
意象、文化形式與美學 22
目錄
課程教學 23
簡介 24
社會科學導論/社會科學的解構與再建構 25
跨領域對話:新世紀的社會與文化 27
人文社會經典閱讀 28
新自由主義與地方文化 29
世界民族誌 30
小說與人類學 31
新時代的另類教科書:日劇 32
在清華的生活 33
生活空間 34
清華的指導和口試 35
未來/未完的計劃:另一個時空與靈魂 36
邁向未來的結束 37
工作人員名單、致謝名單 37
系主任的話
101年7月底黃應貴老師自中研院退休,即應清華 人社院學士班主任蔡英俊教授之邀前來客座,次年春
改為約聘教授,8月起改為特聘教授。歷年來開設世界 民族誌、社會科學導論、新自由主義與地方文化專題 討論、小說與人類學、人文社會經典閱讀、跨領域對 話:社會科學的解構與再建構等課,春風化雨作育英
才,熱心參與系務,對本班貢獻良多。多年來黃老師 舉辦新世紀的社會與文化研討會與出版論文集,深受
學界矚目,成果斐然。111年秋黃老師身體不適,仍持 續上課與籌備、參與學術研討會,精神令人感佩。年
底傳來黃老師不幸離世的噩耗,實為本班一大損失, 師生同感哀戚。為紀念黃老師的辛勤付出,學士班舉 辦追思紀念展與書展等活動,並祝福黃老師離苦得 樂。
1
人社院學士班系主任 張嘉鳳
系學會長的話
2022年12月22日,黃應貴老師離世的消息在清大人社 中傳開,清大人社的學生們有些錯愕,總覺得這位在清大 人社深耕多年的學者,似乎還有一些話語還在醞釀,回想 起在校園裡看見他望向前方邁步、在教室裡向學生提及他 的意識與靈魂分離的深刻經驗,他對清大人社的學生而 言,像一個神話,清大人社的學生若有幸能在畢業前修到 應貴的課,更是一種榮耀。
然而,大多數人社學生們可能只是聽說過老師的神
話,尤其老師開刀後,身體每況愈下,大家總是口耳相傳 他的故事,卻不曾看見他本人實際教課時炯炯有神的眼 睛。也因此,系學會本次與紀念活動小組合作,藉由展覽 的形式:介紹黃老師對清大人社的貢獻,從三大方面:生 活、課程、計畫,回顧黃老師在清大人社如何生活、課程 中學生的迴響、以及他在學術藍圖中的定位及貢獻。
人社系學會近年來持續往多元議題的方向發展,包括 性別週、職涯講座、香港議題電影放映會等,本次應貴老 師的紀念展覽,系學會希望可以藉由導覽手冊及講座,導 引清大人社的同學們瞭解應貴老師的學術歷程、在清大人
社所付諸的貢獻,一起回溯他在清大人社的生活點滴,進
而與應貴老師產生跨時空的交流。
2
清大人社第二十屆系學會會長 林芝婷
編輯團隊的話
黃應貴老師自2013年來到清華大學人社院學士班任 教,對人社的教學、學術研究有非常多的貢獻,我們試著
串聯記憶中老師的形象,呈現老師在清華十年的學思、生 活及行動。雖然,2022年底老師已經離開人世,到另一個 時空從事田野研究,我們仍希望藉著這次展覽,讓活在此 世的我們(以及所有的觀眾)能夠更了解老師的想法:這 十年來,一個認真的學者如何孜孜不倦地從事學術活動?
如何敏銳地體察時代變遷?如何重視個人主觀的理解及地 方文化特色?
新知識的契機或許不在於書本,也不在課堂,不同於
現代化時期重視理性、結構,而在小說、日劇,以及在日 常生活中不斷創新。希望展覽能幫助所有人更了解老師的 問題意識和治學風格,進而傳承、延續。
3
「這是你們(年輕人)的時代」
「新的時代,需要新的知識」
2020年1月,老師在「跨領域對話:新世紀社會與文化」
的課程結尾,溫和地跟大家分享,勉勵同學們:
「學術,是一件既現實又公平的工作。」
「誠實做自己,認真過生活」
我們深以此為念。
主筆:張翊(清華大學社會所碩士)
老師常說:
4
黃應貴老師簡介
黃應貴老師(1947-2022)畢生的問題意識是探問: 是否有不同於資本主義的另一種生活方式?為了回答這個 問題,勢必要從田野之中解析政治經濟與地方社會文化的 交接過程,並且,台灣學界所流行的「現代化理論」,實 是歐美社會科學家基於特定時空背景建構的產物,因此在 解釋台灣田野資料時產生許多瑕疵,也難以面對新時代, 必須找尋不同的知識可能。
在清華,黃老師的核心關懷和人社院學士班跨領域的
精神不謀而合,社會問題本無學科劃分,學科劃分僅是歐 美在資本主義化的過程中為了有效解決社會問題,甚至系 統性、有效率地進行知識生產才延伸的結果,他希望培養 學生回歸生活、現象,意識到當代和過去的差異,具備 「全人類社會文化」的寬闊視野,並且在認識、批判既有 學科知識的基礎上,發展出整合知識和現象的能力,朝向 未來、建構新的知識可能。
在此之上,黃老師執教人社的必修課,並參與學士班 的系必修改革,設計新的必修課程,以及開設四門特色選 修,培養學生的能力;同時,推動「新世紀的社會與文 化」,這個十年期的研究計畫,邀集台灣各校的跨領域學 者針對當代十個重要的議題進行討論和知識生產,刺激清 大人社院,乃至於整個台灣人文社會學科的學術討論。
5
到清華任教的歷程
摘錄自蔡英俊,〈未竟之旅 悼念黃應貴教授〉,《清大人 社院電子報》第451期。
2011年初夏南庄,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吳泉源所長邀集
不同領域的學界朋友參加社會所舉辦的工作坊,李丁讚教 授跟我開車一起前往,在途中,丁讚轉達了邀請應貴參選 人社院院長的可能性。工作坊晚宴後,眾人走在南庄老街
上聊著不同的話題,那樣的場景確實讓人難忘。最後結束 時,應貴謝謝的大家的厚愛,說他沒有這個生涯的規劃。
2012年四月,人類學研究所林淑蓉所長約了吳泉源所長跟
我一起見面,說應貴老師即將從中研院退休,希望可以共 同邀請他來清華任教。經過聯繫後,林所長表示應貴想在 人社院學士班教學的意願,因為他知道人社院學士班強調 跨學科的知識訓練,很想試試看在大學部教課的方式。往 後,就由學士班負責邀聘作業的進行,在過程中,應貴問 及他所構思的「新世紀的社會與文化」十年計劃能否在學 士班執行。因為計畫經費的需求不高,我說應該沒有問 題,他也就欣然接受直接在學士班的聘任......
6
紀念展分為四大區域:
1. 2. 3. 4. 若須指引請不吝聯繫身邊的工作人員
黃應貴老師的課程(A區2樓大廳中央)
新世紀的社會與文化計畫回顧(A區樓梯口轉角)
留言區(A區2樓中央柱子旁)
黃應貴老師研究室(A區4樓A417研究室)
7
8
9
10
研 究 計 畫
新 世 紀 的 社 會 與 文 化 11
簡介
在《文明之路》出版後,黃應貴老師為解決新時代的問 題,展開了十年期的「新世紀社會與文化」研究計畫,由 清大人社院贊助,2012年先在中研院民族所舉辦第一場研 討會,2013年起改到清大人社院舉行,持續至2022年。
每一單元邀請跨領域的十來位發表人,而每一位發表人都 必須個別進行「講論會」,報告自己的研究一個半小時,
接著由與會成員提供建議、進行討論,所有的講論會完成 之後,撰寫成文章投稿到該單元的「研討會」,研討會的 進行方式與一般研討會不同,沒有報告時間,直接進入評 論和討論的環節,因此每一位成員都必須事前閱讀所有文 章以便參與。
研討會結束,由黃應貴老師邀集專業人士進行論文審 ,
反覆修改後集結成書,由群學出版,再進行「新書發表 會」,發表會後於《考古人類學刊》上發表書評、回應。
新世紀社會與文化研究計畫的特色如下:
1. 嚴謹的學術討論、直白而有挑戰性的評論
2. 跨領域對話、促成學科交流面對根本問題
3. 提攜後進、給予新進學者及實務工作者機會
4. 新穎、未知富有挑戰的主題和新知識嘗試
12
21世紀的家
主編:黃應貴
出版時間:2014/9/15
作者:
黃應貴、王梅霞、王增勇、林文玲、林瑋嬪、陳文 德、彭仁郁、黃嬡齡、潘恩伶、鄭瑋寧
簡介:
摘自黃應貴,〈導論〉
這 研 究 群 研 究 的 出 發 點 來 自 筆 者 ( 黃 應 貴
2012a,2012b,2012c)最近的研究成果《「文明」之路》 三部曲,該書強調台灣在這世紀以來,經濟及社會文化已 有根本的改變而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而這種根本的改 變,可以從當代出現的家之新型態及其背後的構成原則與 性質的改變*來進一步具體理解。不過,為了能有效掌握當 代浮現的家之新型態及其新構成原則與新性質的歷史意 義,我們必須從「現代核心家庭」成為主流的歷史條件著 手,並對比人類工業資本主義出現前的家,以襯托出當代 家的特性。
*改變是指家的多樣化、個人化和心理化
13
日常生活中的當代宗教
主編:黃應貴
出版時間:2015/9/14
作者:
黃應貴、丁仁傑、呂玫鍰、齊偉先、林瑋嬪、楊弘 任、陳怡君、鄭瑋寧
簡介:
摘自黃應貴,〈導論:日常生活中的當代宗教〉
我們可以清楚了解在現代化造成個人主義化的發展條件
下,宗教的個人化趨勢,不僅見於新興宗教,更可見於既 有制度性宗教的活動。是以,所謂的宗教個人化,實際上 有著不同層次的展現與表現:它可以是在與神直接溝通而 超越中介的層面,可以是既有宗教儀式中的某些活動,可 以是創新性的附屬活動,更可以是個人在傳統儀式、教 義、與實踐的創新。這些不同層次的展現,不僅證明個人 的優先性或獨特性,更證明心理需求的多樣化。儘管宗教 個人化的發展早在1960年代新興宗教興起時即已出現,卻 從來不是新興宗教研究傳統所注重的焦點。這點,可由本 書丁仁傑論文缺少個人層面的材料證之。然而在當代,宗 教的個人化卻成了宗教研究的重心。這點,實已涉及新的 政治經濟條件所帶來的改變。
14
21世紀的地方社會
主編:黃應貴、陳文德
出版時間:2016/10/12
作者:
黃應貴、陳文德、李威宜、呂玫鍰、莊雅仲、張正衡
簡介:
摘自黃應貴〈導論:多重地方認同下的社群性與社會想像〉
本世紀以來,以網際網路、交通及溝通工具的快速發展所推動 的新自由主義化進程,提升了人、物、資金、資訊的流通速 度,造成既有社會組織的沒落及人的解放,使個人的存在得先 於群體的存在。是以,原先我們所認識的那個以明確地理界線 為範圍,內部社會文化既同質又重疊的地方社會,隨著前述整 體結構力量的介入與運作,而產生了明顯改變。……透過人、 地、物、事的互動過程,當代人們往往建立了多重的社群性 「群體」。對比過往那些基於血緣或地緣等結構原則而形成的 群體,這種立基在個人的基礎上的社群性「群體」是流動且不 穩定的;它之所以能成為地方認同的對象,往往來自成員共同 的社會想像。另一重要的機制與力量,則與區域再結構有關。
伴隨著新資本的投入,地方上的人納入區域體系再結構的過程 所帶來的文化再創造,而這使得那些從事區域性活動的「群 體」,有了共同的社會想像基礎,形成了地方認同的對象。
15
金融經濟、主體性、與新秩序的浮現
主編:黃應貴、鄭瑋寧
出版時間:2017/9/15
作者:黃應貴、鄭瑋寧、吳宗昇、夏傳位、蔡侑霖
簡介:
摘自黃應貴、鄭瑋寧,〈導論:金融經濟、主體性與新秩序的 浮現〉
正因為新社會秩序是依金融資本的流動以及債權人與欠債 者(或「因生活而隨時置身風險以致必須向市場尋求保護 的人」與「處於相對安全位置而願意冒險的人」)這類不
平等關係而來,因此,過去西方資本主義興起以來所假定 人是平等的,在當代以逐漸由不平等的人觀所取代。
……在當代金融經濟的制度之機器運作下,人的主體性被 建 構 出 分 子 組 成 的 ( molecular ) 、 個 人 之 下 的
(infrapersonal)以及前個人的(pre-individual)主 體,使人成為「分裂的人」(dividual)。若再加上人被 解放後的潛意識以及生理性的多重自我被發揮後,人的主 體性已無法再以過去所假定的人觀是建立在人是獨立自主 這個前提來看待,當代金融體系所塑造的經濟主體性,早 已超越現代性主體。因此,如何重新界定人的主體性問 題,就如同「我是誰?」的問題一樣,已是當代刻不容緩 的嚴峻課題。
16
族群、國家治理與新秩序的建構
主編:黃應貴
出版時間:2018/10/9
作者:
黃應貴、王甫昌、林開世、夏曉鵑、陳怡君、陳文德
簡介:
摘自黃應貴〈導論:族群、國家治理與新秩序的建構〉
相較於「新世紀的社會文化」系列叢書先前已出版的單元 主題(家、宗教、地方社會以及金融經濟),前兩個單元 (家及宗教)指出新自由主義下因政經條件的改變,使得 人得以從既有的社會組織中解放出來,不僅凸顯出人的存 在先於群體的存在,更強調了非理性的情感、情緒、乃至
於潛意識,對於瞭解與解釋當代新現象,至關重大。事實 上,這觸及了第二現代性(或反身現代性、液態現代性) 對於現代性知識的挑戰。在第三及第四單元的地方社會與 金融經濟,我們看到了跨族群、跨地域、跨社會文化的新 秩序的浮現。本單元更直接討論新秩序如何被建構及其背 後新知識的挑戰問題。在新知識的視野下,族群(性)問 題不再是族群(性)問題,而是關乎認識世界的方式與自 我及社群性的改變,以及新秩序的建構。
17
政治的消融與萌生
主編:黃應貴、林開世 出版時間:2019/11/5
作者:黃應貴、林開世、洪世謙、容邵武、陳舜伶、 莊雅仲、鄭瑋寧
簡介:
摘自林開世〈導論一:政治已經逝去?還是到處都是政治?〉
新自由主義秩序下,人民感受到的國家,一方面越來越無 能,越來越無法明確的解決問題,而是不斷的將問題提交 給各種專家、官僚、企業來制定新的規則來管理事務;另 一方面卻又因為資本、科技主導的市場所產生的強大的競 爭壓力,讓勞工與薪資階層越來越喪失工作與生活型態的 穩定性,國家與集體性社群的想像,反而成為更具認同意 義的象徵,與尋求安全、保護的投射。這種對國家既疏遠 又親密的挫折與焦慮,成為當代政治生活中,無法被化約 的情緒面向,而且明顯具有重要的影響力。這也正是目前 的政治理論那些形式理性模型與政策效果評估難以觸及與 分析的領域。換句話說,一方面「政治」越來越喪失其重 要性,被其他種類的統治技術與管理程序所置換,顯得相
當 無 力 ; 另 一 方 面 國 家 、 社 群 與 族 群 這 些 被 物 化 (reification)的單位,卻取得更強烈的認同意義,情 緒、情感成為「政治」領域中無法忽略的動態力量,而傳 統意義下的政治議題,則越來越被掏空。
18
主體、心靈與自我的重構
主編:黃應貴
出版時間:2020/10/7
作者:
黃應貴、翁士恆、彭榮邦、李維倫、陳怡君、呂玫鍰
簡介:
摘自黃應貴〈導論:主體、心靈與自我的重構〉
當前,在新自由主義化的政治經濟條件下,既有的現代性 知識及其人觀受到挑戰,不僅個人從既有的社會組織與文 化價值中解放,必須面對原生多面向的本我,以及個人的 孤單寂寞處境;此種存在狀態中的自我追尋,更必須面對 現代性知識既有分類範疇的崩解,而不得不依個人的生命 經驗去擇取、拼湊、乃至於轉換與創新既有的觀念與宇宙 秩序,以得到讓人得以安身立命的存有。
......關係性存有成為一個出路:透過人與人、人與物、以及 人與超自然的互動,由於直接挑戰了既有的現代性知識,
而不易被認識,也不易深入理解。這條路徑,不再承認現 實的意識世人存在的唯一意識世界,更不將世界具體固定 化於限定的空間,反而強調人可依其個人生命經驗的領域 或修行,達到更高、更廣、更深的視野與格局,使當代狹 隘的主體化問題轉換為達到更高整全性自我追尋的境界, 包含認識世界的方式及與面對未知知識的昇華。而本體論 的轉向便是在這樣的脈絡與情境中浮現。
19
日常生活中的社會運動
主編:黃應貴
出版時間:2021/10/7
作者:
黃應貴、王增勇、王信翰、Ciwang Teyra、黃炤愷、
鄭又維、Lahok Ciwko、謝宛蓉、萬尹亮、張正衡
簡介:
摘自黃應貴〈導論:日常生活中的社會運動〉
在新自由主義化的新時代,人從既有的社會組織與密切的 人際互動之中解放。在日常生活當中,更容易由個人所感
受到的不平等出發,找出因應之道,並影響到有共同感受 的人而擴大其影響,一起改變或翻轉既有的社會秩序。但
「日常生活」又過於廣泛,無法什麼都拿來做為我們研究 的對象。是以,筆者認為人、物、空間、時間、乃至本書 較少提及的超自然等文化分類系統秩序的改變,是本書論 文不同程度幾乎都有涉及到的現象。……當下日常生活中 所看到以較和平手段、小尺度的社會改良活動,乃至於消
極的無言抗議,相對於過去,更是到處可見,也對社會產 生不同程度和面向的改革影響。雖然這類活動群體消長、
人員來去,往往缺少傳統制度化社會運動的穩定性與持久 性,但更符合當代人多重或破碎的自我、內心深處具有革 命本質的慾望,以及藉由參與過程的生命經驗從事自我重 構,進而創造或發現更深、更廣、更遠的視野與新知識, 以面對新的時代。
20
性別、世代與年齡
研討會時間:2021/9/18-2021/9/19
研討會作者及論文:
賴婉琪/照顧文化與在地老化:老人如何調適自己的位置 與照顧者的關係?
張 翊/讓孩子生命啟航、母親生命「靠岸」:彩虹媽媽 的主體化過程
方怡潔/作為「慾望主體」來勞動:深圳工廠青年女移工 的自我表達、社會互動與性別協商
黃郁茜/重新思考性別、年齡與權力:論密克羅尼西亞雅 浦島民的性別化抗爭
石易平/反思社會再生產:當代台灣家庭教養中的階級與 倫理
呂玫鍰/女性自我與親密關係:代間差異的探討
陳怡君/「閒就喝」:當代屏東萬金男性天主教徒日常飲 酒聚會的性別化空間與情緒社群性
趙恩潔/虔敬美的技術:初探清真化妝品
21
意象、文化形式與美學
研討會時間:2022/9/17-2022/9/18
研討會作者及論文:
李紀舍/美學推想成為人文研究方法:一項芻議
劉榮樺/元宇宙的美學民族誌
張正衡/想像的技術:戰後日本的日常生活之再創造
許崇銘/創意的經濟與觀看的技術:日本動畫在這個時代 的「讀法」及其意義
黃冠閔/社會想像與宇宙想像:當代的分歧與交織
朱夢慈/在舞池邊搖擺:台灣戰後爵士樂手與其樂譜的相 生相依
劉以霖/「中國」電影如何回歸現實:初探七十年代台灣 電影文化中的「國族電影」文化意象
黃舒楣/災害、惡托邦、廢墟中的困難未來
蔡怡佳/從容格意象心理學談圖文創作的療癒空間:以幾 米作品為例
22
課 程 與 教 學
23
簡介
除了必修課「社會科學導論」、「跨領域對話」必須每學 年開設一次,黃老師設計了四門選修課輪流開課,以培育 他心目中的認識自己、理解當代、建構新知識人才。
這四門課包含:兩門理論課程「新自由主義與地方社 會」、「世界民族誌」,兩門基礎入門課「小說與人類 學」、「新時代的另類教科書:日劇」。
黃老師的課程都堅持以下的安排,對所有的修課同學都是 嚴峻的挑戰:
一、每週的文本必定是完整的書目或作品 二、對現代性知識的基本掌握
三、對現代性知識的反省與批判
四、注重每週文本之間的對話與整合
五、強調「史識」,從歷史脈絡來整合
六、超越現代化的史觀,建構更長時段的歷史理解 七、廣納各區文化特色,「全人類社會文化」的圖像
八、重視人內心深處的課題:存有、慾望、主體等
九、學生和學生、講者、老師之間的相互提問與討論
十、結合生活經驗提出創新而敏銳的觀察與見解
24
社會科學導論/社會科學的解構與再建構 課程目標:
透過社會科學發展過程的回顧,檢討社會科學學科建制化
後,雖使得各個學科知識系統性發展,得以快速累積與進 展,但也造成因學術專業分工而來的限制。……超越個別
學科的限制,進而培養較全面的理解與掌握,而不至被各 自學科的觀點所限制,以便能有效面對當代新的情境,則 是本課程的主要目的。
成績要求:
期末考90% 助教課表現10%
每週主題:
啟蒙運動與社會科學的誕生、社會科學的分化、政治與權 力、現代民族國家、經濟、社會、文化、宗教、歷史、時 間及記憶與歷史、空間、物與物質性、個體與人觀、情感 及潛意識與主體性、意象與想像。
25
傳說中的「人社畢業考」,及「應貴賞」甄選
社會科學的解構與再建構期末考試題
一、西方啟蒙運動對於社會科學的形成與發展有怎樣的影 響與限制?
(可一般性地討論,也可就特定學科來討論) (15分)
二、試論社會科學主要學科的核心概念(如政治、權力、 民族國家、經濟、社會、文化、宗教、歷史等)的發展與 限制,及其所反映的時代問題?如何解決其限制?
(請選擇一個與自己的學程最有關的領域之核心概念來發揮)
(35分)
三、基本分類概念(如人觀、時間、空間、物等)的引入 及本體論的轉向,對於上一題討論的核心概念可有何衝擊 或創造出怎樣的新面貌?
(包含這類概念引入所隱含的時代問題)(25分)
四、面對新世紀的新發展,使個人從既有的社會組織、社 會規範、與文化價值中解放出來,並使個體與自我得以發 揮到極點。是以,如何透過人本身的新理解為切入點,來 尋求社會科學知識上的突破,便成了新的發展趨勢。試說 明之。
(同學可由各人在當代的親身經驗所面對的當代困境,來思考 改造個人選擇的學程未來發展的可能性。除了上課提過的情感 與意象外,也可考慮其他如記憶、潛意識、本體論等為切入 點)(25分)
26
跨領域對話:新世紀的社會與文化
課程目標:
以黃應貴所推動而由人社院及人社院學士班所支持的「新 世紀的社會與文化」計畫的成果為依據,以其中兩本為教 材,從事跨領域的對話與教學。
作業要求:
每位選課同學都必須事先閱讀該星期的論文文本,並繳交 讀書心得,以便參與討論,訓練同學閱讀文本及跨學科對 話的能力。每單元結束時的綜合討論,每位選課同學必須 交一篇綜合這單元所有論文的綜合報告,以便跟該書導論 作比較,來訓練及培養同學的綜合能力。學期末每位選課 同學則必須交一篇學期報告,該報告則是以同學日常生活 中有課程主題之現象來撰寫,以培養同學把課上學到的知 識,用到實際日常生活當中的能力。
每週主題:
每學期不同,邀請「新世紀社會與文化」叢書的論文 作者或評論人,前來與學生面對面討論該系列的研究 成果。
27
人文社會經典閱讀 課程目標:
本課的經典書目可分兩大類:第一類涉及西方資本主義的 全球性發展所帶來的鉅變,以及非西方社會對於該鉅變的 理解與反應。後九本則涉及資本主義新發展 新自由主
義化所導致新時代的新面貌。而兩類書的對比或比較,更 有助於我們對於這世紀以來的新自由主義化新時代之瞭 解。
作業要求:
每位同學必須在書目中至少選一本熟讀,除了要在課堂上 做口頭報告外,期末報告便以所選口頭報告的經典寫一篇 較完整的學術研究報告。在這期末報告中,同學必須說明 這本經典對於我們了解 21 世紀的新時代有什麼幫助?同學
在課堂做口頭報告時,必須完整報告整本書,而不是由幾 位同學一起分工報告。若有多人選擇同一本經典時,每位 同學都必須各別準備全書的完整報告,屆時臨時選一位同 學做完整的口頭報告,其他人則做評論。
每週主題:
鉅變、禮物、文化詮釋、規訓與懲罰、想像的共同體、歐 洲與沒有歷史的人、歷史的隱 與神秘的真實、新自由主 義簡史、文明化的進程、製造欠債人、後現代的條件、生 命政治的誕生、21世紀的家、族群有限公司、日常生活中 的當代宗教、現代社會想像。
28
新自由主義與地方文化 課程目標:
本課程將集中在新自由主義的主要內涵,以及地方社會與 文化在面對這些發展新趨勢與歷史新條件下,如何尋找自 己的出路而有所創新、轉化。
本課程內容將設法培養及訓練學生如何拋棄既有知識與理
論的包袱、跳出台灣主流社會既有現代性觀念的限制、培 養追求新知識與新觀念的企圖與熱忱,以便習得有效再現 及解釋當代的新現象之能力。
作業要求:
選課同學將組成幾個報告小組,輪流報告每周規定的文 本。報告時間以不超過一個半小時為準,之後有半個小時 同學質問與討論,最後由授課老師作一個小時的補充說 明。期末報告將以個人當代日常生活中有關新自由主義化 的經驗之敘述與分析為主。
每週主題:
新自由主義簡史、文明化的進程、債的經濟、西歐如何超 越新自由主義?新自由主義之下的社會運動與兩條半之 路、新自由主義下的知識革命、新自由主義只是國家治理 術?新自由主義下的家、新自由主義下的族群、新自由主 義下的宗教、新自由主義下的地方社會、情感情緒與社會 想像、心理分析與資本主義、東埔社個案研究的意義。
29
世界民族誌 課程目標:
本課程將透過各文化區代表性民族誌為中心的閱讀與討 論,建構世界民族誌所構成的人類社會與文化之整體圖 像,達到培養學生具備全世界人類社會文化的視野,並藉 此得以瞭解人類學知識的發展與性質、以及培養由既有人 類社會文化的瞭解來面對未來的能力。
作業要求:
選課同學分成幾組輪流來報告各文化區的社會文化特色, 時間不超過一個半小時,然後有半個小時
同學 的討論。最
後一小時,則由上課老師做綜合式的總結 ,以彌補同學報 告之不足、並連結各堂課內容。每位同學期末必須繳一篇 期末報告。這報告可選擇上課所列各文化區之一來撰寫, 但不能寫大綱內所列的代表性民族誌。
每週主題:
地中海地區(Fustel de Coulanges)、北極圈附近的愛斯基摩
人(Mauss)、美拉尼西亞(Malinowski)、東非及西非
(Leach)、南亞(Dumont)、北美(Schneider)、島嶼東 南亞(Geertz)、非洲美洲及世界(Wolf)、波里尼西亞 (Sahlins)、馬達加斯加(Astuti)、伊斯蘭世界(AbuLughod
(Kohn)、伊斯蘭世界(Pandolfo)、東亞:來自邊緣的聲 音與結論(黃應貴)。
) 、 中 南 非 ( Tuner ) 、 大 陸 東 南 亞
( Evans-Pritchard
) 、 拉 丁 美 洲 的 亞 馬 遜 地 區 ( Overing ) 、 南 非 ( Comaroff & Comaroff ) 、 拉 丁 美 洲 的 亞 馬 遜 地 區
30
小說與人類學 課程目標:
本課雖以各文化區代表性小說為文本,但卻結合了西方資 本主義的發展、各個小說所涉及的歷史條件、世界民族 誌、人性的探討等幾個不同領域的主要關懷課題,來面對 人本身及新時代的新知識。
作業要求:
由同學分成幾組輪流報告該周的讀本。最後一周除了輪值
小組必須準備外,其他所有上課同學都必須自行選擇一本 自認可代表台灣文學的小說來參與討論。學期結束後一個 星期內必須繳交一本小說的讀書報告,而選擇的小說必須 有別於上課必讀書單,且屬於台灣及中國以外的文化區。
每週主題:
西歐國族文學的肇始《唐吉軻德》、美國作為資本主義化的象 徵《大亨小傳》、西潮下俄羅斯靈魂的省思《卡拉馬助夫兄弟 們》、殖民主義下的黑暗非洲《黑暗之心》、後殖民後種族隔
離下的非洲《屈辱》、殖民主義下的幽暗印度《印度之旅》、 當代印度的新史詩《唯物之神》、拉丁美洲的魔幻寫實文學 《百年孤寂》、新興大陸(澳洲)的新面貌《風暴眼》、現實 與虛幻原始與文明理性與感官間的當代社會《沙漠》、東歐的 後現代文學《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伊斯蘭世界《我的名字 叫做紅》、日本當代小說中的新時代《燃燒的綠樹》、中國當 代小說的代言人《蛙》、新時代小說的新方向《雲遊者》、台 灣的文學傳統?
31
新時代的另類教科書:日劇
課程目標:
這門課將以日劇作為文本,讓同學對這21世紀以來因資本 主義的新發展(新自由主義化)所帶來的新時代,能有某 種程度的新理解。藉當代日劇來了解這新時代,如同藉當
代小說或文學來了解當代一樣,不僅能有效再現當代的歷 史條件與社會文化脈絡之性質,更可觸及在當代現象解釋
上日益重要的非理性之情感與情緒(包括愛、慾、情、仇 等人性)及感官等因素的作用。
作業要求:
由同學分成數個小組,輪流報告並分析每周必看的日劇劇 目期末每位同學必須個別交一篇有關當代日劇的分析報 告,但必須是在上課討論的日劇名單之外者,同學選擇日 劇時,必須考慮它是否與當代新自由主義化後的新現象與 新問題有關。
每週主題:
新自由主義化過程的新面貌:「經濟」面向(外交官黑田 康作、多金社長與小資女、錢的戰爭、重版出來!)「我 是誰?」的存有問題(一人靜、刑警的眼神、為了N、東京 女子圖鑑、絕叫)歷史的新定義(仁醫、篤姬)新時代趨 勢下日本特殊性的延續與斷裂:以家為例(飛特族買個 家、熟年離婚、最後的朋友、母親、儘管如此也要活下 去)新時代的出路?(昨日的咖哩明日的麵包)
32
黃 應 貴 老 師
在 清 華 的 生 活
附註:本行程表忠實刻劃老師的生活並無任何刪減
33
34
在清華的指導和口試 指導學生:
系所:歷史所博士班
學生:施淳益(2018)(與邱馨慧共同指導)
論文名稱:
現代「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典範的起源
口試學生:
系所:人類所碩士班
學生:李昀(2014)(呂梅鍰指導)
論文名稱:
跨族群的日常接觸與異族觀:以當代拉庫拉庫溪下游流域布農
系所:社會所博士班
學生:夏傳位(2016)(謝國雄指導)
論文名稱:
台灣的新自由主義轉向:發展型國家的變異與挑戰
系所:人類所碩士班
學生:施以慈(2016)(李威宜指導)
論文名稱:
人間佛國裡的佛光小姐:青春女性的宗教工作經驗及自我追求
系所:人類所碩士班
學生:陳羿融(2017)(李威宜指導)
論文名稱:
走遠:奈及利亞伊博商人在中國的經商生活與成功想像
人為例
35
未來/未完的計劃:另一個時空與靈魂
摘錄自蔡英俊,〈未竟之旅 悼念黃應貴教授〉,《清大人 社院電子報》第451期。
2018夏天,應貴因為心臟手術後併發嚴重的心律不整,歷 經兩次電擊。回到學校後,他跟我談到在第二次電擊時所 體驗到的一段經驗,一般都會認定那是一種身體與意識或 靈魂分離的所謂瀕死狀態,但應貴說他的經歷與記憶非常 的真實與深刻,應該另有所說。同樣的,我自己當時也經
歷清華土地公廟改建、吳泉源副院長生病驟逝、祖先移靈 等事件,讓我開始思考是否存有另一個時空世界的問題。
就是因為自己的親身體驗,因此,當我們再見面而應貴說 起他的這段經驗時,我們都提到William James闡釋宗教
經驗的論點,但希望能更合理圓滿的解釋我們自身經驗所 可能代表的意義,並且一致主張:如果還有另一個世界等 著我們、可以延續,那麼關鍵就應該在於如何努力並且豐 富此生的修為。畢竟,如果宗教是作為一個生命與知識面 向上的終極關切與課題,那麼要如何在理性上接納這個面 向,並且提供圓滿而合理的說解,這就有待我們的努力, 我衷心希望應貴能繼續引領我們想像與追問。
其後,我們再見面的談話中不斷提起這些見解,並且決定 在應貴結束「新世紀的社會與文化」十年計畫後,與中研 院李豐楙教授合作,共同探討這個問題。我們都很期待這 樣的計畫。去年秋季開學後,應貴又因為身體的緣故請假 休養,而在十二月初,應貴的學生施淳益博士帶給我消 息,說應貴老師急著要回學校執行他計畫的最後階段,然 後開始展開我們跟豐楙教授的計畫;當時,我請施淳益轉 告應貴老師要好好休息……
36
面向未來的結束
2022年既是黃應貴老師在清華的退休,也是此世的過世, 但或許,又是下一個時空的啟程,又是下一個田野,又有 更多的知識可能。
在清華的開創,成為我們的滋養,人生確實像亞馬遜雨林 的雲依樣千變萬化,也用各種不同的姿態與其他的物種相 連,生命之間傳承孕育。
謹此,紀念黃老師與我們在人生旅途中的相伴相隨。
工作人員名單、致謝名單 主辦單位:
清大人社院學士班、清大人社院學士班系學會、科技與社會研 究中心
規劃與執行:
施淳益、張翊、黃建華、楊釺玉、蘇郁庭
封面繪圖:槙木製作所 內頁繪圖:楊心乙
資料提供與協力:
水木書苑、王梅霞、王致凱、王婕伃、江豐兆、吳乃鈞、林至 軒、邱才嘉、施以慈、施淳益、袁經緯、清大人社院、清大人 社院學士班、張翊、黃建華、黃郁茜、群學出版社、楊釺玉、
楊淑媛、楊珈威、廖瑞華、蔡英俊、蔡承翰、蘇郁庭、蘇家 瑩、鄭依憶、鄭瑋寧、蕭冠祐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