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 大三下金組線上展覽 - 複雜城市 The complex city

Page 1

複雜城市

迪化街與昌吉街之間

THE COMPLEX CITY 2021

CHANG, TZU HENG

| CHEN, YIN YU | HSU, YI | HUANG, WEI CHENG | LAM, LUT YU | LIANG, WEN HSUAN | JHANG, JYUN HAO | WANG, YU NING


CHANG, TZU HENG CHEN, YIN YU HSU, YI HUANG, WEI CHENG LAM, LUT YU

虛實之間 BETWEEN VIRTUALITY AND REALITY

P.4 - P.31

城市縫隙 IN

P.32 - P.85

BETWEEN

漫遊空間 ROAMING

ZONE

扭轉巷弄 TWISTEND 城中城 CITY

IN

P.86 - P.127

ALLETS

THE

P.128 - P.175

CITY

LIANG, WEN HSUAN

權力空間 POWER

SPACE

JHANG, JYUN HAO

影像劇場 CINEMA

THEATRE

WANG, YU NING

在我的空間中 IN

MY

OWN

P.176 - P.207 P.208 - P.237 P.238 - P.269

PLACE

P.270 - P.313


CHANG, TZU HENG

CHEN, YIN YU

HSU, YI

LAM, LUT YU

LIANG, WEN HSUAN

WANG, YU NING


CHANG, TZU HENG


虛實之間 BETWEEN VIRTUALITY AND REALITY


PORTFOLIO Between Virtuality and Reality

CHANG TZU HENG


CONTENTS Concept Conceptual Abstract Site Design Project


Monologue and Record


我走進煙霧瀰漫的教室 發現男友和朋友以及曾經的一位老師在一起吸毒 這一切荒謬至極


我從圖書館借了兩本書 地球度藏現象與觀星秘笈 第一本分析人體是由何種自然現象組成 第二本則是透過他人眼睛能觀察到星體變換


我喪失了行為與思考能力 成了受動物控制一切的被支配者


我走進一個人的夢中 看見他因為失手殺了個人而罪惡至極 但他卻不知道一切只是夢


Conceptual Abstract


走進夢中

走進交融的時間環

夢境中虛與實的主題背景相互交疊 夢是由虛轉實而回憶則是由實轉虛的過程 看似無關聯的過去與未來 因為夢而有了更清晰地回朔與預知



Site


迪化 街二 段

Site

昌吉街

2773500M

2.84 環 河 北 路 二 段

Site Plan


2773500M

2.84 環 河 北 路 二 段


Design Project


Model

-perpective



小徑

提防和高樓

小徑和矮房

基地形成了相對隱秘的空間 居民透過巷弄恣意的穿梭 也能通過斜坡進入畫廊 而圍繞於畫廊外的斜坡道而則是而則象徵進入夢裡的時間環

建築斜坡道


屋頂 Roof

樑柱結構 Construction

空間佈局 Space Layout

平面佈局 Plan Layout 住宅 畫廊

基地 Site


First Floor Plan

0

1

2

3

4

5(m)


Second Floor Plan

0

1

2

3

4

5(m)


D

D’

D-D’ Section

0

3

6

9

12

15(m)


C

C’

C-C’ Section

0

3

6

9

12

15(m)


A’

A

A-A’ Section

0

3

6

9

12

15(m)


B’

B

B-B’ Section

0

3

6

9

12

15(m)


Video



CHEN, YIN YU


城市縫隙 IN BETWEEN



城市

縫隙

In—between

CHEN, YIN YU



Contents Design Process I

Design Process II Site

Final Project


Design Process I


「視角」

在第一階段的發展裡,我決定先從繪畫出

發。而最開始研究的,便是有關於「視角」 這件事。我認為當我們用不同的視角去看待 這個世界,其實是可以反映我們內心的情感 狀態的。

這張畫畫的視角,很像是透過某種特殊的

鏡頭,從天空向下俯視我的家以及我所生活 的這座城市。構圖是由外向內漸漸開始混沌 不明,我想傳遞的是一種家逐漸被城市高樓 大廈包圍的不安感,以及被城市的紛亂嘈雜 漸漸吞噬。


「立體派」

我開始研究起了立體派,發現它們也是利用

各種視角來描寫一個對象物。通過將空間碎

裂、解析、再重新組合,最後置於同一個畫面

中。所以通常我們所看到的立體派繪畫,裡面 同時擁有著各種不同的空間以及視角。

我嘗試利用立體派單純的線條和色塊表達空

間。這張畫的視角是通過我家大門的貓眼往外

窺探,由內而外的,畫面裡有鄰居的對門以及 旁邊窗戶折射進來的光線,我想像光會將空間 切割,而透過貓眼空間也會跟著扭曲變形。



「角落」

家屋是我們回憶的藏身之所,而我們終其一

生都會在白日夢裡回到這些角落。當我們的回 憶無所遷動,唯有透過空間,我們才得以沿著 抽象的時間序列還原回憶。

我找了一些家裡面令我有安全感的偏僻角

落,用單純的顏色去表達空間情感,我很喜歡 角落所擁有的「靜定感」,而這是一處讓我的 靚定感確切無虞,鄰近顯現的地方。我認為角 落像半個箱子,一半圍牆、一半門戶,而它同 時提供了內與外在間的相互辯證。


「衣櫥」

米沃爾曾寫道:「衣櫥充滿了回憶引生的緘默騷動。」 我開始尋找有關於家屋的記憶,以及與一些物件的情

感連結(不論是仍然存在的亦或是已經改變的)。

我想起小時候的自己喜歡自己躲在衣櫥裡,衣櫥就像

是我的秘密基地,我能在裡面幻想著各種故事的發生,

私密的空間給予了我足夠的安全感。現在回想起來彷 彿還能聞到裡面潮濕的香樟樹味道,以及衣櫃裡永遠 掛滿了各種亞麻布料與厚重的棉布大衣,那些沈重的 衣物包覆著我,而我能夠透過衣櫥的縫隙看到房間的 牆角。


「門」

一扇門,在我們的內心喚醒了雙向的夢。

小時候一定有做過惡夢的經驗,每當我做惡夢時,心

中最懇切的就是推開我的房門衝去父母的房間。每當這 時候,我總感覺兩扇門之間的走廊便是世界上最遙遠的 距離,恨不得一打開就能到父母的房間,總希望能夠再 離他們近一點。

有時候我會想,門到底是向著什麼東西,朝著什麼東

西而開呢?它們是為了人的世界開啟,還是為了孤寂的 世界而開啟?


「餐桌」

小學那段期間我總是坐在餐桌邊寫作業,等待爸媽回

家。因為父母那時還都是全職工作,從小我就學會很獨

立。而每當我坐在餐桌邊抬起頭,總能看到對面的大門 口,一切都很寧靜。而我總是不自覺的會去觀察門口的 動靜,祈禱下一秒就能聽到清脆的開鎖的聲音。


Design Process II


轉化空間 衣櫥

由內向外窺探的空間縫隙。

將門中門內外翻轉,走廊轉化為連續性的開口。


餐桌 將畫裡的色彩切割,想像有很多連

續的面交錯相疊在空間裡。


我提取了前面草模的元素,將縫隙、開口、以及連續的面,

結合成了最後的概念模型。


Site


基地選擇

位於迪化街二段旁邊,紅色匡選範圍是我最後選擇的基地,在一個被房子層層遮住,且沒有名字的小徑中央。



城市縫隙

我的基地選擇在了一條沒有名字的小徑內。

在我來勘查基地的那天,遇到一位住在當地許久的婆婆,

她熱心的帶我走進外人鮮少知道的巷弄間。我驚奇於沿路所 看到的,很原生態的、粗獷的材質與質感。

這裡宛如一座世外桃源,讓我這個外人在此顯得格格不入。


這裡最多的,便是不同材質的房子,磚造、木造、水泥,

每一種都有自己獨特的韻味。婆婆告訴我,這裡只有知道的 人才會進來。不久前就有劇組特地來這裡拍戲,特別的是,

他們在某個木屋前面,可以拍日治時代的戲,而當彎過一個 轉角後,在磚造屋前,又能拍民國初年的戲。我想,這裡融 合了濃厚的年代感與文化,就如同時間的痕跡濃縮在了這條 小徑裡。




它就是一條被隱藏在城市的縫隙。

走到差不多小徑的中央,出現了兩棟廢棄的磚造老房子,

而他的對面都是被鐵欄杆圍起的廢墟,而這裡其實就是婆婆 他們家的地,被擱置已久,近期想要將這棟老屋重新改造。

我突然覺得,這裡其實是可以被更多人看到的,或許它能夠 與我前面的概念相融,能創造出更有趣且附有詩意的空間, 而同時,我也想讓進入這個空間的人能夠意識到這條小徑的 存在。




兩側向基地延伸,使量體的層次更加豐富,層層相疊交錯,

令空間具有曖昧的穿透性,同時將中心的走道留給小徑,與小 徑融為一體。通過中間的兩側的門與樓梯,進入到各種不同的 空間。

發展過程


Final Project





我希望這個空間不僅僅是一個吸引外人

來訪的藝廊,同時也能提供當地的里民 一個休憩活動的場域。在上方各層的公

共平台,人們可以隨心所欲的使用,找 尋自己內心的平靜。

而當我們穿梭在不同機能的空間中,其

實便也不斷遊走在開口以及縫隙當中。

這些開口或縫隙在生活裡可能是會被輕 易忽略的、不起眼的,可在這裡,我希 望人們能意識到他的存在。



平面配置圖

DN

UP

UP

UP

0

200

N

Site Plan

400 cm


平面圖

UP

UP

100

200 cm

Basement Plan 0

100

200 cm

N

0

N

Basement Plan


DN

DN UP

UP UP

UP

UP

UP

100

First Floor Plan

200 cm

0

100

200 cm

N

0

N

First Floor Plan


DN

YSIZE

XSIZE

DN

XSIZE

UP

YSIZE

SecondSecond Floor Plan Floor Plan N

UP

DN

0

cm 100 0 200100

200 cm

N

DN


UP

DN UP

DN

DN DN

Third Floor Plan

N

0

100

200 cm 0

100

200 cm

N

Third Floor Plan


DN

Fourth Floor PlanPlan Fourth Floor N

0

0100

200 cm 100 200 cm

N

DN


DN

UP

UP

A

UP

A-A’ Section Perspective 0

PRODUCED BY AN AUTODESK STUDENT VERSION

剖面透視圖

PRODUCED BY AN AUTODESK STUDENT VERSION

100

200 cm

A’

N


DN

UP

B

B’

UP

UP

0

100

200 cm

N

B-B’ Section Perspective


DN

UP

UP

C

C’

UP

C-C’ Section Perspective 0

100

200 cm

N


D DN

UP

UP

UP

D’

PRODUCED BY AN AUTODESK STUDENT VERSION

D-D’ Section Perspective PRODUCED BY AN AUTODESK STUDENT VERSION

0

100

200 cm

N


E DN

UP

UP

UP

E’

PRODUCED BY AN AUTODESK STUDENT VERSION

PRODUCED BY AN AUTODESK STUDENT VERSION

E-E’ Section Perspective 0

100

200 cm

N


F DN

UP

UP

UP

F’

PRODUCED BY AN AUTODESK STUDENT VERSION

PRODUCED BY AN AUTODESK STUDENT VERSION

F-F’ Section Perspective 0

100

200 cm

N



立面透視圖

East Elevation Perspective 0

100

200 cm

N


0

100

200 cm

N

West Elevation Perspective


0

50

100 cm

N

North Elevation Perspective


South Elevation Perspective 0

50

100 cm

N


Youtube



HSU, YI


漫遊空間 ROAMING ZONE


Youtube


目錄 第一章

《一位旅人的獨白》|《記憶》

第二章

《生鏽的白色鐵皮》|《最後漆上藍色的家門》 《被雨水腐蝕的鐵桶》|《虎斑貓的毛皮》

第三章

《抓取、連接、拼貼、轉化》|《漫遊的開始》|《抬升與退縮》

第四章

《面對居民的一樓》|《與光穿行的地下室》 《漫遊藝廊的二樓》|《分離的三樓》|《相逢在四樓》|《由內而外》 《梯與梯之間》|《垂直移動》|《大馬路邊》 《生活與漫遊》|《層層疊疊》



第一章 一位旅人來到了這個地方,當他離去, 記憶開始以碎片的方式重組⋯⋯。


第一章 之一 《一位旅人的獨白》 「忽然,我找到一片繁華中的寂靜。」 在台北城的霓虹燈側,這裡黯淡無聲,

在枝條背後。

拼拼湊湊,小徑掩蓋

卻有甚麼將其緊密地串連⋯⋯是時間嗎?是光? 還是我在所有空間碎片中的聯想? 今天的天氣並不晴朗,陰鬱的蒼天籠罩, 一切都彷彿隔了層薄紗,身為路途中的旅人, 脊背到頭頂竄升一股寒意。

未知的小路。

迪化街二段、昌吉街、伊寧路, 之間的巷弄沒有名字,如同無臉的面容般神秘。

孤獨的老人與狗。 凝重的空氣。 生鏽的藍色鐵桶。 巨大、堆滿灰塵的風扇。 《都市更新搬遷通知》。 磚瓦、石牆。 飽滿的桑椹樹結實累累。 重疊覆蓋的屋瓦。 蔓生的雜草與枝葉。 沿著小徑向前的水溝蓋。 隱約的神明廳亮著紅燈。 老屋工作室。 一隻看起來兇狠的貓。 ⋯⋯。

環河北路二段

《碎片》


往重慶北路

還能剩下什麼?

圍牆之後,都更

地像座古董。

鮮花綻放的四周,陳舊

昌吉街

伊寧路

迪 化 街二

廢巷

同時存在與不存

在的空間。


第一章 之二 《記憶》 「後來,現實與虛幻開始交纏。」 我離開了那個地方,

澤。

在光裡擁有無數種色

回到安靜、熟悉、無色無味的家。

, 狗兒的白毛沾上了灰

接著,記憶掌管了一切。 地圖是死去的線索, 道路線與象徵房舍的方塊無法拼湊當時斑斕的天空。 「記憶是自由的」,它不斷向我宣誓著。

水,沿著木刺滴落。

雨天,破舊的木屋頂滲出冷

我開始提筆揮灑,冷汗如雨下, 嘗試在真實被重組之前畫下當時眼前所見, 然而我沒辦法。 一旦回憶,疊加的時間線被同時開啟,

我彷彿擁有平行時空裡的所有視野。 我離開了, 無限的回憶卻仍舊席捲而來。

物件、氣味、材質開始取代方位, 以片段拼湊地區的樣貌, 我開始真正地了解此地。

不需要名字的街道, 蘊含多少細節與時光。

長 滿 青 苔 的 樹 皮

腦海瞬間浮現可回憶的一切片段,顏色亂了,


虎斑貓的毛皮

的,偶爾開花。

佔據,翠綠 磚縫早已被植物

紅褐色的淚水。

生鏽的白色鐵皮,流下

崩毀的竹椅

藍色窗框

面 光 的石

木屋頂

唯一洞悉地圖的

虎斑貓,活在縫

隙裡。



第二章 嘗試由片段拼湊整體,旅人的記憶, 如同在腦海裡升高、矗立的建築。


第二章 之一

離開之後也無法遺忘。

《生鏽的白色鐵皮》 最不起眼的鐵皮林立,在鄉間、在城市,鐵皮是廉價的,也是某種生活的保護色。

「粗糙的鐵腥味,在下雨的午後蔓延。」

這裡的鐵皮總是掉漆。因為碰撞、因為破壞,因為日積月累的侵蝕腐敗。

我碰觸它,粗糙的表面漫流著雨水,

拆散了色澤,環繞的鐵皮框架原本透明,在都市人的眼底隱形。

撐著傘的我不懂它屹立多年的感受,

你看見了吧?在虛無的框內想著反覆於台灣記憶中的鐵皮,那樣重疊而圍繞,

然而記憶是知道的, 它疊加所有我碰觸過的雨滴和你, 輕盈地揉合成雲。

記憶讓框型轉為立體,某種腦海內的建物矗立。拼拼湊湊,所有不完美的人與生活,在鐵皮屋檐下,夏季的雨曾經滴答。 你看見了嗎?旅人的眼眸應當寬廣,在一塊鐵皮上觀望整個宇宙。


記憶停留在那裡,有些人就是鐵皮。 被貼上了廣告標語,留下銹化痕跡,在大城市裡成為某種違法的加蓋。

⽣鏽的⽩⾊鐵⽪

環繞般地,鐵皮並不起眼,然而每個人都曾經親眼看見。包圍人生的鐵皮一樣冬冷夏熱,但不是每個人都能找得到門。 通常都是舊的,彷彿從未嶄新過,白色的鐵皮,像是記憶裡的一個空洞。 冬眠的人如今找不到了,在無法逃離的鐵皮屋裡,有些人留下。 紅色的淚和雨季不只是鐵皮的考驗,緩緩降臨,自始自終的變溫,夏熱冬冷。


第二章 之二

不是光滑的,門粗糙而破舊。

《最後漆上藍色的家門》 每當意識碰觸到家門,都帶來剛開啟的、家的熟悉氣息。

「內裡的陳舊與腐敗滲透出來,與新的湛藍渲染。」

家門並不尖銳,總是四方並且正面面對。但是人敲擊家門的聲音尖銳,門於是幻化成破碎的樣子。

已經很久了吧,哪些人踏進來、

門折疊了家的模樣,疊加的時間在門上刻劃記號。

哪些人踏出去之後,

翩翩起舞的門,因為風、鄰居的路過、夜半返家還有一盞燈微亮的當下而開闔。

再也沒有碰觸過你的顏色? 後來是誰賦予你這樣的海藍呢? 是陪伴你最久的那一個人吧,與滲透出來、 隱隱約約的木頭氣味同樣沈穩。

還有人在裡頭等待的門,因此而活著。 飛蛾那般,時間濃縮所有開啟與閉合的過程,門扇仿若雙翼,載著家的力量飛行。


有些人離開了,留下再也不闔上的門,沒有門把。 我總是想起他最嶄新的色澤,剛漆好的,南海的顏色。

藍⾊⼤⾨

我沒經歷的那些時間,門是孤單的,門體驗著門也沒有的寂寞。愛游泳的你,此刻只能夠淋雨。 海的顏色變成雨的顏色,台北的雨永遠都是灰的。你也是灰的,在煙塵廢霧裡消融。

嶄新的門裡再也沒有住人,無人的家,等待摧毀的命運,沒有人發出任何聲音。 多麽悲傷,在繁華的城鎮之下埋藏,無法開啟的家像是監牢。


第二章 之三

你就像一個空鐵桶。

《被雨水腐蝕的鐵桶》 硬梆梆地,內心也非常空虛。

「原本裝什麼呢?讓大雨渴望撕扯。」

你生鏽了,在我靠近的當下,鐵鏽味迂迴地靠近,盤旋在周圍像一條深色的龍。

不經意的,草叢裡泛黃的足跡。

我不確定是什麼讓你生鏽的,雨水淚水或我。

我找到了你。

液態的鏽侵蝕著你的表面,空鐵桶變得斑斕,像一截被老虎磨爪後的樹幹。

在那之前你似乎被遺忘了千百萬遍, 氣味強烈到吞噬了色彩,回憶起來,費洛蒙那般迷幻。

時間撕裂你原本堅硬的外殼, 讓髒污滲透。

吞嚥,喉嚨裡的鐵鏽味仿若鮮血,你的悲傷在敲響後非常空洞,彷彿一個時代最後的殘響。


我們不確定原因,抑或被什麼互相吸引,

⽣鏽的藍⾊鐵桶

盲目的人,你的外殼也逐漸凹陷了,坍縮之前,有些蕨類嘗試紮根於你。 致命的化學氣息,你是薛丁格的鐵桶,開啟之前不能證明你是否已經滿溢。 纏繞之間,我的氣管充滿著你的熏人,如同嚥下一整隻發狂的毒蛇, 在肝腸裡傾訴你的寸斷、在筋骨內盡吐你的無奈,明明你是個桶,如今蓄滿了淤泥灌入我的口中。 那侵蝕後飄散的,能不能算是你的成分?


第二章 之四 像山一般。

《虎斑貓的毛皮》 在指尖探入毛皮的瞬間鬆軟,虎斑貓通常配著陽光,用慵懶的側身化解人的疲態。

「陽光灑落的時候,你在縫隙,沾滿了光。」 不清楚到底摩挲了哪個部分,掌溫斑斕地融入,往四面八方伸展。

第一次我向你奔去, 下回你輕躍而來,沓雜著的腳步無聲,

闔上雙眸,難以置信如此軟嫩的生物能化作吹箭,在樓房屋簷上形如閃電。

沾不上一絲煙塵。

那些瞬間人看不見,然而毛皮記得,記得那些飛升、殞落的碎片。

貓與人的邂逅總是如此,

不僅僅是回憶,貓總是竄入最深沉的心境、屋頂的風景、與窄小的縫隙。

抑或我們同樣為旅途所困? 下一個家鄉, 能不能不在彼方⋯⋯。

旅人與貓似乎屬於同一個漂泊的方向,我並不確定。


虎斑貓的⽑⽪

你的軌跡從不平面,遊蕩於垂直與水平間,嘻笑人的愚魯甚至只存於地面。 碎化、縱橫交錯的毛皮裡,記憶著所有溫度,卻永遠維持虎斑的色澤。

非虎之貓,在生活的邊陲遊蕩,碰面的人類,為他仰首或蹲跪,彷彿祈求某種祝福,在毛皮裡。 人們情不自禁,對著象徵幸運的物品撫摸。 友善或冷漠,貓似乎擁有自我情緒的開口,與人同行,卻不為人所困。 大約也羨煞了所有背負囹圄的人。



第三章 找到了建構的方法,旅人回到那裡, 開始塑造仿若記憶、拼貼此地碎片的建物。


第三章 之一 《抓取、連接、拼貼、轉化》 「找一個街角,讓它包容所有地方。」

從平面開始,拉伸成空間。

淡水河隱約可見。

抬高、再抬高一點,

這一切將會因為都市更新而改變, 破舊的房屋無法繼續存在於此地。 我想保留一些什麼,一些線條的痕跡, 抑或關於舊時代邊界的記憶。

的巨塔映入眼簾。

轉彎的瞬間,一座值得探索

選在街角,廢棄的小徑延伸, 我渴望更多的迂迴、盤旋、漫遊發生, 此地居民的未來能由小徑連往康莊大道,

讓外來的人們、讓旅人, 從內而外的遊走,去了解此地深耕的過程。 老屋工作室、僅存的兩戶居民將被納入, 溫柔地被包容在這個象徵融合的建築裡, 沒有人會被遺忘、沒有人, 沒有任何物件或生命被排除。 在記憶的拼貼裡,多的是演化的過程, 對旅人而言, 漫遊是最好的淬鍊。

向更 遠 的 地 方 眺 望

居所更新後的邊陲也能依附著舊有空間,


國順公園

應,一動一靜。

呼 與國順公園隔街

以後,沒有人忘記這裡

線條串接回憶,在更久

漫遊空間

複合性

面 光 的石

面對舊社區

廢巷重生了,通

往新建築的大門


第三章 之二 《漫遊的開始》 「從內而外,舊社區與新時代的接壤。」 從基地的連線中選定區域,大量體與小量體, 之間的小徑原本存在,如今被轉化、抬升, 成為過往記憶的影子。 讓這裡的一切被感受,旅人是這樣想的, 讓道路邊的區域被開放,經過的人不再只是擦肩, 能夠藉由這座迂迴的建物繞行, 使此地成為風景而非碎化的記憶。 從空中到地底,漫遊的人們緩緩,時間彷彿也靜止下來。 外頭車水馬龍依然,台北的風光, 淡水河默默倒映暖橘色的夕陽。 大量體擁抱著小方盒, 如同後方即將整建的區域融合此地, 誰新誰舊,在時間的支流裡互相包容。


回憶必須時常複習。

地,如同隨時間消逝的

遊的旅者不斷經驗此 光粼粼,或晴或雨,漫


第三章 之三 《抬升與退縮》 「當一切擁擠的時候,你會望向天空。」 這裡沒有限制。 原本壓縮著汽車的轉角被開放, 一切升上藍天,令人窒息的轉折變得柔軟, 孩子們都湧了進來。 伸出雙手那般,大量體牢牢地舉起了小盒子, 將它抬升到最適合遠觀、又不至於恐懼的位置, 底下留給陰天遮雨、夏日擋光, 留給過馬路時後退緩衝的轉角。 然後,一切的迂迴都將值得眷戀。


為漫遊而看見了遠方。

淡水河的夕陽,旅人因

光景、 穩穩抬起,國順公園的


Youtube


第四章 完成了。旅人的漫遊之地。 視野抬升之後,更多的路徑得以保留。


平面圖 《面對居民的一樓》 「被在乎之後,廢墟能夠重生。」 人會從昌吉街或迪化街那兒來, 但來的人都是過客,長久待著的是蜷縮在低矮建物裡的住民, 他們最了解此地,在開始探索、漫遊之前, 他們能給予最清楚的指引。 讓他們接觸吧?最熟稔與最陌生的。

13 11 10

6 5

4 3 2

11

6 5

4 上

1

2

3

15 14 R x G 0.2 x 0 00 .25 0

7

8

1

9

10

7

8

9

14

13

15 14 R x G 0.20 x 0. 0 25 0

12

沿著廢巷小徑穿梭,先是尊重了當地的所有存在,

12

15

14

15

面對居民的主要入口象徵接納,

讓隔著內外的高牆倒下,漫遊空間的大門敞開,

再懷著和平、愉悅的心地前來。

20 19 18 17 16 15 14 13

20R x 0.200 19G x 0.250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20 19 18 17 16 15 14 13

20R x 0.200 19G x 0.250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上

1

1


《與光穿行的地下室》 「光隱隱約約地,向上或向下穿透。」 上頭是安靜的藝廊,地下室隱晦地藏身, 只有三個洞口與樓梯間容許人與光線悄悄穿越。 多功能的空間,教室、閱讀區與空地,

16

2

3

4

5

6

7

8

18 17 R x G 0 x 0 .19 .26 4 1

9

10

11

12

不那麼嚴肅的展示空間,也許能辦起孩子們的營隊,

13

14

15

17

18

無論是居民或旅者,陽光從東邊向西游移,

16

8 7 6

1

2

3

4

5

18 17 R x G 0.19 x 0. 26 4 1

9

10

11

12

13

14

15

17

18

1

讓老社區再度擁有稚嫩的聲音浮現。

仰望地平面沓雜的腳步聲,車行轟隆, 彷彿靈魂都得以喘息。

下 20 19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9 上

8

20R x 0.175 19G x 0.285

7

9

6

11 10

5

14 13

12

4

17 16 15

3

20

19 18

2

1

20R x 0.175 19G x 0.285

8

7

6

5

4

3

2

1


平面圖 《漫遊藝廊的二樓》 「緩慢的空間,再這裡向外看或向內探尋。」 你在哪裡? 環繞的藝廊能一圈圈繞,沒有終點,

14

6

1

2

3

4

5

15 14 R x G 0.2 x0 0 .25 0 0

漫遊藝廊裡掛滿記憶,逝去的或即將發生、

7

8

9

10

11

12

13

你是個旅者,觀望世界的同時往往回到自身,

15

只有遠方淡水河粼粼的光線。

居民的創作或是都市更新對未來的憧憬,

13

6 5 4 3

1

2

15 14 R x G 0.20 x 0. 25 0 0

7

8

9

10

12

11

14

15

你拾取片段,轉化為自己的記憶。

你存在哪裡? 漫遊的終點,往往停在內心。

下 15 14 13 12 11

15R x 0.200 14G x 0.250

10 9 8 7 6 5 4 3 2

15 14 13 12 11

15R x 0.200 14G x 0.250

10 9

8 7 6 5 4 3 2

1

1


《分離的三樓》 「看見與被看見的,不想被看見的。」 錯動的樓層,居民的角度提升, 與對望著的咖啡廳呼應,今天又有多少人對你家好奇?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在舊巷內與行人小徑比鄰,如今依舊,

10

4

5

6

7

8

9

22 21 R x G 0.1 x0 9 .25 6 0

11

12

13

14

生活在漫遊的旅途中。

1

2

3

然而向外看的視野廣闊,稀稀落落、車水馬龍, 你熱愛對街公園的鬱鬱蔥蔥,

12

9 8 7 6

6

2

3

4

5

0

10

22 21 R x G 0. x 0. 19 25

11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以及每當人們經過,同樣熱情的招呼和問候。

1

遙想當年,你也曾是個旅人, 因為愛上而不致於成為過客。

冰箱

下 15

干衣机

14 13 12 11

洗衣机

15R x 0.200 14G x 0.250

10 9 8

7 6

冰箱

5 4 3 2 上

15

干衣机

14 13 12 11

洗衣机

15R x 0.200 14G x 0.250

10

9 8 7 6 5 4 3 2

1

1


平面圖 《相逢在四樓》 「廣闊的廊道,不一定只用於穿行。」 先前留下來的痕跡,舊有的被連結、賦予高度, 成為新建物的樓頂。 暗示著存在過的廢墟,依舊居住於此的老人娓娓道來, 講述當初如何舉家搬移,在這個原本的小徑, 「喏,巷口的形狀依舊,在我家門前。」

20

19

10

12

1

2

3

4

5

6

7

8

9

22 21 R x G 0. x 0. 19 25 6 0

11

13

14

15

16

17

18

21

22

他大聲嚷嚷,眼裡透出滄桑與驕傲。

旅人旅人,時間帶來與取走的其實相同, 感受到悲傷的我們, 只是因為太美好了,無法捨得。

20 19

10

1

2

3

4

5

6

7

8

9

22 21 R x G 0 x 0 .19 .25 6 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21

22

洗衣机

干衣机

冰箱


透視圖 《由內而外》 「轉彎之後,隱密的入口。」

大門開在面對居民的巷子裡, 未來的老屋更新,也會沿著舊的痕跡演進, 於是開放的街區得以延續, 更遠的將來的旅人, 依然會因為漫遊而途經此地, 並且因為空間的串流, 不只對公共區域熟悉。


剖面透視圖 《梯與梯之間》 縱橫交錯,各種樓梯連接區域,不僅只用來步行。


《垂直移動》 像是深海中的魚群,漫遊空間裡的人無拘無束,許多出入口和路徑。 場域的交界幾乎無門,只通過光線、方向、高度辨別位置。 人從四面八方前來,晴天雨天,流動的空氣與人群,混雜著自由的氣味。


剖面透視圖 《大馬路邊》 並不輕易開窗,用厚厚的牆封裝藝廊,只有來到最高處的人才能夠眺望。 多層的玻璃與帷幕隔絕噪音,辦公室和咖啡廳應當安靜,與樓下緩步的人同行。 相看兩不厭,許多邊角的空間,好像能與各種地方連結。



剖面透視圖 《生活與漫遊》 踏進空間,環繞藝廊在面前延伸,住宅與公共空間堆疊,垂直與水平交織。


《層層疊疊》 迂迴的廊道被切割,生活情境與人的遊走彷彿剪接般跳躍呈現。 樓梯間貫穿建築,頂天立地,提供穿行的路徑延伸,無論居民抑或旅者。 漫遊空間是沒有終點的,只有當自己意識到自我存在的當下,靈魂才會舒展、視野得以展開。


HUANG, WEI CHENG


扭轉巷弄 TWISTEND ALLETS


!"#$%&% !"#$%&&

'()*%+%,-./

01./23%+%4567


!"#$%&% !"#$%&&

'()*%+%,-./

01./23%+%4567


89:;<






=>?@








ABC89:





,-./











!"#$%&% !"#$%&&

'()*%+%,-./

01./23%+%4567






4567













END


LAM, LUT YU


城中城 CITY IN THE CITY


I start with my live experience in Hong Kong.“Screen house”blockade the screen. Building facade is clean but also concentrated and oppressive. Althought “Screen house”is very uncomfortable and represent some kind of low living quality, I truly deeply fall into the mood which can appear Hong Kong. This specific sensation and perception grow up with me and internalize.



To breach my inherent spatial cognition, I try to fou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wo city. Obviously, Taipei and Hong Kong exist huge discrepancy.In taipei,Congregate housing scale smaller,and terrace of buildings is diversification. Homeowner always refit and they call this situation as " 歩登公寓 ".This is a very common phenomenon in Taiwan. I think is makes " 歩登公寓 "Taiwan unique





This is a short animation present my preliminary concepts.



Dihua Street Dihua Street is Taipei City's biggest and oldest Old Street. Here you can find a large area with historical buildings and unique old style shops. Also there are many art spaces, museums, and restaurants to explore in the area. You should definitely make a stop to this historically rich area on your trip to Taipei.






Transformation






This is a short animation present my architectural design.







PRODUCED BY AN AUTODESK STUDENT VERSION

±0

SCALE BAR 1:50 0

PRODUCED BY AN AUTODESK STUDENT VERSION

PRODUCED BY AN AUTODESK STUDENT VERSION

PRODUCED BY AN AUTODESK STUDENT VERSION

1

2

3

4

5

10


PRODUCED BY AN AUTODESK STUDENT VERSION

PRODUCED BY AN AUTODESK STUDENT VERSION

PRODUCED BY AN AUTODESK STUDENT VERSION

±0

SCALE BAR 1:50 0

1

2

3

4

5

10

PRODUCED BY AN AUTODESK STUDENT VERSION






LIANG, WEN HSUAN


權力空間 POWER SPACE


C O N T E N T S


Drawing with concepet Concept model Site plan Development of design Perspective section Perspective view Video


我們的每一個動作都被記錄著, 他們說這是一種保護的方式, 廣播聲音響了, 那些資訊聽起來義正嚴詞的不對勁, 這是我們每天的生活, 聽久了也就不覺得奇怪了

他們說為了大多數人的利益, 這個地方必須有所取捨 或是犧牲奉獻, 他們又說大多數人所認同的正確 才是一種正確


審判還沒開始, 我就感受到自己與生俱來的錯誤, 那是身為一個被審判者的錯誤



我們並不知道過去的信仰是不是被遺棄了, 但他們在都市的角落,天橋下或是不起眼的小角落, 取而代之的,人在這個時代好像找到其他的出口, 我們開始信仰起自己,建立了法條或是規則, 現在則成為我們辨識正確或錯誤的方式, 不過正確或錯誤有時候從來也不是真理. 而掌管規則的,成為了這個時代的神, 可是為什麼人需要神呢,不論它建立在什麼樣的形象上.


Design process


CONCEPTE MODEL 1

我們沿著規則, 從給出的規則組織成我們的生活方式, 我們既合作又衝突, 最後終於在這樣的規範之中, 形塑了我們自己的生活空間


CONCEPTE MODEL 2

我們所存在的空間是無法丈量, 也無法估算,唯有這樣的生活 空間才是人生存的空間


CONCEPTE MODEL 3

這一次我們試圖在規則之外 形塑出生活空間, 我們在規則之上築巢, 我們的人數太多, 多到原本的規則都要看不見, 不過請記得,我們需要規則, 否則舞法攀附


SITE PLAN

昌吉街與迪化街二段交接處


這是一塊在昌吉街上的孤島, 四邊環繞著巷弄, 平常經過的只有這裡少數的居民, 不論在這塊地座落了什麼, 它都是被監視的姿態


那是人們突破疆界的開始, 有些地方設置著界線, 而那裡可能是你一生也無法抵達的地方, 而那裡是打破界線的開始,

2m


那是一個可以介入卻不干涉的地方

4.5m


6.5m


也許鄰里的聚會場所可以不再只是公園, 他們發現那些既定想像的功能, 都為他們打開了門

9.2m


c

c’

C-C’Section


A

A’

A-A’ Section


B

B’


B-B’ Section









Watching the video


JHANG, JYUN HAO


影像劇場 CINEMA THEATRE
























A

A’


B

B’


C’

C







WANG, YU NING


在我的空間中 IN MY OWN PLACE



In My Own Place USC 2021-spring / Yu-Ning Wang


In My Own Place


I. Concept II. Project


Concept


環繞於自己台北獨居的房間 一個屬於私人 卻能感受到外人存在的空間


|淋浴中的氣味|

在霧氣瀰漫的淋浴間 從上方的燈罩和角落的排水孔 竄進陣陣刺鼻的煙味



|門內的腳印|

關上燈後 門縫滲進了走廊的光 鄰居經過我房門的腳步 也隨著光在房間的磁磚上留下足跡



|與對街鄰居的距離|

坐在房內望向靠近陽台的窗 視線穿過狹窄的防火巷 進入對面鄰居陽台的窗 再竄過他們的廚房 看見鄰居在客廳裡的沙發上



|天花板的重量|

睡醒在上鋪 能夠清楚聽到 早晨樓上鄰居急促的腳步聲 我和天花版的距離 就像隨著腳步 步步逼近


|晚餐的氣味|

傍晚時刻 對街鄰居的炒菜味 通過抽風機 鑽進窗的縫隙 充滿我的房間



繪畫中皆暗示著房內事件發生的相對位置 將這些事件再組合




|外界事件的介入| 以10*10的面出發作為事件發生的介面



|煙與霧的錯動| 從外進入的煙味連接了天花板和地面 使之在霧氣中產生錯動平移



Project


「不論任何時候 人總想把公有的土地默默地私有化」


SITE 基地被較後期才開通的巷弄包圍著 周遭的巷弄不斷地被 違章建築置入又拆除

0 0

5 1

10

15

20

25 m

2

3

4

5cm


民國80年

民國91年

民國98年

民國108年



PROGRAM 將地面層還給居民共同使用 也將最隱私卻也是公共的公廁至於地面層 公與私的空間 透過中間的核產生相互交錯的關係 利用三樓與四樓兩個大小不同錯動的樓板 來顯示佔領巷弄的意圖 垂直動線 展演空間 公共廁所 員工休息室 社區會議室


SITE PLAN 0 0

5 1

10

15

20

25 m

2

3

4

5cm


BASEMENT PLAN 0

1.5

3

4.5

6

7.5 m

0

2

4

6

8

10cm


FIRST FLOOR PLAN 0

1.5

3

4.5

6

7.5 m

0

2

4

6

8

10cm


SECOND FLOOR PLAN 0

1.5

3

4.5

6

7.5 m

0

2

4

6

8

10cm


THIRD FLOOR PLAN 0

1.5

3

4.5

6

7.5 m

0

2

4

6

8

10cm


FOURTH FLOOR PLAN 0

1.5

3

4.5

6

7.5 m

0

2

4

6

8

10cm


SECTION 1



SECTION 2



SECTION 3



YOUTUBE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