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訓導處公墓(13中隊)清查案

Page 41

審核程序,界址上的名稱等同於「官方正式名稱」 。 「新生訓導處公墓」加上「台 灣省保安司令部」即為「全稱」 。加上「綠島」 ,意在點出所在地點,至於「新生 公墓」很容易被誤解為「專門埋葬新生的公墓」。 王文清是參與建造墓區界址樁柱的新生之一。他回憶,是到綠島的第二年 (1952)才和王永富、曾添財,被 指派這項任務。界址樁柱由處部調 派懂工程設計的外省籍新生負責 設計,他們只是按圖施工。王文清 說,王永富原本就是泥水匠,曾經 跟隨父親蓋大廟,不但精通泥水施 作,也會開模印花。新生訓導處的 咾咕石露天舞台,門框及窗框的泥 水裝飾工程,就是出自王永富的精 露天舞台的窗框裝飾工程,是精通泥 巧手藝。 水技藝的王永富所製作。 為了建造界址樁柱,他們從流 麻溝上游挖掘砂石,挑到墓區現場,仔細用篩網篩選可用的砂石,從基礎埋鋼筋、 綁鋼筋、釘模版、拌水泥、灌漿,完成粗坏,再以水泥抹刀堆抹樁柱表面的水泥, 用線版木條修飾出筆直、水平的線條,最後再作表面修飾。 王文清 2014 年 6 月 14 日在新店住家接受採訪時,很驕傲地說,他們很用心、 很仔細地工作,到今天柱子的鋼筋還沒有露出來,水泥固體很堅固,沒有崩壞。

(三)十三中隊最早是第九中隊 「新生訓導處公墓」在 1952 年「掛牌」 。當時新生訓導處只有兩個大隊,每 個大隊四個中隊,全部只有八個中隊。各中隊有一個代號,從第一中隊到第八中 隊,分別是: 「忠、孝、仁、愛、信、義、和、平」 。新生的制服上衣分別繡上所 屬中隊的代號,例如上衣繡著「仁」就是第三中隊。既然如此,埋葬在墓區的新 生難友,就不可能被歸為十三中隊,而是第九中隊。 1952 年南日島戰役之後,國軍將戰俘送到新生訓導處,才擴編了第三大隊, 而全部有十二個中隊。十二個中隊的代號改為: 「團、結、新、生、同、志,完、 成、第、三、任、務」。例如上衣繡著「團」,就是第一中隊,繡著「三」,就是 第十中隊,以此類推。 一定是先有十二個中隊,才可能有十三中隊。 關於「十三中隊」怎麼來的,有一個傳說。據說,某年有女性政戰人員到新 生訓導處演戲「勞軍」 ,其中一位女軍官在營區遇見一個新生,新生沒向他敬禮,

第 40 頁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
新生訓導處公墓(13中隊)清查案 by nhrm - Issu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