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ue 002 thesis design brief 111 畢業設計快報 JAN.13-14, 2022 FB 成大建築畢業展 IG 2023nckuarch issue 002 thesis design brief
整理三棧部落用水空間,人群憑水相逢 太魯閣族聚落三棧村,遊客避暑戲水、居民生活 用水,人群的活動都圍繞在三棧溪與沿線水道, 有緣相會在水邊卻常有因生活慣習不同而衍生的 尷尬與誤會,長久下來人們敬而遠之是唯一的交 流;啟用至今,這些用水空間默默訴說著部落古 老的故事,部落族人與水親密的寫照反映其空間 特質,做為機能性構造物之餘,成為群眾認識族 人慣習的媒介勢在必行。 整理的對象上至三棧溪畔取水口下至部落水道與 各戶用水,沿線密佈著耆老們舊時活動所留下的 印記,也是遊客造訪的必由之路。當用水空間成 為敘事要角,人們自然圍繞在水邊,共享取水之 道。
7 基地/花蓮縣秀林鄉三棧部落 關鍵字/取水空間、建築敘事 指導老師/方俊凱 游廷翰 Fig.1 大棚子是居民重要的集會場所 / Fig.2 SECTION / Fig.3 中美合作隧道口 我們的水 我們的水 Water Owned by All
我與松山機場的一天 松山機場作為台北市的城際機場,與其他的城際 機場相比,與城市的關係有超越真實的距離。現 今的松山機場雖然位處在台北市的核心,原本在 建置機場時所特意開闢的敦化北路儀典軸線如今 卻被真空且不可及的停車場戛然切斷。這條充滿 綠意以及歷史記憶的線性綠帶過往試圖連結城市 與機場,使機場成為城市的一部分,而如今卻在 最後的幾公尺處盲斷。 我想像中的松山機場應該是與城市密不可分的, 如同原廣司在京都創造了一座「山谷」,系統交 會處看似機能混雜,卻釋放出更多城市空間。而 松山機場擁有系統並置的複雜性、廣大開放空間 的可能性以及界處在日常與非日常機能的兩面 性。想像敦化北路的線性綠帶一路延伸進機場, 一路爬升,在整段儀典大道的結尾是遼闊的松山 機場與台北的山與水的景色⋯⋯。
9
吳映澤 機場一日遊 Fig.1 SECTION Proposal (U) / SECTION Existing (D) 機場一日遊 A Trip to Airport
基地/台北市松山機場 關鍵字/機場城市、生活儀典 指導老師/方俊凱
都市擴張下,道路與土地之間的關係 湳仔溪在過去作為重要的運輸河道,孕育了板 橋、浮州河岸兩側的土地,隨著土地使用與治水 工程的改變,河流淪為都市的排水溝渠,曾經切 分土地的流域逐漸消失,被高架橋與道路佔據, 與自然連接的記憶也不復存在;然而大觀路作為 浮洲向外連接的要道,早期作為主要產業道路, 土地垂直於道路劃分,形成長形農地的土地使 用,隨著經濟開發,農地轉為連棟違建,現今面 臨板橋都市擴張的發展,浮州近年被納入都市計 畫之中,土地逐漸被均質化的街廓重新分配;我 認為湳仔溝與大觀路具有同質性,同樣面臨消失 與被取代的現況,如何紀錄自然的記憶與土地更 替是我想探討的議題。
基地/新北市板橋區大觀路 關鍵字/都市擴張、土地紋理 指導老師/方俊凱
11
傅政文 Fig.1 大觀路定義了浮洲的過去與未來 流離之境 流離之境 Depletion Place
將表象的空白,置入跨尺度的連結 基地選在台中大肚台地山頂的新庄里,山頂這個 詞在大肚台地的脈絡下成為了概括且模糊的存 在。新庄里從前作為山頂缺水的農業聚落,宗教 與生活密不可分,廟和廟埕廣場面向西方眺望著 山勢,祈求降雨以順利收成。視野、朝向、地勢 共同形塑了聚落與山等更大尺度的連結性。我選 擇了向上路與新庄里廟埕廣場夾擠出的空地與圖 書館作為操作對象,兩者切分出的三角形成為了 大肚山上常見的空白場域:加蓋的鐵皮以不規則 式生長、正面性被反轉,而原本的廟埕廣場也消 極的成為了停車場。我嘗試以兩面性與跨尺度的 角度去切入,思考如何將看似表象般荒蕪的空 白,重塑為具有連結性的中介場域,這裡的連結 包括了聚落與外界的連結,以及人與山的連結。
13 基地/台中市大肚山新庄里 關鍵字/空白、跨尺度、兩面性 指導老師/方俊凱 謝秉澔 Fig.1 SITE ISOMETRIC / Fig.2 SITE PERSPECTIVE 跨尺山界的空白 跨尺山界的空白 Depth of Void
Supertheatre
超級城市劇場 基地/台北市景美 指導老師/古爵誌 關鍵字/活動拼貼、流動、觀看
李亞儒
15 超級城市劇場 地與頂的重新塑形x 城市劇場 景美市場線性的沿著舊瑠公圳圳道轉變成的道 路生成,埋藏在住商混合的街廓中,端點為集 應廟與緊貼龍邊護龍的土地公廟,廟門直對市 場道路。 民國六十年代為了發展觀光,集應廟廟方將廟 埕廣場的土地出租,市場活動蔓延並佔滿廟埕 廣場,一路延伸至景中街,進而形成夜市。一 直到前幾年廟埕廣場再度被淨空,廟埕前水泥 造的戲台也遭到拆除,這使逛市場的路徑中形 成一段真空,原本被佔滿的土地卻釋放出觀看 的可能性。 梳理出場域以「地」為空間邏輯的性格,我試 圖透過地與頂的重新塑型,討論「戲」本質定 義的演化。將原始宗教祀神獻演而建,現已拆 除的神廟戲台位置,作為建構新觀看視角的 「址」,並藉由路徑的建構,串連不同視角的 觀看,以地本身作為舞台,聚焦發生在基地的 常民活動,重塑城市劇場。 Fig.1 地的重塑與路徑的建構
都市變流體 Water Converter 曾晴亞 基地/新店瑠公圳七張段 指導老師/古爵誌 關鍵字/水位差、人工潮汐
17 都市變流體 如何將水帶回居民生活的場域之中? 過去,瑠公圳曾是灌溉大台北地區的重要水 脈,地與聚落依附著圳生長,水與生活密切相 關。然而在都市化的發展下,陸路逐漸取代水 路,僅存的圳道成為社區中的排水水溝,流經 尺度不一的生活場域,雖與圳道平行的大眾運 輸幹線使圳道成為生活的必經之路,但人與水 的關係不再。 為了控制水流,圳道被整治成均質的混凝土斷 面,而每個星期端點的閘門會關閉蓄水再開放 以沖刷清理圳道,我試圖以「水位差」介入社 區活動空間,並將既有的游泳池抬高讓水與地 重新開放給社區,讓人可以親近接觸,使水、 地與人三者的固著狀態開始產生變化。 Fig.1 Site Plan / Fig.2 Perspectives of Swimming Pool
宜蘭長這樣 This is How Yilan Look Like 陳韋綸 基地/宜蘭市中山路 指導老師/古爵誌 關鍵字/平原景觀、量體、破口
19 宜蘭長這樣 平原上的量體與破口 高鐵即將進入宜蘭,車站與高架橋將成為繼農 舍群大量出現之後,必須被放置於農田平原上 的量體。基地位於宜蘭市與羅東鎮市區的中間 點,處於鬆散開闊且功能不完整的狀態。建築 常習慣性的為了行為的品質與收斂而造成未必 需要的封閉性,完整而封閉的量體將環境景觀 切割,在開放的平原景觀這樣的狀態顯得十分 可惜。 我想要找到不同的量體存在邏輯,同時面對車 站基礎建設運作的收斂性以及平原景觀的開放 性。希望讓建築物、工程結構體與土地的接觸 方式,基於量體與破口的重疊連接狀態,產生 不同狀態的體驗。線、體與環境原況共同組織 出的場景,將會容納宜蘭社群的好客特質與農 村生活經驗,成為宜蘭相異於其他縣市的出入 口意象。 Fig.1 外部景觀的兩種狀態與量體和破口
城間序語 Evolution as Preservation 黄子祐 基地/高雄市左營舊城 指導老師/古爵誌 關鍵字/義肢、演化、牆與牆之間
21 城間序語 關於邊界的閱讀 異於當代的城市型態,早期台灣以「城牆」劃 定縣城,其扮演內外邊界的指認,亦作為一種 建築符號。而左營舊城歷經百年,過去城內的 群居演化成公園,城外的荒野演變成都市規 劃,原先城牆完整的防禦性構造體變成可被嫁 接的義肢殘段。而當外圍的交通路網形塑新的 邊界認知,其與城牆的空間疏離造就現今牆體 因時間觀點的「古蹟」定位,設計探討是否能 藉由觀察「被嫁接的遺址」,推敲下一階段的 演化型態,讓演化亦作為一種保存。 Fig.1 左營舊城演化圖
聚落是農事活動與物理現象共同刻畫出的地景 菁寮為農村再生條例的模範聚落,然而我不認為 觀光化就是鄉村問題的唯一解答。人與土地是糾 纏共生的,所有跟農業相關的生產地景都年復一 年的循環著。里山倡議提及,一塊促進生物多樣 性的土地應避免大面積單一作物。事實上,隨季 節交替,就算是同一種作物,在四季更迭之中也 會擁有不同的樣貌使動物棲息、使人類辨認。 農田為萬物的棲地,而市場則為萬物的展演。兩 者共存則為廣義的生產地景。於是我以菁寮公有 市場為其中的一站,育苗場、碾米廠、稻田、曬 稻空間、市場、炊煮用餐空間、生態鏈所需綠地、 停車場...等如星盤般散落及有機生長於之中, 這或許是符合台灣鄉村聚落特有的氣質。買賣交 易、農事活動、各種使用者,一起完成這塊屬於 菁寮的生產地景。
23
王紫沛 Fig.1 菁寮大排水集水區與公有市場之間的鑲嵌式地景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Celestial Patterns of Settlements
基地/台南市後壁區 關鍵字/節氣聚落、生產地景 指導老師/吳光庭
實驗性都市新地標,與古蹟相輔相成 在台北城市發展逐漸東移的過程中,舊空軍總基 地,也就是現在的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成為整 個蛋黃區的中心。由於地理位置佳、緊鄰帝寶, 並且作為台北市政府在都市中僅存的七公頃完整 土地,其價值難以估計,讓此園區的開發目標產 生許多爭議,加上土地用地變更、回饋土地面積、 古蹟保存區等複雜因素,使園區整體整建計畫一 再延期。 而我將試圖想像一個我所認為台北市真正需要的 新地標,在現況條件為基礎的前提下,提出一個 較為理想、具彈性以及實驗性的園區整體開發計 畫,並著重處理與戰情大樓等市定古蹟的關係, 置入與未來機能相關的建築設計。
文化實驗場 文化實驗場 Cultural Lab
陳嬿之
25
基地/台北市舊空軍總基地 關鍵字/實驗性、新舊、價值 指導老師/吳光庭 Fig.1 基地內古蹟與預想開發量體計畫
在品味混亂的時代裡,向歷史上所有的天才瞬間求援 ”我的喜好成就了我的公司“這是我從上個暑假 實習時,建築師跟我說的。我感到有些啟發,我 開始想我的喜好究竟是什麼?又怎麼在最上位的 思想層次影響建築的決策?又怎麼超越配置、超 越基地分析、超越所有務實和合理? 我開始想,藝術之於建築是個上位的問題,歷史 上也有人這樣嘗試,那就是風格派,風格派的一 幅畫可以變成一座建築、一個家具、一件裝置。 受到了以上的啟發,我展開了研究,先是研究過 去的藝術家,在觀察藝術的同時,觀察我痣己的 心,檢視我的喜好,再看怎麼影響我的建築。 這是個尋求啟發、尋求靈光的旅程,再看看我的 進度,顯然我還在很遙遠的路上,但是人嘛,就 是要努力啊。
繆思和微光
張簡元甫
27
Fig.1 筆記本的第21頁,在研究Arte Povera的Pistoletto
基地/高雄市龍發堂 關鍵字/啟發、新建築、資料庫 指導老師/吳光庭 繆思和微光 Muse and
Light
水上小學 Inside-out 莊于毅 基地/高雄市大溝頂 指導老師/林宛蓁 關鍵字/內外、翻模、模糊性
29 水上小學 探討消失的過去如何重新詮釋 高雄市鹽埕區作為昔日發展最繁榮的市中心, 從日治時期開始計畫發展出棋盤式的都市樣 貌,直到戰後因舶來品、拆船五金、百貨等行 業為鹽埕區帶來為期三十年的榮景。然而,在 市區發展飽和、地價上漲之下,市中心的商業 與人潮開始轉移至高雄其他地區,此時,鹽埕 區正式的沒落與被遺忘。 藉由考古的方式採集區域中,那些消失卻精美 的歷史建物建材元素,使用澆灌的方式,重新 找到材料在紋理以及空間上,不一樣的表現方 式。希望將區域中的所有過去,以不同形式在 大溝頂上再現。 概念模型在在的可以體現大溝頂的空間氣質, 往模型中每一道的縫隙看進去,都會發現是由 粒徑各異的碎磚、磚粉、木屑紋理組構。部分 洞口可以與對面回望,部分在視線上受到阻 擋,內外關係的模糊,直接訴說著大溝頂之於 高雄的關係與上方商家街道的現況。 Fig.1 區域建材採集(左) / Fig.2 概念模型 (右)
走慢點 Slow Down 黄立翔 基地/新竹市城隍廟 指導老師/林宛蓁 關鍵字/新舊、時間感、迷走
31 走慢點 新城人經歷老城區的索引 新竹市舊城與新城的人們因應著紋理的形成脈 絡,而有著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當舊城以慢 步調強調移動的過程,新城的人卻是目的性極 強、點到點之間的移動。 設計想討論的是如何控制機能與機能之間過渡 空間的時間感,以此回應兩個族群所習慣的既 有生活型態。同時在被刻意壓縮或拉長的時間 尺度之中,在軸線上對應高密度商業空間或是 文化古蹟,暗示不同的城市體驗方式。 目標是希望藉由不同機能與時間感組合所創造 出的兩面性,能引發來自新城族群生活步調被 降速的機會,在設計看似激化差異性的同時, 卻產生了族群融合的可能。 Fig.1 TIME MAPPING
異質共存 Heterogeneous 楊詠淇 基地/桃園市海湖東路 指導老師/林宛蓁 關鍵字/喜劇城市、異托邦
33 異質共存 不合理狀態下的韌性 農田毗鄰住房與工廠、被廠區包圍的學校。此 地和人們心中的烏托邦,或許相差甚遠,但它 具有面對困境的韌度,亦表現出人性的自私。 從日治時期到現代,這片土地的建物因應需求 而增生,然而這些需求並未考慮到整體情況。 在6、70年代的廠房直接建於農地之上,人口 遷入而增設排屋、宿舍 ⋯⋯,造成許多外部成 本,如環境污染。採用傅柯的說法,「異托邦」 讓性質迥異的空間能夠並置,此地處處充斥著 這種空間,有時工廠群落之間有稻苗,有時村 舍旁邊是一棟高樓,戲劇式的場景。 看似一團混亂,卻比單一性質的城市更加靈 活,以疫情舉例,它不會變成空城,因為第一 線的生產就在此處,並且有在線生活的人們。 若排除外部成本,是否能優化這種生產與生活 緊密相連且互補的居住形式,為本次設計想探 討的議題。 Fig.1 田地、廠房、住宅的關係
時代積累的產業脈絡正走向空間異化 彰化為農地工廠廣布的縣市。農地工廠就地合法 後,這些聚落的下一步會是什麼?因各時代的政 策與建設累積而影響彰化平原空間結構的發展, 使之成為資本主義緊繫的一環,形成田野間工廠 與農地夾雜的邊陲地景。我試圖以國聖井——一 個位於彰化再平凡不過的聚落,來揭示一連串因 不適宜的土地政策而導致的變形現象。區域生產 由農業生產走向工業,生產的空間的形式也越來 越趨商品化與工業化,使聚落人群對空間產生異 化,對環境產生疏離與陌生感。其累積了歷代發 展的脈絡清晰而又同存,區域的邊界由不同時代 的基礎建設界定,看似與世界隔絕,卻又因著這 些建設緊緊維繫著資本社會。區域現有的矛盾感 與未來的發展越趨失控,空間要怎麼回到人的感 知之中,該如何擁有接近自身聚落的權利?
35 基地/彰化市國聖井 關鍵字/基礎設施、空間異化 指導老師/林靜娟 董易蓉 Fig.1 國聖井聚落平面 彰化變形記 彰化變形記
Metamorphosis
Changhua
台北的風 、 風情 、 與風土的進程 自然的風可以被解構為風情或風俗的獨特語彙。 都市的立面與空間不只是因為氣候的關係形成。 從日治時期到戰後對林森北一帶的重新定義,長 安東路以南的一、二、三條通,留給暫厝安身、 但求溫飽的新移民蠶食;以北的五、六、七、八、 九條通,則是紙醉金迷的後宮世界、一批又一批 東瀛男兒的銷金窟。我希望能夠沿著歷史的脈 絡,探究台北的新舊相生,由風延伸至台北的風 土,重新整理居住帶與商業帶,讓住居相生的風 情因風的流過,為林森北路注入新的生命力。
基地/台北市中山區林森北路 關鍵字/地域性、歷史紋理、風 指導老師/林靜娟
37
權唯一 Fig.1 大正町都市平剖面及其居住歷史發展進程 熱風台北 熱風台北 Hot Air Taisho
半屏山的角色演變 Landscape of Shield 王姵云 基地/高雄市半屏山東南水泥廠舊址 指導老師/陳玉霖 關鍵字/後工業、自然地景、紀念性
39 半屏山的角色演變 建築如何反映變動的空白地景 半屏山作為獨突於地區的制高點,自被賦予尊 崇的地位。因特殊的地質與地理區位的優勢, 成為人類依賴利用的資源、空間,產業紋理如 衛星般繞山分布;然而開發與自然的潛在課題, 伴隨著災害和危險終致不可逆的示範。 隨著山腳下的東南水泥廠倒塌,工業山城的時 代在此終結。回望半屏山由原始地貌,轉變為 提供實質防禦需求、工業原料的七十餘年並聯 結未來的計畫。於是我在畢業設計中藉建築博 物館兼遊客中心,希望梳理敘述區域的故事; 以人造地景、歷史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關係,重 新喚起其歷經的功能角色記憶並串連生活經 驗,形成一段體悟、尊重歷史多元存在的過程。 Fig.1 PASSAGES & GROUND
aboriginal
中繼站 Passport 何定達 基地/十字路車站 指導老師/陳玉霖 關鍵字/縫合、在地性
Climb road
ancient road
41 中繼站 十字中繼站 登山步道+小學+「火車站」,火車站讓阿里 山十字路登山步道別於一般登山步道。 十字路火車站在清領時期以來為達邦、來吉兩 地原住民來往的交通中點,在阿里山小火車開 通後成為貨物的集散地,是人和貨物搭火車短 暫停留的中繼站,現今因公路的開通慢慢成為 一個充滿登山客,以步行體驗的景點。 希望藉由在十字路鐵軌和原住民古道交成十字 的交點的那塊基地,做一個複合機能的空間, 讓登山客在登山結束後銜接公路或回到營地中 間,有一個中繼站,將十字路站為中繼站以身 體尺度讓非火車站使用者感受,也將新的機能 置入車站、閒置民宅和小學串聯,使該地方組 成居民、登山客、小學老師學生三者的中繼站, 有澡堂、食堂、教室等等。 Fig.1 基地與建築機能計畫 Climb route road way
WallofOldCity Wallof LinFamilyMansionandGarden NationalTaiwanUniversityofArts SITE SITE 覆寫入城 Rewrite Scenario between Walls 吳尚珉 基地/板橋林本源園邸 指導老師/陳玉霖 關鍵字/舊城牆遺址 、劇場空間 、城市邊界
43 覆寫入城 在城牆的遺址上,覆寫當下的日常。 「我可以選任何一個空的空間,然後稱它為空 曠的舞台。如果有一個人在某人注視下經過這 個空的空間,就足以構成一個劇場行為。」(《空 的空間》Peter Brook) 劇場的本質在於觀看;在於排練、演出與觀眾 間的關係。當觀眾被納入空的空間,從日常片 段的實驗、對歷史事件表演的當下,經驗到演 出的生命,重新閱讀日常,劇場即與生活合而 為一,劇場的精神性也於焉成形。 西方劇場著重文本與布景的寫實,在舞台上創 造虛構世界,也構成存在於觀眾、劇場、表演 者之間的四道牆;東方劇場以簡馭繁,以物之 徵兆喚起想像力,不同的前後台開放性、觀看 方式及舞台模式模糊了這四道牆的界線。 我想以劇場對歷史及當下的詮釋、空的空間的 想像回應城的歷史。牆,保護歷史的同時也限 制發展,這層邊界能否被重新感知?劇場的四 道牆能否納入日常的開放性,並重新定義城牆 遺址?於持續存在的城市布景,找回當下,打 破作為觀眾的常民與歷史舞台的界線。 Fig.1 劇場的四道牆 / Fig.2 基地邊界場域 mapping Fig.3林本源園邸園牆與都市公共空間形塑的雙面性 NewBanqiaoDistrict DetourofMatsuPilgrimage
沒落下的生機 Vitality Under Decay 徐陽 基地/台中市民族路 指導老師/陳玉霖 關鍵字/空洞化、舊市區
45 沒落下的生機 滲透封閉的街廓 在台中老化的舊市區裡,有許多閒置、荒廢的 量體,這些未被使用的建築在城市中形成空洞 的狀態。其中許多大型的商業空間量體,因為 商業活動無法支撐,只剩底層存活,且大型量 體單一的使用行為,使空洞的現象擴散至周 邊。而其中存活的量體多數為住宅使用,以及 公共空間如銀行等;商業活動大多停留在地面 層,能蔓延至高層的幾乎只有旅館。 因此我想創造一個能存活在舊市區中的建築類 型,以旅館、住宅機能為主。重新探討原先被 充滿的街廓,如何帶入生活的痕跡,在其中創 造空隙、開放空間、綠地,使建築與都市產生 更多接觸面,讓封閉的街廓能被活動所滲透, 改變舊市區老化的惡性循環。 Fig.1 台中市中區閒置空間與使用狀態
在新規劃下的老城區,將如何連結起它的過去到現在 大同區,其中包含著大稻埕、大龍峒等台北市早 期發展的重要聚落,從清領到日據間成為台北最 繁華的核心區。但也在台北擴張東移的過程中, 因區域老化,成為台北的邊緣區。我將基地選擇 在涼州街,其位置大約是在大稻埕與大龍峒兩大 區域的交界處,作為過去兩大核心的邊緣,我試 圖在現代重新賦予它意義。以涼州街的慈聖宮為 核心,藉由改造臨街的幾間學校,重新連結起歷 史文化與現代都市規劃下的兩種街區,並融入在 地居民的生活機能。我的畢業設計想要在這樣一 個逐漸被更新的老城區中,創造可以連結過去與 現代經驗的公共生活空間。
基地/台北市涼州街 關鍵字/街區再生、新舊城市 指導老師/張鶴齡
47
王佳淳 Fig.1 基地紋理關係圖
都市裡的小城 Inside the City
都市裡的小城
破除基礎建設成見,排水溝開啟城市日常狂想 大尺度下的柴頭港溪擁有河川優雅的形狀,但本 質上已與自然河相去甚遠。 前人使用河川、與之親近,並為她取了不同名字 (綠谷、石頭坑溪、柴溪)。柴溪沿用至今,執政 者則習慣稱她為柴頭港大排,以及編號A至G的 排水支線。名字透漏著特定時空的片面觀點,而 當今的柴溪對於城市中的人們所代表著必要卻無 人願意接近的汙穢之地。 而我認為柴溪不應被視為單純的工業產物,更是 現今城市與居民連結的潛力所在。遂需先瓦解對 於排水溝僵固的成見,才能發掘空間自身的潛 力,並將日常與近人尺度還給人群。 藉由觀察與發想練習,再詮釋河溝每個充滿變化 的片段,將他們轉化成獨特的都市空間。每個片 段將獨立反映出各自的空間特質,視為一體時則 可共同表現柴頭港溪的河流個性。
49
關鍵字/基礎建設、解構、狂想 指導老師/張鶴齡 王品蘋 Fig.1 SEGMENTS OBSERVATION / Fig.2 SITE PLAN 都市峽谷狂想 都市峽谷狂想 Urban Nullah Rhapsody
基地/台南市北區柴頭港溪
因交通需求,開放空間在北車出現斷裂 台北車站位於現今政府欲開發的東西向及南北向 文化軸線上的焦點,其周遭有許多的規劃過的開 放空間,但因台北車站的轉運機能,匯集了客運、 捷運、高鐵等交通機能,因此地面上交通動線凌 亂且有許多通風塔,造成開放空間的斷裂,影響 地面行走舒適性。由於地面現況要更動所觸及的 影響太大,所以希望藉由改造現有車站的地下空 間,串連地面大型開放空間,向西邊延伸至北門 廣場、鐵道博物館,東邊延伸至華山文創園區, 北邊與新中山台北線性公園等大型地面開放空間 相連也解決北車地下空間被視為大迷宮的問題。
地下城事 Underground
基地/台北車站地下空間 關鍵字/垂直化、公共性 指導老師/張鶴齡
51
Fig.1 SECTION DIAGRAM
柯亭合
地下城事
一座慢慢自我消化的工業之島 農地工業區是一種存在於前現代和當代的時間夾 縫之間,以及都市與農村的空間夾縫之間,灰色 地帶的存在。 台南太乙工業區,在70到90年代間,田埂和 渠道的紋理被道路吞沒。土壤被工廠的硬舖面覆 蓋,而河堤也越加越高。 然而,由於交通的不便和接連的水患,一些零星 的空地被留下來,遺棄成為沒有索引的荒地。 當工業區漸漸失去人的蹤跡,被野生植物佔領的 荒地反而變成新的印象,像是海包圍著遠方的工 廠之島。 這個島的未來可以被看作是難以運用的棕地,但 也可以被看作是都市邊緣難得的一塊空白,有潛 力作為無盡的都市蔓延中的一種中介。
53 基地/台南太乙工業區 關鍵字/修復、後工業、時序 指導老師/張鶴齡 劉育任 Fig.1 Program of Remediation 一座島嶼的消失 一座島嶼的消失 Flooding a Brown Isle
50公分,1.8公里 Leverage within Boundary 黄浩洋 基地/高雄市哈瑪星 指導老師/Patrick Hwang 關鍵字/槓桿、都市邊陲、鐵路遺構
55 50 公分, 1.8 公里 以小搏大的都市邊陲游擊戰 在火車轉向的流程上,一個號誌樓內只會有一 個號誌手。當他扳動閘柄,牽引連動桿,鐵軌 轉轍,火車轉向,幾百噸重的貨物就只用了一 個人的力氣,調度到相差數公里遠的地方。 這是一個以小搏大的關係,以人的身體為單 位,也可以在都市尺度上造成影響,用最小的 力氣達到最大的效益。都市的邊陲之於中心也 是如此,因為邊陲是不被關注的地方,卻是族 群的交會、各種無法預測的活動發生的閾限空 間(Liminal Space)。「力臂越長,力量越大」, 差異越大的兩個地方,位在其間的介面越有被 重視的價值。 哈瑪星鐵道文化園區是一個被遺棄的地方,鐵 道維權人士要求全區保留、高雄市政府不敢 碰、遊客不易親近,最終變成了一條位在鹽埕 區、哈瑪星、港口間的無人邊界。 50公分是閘柄被手推動的距離,1.8公里是它 影響到整個臨港線的範圍。我想用最小的構築 與活動,讓港都邊緣的軌道重獲轉轍的意義。 Fig.1 從身體尺度到都市尺度的連動關係
彼方山水 Landscape of the Other Side 鄭崇明 基地/高雄壽山滯洪池 指導老師/Patrick Hwang 關鍵字/都市皮層、生態邊境、時間
57 彼方山水 水成為載體揭示山的新面向 從城市看向壽山的那面,在綠色的植被下隱藏 著過去開發的痕土。過去水泥場開採山上的砂 石用以建造城市,而此地也變成山與城市之間 的堡壘。今日水泥廠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保 護居住的滯洪池,城市與環境的相處開始翻 轉。未來開發尚未確定的現在,未定義的空白 當中是自然重新錨定與滲透進都市的機會。 山上的水集結於此,以另一種方式將砂石帶向 山下,水作為載體連接山的上下,帶來的砂石 也有機會成為不斷改變的地景。透過水與土地 之間共構的同時,揭示過去被工業區所隱藏的 山林。變動的水形塑不同的地景,不同的地景 也創造多樣的水,這是否能作為自然教育的場 所重新連接人與自然。 Fig.1 PLAN / Fig.2 DRAWING
A Play in Ancient City 龍家萱 基地/臺中火車站 指導老師/Patrick Hwang 關鍵字/古蹟保存、活化再利用
舊城新戲
59 舊城新戲 古蹟續存:延續與衝突 台中火車站(二代)是日本明治維新下,奠定 中部鐵路基礎的重要建設,仿文藝復興的西式 建築,由磚牆堆砌覆蓋木構造屋頂,在立面上 加上繁複的裝飾,形成當時台中的重要地標。 乘載近百年歷史的車站,在時間的推進下,擴 張、毀損、再修復,這些積累下的痕跡,或許 破壞了建築原有的樣貌卻是充滿生命力的展 現,鐵路高架化後,新站取代舊站,拆除了臨 時的加蓋、洗去陳年的污漬,以尊重之名的小 心維護,讓車站離人群越來越遠。 車站立面是世世代代的旅客,對台中車站的印 象,彷彿回到每個個體記憶中的當時,就像戲 劇總能讓人回到某個時空,回望發生的故事, 當車站作為時間轉換的場所,建築能用另一種 方式說自己的故事。 面對空間不足的現況,加入符合劇場的新量 體,除了回應古典建築的節奏韻律外,同時打 破舊的空間屬性,創造新舊衝突的張力。在為 舊建築尋找重生的同時,也為新舊火車站,尋 找和解的契機。 Fig.1 概念想像圖
建築作為鏡子,了解隱藏在背後的脈絡 建築除作為物質性的存在,背後亦真實地反映了 當下社會和歷史的脈絡。建築在無形間成為了一 種回應社會變化的鏡子。畢業設計會延續一開始 個人對馬祖邊界發展的研究,由一個城市的大尺 度研究開始進到比較小的尺度。以邊界上建築物 的材質去研究每一個時期的馬祖社會與建築的關 係,試圖由人文性質的角度去分析每個時期的建 材去了解馬祖這個島嶼,並以馬祖當下的現況提 出一種材質上的可能性,擴展當前馬祖邊界發展 的極限。
基地/馬祖福澳港 關鍵字/物料、邊界、歷史痕跡 指導老師/薛丞倫
61
黄柏熹 Fig.1 馬祖福澳港剖面
邊陲的隱喻 邊陲的隱喩 Behind the Border
從現有社交網絡中推行木構造的地方生態 嘉義隨著日治時期森林鐵路的營運,成為台灣木 材的集散地,同時發展從伐木、製材、木加工等 一脈相承的加工製造產業。木材是個相對容易進 行初階居民再造的媒材,以此前提,本案試著調 查、發展木構造另一向度的網絡:木構造如何在 常民生活中被修繕維護與推廣。調查與提案分為 三個部分。首先,系統上調查木材進入城市的動 向,同時也調查既有的修繕維護的空間類型與尺 度,框定Program。接著發展單體空間,同時考 慮服務不同機能時,允許與異材質之間接合的可 能性。最終則在配置上,試圖回應城市歷史上或 未來具有發展潛力的地景。
63
葉庭佑 Fig.1 EXPLOSION DIAGRAM 林業的水平社交系統 林業的水平社交系統 Social Network of Timber Industry
基地/嘉義市興中街、成仁街 關鍵字/居民參與、修繕維護 指導老師/薛丞倫
Trashure
Site/Tainan Landfills Advisor/Lai, Po-Wei Key/Undersurface, Trash, Gaming Tseng, Yu-Wei
Reveal the undersurface
At some situations, self and city have something in common. When facing a person or visiting a city, most people only focus on the surface. Leading to many things are missed out, lied hidden in the earth.
My thesis design aimed to reveal those underface. Instead of doing a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design, I chose to make a game. From reality to virtual, a game platform can widely spread messages, basically everyone could be involved.
Trashure is a game of trash. It is not only a game trying to let people notice the trash they throw away everyday would impact the environment drastically but also a game that summing up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 and the city I live in. I am not sure if people will stop hurting the environment or not, but I hope one day they'll change their minds along with their behaviors.
Fig.1 Imagination of the trashure game
65 Trashure
台大藝文中心 NTU Arts Center 黄于珊 基地/台北台灣大學 指導老師/賴伯威 關鍵字/藝文、人行、都市
67 台大藝文中心 台大新門面,台北新地標 台大總校區至今是台北市中最大的一塊街廓, 無法穿越的都市幹道因而環繞其外,台大儼然 是一座台大國。然而,台大終究應該歸屬於都 市,與都市相融。藉由今年台大藝文大樓競圖 案的契機,我希望能重新形塑台大與台北市的 共生之道。 大學希望能擁有一座美術館、一座博物館、一 座能容納800人的大型音樂廳、以及一座能滿 足國外學者參訪與住宿需求的國際學院。相較 於校方提案:將四者集中設置於校園南側的角 地、組合成密集且垂直發展的藝文大樓,本設 計將改以舟山路為連結,南端放置博物館、美 術館、國際學院,北端放置音樂廳,重新將舟 山路規劃為台北市的人行藝文大道。現階段正 在進行配置方案的嘗試,希望能在這塊重要角 地上為台大形塑一個新門面,為台北市建造一 座新地標。
issue 002 thesis design bri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