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 一 隅 隅 隅


今天的杏壇團隊規模雖然不大,
但是每位成員都各司其職,依然一起 將今年度的系刊完成了,很高興可以 和美編、文編們一起,一點一點地將 系刊編輯出來,希望各位讀者閱讀 時,可以透過從不同筆者的角度認識 教育系、認識杏壇!


Chapter 2
Chapter 3
Chapter 4

Chapter #1

今天的杏壇團隊規模雖然不大,
但是每位成員都各司其職,依然一起 將今年度的系刊完成了,很高興可以 和美編、文編們一起,一點一點地將 系刊編輯出來,希望各位讀者閱讀 時,可以透過從不同筆者的角度認識 教育系、認識杏壇!
Chapter 2
Chapter 3
Chapter 4
那雨水,滴落在政大的校園場景,是當年你我付出高三 青春苦讀,終於迎來嚮往的遠方。包種茶的工人們,也曾是 迷茫、惶惶不安的高中生,現在終於以大學生的姿態參加包 種茶節,像是時光駐留,解惑當年的我們。
這次的包種茶節,教育系以木柵「育」圓冰的復古包裝為主
題。早在一個月前,各股各司其職,股頭們帶領著各組工人密集 籌 備。攤位股反覆練習著高中生、家長們可能帶有的疑惑,訓練
用笑 容帶出條理的應答;活動股使出渾身解數,從選擇歌曲到練 舞,用 最熱情的心跟著音樂揮霍汗水、不斷練習;文宣股費盡心
血製作各 式精美的文宣品和三折頁。而在活動前一天的總驗,各 股相見歡, 也拿出平時練習的結果,驗收給最辛苦的行政股看。
所有準備的每 一個環節,都是為了包種茶當天有最好的表現。
經過重重的準備,我們終於迎來了期盼許久的政大包種茶節。
我們一行人早在八點半集合完畢,帶著文宣組精心製作
的海報與道具前往教育系攤位佈置。即使天氣仍不太賞臉, 總是陰陰雨雨,但仍澆不熄我們內心的熱情。大家分工合 作,並用大合照正式拉開「木柵育圓冰」的序幕。
表定十點活動開始,但時間還未到,人潮已經湧入各攤
位。初次向高中生、家長們介紹教育系的我們,雖一開始看 起來手忙腳亂,也有些緊張,但仍看得出教育系的學生們都 很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有耐心的介紹與回答他們的問 題。蠻多人好奇:「教育系讀完只能當老師嗎?讀政大教育
又有什麼優勢?」當我告訴他們:「讀教育系當然不只能當 老師,我們除了培養中等教育人才、實驗教育人才,近幾年
也有不少學生在出版社擔任編輯、公司擔任人資主管等等。
而政大教育也鼓勵學生雙主修與輔系,讓學生能夠探索自己 未來更多的可能性,所以絕對不是都只有當老師這條路!」
好多高中生聽完我們的介紹,都感到相當驚訝,並且露出滿 意的笑容,甚至詢問我們是否能一起合照留念呢!
除了介紹教育系外,我們也準備了表演活動。今年我們
訂定的主題是復古,所以表演也選了失戀陣線聯盟等老歌。
而在各系的勁歌熱舞下,我們也走出自己的獨特風格,吸引
眾人的目光呢!即使天氣不佳,大部分時間都是大雨不停, 而我們只能在人擠人的狀況下撐傘狼狽介紹,但不停的雨卻
似乎不減我們的信心,我想,當天大家也都充分展現了政大 教育系學生的特質:積極、熱情、與活力!
開張的盛況鼓舞著我們,「木柵育圓冰,我們一定行!」
我們呼喊口號的聲音中,充滿著自性與力量!
結束了一整天的活動,看著人群走散,一絲絲感觸長驅 直入心中,心裡滿是充實,那些迴盪在空氣裡的吶喊,漸漸
在耳邊消散。回想著大家一起努力、一起練習的時日,記得 每一雙來攤位上真摯的雙眼,彷彿歷歷在目,鼻頭在酸澀。
或許就連我們自己也不確定教育系是不是自己未來所想要前 進的方向,也不知道是否有帶給這些高中生們,對於教育系
最完整的資訊。但我想在過程中,為了每一位前來活動的高
中生們,我們都發揮了教育很重要的價值:正面影響力。藉 由此活動或許能幫助到真正需要指點迷津的人,我們是這樣 相信著,也正是在教育系所帶給我們的信念,用盡全力地不 放棄任何一個人。教育帶給我們的價值是可以藉由一點一滴
的活動歷程,深植在心中,帶來歸屬感。
節,教育系木柵育圓冰,下台一鞠躬。
政大包種茶
一、在政大教育系這麼多年,是什麼樣的契機讓教授付出這 麼多的心力在教育實踐上?
自己在學生時期就有參加系上的教育營,成為教育系的 老師後也擔任過教育營和愛育營的指導老師,也一直是史懷 哲計畫的負責人。我覺得因為這些營隊或計劃才發現,真正 去到教育的現場,才能夠看見實際的一些現況是什麼,對我
們學生來講也會有很大的收穫。也是這麼多年來,看到教育 的實踐能為許多人帶來美好的生命經驗,這樣的心力才能一
直延續下去,也是我的責任。
二、身為一位教育工作者,我們該如何改善像是城鄉差距、
先天家庭資源不公平等問題?
現在在大學有USR社會責任的計畫,有很多都是幫助距
離都市較偏的孩子們,因為活動有更多的機會接觸不一樣的 文化刺激,這樣都是一點點改變城鄉資源差距的方式。而先
天家庭資源不平等的孩子,像是我們在史懷哲看到的,我們 其實不應該是第一線,我們只能做到在這短短相處的時間
裡,盡量的去陪伴,孩子想跟你聊什麼你就盡量的去關懷 他。對這樣家裡背景不同的孩子,還是需要通報或請相關單
三、您對偏鄉教育奉獻多年,能不能請老師分享在偏鄉教育 的經驗、回憶?
像是教育系每年在暑假都會招募的史懷哲計畫就是到偏 鄉去服務,最早是民國98年邱美秀老師邀請我指導為期三週
的史懷哲營隊,就憑著這份心,帶著學生去了。最一開始是 在台東的新港國中,許多學生深深感受到,去到教育的現場
才能看到教育的現況是什麼,這些偏鄉的小孩對學生來說也 會有很大的感受和衝擊,也比在課堂上教很多的觀念會更直 接,所以史懷哲就一直延續至今,每年都為偏鄉孩子帶來很 棒的課程。有學生說:「我一輩子活到十幾歲、二十歲,看 過的弱勢學生都不如我在史懷哲看到的多。」就覺得很顛覆 他的想像,原來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還很多很多。我發現, 回到課堂上,有去過史懷哲跟沒有去過史懷哲的,他們看學 生的廣度會不一樣,有參加過史懷哲的,他們會把偏鄉孩子
的這一塊納進來考量,同理心也會多一些!
四、未來想往教育現場的學生,現在可以做什麼準備?
就跟很多系所一樣,希望到業界實習,我們也是,就是 到現場去實踐。雖然要不一定有機會到真正的學校,但現在 有很多的兒少據點,都是很好的讓我們去實習的機會。還有
像是系上有許多活動,比如雙營、史懷哲計畫,將來修一些
課也會有機會去輔導室一對一認輔,其實都很好。或許你們
可能會覺得自己學的不夠多,但和這些孩子接觸如果是長期 的,陪伴他們三四年,都可以慢慢看到他們的成長,這就可 以看到教育的力量!
「好」是「對自己好」,唯有自己先「好」,才有能量對別 人「好」。祝福教育系胞都能在「我好」基礎上,進而追求 「共好」。
希望教育系的同學,都能成為更「好」的人。這個
ㄧ、想問學長為什麼選擇讀教育系?
因為學測後在選學校跟選志願時,看到政大教育系所培
育的有老師、教育行政和輔導老師,我自己對輔導比較有興 趣,加上政大的輔導諮商跟心理系的臨床諮商、臨床心理學 相對比較不一樣,所以就選擇讀教育系,想要從事輔導這塊 的工作。還有很多面向,例如教育系的發展和校內科系的多
元性。雖然政大是社會人文科學為主,但在政大還是有很多 相關的科系的課可以修,像我後來去輔英文系,或者是我可
能再修其他系的課的時候,其實是比較容易的。
二、想問學長是什麼時候決定要簽公費?那公費生這個機制 很競爭嗎?
就在教育系來講,公費生有2個階段。第一個是你在大 學進來之後,如果在期間有公費缺的話,有時候就會辦大學 生的徵選。我大一的時候,其實就有兩個公費缺了,在那時 候我沒有去徵選,原因是大一選的公費缺是在大四的時候就
一定要被分發,那分發六年間,原則上你也不能先去進修研 究所,或者是做別的事情,要等這六年都結束以後,或甚至
可能前幾年結束之後,你才可以比較自由的去做進修,或者 是換學校,所以大學的時候就決定就先不要,想說先把師資
生修完。因為我們那時候師資生也是要甄選的,進來教育 系,要先經過一個面試,甄審之後才會變成師資生。開始修
課之後,了解到其實研究所也有公費缺,但在考研究所時, 就要選擇公費或一般生身分,等於是甄試入學前就會決定。
當時我決定公費的原因,第一個主要是因為覺得過了研究所 這個階段,就要進入工作職場,所以也要對自己的職涯開始
有一些選擇跟規劃,二方面是我剛好符合我當年的公費缺— 我在大學時修了輔導科跟英文科兩個專門科目,剛好當年研
究所也開了這個缺,所以我就決定去甄選公費生。
相對的名額少,當然比較競爭,因為對於現在體制內 已 經拿到教師證,或者是還沒拿到教師證的老師而言,第
一是 他可以回來進修,拿到碩士的學位,第二是他就不用 再考教 甄,拿到碩士的學位,同時不用考教師證,可以直
接變正式 老師,這對很多老師來講是有誘因的。所以其實
很多老師也 都會想要回來甄選公費生,避免自己還要繼續
考教甄。另 外,念了碩士再加上變正式老師,薪水也會有 所調整。在教 育領域裡面的話,依老師而言,大學畢業可
能起薪是四萬多 塊,碩士可能是五萬出頭。 我們要掌握
好自己的優勢,畢竟我們是教育系畢業的, 相對於其他外
系修師培的人來說,你要更有概念。像今年是 資訊跟英文
缺,那資訊科技就會比較困難一點,因為首先你 要在政大
修課,或是你有相關的背景,你才會有辦法去教這 一科,
因為你不是會教而已,還要懂它的內容。所以那一年 確實
是很幸運,剛好遇到這兩科是開公費生缺。但就算沒有 這
個公費缺,我可能還是會在教育所。雙專長就是兩個不同
的領域的科目,等於是語文領域的英文科,加上綜合活動領 域的輔導活動科。現在的公費都要是至少雙專長、綁六年。
三、那可以請學長分享一下大學四年的生活跟安排嗎?然後
有什麼有趣的事情可以跟學弟妹分享?
我在新生訓練的時候聽到一個演講,他說,希望我們進
到大學要跳出舒適圈。但那時候其實依然不知道,反正對我 來說,大學就是一個舒適圈外的東西,因為畢竟就第一次
來,所以當時就想「那我就多做點事情」,所以我在大一的 時候是加入很多活動,系排、文化盃、包種茶、愛育營……反
正就是加一加發現其實活動很多,當然一方面教育系真的有 很多活動,所以選擇滿多的。那時參加很多活動之後,我發
現一件事,就是我們得要開始去取捨哪些是自己想要的,哪 些是不想要的。所以就包含像我後來參加史懷哲,然後在史
懷哲待了三年。我在大二升大三的時候也做了一個決定,就 是不留第三年的愛育營,但接了教育系學會。我覺得,這四 年對我來說時間是有限的,活動是在那邊,但是我們要自己 去規劃跟安排。你自己要有想法,而不是今天別人叫你去你 就去,然後別人說這個不好不去就不去,而是你自己要幫自 己做出一個決定,包含你的課要怎麼規劃。因為我大學四年 同時在教師研習中心工作,所以對一些師資啊,或者是專 門、專業課程比較了解的前提下,我就先去研究到底應該怎 麼排課跟修課。我覺得這算是比別人可以先看得到、看得遠 的事情。盡量讓自己在這四年,可以把想修的兩個專業課程 加上師培修完,不用延畢、拿了兩張教師證。
是自己要去分配時間—你每個學期怎麼樣去規劃,以及你的 學分數等等,要自己去思考。像是去調配你選課的順序,包
含哪 時候應該修通識。像教育系,輔導活動科的選修可能大
三大 四開了很多,我大一就先修通識或者是我想去修的系外
選 修,大二就盡量把英文系輔系能修的課都先修完,因為我 們 以前沒有那麼多必修課,以前教育系只有四門,就是教哲 教 概教社教心,除此之外都是選修,我們就會自己盡量去 選。 當然現在比較難,因為現在必修課有九門,就還滿多 的。
整個四年的生活跟安排,因為我住家裡,所以相對住宿 生而言,我在每個階段就更要有取捨的技巧,自己分配時
間,不是說很絕對一定要在考前就是什麼活動都不去,而是 你要自己去斟酌:這樣的前提下你忙不忙得完?就算大家都 有拖延症,那你至少deadline是要做得出東西的。你起碼 不能讓自己整個陷入混亂裡頭。
就像剛剛提到的,我想要跳出舒適圈嘛,所以才會想 說能參加或者是能體驗就多去體驗,雖然我沒有去參加其他 校內的社團,但我覺得在教育系學會就大三、大四這兩年, 其 實學到很多。大家參與系上的事情,然後帶學弟妹、帶 很多 活動,包含宿營、包種茶,後來還有史懷哲。教育系 學會等 等就是很多機會跟自己的學弟妹們互動的時候,會
看到很多 不一樣的生態,或者是我們會接觸到行政的地 方,所以對整 個系、院,會更加了解。我覺得很多事情,
在你了解它的原 則之後,它就變得比較簡單一點,所以我 也會利用這樣的機 會來幫自己去更加認識這個地方,然後 去尋找到底喜不喜歡 它,或者是如果需要什麼資源,或其 他人來向我詢問的時 候,我可以給他什麼樣的管道給他幫 助。
四、近期學長有到高麗大學進行交流,可以請學長分享一下
大概的內容嗎?是怎麼申請的呢?
這件事情是蠻特別,其實是我大學最可惜的事情。回到 前面一題,就是一直沒時間去交換。我真的就一直都在系 上,一方面是修課,一方面是因為我都有接一些教育系的東
西,所以其實就會不適合離開。我就想說研究所應該去交換
一下,但最後又選了公費生,又有時間的壓力,我也不太能
交換,超忙的,想交換的時候就是不能交換。但政大真的很 多可以交換,所以鼓勵大家可以去交換!那時候是因為在我
大四那一年,現在的系主任榮政老師,他創了一個國際學分 學程,我進教育所的時候,他們也邀請我可以加入,去修一
些課。因為教育系本來就有AELC的一個架構-
跟東北跟韓國跟中國他們有合作的寒暑假課程。我在AELC
修了課,他就會幫我換成政大的課程跟學分,修完他的規定 學分後,就可以拿到學分學程證書。 剛好我也有ETP的
身份,而且去年剛解封之後,教育部 有給國際學分學程經
費,因為我們屬於高教深根計畫裡的A 計畫,是做國際教育
計畫,所以會撥專門給學生出國的移地 學習費。疫情之
後,教育學院派了我們第一批人先交流互 動,是當時去高
麗大學交流的契機。這在我碩一的時候也沒 想到,應該
說,那時候大家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解封,就算 解封,也
沒想到真的就出去了。
內容的部分,他們的教授會幫我們開一些課,也會和當
地的研究生交流,討論彼此的研究興趣、分享學科知識和校 園導覽。申請的方式主要是研究所,但如果有興趣的同學可 以先從AELC下手。去認識一些國外的同學,也可以有更多 不同的視野,畢竟大家專業背景都不一樣!
五、想請問學長有什麼話想對教育系的學弟妹說嗎?
前陣子剛好在轉系,很多人把教育系當作政大的跳板, 但我覺得不要把它侷限在政大裡面,因為你怎麼跳還是在政 大裡面,應該是要跳到外來跟職涯有關,跟你自己可以做的 事情有關等等,大家可以眼界更遠一點,去做更多對自己有 意義的事情。政大的資源真的很多,希望大家可以有一個信 念,都進政大了,就要把政大的資源能用都用光,然後開心
鄢晨欣/美編
看到各位撰寫的文章,不但讓我重新憶起許多活動的點滴,
還使我感受到大家對於文字的熱愛,這種同心協力一起投入 文字間的共鳴感,實在令人滿足。辛苦各位一直以來的付出 與合作,才能使系刊順利完成。
這段時間辛苦大家了~想必現在的這份努力和付出,在未來 定會成為各位的珍貴經驗。
在這一年很開心能加入杏壇,在這裡完全沒有壓力!也因為 杏壇幫助我認識了很多不同面向的教育系、有機會採訪很厲 害的學長以及教授,在這裡收穫很多!
加入杏壇是我在大一少數有參加的系上活動,寫寫文章、採 訪系上教授是我們主要負責的事務,雖然做的事情沒有很 多,但確實是很有趣的經驗,很期待系刊出來的成果,辛苦 大家了!
壇主 文字編輯 美術編輯 出版單位
照片提供
陳宥伶
林琦芸、陳榆庭、劉偉優 鄢晨欣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 陳宥伶
王素芸教授 楊雨樵學長
教育學系 全體同胞
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學系 杏壇
民國112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