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學聲 NO.35

Page 1

NO. 35 Spring 2021

Issue 民以食為天 ——食憩時代的終點 學餐的下一頁篇章

Culture 讀萬卷書,還是行萬里路? ——素養與實用性的抉擇 大學教育陷僵局

Gallery I Wanna Be …… 逃離裱框的「藝術品」陳嫺靜


1


∣Editorial

「你們惹錯了一代人。」 — Z 世代緬甸人

◎ 編輯室

臺灣正逢百年大旱,全國各地已連續多時滴雨未下, 使全民憂心忡忡。然而,盼不來甘霖的,不僅僅是乾 旱的大地。2月初,緬甸軍方發動政變,使緬甸全民 不得不起身反抗,2月中旬,緬甸軍方以實彈射擊抗 爭民眾;同月19日,一名女大學生,成為第一位在 抗爭中殞命的人。截至4月下旬,已有超過600人因 這場政變而死亡。

不只是學餐,在您的心目中,大學又該是怎麼樣的 呢?您怎麼看待在系上的所學呢?政大的戰系文化存 在已久,人們時常以實用程度區別科系「大小」,並 以此評斷不同專業的價值;但是,大學教育的初衷, 並不在於培養一個實用的人。《學聲》將與您一同探 究,大學的本質,究竟是一種講求效益的職前訓練, 抑或是育成素養的博雅教育。

同時,人民權利的旱災,也未從「被消失」的新疆離 開。3月下旬,多家跨國時尚公司,聲明抵制新疆「 血棉花」,使維吾爾族人權議題再次浮上檯面⋯⋯未 來仍不明朗,也因此這時的我們,更須堅信民主與自 由的光亮,與世界各處深沉的黑暗抗爭,以信念和行 動告訴他們:我們並不好惹!

擁有多面向的特質與能力,無法被「裱框」的陳嫺靜 廣受喜愛。無論是她,或者她的作品,陳嫺靜的藝術 饒富吸引力。本期《學聲》首次嘗試結合人物與攝影 專題,邀請您來陳嫺靜的「房子」裡一坐,帶您一窺 她的「直覺」與「正氣」——請不要拘束自己,讓我 們一起從文字與影像中,看看陳嫺靜究竟擺了什麼樣 的藝術品,在這棟房子裡。

而這一波世紀大旱,也發生在我們的學餐環境,政大 已然成為名符其實的「美食沙漠」。憩賢樓將遭拆 除,新學餐預計五月份才在集英樓營業,並採取幾乎 無先例的自營模式。然而,學餐自營的決定,卻是校 方政策急轉下所產生,使原憩賢樓學餐店家手足無 措。究竟憩賢樓店家將何去何從?政大脆弱的膳食環 境該如何維護?如果我們有一間新學餐,它會是什麼 樣貌呢?

即將步入2021年的夏季,但世界仍然是「多雲,卻 無雨」,不過,厚重的雲總能盼來雨滴,大雨過後則 必然天晴,甚至會高高掛起一道彩虹。而《學聲》將 會恪盡媒體的職責,為政大播報最新的「氣象」新 聞,更會持續傾聽學生、為學生發聲。讓我們齊心往 前邁進,不向天災人禍低頭妥協。

1


CONTENTS


Issue

04

民以食為天 —— 食憩時代的終點 學餐的下一頁篇章 06

前方可有光 —— 送別憩賢樓 店家各奔東西

08

自營案例屈指可數 學餐未來撲朔迷離

11

如果我有一間新學餐 —— 校方事前規劃欠佳 學生盼掌握選擇自由

14

新學餐開幕在即 成敗仍待時間檢驗

Culture

16

讀萬卷書,還是行萬里路? —— 素養與實用性的抉擇 大學教育陷僵局 18

科系「大小」不一 實用性為關鍵因素

21

小系學生各有主張 尚無定論的博雅、技職之爭

24

被稀釋的菁英教育 學生應「師」承博雅精神?

Gallery

28

I Wanna Be …… 逃離裱框的「藝術品」陳嫺靜 30

模糊。

32

直覺。

34 「做人要正氣」—— 拋開標籤 詮釋自我價值


∣Issue

民 以 食 為 天

食 憩 時 代 的 終 點 學 餐 的 下 一 頁 篇 章

記者/李昀璇、張愷丰、郭宇璇、花清荷 編輯/江美樺、余積豪 攝影/吳珮甄、許惟珊

承載政大師生回憶,超過45年歷史的憩賢樓學生餐廳(以下簡稱學生餐廳為「學餐」 ), 已於2021年3月關閉。而位在集英樓的新學餐,預計5月開始營業,並由校方自營。 新舊學餐交接期間,兩個月的空窗期影響學生飲食生活甚鉅。究竟學餐對學生的重要 性與價值為何?新的學餐是否能滿足學生需求?自營學餐又含有哪些隱憂呢?本期《學 聲》將帶您一同揭示,學餐的下一頁篇章。

4


5


∣Issue

前方可有光—— 送別憩賢樓 店家各奔東西

暖柔和的燈光、整齊潔淨的桌椅空間、熱 情親切的店家,一踏進憩賢樓學餐,便能 感受到舒適的用餐氛圍。無論是「俗閣大碗」、 菜色豐富的好地方快餐;主打健康素食料理的素 還真;或是強調平價高品質飲品的茶六,皆滿足 了政大師生多元的飲食需求。 就算是許多學生返鄉過節、校園周遭餐廳多半休 息的連假期間,素還真仍持續營業,在政大成為 名符其實的「美食沙漠」時,如同綠洲般提供留 校學生美味的餐點。此外,店家們也會不時贈送 點心或水果,回饋學生對他們的支持。學餐店家 與學生的關係就像朋友,在校園中陪伴彼此。 然而,這樣的美好光景,已隨著憩賢樓的停用永 不復返。憩賢樓因被校方選為法學院新址,將遭 拆除,因此,校內唯一符合餐廳營業標準的集英 樓,成為新學餐的地點。

2019.04.29

校 務 會 議, 決議在兩年 內拆除憩賢 樓以興建法 學院。

6

原先校方規劃三間學餐店家:好地方、素還真、 茶六,能隨之搬遷至集英樓新學餐,繼續為學生 服務,2020年1月,店家也與校方簽訂相關合約。 然而,校方卻於同年9月臨時改動學餐規劃,將 其改為自營模式;又因合約中標明,校方若能在 兩個月前提前告通知店家,便能夠單方面回收場 地,使三間店家的搬遷規劃因而作廢,往昔學餐 回憶就此消失。

校方政策急轉彎 店家下一步何去何從 校方逕行回收場地的舉措,彰顯了店家與校方 間,權力與資源的不對等。相比統包模式下,校 方需與經濟資源較豐富的統包商交涉,目前所採

2019.11.09

2020.06.03

2020.09.02

校方與杏一 合 約 到 期, 招商模式由 統包變分 包。

校園規劃興 建委員會會 議,決 議 將 學餐移至集 英 樓,並 將 原位於集英 樓的合作社 搬遷至風雩 樓。

校方告知憩 賢樓店家營 運模式改變 (分 包 轉 自 營) 。

統包:學校下放學餐管理權,由統包商尋找店家進駐。


行的分包,讓「小店家」必須直面「大學校方」 ,進而造成店家在政策急轉時求助無門的現況。 然而,憩賢樓學餐最初也是採行統包,並由杏一 醫療股份有限公司管理,只不過後續因租金過於 高昂,使得半數店家紛紛撤離。2019年11月,杏 一終因虧損過多,決定不再與校方續約。自此, 憩賢樓營運便從統包走向分包,繼而引發一連串 的問題。 面對政策轉彎,店家猝不及防,而雖然是校方片 面改採自營模式,財務損失卻也只能自行吸收。 好地方老闆陳怡攸相當錯愕:「因為我們也添加 了不少的設備,其實在財務損失上還算蠻重的。 」茶六老闆阿昇(化名)也坦言:「那時候我們 正在研發像是剉冰的東西,那些器具都買下去 了。」 除了承受財務損失,因憩賢樓即將停用,三間店 家也不得不思索未來去向。1月底離開憩賢樓後, 阿昇回到家鄉台中開業、好地方則進駐臺北市立 大學學餐,並於中午另聘人員外送便當至羅馬廣 場販售。然而,營收卻不若以往。陳怡攸指出,

同學仍偏好自己挑選菜色,「一個便當制式化, 他(同學)就不買單。」而素還真2月底自憩賢樓 遷出後,李育瑋仍留在政大附近開店,滿足素食 同學的飲食需求。 處處為學生著想的李育瑋,開店動機很單純,他 回想:「他們(素食同學)知道我沒有要在集英 樓做的時候,都覺得很可惜,不曉得吃東西要去 哪裡吃。」他解釋,因校園周遭素食店家很少, 許多吃素同學只能自行開伙或購買麵包果腹,若 素還真離開校園,將會造成很大的影響。身為素 食者的公行二Sangy(化名)即表示:「素還真還 沒在校外開幕時,那時候我晚上都不知道要吃什 麼。」 學餐從杏一的統包,到各自與廠商簽約的分包, 出現了各種問題與挑戰。未來營業模式又將轉為 自營,更造成了長達兩個月的空窗期,校方除借 鑑過去經驗之外,是否有他校案例可供參考?學 校又該如何保障學生飲食權益?皆是值得深思與 討論的課題。

2020.10.22

2021.01.25

2021.02.28

2021.05.20

校園規劃興 建委員會會 議,報 告 集 英樓學餐將 採自營方 式。

第一次餐飲 推動委員會 議,報 告 集 英樓開始營 運時間。

憩賢樓店家 全數撤離。

自營學生餐 廳 開 幕( 暫 定) 。

分包:學校不經統包商,直接與各店家獨立簽約。

自營:學校自行營運兼管理學餐。

7


∣Issue

指可 自營案例屈

朔 學餐未來撲 統包分包藏弊端 政大獨開自營先河 綜觀現今各大專院校設置的學餐,其經營模式多 為統包及分包,意即校方僅需和統包商或店家收 取租金,並進行定期衛生環境與餐點營養稽查, 無需投入過多時間和經費管理。然而,無論是他 校學餐曾發生的相關爭議,以及憩賢樓過去的經 營,都顯示統包及分包的弊端及隱憂。 「做得好都是好的,問題是歷年來都做不好,」 總務長張其恆表示,無毒、衛生、健康是校方檢 驗學餐品質的評判標準。然而,歷年來校內學餐 無論採用統包或分包,皆無法確保食材來源是否 安全,「因為他們(店家)要賺取利潤,食材上 的考慮就會比較少一點。」

8

迷離

除了食材品質的考量之外,統包也有潛在的成本 問題。學生會會長黃承瀚表示,統包雖利於校方 進行管理,但不論是中游統包商,抑或是下游店 家,都需獲取相當的利潤。「所以最後學校獲 得的方便,成本還是會轉嫁到要賣出去的餐飲 上。」因此,當餐點售價提高,「吸收那些成本 的最終還是學生。」 相對於統包,分包則是由校方單獨與店家簽約, 其監督與管理權皆落於校方手中,校方可向各店 家一對一提出需改善之處。然而,因分包多為小 型店家,資本額較統包商低。因此,黃承瀚指 出,若校方要求店家進行大幅度改善,店家可能 因無法負荷所需成本,而選擇遷出學餐,「所以 這幾年安九的廠商流動率也算高。」點出近期安 九店家經營狀態不穩定的主因。


比起統包與分包,張其恆表示,唯有透過自營, 校方才能擁有完整的權力與資源,以掌控學餐品 質,並規劃預算實踐理想。他再次強調:「學生 沒辦法判斷(餐點)是不是健康的,那學校幫你 把關。」將來的自營學餐,便會遵循這項理念。

健康、平價恐難兩全 校方政策仍存變數

張其恆則表示,校方目前已投入大約1000萬的 預算,用以採購設備、聘僱人員和整修場地, 預計經營十年才能打平虧損。因此,他也坦言, 若經營遇上收支困難,勢必得做出取捨,「我們 可能向市場上其他的廠商購買食材,不一定是小 農。」但仍會堅持選購無農藥的食材。

但是,校方目前針對未來的學餐餐飲,設下「有 機」、「小農」和「平價」等目標。而在與地方 小農合作,選用無添加農藥食材的同時,「平 價」便難以實現。傳院二楊岳錩即對此表示擔 心,即便支持使用有機食材,價錢仍是他較為看 重的部分,「畢竟大學生收入可能不是很多。」

然而,比起選購健康的食材,價格仍是多數學生 在乎的重點。「我們打算是用套餐的方式,一個 主菜幾個副菜。」張其恆說明,目前預計販售的 價格範圍從50元至100元,依據主餐有無和副餐數 量,決定價格高低。而因有機食材的成本高昂, 他也坦言,「像我們現在(定價)這麼低,說不 定後來大家發現辦一年就會倒掉,就會看要不要 漲價或是學校貼錢。」論及未來是否會漲價,校 方仍無法給予確定的回覆。

在有限的資源下,既要追求「有機」、「小 農」等較昂貴的食材,便難以壓低價格,而無 法維持餐點「平價」,在學生健康與經濟能 力間,校方只能有所取捨。對此,黃承瀚認 為,校方不應計畫達成過多目標,「如果它叫 學餐,是不是要以達成學生需求為優先?」

但張其恆強調,漲價仍會是面臨虧損的最後手 段。「自營的餐廳主計室會監督,學校有稽核 室,然後外部還有審計部、立法院。」他列舉校 內外的財務審查部門,指出校方的帳目管理嚴 謹,收支須經過層層審核,因此不會隨意調漲餐 點價格。

9


∣Issue

難參酌他校監督制度 自營新模式發展未明 為精進全校餐飲規劃,校方於2020年6月成立「餐 飲推動委員會」(以下簡稱餐推會)。在該委員 會中,總務處人員、學生代表及外聘專業人士皆 列席其中,師生得以共同討論校內餐飲的設置走 向,而未來校內任何有關膳食的安排,也都需由 餐推會發起討論。 但黃承瀚坦言,餐推會權力有限,「目前就只能 討論大方向的東西,卻沒有權力去選擇進來學校 的餐飲管理廠商。」他指出,餐推會在校務運作 中,僅具建議性質,而非最終決策的單位。因 此,若校方有意執行特定政策,餐推會也無權置 喙。 學餐在許多人的大學生活中佔有一席之地,但 有關學餐的爭議事件卻層出不窮,例如:2012 年,國立臺灣大學校方不顧學生意見,以會議席 位優勢在學餐中引進校園附近已有三家的麥當 勞,2015年,國立清華大學水木餐廳因更換統包 商使租金翻倍,部分店家將多出成本轉嫁於餐點 價格,使學生權益受損,引發不滿,以上事件也 間接顯現學餐監督的重要性。 黃承瀚舉東吳大學為例,與政大相較之下,該校 對於學餐統包商的監督權限較大,具有相對成

10

熟的膳食管理制度,是政大努力的方向。前東吳 大學承商督導小組學生代表、公行碩三陳法霖表 示,該小組督導範圍廣泛,舉凡餐具材質、營業 時間、販售品項及價格等,從上游的食材來源控 管,至下游的商品售價設定,皆為會議上的討論 內容。 然而,縱使他校監督制度已行之有年,但對於採 行自營的政大而言,卻未必有高參考價值。政大 需仰賴校內多方討論,並累積經驗,才能營造良 好的膳食環境。但即便各項餐飲服務已施行多 年,政大卻遲至2020年才正式成立相關委員會, 甚至,新成立的餐推會,成立目的也僅在協助學 餐自營,顯示校內餐飲監督制度仍有欠周延。 「所以我們現在學生代表有在研擬,應該改制變 成膳食管理委員會,或是其他性質的委員會,當 中應該要有總務處跟學務處共同負責。」黃承瀚 期望,政大的餐飲管理能不只是一個階段性任 務,而是長期實行的重要責任。 對此,張其恆回應,在規劃自營學餐的細部內容 時,也曾諮詢過許多專業人士,包括老爺飯店、 東南科技大學餐旅管理系和景文科技大學餐飲管 理系等。而作為大學自營學餐的先驅,他自信地 表示:「不用擔心,我們就是案例。」他也補 充,政大自營學餐相當受外界重視,「認為是一 個食農復興的運動。」


新學 如果我有一間

餐——

校方事前規

握選擇 掌 盼 生 學 劃欠佳

規劃不及致空窗 校方坦承疏失 自營學餐的最初由校長與總務處所構想。張其恆 強調:「校長關心食物品質的健康安全,所以才 做這個決定。」並於2020年10月底、於校園規劃 及興建委員會議上首次提出,後經由校務基金委 員會,以及其他層級的會議討論後定案。 黃承瀚表示,即便此決議的主要構思者為校長, 「我們(也)不能說他是武斷的、不尊重民主 的,因為自營在各級會議都有經過討論,並決定 通過,大家在某種程度上有取得一個妥協。」他 同時補充,學生代表也需善盡監督義務,並為此 政策的成敗負責。

自由

即便學餐未來的規劃大致擬定,但在新學餐開幕 前,仍有長達兩個月的空窗期,造成學生用餐不 便。公行二Sangy(化名)即在《學聲》調查學 餐議題的問卷中質疑,校方不應在未啟用新學餐 前,先行關閉舊學餐。 「空窗期跟學校的校園規劃一直都非常被動有 關。」黃承瀚表示,法學院原將院址訂在政大附 近的化南新村,但後來因其被評定為文化資產, 而無法拆除或改建。後決議憩賢樓為法學院新 址,因事發突然,校方決定先拆除憩賢樓,日後 再找其他校內建築作為新學餐。前後過程冗長, 導致相關規劃起步較遲,張其恆也坦言:「這也 是我覺得不好意思的地方,實在沒辦法突破。」

11


∣Issue

空窗顯學餐重要性 平價、衛生為學生首要考量 如今正值空窗期,許多學生紛紛表示用餐選擇受 影響,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一週內至少會到學餐 用餐一次的學生,約佔總人數的六成(見圖一) 。對學生而言,「校外餐廳人數增多」、「方便 性降低」及「飲食開銷變大」是空窗期帶來的最 大改變(見圖二);認為空窗期對自身影響程度 高的學生也有近五成,顯示學餐的存在有其必要 性。 而作為學餐的主要使用者,學生對學餐的理想樣 貌,便是改良學餐的主要考量,《學聲》也在問 卷中,調查學生對學餐的想像(見圖三),最後 以「便宜的價格」及「衛生條件好」位居一、二

名。問卷回覆中有學生分享:「學餐因為價格便 宜,對家境不是很好的我來說幫助非常大。」企 管一Ann(化名)則強調環境衛生、餐點來源的明 確性及健康度,期許學校能在這方面多做把關。 楊岳錩也提及,學餐的存在除了用餐需求外,更 重要的是給予學生具交誼性質的空間。「我覺得 學餐應該是要有開闊明朗的空間,桌子跟桌子之 間不要靠太近,可以讓人自由聊天也不會影響別 人的那種。」財政四徐兆岡也強調,學餐是校園 文化的一部分,對大學四年都在憩賢樓用餐的他 來說,那裡比校園內任何一間教室都來得有意 義。

學生一

週內使

用學餐

比例

用餐至少一次 59%

次 於一

41% 圖一

12


圖二

沒有學餐對學生造成的三大影響

校外餐廳人數增加 造 成 環 境 擁 擠

方便性降低

飲食開銷變大

學生認為理想學餐應具有的五大要素

便宜的價格

衛生條件好

易達性高

舒適的用餐環境

好吃的食物

圖三

13


∣Issue

新學餐開幕在即 成敗仍待時間檢驗 集英樓自營學餐原預計於2021年5月啟用,張其 恆表示,目前設備購置及人員聘雇皆尚未定案, 但仍希望在5月20日校慶時開幕。若時程緊迫, 也會積極採取解決措施,「人和設備的問題,實 際上可以租借,因為要及早提供給學生用餐的環 境。」 然而,張其恆承認,新學餐在各方面皆仍有變 數,例如學生的消費意願,便會直接影響營運成

14

敗。但張其恆並不擔心:「沒有關係,因為大家 挑什麼食物吃是大家的自由。」他也強調,設立 學餐是學校的義務,但不會強制學生買單。「學 生沒有義務吃,但他有權利吃。」 張其恆肯定地 說道。 「成功也好、失敗也好,就是給全台灣大學院校 一個範例,當學校砸了那麼多錢做自營,還希望 達成很多目的,會發生什麼事。」黃承瀚表示, 即將開幕的新學餐,儘管還有眾多不確定性,仍 值得全體師生一同關注相關發展。「慢慢摸索 吧。」張其恆則認為,不斷地嘗試過後,就能找 出最適合的營運方式,「慢慢形成一個經營的習 慣,那制度就自然建立起來了。」新學餐的來臨 究竟會帶來危機或是轉機,只能靜待時間公佈答 案。


N

SOO G N I N E OP

15


∣Cultrue

16


讀萬卷書, 還是行萬里路? 素養與實用性的抉擇 大學教育陷僵局 記者/何予、江昇、游九思 編輯/洪振嘉、顏瑄誼 攝影/林立雅

「你讀這個,出來要幹嘛?」、「那麼愛抱怨,當初為什麼不考高一點?」你有沒 有被親友這麼說過呢?臺灣社會風氣務實,因此也總以科系實用與否,評價學生所 學。出路較小,或者入職後待遇不豐的科系,會被劃定為冷門的「小系」,而經常 受大眾冷眼。然而,僅以實用性為判準,似乎無法充分地評價一項專業的價值。大 學教育究竟是博雅教育,抑或是職業訓練,也一直為人所爭執。本期《學聲》將攜 手「小系」的學生,與教授們一同探討大學教育的本質。

17


∣Cultrue

讀萬卷書,還是行萬里路?

科系「大小」不一 實用性為關鍵因素

中考正式落幕,在備考期間,不少學生都會前往總圖複習;而在踏出總圖大門的那一刻,你是否曾 留意,矗立在正對面的商學院館呢?日後,憩賢樓也將拆除,並興建法學院館,意味著鄰近正門、 總圖的「精華地段」,未來將由「法商」兩大學院所有。而再次前往總圖讀書的你,將被三幢宏偉的建築 包圍。校方對常被認為是「大系」的法商學院,似乎倍加關切,但原因是什麼?而究竟什麼是「大系」, 什麼是「小系」呢? 《學聲》日前發布〈政大科系「大小」問卷調查〉(下稱〈科系大小問卷〉),根據問卷答覆,「人數很 多」、「知名度高」、「資源豐富」、「較受校方重視」,都是學生認為大系具備的特質;反之,「學生 少」、「不太有名」、「資源較少」、「校方重視程度低」,則是學生認為小系具備的特徵。除此之外, 也有學生以入學分數、學科難度、系上向心力等作為參考標準。

職訓非高教唯一目的 應培育素養以策變動 「像商學院或傳播學院,大部分雇主會比較想要 他們的技能,所以就會創造所謂的熱門科系,與 冷門科系。」歷史三楊怡君如此說道。畢竟,一 旦畢業,大學生便立刻踏入「出社會」的階段, 具備進入職場的能力至關重要。也因此,科系的 選擇往往難脫實用主義,雇主對人才的取向—— 能否立即就業,極大程度地影響了人們判斷科系 「大小」的標準。 「這都是,被社會上很現實的標準評價,我不能 很理想性地說,職業不分貴賤。」副校長、法律 系教授王文杰承認,不同科系的學生,起薪待遇 的確有所不同,而台灣社會又常以所得、收入, 評斷一個人的成就高低。於是,在這種集體價值 觀之下,無法與高薪職業接軌的科系,將飽受社 會冷眼。

18

「我覺得按照現在台灣的社會風氣,大學好像就 應該是職前教育。」楊怡君略顯遲疑地開口,指 出大學已偏離博雅教育的初衷。根據〈科系大小 問卷〉,44%的學生認為,大學應是職前訓練。也 因此,能夠銜接職場,擁有良好出路的科系,變 得熱門,而成為所謂的「大系」;反之,較為「 不實用」的科系,則被貶低為「小系」。 但是,如果一味重視實用性,而忽略大學教育的 其他面向,似乎也不妥當。民族一蔡喆聿表示: 「你會失去掉很多,讓人找到自己方向的可能 性。」而在社會的快速變遷下,擁有多元可能, 才是適應變動的不二法門。因此「博雅地去吸納 更多知識的元素,作為未來進入職場,因應變化 的資本,這樣全面性的薰陶是很有必要的。」王 文杰堅定地說道。


Q: 請問您認為衡量 科系「大小」的標準有哪些?

「大學,是給所有學生一個改變人生的機會。不 是一個安親班,或是就業培養。」王文杰強調, 大學教育是一生當中,非常重要的基礎教育。學 生在就學期間所習得的人文素養,能幫助學生因 應瞬息萬變的職場,開拓嶄新的人生方向。在此 前提之下,就算是被社會視作「不實用」的冷門 科系,其專業也能發揮巨大的價值。

19


∣Cultrue

讀萬卷書,還是行萬里路?

大系 61%

小系 39%

Q: 請問您認為您就讀的科系是 「大系」還是「小系」?

20


小系學生各有主張 尚無定論的博雅、技職之爭 點亮獨特價值 流言中尋回科系定位 「我當初其實沒有特別想唸什麼科系,就是按照 學測落點分數填。」學測成績出爐後,蔡喆聿參 考自己的落點分析結果,幾經斟酌之下,決定申 請政大民族系。民族系的錄取分數在政大內相對 較低,因此外界常對民族系抱有「跳板系」的偏 見。系上還特別為此訂下規範,禁止以繁星計 畫,與個人申請途徑進入民族系的學生轉系。

職前訓練 39%

蔡喆聿原先猜想,同系的學生多半也是受限於分 數,才會申請民族系,但在開學後她卻有所改 觀。她曾與一名原住民同學談及未來志向,「她 對自己的家鄉,一直想要回去做點什麼。我記得 她想當族裡的教師。」蔡喆聿回想道。而民族系 的課程,包含許多少數民族文化、地方創生,與 文教推廣的知識和技能,因此「我們系的課程, 能幫她(原住民同學)重新瞭解自己的定位。」 蔡喆聿表示,該位同學,也因此對民族學懷抱滿 腔熱忱。 然而,民族系學生們所懷抱的志向,未必同樣能 受外人認可。「可能學生或社會主流價值會覺 得,你那不叫工作,那叫功德。」民族三鍾承瀚 自嘲道。不過,他也表示,不同科系的出路本 就有別,畢竟所學領域並不相同。他更進一步指 出,經由不同科系的培訓,學生的思考方式也會 大相逕庭;而民族系的獨特價值,就存在於學生 的思考方式當中。

博雅教育 61%

Q: 請問您認為大學、高等教育的性質是 「博雅/素養教育」還是「職前訓練」呢?

21


∣Cultrue

讀萬卷書,還是行萬里路?

「我們會接觸到很多不同的文化。所以我們對於 不同的觀點,比較不會去排斥,比較能夠去包 容。」蔡喆聿平和地說道。鍾承瀚則進一步強 調:「每個學科,都有它存在的價值與目的。」 因此,不只民族系,他認為每一門學科,都不應 該遭到輕視。擁抱多元性,應是人文領域的重要 價值觀;然而,自詡為人文社會科頂尖大學的政 大,校方無論是在言論上,還是政策上,都經常 忽略了「小系」的聲音,甚至帶有歧視。

戰鬥的語言—— 校方刀口之下 堅守文化根基 斯語系校友馮如蕙表示,前校長周行一強硬地推 行「課程精實」政策後,教授的開課時數、課程 的招收人數,都遭到嚴格限制。對於師資少、適 合小班教學的外語學院而言,影響甚鉅。馮如蕙 直指:「他(周行一)就是想要節省鐘點費。」 批評校方一味追求行政效益,仍以實用主義、「 大系」思維審視小系,而漠視小系的教學需求。 而校方對於外語學院的輕視,更展現在對外的公 聽會之中。馮如蕙回憶道,在一場課程精實的公 聽會上,前歐語系系主任楊瓊瑩,出言發表對政 策的見解和擔憂,卻被前副校長王振寰當面羞 辱。「大意大概是,你們歐語系,也不過是從一 個學分學程升上來的,我們是不是該要選擇一個 語種讓它退場?」馮如蕙一想起校方當時的冷漠 態度,仍然備感憤慨。

22

去年(2020)八月,捷克參議長韋德齊來訪政 大。斯語系師生因能以流利捷克語接待,而廣受 外界讚譽,校方也藉機大肆宣傳外語學院。但校 方此舉,卻令馮如蕙惱火不已,她斥責道:「學 校覺得我們外語學院賺不了錢,就一直砍我們的 資源。可是真的有用到我們的時候,又把我們亮 出來當活招牌。」批評校方毫不收斂其功利心 態。而校方的種種作為,也反映出,即便政大一 直以人文社會為本,仍難免於實用主義的左右。 雖說如此,馮如蕙並不後悔就讀斯語系,也不認 同俄語在職場上不實用的論點。她表示,在自己 就職的旅遊企業中,就有兩名俄國人,「有時當 然也會想說,就用俄文跟他們交流一下啊,其實 都算是蠻有趣的經驗。」實際進入職場後,馮如 蕙則更加確信,一項專業實用與否,全端看使用 者如何應用。何況,語言的價值,本就不該單以 實用性衡量。 馮如蕙舉母語教育為例,旁人也許認為母語不實 用,沒有編列資源以推廣的必要。可是,「我們 的國族認同,或者是個人的人格建造,都是立基 在這些文化的東西,立基在這些語言的思考。」 她解釋道,如果只因「不實用」,就輕率地將建 構價值觀的根基連根拔起,長久下來會產生許多 不良影響,甚至可能賠上整個國家。


博雅無價,實用有利? 高教學用落差大 所學難與現實接軌 大學創設之初,教學內容本是以培育人文素養為 主。楊怡君憶起,起初申請歷史系,單純是興趣 使然。然而,在就讀大學的三年間,面對外界的 一再質疑,她也不禁開始反思大學教育的根本目 的。她稍顯激動地表示:「你看希臘或14世紀的 大學在學的東西,完全就是文學院在學的東西 啊。」但如今社會風氣幾乎全然改變,比起素 養,大眾更重視職場技能。 「教育帶動社會流動,是我們對於教育的期望。 」公行碩二黃同學(化名)認為,若多花四年時 間學習,卻無法獲得更多就業優勢,「那就是教 育對這個人的不負責任。」他指出,文組科系所

學,與往後即將面對的職場之間,有明顯的學用 落差。因此他認為,大學應該往職場導向調整。 雖然公行系經常被戲稱為「國考系」,但黃同學 認為,這是「正確的刻板印象」,因為公行系的 課程安排,確實與高、普考幾乎完全重疊。儘管 許多公行系教授經常提醒學生,公職並非唯一出 路,但他坦言:「要是連那張門票都沒有,很難 貢獻你的所學。」因此對他而言,具備實用性, 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博雅教育講白點,博就是廣,廣但是學藝不 精。」在國民教育的教學內容,已經足夠廣泛的 情形下,黃同學認為,大學反倒該讓學生深入學 習、鑽研專業知識,「先有一個骨幹之後,再丟 其他的知識或跨領域進來。」對他而言,這個做 法,才能形塑出清晰、明確的世界觀。

23


∣Cultrue

讀萬卷書,還是行萬里路?

被稀釋的菁英教育 學生應「師」承博雅精神? 法律系副教授廖元豪分析,教育分有兩個目的, 一是訓練在社會上存活所需的基本能力,或是職 業技術、技能;二是為培養一定的價值觀與行為 模式。在國民教育已經兼顧兩項訴求的前提下, 台灣又將國民教育延長至12年,此時,大學教育 的職責,便與國民教育不同。因此需提高博雅教 育的佔比,「畢竟要上大學的這一群,只有社會 的一小部分。」廖元豪如此表示。 廖元豪說明,大學訓練的不是國民必備的基本能 力,從國家資源的角度觀察,可以解讀為一種高 階層的投資,而大學將採行何種教育模式,端看 國家希望培育何種人才。他指出:「國家來到需 要創意、創新能力的階段,這時就會發現你的文 化、思想,需要不同的訓練。」也因此,社會需 要透過博雅教育,「讓一批人,受到更多品味與 價值觀的訓練。」使國家能進一步發展。 同時,若期望社會能安穩地、順利地運作,便需 「看到社會病癥在哪,」因而「需要有眼光的 人,而這些眼光就是在大學期間培養的。」傳播 學院院長郭力昕表示,大學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 養,能思考、分析社會問題的人。他認為,好的 研究者不一定要回答問題,但需要具備提出好問 題的能力,而正是這樣的洞察力與判斷力,才能 讓社會得以保持在良好狀態。

24

社會脈動難捉摸 應對變動需具多元性 要養成能夠覺察社會問題的洞察力,勢必得先廣 博地接納各領域知識。廖元豪認為:「博雅教育 可以給予的,正是去認識這個社會的廣闊視野。 」他也進一步指出,大學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 「自學」能力,讓學生能夠因應從未接觸的事 物。而教育體制和課程系統,往往是一系列的, 難以即時、彈性地因應當下的時代變化,與新興 技術的出現;若此時,學生具備自學能力,那麼 即使產業改變,還是能夠很快地跟上變化。 社會變動快速,指的不只是社會、科技的進步與 發展,還有社會上的各種突發事件。在變動快 速、講求斜槓的時代,若無法具備前瞻性和跨領 域能力,只顧所謂的「技術」,將難以應付轉 變。廖元豪也無奈地說道:「社會變化得很快, 今天覺得有用的科系,過幾年就變沒有用了,或 者反過來講,現在沒用的科系過幾年可能變得很 有用。」 而時勢造英雄最明顯的例子,是過去曾因所學領 域龐雜,而被認為學而不精的公衛系。在2020年 新冠疫情席捲之下,公衛系一舉從沒沒無聞的小 系,成為報考人數大幅翻倍的熱門科系。王文杰 也認同廖元豪的觀點,坦言:「計畫總是趕不上 變化。」也因此,他認為,學生在大學期間應該 培養全方位、多面向的認知,才能反過來,賦予 自己應對變化的彈性。


「那些風潮過一陣子就不見了,沒有改變的是你 的多技能、多面向。」王文杰認為,即便受到當 下社會氛圍與潮流影響而做出選擇,仍須持續、 多方地自我培養。郭力昕則將此詮釋為人的獨特 性,他強調:「當你獨特,就會有市場。」並希 望學生能意識到,自己的獨特性才是最有市場價 值的,而為了創造獨特性,首要有思想上的、創 造上的與眾不同。由此可見,一個人如何透過自 我涵養來充實自己,也許才是面對多變社會的解 方。

雖然廣設大學政策,使台灣大學生人數大幅成 長,導致大學教育,無法直接套用在菁英教育 中,經常實施的博雅教育。但黃同學認為,博雅 教育和職前訓練,並非是兩個互斥的概念,「只 是比重,或是先後順序的問題。」意即,要成為 一個實用的人,必須要具備抽象思維,來覺察、 分析問題,與此同時,也必須要學會專業技術, 並應用在解決問題上。

務實風氣與大學廣設相加乘 高教難育成人文素養 大學教授雖不斷強調,人文素養對「大學生」的 重要性,並希望將大學營造為提供博雅教育的場 域,但這似乎與台灣社會風氣和期待有所背離。 郭力昕認為,廣設大學是此矛盾現象的可能原 因。黃同學則補充道,在人人都有大學唸的時 代,因為缺少辨認學生,是否適合大學教育的機 制,基於因材施教的道理,「就不能再用以前教 育菁英的方式。」 1994年,民間教改聯盟呼出「廣設大學」的口 號,行政院教改會,也在《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 書》中,回應其訴求,廣設大學因此成為台灣教 育政策的一大核心。「如果今天大學還少,大學 生就還是菁英。」廖元豪直言,當高等教育唾手 可得,「大學生就沒什麼了不起。」而在少子化 的加乘下,大學數量供過於求,大學教育的價值 也因此被稀釋。

《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 P.14/121

25


∣Cultrue

讀萬卷書,還是行萬里路?

在稀釋了大學教育的價值之外,廣設大學政策, 更使得高等教育逐漸形成一項「產業」,因此部 分學者認為,似乎應以市場機制,維持高教的 「產品」水準。而在我國務實的社會風氣下,市 場機制自然會淘汰不實用的科系。廖元豪戲稱: 「希望去捱餓、當文人的比例還是很低的。」並 強調,此現象非常普遍,尤其經濟越是競爭的時 候,就越嚴重。因為在經濟不景氣時,比起思考 能力,更重要的,是有沒有具備入職場賺錢的本 事。 「我學到的知識,要能轉換成可以累積資本的技 能。」黃同學認為,大學應該要能幫助學生,取 得步入職場的門票。廖元豪則苦笑道:「大家表 面都講博雅,其實腦子裡都在顧實用。」然而, 若大學急於跨足技職領域,也可能顧此失彼,「 有時搞得兩邊不討好,說文化沒文化,說實用? 業界也覺得你們這些人都不實用。」廖元豪無奈 地表示。 郭力昕也指出:「要是大學也作為一個職業的訓 練所,那會四不像,因為職業學校的職業訓練是 更到位的。」廖元豪則重申,大學應維持博雅 教育,「我們的確,不需要人人都是文學家,可 是在人文方面,有些重要的思考訓練,應該要留 著。」強調一門學科的價值,不只彰顯於外部的 創造性,也展露於內部的思考方式——而思考, 正是人類發展的基石。

26

在學海吹起博雅的風 讓思考的風車隨之轉動 教育學院院長郭昭佑將人文素養,詮釋為「人之 所以為人」的重要底蘊。而大學作為施行博雅教 育的場域,廖元豪期望:「要讓一個人的生命, 有幾年可以沉浸在『沒那麼實用的』環境裡面。 」雖要兼顧技職,但以宏觀的角度來看,不能忘 了博雅所能奠定的基礎。「我一直相信大學有一 個精神,是要帶動這社會去思考,去往進步的方 向。」郭力昕堅定地說。 即便需要一些時間,這些不具立即實用價值的小 系,其中蘊含的人文素養,仍能為學生帶來思想 上的啟蒙,將其培養成具獨立思考能力的人。大 學期間所訓練的認知、判斷力,即是一種軟實 力。「我真希望台灣這樣過度急切、焦慮,擔心 自己輸在起跑點的思維,能夠翻轉過來。」郭力 昕說,這就好像是龜兔賽跑,「慢慢累積,那些 都是資產,不會歸零的。」


27


∣Gallery

I Wanna Be …… 逃離裱框的「藝術品」陳嫺靜 Q:為什麼IG名字叫做「藝術品」? 陳嫺靜:「因為藝術家對我來說太任重道遠。而藝術品就是一個物品,如果你喜歡它, 就可以賣很高價;如果不喜歡,也可以擺到你家的倉庫。藝術品其實是很浮動的⋯⋯」 記者/葉晉嘉、程心、邱芮盈 編輯/施力瑄、甄曌珞 攝影/李怡嫻、陳鈺中

28


29


∣Gallery

30


基本資料 - 1998年12月8日生 - 政大廣告系四年級 - 創作歌手 「豐功偉業(?)」 - 2018年自「政大黑音社」Cypher〈正字標記〉發跡 - 〈街仔路雨落袂停〉曾獲得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2019年度單曲 」 - 為GUCCI出資創辦的時尚雜誌《PERFECT》拍攝了創刊號封面,並在今 年三月登上GUCCI官方IG 國小成績單評語 - 「嫺靜就是各方面都很好,但可以稍微合群一點。」

31


∣Gallery

模糊。 積極的虛度 從空白時間汲取養分

一個陽光濃烈的平日午後,她綁著簡單的 包包頭,配上紅綠交錯的復古花紋襯衫和 牛仔長褲,目前就讀廣告系四年級的陳嫺靜,俏 皮地揮揮手,和我們打了聲招呼。 「自我介紹還滿難的。」在訪談開場時,陳嫺靜 這麼和我們說道。而在沉思了幾秒後,她點開了 前幾天做的心理測驗結果:「雖然沉默寡言,有 時卻調皮的懶惰天才。」精簡地為自己下了這樣 的註解。

32


「我覺得我是一個『敝帚自珍』的人。」陳嫺 靜認為,自己的自信,來自於對缺點的自知。 而對於自己的作品,她大都抱持著正面、順其 自然的看法:「假如說,做了一個自己覺得還 好的作品,可是因為是我做的,所以我也還滿 喜歡的。」 「每天都找一點事情做,每天都留下一點東 西。」陳嫺靜輕鬆地說明,自己對於創作的定 義,並說道:「好像是一個電影導演說的,假 如,你在大學的時候,就是20歲左右,沒有開 始創作,或是養成創作的習慣,你一輩子就不 會創作了。」她也認同地解釋:「如果沒有這 個習慣的話,後來的生活就會被各種忙碌的生 活填滿。」 相較於忙碌的未來,陳嫺靜認為,大學生活其 實是相對閒暇的。然而,「感覺很難抓到一個 重心吧。」她形容道,由於傳院的課業要求相

對較少,「課程、時間,都需要自己去填滿。」 所以她在大一大二時,除了宿營、廣告營,也參 加了黑音社等系內、系外的活動。 「如果你在學校裡面,可以自由分配一些時間。 就是,在不得不去做什麼之前,可以做一些其他 事。」陳嫺靜坦言,畢業之後,可能就無法再有 多方探索的機會。趁著自由的大學時光,她建議 道:「多看點書吧!我認真的啦。就是多看書, 然後音樂、電影,各式各樣的。」 「就好像覺得說,應該要給自己找一點事情做。 」陳嫺靜看了看前方,在思索一陣後,說道:「 我覺得填補自己的時間,就是多接觸各種不同的 東西,然後把它紀錄下來、創作。」她提到,她 在那些空白時間得到的養分,對創作有著很大的 影響,「像是電影的情節、音樂的聲音,這些事 情都會內化成你的創作。」

33


∣Gallery

34


35

在沒有明確方向的狀態之下,陳嫺靜將20世紀德國作 家赫曼.赫塞所寫的《德米安:徬徨少年時》,列

即便已經做了許多不同的嘗試,陳嫺靜仍會困惑:「 真的只有這樣嗎?」她若有所思地說:「(尋找自 我)這個事情很飄渺。沒有一個人會跟你說,你到這 裡就可以停了。」給出了一個略顯遲疑的眼神,她為 自己做出了一個模糊的詮釋:「我好像很難對未來有 所想像。」

茫茫途中專注當下 晴朗時自然見日

「專注於現在做的事情,是自己喜歡的,然後,知 道自己每天都有在努力!」如同吹口哨一樣,無論 是創作或是生活,在陳嫺靜心中,「專注於當下」 ,是最重要的事。因此,她也坦然地表示,自己對 於未來的那些模糊與不確定,並不會特別在意。「 我們就一天接著一天過,明天再想要吃什麼。」

陳嫺靜以自己成功學會吹口哨的經驗作為例子,解 釋她目前抱持的人生觀:「世界上有兩種事情,一 種就是像吹口哨一樣的事,另一種就是跟吹口哨不 一樣的。」她認為,有些事情是努力就可以成功 的,而另一種事情,則是努力也不會成功。「我目 前還沒遇到另一種。有些人說吹口哨是天生的,但 我苦練了很久,所以我覺得努力就會成功。」

「我覺得我現在還沒長大。」停頓了幾秒後,陳嫺 靜說明,她認為自己仍處於同溫層中,尚未獲得完 整的評價與經驗。所以,在面對不同的事物、經歷 時,還無法擁有更全面的看法。

為自己心目中「最該被閱讀的一本書」。「他(書 中角色)就像這個時節的我們,內心很混亂。但不 管做任何事情,其實,都是在往找尋自己的路上前 進。」


∣Gallery

philtrum_1998

36


37


∣Gallery

率性生活、直覺創作 把療癒帶給世界

直 覺 。

38

面對生活,陳嫺靜很直率,生活對她來說是直覺 的,而這樣的直覺也影響了她的創作。「就是在 我還是一團漿糊的時候,把它寫下來。」她坦 言,寫詞對她而言即是轉盤,轉到什麼便會直接 寫下來。「我不是杜甫的類型,我覺得在寫的時 候是一種靈感連結吧!如果有連結,寫出來的東 西就會是好的。」她沉著地說道,這也是她自我 療癒的方式。 除了療癒自己,陳嫺靜也希望自己的音樂能療癒 他人,「就算是難過的心情,還是可以聽起來很 開心。」她舉The Walters的〈I love you so〉 為例,即使歌詞是悲傷的,但觀眾在欣賞歌曲 時,依然能夠感到溫暖與開心。「也就是說,有 人可以精確描述那個(難過)情感的同時,也是 一個療癒的感覺。」她笑說。 「但我覺得,如果想著有受眾去做的話,會很辛 苦。」陳嫺靜雖然期許自己的音樂帶來快樂,但 她思索著說道:「如果總是想著『我這樣寫好不 好』的話,就有一種寫功課的感覺。」陳嫺靜認 為創作的定義很廣泛,並無絕對,她一邊解釋一 邊點了點頭:「我很常做一些很短的歌,也沒有 什麼不可以。」


39


∣Gallery

佛系歌手 生活碎片終會釀成靈感 「我的歌很少是先想好一個主題然後去寫。」她 率性地大笑,並說道:「如果沒有刺激的時候, 就不要寫啊!」陳嫺靜扶著臉頰,認真地告訴我 們,她認為創作是週期性的,在某些時候,會特 別有感覺。 「像某一段時間,我就特別浪漫;某段時間,我 就覺得特別暴躁。」當這些時期交替來臨,生活 中經歷過的種種,便會轉化成靈感,突然找上自 己。而陳嫺靜也做出了一個有趣的比喻:「就有 點像磁鐵,會把我身體裡面所有相關的東西吸過 來。」

40

然而,很多時候,陳嫺靜並不確定自己是被生活 中的什麼刺激,「我好像都是一陣一陣的,就是 最近在看什麼、接觸什麼,(就會間接影響創 作)。」她舉自己在上週看的《薛岳30紀念演唱 會》為例,並轉述了薛岳在專訪中的話:「『所 有人都坐著的時候,就是要有一個站著的人告訴 大家可以站著。』 」她笑稱,自己很欣賞這樣的 正氣與革命家性格。


我就覺得,就這樣,遇到事情也覺得,就這樣。

41


∣Gallery

做人要正氣

拋開標籤 詮釋自我價值

42


「我覺得做人要正氣。」也許正是因為認為自己 還沒長大,讓陳嫺靜在看待未來時,仍能抱持著 一種積極的嚮往。 陳嫺靜與我們分享了一個故事:「小朋友問老人 家:『你心裡面有一隻好的狼跟一隻壞的狼,他 們在打架的時候誰會贏?』那個老人就說,我平 常在餵的那一隻。」她笑著說出她心中正氣的樣 子,期許自己能不斷餵養心中那隻好的狼。她也 舉例,她不喜歡在創作裡「喊口號」,好似要求 受眾循著這樣的意念生活,然創作者在真實生活 中,卻可能沒有努力。陳嫺靜希望自己表裡如 一。 陳嫺靜眼中的自己,不一定和他人的想像相同, 「網路上可以查到的標籤,其實都是媒體下的, 不是我自己下的。」觀眾對於陳嫺靜的印象,大 多都是被娛樂媒體建構出來的。她說道:「大家 都很喜歡用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噱頭去寫新聞標 題,好像說了就會變成真的,就會變成大家的一 種期望。」

43


∣Gallery

就好好地活著,正氣地活著。

「所以其實還滿有趣的,就是,這個標籤 能代表我嗎?」對於外界投射在她身上 的標籤,陳嫺靜也相應地,提出了一個疑 問。 而在拋開那些標籤後,陳嫺靜認為自己的 價值在於,她在能力範圍內,能讓別人感 到開心,並為別人和自己付出。「可能就 是注意一些小事情,像是在別人需要的時 候,傳一首歌給他,或是寫一小段文字 給他,或是回家看到水槽裡有碗就去洗, 或是看到路邊有花,就買給下一個見到的 人。」她笑著,並輕快地說道。

44


陳嫺靜,或藝術品,也許在他人眾多不同 的評價中成為「浮動的」,然而她相信, 價值始終應回歸到作品本身方能尋得, 「這個東西的定義,就是這個藝術品要覺 得,它自己真的是一個有價值的事情。」 陳嫺靜看了看桌上的玻璃杯,彷彿在凝視 自我一般,緩緩卻堅定地說道:「對我來 說,我是個有價值的東西。」

這個標籤能代表我嗎?

45


∣Gallery

46


夕陽的光已經落在窗外,還有門口那隻褐白花紋的貓上——在採訪的尾聲, 我們問她「妳希望『陳嫺靜』是一個怎麼樣的藝術品?」 陳嫺靜想了想,給了一個肯定的微笑,並說:「我希望我可以是一個巨大的 房子,不一定是要房子的形狀,但可以在裡hang out很舒服,一個空間,可 以很放鬆,可以不要做任何事情也可以過很多天。」

47


總編輯 邱芮盈 副總編輯 游九思 編輯主任 甄曌珞 記者

郭宇璇 李昀璇 江 昇 花清荷 葉晉嘉 何 予 程 心 張愷丰 編輯

余積豪 洪振嘉 江美樺 攝影

施力瑄

顏瑄誼

林立雅 李怡嫻 陳鈺中 吳珮甄 許惟珊 出版 國立政治大學學生會

Instargram

粉絲專頁

官方網站


1


NO. 35 Spring 2021

Issue 民以食為天 ——食憩時代的終點 學餐的下一頁篇章

Culture 讀萬卷書,還是行萬里路? ——素養與實用性的抉擇 大學教育陷僵局

Gallery I Wanna Be …… 逃離裱框的「藝術品」陳嫺靜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