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亞洲⽔泥⼤樓
1966/王⼤閎

三信家商波浪⼤樓 1963/陳仁和

1969/⾚星四郎陳⾦獅


台中南夜⼤舞廳 1962/謝碧榮王⽔河



林語堂故居中庭
1966/林語堂


實現建築理念的⾃宅建築
「我…在台北街頭巷尾,⽩⽇燃燭,追尋⼀種屬於中華⺠族的⽣活與環 境,渴望有⼀天能完成幾件深具意義的⼯作」-王⼤閎
建國南路⾃宅是⼆次戰後台北的現代建築中具代表性的優良作品之 ,雖然只是 棟很⼩的 城市院落住宅,但是氣度恢弘,且能將地域性的中華⽂化,落實在現代簡約⾼雅的空間量體 之中。建築不僅是⽇常⽣活的空間,也承載了許多個⼈與集體記憶以及時代精神。



不留痕跡地融合傳統與現代
「建國南路⾃宅和虹盧這兩個作品的平⾯,是王⼤閎對中国建築最⼤的貢獻⸺同


時带有鲜明的現代建築特徵和中國傳統特徵的空間格局出現了。」-張永和
有別於建國南路⾃宅最初僅考量 個⼈的居住,虹廬開始將公共與私密空間⽤⽉洞⾨隔開。再加上當 時台北開始都市化、⼈⼝增多,市中⼼不適合蓋 層樓的藝術型建築,王⼤閎便把中國三合院的空間 垂直化,放進四層樓的公寓。
從虹廬的⼤⾨⾛進,會⽴刻碰到⼀個中庭,我們現在會稱這個空間為「天井」;左邊有⼀個樓梯,⾛ 半層會感到光線變暗,⾛完⼀層⼜會看到天井,光線變亮⼀明⼀暗的空間被垂直化了。這就很像中國 三合院的空間經驗現代化,這樣的嘗試很成功也很有趣,提供了詮釋中國傳統的⼀種⽅式。

台北市景美⼥中圖書館
1968/修澤蘭



聖⼼⼥⼦⼤學 丹下健三 /1966

聖⼼⼥中為丹下健三於海外第⼀個完⼯的作品。此作不僅可視為柯 ⽐意粗獷主義路線在台灣最顯著之代表,更是現代主義結合⽇本代 謝派理念在台實踐最重要的地域性作品。
交流;⽼師和學⽣間的 接觸不應受到九⼗度的 限制,應多⾓度的延 展,讓建築成為⼀種代 謝物,創造出許多輕鬆 並豐富的⾏為空間。其 對於基地環境的主張以 順應地形為原則,善⽤ ⼭坡地形與南北⽅位, 組織出多⽅向性的建築 群體配置,正是將校園 本體概念反應於空間策 略上,依此邏輯鋪陳出 整體的空間架構。

丹下提出對校園的概念 是⼈與⼈能在預期與不 預期的趣味空間中不斷


追求現代精神與中國傳統結合
以⾙⾀銘為⾸,張肇康與陳其寬為副⼿的東海⼤學校園規劃與設計,不但符合 校⽅樸實與實⽤的要求,也回應了當時「中國建築」現代化的⼼理需求。以北 ⽅⺠居建築為藍本,⽤合院與中軸線來組織校園空間,並坦率地表現結構與構 造間之構成,東海⼤學在當時形成了相當的「震撼」。






台南神學院頌⾳堂 1957/林慶豐


教堂建築像祈禱的⼿ 盼⼈與神相遇
路思義教堂以清⽔混凝⼟與磚⽊混合建 造,結合特殊的拋物線雙曲⾯的牆⾯組


成,擁有「無柱、無樑、無牆」罕⾒獨特
的建築⼯法。不僅引⼊西⽅現代主義建築
的精神與技術,也結合東⽅建築⽂化與形
式,成功展現中西合併的建築美學。

巴哈伊中⼼ 1957/賀陳詞




菁寮聖⼗字架天主堂 1960/哥特佛萊德·波姆


1965/佚名(德裔建築師)


宜灣⻑⽼教會 1974/賴明德

聖公會聖保羅堂 1965/沈祖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