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2015 年 12 月
人物專訪
化學與歷史交融 締造絢麗人生— 專訪康文署助理署長(文物及博物館) 陳承緯校友 黃詩田
10
月 28 日 下 午, 筆 者 有 幸 代 表 新 亞 校 友 會 訪 問 康 樂 及 文 化 事 務 署( 下 稱 康 文 署 ) 助 理 署 長( 文 物 及 博 物 館 ) 陳 承 緯 校 友 (83 / 化學 ) ,談文物修復之路。起初以為文物修復難 免沉悶難懂,想不到在陳校友生動幽默的演繹下,整 個訪問趣味盎然,高潮迭起,讓我們上了一堂寶貴的 歷史、文化及化學課。
本會理事有幸深入香港文化博物館的文物修復重地,與虎豹別墅的 「虎」與「豹」合照,當然更榮幸是獲康文署助理署長(文物及博物 館)陳承緯校友(左二)撥冗詳談。
參與文物修復工作逾30載,陳校友印象最深刻的,
米,必須於數小時內處理,避免油漬乾涸。可惜屋漏兼逢
莫過於維多利亞公園內的女皇銅像被破壞事件。時值1996
連夜雨,其時碰巧颱風臨到,風雨交加,令修復工作更添
年,女皇銅像遭行為藝術家淋潑紅油,鼻子更被錘歪。當
因難。」最後,陳校友決定作出大膽嘗試:在銅像的天靈
時任職文物修復組館長的陳校友接獲指令,必須馬上動工
蓋開個小洞,以牙醫用的口腔鏡看準位置,用鋼枝從頭顱
修復銅像,更必須原地修復,不能移師室內進行。「 我們
裡將凹陷的部份撐出復原。「 力度必須適中,太大會將鼻
面對莫大難題。」陳校友慨歎。「 我們對這類修復工作毫無
子弄穿。」陳校友形容每次加大力度,都會緊張得心跳加
經驗,即使請教英國的專家,他們亦只能建議方法讓我們
快。幸好銅像最終得以修復至8成完好,香港亦得以保留
一試,並無實際把握。」
多一件具紀念價值的藝術品。
首次試驗是用高溫嘗試將鼻子的金屬略為軟化,然
有驚無險的一役
後用特製的強力膠將扁塌的部份拉出來,結果失敗告終。
回歸後最具挑戰的,當數葛量洪號滅火輪的保育工
「 原因之一,是由於在露天的地方起不了焗爐的高溫效
作。該輪船在1953年投入服務,至2002年退役前,一直是
果,加溫又容易破壞金屬的內部組織,而且強力膠也不湊
香港消防處滅火輪隊的旗艦,極具歷史價值。香港歷史博
效。」 陳校友補充說,「 另一方面,淋潑的紅油厚達數毫
物館決定將之列為藏品並改建為展覽館,但礙於堤岸地形 和展示空間的問題,香港海防博物館以至大埔海濱公園都 未能容納體積龐大的滅火輪,最終落戶鰂魚涌公園現址。 初期鄰近居民對計劃相當有意見,擔心展覽館工程會影響 他們使用公園的習慣,失去晨運和晚上散步的好去處。 「 經過與居民、區議會、建築署及承建商多番商議, 我們破例採用『 朝行晚拆 』的方式,每天下午6時工程完 畢後,將公園還原讓居民使用,並將道路打掃乾淨,確
修復前(右圖)後(左圖)的對比,盡顯修復工藝的高超 。
保沒沙石留下。整項工程歷時兩年,期間遇到拋錨,差點 觸及海底煤氣輸送管等無法預計的困難,幸最終都迎刃而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