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的多重宇宙」— 緬甸考察團2024 分享集

Page 1


背景資料

主辦機構:LxM 勵·緬簡介

贊助機構: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和

青年發展委員會簡介

團隊介紹

旅程地圖

行程日誌

Day 1 出發去緬甸!

Day 2 充實的第二天

Day 3 深入瞭解緬甸社企

Day 4 體驗傳統工藝

Day 5 與孩童的連結

Day 6 Visiting Amazing Grace and Mercy Education Centre

Day 7 深入民族部落

Day 8 回程

01 02 03 04

主辦機構簡介

「勵·緬」 在2015年初由一班對緬甸兒童、教育及慈善工作有負擔,且曾去過當地探 訪、服務的義工所組成,積極在香港及緬甸推動不同的籌款及關懷行動,讓更多人能關 心緬甸的兒童、教育及社區發展,秉承本會的創會宗旨:Love for Myanmar、Learn from Myanmar、Link to Myanmar。現時「勵·緬」已於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註冊為慈 善團體及根據《稅務條例》第88條獲豁免繳稅。

「勵·緬」的恆常工作包括——

緬甸兒童助養計劃

定期每月支持超過130名於不同鄉鎮孤 兒院及兒童之家內生活的兒童及青少年

資助社區為本項目 如「光·臨緬甸太陽能燈計劃」、「 欽邦 Mercy社區診所建設」、「海嘎學校鋪 路工程計劃」、「Days for Girls環保衛 生巾計劃」等

義工服務團

緬甸大學生獎學金計劃

提供獎學金予緬甸青年就讀專上課程

緊急人道援助

與當地合作伙伴就天災人禍提供即時物資援 助

讓青年人親身關懷緬甸,前往不同城市的孤兒院、學校及學生中心進行探訪及服務,了解 我們在當地合作伙伴的需要

聯絡方式

香港新界火炭郵政信箱155號 (852) 3500 3930

info@lxmyanmar.org

http://www.lxmyanmar.org @lxmyanmar

• 劃線支票抬頭:LxM Ltd

• HSBC PayMe:電話號碼 61045869

• FPS: 161471065 (LxM Ltd)

• PayPal 信用卡:http://paypal.me/LxM

• 香港交通銀行戶口382-53402041813

贊助機構簡介

民政及青年事務局

民政及青年事務局致力推動青年發展工作-

培育香港青年成為愛國愛港、具備世界視野和專業技能、積極終身學 習,並具有正向思維的新一代;

為青年創造上流機遇,透過提供更多不同類型的發展機會和支援,全 方提升青年人的綜合能力和競爭力;以及

建立更有效的渠道,聆聽不同背景青年人的心聲,並為青年參與社會 事務提供平台。

民政及青年事務局負責統籌制訂《青年發展藍圖》,勾劃了香港整體 青年發展工作的目標和具體行動、措施和成效指標等,並推動和協調 相關政策局共同落實。有關民政及青年事務局的詳細資料,載於 www. hyab.gov.hk。

青年發展委員會

青年發展委員會由政務司司長擔任主席,負責加強政府內部的政策統籌 工作,從而更全面並更有效地研究和討論青年人關注的議題。

青年發展委員會通過舉辦或資助不同類型的青年發展活動讓青年人各展 所長,更適切地滿足青年在學業、就業和創業等不同方面的需求,以及 培育青年的正向思維,讓他們建立正面的價值觀,增強民族自豪感和主 人翁意識,成為有擔當、有理想、願意為國家、為香港未來奮鬥的新一 代。有關青年發展委員會的詳細資料,載於 www.ydc.gov.hk。

領隊

Pizza & Charlie

活動組

出設組

負責整理物資的行李清單、準備藥物,急救及醫療用品、點算人數及 行李數目、統籌兌換緬幣安排、在行程期間協助記帳及保存收據

Stephanie, Kumi, Sunny, Yan

負責在行程中攝影及拍攝短片、每天行程完結後安排發佈IG貼文,行程 完結後製作宣傳短片、影片及準備分享集內容

Lupus, Rachel, Teddy, Heiman, Maggie

負責策劃兒童之家和分享會活動流程、預備活動所需物資、 安排相關人手協助活動順利進行

Husnain, Dom, Katie, Emmy, Gaea

Day 1 & 8

仰光國際機場

Hotel Prime

Day 2

秘書處大樓

仰光聖三一教堂

昂山市集

熊貓冒菜

Day 3

Yuwaddy Center

Hla Day

Dacco.Myannar

Day 4

Pann Nann Ein

Mercy Education Centre

Day 5

Lighthouse YWAM

Day 6

Amazing Grace

Day 7

緬甸民族村

蘇雷佛塔

摩訶班都拉公園 茵雅湖

緬甸故事

與冷知識

緬甸為什麼會有兩個國名? (Burma or Myanmar?)

緬甸有兩個英文國名Burma和Myanmar,很 大程度是基於歷史及政治原因。緬甸在英殖時 期(1824至1948年),一直被稱為Burma。 直到 1989 年,當時緬甸軍政府認為Burma 帶有殖民地色彩,決定把國名改成 Myanmar。據當時緬甸軍政府解釋,Burma具有 種族主義色彩,只代表了國內最大民族 — 緬 族人(Burmese),而忽略了其餘 134 多個 民族,故此改成看來較中立的Myanmar。 同 年,緬甸最大城市—仰光(Rangoon)也被 更名為今天的 Yangon。

緬甸的出家風俗

出家可長可短?在緬甸,出家後,無論你是出 家一輩子,還是幾天或十幾天,只要穿上一身 袈裟,大家都把你當成真正的出家人看待。俗 家人更會把你當僧寶看待,不僅一般的居士信 徒對你恭敬有加,迎面碰到你會低頭合掌避 讓,連長輩都得給你磕頭頂禮。在緬甸人看 來,人生中最重要的兩件大事就是出家和結 婚。通常是先出家後結婚,只有出過家的人才 能娶妻。同時,只有完成出家這件大事 ,才 算真正成為成年人。

為什麼緬甸人沒有姓氏?

緬甸是全球少數無姓氏的國度。這次緬甸之旅,透過和 緬甸人日常閒聊接觸了解到這個文化—緬甸人沒有家族 姓氏,只有名字,從父親與兒子的名字中看不出任何關 連。因此可以說跟父或母姓的問題不存在於緬甸。

那麼為何緬甸多人名字帶有「吳」字?例如前任聯合 國秘書長吳丹(U Thant)、前總統吳登盛(U Thein Sein)、首任總統吳努(U Nu)。其實,「吳」並非 姓氏,而是一個稱謂,比較接近日文「さん、君」。

緬甸的貨幣

緬甸幣的兌換率到底有多大?港元緬幣匯率 大概是 1:550 (以2024年7月匯率折算)。旅 程有一天晚上我們跟緬甸青年一行23人去了 市中心商場Myanmar Plaza吃火鍋,一餐就 用了約64萬緬幣,折合其實只是約1,160港 幣。

緬甸曾在80年代發行過面額為15、35、45 、75、90緬元的紙幣。相傳前緬甸軍政府領 導人尼溫(Ne Wi)非常迷信,篤信命理學 與改運魔法儀式——Yadaya,深信大師指點 不要將50、100列入紙幣中。另外他相信, 「9」是非常吉祥的數字,只要鈔票面額都 能被9整除,不但令國家經濟起飛,還能讓 他活過90歲。這種貨幣已被廢除。

2024年5月18日|紀錄員:Sunny

▲ (經曼谷) 啟程仰光

二零二四年五月十八日,一大清晨,我們一行十六人已陸續聚集在香港國際機場。物資分發完 成,便懷着興奮又緊張的心情出發!由於緬甸局勢緊張,香港此時已沒有直航機直達仰光,因 此我們先飛到曼谷,再轉機前往緬甸仰光,準備一連八天的服務和考察之旅。

眨眼間已到黃昏,我們亦終於到達目的地—仰 光國際機場!經過一天舟車勞頓,我們在酒店 頂樓的餐廳早早便完成晚餐。同時也跟仰光本 地人Peter、在緬華人Aaron互相認識。接下 來便好好休息,迎接未來7天的充實旅程!

▲ 夕陽下的仰光 等待晚餐的我們,上菜速度是對耐性的考驗 ▲

2024年5月19日|紀錄員:Maggie

追溯緬甸歷史

清晨,我們前往秘書處大樓(The Secretariat Yangon)參 加導覽活動。導賞員生動有趣地為我們介紹了這座英屬緬甸 時期的行政中心,以及其獨特的建築文化和歷史,包括重溫 昂山和八名內閣部長被暗殺的經過。

這幢大樓蘊含很多歷 史,其建築上也蘊藏各種心思和印記,例如以不同殖民地的 磚瓦堆砌而成的屋頂。置身於藍天白雲、紅牆瓦磚、黑白圍 城的景致之中,我們猶如穿越時光隧道,感受到這座建築的 悠久韻味。連同大樓上的畫廊展覽,以及通往各樓層的樓梯 間,都有着獨特的風味,無一不成為拍照打卡之地。

▲ 到埗後第一杯冰飲料

體驗日常生活

午間時分,我們前往教堂,與當地熱情好客的青年學生們會面交流。他們熱情地帶領我 們前往著名的昂山市集 (Bogyoke Aung San Market),一起體驗當地人的日常生活。 在市集中,我們沉浸於各式各樣的緬甸傳統服飾 Longyi、手工編織的竹製拖鞋,以及聞 名遐邇的美容神器 Tanaka,盡情感受緬甸人獨特的生活風情。當地青年不僅親切待人, 更是富有幽默感,他們為我們推薦了當地著名的麵線美食和香濃醇厚的奶茶 Lahpet。我 們一邊品嚐,一邊與青年學生暢談,聽他們娓娓道來自己的日常生活趣事。原來,緬甸 人也像香港人一樣是甜品愛好者,奶茶的甜度正合他們的口味,有如香港的「茶走」。

▲ 兩地青年的相遇

晚餐時,我們前往由台灣人經營的 Panda Mao Cai 餐廳品嚐火鍋佳餚。從老闆的講解 中,我們深切感受到他在緬甸創業過程中所面 臨的重重艱難,包括疫情、社會動盪以及遇人 不淑等等的各種不順遂。然而,他始終保持堅 韌的創業精神,堅持在這片土地上實現自己的 夢想。這份不屈不撓的態度,令人由衷敬佩。

▲ 街邊的奶茶鋪

▲ 到底是怎樣穿? ▲ 餐廳門外大合照

雖然一天的行程緊湊而刺激,但也不乏一些小插曲,例如早上出門時被困電梯,以及晚 上洗澡時突然停電。不過,我們都安然度過了這些小意外,並感受到了緬甸人民樂觀與 熱情的一面。這絕對是一個難忘而充實的一天!

學習緬甸傳統菜色

早上我們到了YWCA (Yangon Women Christian Association) 的Yuwaddy Centre,跟他們的義工學習如 何煮出緬甸的傳統菜色。YWCA是一所為緬甸女性提 供就業機會和培訓的社會企業,她們旨在協助女性在 不平等的社會地位下提高自我價值,而我們參與的煮 食班則是Yuwaddy Centre其中一項課程。

我們分組跟着義工們到了附近的街市買菜,那裏有著 香港街市的影子,乾貨濕貨均有販售,卻又帶點雜亂 無章的感覺,價錢種類都沒有太多規劃。見識過當地 街市的情況後,我們便回到Centre開始煮食。我們學 了兩項菜式,分別是將飯、蕃茄、薯仔和魚混合而成 的飯團,以及用雞肉和菜煮好的湯粥。在等待的過程 中,我們亦探訪了YWCA在去年才開辦的幼兒院,和 他們渡過了一個美好的小休時間。

結束煮食班後,我們便與義工們一起共進午餐,才得 知她們也有不少人打算到澳門或香港讀書,每人都有 自己的理想。在與她們談天的過程中,亦更了解到緬 甸女性在社會中不公的地位,深切地明白她們的景況。

Hla Day: 為保育緬甸工藝而生的社企

細談之下才瞭解到Hla Day注意到在緬甸雖然有許 多特色傳統手工藝,創作者每日所花的心思卻未 必得到與其相應的薪水,因此希望與他們合作, 搜羅緬甸各地的工藝品,一併向人們作宣傳,並

以此作為提供他們另一收入來源。可惜的是,因 為緬甸的社會和政治狀況,愈來愈少旅客來訪緬 甸,因此而大幅減少了他們的主要客群,而本地

人亦較難負擔購買手工藝品,令他們難以估計能 得到的收入,只能「做得一日得一日」。

Dacco

Myanmar: 從日本到緬甸 午飯過後,我們首先到了Hla Day作一個簡單的參 觀。他們在仰光的Showroom放滿了來自緬甸各 地手工藝者的作品,每件作品都能體現到緬甸傳 統手藝的精緻和匠人的精神,更有不少作品使用 環保物料,例如用二手輪胎所做的錢包等。

行程最後我們到了另一間社企 Dacco Myanmar,參觀了他們的Showroom以及在咖 啡廳與他們的創辦人瞭解Dacco的狀況。與Hla Day相近,他們亦是關注緬甸傳統手工 藝而生,也從緬甸各地收集不同作品。不同的是,創辦人是一位日本人,她在來緬甸 後便愛上了本土文化,因而希望能透過Dacco 讓更多人認識這些傳統手藝。

雖然受疫情和內戰的影響,Dacco亦面對著遊客減少所帶來的經濟負擔,但從分享得 知,她透過自己的背景,嘗試在日本開設臨時商店以供緬甸外的人也能接觸和瞭解他 們的手藝,亦積極開展更多亞洲甚至歐洲的市場,希望能以此為緬甸匠人的心血帶來 更多的關注和經濟上的支持。

▲ 在Dacco門口大合照

▲ Dacco 創辦人講述品牌故事

透過探訪這三所社企,我們不難體會到他們對這個地方的愛,以及他們積極的態度,希望能 盡自己的力量,為社會上有需要的人提供協助。他們即使也面對著經營的困難,仍會想盡辦 法堅持下去,為自己的信念和社會其他人而撐下去,這種精神令人十分感動。

▲ Hla Day Showroom

2024年5月21日|紀錄員:Yan

▲ 在Pann Nann Ein店面大合照

Pann Nann Ein: 創作者神聖的家

這次我們參觀的社企是Pann Nann Ein,它主 要幫助的對象是緬甸的殘疾人士,他們會被 聘用製作一些手工藝品,例如卡片套、筆記 簿、錢包和購物袋等等。當中產品的元素包 含了緬甸不同種族的工藝,例如每個種族獨 有的圖案,縫紉技巧等等。

我們先是參加了由Pann Nann Ein舉行的手 工藝製作坊,我們一團人在專業工匠的帶領 下,用了一小時左右,製作了每人獨一無二 的筆記簿。我們可以選用不同種族代表的圖 騰作為筆記本的封面。而在內頁可以蓋上不 同神獸印章,不同神獸代表的是星期一至 日。及後,我們到了Pann Nann Ein商店中進 行大血拼,商店 貨品琳琅滿目,除了有不同 類型的商品之外,每種商品都有各自代表的 民族特色。大家都挑選得眼花撩亂。最後, 我們和社企的工作人員一同共進富有當地特 色的午餐。

印刷 ▲
縫製 ▲
裝飾 ▲

變裝成緬甸人

接下來我們拜訪了當地一所基督教青年宿舍 Mercy Education Centre。簡單認識這個機 構的背景後,我們在當地年青人的帶領下進 行文化交流,嘗試穿着當地傳統服飾longyi; 並且使用土炮防曬方法,把Thanaka塗抹在臉 上,企圖打扮成當地人。接着由當地青年人 帶領我們到社區行走,成為他們的一份子。 不知道我們的偽裝有沒有騙到當地人呢?

▲ 塗臉

2024年5月22日|紀錄員:Kumi

製作豆奶

緬甸之旅來到第五天,我們開始習慣這邊的節奏 與步伐,甚至連高溫也逐漸習慣了。當然,如果 可以我們還是更愛待在解暑的冷氣範圍內~

行程的第一站,我們先出發去了YWAM (Youth With A Mission) 製作豆奶。這間機構每星期會 製作兩次豆奶,然後免費分發給貧民窟裏面的小

孩,目的是希望孩子們可以吸收更多的營養,然 後更加快樂、健康地成長。

大家除了觀摩與學習之外,也特別品嘗了豆奶的美味。還記得那天的豆奶擁有濃郁的香氣和

滑順的口感,讓人想要一口接一口的不停品嘗。完成豆奶製作後,我們緬甸小隊分成兩個小 組。一組負責進貧民村分發豆奶給孩童,另一組則前往Lighthouse與當地孩童進行遊戲活 動和交流。

風和日麗的一日,正適合入村探訪 ▲ 義工分發豆奶及小食

入村分發豆奶

孩童們或許習慣了會有人定期來分發豆奶,所以當看見 義工出現,就立刻自發地排起隊伍,乖乖地等待義工的 安排。有些小孩還會組織起「紀律小隊」,去幫義工們 監督有哪些小孩沒有排隊或者沒有被分發豆奶。大家明 明是第一次相見,但卻有着不可忽視的默契,這實在是 令人感到訝異又有趣呢。

村內的條件固然有限,但是在一望無垠的藍天白雲下, 看到小孩子盈着笑臉接過豆奶,然後開心的品嘗、交 流,那溫馨的氛圍都讓我們為之動容。

與Lighthouse孩童進行遊戲和交流

而留在Lighthouse的第二組成員則開始進行籌 備以久的遊戲活動。活動組為了這天的探訪日 早已安排了許多的遊戲,成員們也在事前進行 彩排演練,確保萬無一失。因此整個遊戲過程 都有條不紊的進行,並且當地的孩童都很投入 在其中。

我們發現,這些小孩真的很聰明。一開始,我 們還擔心語言溝通上會有困難,他們未必能明 白遊戲的玩法或者難以與我們組員溝通,但現 實是我們多慮了。他們對於遊戲的玩法不但一 點就通,在語言溝通上更是與我們沒有太多的 隔膜。因為我們除了利用說話之外,還會使用 手勢、表情和身體語言來進行互動和合作。

在遊戲過程中,他們展現出的靈活思維和創造 力也令我們驚嘆不已。他們總能夠迅速找到解 決問題的方法,並以獨特和富有創意的行動來 讓整個遊戲過程更加有趣,令歡笑聲充斥着整 個活動室。

▲ 全程投入遊戲

▲ 期待玩遊戲的緬甸小伙伴

▲ Lighthouse為我們精心準備的午餐

透過分發豆奶和與Lighthouse孩童的對 話,我們與這些緬甸小孩建立起了深厚的 友誼和信任。他們願意分享自己的文化和

生活,教導我們一些當地的遊戲和傳統。

這種文化的交流讓我們更加瞭解緬甸的人 民和他們的價值觀,同時也讓我們更加尊 重和珍惜這個多元的世界。

這段與緬甸小孩一起遊戲的經歷,讓我們 深信,友誼和理解是無法被語言阻撓的。

無論是來自不同的背景和文化,我們都能 夠通過遊戲的力量建立起真摯的連結。這 趟旅程不僅帶給我們難以忘懷的回憶,更 讓我們學會了在彼此之間尋找共通點和理 解,這是一份珍貴的禮物。

Day 6 Visiting Amazing Grace and Mercy Education Centre

▲ Instructions for craft-making

Today was an eye-opening and enriching day on our volunteer trip to Yangon. We started by visiting the social enterprise Amazing Grace, which supports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especially women, in Myanmar.

At Amazing Grace, we got the chance to use recycled materials to make our own accessories like necklaces, bracelets, and earrings. It was a fun and creative activity that allowed us to directly engage with and support the work of this impactful organization.

After our crafting session, we had a delicious traditional Myanmar lunch prepared by Amazing Grace. Many of us took the opportunity to buy souvenirs and handicrafts to bring home, further supporting the enterprise’s mission.

▲ Mix and match
▲ Tada! Final products! ▲ Beads made of upcycled fabric
A sumptuous meal

Visiting Amazing Grace and Mercy Education Centre

Day 6

2024年5月23日|紀錄員:Husnain

In the afternoon, we went to Mercy Education Centre for a youth summit. We all gave a presentation sharing what we had learned from visiting the social enterprises in Yangon. It was a great way to foster cross-cultural exchange and help the local youth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in Myanmar.

Before the end of the day, we had the chance to walk around the neighborhood with some of the local youths. It was a wonderful opportunity to interact with them and get a more authentic glimpse into daily life in Yangon.

Day 6 was a great day like all the other days. The experience allowed us to directly engage with and support the amazing social enterprises and youth initiatives making a difference in this city. Though it was an exhausting day, it definitely was a fruitful one as well.

▲ Dinner with the local youths
Think think rice ▲
▲ Presenting the function of solar lamps

Day 7 深入民族部落

2024年5月24日|紀錄員:Katie

旅程來到第七天,時間進入倒數, 我們與

Mercy Education Centre的青年朋友來到 仰光蘇雷佛塔及緬甸民族村。

緬甸民族村

緬甸國土並非特別廣闊,但民族眾多,其數量 超過1300個。小小的緬甸民族村便收錄各民族

的文化特色,居住環境,以及緬甸知名景點的 微縮模型。

村內仿製了不同部落的房屋,這些木屋內部的 結構完全不一,腳踏下地板的瞬間,發出吱呀 的聲音,抬頭一看,是該部族的服裝,逐步探 索,能一賭其家居用品、休息空間、閑談之

所,燈光昏暗,地板微顫,既恐懼又興奮,在 緬甸朋友的陪伴下,我們窺探了各個部落的生 活縮影。

▲ 在緬甸民族村—Chin族的屋子前合照

▲ Kachin族房間裝潢

▲ 乘搭渡輪來回

蘇雷佛塔

穿越一片混亂的仰光交通後,我們抵達仰光市中心區域的地標––蘇雷佛塔。這幢白塔聳 立在市政廳、高等法院、獨立紀念碑、移民局、教堂等殖民時期的英式建築群中,靜靜 地見證了仰光二千多年的變化。蘇雷塔塔身鍍金,塔基呈八邊形。我們參觀時必須保持 尊敬,脫鞋進內。

地板濕答答,有些微暖,對不習慣赤腳的我們來說,是陌生 的感覺,也許是收到觸覺的刺激,佛陀的形象也遙遠起來。

佛陀多了一輪發光的彩色圓環,新區顏色有金色轉為白色, 外觀變化不大,氣質卻完全改變了。

莊嚴的佛陀 ▲

▲ 神聖的蘇雷佛塔

緬甸風光確實別有風味,但說到最美風景,老士地說句,還是要數當地人情。

Pansodan與Dalla

2024年5月25日|紀錄員:Gaea

守護行李的小夥伴 ▲

▲ 抵港:向緬甸朋友報平安

來到緬甸之旅的最後一天,我們即將要離開這 個充滿愛的地方。 撰文的這一刻,依然有很 多不捨,而最讓人牽掛的,必定是緬甸的人、

事和景物。我們深信,這些美好的回憶永遠也 不會被抹去。

學習

回想起到訪過的社會企業,我們不單可以購買 到不同特色的商品,更能了解及學習緬甸人的 堅毅不屈精神。無論在資源短缺,還是政治限 制之下,他們依然堅守崗位及信念,深信他 們的貢獻能為緬甸帶來美好的將來。還記得

Dacco Myanmar的創辦人,在網絡及資源貧 乏之下,依然堅持把緬甸當地的手工藝推廣致 其他國家,她的精神讓人感動。我們非常欣賞 他們在逆境之下,依然抱住希望努力地爭取機 會的心態,他們的態度令人鼓舞。

回憶

最難忘的活動,必定與緬甸本地人相處的時

▲ 沒想到Lighthouse的朋友來送我們機

光。無論是到Lighthouse與小朋友玩遊戲及 派發禮物,或是與Mercy Education Center 的青年交流和遊覽仰光,我們也可以互相在 對方身上,看到對方的熱情同開放,例如大 家對未來也會抱住熱切的心,期望一切也會 變好,同時我們也不會拒絕接受對方的獨有 文化與語言。而家最大的得着,是在交流的 過程中,我們能互相學習對方的優點,並勇 敢踏出我們的舒適圈,與對方溝通。

▲ 探索Chin State文化

04

感受及反思

現時緬甸給人們的印象就是”KK樂園”、”電騙天堂”、”政局不穩”等一系列負面 的形容詞。萬幸的是,在這八天的考察團裏,我們很順利地完成所有行程活 動,包括參觀社會企業、與當地大學生進行交流、跟兒童之家的青少年玩樂遊 戲以及到訪緬甸的著名景點。

不論是與緬甸大學生還是兒童之家的青少年,他們盛情的款待、真 摰 的笑容讓 我難以忘懷。他們生活雖然簡樸,對吃的或者穿的要求也許不高,但心靈上的 富足卻令很多人夢寐以求的。與重視物質生活香港,我們三餐溫飽,想要的東 西更是唾手可得,卻活得不快樂,有不少人更患上抑鬱症。我們要知足常樂, 好好珍惜自己所擁有的東西,不應該視之為理所當然的。

希望我們的分享能讓大家對緬甸這個國家的人們有所改觀。

Heiman

緬甸八日之旅結束了,這段旅程留下了許多難以 忘懷的回憶和留戀。

在這趟旅程中,我深深地欣賞緬甸人民的熱情和 友善。他們總是熱切地握住你的手,用溫柔的目 光望着你,回答你的問題或好奇心。他們也喜歡 邀請我們品嚐當地的美食,也會提前開啟冷氣迎 接我們來自香港的小伙伴。

這些周到的安排讓我們感到無比感動,同時也 讓我們深感沉重,因為我們知道緬甸當地資源匱 乏,供電也不穩定,然而他們用有限的資源盡力 為我們提供舒適的環境,這一份的付出令我深受 觸動。

同時在這段旅程中,我也目睹了緬甸人民的堅韌 和樂觀。儘管面臨種種困難和挑戰,但他們依然 保持著笑容和開朗的態度。

Kumi

無論是在手工藝品製作還是日常生活中,他 們展現出的勤勞和創造力令我深感敬佩。

在與當地居民交流的過程中,我也了解到 緬甸的文化和傳統深受他們的珍視和守 護。他們樂於分享自己的故事和信仰, 讓我更加了解這個美麗的國家。他們以 自豪和自信來展示自己的傳統服飾和舞 蹈,讓我感受到了緬甸文化的獨特魅力。 這趟緬甸之旅不僅讓我瞭解了這個國家的歷 史和文化,更讓我深深體會到了人與人之間 真摯的情感和友誼。我與當地人攜手探索著 緬甸的美景,共同分享著喜怒哀樂,這些珍 貴的時刻將永遠留在我的心中,成為我的美 好回憶。

在未來,我會希望有一天能夠再次踏上這片土地,繼續着還未完成的探索與發現。

在Lighthouse Community Centre的那個夜

晚,我們和緬甸朋友相聚的時刻很絢爛,離 別卻倉猝得我趕不上思考,便已經坐上回程 的巴士。口中吟念著拜別的話語,手中舞動 著緬甸特有的告別手勢,我靜靜地倚著窗, 當刻茫然不知自己到來的意義---緬甸的政局 決定了年輕一代向外飄蕩,我們相遇,然後 奔向各自的命運,短暫的相遇注定不能改變 什麼,那相遇的意義何在?

Rachel

後來再會我於Mercy Centre遇到的好友 Grace,香港團友們建議離開緬甸,到海外發 展,但她不然。她對自己所喜愛的緬甸侃侃而 談,眼底的神采飄揚,即使將來完成課程, 她還是會回到她熱愛的故土。而另一位青年 MaungA,興致勃勃地訴說著他想歸隱田園的 夢。我才發現,我一廂情願地以自己的模式構 想他們的未來,而他只是馳往通向漫山遍野的 奔跑。

或許相遇不需要為大家帶來改變,他們於偌大 的困境下奉獻自身有限的努力,愛著自己的生 活和夢想。大家只是來自不同地方的青少年, 在互動中留下了相互的印記。這些印記是否徒 勞無功? Mercy Centre負責人Peter 說「能讓 我們反思到訪緬甸的意義,已經是最大的意義 了」。這句句子很美,這些相遇也很美,讓我 有機會思考緬甸的現狀、年輕人的處境和審視 自己的角色,當中思想的流動同樣很美,這種 美的感覺,或許是Peter 所指的意義吧。

Sunny

整個旅程讓我最深刻的是,到 埗 第二日, 當地氣溫高達40度,一眾當地大學生仍 笑容不改地迎接我們到訪市集。在閒聊 中才得知他們的國家正經歷內戰,年青 力壯的他們隨時有機會被政府擄走,被 迫從兵,最後落得死路一條,唯一的希 望便是離開。我問他們有機會離開緬甸 嗎?Grace聳聳肩,沉默了一會,笑容再 次綻開,彷似沒事發生,繼續帶着我們遊 覽。一切輕描淡寫,卻在我心坎掀起波瀾。

翌日,我們到訪Y.W.C.A (Yangon Christian Association),一眾義工笑容 滿面地向我們 揮手,一切賓之如歸,牆上 的橫額卻令我 印象深刻。「Welcome Hong Kong Student」整齊掛列在一角的牆上,不甚起眼, 卻令我不禁在想:身處水深火熱的他們,為 何要付出那麼多心思,招待萍水相逢的我 們呢?第五天,我們到訪Lighthouse兒童之 家,在一天的遊戲結束之後,一眾孩童紛 紛為我們準備火鍋,後來才得知火鍋的湯底 是足足熬了一整天,特意為我們準備的。

甚麼都沒有貢獻,只是跟他們 玩了一整天的我們,配得起嗎?

八日的的旅程,確實見識良多。只是希望 我 們的探訪能會當地人帶來一點希望,也希望 他們的未來會變得更好。

第一次發掘世界某個不起眼的角落,那裏藏着無數個堅強又可愛的面 容。

在緬甸,我們探訪名勝古蹟,體驗傳統技藝,感受文化氣息,不論企業 訪談、烹飪採購,還是本子製作,都是獨一無二的遊歷。當中,人與人 之間赤熱真誠的聯繫來得最為深刻。生活在政變、戰亂、家庭破散的水 深火熱之中,我們無法想像每具笑容背後的哀愁。可是,如此形勢下, 當地人仍然堅持為我們預備最好的東西,我們到過的地方,包括各間社 企、兒童之家、青年中心,無一例外。他們不甚富裕,卻親切優厚地迎 接我們的到來,這份熱腸古道的心殺了我們一個措手不及。相對地,我 們到底能為緬甸帶來甚麼?

在青年中心,被問到人們可以做甚麼來實現理想中的緬甸時,我身旁的 youth毫不猶豫地寫下了 “Unity” 一字 —「我沒有能力阻止戰爭,只希 望人們可以放下宗教成見,擁抱彼此的不同,攜手還原緬甸的美。」

其實,和平安定的生活,就是他們追求的,純樸的,赤誠的快樂。

八天的經歷裏,我們把某些瞬間輯下來,剪成片段,記在分享集內,也 許文字是冰冷的記認;也許我們沒法想像那些看不到的面貌,深入不到 的場景,但回憶是一行行無從剪接的風景。這一程的相遇,讓我謹記感 恩的力量。

我們的確無法給他們帶來什麼實質的、重大的改變…

伴以歡笑、報以誠摯,寄以希望,也許這就是對緬甸朋友們最好的祝 福。

Maggie

這幾年都有留意緬甸的新聞,一直也很想親身認識和幫助這個地方,所以便 毫不猶豫參加了我第一次的緬甸服務團。本以為只是一個普通的服務團,沒 想到短短八天的時間,我已經和當地人連結在一起。

旅程中我們參觀了不同的社會企業,這令我腦海中不斷浮現出「我還可以做 些甚麼來幫助這裏的人呢?」這個問題。而我在與Mercy Centre的年青人 相處後便找到答案了。

我們與Mercy Centre的年青人相處了大概三天的時間。起初他們看起來都 有點害羞,於是我就主動和他們搭話,認識了部分人。我們花了很長的時間 聊天,像是有聊不完的話題,淺至個人興趣、生活習慣;遠至個人感受、未 來志向…在離別時他們和我交換了聯繫方式並跟我説「謝謝你出現在這裡讓 我有機會可以和你聊天」。

經過這四天的相處,我領悟到原來並不是非要為他們帶來改變才算得上是幫 助他們,簡單的陪伴就已經足夠。真摯的陪伴看似是很簡單,卻是充滿着無 比的力量。他們總是對我們説能夠認識我們是他們的榮幸,其實我也很感激 能遇到他們,讓我深深感受到「生命必須有裂縫,陽光才能照進來」,謝謝 他們成為了我的陽光,療癒了我生命中的某些破碎。或許我真的沒法想像他 們生命中的裂縫有多大有多深,可是我希望我們的相遇能讓我成為他們的人 生中一道溫暖的陽光,哪怕微不足道,可以為他們帶來短暫的慰藉,讓他們 感受到溫暖,便已足矣。

在這八天的旅程中,我在緬甸所 遇見的當地人、所聽的事情、所 看的日常生活,讓我感觸頗深。

對於緬甸人,他們與我想像中的有所不同。

因為有關緬甸的新聞多數是報道戰火和政制 的環境情況,讓我想像到他們會抱着哀傷與 失落渡過日子。可是,在與緬甸小朋友和青 年的交流之下,我發現他們的內心雖然對未 來感到擔憂與痛心,但他們依然會笑面迎人 地接待及歡送我們。

Gaea

而他們的笑意讓我有兩種層面的反思。

首先,他們真摯的笑容,讓我感受到 他們為我們的探訪感到高興,感恩我 們會在政局不穩定的情況之下,依 然堅持到緬甸了解他們的生活。這 讓我明白,我能把我的關懷,帶到 世界的其他地方,讓我十分感恩。

在深一層的反思,他們的笑容同時讓人感 到痛心,因為他們背負着沉重的未來,但 他們依然抱著充滿暖意的笑容與我們分享 生活。在分享的過程中,我明白到他們對 未來的期盼,同時,我亦學習他們的快樂 之道,便是快樂是從人與人之間真誠與溫 暖的關係而建立的。而且,他們的正向及 堅毅精神,讓我感受到他們為了緬甸這個 國家,努力地支撐,無論前方有多大的難 關,他們依然堅守信念。

Stephanie

在這趟緬甸之行中,其中一個令我印象十分深刻的地方是緬甸人對人的熱情和大方。即便我們 只是第一次見面,更有可能是我們唯一一次見面,但是他們也十分珍惜我們此次的到來,十分 大方地款待我們。即使他們本身的經濟條件也不太理想,但是他們也沒有介意或者吝嗇去對我 們好。對比之下,生活在功利之上的香港,時間久了久了也不知不覺地受其影響。與人的相處 變得不再純粹,有時候一個簡單的行為動作也要作出考量,考慮這樣做對自己的益處。還有, 生活在資源充裕的香港,不知不覺間我對擁有的一切變得習以爲常,習慣了隨手可得的資源, 無處不在的冷氣,想用就用的電力。可是這次的緬甸之旅卻完全顛覆了我的思想。就算是居住 在緬甸設備不錯的酒店中,我們也會經歷隨時停電的狀況:因乘搭升降機期間停電而莫名困 lift,在四十度的酷熱天氣下開冷氣一覺睡到天光。或許,習慣了在香港舒適的生活,即使在做 好心理準備的情況下,我剛開始還是無法適應當地的生活。或許,是親身經歷過比香港更差的 環境,我開始為自己日常所擁有的一切一切而感恩,哪怕是一口潔 净 乾 净 的水,一頓溫飽的飯 菜,抑或是一趟平安的出行......

安東尼.迪.聖艾舒比尼 《小王子》中有這樣的一句文字:

「只有用心看,才能看清楚。重要的東西是眼睛看不見的。」

緬甸之旅最美的景色是人。即使他們的國家正處於艱難的境地,但人與人之間 的距離卻很近。仍然選擇留在當地,以一己之力幫助傷殘人士的社企老闆。在 政府徵兵制下,仍盡力與政府交涉,一個小孩都不放棄的孤兒院院長。親力親 為為貧民窟小孩,製作健康有益豆漿的慈善機構。為緬甸當地青年提供就業機 會及培訓的Arron。堅守信仰,致力為青年教育出力,給緬甸下一代帶來希望的 Peter。

他們工作是繼續為緬甸,播下一顆顆名為希望的種子。

他們身上的真善美不能用價錢衡量,要用心去感受。

他們身處漆黑中,燃燒自己,照亮他人。

除此之外,我們一團人在緬甸當地也面對很多挑戰。在旅程中有生病、水土不 服、失物、行程更改 ⋯⋯但是慶幸在旅程中大家都發揮互助的精神,最後一團 人平安回港。

感恩遇見的人事物,大家都有一顆柔軟、善良和美誠的心。

真善美不是用眼晴觀察的,而是要用心去感受的。

Dom

當初決定參加這次義工團只是想到世界各地走 走,體驗不同地方的生活文化,與當地人交流 化,並藉此機會做一些有意義的事。但在緬甸 渡過的八天比我想像中更加深刻。

這幾天令我最難忘的是當地人的樂觀和堅毅。 所有我們所接觸的人即使受到戰亂、政局不穩 的影響,都面帶笑容地迎接我們,坦然地向我 們分享他們所經歷和感受的,更堅信人們團結 起來,一定會有迎來勝利和穩定的一天。我深 受這種精神而感動,回想起香港曾經歷過的, 面對非生存的問題,大部份人卻帶著「未有希 望先絕望」的態度。我們應像緬甸人般,因為 堅持才看見希望。

另一個深刻的反思,就是縱使我們力量微少, 但總能帶到一點點的影響。這幾天我們到處探 訪,到貧民窟派豆奶,跟社企了解他們的手 藝,到Lighthouse與當地兒童玩遊戲,和Mercy Centre的年青人交流,看似所做的不多,但 能帶到的力量和影響遠比想像中大。這些陪伴 正是他們所需要的力量,讓他們知道世上有其 他人也與他們同在,讓他們更加堅持信念撐下 去。我們經常把服務和影響想得太複雜,但最 重要的,可能只是接納、理解和包容,就足以 帶到很大的迴響。

這次的交流讓我認識了更多緬甸,更多自己, 亦更加珍惜和樂觀地看待所擁有的事。

始於好奇,報名參加是次緬甸之行,最後收穫遠超 期待。不過,要數最難忘的,必定是大家的真摯。

緬甸當地人,不論成人還是小孩,都以真心相待, 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字字由衷,他們珍惜我們的 到來。整個旅程,比起服務、參觀,更加是一種文 化與思想的交流。每一間社企,均不是只求牟利, 而是各有服務對象,他們毫不避忌地分享正在面對 的難題,在這動盪的時局下,抱持著赤子之心,繼 續經營下去。

八天的行程中,更有Mercy English Centre 的青 年們與我們同行。我們分組活動,除了在他們的導 覽了解緬甸風土人情,更重要是得到與他們深入交 談的機會。由自我介紹到當地文化、政局看法、個 人經歷、未來展望,無所不談,相遇僅有短短幾 日,唯有期望情誼延續不斷。有時候,總覺得自己 帶給他們的。

不如他們所付出的多,但比起苦惱於如何回 報,盡情投入,抱著真誠,或許就是最好的回 應。

與Lighthouse 共度的時光,也是短暫卻深刻 的。在遊戲中的歡笑喧鬧,一起高歌的歡呼興 奮,離開時的不捨,甚至有團友在離開時濕了 眼眶。每次提起,胸懷還是有一種難以言喻的 感慨。

在緬甸的每一刻,都是豐富且精彩的。這一 切都太美好,但又太快過去,猶如一場夢。

最後,亦感謝所有香港團友。整個旅程互相幫 助,共同玩樂,每份關懷,銘記於心。感謝你 們的照顧,以及在生日時的祝福,愛大家

Teddy

I always see life as a journey, not a destination. It was more than precious to be able to explore this mysterious, captivating nation.

This trip drove me to think outside the box. With a political science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ackground, I was compelled to understand Myanmar’s humanitarian crises and human rights challenges. Traversing the streets of Yangon, I observed the resilience of the people in the face of adversity, which united them even amid conflict. I genuinely felt so privileged to engage directly with the locals. I was phenomenally encouraged by the passion and entrepreneurial optimism of those in social enterprises we met, which provided hope despite the country’s turbulent situation. Given the pervasive power shortages and the expressions of hopelessness and powerlessness among the people, it underscores the critical need for those in more developed nations to approach and explore resolutions to impact Myanmar’s communities and civil society healthily.

Some names must be mentioned - Steve, Joshua, Grace, Lily, Sang Pi, and Ei Maang, who are all stunning and amazing people I met at the Lighthouse Community Centre and Mercy Education Centre. These individuals, driven by their talent, vision, and aspirations for a better future, left a profound and lasting impact on me, inspiring a sense of gratitude, empathy, and a commitment to uplift the dreams of all people, regardless of their circumstances.

Stay calm and carry on. My Burmese friends, and countless others like them, are truly remarkabletheir talent, drive, and vision for a better future are awe-inspiring. I have never met people so candid, sincere, and capable of exuding such amicable warmth when I travelled. I believe this is what resonates with the realisation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which is about engaging with and learning from those most impacted by humanitarian crises.

This one week trip to Myanmar was truly fruitful and memorable. Although I been to Myanmar for a few times already, this trip was a different one.

We went to different social enterprises, saw many passionated entrepreneurs who are trying their best to make an impact in Myanmar. I have learnt a lot from each visits.

Meeting and mingling with local youth was also a very interesting part of the trip. We were able to meet new people, learn and understand the hardship they are going through. It is rare for tours from Hong Kong to have this much opportunity to interact with locals.

This project was also very meaningful, although we spent only a week there, we made many people smile.

Husnain

It took a lot of time for all of us to plan and prepare all the activities, we were rather worried how things will work out, fortunately everything went smoothly and was a great success. It is very nice to see how everyone enjoyed the activities we planned.

My favourite part of the trip was distributing soy milk in the slums. Although soy milk is something very ordinary for us, for the kids there, it is not something they can have often. The cup of soy milk is not simply soy milk, but it’s also Sharing love and care. It gives us a lesson to value and treasure what we have.

I am also very glad that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team/group was also very good. We all helped and support each other during difficulties. The trip wouldn’t be so much fun without them.

這個5月帶著2019年到訪緬甸的依稀畫面再 一次探望緬甸,趁衝擊猶在,寫下反思。

鏡頭內的弱勢社群

這次旅程有機會探訪不同的社會企業,猶記 得其中一間服務殘疾人士的外資社企創辦人 道出他們在充滿未知的景況下決定留守緬甸 的原因 – 在意戰爭當下的更被忽略和被邊緣 化的殘疾人士。除了欣賞他們放下自身安全 考慮的捨己精神外,更令我動容的是在如絲 艱難的環境下,他們仍堅持看重殘疾人士那 份與生俱來的價值,堅持讓殘疾人士有份去 給予、有份去教導,而不單單只是「被」接 受幫助。

Pizza

何去何從的年青人 自從緬甸於2021年政變以來,「將來」 這個詞彙,似乎對年青人來說特別難以期 盼。旅途中認識了幾位離鄉到仰光的年青 人,為著人生安全和將來,也為了不讓父 母親擔憂,他們奮力爭取到外國生活,然 而困難比重重更甚。日復日的學習外文、 提交申請表、籌錢、與數萬個有同一盼望 的年青人一同等待被抽中,然後再經歷考 試、面試⋯⋯ 然後歡喜不捨或失落,箇中 的折磨豈能夠為外人道。然而,他們在看 似黑暗無望之際,仍展現生命極大的韌力 外,定晴可努力之處,精神實在強大及可 敬。

祝願緬甸的年青人和弱勢社群不論環境如何,仍尋得心靈的自由。亦盼望更 多有心人一同關注和回應緬甸的需要。

睽違四年,終於可以再訪緬甸!幾年不見,這位 「老朋友」彷彿真的換了個人似的。乍看之下大 家如常過活,但仔細觀察,便會發現整個社會都 彌漫著淡淡的哀傷。停電再次成為日常、貨幣貶 值、網絡供應變成運氣的體現、酒店房間十室九 空(或淪為蟑螂溫暖的家)——種種跡象都顯示 這個國家真的到了水深火熱的地步。飽受疫情和 政變蹂躪,緬甸上下早已疲憊不堪;加上早前軍 政府宣佈實施國民兵役法,年輕人不再把希望寄 托在本國,紛紛另謀出路。

這次緬甸之行,我們走訪了幾家仍在仰光的社會 企業:Yuwaddy Center、Hla Day、Pann Nann Ein、dacco.myanmar、Amazing Grace。它們 結合傳統企業的競爭與社會公益的締造,為弱勢 社群(包括婦女、傷健人士、少數民族等)提供 就業機會、協助他們自力更生。面對社會動蕩、 前景不明朗,經營生意越發困難,社企的營運更 是捉襟見肘。跟其中一家社企的主理人聊天時, 問及他們如何應對。

Charlie

她無奈地表示:「只能見步行步了;畢竟政 策朝令夕改,長遠規劃在這裡是行不通的。

」那麼是甚麼驅使她要苦苦堅持?她笑說: 「是信念吧。這裡每一件事都是禱告蒙悅納 (answers to prayers)的證明。」對於擅 於計算的香港人,這個答案大概難以理解。 我們作為消費者,又是否可以扶他們一把?

天愈黑,星愈亮。在黑暗的時代,願我們都 可以多走一步照亮身邊的人。

Lupus

除了泰國外,這次是我第一次去東南亞國家, 而且旅遊業相對不那麼發達的國家。所以比起 帶著享受的心情,反而是帶著感受的心情前 往。

緬甸對我來說是個神秘的國家,除了昂山素姬 外,幾乎一概不曉。當一到步後,馬上便被當 地的熱情打動,因為天氣太熱了。

除此之外,偶然的全幢大廈停電,對於居住在 香港,電力供應穩定的我每一次停電也會被嚇 到,也會被失去冷氣的晚上熱醒,而當地人卻 習以為常,而我則如同白痴一樣。

在飲食上,因為當地的氣溫偏高,所以肉類都

會以油浸的方式保存,並因當地人喜歡吃辣, 所以很多肉類都以辣油浸著,有時,他們亦會

拿這些肉去煲湯,吃是能吃,但畢竟肉放久 了,聞上去也不太好聞,所以形成了一碗被我 們稱為「文化衝擊湯」的食物。入口是鹹,細 味一番有點酸,最後有些辣的回甘,在那一 瞬間,我們真真正正感受到自己來了緬甸。

某日,我和團友想一起嘗當地的零食,只想嘗 一口,正當詢問一口的價錢時,店員竟熱情地 請我們試食,我們再三打算付錢,他都說不 用。比起身處「已發展城市」的我,每天過著 GPA爭奪戰,各種大小的辦公室政治、家庭糾 紛,早已被壓榨成乾的我,卻在這個發展中國 家呼吸到新鮮空氣,感受到人文的氣息。正因 如此,我覺得這個地方,人和人之間的關係、 距離也更近。這裡的人給我的感覺是,比起「 人」更像一個「人」,更有血有肉。

對我來說,真的是一個相當大的文化差異。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