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2
市場機能
2. 供不應求 (1) 當市場價格低於均衡價格,市場上需求量大於供給量,產生「超額需求」。 (2) 當供不應求,價格上升,消費者的需求會因此減少(需求法則),生產者的供給會增加(供 給法則),雙方趨於均衡。
(三)供需均衡的變動 供給不變,需求變動
需求不變,供給變動
圖示
(1) 當供給不變,需求增加(移至 D1)→價格 (1) 當需求不變,供給增加(移至 S1)→價格 提高(新的均衡點 E1)。
均衡 變動
降低(新的均衡點 E1)。
(2) 當供給不變,需求減少(移至 D2)→價格 (2) 當需求不變,供給減少(移至 S2)→價格 降低(新的均衡點 E2)。
實例
提高(新的均衡點 E2)。
爆發 SARS 疫情,民眾對於口罩的需求增加, 颱風來襲,導致農作災情慘重,供給減少,價 口罩的價格飆漲。
五 經濟效率
格飆漲。
103 學測
(一)市場機能 1. 又稱為「價格機能」,指生產者或消費者,依據市場價格調整供需,使資源獲得充分配置,發 揮經濟效率。 2. 亞當.斯密主張「一隻看不見的手」即市場機能,可使供需自動達到均衡。
(二)經濟福祉與經濟效率 消費者剩餘
生產者剩餘
(1) 消費者願付的最高價格(即需求價格)和 (1) 生產者實際收益超過最低要求價格(即供 實際支付價格的差額。 定義
給價格)的差額。
(2) 如某人吃一頓高級牛排願意支付 800 元, (2) 如廠商出售一個皮包的最低要求價格為 但最後實際支出為 500 元,則消費者剩餘
200 元,最後以 600 元賣出,生產者剩餘
為 300 元。
為 400 元。
經濟福祉=消費者剩餘 + 生產者剩餘 = 消費者總效益- 生產者總成本。 (1) 消費者總效益=消費者願付的總金額,如右圖,應為 經濟福祉
A + B + C 區塊。 (2) 生產者總成本=提供該產品機會成本,如右圖,應為 C 區塊。
經濟效率
(1) 指社會上達到經濟福祉最大,亦即社會上的總剩餘最大。 (2) 當市場均衡時,達到經濟福祉最大,也達到經濟效率。
A B C
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