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隨著反覆的疊合與拆除,建築與周遭鄰接事物的正/ 反;內/ 外
關係,因為這些變化而輕易造成反轉,形成都市流動的狀態。倘若"
將建築約化成更小的單元看待;把建築總和成更大的群體思考",建
築是否就不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而是更分散的和環境中的建築們組
成更大的內部生態?
東區是由資本支撐的大型內部,這裡曾被撐出許多華麗的殼,但如今
東區正在萎縮。在經濟代謝的過度中,活動不斷的被抽離這塊土地,
都市卻來不及反應這個變化,進而出現許多過時廢棄的都市空間。然
而都市作為有機的生命體,在衰敗的過程中,一些小型的後場機能開
始孳生在這些過去非常重要的前場空間,重新集結成一個新的後場機
器,以另一個型態繼續輔助開放空間或現存商店的運作。高級的建築
屍骸就這樣逐漸的被分解,都市的正反關係也隨之被反轉。為了使現
代人類都市的發展更為永續, 這段本來被視為髒亂、過時、混亂的都
市生命階段應該得到更多的重視。與其輸血維護一個不再健康或失去
競爭力的高級消費都市,不如將更多的心力投注於原本不被足夠討論
的分解階段。
本設計企圖以全新的論點來討論如何保存東區的活力,因此這可能跟
諸君熟知的" 振興東區" 等當代資本觀念是不一樣的。反而是把城市
中無法被量化的活力看成小型經濟和地區翻轉的籌碼,並搭配建築形
式的操弄來重新打散這些殼的內外關係,使部分建物因此進入良好的
分解階段。藉由滋養這些較為小型的經濟活力。來保有 ( 甚至提升 )
都市的生命力與凝聚力,若是要想更有效地預先規劃翻轉後的都市,
必不能忽視分解階段的作用,更不該使用會導致都市能量消散的殭屍
高級消費都市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