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子 (微型文創空間設計)

Page 1

以藺草形狀結合指紋,表示產品的誕生源

自於農民插秧到採收以及後續婆婆媽媽手 工編織進行加工。

以上都是經由農民、婆媽們的雙手完成。

整個櫃台都是以編織手法去呈現,牆面的部份與燈去做結合,使櫃

產品展示區

一整面的產品加上底下可拉的抽屜增加層次凸顯花布設計,旁邊兩 面牆則是用材質去延伸編織變化。 橡木

利用稻田不可或缺的雨水、利 用彩色球燈以及垂直吊燈的雨

水形象作表現。

造型展示櫃

牆面以藺草帽做排列造型牆,讓客人可以清楚看到每一頂不同的編 織,旁邊的介紹牆則是讓客人去觸摸了解不同編織手法。

轉盤與帽子牆

利用觸覺讓每個人可以 感受到每一位工藝師的 手工編織。翻牌的則是 更詳細的介紹花布。

條狀式的田野表時間軌跡對應 永續。更呼應櫥窗收割造景。 花布 (時光的軌跡) 層次 (遠近) 永續 稻田 成熟 收割 櫥窗 造型展示櫃
帆布 柚木 玻璃 吊燈
雨水 編織 拆解 組合
基地分析 基地位置: 台北市大同區南京西路241號 選擇此基地原因
台北客流、經濟能力較大,也想將藺編文化帶進台北市場。
鄰近迪化街、永樂市場客流量大,且與老街的古色古香氣合。
正立面圖 側立面圖 吸頂燈 二樓燈配圖 1/50 U CM 外觀立面圖 天花板圖 年輕人 家庭 年長者 價格 客群 年齡 220元 ~ 5480元 產品 帽子、包包、生活家居 客層需求 系列商品 1.以人為核心,傳承古老工藝 2.創造對職人的友善工作環境 3.傳遞藺編美好為軸心 品牌特色 樓梯 S=1:50 U=CM 大樣圖 S=1:30 U=CM 立面圖 平面圖 細節大樣圖 苑裡藺草製品起源可以回溯到西元1727年,居住現今苑裡、 大甲一帶的平埔族道卡斯人,習慣將野生的藺草曬乾,編織成 容器和草蓆,引起移民漢人的重視,並開始主動栽種藺草。 文化背景 苑裡藺草製品 起源西元1727年 現居苑裡、大甲一帶 平埔族道卡斯人 曬乾 編織成容器和草蓆 清道光、咸豐年間 開始盛行 受歡迎 意象板
1.
2.
3.鄰近捷運北門、台北車站交通方便。
指紋 編織 三角藺 布料 木材 傳承美好的藺編技藝 創造對職人友善的工作環境 電燈配置圖 實木板 混泥土 一樓天花板圖 S 1/50 U CM ±705 ±400 ±370 ±325 ±220 ±410 店內服務空間 走道空間 店員與顧客共用空間 空間機能規劃 白天透視圖 晚上透視圖 優點 1.吸濕能力 2. 親膚 3.沒有傳統草製品久曬易脆化的缺點。 藺草 雙手 品牌演變 品牌目標 B 友善收購 提升工藝師自我認同 青年參與 提升產業價值 設計核心 生態 人 工藝師 福祉 技術傳承 友善收購 產業價值 LOGO 演變 LOGO 三角藺的剖面 產品選用種植於大安溪以北、苑裡溪以南的 「正三角藺」 帽子 包包 造景與樓梯 藺草 插秧 手 造景與樓梯
承下去。 混泥土 煙燻橡 像木 玻璃 帆布 櫥窗 底下的木頭表示手指 ,捧著藺草代表著農夫的照料,背景的花布串 聯合過去與現在的永續生活設計。 混泥土 雪松 松木 因迪化街是歷史建築,所以我們大致還原此基地外觀,保留他最原始的外觀。 入口
整體樓梯呼應人的手,如同農夫插秧的形式,使藺草編織文化繼續傳
松木 不鏽鋼 混泥土 像木
指紋牆是能讓體驗的人都可以留下屬於每個不同編織人的回憶。 體驗區 塑膠 香木 柚木 三角藺 多功能 (排列) 體驗桌椅 指紋牆 三角藺 指紋 A-A’ 剖透圖 1/40 U CM B-B’ 剖透圖 1/40 U CM 兩向剖立面圖 590 550 184 182 1196 400 405 一樓燈配圖 1/50 U CM 柚木 雪松 櫃台
以藺草側面的形狀造型轉化成桌椅、指紋牆。
台更加明亮有層次。 像木 + 稻田 編織 櫃台 編織 帆布 鐵管 燈 在藺草上放了一頂草帽 ,代表致敬每一位辛苦 的農夫。 致敬 色彩材質 煙燻橡 像木 柚木 玻璃 混泥土 雪松 一樓平面配置圖 1/30 CM 入口 騎樓 櫥窗 櫃台 展櫃 造景 廁所 倉庫 二樓平面配置圖 S 1/30 U CM 35 550 30 廁所 造型展示櫃 體驗區 二樓天花板圖 1/50 U CM ±765 ±705 ±705 ±705 ±690 ±705 1115443009黃鈺玲 1115448024蔡佩蓉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