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冊內頁

Page 1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學位音樂會

National Kaohsiung Normal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Music Graduate Recital

邱建傑碩士指揮學位音樂會

Jian-Jie Chiou

日期:民國一一三年六月十八日 時間:19時00分

地點:高師大藝術學院一樓 5123教室

June 18 , 2024

19:00 PM Fine Arts Building (1F) room 5123

此音樂會為取得藝術碩士主修音樂學位之學位獨奏會

This recital is a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Fine Arts in Orchestral Conducting 指導老師:王戰教授

Jian-Jie Chiou is a student of Prof. Chan Wang

目錄 曲目 / Program

樂曲解說 / Program Notes

Franz Joseph Haydn: Symphony No.45 in F-sharp minor, “ Farewell ” Hob. I: 45

Yasushi Akutagawa:“Triptyque” for String Orchestra

Alexander Konstantinovich Glazunov: “Chant Du Ménestrel” , Op. 71

海頓:第四十五號升F小調交響曲《告別》 芥川也寸志:為弦樂團而作的《三折畫》 葛拉祖諾夫:《吟遊詩人之歌》作品七十一 柴可夫斯基:《C大調弦樂小夜曲》作品四十八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Serenade in C for Strings, Op. 48

演出人員 / Musicans 03 04 06 08 10 13

曲目 / Program

海頓:第四十五號升F小調交響曲《告別》Hob. I: 45

Franz Joseph Haydn: Symphony No.45 in F-sharp minor, “Farewell” Hob. I: 45

芥川也寸志:為弦樂團而作的《三折畫》 Yasushi Akutagawa:“Triptyque” for String Orchestra

中場休息 / Intermission

葛拉祖諾夫:《吟遊詩人之歌》作品七十一 Alexander Konstantinovich Glazunov: “Chant Du Ménestrel” , Op. 71

柴可夫斯基:《C大調弦樂小夜曲》作品四十八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Serenade in C for Strings, Op. 48

樂曲解說 / Program Notes

海頓:第四十五號升F小調交響曲《告別》Hob. I: 45

Franz Joseph Haydn: Symphony No.45 in F-sharp minor, “Farewell” Hob. I: 45

海頓(Joseph Haydn, 1732-1809)的《告別》交響曲背後藏 著一則引人深思的故事。在每年的五月到十月,海頓和他的樂 團成員都會在艾斯特哈齊(Esterházy)家族為避暑而建的宮殿 中長期居住。然而,在1772年,當時喜愛音樂的雇主尼古拉斯 一世(Nikolaus I, 1714-1790)突然決定將他們的居留期延長兩 個月。面對這一情況,樂團成員感到無奈,只得尋求海頓的幫 助,希望能盡早返回他們心愛的家鄉。為了團員們的請求,海 頓以一種極富創意的方式創作了《告別》交響曲。在此交響曲的 結尾,演奏者會逐個熄滅照亮樂譜的蠟燭並離開舞台,以這種 無聲的方式表達了他們渴望返家的心情。尼古拉斯一世很快就 理解演奏者離開的含義,並安排他們在第二天返家。作品共分 為四個樂章,從一開始的激烈氛圍到最後的平靜收尾,展現了 從緊張到解脫的情感過渡。

第一樂章是以升F小調的「甚快板」(Allegro assai)開始, 拍號為3/4拍,奏鳴曲式。樂章一開始便以激烈的分解和弦和 切分音迅速展開,創造出一種直接而緊張的氛圍,這不僅展現 了海頓在狂飆突進(Sturm und Drang)時期的音樂風格,也 間接反映了當時團員們所面臨的挑戰。第一主題既緊張又巧妙 ,其發展部圍繞這一主題展開,加入了新的大調旋律,而再現 部則回到了原先的陰鬱情緒。

第二樂章為A大調的「慢板」(Adagio),採用了3/8拍的奏鳴 曲式。弦樂部分平靜地營造出一種寧靜和諧的氛圍,與第一樂 章形成了鮮明對比。

第三樂章是一首3/4拍的「小步舞曲」(Menuetto),速度為 稍快板(Allegretto),升F大調,三段體形式。這一樂章展示了 戲劇性的強弱對比,不和諧音和切分音的使用則增加了節奏的 不確定性,中段法國號旋律則增添了優雅而莊嚴的色彩。

第四樂章「終曲」(Finale)被分成兩個部分:一開始是一個 充滿活力的急板(Presto),調性為升F小調,採用2/2拍的奏鳴 曲式,樂曲快速而充滿動力,帶來了一種緊張和興奮的氛圍。

接著,樂章進入第二部分的慢板樂段,調性轉為A大調,拍號 為3/8拍。這裡呈現了海頓巧妙構思的「告別」主題。隨著樂曲的 進行,演奏者逐一離場,直到最後只留下兩位小提琴手,在寧 靜的氛圍中為整個作品畫上句點。

樂曲解說 / Program Notes

芥川也寸志:為弦樂團而作的《三折畫》 Yasushi Akutagawa:“Triptyque” for String Orchestra

芥川也寸志(Yasushi Akutagawa, 1925-1989)畢業於東京

音樂學校作曲系(現為東京藝術大學音樂系)。他自小接觸俄羅 斯音樂,並表現出特別的興趣。

1954年,日本與蘇聯還未建立外交關係的背景下,芥川也 寸志前往蘇聯,與當地知名音樂家如察都量(Aram Khachaturian, 1903-1978)、蕭士塔柯維契(Dmitri Shostakovich, 1906-1975)和卡巴賴夫斯基(Dmitry Kabalevsky, 1904-1987

)等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他不僅在蘇聯廣泛宣傳自己的音樂作 品,還成功出版了包括專為弦樂團所作的《三折畫》(”Triptyque” for String Orchestra)在內的多件作品。

《三折畫》是芥川也寸志於1953年受東京NHK交響樂團的奧 地利指揮家沃斯(Kurt Woss, 1914-1987)委託而作。這首樂曲

的名稱取自波蘭作曲家坦斯曼(Alexandre Tansman, 1897-1986)的同名作品(Triptyque, 1930)。

「Triptyque」通常指的是一種三面板的藝術品,類似於教堂祭 壇上的裝飾。1953年12月,沃斯在卡內基音樂廳(Carnegie Hall)指揮紐約愛樂(New York Philharmonic),首演了芥川 也寸志的《三折畫》。此曲共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快板」(Allegro),A小調,拍號為4/4拍,三段 體,樂曲一開始便由整個樂團強勁地呈現主旋律,這一旋律以

其獨特的節奏模式在整個樂章中反覆出現,並與第三樂章的逆 旋律相呼應。樂曲之間,小提琴進行獨奏或交織副旋律。中段

輕柔的旋律伴隨持續不變的低音伴奏,最後樂章以很強的力度 結尾。

第二樂章是作曲家寫給自己女兒的5/4拍子 「搖籃曲」

(Berceuse),速度為行板(Andante),降E大調,三段體。此

樂章展現抒情特質,與第一及第三樂章形成鮮明的對照。樂曲 要求演奏者使用弱音器,並由中提琴率先演奏搖籃曲主題,中 間部分使用了敲擊樂器本身(Knock the body)的特殊演奏效

果,並融入了獨特的弦樂技術如滑奏(Glissando)與震音( Tremolo)的和聲,展現精緻的編曲手法。

第三樂章採用B小調2/4拍的「急板」(Presto),輪旋曲式。

開頭部分呼應著傳統節日鼓聲的變化拍子主題,此主題源於作 曲者從神社的神樂中獲得的靈感。隨後轉入一個平緩的三拍子 段落,樂曲接著逐漸加速,推向高潮。經過一次全體的短暫停 頓,一段慢板旋律緊接而來,之後速度再次提升,以緊湊的方 式重現三個主題,最終以主旋律的強勢回歸作為結尾。

樂曲解說 / Program Notes

葛拉祖諾夫:《吟遊詩人之歌》作品七十一 Alexander Konstantinovich Glazunov: “Chant Du Ménestrel” , Op. 7

葛拉祖諾夫(Alexander Sergeyevich Glazunov, 1865-1935)出生於聖彼得堡,是一位富有的圖書出版商的 兒子。他九歲開始學習鋼琴,不久就開始作曲,自幼學習音樂 並迅速顯露天賦,14歲開始接受林姆斯基-高沙可夫(Nikolai Rimsky-Korsakov, 1844-1908)的指導,僅僅兩年後,格拉祖 諾夫的《E大調第一號交響曲》(Symphony No. 1 in E major, Op. 5, 1881)世界首演就引起了轟動,很快地他就成為了國內 外知名的作曲家。在隨後的幾年間,格拉祖諾夫不僅迅速地創 作出多部交響曲和室內樂作品,而且於1899年榮升為聖彼得堡 音樂學院的教授,不久後更進一步擔任了院長職務,這代表著 他在音樂教育領域開啟了一段傳奇的旅程。在此期間,格拉祖 諾夫投入了大量時間於教育工作,培養了無數音樂人才。

1901年,葛拉祖諾夫完成了《吟遊詩人之歌》,獻給聖彼得 堡音樂學院的大提琴教授維爾茨比洛維奇(Aleksander Wierzbilowicz, 1850-1911)。

《吟遊詩人之歌》 巧妙地織入了濃郁的浪漫主義與深邃的情 感紋理,將大提琴的旋律魅力巧妙展現,向那些在12至13世紀 德國,從田野到皇宮,以愛情為靈感,演唱著自己創作歌曲的 遊吟詩人(Menestrel)致敬。在此作品中,大提琴巧妙地運用

了近似男高音的音域,其獨特的音色為旋律注入了鮮明的個性

。雖然大提琴負責演繹絕大部分旋律線,但整個樂團始終與其 緊密互動,展現了大提琴部分的即興沉思風格。樂曲在大提琴 揚起悲傷旋律之前,先由一段簡短而情感豐富的序奏引領,緊

接以F小調的緩慢節奏開展,喚起了一位俄羅斯遊吟詩人自由 浪跡,吟唱著自己原創之作的影像,旋律中藴含著深沉的悲傷 與偶爾閃現的即興般的音群,展示了浪漫派音樂典型的風格。

當旋律轉入D大調的中段,節奏略為加快,音樂色彩轉為輕快

而略帶希望,這種轉變反而更加凸顯了樂曲末段回歸小調時的 深刻哀愁,隨著樂曲逐漸沉淀,主旋律最終留下了一種未完全 解決的、引人深思的結尾,彷彿是對遺失的嘆息。

樂曲解說 / Program Notes

柴可夫斯基:《C大調弦樂小夜曲》作品四十八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Serenade in C for Strings, Op. 48

柴可夫斯基(Pyotr II'yich Tchaikovsky, 1840-1893)在 1880年和梅克夫人(Nadezhda von Meck, 1831-1894)的書信 往來中描述了自己在選擇創作交響樂或弦樂四重奏之間的掙扎 。最終,他決定專注於一部弦樂作品,選擇擱置當時流行的華 麗交響樂風格,轉向追求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G大調第十三號弦樂小夜曲》(Serenade No. 13 in G Major, K. 525, 1787)那種精簡潔之美,志在掌握莫扎特 那樣的精湛作曲技巧和淸晰的結構布局。柴可夫斯基強調,這 部作品源自他個人的音樂靈感,非受人之委託,體現了他內心 深處的感動和藝術價値。該作品巧妙地融合了西方古典音樂的 精髓與俄羅斯民謠的元素,營造出一種罕見的愉悅感。

1880年九月,柴可夫斯基在烏克蘭的卡門卡(Kamenka)

地區創作了這部作品,並將其獻給了莫斯科音樂院的大提琴教 授阿布雷希特(Konstantin Albrecht, 1836-1893),並於

1881年在聖彼得堡俄羅斯音樂協會(Russian Musical Society )的音樂會首演。樂曲由四個樂章構成,每個樂章都帶有各自的 標題:

第一樂章:「小奏鳴曲形式的小品」(Pezzo in forma di Sonatina),C大調,6/8拍,採用簡化的奏鳴曲式。一開始序 奏是「不太慢的行板」(Andante non troppo),主題莊重而有 力,展現出深厚的內在力量。隨後進入「中庸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第一主題柔和而流暢,旋律豐富多變,情感深邃 卻帶有輕微的憂鬱,伴隨著大提琴的加入,小提琴和中提琴之

間進行旋律模仿,之後引入了G大調的第二主題,展現了八度 跳躍的對位法技巧。隨著第二小提琴的加入,與中提琴共同奏 響相同旋律,而第一小提琴和大提琴則自由發揮旋律,最終回 到再現部,主題回到原調。

第二樂章:「圓舞曲」(Walzer),調性為G大調,拍號為3/4 拍,速度為中板(Moderato),以「圓舞曲的節奏」(Tempo di valse)呈現。這一樂章是抒情的三段體圓舞曲,其主旋律不僅 輕盈雅致,而且洋溢著靑春的活力。柴可夫斯基對這段旋律的 評價是:「既甘美又展現出無以倫比的優雅。」,這反映了圓舞 曲旋律輕快流暢的特質,以及它所散發的年輕活潑與高雅的魅 力。圓舞曲共分為三個大段落,第一大段分為三個部分,第一 部分直接進入主題,高貴典雅又熱情洋溢;第二部分展現了抒 情與流暢性,而第三部分則重述第一部分的主題,這次引入了 帶有跳動節奏型的新旋律線條。這種節奏線條作為基礎,第二 大段變奏重複了一開始的主題,而第三大段繼續發展這些主題 變奏。樂章以一段尾聲收尾,音樂力度逐漸下降,旋律上升與 細膩的撥弦效果讓此圓舞曲的餘韻回味無窮。

第三樂章:「悲歌」(Elegie),「哀傷的甚緩板」(Larghetto elegiaco),D大調,採用3/4拍子的三段體形式,音樂深沉, 旋律哀婉。主旋律採用了類似合唱團聖歌的和聲技法,緩慢的 節奏中藴含著深切的悲哀情感。中段稍微帶有活力,與前段形 成對比,樂曲伴隨著類似吉他撥弦的伴奏,主旋律與之相結合 ,彷彿在伴奏情歌的演唱。音樂再次緩緩流向那份哀傷的旋律 ,進一步加深與拓展其情感深度,而樂曲最後,似乎通過一種 昇華的形式,達到了完美的收尾,留給聽者一個難忘的深刻印 象。

第四樂章:「終曲-俄羅斯主題」(Finale-Tema russo),採用了

附有序奏的奏鳴曲式,展現出結構的工整。其速度定為「行板精神飽滿的快板」(Andante-Allegro con spirito),節拍為 2/4。這一樂章融合了俄羅斯民謠主題,使得樂曲既有抒情性又 體現了俄羅斯民族樂的風格。樂曲中引用了柴可夫斯基編寫的《 五十首俄羅斯民歌》(50 Russian Folk Songs, TH 176)中的第 二十八首〈在綠色草地上〉(On the Green Meadow)和第四十

二首〈在綠色的蘋果樹下〉(Under the Green Apple Tree)作 為音樂素材。

序奏的主題〈在綠色草地上〉以G大調的行板形式展開,所有樂 器裝上弱音器,奏出一段抒情旋律,朦朧纖細的音色,彷彿是 在草原的淸晨,薄霧籠罩下迎接第一道陽光所營造出的氛圍。

隨著樂曲進展,這股靜謐轉向活潑而快節奏的〈在綠色的蘋果樹 下〉第一主題旋律。這段旋律在整個樂章中經過三次巧妙的變奏

,每次都換上不同的音域和樂器進行詮釋,使主題旋律洋溢著

勃勃生機,散發出快樂與明朗的情感,形成了與序奏主題的明 顯對比。隨後出現的第二主題藴含濃郁的俄羅斯民謠特色,其 旋律在各段中經歷了反覆的變化與重複,展現出極具詩意的風 格。然後,作品進入發展部,這裡面先是用第一主題開始,然 後把第一、第二主題結合在一起,透過模仿的方式擴展了第一 主題的表達。到了再現部,兩個主題皆回到C大調,最後,以 一個氣勢宏大的結尾來收尾,強烈地回顧了第一章的序奏的主 旋律和此樂章的〈在綠色的蘋果樹下〉第一主題,最後整個樂章 在一種節日慶典的氣氛中結束。

演出人員/Musicians

指揮 / Conductor:邱建傑

雙簧管 / Oboe:林祈吟、徐佳楡

低音管 / Bassoon:葛芊宇

法國號 / French Horn:張芷涵、林柏豐 第一小提琴 / Violin I:歐又方、吳汶璇、黃品澍、詹李岳翰、 李采恩、林如

第二小提琴 / Violin II:陳彥棕、林智文、鐘政穎、高昕語、 陸佑虹

中提琴 / Viola:張安潔、朱恆德、陳芝潔、周文靖、陳沛晶 大提琴 / Cello:牛鈺琳、張又霖、王笳萁、謝焄(大提琴獨奏) 低音大提琴 / Double Bass:劉伊璇、施宥忻

指導單位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音樂學系 南音樂器有限公司、

贊助單位 : 安其拉多媒體行銷、允誠車行、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