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宗大綱 2014 住持講習.中台禪寺
一、形成背景、歷史源流:從部派佛教至俱舍論
佛陀時代,佛但應機施教,本無大小乘之分。佛滅後,因眾生根機 有高下,漸分為三乘。 聲聞佛教漸分為不同部派,其中「說一切有部」、 「經量部」、 「分別說 部」最有影響力。 「有部」之阿含經、阿毗達摩諸論典傳於中國。經量 部,與有部抗衡,俱舍、成實皆受其影響。分別說部經由阿育王之 弟傳至錫蘭之分支「銅鍱部」,即今之南傳巴利佛教,及其所傳之 五部尼柯耶、律藏、七部論典、清淨道論等。 《法蘊足論》(目乾連造,玄奘譯)為最早之阿毗達摩之一,將聲 聞教理整理為各別主題,摘取相關佛經,隨文釋義。由此可見阿毗 達摩之原型。俱舍論則為阿毗達摩發展至最成熟時期的巔峰之作。 「原始佛教」之迷思:現在流行稱南傳佛教為原始佛教,其實它的 三藏經典與有部皆是部派佛教二十餘支之其二支所傳,並不比「大 乘佛經」更為原始。 俱舍論出,印度大為盛行。唐朝以後,中國俱舍宗沒落,少有研究, 直至民國初年,太虛大師提倡方再受重視。而日本、西藏一直有人 研究。今已翻成英文三大冊。
一 A、為何分裂為二十部部派佛教?(背景補充)
基本歧異有二:戒,法義 戒:如:比丘能持金錢否?過午能食否? 法義:如大天五事。法有法無??無表色屬色法?心法? 根本問題:輪迴主體為何?色、心法即生即滅,業力又如何千百年 不失?對此點之不同詮釋,成為部派分裂的重要原因之一。《俱舍 論》之解釋:我無法有,相似相續—見《俱舍論.破我品》。 聲聞乘之業感緣起,對此點之解釋未盡圓滿。乃至有性空緣起、賴 耶緣起、如來藏緣起、法界緣起,後當廣說。
二、俱舍論的組織、內容
各章組織:見〈俱舍論組織圖表〉 主要內容,即是四諦之詳細說明。輪迴之因果,解脫之因果。(整 理於《初級禪修教本》、《天台宗綱要》之三藏教之內) 授課:依高級禪修教本即可。 欲更詳細了解各章內容,可參考〈俱舍論詳細綱要〉。
三、俱舍論的特色
俱舍論,可視為阿毗達摩之寶藏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