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油」跡 Y A U M A T E I · —— 油麻地導賞地圖 二零二一年製作


桐 油 麻 地 黃 土 我們致力推動社區連結與參與為核心的活動目標。 服務包括社區導賞、社區導賞員培訓、 路線設計服務、社區探索工作坊及其他項目, 讓街坊們可以更了解社區歷史文化, 增加對社區的歸屬感,讓各區文化歷史得以傳承。 跟隨路線一, 從歷史建築出發, 細探社區歷史。 · 疫情肆瘧,我們出街的日子可免則免, 就算出街都未必有閒情去細味社區風景。 油麻地停車場面臨拆卸,這建築象徵着新時代 的分水嶺,將要迎接社區新面貌。趁著昔日景 象未消失前,由建築發掘過去漁村的生活面貌, 留下大家的步跡,認識歷史留下的點點滴滴。 「油」跡 · 導賞地圖 二零二一年製作 出版日期:2021年1月 工作小組:張婉渝、鍾凱晴、劉祉琪、羅芳怡、盧穎芯 Facebook / 街坊帶路 Kaifong Tour Instagram / @kaifongtour 網址/ www.kaifongtour.com/ 電郵地址 / info@kaifongtour.com 機構查詢/ 3611 5196 公眾查詢 / 3611 51971 貳 | 27 26 | 參





百年變遷 果欄發展已超過一百年歷史,養活不少勞動階層,更是社區內的地標之一。 起初這裡並沒有進口水果更沒有生果檔,只有菜欄和雞欄。 最早於1913年,在這一帶的農民開始搭建茅寮草棚進行食品交易,以糧食 為主,一般售賣蔬菜、雞、魚、雜貨及米等,類似現在的街市。到了二、 三十年代,原本的草棚改建成現今的磚瓦建築,以菜欄和魚欄為主,而六十 年代就遷移到長沙灣。再到七十年代雞欄都拆卸,當時香港經濟起飛,水果 需求大增。果欄的雛形就開始顯現,八九十年代更是全盛期,在1.5公頃土 地上,有三百多欄。大益欄老闆張志祥指「現在生意萎縮,只有二百多檔還 經營着。」所以現在的水果批發市場,在日間部分店舖都有零售水果,晚上 主力做批發。 歷史建築 2009年果欄已列為二級歷史建築。 欄檔大部分都是兩層高的鐵皮屋和改裝 後的貨櫃,從渡船街至新填地街,窩打 老道至石龍街,全片都是鐵皮屋頂緊接 着。果欄中也可見戰前及具歷史價 值的 建築,例如於二三十年代建成的「秀和 欄」,而「福和果菜欄」招牌更有中華 民國徽號。於果欄中心的石龍街有一排 風格相同的十六棟石建築,於1952年 興建,外牆刻有欄檔招牌,不過很多都 已經褪色。 各色欄牌 屋頂上掛滿古舊的招牌,但原來欄檔店 名未必對應招牌的名,即使很多欄店都 經過多番易手,「我們不會隨便拆人招 牌!」問果欄每一檔老闆都會肯定地回 答。所以有很多欄牌得以保留下來,就 算褪色到幾乎看不到一筆一劃的招牌也 會繼續保留,這習慣成為大家約定俗成 的傳統。 篆刻藝術家馮嘉儀在專題文章道出字牌 之美,每一個都各有特色。「果欄招牌 多是帖風,筆劃圓潤,有墨色滲透變化 的特色。」嘉儀舉例說就算一個欄字, 也可看出不同書法風格,「『福生欄』 的欄字有王羲之七世孫智永結字(結 字,即字的結構擺位)和筆劃體勢的特 色,『大益欄』的欄字豎筆有柳公權的 氣息。而『福生欄』比較特別的是同一 個字號竟有不同寫法的橫匾。」 油 麻 地 果 欄 : 油麻地 新填地 街 2 0 2號 Photo credit / Apple Daily, Viola Gaskell 肆 | 25 24 | 伍



歷來發展用途 1895抽水站— 1915郵政局辦事處— 1952小販牌照辦事處— 1971臨時閱讀室— 1988 露宿者之家— 2012 文娛中心 建築特色 對比私營建造的油麻地劇院,政府興建的 紅磚屋建築材料品質較高,運用了本地生 產的紅砂漿及混合石灰或水泥的風化花崗 岩。紅磚屋除了紅磚牆,還有鑄鐵雨水管、 鑄鐵收水斗及拱形遊廊,沒有多餘裝飾而 着重其用途,屬於實用主義風格建築。 油 麻 地 抽 水 站 宿 舍 紅磚屋 : 油麻地上海街 3 4 5號 陸 | 23 22 | 柒 香港現存唯一一座戰前落成並 保存完好的戲院就是油麻地戲 院,早於1930年建成,當年殖 民政府但至今仍未有資料記載 建築師名字,經過 查 證發現業 主是一位叫J. M. Noronha的 商人,所以戲院第一部放映的 是西方默片:《新年好行運》。 建築特色 油麻地戲院用了各種本地易得 的材料建築而成,包括花崗岩、 石灰砂漿、磚和木材。至於結構, 外面看是當時常見的兩層結構, 內部結構似倉庫,亦類似鄰近 的果欄。數到戲院最具特色裝飾 的莫過於正門的兩條石門柱刻, 分別刻有笑相及哭相臉譜。正 門上方有一個古典風格的拱形 視窗,而頂部有一個三角楣飾 裝飾。用料實用而便宜,而且裝 飾不多,可反映出戲院的對象 為區內大多數的勞動階層。 : 油麻地 窩打老道 6號 油 麻 地 戲 院




捌 | 21 : 油麻地廟街 5 6至 5 8號 天 后 廟 及 榕 樹 頭 榕樹頭是在天后廟前的一片大空地 , 因為該地有 多棵大榕樹 , 十分引人注目 , 因此名為榕樹頭。昔 日,街坊都喜歡聚集在榕樹頭,例如街頭賣藝、 表演唱歌等 , 是充滿集回憶的地方。居住在油麻 地的居民 , 不論男女老少 , 都會認識此地。現在 改建為油麻地休憩公園 , 不時會看見人們在娛樂 閒談 , 可見街坊依然喜愛在此消磨時間。 油麻地天后廟具有清代的建築特色,正 面有前簷廊,左右有鼓台,鼓台上的雕 刻十分精緻,以花崗岩建成,擁有近百 年的歷史仍然屹立不倒。此外,前方有 巧奪天工的石灣陶瓷,造工精巧細緻, 見證著油麻地從昔日到今的變遷。 香港現存的天后廟有 102間,油麻地天后廟 是九龍區中最大的天 后廟。它建於1865年, 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 插畫家慧惠所繪的榕樹頭是個有趣的公共空間⭡ 20 | 玖




油麻地停車場於 1957年興建,是 在高密度城市發展 下產生的獨特設 計,她不但是公共 交通系統,更是一 個建築設計。 而加士居道天橋 於1977年興建, 當時為了方便直通 西區走廊,解決交 通堵塞問題,而興 建了天橋。停車場 天橋是繞過地面道 路,穿過停車場大 廈,營造出吞吐無 數車輛的奇觀,是 一個充滿未來感的 建築設計風格。 油麻地停車場屬早期現代主 義建築,她着重功能性多於美 覢 , 由些可見她的歷史意義。 然而這個近半世紀的停車場 將在明年拆卸,這種獨特建築 不會再出現,由此為大家紀錄 油麻地停車場存在過的蹤跡。 油 麻 停 車 場 加 士 居 道 天 橋 : 油麻地 街 2 5 0號 油 麻 地 停 車 場 拾 | 19 18 | 拾壹
Photo credit / Dexter Wong



香港的平民夜總會 太陽漸漸西下的時分,就是廟 街熱鬧的開始。於傍晚時走進 廟街,會看見淋漓盡致的物品, 應有盡有,例如各種服裝、懷 舊用品、玉器、古董等,令人眼 花撩亂,如同在繁華的都市中 尋寶。此外廟街也有各種美食, 例如大排檔、茶餐廳等富有本 地特色的美食,一整天待在廟 街令人流連忘返。 具有香港特色的小食攤 擋,也能在廟街找到, 例如 煲 仔飯、牛腩麵、燒 賣、魚蛋等,價錢也很平 民化,普羅大眾也能負 擔起,更深受旅客歡迎, 在小小的廟街已經能嘗 盡香港的美食。 獨特的街道風格 廟街的特色之一就是商店的模式, 在香港少之又少,就是朝行晚拆。 在營業時間,攤檔會打開至街道 上,盡情地展現所有商品。到了晚 上,這些攤檔便會收摺起來,令街 道再次變得寬闊,因此空間十分有 彈性,佔有的空間也較少。另外, 收納方面也花了不少心思,攤檔屋 頂通常以膠板或鋅板覆蓋,蓋上尼 龍布,便可在屋頂上放上貨物, 節省了不少空間。整個攤檔輕巧靈 活,容易收摺,儲物空間大,建築 成本也低,一排排的特色攤檔十分 整齊,當中的商品卻截然不同,因 此成為了廟街的一大景觀。 充滿代表性的景點 · 廟街帶給香港人很多回憶,廟街多 次出現在香港的電影中,廟街給人 的印象就是龍蛇混雜、充滿罪惡 的一個地方,因此有關黑白兩道或 罪案的香港電影經常出現廟街的場 景,給人根深蒂固的形象。此外, 香港著名的歌手也唱出有關廟街文 化的歌曲,深受香港市民歡迎,是 大家的集體回憶。 廟 街 : 油麻地廟街 Photo credit / Calvin Sit, Matt Shiffler 拾貳 | 17 16 | 拾參























坊街 街市街 永星里 文明里 熙龍里 甘肅街 新填地街 上海街 東莞街 砵蘭街 廟街 登打士街 鴉打街 彌敦道 窩打老道 碧街 咸美頓街 石龍街 澄平街 渡船街 西九龍走廊 廣東道 廟街 廣東道 炮台街 上海街 北 海街 油麻地果欄 油麻地戲院 油麻地抽水站宿舍/紅磚屋 天后廟及榕樹頭 油麻地停車場 廟街 ❶ ❷ ❸ 油麻地舊情懷 ❹ ❺ 路線一 ❻ ❶ ❷ ❸ ❹ ❺ ❻ 拾肆 |拾伍

























坊街 街市街 永星里 文明里 熙龍里 甘肅街 新填地街 上海街 東莞街 砵蘭街 廟街 登打士街 鴉打街 彌敦道 窩打老道 碧街 咸美頓街 石龍街 澄平街 渡船街 西九龍走廊 廣東道 廟街 廣東道 炮台街 上海街 北 海街 東南樓 MUM's NOT HOME PRÉCÉDÉE Kubrick 花樓梯 ❼ ❽ ❾ 10 11 油麻地新氣象 ❼ ❽ ❾ 10 11 路線二 16 | 17





| 東南樓 | Hotel | Workspace | Gallery | 地址:油麻地砵蘭街68號 酒店身兼藝術空間 東南樓為一所位於砵蘭街的精 品酒店,酒店充滿文藝氣息, 有3層藝術展覽空間,每年都 會與藝術家合作展覽,與一般 人對油麻地的印象有出入。一 般人認為油麻地龍蛇混雜,是 充滿本土文化的地方但東南樓 在這裏別具一格,這裏的裝修 風格充滿藝術感,每一件家具 都如同藝術品。 精神傳承融入設計 當中的南房比較特別,是根據東南樓創辦人 羅志清先生的故居去打造,而當中主要的顏 色就是綠色。綠色有很特別的意義,也充滿 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當時使用大量綠 色油漆,二戰後這些油漆以低價賣出,因此 到處充滿綠色的色彩。此外,綠色在香港市 區當中也十分常見,例如天星小輪的顏色、 郵箱等等,非常能夠表現香港的特色。 東南樓窗外的景色更是有趣,身處於充滿藝 術感的酒店,外面卻是充滿歲月痕跡的油麻 地建築,因此讓人感到百感交集。 Photo credit / Tung Nam Lou 11 | 拾捌 拾玖 | 10







| PRÉCÉDÉE | Art Space | 地址:油麻地上海街304號 「油麻地這裏很貼地,很多 元,有不同種類的人都在這 裏居住,因此會有很多意想不 到的人來看展覽。好像我們 隔離店鋪做剪頭髮和按摩的 阿姐,都對展覽很有興趣, 會跟我們說她喜歡什麼。 還有一個妹妹,每天上學放學 都會經過,會跑來看展覽。」 「平時你去商業的藝術空間, 選址都比較高級,就算有興趣 也不敢走進去看;假如是自 負盈虧的,始終地租貴,選 址會不就腳,而且來來去去 就只得那些人去展覽的 Opening,圈子很細,我很想 打破這樣單一的營運模式。」 「我們也曾跟一些很有名的藝 術家合作,反倒在合作過程 中,竟然像回復學生時代般天 真,我想因為這個空間有無限 可能性,對他們來說就像回到 大學做project一樣。有些 藝術家喜歡用盡空間;有些藝 術家則喜歡簡約,只用上兩幅 畫便可以,其實影響不大。」 PRÉCÉDÉE是一個只有大概26平方尺實驗藝術空間。 24小時全日開放展示作品,行過就可以看。一個 櫥 窗的小空間變成展 覽廳、畫廊,街道上路人都化身為觀眾,街道也成為觀看作品的空間。 Photo credit / PRÉCÉDÉE Interview / betterme magazine 全港最細藝術空間 貳拾壹 | 8 9 | 貳拾





| Mum’s not home | Café | 地址:油麻地上海街302號1樓 熱愛創作的自由靈魂 店鋪的兩位老闆Chow同Makui熱愛創 作,2015年時,為往澳洲發展不斷參與 各個市集擺買,後來覺得現址舒適寫意, 所以決定留港發展。「無論搵舖,經營方 向皆預期之外,都隨心而行。」 Café座位隨意擺放,有窗邊的吧檯、琴 邊椅櫈、甚至席地而坐,各種佈置都滲透 出一種自由氣息。「全店傢 俬 都在街邊執 回來。連附近五金店老闆都不知用途,直 覺有用就嘗試加工製作。」 藏身叢林裏的美食 被植物包圍的環境下,用老闆們的手繪 餐牌下單,就可嘗到各款命名趣怪的食 物飲品,招牌的芝士蛋糕顏色鮮豔,口 味特別,而飲品《藍人的秘蜜》清新之 餘更會變色,由神秘藍色之中加入一片 檸檬,就會緩緩地顯現出魔幻紫色。 店內亦都有出售古著、手作,顏色配搭強烈,充滿Chow和 Makui的個人風格。古著服飾是自家設計,飾品則是利用旅 行時買的材料,所以每一樣都是獨一無二的作品。 無論店名、裝修、食物飲品到手作,都令人留下深刻印象 。 媽不在家,就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 媽不在家是一間樓上舖Café 由上海街一條不起眼的樓梯 再經過畫上圓點波浪紋的鐵閘 進入到一個充滿另類、大自然、藝術氣氛的空間 貳拾參 | 6 7 | 貳拾貳 Photo credit / MUM's NOT HOME Interview / 大仁生活




| 眾坊街花樓梯 | Stairs paintings | 地址:油麻地眾坊街80號 在油麻地眾坊街街坊會小學 旁有一條特式樓梯,只要一 至二分鐘就能逛完,樓梯分 別以紅色、黃色、紫色、綠 色、藍色、深黃色填上顏色, 上面有不同的花繪圖,例如 向日葵、玫瑰、鬱金香、薰 衣草等。花樓梯在懷舊舊區 裡顯得十分耀眼,十分適合 文青,攝友來打卡。 油麻地花樓梯由本土藝術團 體OMNI-ART創作繪畫。 「無論是壁畫或樓梯畫,全都 屬於『社群藝術』的一種,帶 有主題性和訊息,有別於以抒 發個人情感、集中以字句和簡 單圖案表達的塗鴉,所以我們 創作時會考慮畫作與環境的關 係,強調互動和呼應,希望為 環境、社區肩負起一份使命。」 | Kubrick | Bookshop | Café | 地址:油麻地眾坊街3號駿發花園H2地舖 Kubrick也有各種多元化的文化活動,出版圖書、表演藝術、 閱讀分享會、合作學堂、藝術展覽等項目,提供給不同創作者 和文化愛好者一個藝術創作平臺,也展現本土豐盛的生活文化。 Kubrick位於油麻地果欄和廟街附近,加上在屋苑旁邊, 更突顯出其特色本土卻非主流,推門進內就感受到其文化氣息。 Kubrick既是Café, 又是書店。於2001 年在香港百老匯電影 中心開業,借用了電影 大師斯坦尼・庫布里 克Stanley Kubrick 作店名。店內提供文 化食品如書籍、影碟、 唱片等,以滿足旁邊 電影院觀眾的需要。 Photo credit / LAMPOON magazine 貳拾伍 | 4 5 | 貳拾肆 Photo credit / HKhipsters Interview / orientaldaily


3 | 貳拾陸 貳拾柒 | 2 現代的新面貌滲透着過去的文化歷史, 班雅明曾在《商場研究計劃》中説過 「新事物的出現,必然夾雜著舊的形 式或元素」。昔日的船業區逐漸演變成 市集、果欄、唐樓區,油麻地自身傳統 氣息,更是文娛發展的藝術區,就讓我 們帶領大家感受油麻地的多元化氣息。 現 過去 在 YauMaTei 跟隨路線二, 從社區小空間出發 , 發掘本土文藝。


「油」跡 Y A U M A T E I 過去·現在 —— 油麻地導賞地圖 二零二一年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