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26KungKaoPo

Page 1

Kung Kao Po

菲律賓教會法庭人員來港 聽取畢少懷神父列品見證

3

慈幼會何家輝晉鐸十年 調任服務澳門前接受專訪

8

宗座平信徒委員會大會 教宗:教友有能力改變世界 出版人: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

2016.6.22付印 零售港幣六元 今期出紙六張、隨報附送《喜樂少年》 第3775號

本期 提要

主曆2016年6月26日 常年期第十三主日

24

1928年創刊

地址:香港堅道十六號教區中心 . 電話:2522 0487 . 傳真:2521 3095 . 電郵:kkp@kkp.org.hk . 網址:http://kkp.org.hk . 廣告部:ad@kkp.org.hk

民間要求全民退保 基督徒遊行前祈禱

(本報訊)數千名市民六月十九日在炎夏中遊 行,要求政府落實全民退休保障計劃,基督徒遊 行前為此意向舉行祈禱會。 •詳見第二版

公婚會親職協調中心開幕 加強支援離異父母共負親職 恨情緒,要互相妥協也不容易。」他 慶幸適時得到公婚會支援,即使離異 仍能與子女保持聯繫。 隨著離異個案不斷增加,公教婚 姻輔導會一九八八年在賽馬會資助下 成立全港首間婚姻調解服務中心,協 助離異父母以兒童利益為先、共同建 構往後的共同親職的生活安排。 該會去年四月再獲資助近六百萬港元,開展 了為期三年的「賽馬會離異父母支援服務」,為 有適應困難、難以合作、持續爭抝、子女出現身 心困擾等的離異家庭提供專業協助;並設立「離 婚支援網」,為離異父母提供相關資訊和教育, 鼓勵父母離異後仍繼續共同愛護孩子。 公婚會指出,近年當局考慮在離異家庭子 女管養及探視安排方面引入新思維,把管養權法 律的重點由父母的權利,轉移至共同父母的責任 和兒童的權利上,推動「離異父母共親職」這概 念,與此同時,離異父母執行共親職時往往感受 到巨大壓力,有些更因情緒仍未過渡、欠缺溝通 和解決衝突技巧等,使共親職的道路十分難行。 恩和親職協調中心為這些家庭提供支援服 務,父母方面包括離異適應╱哀傷輔導、調解服

公教婚姻輔導會的恩和親職協調 中心六月十六日舉行開幕禮。中 心座落觀塘翠屏(北)邨。

(本報訊)公教婚姻輔導會六月十六日為 座落觀塘翠屏(北)邨翠楠樓高座的「恩和親 職協調中心」舉行開幕和祝聖禮,中心是要加 強離異父母的支援服務,又為離異家庭的子女 提供輔導。 當日公教婚姻輔導會(公婚會)執行委員會 主席李敬志致辭稱,離異家庭的子女面對很大困 難,他期望該中心支援離異父母共親職的服務, 有助減輕這類家庭的痛苦。 公婚會總幹事趙崔婉芬說,該會致力為離異 夫婦提供調解和支援服務,「當看到服務使用者 從(婚姻)危機中看到轉機⋯⋯重新展開人生, 我們甚為鼓舞」。 致辭後由觀塘耶穌復活堂的韋格光神父(G. Vignola)主持祝聖禮,並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 高級經理陳載英聯同社會福利署、觀塘區助理福 利專員梁好有和李敬志主持揭幕儀式。中心獲賽 馬會資助裝修經費。 出席開幕禮的服務使用者鄭汝雄六年前起 接受婚姻輔導服務,至四年前與妻子轉到公婚會 接受調解,以商討離異後的安排及照顧子女等事 宜,他有感婚姻問題令子女承受壓力而感內疚,但 從調解中學懂遷就以處理問題:「離異定會出現仇

務、親職協調輔導、工作坊、探視協調及親職指 導等;兒童方面包括遊戲治療、遊戲╱藝術輔導 小組、個人適應輔導。(高) • 公教婚姻輔導會離異父母支援網絡平台: www.divorce.org.hk


慈幼會何家輝晉鐸十年 回看陪伴青年與輔導服務 正如教宗所言,要走出去,關心 ⋯⋯ 有需要的兄弟姊妹,更能實踐司鐸使 命。」 何家輝神父於二 ○ 一一年在香港 成立「慈幼會厄瑪奴耳輔導計劃」,服 務十三至二十五歲有行為及情緒問題的 青年,輔導團隊有神父、註冊輔導心理 學家、大專心理學講師,過去曾處理逾 六十宗個案。 神父觀察到,青少年求助動機低, 隱蔽青年問題嚴重,過去有家長發現子 女的情緒問題遂致電求助,惟青年拒絕 接受輔導,令好些個案難以跟進;亦有 接受協助的青年明顯已出現精神分裂 或躁鬱等症狀,「只以面談的輔導服務

難以幫助他們,惟有建議即時入院治 療」。 何神父過去十年先後完成青年輔導 碩士、教育文憑、認知治療文憑、輔導 及心理學系臨床督導導師課程,以及精 神健康文憑。 他說,融合教育制度下,主流學 校亦有自閉症、過度活躍症、專注力失 調的學生,其輔導專業有助他察覺學生 的行為問題,繼而找出適切方法幫助他 們。他又指,現今孩童面對學業及複雜 的家庭問題,「當難以處理問題時,容 易出現情緒困擾,及早預防可以幫助受 苦青年」。 何神父表示,近期青年自殺問題 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他說有輕生念頭的 人,「正是最需要關心的一群」。過去 他推動公眾預防教育,加強親職教育, 到堂區、學校主持精神健康及情緒治療 講座,主要以信徒青少年、家長、主日 學導師或善會成員為對象,讓他們學習 與青少年溝通、協助青少年紓緩壓力、 防止自殺,以及認識網絡成癮、自閉 症、過度活躍症等;又為公教大專生舉 行退省,以認知治療的導向協助青年建 立自我及靈性身份。 他希望家長和導師多關心青年的情 緒需要,當察覺青年有行為或情緒問題 時應盡早求助,透過預防教育,「救得 一個得一個」。 何神父稱曾有求助青年因有四個繼 母,經常成為「人球」住在不同家庭, 居無定所、複雜的家庭生活令其情緒受 困,「難以想像他所承受的事,對他的 幫助亦有限;惟有希望透過輔導對話, 以基督的愛向他表達關心,鼓勵他多欣 賞自己,從而提升其動力。」每宗個案 的會面次數約六至八節,但最終求助者 仍需要自己面對前路。 他形容這些身處困境的青年「是基 督受苦的肢體」,「我慶幸透過輔導服 務能接觸這些青年,從他們身上我看到 基督,希望他們能感受到天主的愛」。 晉鐸十年,何神父稍後亦將面對新 轉變:他獲委派往澳門服務,厄瑪奴耳 輔導計劃亦將暫停。(高)

今天在恩寵學 的課堂上,黎 Sir 問我們甚麼是「常 恩」 ─ 常恩是人 因聖神的傾注,內 在地產生一種走向 天主常存的習慣。 他問我們從領洗至現在, 有沒有覺得自己有甚麼不 同?這問題令我細想自己 這段期間與天主的關係。 我領洗前並沒有恆常 的參與主日彌撒,領洗後 則每星期參與,我覺得這 樣已經很不同,然而黎 Sir 卻說不是這些……這些只是外在的 行動,他要我們細想內在有甚麼不 同。我想了很久,有所發現 ── 我 是成人領洗的,之前從未接觸過天 主教,所以在未信主前,只能說對 天主 ╲ 耶穌是點頭之交,僅止於聽 過名字罷了。 相信後,初期與祂只是普通 朋友,逢主日見見面,對於祂甘願 陳

課堂反省

代父

為救贖我們而犧牲自己,並死在十 字架上的感受不深。但漸漸地,我 開始時常祈禱,與祂能傾談上一兩 句,開始對祂為贖我們的罪而犧牲 覺得不堪當,因為自己並未有為祂 付出甚麼。我不明白耶穌為甚麼 甘願這樣為我們犧牲,很想認識祂 多些,也想與祂的關係拉近點;於 是我學習聖經、聽不同的講座,終 於明白到祂對我們的仁慈和無限的 愛。現在更感受到祂如何愛自己, 時常看顧,還白白給予我一些祂認 為對我好的東西。 我開始參與平日彌撒和朝拜 聖體,相信這些都是我的常恩。我 感謝天主讓我有這個機會反省自己 與祂的關係,若不細心想一下,便 不能這麼清晰地看到自己內在的改 變。以後我會時常停步,想一想天 主,想一想祂的感受,也想一想自 己的感受,這樣,我就能在信仰及 各方面有所長進。感謝主!

•聖神修院神哲學院「神學證書 普及課程」學生會供稿 ╲

母 的 領 洗 紙( 一 ) ╲

上星期在這裡談及堂區要求代父╱母提供近期 的領洗紙,不同堂區分別有要求三個月至三年內發出 的,理由也各有不同。 有些堂區要求新近發出的領洗紙,原因是慕道 者往往填寫代父╱母的資料不正確,舊的領洗紙也因 為以前填寫的資料也不準確,所以要求一張新的來確 認,免得堂區書記要一改再改。這要求是否需要或合 理就見仁見智!有弟兄說,若全港各堂區都有此要 求,以每年約七千成人及小孩領洗,要發出多少新領 洗紙? 有代父╱母可能認為:我的領洗紙只是十年前發 出,上面的資料清清楚楚,你為甚麼還要求一張新的? 我早幾年用這張領洗紙做代父╱母無問題,為甚麼現在 有問題?我用這張領洗紙兩年前在甲堂區做代父╱母可 以,為甚麼今年在乙堂區要我提供一張新的? 單單一句「這是我們堂區現在的 規定」並不令人信服,若你說是「教 區的規定」就更是無中生有! 下一期我會談另一個理由,和代 父╱母的婚姻狀況有關。

慈幼會何家輝神父 過去五年推動「慈幼會厄 瑪奴耳輔導計劃」,為青 少年提供輔導服務及心理 治療,他說,服務提醒自 己「要帶著基督大司祭的 心,去關心受苦的青年」。 今年是何家輝神父晉鐸十周年, 他於六月二十四日,與他在同一天晉 鐸的葉泰浩神父及薛井然神父在進教 之佑堂舉行感恩祭。回想晉鐸時他送 給信徒的感謝卡寫上「你們能飲我飲 的爵嗎?」(谷十 )他說:「天主 冥冥中為我安排道路,透過輔導接觸 及 關 懷 青 年 —— 這些基督受苦的肢體 38

何家輝神父分享輔導服務的職務

何神父(左一)早前出席慈幼會中華會省 代表大會中,與同是晉鐸十周年的葉泰浩 神父及薛井然神父(左三及四)及陳日君 何神父與青年 樞機(左二)拍照。

信仰 8

公教報 主曆2016年6月26日


二 ○ 一六年五月廿五日,備受中外學 術文化界敬重的楊絳女史在北京安詳地逝 世,享年一百零四歲。楊絳教授集美麗、 好學、賢淑、豁達、勤勞、愛心及幽默於 一身,她的夫婿已故中國大學問家錢鍾書 先生稱許她為「最賢的妻;最才的女。」 楊絳女士身故之後,紀念及推崇她的文章 紛至沓來,但焦點大多放在她的生平及學 術方面;筆者則更願意向讀者介紹她幼 年及青年時與天主教會有關的一些珍貴片 段。 耶穌會中華省的網頁以及多個大中 華區的天主教電子媒體,都有張貼楊絳女 史的一篇回憶散文題為「勞神父」,收錄 在《走過人生邊上》一書中。本文稍後 詳加介紹,但筆者在此首先與讀者分享放 在一九九 ○ 年的另一篇散文「小吹牛」。 (筆者按:本文中所引散文,除上述「勞 神父」外,均見於《楊絳散文》(浙江文 藝出版社, 1994 )。文章共寫三則回憶, 第一則記述她幼年在天主教「啟明女塾」 讀書時,往佘山朝聖的樂趣及錦姆姆(修 女)對她的愛惜。她寫道,「我小時,在 天主教會辦的啟明女塾上學,住宿在校。 我們一群小女孩兒對姆姆(修女)的衣著 頗有興趣,據說她們戴三只帽子,穿七條 裙子。我恨不能看看三只帽子和七條裙子 是怎樣穿戴的。」 楊絳在文章中寫道,「啟明稱為『外 教學堂』,專收非教徒學生。天主教徒每 年春天上佘山瞻禮,啟明也組織學生上佘 山。我兩個姐姐都去,可是小孩子是不參加的。我 當時九歲,大姐姐不放心扔下我一人在校,教我找 『校長姆姆』去『問准許』 ── 就是要求去,問准 不准。校長姆姆很高興,一口答應,我就跟著穿裙 子的大同學同去。」 文章中,楊絳為我們保留很珍貴的外教人士 對佘山朝聖的記錄,她說:「帶隊的是年老的錦姆 姆,她很喜歡我,常叫我『小康康』。(筆者按: 楊絳本名「楊季康」。)我們乘小船到佘山,上山 『拜苦路』等等,下山回船休息當時沿著船艙搭 鋪,兩人合睡一鋪,錦姆姆帶我睡。」 接著,楊絳記載了她的頑皮事:「她等大伙 都睡下,才在洋油燈下脫衣服。我裝睡,瞇著眼偷 看。她脫下黑帽子,裡面是雪白的祔帽,下面又有 一只小黑帽。 ⋯⋯ 」

楊絳的頑皮並沒有讓錦姆姆察覺,反而意想不 到地為錦姆姆帶來小小辛勞:「錦姆姆第二天關心 地說:『小康康跑累了,晚上直踢被窩,我起來給 她蓋了三次被子。』我有點心虛,我忍著睏不睡, 為的是要看她脫衣脫帽,她卻直憐我累了。」 不過,楊絳仍為自己經歷滿有自豪,她在文章 這一段落的結尾寫道:「事後我很得意,誰會跟姆 姆一個被窩睡覺呢?只有我呀!」 事實上,楊家與天主教學校,特別是天主教 啟明女中很有淵源;除了上述她們幾姊妹在「啟 明女塾」求學的記載外,一九九三年所寫的「回憶 我的父親」一文中,更談及她的姑母及家中姊妹 兩代女學者,都曾在啟明女中就讀。當中有「我 的二姑母當時和我堂姊同在上海啟明女校讀書, 三姑母在蘇州景海女校讀書,」不但楊絳的「大姐 和二姐都在上海啟明女校上學,她們寄宿學校,只 暑假回家,」她的大姐後來更回饋母校,「我大姐 在上海啟明教書,好是校長姆姆寵愛的高足,一直 留校教法文等課。」據《楊絳散文》的編輯注釋, 「楊壽康(楊絳大姐的本名),曾翻譯布厄瑞( P. )《死亡的意義》(商務, 1940 )。」 Bourger 當然,不得不提的是楊絳在《走過人生邊上》 中題為「勞神父」的散文,她在文章的開頭就直接 了當說:「我小時候,除了家人,最喜歡的是勞神 父。」 文章中除了記述勞神父見面時送她們幾姊妹的 小禮物外,更提到神父藉著一個王子宴請一名叫化 子的比喻,生動地說明「原罪」的源由。當時楊絳 只有九歲,勞神父特別運用一個多層包裝的盒子裝 載著一小盒巧克力,送給年紀小小的楊絳,藉以讓 她明白人生的啟示。 楊絳更回憶她在大學二年級最後一次探望年 老的勞神父,談話之際,勞神父輕聲說:「你知 道嗎?我差一點兒死了。我不久就要回國,不回來 了。」楊絳記述說,「他回國是落葉歸根的意思 吧。他輕輕抱抱我:『不要忘記勞神父。』我心裡 很難受,說不出話,只便勁點頭。當時他八十,我 十八。勞神父是我喜愛的人,經常想念。」 與讀者分享了這麼多有關楊絳感性之言,筆 者想以她的知性感悟作為本文的總結,足以反映出 她與錢鍾書一生的豁達及關愛,背後有深厚的信仰 因緣。在一九四 ○ 年代楊絳有一篇散文題為「聽話 的藝術」,她在收筆時寫道:「我們欽佩羨慕巧妙 的言辭,而言詞笨拙的人,卻獲得我們的同情和喜 愛。大概說話究竟是凡人的藝術,而說話的人是上 帝的創造。」 林瑞琪

楊絳女史與天主教會的情緣

受虐印傭紀錄片播映 喚起公眾關心外傭待遇

,左)和 Gabriel Ordaz

(本報訊)講述外傭受虐問題的紀錄 片《 Erwiana : Justice For All 》(暫譯為 E r w i a n: a 為所有人爭取公義)舉行首映 禮,專程由印尼返港參與的 Erwiana 期望這 經歷能幫助同路人爭取權益,並促使有關 政府改善外傭待遇。 首映禮於早前假香港城市大學舉行, 由亞洲移居人士聯盟舉辦。製作人奧戴 ( Gabriel Ordaz )於片中講述 Erwiana 受虐 後的治療,及她控告僱主與作證的準備過 程。該僱主最終於去年二月被判監六年。 紀錄片導演奧戴( (中) Erwiana

奧戴期望紀錄片能喚醒香港加快改變 外傭待遇,又指內容不僅限於 Erwiana 的故 事,亦描寫外傭被迫離開家園以尋求更好 工作期間,所經歷的困境與辛酸。 在首映禮上邊看紀錄片邊哭, Erwiana 她回憶起小時候如何哭求母親不要離家到 海外工作,自己卻於二十二歲時重蹈母親 覆轍。她感嘆香港與印尼兩地政府在她受 虐後一年仍未改善外傭待遇。現時於印尼 修讀經濟學的 Erwiana 直言這是她的夢想。 參加首映禮的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幹事孔令瑜指希望該片有機會於菲律賓和 印尼播映,讓打算到海外工作的人更懂得 去爭取應有權利。但她直言,香港人並未 有從這虐打案例中得到太多教訓,虐待事 件仍有發生,敢於興訟控告僱主的外傭則 在輿論中備受非議。 一直致力要求香港政府改革外傭條例 的亞洲移居人士聯盟表示,雖然 Erwiana 個 案公義得以伸彰,惟不少外傭受到歧視、 甚或虐待,他們要求政府檢討外傭政策, 撤去一些壓迫外傭的措施,如合約結束後 只准留港兩個星期等。(英)

紀錄片片段

主曆2016年6月26日

公教報 17 文 教


23

公教報

專頁

主曆2016年6月26日

教區醫院牧民委員於剛過去的四月舉辦步行銀禧籌款

醫院牧民委員會25周年 關懷病人 發展義工服務

梁麗桃表示,隨著醫院 牧靈工作者的專業認受程度提 高,醫院會給予他們「榮譽院 牧」名銜,視他們為醫院團隊 成員,而不同宗教醫牧需要修 讀相關宗教課程、臨床牧靈培 訓課及正式受聘於宗教機構。 談到近年的牧靈服務 發展,她指近年醫療服務轉 營,日間醫療服務比例增 加,醫院牧靈工作及義工服 務須配合轉變。他們希望配 合社會需要,思考醫院牧靈 工作方向,並帶動義工服務 去適應新的醫療發展。 她指新設的北大嶼山 醫院亦有派駐牧靈工作者; 而啟德醫院、啟德的香港兒 童醫院、天水圍醫院將相繼 落成,加上廣華醫院即將重 建,都會增加牧靈工作需要。

日間服務需求增加 對於回應醫療服務發 展,牧靈部新界西綜合分區 負責人印菊紅五月六日表示

牧靈工作促進成長 談到牧靈工作上的成 長,印菊紅說當他們面對突 發事件時,需要堅強的心理 質素與應變能力,「感恩的 是自己能偕同天主一起服 務,感受到聖神如何透過我 們支援病人,若我們體會到 天主臨在,便會更有力,關 顧亦更順利」。 她慶幸無論病人有否信 仰,都樂意分享內心故事, 好些更於接受心理疏導和安 慰後無憾地離開人世。「這 經驗強化了我,使我更有力 去關心他們。我探望過的病 人也因此體會到生命的寶貴 價值」。 袁小咪說這份服務拉近 她與天主的關係,「以前自己

左起:印菊紅、梁麗桃、袁小咪

委員會於本年慶祝銀禧 之際開展連串活動,讓教會內 外人士認識他們的服務,包括 剛於四月底舉行的步行籌款; 並計劃稍後舉辦研討會,邀請 專業人士及不同宗教人員分享 如何推動全人照顧。 醫院牧民委員會執行幹 事梁麗桃與同工五月六日接 受本報訪問時說,委員會在 不同醫院派駐牧靈工作者, 到病房關心病人及其家人的 需要。 梁麗桃說,除了牧靈 工作者外,醫院牧民委員會 三百多位義工亦會在牧靈工 作者帶領下到病房關懷病 人。她指平日的探訪時間 內,每間醫院平均會有四至 五位牧靈義工服務,義工會 透過信仰培育裝備自己,並

培訓牧靈工作者

社區支援需求愈來愈大,牧 靈部與堂區須加強支援,如 提供培育配套;醫院內則希 望可以招募能在平日服務的 義工,於日間探訪病人。 她以新界區為例,指其 人口密度增加及專科需要配 套支援,讓牧靈工作有更大 服務空間,故牧靈部及醫院 所屬堂區須招募更多人手。 葛量洪醫院及黃竹坑 醫院的牧靈工作者袁小咪五 月六日說,醫院牧靈義工是 他們的「得力助手」,而每 次探訪後義工會交流經驗, 亦可以藉此培育信徒。「我 們定期舉辦義工訓練班,雖 然未必每位學員都會投入探 訪,但他們能學會聆聽、不 判斷,這亦有助應用於日常 生活中。」

義工到醫院報佳音

開展連串銀禧活動

定期接受培訓,更新對保護 病人私隱、預防感染、保障 工業安全的知識。 梁指委員會每年開辦一 次牧靈義工培訓,每次三十 至四十人;小規模的培訓則 每次十人參加。 此外,她肯定堂區投 入醫院牧民工作的貢獻: 「神父除推動堂區服務病人 外,也支援醫院的教徒醫護 人員,凝聚他們以建立合作 關係,這樣醫護可直接轉介 病人,讓我們能提供即時關 懷。」 委員會亦致力培訓新的 牧靈工作者,故此定期舉辦 臨床牧靈培訓課程(C P E課 程)發展。梁麗桃指他們正 培訓三位導師,兩人可望今 年或明年學成,另一人獲派 到菲律賓受訓;委員會於去 年邀請菲國專門人員來港提 供培訓,讓本地課程能與當 地培訓機構掛勾。該課程每 年開設三班,每班培訓五至 七人,共二十多位學生。

牧靈工作者服務病人

(本報特稿)教區醫 院牧民委員會今年慶祝成立 二十五周年,委員會推動牧 靈工作以回應本地醫療服務 發展的同時,亦培育同工、 義工去關心病人及其家屬的 心靈需要。 教區醫院牧民委員會目 前在約三十間醫院內設有天 主教牧靈部,牧靈工作者聆 聽病人的心聲、關心他們及 其家人的困難;委員會同時 組織牧靈義工探望病人,並 與各醫院合作加強病人的支 援網絡。 昔日不少修道人擔當醫 院牧靈工作的先驅,尤其是 受過醫務訓練的修女。教區 醫院牧民委員會於一九九一 年成立後,聘請及培訓牧靈 工作者,致力把牧靈服務推 廣到各區醫院;委員會同時 與醫護合作,為病人提供更 全面的照顧。二○○○年, 委員會更於明愛醫院正式成 立辦事處。 截至本年初,委員會 有三十九位同工(三位是修 女),其中三十二位是牧靈工 作者;義工則有二百五十四 位,其中一百一十四位定期 到醫院探訪病人。

只是參與彌撒的教友,現在學 會依賴天主」,並學懂無條件 地去愛。「病人於臨終時會有 很多複雜的情緒,我們需要將 之疏理並處理他們與家人的 關係;當病者與家人關係和 諧,心靈才會平安」。 她又表示醫院牧靈服 務能讓病人學習面對生命, 擁抱當中的好與壞:「我學 會把每一天都視為『最後一

日』,更珍惜家人。而病人 的回應幫助我們更好地關顧 他人。」 袁氏同時亦與醫護人員 及牧靈工作組織信仰小團體 組成「心靈綠洲」,成員透 過每週聚會去分擔彼此的困 擾與難題。 此外,為慶祝成立 二十五周年,委員會將於稍後 舉行重聚日和義工日。(煇)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