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25KungKaoPo

Page 1

.鄧普頓獎得主哈力克蒙席 來港推介著作 分享捷克經驗 Kung Kao Po

地址:香港堅道十六號教區中心 . 電話:2522 0487 . 傳真:2521 3095 . 電郵:kkp@kkp.org.hk . 網址:http://kkp.org.hk . 廣告部:ad@kkp.org.hk

德倫理及保護未成年人問題。 比利時是唯一一個申請安樂死不設 年齡限制的國家,惟必須證明當事人承 受無 法 忍 受 的 病 痛 ; 鄰 國 荷 蘭 則 規 定 為十二歲以上。比國法例保障「安樂 死」的權利,而據英國《天主教先驅 報》七月報導,該國一所天主教護養 機 構 因 拒 絕 醫 生 為 一 名 癌病婦人安樂 死,而被判罰款,最後該名婦人轉到私 人地方尋死。

醫生協助病人自殺 ? 倫理中心探討醫療倫理 (本報訊)比利 時 出 現 全 球 首 宗 未成年人獲准接受「安樂死」, 事件 備受爭議。在本地一個醫療倫 理 研 討 會上,講者指醫護人 員 維 護 病 人 生 命時或會面對倫理困難,惟各方 當重視紓緩治療和探討「預設醫 療指示」立法工作。 比利時九月十七日為一名身患絕症 的十七歲兒童進行「安樂死」,事件引 來國際社會廣泛注視,部份人關注到道

教宗方濟各九月十六日探訪羅馬新生嬰孩醫 院和「希望別墅」臨終關懷醫院,以表示生 命從受孕第一刻到自然死亡的整段歷程都當 受尊重。圖示教宗與末期病人家屬擁抱。

聖神修院神哲學院生命倫理資源中 心等合辦研討會,探討「醫生協助 病人自殺」,左起:陳兆愷法官、 榮休教授楊紫芝、梁卓偉教授、 呂志文神父和阮嘉毅醫生。

1928年創刊 2016.9.21付印 今期出紙六張、隨報附送《喜樂少年》 今期出紙六張 第3788號 出版人: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

p9

.中大天主教研究中心撰文 談公教社會倫理與教學

p10

.教宗出席亞西西聚會 與宗教領袖為和平祈禱

p24

本期 提要

主曆2016年9月25日 常年期第廿六主日

在香港,聖神修院神哲學院生命倫 理資源中心聯同多個團體,九月十日假 調景嶺的明愛專上學院舉辦研討會,題 為「醫生協助病人自殺」,探討醫生延 續病人生命的職責、協助病人自殺所引 伸的爭議,以及「預設醫療指示」等議 題,約二百人出席。 主講嘉賓、終審法院非常任法官 陳兆愷指出,醫生當維護病人生命, 即使是回應要求或間接結束病人生 命,也有機會變成協助自殺,這是道 德和法律上不容許的;對於幫助承受 痛苦的病人,目前醫管局指引是提供 紓緩治療。

講者陳兆愷法官 剖析個案談倫理考慮

本身是天主教徒的陳兆愷說,「即 使病人同意,醫生協助結束病人生命, 也會被視為殺人」,而協助自殺亦包括 從旁協助及教唆等。 他指出,只有當治療無效或病人 神智清醒時拒絕接受不必要的治療,醫 護才能撤去治療,這情況不算是協助自 殺;至於陪同病人到瑞士等合法「安樂 死」的國家自殺,則存有爭議。 談到延續病人生命的原則,他指醫 護界尊重生命神聖、病人自決、維護病 人最佳利益、先取得病人同意、正視需 要等原則;這些原則互有關連,有時卻 互有矛盾,在作決定時往往會面對一個 處境,就是無論做甚麼決定都會帶來不 同方面的傷害。 陳說,部份維持病人生命的措 施,或令人面對矛盾,當各方愈來愈 難做決定時,反映出更需要去建立 共識;設立「預設醫療指示」,則 有助病人預先對未來的醫療方案表 達意願。 對於減輕末期病人痛苦,他引述 醫管局指引稱,當醫治無效時,醫生 可給予病人紓緩治療,同時支援病人 家屬。他說,在醫護與病人家屬商討 共識的過程中,各方都應當尊重預設 醫療指示。但他提醒,當病人未能清 醒地作決定時,在目前的法例框架

下,誰人可替病者作最終決定,則仍 有爭議。

楊紫芝:當善用紓緩治療

回應環節上,香港大學李嘉誠醫 學院內科學系榮休教授楊紫芝說,相 比起末期病人,慢性病人的痛苦持續 多年,生存意志備受挑戰,當病人有 意尋死,其實各方更應反思關顧是否 足夠,她說:「醫生較難給予精神上 的安慰,故此,我很欣賞紓緩治療團 隊的工作。」 天主教徒楊紫芝肯定「預設醫療 指示」的作用,她又強調紓緩治療與協 助自殺不同。她說,紓緩治療可以是打 止痛針減少痛苦,不用非自然方式延長 生命;而社會亦需要維護人人平等的價 值,假如「有錢人才能換心,窮人卻不 能,這會造就不平等的世界」。

梁卓偉:預設指示有利醫療

另一回應嘉賓、香港大學李嘉誠 醫學院院長梁卓偉教授說,本地仍未為 「預設醫療指示」立法,當醫生與病人 家屬意見不一時,壓力便落在醫護身 上,他呼籲當局盡快立法,「還同工公 道、給病人家屬保障」;立法前有關方 面也要幫助醫生作決定,例如建立資料 庫讓醫生參考病例。 天主教徒梁卓偉說,法律改革委 員會十多年前已建議為預設醫療指示立 法,惟目前醫生仍然難以完全執行沒有 法律效力的預設醫療指示。 信仰反思環節上,生命倫理資源 中心主任呂志文神父說,基督徒於生命 終結時須學習放手,接受死亡,而不是 盲目追求延長生命。他指病人的心靈需 要非醫藥所能滿足,教會團體應加強支 援臨終病人,加強同理心,同時不局限 於前線關懷,在整體氛圍中亦應該推廣 「關懷的倫理」。 與會的天主教醫生協會會長梁焯 薪醫生對本報說,目前醫院投放於紓 緩治療的資源相對不多,在需求日益 增加下,醫院應給予末期病人更多支 援 。 (鄧)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