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遺產
格 拉 茨 城 歷 史 中 心 與 埃 根 博 格 城 堡 ( 1 5 6 8 - 1 6 3 4 ) 貢 德 爾 地 區 的 法 ⻄ 爾 蓋 比 城 堡 ( 1 6 C - 1 7 C ) 涅 斯 維 日 的 拉 濟 維 烏 家 族 城 堡 建 築 群 ( 1 6 C - 1 9 3 9 ) 阿 散 蒂 傳 統 建 築 ( 1 8 C ) 庫 伯 佩 迪 地 下 城 ( 2 0 C )
孔子的廟宇、墓地和府邸位於山東省的曲阜。孔廟是公元前478年 為紀念孔子而興建的,千百年來屢毀屢建,到今天已經發展成超過 100座殿堂的建築群。孔林裡不僅容納了孔子的墳墓,而且他的後 裔中,有超過10萬人也葬在這裡。當初小小的孔宅如今已經擴建 成一個龐大顯赫的府邸,整個宅院包括了152座殿堂。曲阜的古建 築群之所以具有獨特的藝術和歷史特色,應歸功於2000多年來中
曲 阜 孔 廟 、 孔 林 和 孔 府 ( 中 國 ) 公 元 前 4 7 8 年
國歷代帝王對孔子的大力推崇。
巴 斯 城 ( 英 國 ) 公 元 4 3 - 1 0 1 8 巴 斯 城 最 開 始 是 羅 馬 人 的 溫 泉 城 , 在 中 世 紀 變 成 了 重 要 的 毛 紡 織 工 業 中 心 。 在 1 8 世 紀 , 喬 治 三 世 統 治 時 期 , 吸 取 了 帕 拉 第 奧 建 築 風 格 的 靈 感 而 把 巴 斯 城 建 成 為 新 式 和 古 典 式 建 築 物 融 合 統 一 的 優 美 城 市 。
布 達 佩 斯 ( 匈 牙 利 ) 公 元 6 2 - 現 今 和 布 達 佩 斯 有 關 的 歷 史 記 載 開 始 於 羅 馬 帝 國 2 9 年 所 建 立 的 城 堡 , 隨 著 時 間 的 發 展 , 在 此 地 築 起 城 堡 , 成 為 重 要 的 戰 略 要 地 。 陸 續 遭 到 蒙 古 、 鄂 圖 曼 、 奧 地 利 . . . . . . 等 國 家 佔 領 , 進 而 發 展 出 許 多 文 化 融 合 的 建 築 形 式 , 甚 至 吸 收 這 些 文 化 後 , 逐 漸 發 展 出 一 套 屬 於 自 己 的 建 築 文 化 。
五 箇 山 合 掌 集 落 ( 日 本 ) 1 3 C 傳 說 這 種 建 築 形 式 是 1 3 世 紀 初 平 氏 家 族 在 源 平 合 戰 戰 敗 後 遁 入 深 山 , 為 了 禦 寒 並 躱 避 追 兵 而 建 造 的 。 目 前 保 存 下 來 的 建 築 物 大 約 是 在 江 戶 時 代 中 後 期 興 建 的 。 其 特 色 是 以 茅 草 覆 蓋 的 屋 頂 , 呈 人 字 型 的 屋 頂 如 同 雙 手 合 十 一 般 , 於 是 就 被 稱 為 「 合 掌 」 。 合 掌 造 為 木 造 建 築 物 , 在 興 建 的 過 程 中 完 全 不 用 釘 子 , 但 仍 然 十 分 牢 固 。 合 掌 造 的 屋 頂 十 分 陡 峭 , 這 是 使 積 雪 容 易 滑 落 不 會 堆 積 , 以 避 免 冬 季 的 大 雪 將 屋 頂 壓 垮 。
福 建 圍 樓 ( 中 國 ) 1 6 C 福 建 圍 樓 因 為 其 依 山 就 勢 、 就 地 取 材 、 囊 括 全 族 的 便 利 性 , 被 認 為 是 中 國 各 式 ⺠ 居 中 的 一 個 大 分 類 。 而 1 5 7 3 年 的 《 漳 州 府 志 兵 防 志 》 則 記 載 漳 州 地 區 居 ⺠ 開 始 建 築 土 寨 以 抵 禦 海 寇 的 騷 擾 。 最 初 的 圓 形 兵 寨 只 有 一 層 , 後 來 逐 漸 演 變 為 ⺠ 居 , 為 了 節 省 耕 地 , 便 向 高 發 展 , 成 為 多 層 圓 土 樓 。 客 家 系 由 中 原 遷 移 到 閩 南 , 帶 來 中 原 的 四 合 院 形 式 , 又 因 防 衛 需 要 , 建 立 厚 土 牆 , 這 便 是 最 初 圍 樓 的 來 源 。
陶 斯 普 韋 布 洛 ( 美 國 ) 陶 斯 普 韋 布 洛 位 於 新 墨 ⻄ 哥 , 是 一 個 擁 有 悠 久 歷 史 的 村 落 , 普 韋 布 洛 曾 經 是 一 個 集 貿 中 心 由 土 磚 構 成 5 層 的 樓 房 和 1 6 世 紀 歐 洲 人 第 一 次 登 入 美 洲 時 的 樣 子 幾 乎 沒 有 變 化 。 在 這 裡 大 量 的 多 層 土 磚 建 築 物 已 經 存 在 了 上 千 年 。 有 資 料 顯 示 , 這 些 建 築 物 大 約 修 建 於 公 元 1 0 0 0 - 1 4 5 0 年 間 , 到 2 0 0 6 年 這 裡 的 居 ⺠ 約 有 1 5 0 人 。 土 磚 是 一 種 使 用 沙 子 、 泥 土 、 水 和 麥 稈 糞 便 等 纖 維 混 合 製 成 的 建 築 材 料 。 這 種 土 磚 房 與 土 窖 類 似 , 在 熱 帶 沙 漠 氣 候 的 地 區 相 當 常 用 。
格 拉 茨 城 歷 史 中 心 與 埃 根 博 格 城 堡 ( 奧 地 利 ) 公 元 1 5 6 8 - 1 6 3 4 格 拉 茨 城 作 為 一 家 展 現 中 歐 城 市 區 域 的 文 化 遺 產 單 位 , 格 拉 茨 依 然 富 有 活 力 , 堪 稱 文 化 遺 產 的 典 範 。 此 次 擴 展 增 加 了 格 拉 茨 城 歷 史 中 心 以 ⻄ 約 三 公 里 的 埃 根 博 格 城 堡 。 1 6 2 5 年 , 埃 根 博 格 城 堡 在 奧 地 利 1 7 世 紀 最 有 影 響 的 政 治 人 物 漢 斯 • 烏 爾 里 希 • 馮 • 埃 根 博 格 公 爵 ( 1 5 6 8 年 至 1 6 3 4 年 ) 原 有 城 堡 的 基 礎 上 開 始 興 建 。 城 堡 的 建 築 保 存 極 其 完 好 , 建 築 風 格 和 內 部 裝 飾 體 現 了 意 大 利 文 藝 復 興 時 代 晚 期 以 及 巴 洛 克 時 期 的 影 響 。
貢 德 爾 地 區 的 法 ⻄ 爾 蓋 比 城 堡 ( 衣 索 比 亞 ) 公 元 1 6 - 1 7 C 法 ⻄ 爾 蓋 比 要 塞 在 1 6 世 紀 和 1 7 世 紀 曾 是 埃 塞 俄 比 亞 皇 帝 法 ⻄ 利 達 斯 ( F A S I L I D E S ) 及 其 繼 任 者 們 的 住 所 。 該 城 由 9 0 0 米 ⻑ 的 城 牆 環 繞 , 城 內 有 宮 殿 、 教 堂 、 修 道 院 和 獨 特 的 公 共 和 私 人 建 築 , 明 顯 地 反 映 了 印 度 和 阿 拉 伯 風 格 的 影 響 。 後 來 , 耶 穌 會 傳 教 士 又 把 巴 洛 克 風 格 帶 到 了 貢 德 爾 , 改 變 了 它 原 有 的 風 貌 。
涅斯維日的拉濟維烏家族城堡建築群(白俄羅斯)
公元16C-1939
涅斯維日的拉濟維烏家族城堡建築群位於白俄羅斯中部,由拉濟維烏王 朝(the Radziwill dynasty)從16世紀開始建造,到1939年完工。拉濟 維烏王朝誕生了許多歐洲歷史和文化領域的重要人物,由於他們的努 力,涅斯維日在科學、藝術、工藝和建築方面產生了巨大影響。建築群 包括寢宮、基督聖體教堂及相應的環境景觀,宮殿內有10座相連的建 築,形成一個六邊形庭院建築體系。宮殿和基督聖體教堂這樣意義非凡 的建築原型,顯示了整個歐洲中部和俄羅斯的建築發展。
阿散蒂傳統建築(迦納共合國)
公元18C
阿散蒂傳統建築位於加納庫馬⻄東北部,是18世紀達到頂峯的偉大的阿 散蒂文明保留下來的最後痕跡。
建築結構有鮮明的⻄非特色,數幢住宅組成一個寬闊的⻑方形院落,牆 面採用套土坯建成,表面經過防水處理,房頂為混合的泥層,可見當時 的建築藝術所達到的高超程度。住宅中心是露天落院,其中兩塊空地略 高於院落地面,是祭祀時歌手和鼓樂手使用的台子。這種傳統建築形式
在聖殿和陵墓仍然採用。牆面上有許多精美的繪畫,大多數以象徵性圖 案表現⺠間格言、諺語等,這種象徵性的繪畫在非洲地區是不多見的。
庫 伯 佩 迪 地 下 城 ( 澳 洲 ) 庫 伯 佩 迪 地 下 城 位 於 澳 大 利 亞 最 乾 旱 的 地 區 , 原 本 是 一 塊 不 毛 之 地 , 1 9 1 5 年 , 有 人 偶 然 在 這 裏 發 現 了 蛋 白 石 礦 , 從 此 變 改 變 這 塊 不 毛 之 地 的 命 運 。 由 於 氣 候 條 件 過 於 嚴 酷 , 礦 工 們 開 始 向 山 坡 裏 挖 掘 洞 穴 以 尋 找 棲 息 之 地 不 過 只 是 想 在 炎 炎 烈 日 下 找 到 一 個 喘 息 之 處 , 但 最 終 卻 建 立 了 一 個 地 下 小 鎭 。 這 裏 所 提 到 的 地 下 並 不 是 直 接 在 地 上 向 下 鑽 洞 , 而 是 在 小 山 包 的 下 面 向 裏 挖 洞 。
台 灣 建 築 5 0 選
案例淸單 :
淸領時期 1683 - 1895
新屋范姜老屋(乾隆 1762)
望安花宅(乾隆1768)
麻豆大埕郭舉人宅(乾隆 1775)
芳蘭大厝(嘉慶 1806)
陳悅記祖宅(嘉慶 1807)
浦邊周宅(嘉慶 1813)
布袋蔡家古厝(嘉慶 1820)
鄭用錫宅第(道光 1837)
烈嶼吳秀才厝(道光 1840 )
馬興陳宅(益源大厝)(道光 1846)
劉五福公廳(1850)
大村武魁新厝(咸豐 1859)
李騰芳古宅(1860)
陳三綱堂(嘉慶、道光1860)
永靖忠實第(嘉慶、道光 1860)
義芳居古厝(光緒 1876)
龍井林宅(光緒 1876)
社子島溪洲底王宅(光緒 1880)
林本源園邸(1893)
霧峰林家(1893)
日治時期 1895 - 1945
龍安坡黃宅濂讓居(光緒 1897)
北投中心新村聚落
泰山李石樵故居(1900) 嚴家淦故居(1900)
北埔姜屋天水堂(新屋) (1907)
九如鄉耆老村龔家古厝 (1910)
北門嶼陳家古厝(1911)
外埔劉秀才屋(1919)
板橋浮洲劉氏古厝(1920)
陳天來故居(1920)
陳善述老宅(1925)
芳苑洪家古厝 (1928)
宮原武熊宅邸(1929)
原住吉秀松宅邸(1930) 臨沂街65巷11號日式住宅 (1930)
范朝燈故居(1930S) 萬華林宅(1935)
平鎭千頃第(1935) 大湖竹篙屋吳屋伙房(重建於 1935)
外埔黃宅(黃來旺故居) (1936)
講美吳玉樹古宅(1938) 李克承博士故居(1943)
原 淸 水 信 義 新 村 ( 1 9 2 71 9 4 9 ) 彰 化 中 興 莊 ( 1 9 5 0 ) 林 語 堂 故 居 ( 1 9 6 6 ) 錢 穆 故 居 ( 1 9 6 8 ) 張 羣 故 居 ( ⺠ 國 1 9 7 7 ) 摩 耶 精 舍 ( 張 大 千 園 邸 ) ( 1 9 7 8 ) 卯 澳 吳 家 樓 仔 厝 ( 1 9 8 0 ) 大 溪 簡 送 德 古 宅 ( 1 9 8 7 ) ⺠ 國 時 期 1 9 4 5 - 現 今
淸 代 1 6 8 3 - 1 8 9 5 新 屋 范 姜 老 屋 ( 第 一 幢 ) 桃 園 乾 隆 1 7 6 2 經 過 范 姜 家 族 在 新 屋 歷 經 二 百 餘 來 的 經 營 , 為 具 有 客 家 特 色 的 五 座 老 屋 , 格 局 皆 為 三 合 院 , 外 圍 有 磚 牆 圍 繞 , 整 體 建 築 成 口 字 形 。 因 年 久 失 修 , 經 共 同 決 議 , 自 2 0 0 6 年 初 起 改 建 為 單 殿 寺 廟 建 築 的 范 姜 觀 音 寺 淸 代 家 族 單 位 特 色 點 : 因 重 建 , 將 老 屋 拆 下 來 的 尺 磚 、 鵝 卵 石 、 唐 山 石 , 重 新 安 裝 於 新 建 觀 音 寺 裡 , 有 著 傳 承 的 精 神
花 宅 聚 落 是 澎 湖 地 區 保 存 較 完 整 的 澎 湖 傳 統 聚 落 之 一 。 漢 人 3 0 0 多 年 前 移 ⺠ 到 此 , 先 ⺠ 觀 察 地 形 , 周 圍 山 丘 環 繞 , 宛 如 花 瓣 環 繞 著 花 心 , 於 是 在 花 心 ( 山 仔 尾 頂 ) 附 近 墾 地 築 屋 , 因 此 名 為 「 花 宅 」 。 台 灣 光 復 後 , 以 地 理 位 置 在 望 安 鄉 本 島 四 個 村 落 的 中 央 , 而 更 名 為 「 中 社 」 村 。 淸 代 家 族 單 位 望 安 花 宅 澎 湖 乾 隆 1 7 6 8
本 建 物 原 為 三 落 , 雖 僅 存 前 二 落 , 然 其 建 物 構 法 、 形 制 保 留 了 傳 統 建 築 元 素 , 表 現 不 同 時 代 營 造 技 術 之 特 色 , 例 如 磚 砌 方 式 和 鐵 剪 刀 壁 鎖 , 且 郭 氏 族 人 多 為 地 方 舉 人 、 保 正 及 教 育 界 人 士 , 反 映 麻 豆 大 埕 地 區 發 展 史 之 縮 影 。 淸 代 麻 豆 大 埕 郭 舉 人 宅 台 南 乾 隆 1 7 7 5 家 族 單 位 馬 背 型 屋 脊
淸 代 芳 蘭 大 厝 台 北 嘉 慶 1 8 0 6 屋 主 陳 家 原 為 福 建 泉 州 安 溪 移 ⺠ , 原 始 平 面 格 局 屬 於 三 合 院 , 俗 稱 正 身 帶 雙 護 龍 。 建 材 採 用 本 地 的 石 材 與 大 陸 運 來 的 杉 木 與 磚 頭 。 外 牆 水 車 垛 以 泥 塑 裝 飾 。 家 族 單 位 外 牆 水 車 垛 以 泥 塑 裝 飾 , 門 額 及 窗 上 亦 有 泥 塑 字 樣 , 雖 經 歲 月 腐 蝕 , 仍 可 見 其 精 緻 之 手 工 藝 術 。
為 當 地 陳 氏 家 族 祠 廟 。 四 合 院 採 福 建 盛 行 的 閩 南 建 築 , 閩 南 語 俗 稱 「 伸 手 」 護 龍 式 四 合 院 , 在 1 8 3 2 年 , 因 為 人 丁 昌 盛 , 在 其 周 圍 擴 建 另 一 座 四 合 院 和 提 供 住 居 的 廂 房 , 逐 漸 成 為 陳 氏 家 族 所 認 定 的 祠 廟 。 因 為 創 棒 人 陳 遜 言 的 四 子 「 陳 維 英 」 考 中 舉 人 , 任 教 於 許 多 書 院 , 被 尊 稱 為 老 師 , 因 此 此 宅 也 俗 稱 為 「 老 師 府 」 。 淸 代 陳 悅 記 祖 宅 台 北 嘉 慶 1 8 0 7 家 族 單 位
位 處 金 門 海 岸 , 此 地 臨 海 , 海 洋 資 源 豐 富 , 地 形 平 緩 , 交 通 發 達 , 周 氏 祖 先 以 「 濂 溪 」 為 堂 號 , 淸 楚 表 明 其 為 宋 代 周 敦 頤 之 後 。 此 宅 在 被 列 入 古 蹟 之 前 , 曾 經 過 三 次 的 增 建 與 整 修 , 每 次 整 修 的 痕 跡 都 留 在 建 築 上 , 呈 現 出 不 同 時 期 的 材 料 與 工 法 。 淸 代 浦 邊 周 宅 金 門 嘉 慶 1 8 1 3 家 庭 單 位
咾 咕 石 本 宅 為 1 9 2 5 年 興 建 , 為 嘉 義 地 區 罕 見 保 存 完 整 的 咾 咕 石 屋 , 正 廳 畫 棟 雕 樑 , 彩 繪 磁 磚 古 意 盎 然 , 建 築 角 落 柱 子 由 大 塊 咾 咕 石 裁 切 , 是 年 代 更 久 、 埋 在 海 裡 更 深 的 珊 瑚 岩 體 , 較 為 罕 見 。 可 惜 的 是 , 除 了 咾 咕 石 牆 面 和 和 木 雕 正 身 , 但 刻 有 「 蒲 陽 衍 派 」 堂 號 的 門 樓 及 兩 側 廂 房 皆 為 都 市 計 畫 範 圍 內 , 不 久 後 即 將 拆 除 , 許 多 地 方 人 士 皆 感 到 惋 惜 。 淸 代 布 袋 蔡 家 古 厝 ( 咕 咾 石 ) 嘉 義 嘉 慶 1 8 2 0 家 族 單 位
位 於 新 竹 市 , 風 格 和 金 門 ⺠ 居 類 似 , 山 牆 馬 背 較 大 且 弧 度 緩 , 分 為 四 棟 建 築 , 進 士 第 、 春 官 第 、 吉 利 第 、 鄭 氏 家 廟 , 經 歷 二 次 大 戰 後 , 僅 前 二 座 倖 存 至 今 。 進 士 第 的 木 雕 、 獅 座 、 漏 窗 、 旗 桿 座 等 . . . . . . 等 等 , 反 映 其 歷 史 悠 久 和 科 舉 功 名 的 象 徵 。 淸 代 鄭 用 錫 宅 第 新 北 道 光 1 8 3 7 家 族 單 位 大 厝 分 為 五 部 分 , 現 存 四 部 分 , 均 為 三 落 式 。 其 中 一 座 懸 有 「 進 士 第 」 匾
為 烈 嶼 島 上 建 築 面 積 最 大 的 古 厝 , 形 式 為 二 進 左 右 雙 護 龍 的 三 落 大 合 院 , 自 吳 家 第 五 代 孫 考 中 秀 才 之 後 , 古 厝 前 埕 興 建 書 齋 、 學 堂 , 免 費 教 育 子 弟 , 深 受 鄰 里 愛 戴 , 「 秀 才 厝 」 因 此 得 名 。 屋 頂 設 計 為 「 硬 山 二 批 水 」 , 同 時 出 現 了 燕 尾 和 馬 背 兩 種 屋 脊 形 式 , 為 精 美 華 麗 、 工 構 嚴 謹 的 大 厝 , 値 得 人 們 細 細 欣 賞 。 淸 代 烈 嶼 吳 秀 才 厝 金 門 道 光 1 8 4 0 家 族 單 位
為 淸 領 時 期 台 灣 彰 化 南 門 外 的 陳 氏 一 族 所 建 , 益 源 大 厝 為 台 灣 少 數 保 存 完 整 的 大 宅 之 一 , 僅 次 於 板 橋 林 家 和 霧 峰 林 家 宅 邸 。 其 平 面 共 分 為 三 進 , 並 向 兩 旁 護 龍 不 斷 擴 張 , 使 得 中 央 獨 立 的 正 廳 , 居 於 層 層 包 圍 的 四 合 院 中 , 形 成 具 有 防 衛 功 能 的 大 莊 園 , 淸 代 馬 興 陳 宅 ( 益 源 大 厝 ) 彰 化 道 光 1 8 4 6 家 族 單 位
「 大 南 劉 家 祖 厝 」 即 為 地 方 熟 知 的 劉 五 福 公 廳 。 除 正 廳 外 , 有 左 三 右 二 共 計 五 護 龍 , 形 成 多 護 龍 合 院 建 築 ; 劉 家 早 年 經 營 糖 廍 致 富 , 目 前 劉 家 祖 厝 仍 有 當 年 製 糖 之 石 臼 , 見 證 過 去 發 展 的 歷 史 。 其 正 廳 上 方 有 書 寫 「 燕 翼 詒 謀 」 四 字 , 指 能 夠 庇 佑 後 人 的 祖 先 , 亦 祈 望 在 外 發 展 的 後 代 , 不 可 懈 怠 忘 祖 , 要 像 候 鳥 燕 子 一 樣 , 每 年 都 要 回 來 古 厝 老 家 , 共 謀 家 族 的 發 展 淸 代 劉 五 福 公 廳 台 中 道 光 1 8 5 0 家 族 單 位
武 魁 新 厝 為 一 進 一 院 三 合 院 , 院 主 入 口 設 有 一 院 門 , 正 身 前 設 有 軒 亭 , 左 右 各 有 三 隴 護 龍 , 右 側 最 外 兩 隴 護 龍 間 設 有 牆 門 。 院 埕 外 有 一 風 水 池 。 正 身 右 護 龍 改 為 鋼 筋 混 凝 土 造 現 代 房 舍 ; 左 護 龍 毀 壞 後 , 現 況 搭 有 鐵 棚 架 , 內 部 原 明 間 處 神 明 廳 仍 供 奉 於 原 位 。 右 護 龍 與 外 護 龍 間 設 有 兩 道 前 院 門 , 為 淸 水 紅 磚 牆 面 。 淸 代 大 村 武 魁 新 厝 彰 化 咸 豐 1 8 5 9 家 族 單 位
其 建 築 範 圍 相 當 大 , 主 建 築 的 規 模 為 兩 落 四 護 龍 , 形 勢 完 整 。 整 體 配 置 有 一 道 明 確 的 中 軸 線 , 廳 堂 與 門 廳 位 於 中 軸 線 上 , 與 兩 側 的 兩 道 護 龍 共 同 圍 塑 中 庭 , 形 成 建 築 群 的 核 心 , 各 空 間 依 其 尊 卑 次 序 由 此 向 外 漸 次 減 低 。 最 精 彩 的 地 方 在 於 木 雕 部 份 , 不 但 數 量 多 而 且 雕 工 均 屬 上 乘 , 門 廳 前 的 凹 壽 部 份 是 本 建 築 的 門 面 , 也 是 雕 刻 藝 術 展 現 的 地 方 , 各 類 花 草 鳥 獸 , 線 條 柔 美 , 細 膩 與 雄 渾 兼 具 , 具 有 極 高 的 藝 術 水 準 。 淸 代 李 騰 芳 古 宅 桃 園 咸 豐 1 8 6 0 家 族 單 位
此 宅 為 兩 進 之 三 合 院 , 左 右 雙 護 龍 , 以 磚 造 為 主 , 間 用 土 埆 , 空 間 甚 大 , 除 正 門 外 , 左 右 護 龍 尙 有 側 門 進 出 。 由 於 年 久 失 修 曾 大 加 整 建 , 故 兩 廂 屋 頂 改 舖 日 式 灰 瓦 , 正 廳 亦 改 舖 洋 式 紅 瓦 , 牆 面 之 閩 南 古 磚 亦 多 為 紅 磚 取 代 , 頗 損 舊 觀 。 不 過 也 能 從 這 些 變 化 中 看 出 整 座 建 築 隨 著 時 間 的 遞 嬗 。 淸 代 陳 三 綱 堂 台 中 嘉 慶 1 8 6 0 家 族 單 位
建 築 群 組 包 含 兩 部 分 : 一 為 忠 實 第 、 一 為 老 師 府 。 忠 實 第 為 二 進 二 院 埕 三 合 院 , 左 右 護 龍 外 各 有 一 隴 護 龍 , 第 一 進 正 身 右 後 方 及 左 護 龍 前 方 各 有 一 口 水 井 。 老 師 府 為 兩 進 兩 院 埕 四 合 院 , 第 一 進 門 廳 前 原 有 一 軒 亭 , 現 僅 餘 四 根 支 柱 , 格 局 及 尺 度 較 小 。 丘 逢 甲 幼 年 時 曾 於 此 唸 書 , 日 治 初 期 組 織 抗 日 團 體 時 , 曾 躱 藏 居 住 於 此 , 具 重 要 的 歷 史 意 義 。 淸 代 永 靖 忠 實 第 彰 化 嘉 慶 1 8 6 0 家 族 單 位
這 座 三 合 院 古 宅 為 典 型 的 臺 北 盆 地 古 宅 , 正 身 入 口 作 凹 壽 式 , 其 主 要 特 色 為 防 禦 系 統 的 設 計 , 正 身 及 護 龍 之 牆 壁 皆 為 堅 固 之 磚 石 厚 牆 。 門 窗 開 口 較 少 , 且 暗 藏 許 多 銃 眼 , 另 在 外 護 龍 建 二 層 樓 的 銃 櫃 , 備 盜 匪 來 犯 時 可 以 還 擊 自 保 。 近 代 臺 北 都 市 發 展 迅 速 , 像 義 芳 居 這 類 淸 代 古 宅 第 已 經 愈 來 愈 少 了 , 它 對 臺 北 的 開 拓 有 歷 史 見 證 作 用 。 淸 代 義 芳 居 古 厝 臺 北 光 緒 1 8 7 6 家 族 單 位
古 蹟 範 圍 包 括 正 身 、 內 外 護 龍 、 書 館 ( 左 外 護 龍 ) 、 內 埕 及 門 樓 。 建 築 沿 用 傳 統 合 院 建 築 的 框 構 , 以 院 牆 及 建 築 圍 繞 而 成 的 半 開 敞 式 三 合 院 及 內 埕 為 主 體 , 由 正 身 、 耳 房 及 兩 側 護 龍 與 左 側 的 書 館 所 組 成 。 三 開 間 之 正 身 之 前 , 有 等 寬 的 八 柱 軒 亭 , 作 為 室 內 與 室 外 的 過 渡 , 兩 側 有 左 右 耳 房 與 左 右 護 龍 厝 連 接 ; 。 是 一 座 單 進 五 開 間 三 護 厝 帶 軒 的 ⺠ 居 建 築 。 淸 代 龍 井 林 宅 台 中 光 緒 1 8 7 6 家 族 單 位
建 物 正 身 立 面 為 磚 造 「 凹 壽 」 形 式 , 屋 簷 下 有 牙 子 砌 裝 飾 及 通 氣 窗 , 左 右 硬 挑 步 通 上 有 短 柱 及 斗 拱 , 顯 示 原 為 木 構 造 。 內 部 可 見 木 造 穿 斗 式 屋 架 , 正 門 木 板 雙 開 門 , 門 窗 與 屋 簷 間 設 有 橫 披 窗 , 室 內 牆 上 部 為 編 竹 夾 泥 牆 , 下 部 有 木 造 台 度 。 建 築 物 保 存 社 子 島 早 期 家 屋 風 貌 , 具 地 方 構 築 、 地 域 特 色 , 合 院 格 局 及 正 廳 構 造 保 存 完 整 。 淸 代 社 子 島 溪 洲 底 王 宅 台 北 光 緒 1 8 8 0 家 族 單 位
仿 蘇 州 留 園 設 計 , 是 台 灣 目 前 僅 存 最 完 整 的 林 園 建 築 , 建 築 可 分 為 「 園 」 、 「 邸 」 兩 部 分 , 園 又 被 稱 為 「 板 橋 林 家 花 園 」 , 邸 即 為 居 住 地 , 為 庭 園 ⻄ 側 的 三 落 大 厝 , 庭 園 有 許 多 特 色 景 觀 , 包 含 : 汲 古 書 屋 、 方 鑑 齋 、 來 靑 閣 、 香 玉 簃 、 觀 稼 樓 、 定 靜 堂 、 月 波 水 榭 、 榕 蔭 大 池 、 敬 字 亭 . . . . . . 等 等 , 為 台 灣 知 名 的 特 色 林 園 和 觀 光 勝 地 。 林 本 源 園 邸 新 北 光 緒 1 8 9 3 家 族 單 位 淸 代 - 日 治
由 頂 厝 、 下 厝 及 萊 園 等 三 大 部 分 組 成 。 頂 厝 為 林 奠 國 家 族 在 光 緒 年 間 所 建 , 包 括 景 薰 樓 、 蓉 鏡 齋 、 頤 圃 、 新 厝 等 。 下 厝 四 大 厝 並 排 而 成 , 均 為 座 東 朝 ⻄ , 其 中 以 五 進 的 「 宮 保 第 」 最 為 壯 觀 。 萊 園 是 林 允 卿 為 娛 親 而 闢 建 花 園 , 仿 老 萊 子 娛 親 而 稱 萊 園 , 包 括 五 桂 樓 、 小 習 池 、 荔 枝 島 、 歌 台 ( 改 為 飛 觴 醉 月 亭 ) 、 林 氏 祖 墳 及 櫟 社 廿 年 紀 念 碑 。 淸 代 - 日 治 霧 峰 林 家 台 中 光 緒 1 8 9 3 家 族 單 位
日 治 1 8 9 5 - 1 9 4 5 此 宅 又 稱 「 懋 德 居 」 , 坐 落 於 新 北 市 泰 山 區 , 李 石 樵 為 日 治 時 期 臺 灣 本 島 出 身 代 表 性 畫 家 。 懋 德 居 為 臺 北 近 郊 品 質 極 高 的 古 宅 第 。 周 圍 有 完 整 的 圍 牆 環 繞 , 排 水 系 統 設 計 優 良 , 左 外 側 仍 有 竹 圍 圍 界 , 為 單 院 加 左 右 護 龍 空 間 。 建 築 尙 留 古 風 貌 。 內 部 雕 刻 精 美 , 屋 身 高 大 氣 派 , 細 部 的 作 工 精 緻 , 深 具 藝 術 價 値 日 治 家 族 單 位 龍 安 坡 黃 宅 濂 讓 居 臺 北 1 8 9 7
中 心 新 村 是 北 投 醫 院 眷 村 日 俄 戰 爭 時 容 納 大 量 經 由 新 北 投 車 站 後 送 的 日 本 傷 兵 。 第 二 次 大 戰 後 警 備 總 部 接 收 當 作 國 軍 宿 舍 擴 建 , 具 有 溫 泉 公 共 澡 堂 的 軍 醫 眷 村 聚 落 , 多 為 磚 瓦 及 木 造 建 築 , 包 含 日 遺 磚 造 眷 舍 、 日 遺 木 造 眷 舍 、 婦 聯 會 木 造 眷 舍 。 日 治 北 投 中 心 新 村 聚 落 台 北 自 日 本 時 代 陸 續 建 成 聚 落 群
此 宅 又 稱 「 懋 德 居 」 , 坐 落 於 新 北 市 泰 山 區 , 李 石 樵 為 日 治 時 期 臺 灣 本 島 出 身 代 表 性 畫 家 。 懋 德 居 為 臺 北 近 郊 品 質 極 高 的 古 宅 第 。 周 圍 有 完 整 的 圍 牆 環 繞 , 排 水 系 統 設 計 優 良 , 左 外 側 仍 有 竹 圍 圍 界 , 為 單 院 加 左 右 護 龍 空 間 。 建 築 尙 留 古 風 貌 。 內 部 雕 刻 精 美 , 屋 身 高 大 氣 派 , 細 部 的 作 工 精 緻 , 深 具 藝 術 價 値 淸 代 - 日 治 家 族 單 位 泰 山 李 石 樵 故 居 新 北 1 9 0 0
此 地 原 為 日 治 時 期 台 灣 銀 行 高 級 官 員 之 宿 舍 , 主 體 建 築 為 洋 式 , 另 外 在 主 體 建 築 東 側 , 在 大 約 1 9 2 0 年 代 增 建 日 式 木 造 房 舍 , 成 為 一 組 和 洋 並 存 的 建 築 , 四 周 並 設 有 優 美 的 庭 園 , 使 這 座 官 邸 成 為 和 洋 混 合 風 格 , 頗 具 特 色 。 嚴 家 淦 先 生 曾 出 任 台 灣 銀 行 董 事 ⻑ , 及 歷 任 政 府 多 項 官 職 , 最 後 榮 登 副 總 統 及 總 統 , 對 台 灣 經 濟 、 政 治 貢 獻 極 大 。 日 治 嚴 家 淦 故 居 台 北 1 9 0 0 家 庭 單 位
淸 光 緒 3 3 年 ( 1 9 0 7 年 ) 由 金 廣 福 墾 號 首 墾 姜 秀 鑾 之 家 族 創 建 , 是 淸 代 台 灣 沿 山 地 區 規 模 最 大 的 武 裝 拓 墾 組 織 , 對 台 灣 土 地 開 發 史 、 族 群 互 動 具 重 要 意 義 。 此 宅 在 漢 人 傳 統 合 院 的 空 間 配 置 型 態 中 , 融 合 了 客 、 閩 丶 日 式 的 建 築 結 構 技 術 與 住 宅 文 化 , 為 多 文 化 載 髖 , 極 具 時 代 特 色 。 如 外 觀 使 用 閩 南 特 色 的 紅 磚 , 但 內 部 卻 圍 繞 著 天 井 , 隔 間 牆 使 用 土 坯 風 乾 磗 砌 築 丶 白 灰 粉 牆 等 , 具 客 家 傳 統 宅 院 建 築 特 色 , 抑 或 是 其 架 高 地 版 的 大 床 , 融 合 了 日 本 文 化 的 建 築 風 格 。 日 治 北 埔 姜 屋 天 水 ( 新 屋 ) 新 竹 1 9 0 7 家 族 單 位
龔 家 祖 先 四 兄 弟 由 屏 東 縣 里 港 鄉 土 庫 村 遷 居 至 耆 老 村 定 居 。 古 厝 是 三 合 院 。 龔 家 建 築 的 樑 柱 都 是 來 自 福 建 的 「 福 杉 」 , 百 年 至 今 能 堅 固 不 壞 。 牆 壁 厚 約 3 6 公 分 , 全 由 石 頭 和 石 灰 攪 和 砌 成 , 完 全 沒 用 水 泥 。 門 牆 上 皆 雕 刻 山 水 、 龍 鳳 、 麒 麟 、 鶴 . . . . . . 等 吉 祥 物 , 經 歷 百 年 風 雨 仍 栩 栩 如 生 。 窗 上 牆 壁 雕 成 書 冊 形 狀 , 上 面 提 詩 詞 , 每 扇 內 容 都 不 同 , 字 跡 今 日 能 淸 晰 可 見 。 日 治 九 如 鄉 耆 老 村 龔 家 古 厝 新 竹 1 9 1 0 家 族 單 位
為 傳 統 三 合 院 形 制 , 其 木 作 雕 刻 精 美 且 未 施 彩 繪 , 及 近 代 洗 石 子 磁 磚 等 工 法 , 具 有 在 地 的 折 衷 臺 、 日 建 築 文 化 表 徵 。 營 造 過 程 所 需 之 木 料 、 紅 料 與 石 材 、 磚 瓦 等 皆 至 閩 南 一 帶 購 置 , 並 聘 請 閩 南 一 帶 匠 師 前 來 參 與 營 造 ; 其 中 屋 宅 所 需 之 石 材 , 皆 由 石 匠 耗 時 四 年 完 工 , 可 見 工 法 之 講 究 。 日 治 北 門 嶼 陳 家 古 厝 台 南 1 9 1 1 家 族 單 位
該 建 築 為 外 圓 內 方 之 佈 局 , 平 面 格 局 為 一 堂 四 橫 屋 帶 前 半 月 池 , 為 臺 灣 傳 統 客 家 伙 房 三 合 院 形 制 。 , 左 二 橫 屋 則 為 昭 和 1 0 年 ( 1 9 3 5 年 ) 墩 仔 腳 大 地 震 後 所 重 建 , 左 外 橫 屋 改 為 日 式 建 築 風 格 , 使 得 整 體 建 築 增 添 時 代 建 築 風 貌 。 於 正 堂 檐 廊 右 側 的 落 鵝 間 壁 面 可 看 見 祭 拜 三 官 大 帝 的 香 案 等 , 充 分 表 現 客 家 文 化 的 精 神 , 建 建 築 傳 達 了 一 種 多 元 文 化 融 合 的 形 式 。 日 治 外 埔 劉 秀 才 屋 苗 栗 1 9 1 9 家 族 單 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