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如何閱讀一座城市?似乎我們無法精確的道明一座城市的記憶與生活。台北就是一座看似沒有明確記憶的“Generic city” ,在追求便利與效益的過程裡,我們塑造了一座相似的城市。但無法辨別的表皮之下,卻是城市人對於慾望最強烈的彰顯。城市人的冷漠被掩蓋在大量的違建之下;對於生活最原始的想像,是否依然存在?或者,建築只剩下成為居住容器的功用?
“House is a machine for living”當建築師的意志構成了永恆的當下,期盼著生活按照美好的腳本演繹,填充著所有設定好的場域。個人意志終究會屈服於容器的框限或者反抗這樣的上帝意念?但當家屋擁有擴張的可能時,那是對於生活以及家的追求?或只是慾望的無限繁衍?
House or Home是自始不斷脫離的兩個家;現代主義的教條下我們忽視了生活的複雜性,排除了多餘、追求著純粹,不斷的再裝潢、遷居成為了我們追尋歸屬的方式
Buy a Home or Rent a House?當我們擷取城市生活的慾望,看見慾望彰顯背後的本質,以型態重組屬於台北的生活方式。當家屋擁有了身份性是否能回歸這座由眾多意志所構成的城市 ,如同我們外在的軀殼般擁有個性,在軀殼與軀殼的互動中創造出屬於我們的生活模式以及彼此的歸屬感
透過觀察構成45%台北的五層樓步登公寓重新尋找慾望最原始的彰顯方式;再次的定義建築的元素、使用、關係尋找再次台北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