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領時期
理學堂⼤書院的拱形及俐落的⼭牆,西式的美感
合院建築 屋頂脊飾 繁複雕花,裝飾 ⽊柱紅磚
邱家家族歷史淵遠流⻑,第18世祖邱福麟為開台祖,清咸豐九年(1859)
於美濃置產,後逐漸成為美濃中庄具代表家族。邱家夥房約建於1920 年代,邱家與美濃的地⽅發展關係密切,根據美濃鎮誌,邱添貴在世
時,1899年美濃無正式學校,為教育⺠眾,與學區內⼈⺠協議,假當
時邱屋為暫時校舍,成⽴兩年後,原校舍不敷空間使⽤,美濃國⼩才另
覓到現址。
美濃邱添貴派下夥房
臺南孔⼦廟,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是臺灣最早的⽂廟,建於明 鄭永曆⼗九年。清領初期是曾是全臺童⽣唯⼀⼊學之所,因⽽稱 「全臺⾸學」。臺南孔廟於⺠國72年12⽉28⽇公告為祠廟類國家 ⼀級古蹟,1997年《⽂資法》修法後為國定古蹟。
台南孔廟
磺溪書院位於臺灣臺中市⼤肚區磺溪⾥⽂昌路 上的古蹟。書院的前⾝稱為「西雝社」亦稱為 「⽂昌會」,是當代⽂⼈⼠⼦的結集之所。西 雝社創建於清嘉慶四年,後來在光緒⼗三年再 擴建成為「磺溪書院」。在⺠國七⼗五年, 經中華⺠國內政部列為第三級古蹟。
磺溪書院
臺中⽂昌廟座落於臺中市北屯區仁美⾥昌平路2段41號 (舊地號北屯庄「四張犁」街東南⽅),為地⽅社學發 展⽽成的寺廟建築。因其屬儒教⽂祠性質稱為「⽂祠」 或「⽂昌祠」。⽇治時期,因⽇⼈習慣⽤語不同,改稱 為「⽂昌廟」。⼀般⽽⾔,清代臺灣地⽅性⽂祠(廟) 之倡建,多半起源於地⽅仕紳、儒者感念地⽅上⽂⾵不 振,為表揚儒術,培養鄉⺠識字、讀書能⼒,進⽽得以 參加科舉⽽創設。臺中市四張犁⽂昌廟之創建,亦具有 前述之性質,其倡建的前⾝,即為當地儒者所創⽴的⽂ 蔚社和⽂炳社。
臺中⽂昌廟
關西豫章堂羅屋書房
關西鎮最具有規模的單姓聚落特⾊的羅姓聚落,是清朝乾隆⼗六年, 羅⽒先祖渡海來台,從淡⽔遷徒到現南⼭⾥上南⽚,開墾並陸續召喚
⼤陸廣東省蕉嶺縣之宗親來此。到羅碧⽟公時,農業經濟發展具有規 模,便開始興學,建⽴學堂才有書院之存在;當時建書院時,乃是請
⼤陸福建師傅及使⽤⼤陸運送過來的建材,並與關西鎮的信仰中⼼太 和宮⼀起興建,建築⼯法精緻及建築材料精品可⾒⼀般,書院的出⼊ ⾨⼾尚保留⼀座⾨樓,整體三合院現完整保留,⾒證著關西鎮發展的 歷史。
學海書院(今⾼⽒宗祠)
學海書院(今⾼⽒宗祠)為清代台北盆地五座書院之⼀,⽬前則是台北市 碩果僅存的⼀座書院建築,其它四座是明志書院、樹⼈書院、登瀛書院與 明道書院。
學海書院舊名「⽂甲書院」,道光17年淡⽔同知婁雲創建,⾄道光23年
(西元1843年)由繼任同知曹謹續成。道光27年(西元1847年)閩浙總 督劉韻珂巡視臺灣,易名學海,並題額曰學海書院。
此書院為清朝淡北最⾼學府,同治6年(西元1867年)所設艋舺義塾,及 光緒5年(西元1879年)新置淡⽔縣儒學亦附設於此。
後⽇⼈據台後標售其地,⾼姓族⼈看上這座優美的古建築,承購改充宗祠 以迄於今。因具有保存價值,於1985年依據⽂化資產保存法訂定為第三級 古蹟。
學海書院整體看起來古意斑駁,歲⽉痕跡不⾔可喻。由於書院現改為⾼⽒ 宗祠屬私⼈所有,平⽇並不對外開放參觀,遊客只能隔著圍牆欣賞其建築
之美。
道東書院
道東書院為⼆進⼀院的建築格局,分別為前殿與正殿。前埕有⼀座泮池及照牆,符合書院的規制。前殿旁有⼀座惜 字亭,⼜稱「聖蹟亭」或「敬字亭」。古⼈把字紙集中,送到惜字亭焚燒,以⽰對⽂昌帝君及造字先師倉頡的尊 敬,惜字亭的設⽴,彰顯了古⼈敬惜字紙的⾵氣。前殿⾯寬三開間,左右兩旁⿓虎牆為泥塑,屋頂裝飾泥塑的鰲⿂ 造型,有「獨佔鰲頭」之意。正脊中間有⼀個葫蘆,代表福氣,並有鎮煞的意味。前殿⾨楣「道東書院」匾,係⼤ 正14年(1925)重修時⿅港書法家王席聘的墨跡。正殿供奉宋徽國⽂公朱⼦神位,東廡祀檀越⻑⽣祿位,西廡則祀 福德正神,正殿兩旁有⽉⾨與兩廡相連接,正殿棟架上⽅的彩繪,仍保存昭和6年(1931)重修時的作品。正殿內 有清光緒15年(1889)「梯航絕學」匾晉江進⼠莊俊元的書法墨跡。東廂房為祿位祠,供奉對道東書院奉獻⼠紳的 ⻑⽣祿位,分別有「新建正總理即⽤訓導諱鵬程阮⽼師⻑⽣祿位」、「新建堹董事郡庠⽣諱仰袁⿈公⻑⽣祿位」、
「檀越主庠⽣諱際清⿈公⻑⽣祿位」。
室內特徵
道東書院的⾏⾛動線以縱向為主要安排,屬於線狀延伸的動線型態;以整體平⾯配置來看,道東書院⾏⾛動線有主 次之分,主動線配置於中軸線上,次動線則配置於過廊上,主動線僅於重⼤節慶時才使⽤,平時則多利⽤次動線作 為進⼊書院的出⼊⼝。道東書院的空間使⽤性質主要以教學及居住為主,空間屬性上有主空間及附屬空間之分;主 空間於建築中⼼軸上,軸上空間均作為公共空間使⽤,就第進⾨⽽⾔,其主要使⽤機能為過渡性空間,平時不做 其他活動使⽤;另外,附屬空間以兩廂及⽿房為主,主要使⽤機能為居住及藏書⽤,屬於般的⽣活空間。因此道 東書院在機能安排及使⽤上主次空間機能分明。
外觀特徵
明新書院
光緒初年,濁⽔溪北岸集集⼤⼭南⽅的集集堡因開發中央⼭脈⽊材,加上採集樟腦油⾵氣⼤ 盛,⼈⼝⼤增,街市繁昌,地⽅仕紳提議組織濟濟社,以作⽂化教育,並於光緒四年(1879 年)在柴橋頭供俸⽂昌帝君。⺠間則相傳當時光緒年前,⽂昌帝君制伏了濁⽔溪草嶺腳的⽔
妖,河道恢復安靜,為感念帝君恩德⽽供奉。光緒⼋年(1883年),濁⽔溪洪⽔氾濫,帶來⼤ 批漂流⽊,書院總理陳⻑江提倡以此在集集街建⽴書院,募得⼀千⼋百銀元,光緒⼗⼀年 (1885年)年竣⼯,此時晚於草鞋墩建⽴的登瀛書院、南投街建⽴藍⽥書院,正好說明漢⼈在
明新書院雖號稱書院,實為義學。明治三⼗五年(1902年),書院所有的⽥地⼆⼗餘甲和廟 地,捐給集集公學校作校地,由鄉⺠集資⼋百元,再度遷回到柴橋頭現址,並改名「崇德 堂」。曾任集集鎮⻑的嚴鴻邦回憶當時永昌國⼩因教室不⾜,他就和⽴委林明溱在此書院上 課。在⼟地鑑界時發現學校占⽤緊鄰明新書院部分⼟地,明新書院也占⽤部分校地,雙⽅商議 乾脆拆除圍牆,成為南投縣少數校內有廟的學校。1961年間,永昌國⼩興建教室,明新書院才
南投的開發順序。
⼜供⺠眾禮拜。
理學堂⼤書院
⽜津學堂,漢名為理學堂⼤書院,是位於新北市淡⽔區,由加拿⼤ 基督教⻑⽼教會傳教⼠⾺偕過去所創⽴的西式現代化學校,1985年 經中華⺠國內政部評定為⼆級古蹟,現為新北市市定古蹟
⽇治 期
紅磚,⽊材 拱形結構
柱列廊道 利⽤柱樑交接斜撐
⽴⾯以⼀個主要的中⼼對稱
著重柱列在⽴⾯的表現
舊⿎⼭國⼩
外觀特徵
從外觀判斷,「禮堂」、「辦公室」與「北棟教室」主體皆為磚承重構造,樓版、樑、開⼝等部位則以鋼 ⾻或鋼筋混凝⼟施作補強。「禮堂」⾯寬約12公尺,縱深約25公尺,層樓雙斜屋頂造型;前⽅附加⾨ 廊,設置三個拱型⾨洞作為主要出⼊⼝,其圓拱收邊做法雷同旗⼭國⼩的「⽯拱圈校舍」,拱洞之間為扥 次坎(tuscan)造型的附壁雙矮柱。前後⼭牆⾯設有雙連圓拱氣窗,具仿羅⾺建築⾵格。⼆向側⽴⾯各設五 個⻑形圓拱窗及三座側⾨,⾨洞有圓拱及平拱⼆種造型,形成有趣的對⽐。⼆側⽴⾯各有平頂⾛廊向外 延伸,銜接南、北⼆棟教室。禮堂內部原有天花已遭更換,上⽅⽊屋架卻保存⼗分良好,未⾒蟲柱缺損。 另舊有舞台與其左、右及後⽅準備空間未遭更改,⾨窗五⾦與牆⾯裝飾多仍維持當初形貌,⽽類似⽇治時 期之舞台外觀能保持如此完整者相當少⾒,應妥加保護。「北棟教室」為⻑⽅形配置型態,單側(南向)留 設⾛道;⾯寬約47公尺,進深約10公尺,⼆層樓。⾛道外側以三個為組且⾼達⼆樓的連續圓拱圈構成 富韻律感的正⽴⾯;⽬前西端增建廁所⼀棟,因配置型態改變,柱上有裂縫產⽣。「辦公室」造型更為簡 潔,所有開⼝皆為平拱,牆⾯僅以⽔平挑版作線狀修飾。由外觀造型及窗⼾形式判斷,其⼆樓可能曾遭改 建。
室內特徵
⿎⼭國⼩因持續作為學校使⽤,為適應不同時期的需求,各棟建築或多或少都有修改或增添設備的痕跡。
新莊原興直公學校舊校舍
明治34年(1901)新莊設⽴興直公學校,明治45年 (1912)興建完成本校舍,⼤正10年(1921)改名為 新莊第⼀公學校,舊校舍四連棟教室為現存最早建物, ⾒證⽇治時期新莊地區教育發展,具歷史⽂化價值。四 連棟教室為紅磚構造,其磚拱與「拱⼼⽯」的砌造,具
明治時期紅磚構造⾵格。
本建築屬紅磚折衷式樣,南⾯為平拱⾛廊,北⾯則全 為磚⾯,東西兩端屋簷下各有菱形裝飾,中央⼊⼝之 上有⽩⾊飾帶。⼊⼝⾨廊柱⼦柱頭以類似回紋之裝飾 處理,近似愛奧尼克柱頭,但為⽅形,⽽⾨廊上⽅仍 留有「臺南市政府」。字樣開⼝部基本上是⽅形上下 推拉窗,⼤多以推窗之⽅式出現。東西兩側⾛廊末端 則有圓拱形⾨洞,與其他⽇治時期之⼩學校相較,此 建築算是相當樸素簡單。
室內特徵
校舍⾛廊空間係由⽔平柱樑承重的平拱⾛廊與柱間拱 形⾨洞所組成,與正⽴⾯的紅磚造型⾄相去甚遠,川 堂內有四根⽅壁柱和四根圓柱,⽅形柱式的柱頭仿愛 奧尼克柱式。
原南⾨尋常⼩學校舍
外觀特徵
岸裡公學校校舍
岸裡公學校校舍為⼀字型平⾯之建築,中央辦公室⾼起的⿊燻⽡屋⾯與其下⽅紅磚砌牆 是本歷史建築的特⾊。在傾斜的屋頂上闢有3座三⾓形⼩屋頂透氣窗「⽼虎窗」;在其下 ⽅清⽔磚牆上所開的3樘圓形窗⼾,窗框還鑲以三環半圓突弧泥框,也是很典型的西⽅歷 史式樣作法,稱「⽜眼窗」。中央和兩側屋⾯舒平延伸,三條屋脊之外端均作切⾓頂, 型式優雅。西側廁所屋頂設有太⼦樓,以增進採光與通⾵,亦為特⾊。
室內特徵
本建物為單邊⾛廊之校舍配置,以中央辦公室空間最⼤,兩側各配置3間教室,其中東側
最後兩間教室以活動⽊隔屏取代隔間牆,有利於空間靈活運⽤。廁所位於最西側,以⾛ 廊與校舍本體聯絡。整體屋架以洋⼩屋正同柱式(King-post)為主,室內天花板為平
頂⻑條⽊企⼝板〈⽇稱天井板〉,室內牆壁與天花接觸處,則釘⽊質線腳(⽇稱迴緣)。
外觀特徵
原北港農校校舍
外觀特徵 屋頂為⽇式寄棟造形式(廡殿頂)、建築正⽴⾯有柱列廊道,其柱樑交 接作法出現斜撐形式;背⽴⾯⼤⽚開窗,兩側⼭牆為實牆、無開窗。
室內特徵
通透空間,地坪為⽔泥粉光
永樂國⼩(原永樂公學校)校舍
永樂公學校創校歷史悠久,為⼤稻埕地區重要之新式教育⼩學,感恩樓、合作樓、創 新樓皆建於1936年,具當時「折衷主義」設計⾵格,⾛廊有連續之拱形廊。
原台南⾼等⼯業學校校舍
外觀特徵
此建築興建的年代已值⽇治時代建築從西⽅歷史式樣過渡到現代式樣之期,所以在整棟建築中並 無繁複之西⽅歷史式樣語彙。
室內特徵
原本館初建時,由中央之⾨廊進⼊室內,中央樓梯⾃兩側向上,轉折後轉為⼀組連接⼆樓;⼀樓 以南側之⾛廊連接多樣空間,並在兩側配置附屬性之空間;⼆樓則以由中央樓梯連接廣間,並⾃ 廣間連接校⻑室與會議室。⺠國66年層增建2樓,於兩側分別增建2組樓梯通往⼆樓。原講堂 ⾃南側⼊⼝進⼊,連接⽞關,先進⼊兩側之廣間,⽽後才進⼊講堂座席區域;講台位於北側,空 間上採內凹之設計,兩側分別為控制室,⽽講台本⾝⼜突出於內凹空間之外,且在講台內凹處內 側設有奉安所,⺠國46年(1957)於北側⼜有增建1樓之空間。原理化學實驗室為類似H字形 之平⾯,南側為⾛廊連接個空間,並在中央設置穿堂,經庭院連接北側之圖書課。原圖書課為內 凹之平⾯,在南側設置⾛廊,連接各項空間,中央亦設置穿堂連接北側之建築物。
臺灣⼤學原帝⼤校舍(舊圖書館、⾏政⼤樓、⽂學院)
臺灣⼤學前⾝為臺北帝國⼤學,初創於⼀九⼆⼋年,當時⽇本為培養殖⺠地⼈才並進 ⽽研究南洋⽽設。開辦時即成⽴⽂政及理農等學部,後來⼜將醫學部納⼊,成為規模 完備的⼤學,其校區廣⼤,建築⾵格統⼀,也成為⼆0年代末期臺灣最具代表性的建 築。臺⼤從⼀九⼆⼋年創校以來,培養⼈才無數,在理⼯及法政領域尤為出⾊,戰後 改制為臺灣⼤學,更增加許多系所,成為青年學⼦所仰慕之學府。臺⼤校園主要以東 西向的中軸⼤道為主幹,兩側成列種植椰⼦樹,塑造出亞熱帶的地景特⾊。椰林⼤道 兩側分佈著圖書館、理學院、農學院、⽂學院及⾏政⼤樓等略具古典⾵格的建築,蘊 涵著濃厚的學院氣氛。
原臺南州⽴第⼆中學校校舍本館暨講堂
外觀特徵
紅樓,此棟建築基本上為紅磚所建,可歸屬於紅磚折衷式樣。⼩禮堂,與臺北帝國⼤學之⽂
室內特徵
校舍本館⾃⾨廊進⼊中央⾨廳,兩側分別有⾏政辦公室與教室,並由⾨廳連接樓梯通往⼆樓各 教室;樓梯⾃中央登上平台後,分為左右兩側再⾏上到⼆樓,並⾃樓梯下⽅兩側通往後⽅廊道 連接原講堂;在L型平⾯之端點與轉⾓,亦設置了樓梯連通;屋架採中柱式檜⽊屋架(真束⼩ 屋組,KingPostTruss)。講堂⻑向東西向約23⽶,寬約14⽶,室內為⼤空間,舞台設於 東側,後⽅為準備室,屋架採芬克式鋼架(FinkTruss)。
學院與圖書館同屬臺灣少⾒之仿羅⾺(Romanesque)式樣。
⾦⽔國⼩
它為⼀層建築,構造為傳統材料組成,空間格局及造型上則採⽤許多西⽅建築⾵格元素。建築前 ⽅設⼀外廊,正⽴⾯則以左、中、右三處出⿔廊道為過渡空間。中央⼭頭設有⼀對天使、彩帶、 葡萄及「A」字泥塑,並有「⾦⾨縣⾦城鎮⾦⽔國⺠⼩學」招牌字樣;左、右兩組⼭頭皆為⽼鷹 泥塑。⼭頭兩側望柱上有花卉造型泥塑,柱頭則以⽔泥造獎盃裝飾,⼥兒牆則採⽤⽔泥預鑄花瓶 欄杆。柱體為蠣殼洗⽯⼦飾⾯,以六⾓⿔殼型及幾何形泥塑⼿法處理,中央四柱則以紅、⿈等顏 料上⾊。鏡⾯共有三扇煙炙磚砌拱⾨,及兩扇⽊櫺窗。
建築平⾯為「回」字型佈局,中央為講堂,四周為教室、辦公室及宿舍等空間,並附有廊道。由
⼤⾨進⼊為⼀前廳空間,左右兩側為辦公室,向前可經過⽔廊進⼊中央講堂,講堂亦設有⼀前 廊。講堂四周為教室建築,內部屋頂部分採⽤⽠柱式構造,⽽廊道多採⽤圓形磚柱,為⾦⽔國⼩ 重要特⾊。主要展⽰僑匯時期⾦⾨居⺠⾄海外⼯作、尋找出路的過程。
建築外觀
室內特徵
潭⼦國⼩⽇式校舍 外觀建築
南⾨街1巷11號為獨棟之⾼等官舍,其餘9-17號則為⼀棟兩⼾之 雙併判任官舍,其中以16、17號之規模最⼩。外觀上均鋪設和 ⽡樣式之⽔泥⽡,並在脊⽡設有開⼝可供通氣。屋架⼤多使⽤ 和⼩屋組,僅16、17號使⽤洋⼩屋組。屋⾝壁體為編⽵夾泥牆 構造,並以斜撐增加抗震⼒,外牆則鋪設押緣式⾬淋板。
內部配置
室內空間與⼀般⽇式宿舍類似,包括「踏込」、⽞關」、「座 敷」、「次之間」、「茶之間」、「台所(廚房)」、「⾵呂 (浴室)」、「便所」、「緣側」及「廊下」等,僅獨棟之⾼ 等官舍多了1間「應接室」之接待空間。室內則存有部份「下
馱箱(鞋櫃)」、襖⾨、障⼦⾨、欄間等軸組構造設施
校舍整體架構為東西向之⼀字型平⾯⼀層
樓建築,以磚造承重牆主並在⾨窗開⼝部 及壁體上緣以鋼筋混凝⼟補強。校舍內部 為分期建造的教學教室或⾏政辦公室,能 從屋架的主要結構窺探出整個校舍興建的 先後順序,和他們之間結構上的相互配 合。
翁⼦公學校校舍及宿舍
鶯歌國⼩舊校舍
鶯歌國⼩原為⽇據時期的尖⼭埔公學校,本建物落 成於昭和13年(1938),乃僅存之遺構,⾒證鶯歌初 等教育發展史。建物為⽇據時期磚⽊造建築,屋頂 形式為寄棟造,基本格局完整,在鶯歌地區相當罕 ⾒。
臺灣師範⼤學原⾼等學校校舍(講堂、⾏政⼤樓、⽂薈廳、普字樓)
位於⼤安區和平東路⼀段⼀六⼆號,是現今
師範⼤學禮堂之前⾝,⾼等學校為進⼊⼤學 之前必讀的學校,因此它的設⽴與臺灣⼤學 同時期。建於九⼆九年,由總督府官房營 繕課所設計,它的出現也可視為臺灣⾼等教 育的⾥程碑。師⼤的舊校舍包括禮堂等都採
⽤種略帶中世紀歌德建築⾵格的形式,它 的特⾊是將屋頂⼥牆作成古堡的城垛造型, ⾨窗採⽤尖拱,並有凸出窗,以便引⼊較多 的光線。講堂的外觀雄偉⽽莊嚴,內部近年 雖經整修,但現代化設備皆採隱藏式,⼿法
⾼明。講堂後牆仍保存⽇據時期收藏教育敕
語的保險櫃,深具有歷史⾒證之價值。
市定古蹟「臺灣師範⼤學原⾼等學校講堂」
臺中教育⼤學前棟⼤樓
總督府官房營繕課設計,整體呈英 國哥德復興⾵格近代樓房校舍,建 築3層樓⾼,本體牆⾝屬磚牆構造, 外牆貼飾⾯磚及洗⽯⼦裝修,RC柱 樑結構。
蘭陽⼥中「臺北州⽴蘭陽⾼等⼥學校」
原校舍於1990年已完全拆除。僅存舊校⾨及傳達室,校⾨由具層次的⾼低柱組成,外
觀為洗⽯⼦。
建國中學紅樓
該樓為以紅磚為主的⼆層建築,外觀帶有仿⽂藝復興式樣的裝飾
建築樣貌因為多次修繕維護和本來的 樣⼦有些微的不同,但主要的外型意 象依舊保留著⽇治時期專,⽡,拱的 ⾵格。
溪北國⼩⽇式校舍
成功⼤學光復校區禮賢樓
國定古蹟「禮賢樓」原⽇軍臺灣步兵第⼆聯隊營舍聯⼤隊本部,於1912年落成1945 年後由國⺠政府軍隊進駐,作為營區使⽤,直到1966年由成功⼤學接收成為現在的 光復校區。
原東勢公學校宿舍
⼤量⽊材的使⽤,以及前庭和⼤⾯積的⾨窗呈現⽇式的⾵格。
朴⼦國⼩舊禮堂
朴⼦國⺠⼩學於明治31年(西元1898年)開設嘉義國語(⽇語)傳習所樸仔腳分教 場,且為僅有的加強磚造禮堂。
原⽜挑灣公學校校⻑宿舍
本建築為⼤正4年(1915年)落成之⽇式校⻑官舍,為磚⽊混和構造,⽊頭採⽤⾼級 檜⽊。
⽇治⺠國過渡期
東⾨國⼩忠孝樓、仁愛樓
1、東⾨國⼩原為總督府國語學校附屬⼩學校,為⽇治時期東⾨地區重要⼩學, 1896年創⽴,1905年遷⾄現址,1915年改稱臺北城東尋常⼩學,1922年更名為旭 ⼩學校,光復後改為東⾨國⼩。
2、東⾨國⼩忠孝樓與仁愛樓興建於1933年,為⽇治昭和時期⼩學校舍代表案例, 格局完整,現狀維持仍佳。「仁愛樓、忠孝樓」外觀主要為洗⽯⼦,教室均設上、
下鑄鐵通氣孔;⼊⼝川廊、⾬庇前後廊、垃圾管道,皆具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