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尋裏 - Searching the back side of Keelung

Page 1

2021 - 2022 Cheng-Jin ,Tsai
Portfolio
contents 引言 / Intro 04 - 05 06 - 13 14 - 25 26 - 29 30 - 47 基地分析 / Site analysis 概念發展 / Concept development 基地選址 / Site location 建築設計 / Architectures design

在都市化發展的過程中,普羅大眾對於當地社區的紋理和特質往往忽視。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城市變得相似並標準化。而區域本身特有的地方感則 逐漸喪失,社區失去了獨特性。以基隆作為這個現象的觀察與研究主體, 試圖尋找當地的獨創性和地方特色作為本論文設計的主要目標。

4

我想問的是 -

如何透過空間經驗或活動的介入瞭解地方的特質?而人如何感受地方性?甚至產生親密感呢? -

5

Ch 1 Preliminary observation

Site analysis

基隆位於台灣的最北端,由於天然的海港地形與高戰略意義的定位,不僅使它發展的早,也使其開發過程經歷許多異質文化的影響,而這些影響

7
也在城市中留下 空間的回憶。 1888 1887 中法戰爭 1894 甲午戰爭 1941 太平洋戰爭 1905 市區改正計畫 1895-1945 日治時期 1984 名列世界第七 大貨櫃港 1949 國民政府遷台 頒布戒嚴 1955-1975 越南戰爭 1723 漢人移入 1935 1971 1929 1981 歷史脈絡

1888

基隆港市街及兵備圖

舊清官道

當時以基隆作為起點,興建台灣縱貫鐵路, 所 沿接的道路是清朝時的官道,那是官吏的馬和轎 通行的大路,以官道為中心,基隆市街向四周發 展。而現在僅存能辨識出來的部分,已經變成寬 3.5米的小路。

崁仔頂漁市

以前漁船可以直接駛入旭川河中,而魚市位於旭

川河岸上,漁民必須走上階梯將魚獲交由於魚行 販售,故將販賣魚貨的階梯上方稱為「崁仔頂」,

現在旭川河上加蓋出三棟相連的大樓,把崁仔頂 魚市的範圍限縮在一條街內。

許梓桑古厝-慶餘堂

許梓桑,字逑蘭,生於1874年,基隆人,幼時受 古典中式教育,於1903年受任基隆區長(同基隆市 長),服務政界長達四十餘年,致力於與日方合作 並為地方爭取公共利益之各種事項,享年72歲, 於1945年去逝。晚年築屋於玉田山上取名為「慶 餘堂」,也就是現在的許梓桑古厝。

8
1905 日治時期
1929
基隆市區改正計畫圖
基隆市日本職業別明細圖

1935

基隆都市計畫參考圖:港口商埠部分

1981 基隆市圖

青草巷

早期因醫學不發達及經濟因素,一般老百姓生病 了,很少會去看醫生,就去廟裡求藥籤,所以在 「奠濟宮」旁的愛四路就延伸出「青草巷」,大家就 會在求藥籤後, 去一旁的青草店抓幾帖藥草回家

治病。

廟口夜市

據當地耆老的記錄,廟口小吃的歷史可追 溯到日治時代末期。當時奠濟宮香火鼎 盛,隨著眾多香客而來的流動攤販,在廟 埕上聚集延伸,並逐漸擴大成為市集。

哥倫布巷

越戰期間許多美軍停駐在台灣時 會在基隆放鬆娛樂,當時這條巷 子就衍生出了美國的酒吧文化,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地點被稱作哥 倫布巷,因為一間將舊歐式建築

改建的酒吧取名為哥倫布,如今 酒吧漸漸倒閉,留下代表性的古 建築與招牌銘記這段歷史。

委託行街區

當基隆港口發展到達巔 峰的時候,許多外國來 的舶來品會拿到這邊委 託店家進行交易,導致 這個街區一度成為繁盛 的商店街。

9
基隆市街圖 1971

地形條件

基隆是一個背山面海的城市,山勢連

綿環繞港灣,因為市中心發展的早, 加上市區腹地周遭丘陵地形多,導致 建築密集且高低錯落,同時造就了基 隆獨有的巷弄風情。

10

地形起伏變化大,導致市區環境常常有不同

高層的平面相互連接,而當都市發展曾經盛

極一時的時候,缺乏建築面積公共空間移入

都市中的不同高層。

市區由於腹地狹小、窄長,因此人造結構關 係緊密,移動尺度也比較適合行走。

11
1 m 10 m 空間尺度轉化 都市空間特質 0 m 60 m 40 m 20 m 700 步 1300 步 300 步

地形 - 都市空間壓縮與立體性

被壓縮的腹地導致過去市民的日常活動被推擠至不易發現的都 市邊界,像是公共建築的內部,或是丘陵地形的半山腰。

街廓 - 碎形與多孔性

隨著發展逐漸沒落,人口流失,曾被擠壓至邊界的活動開 始退縮回內部,而基隆街頭上經過人口膨脹又流空而遺留 下來的老舊建築成為沒有內部活動的「空殼」。

街廓 - 碎形與多孔性

然而有趣的是這種多孔性的 都市結構讓人從由外而內的 移動過程加強了自身感受 上對於終點的私密感,

而我認為那些來回於隱 匿端點的居民日常反映了基 隆這個地方很有趣的性格。

生活習慣 / 時間性 生活習慣 / 夜食

基隆人靠海吃 海,從早期就持 續發展的魚市衍 生出不少相關行 業的族群。從午 夜開始,漁販、

餐車和採買魚貨 的人聚集在崁仔 頂魚市周邊。

依循著這種活動 時間而日夜顛倒 的人們,間接發 展出了基隆的夜 食文化。

Ch 2 Design strategy

Concept development

設計企圖

相較於其他城市,基隆在經過都市化發展過程中因為較缺乏地方魅力,基隆在經濟發展走向沒落之後造成居民普遍不再 如過去對城市產生依附,年輕世代族群也漸漸與在地性產生脫離,然而基隆在歷史與文化層面仍然保有地方的特殊性, 目前就有幾個活躍的社群,他們透過挖掘現有問題與介紹地方特色,試圖創造與再生地方特質,不僅希望對外來者增加 城市的吸引力,對疏離的本地人而言也會加強自己情感上對城市主體的認同。

15

雨都漫步

研究與設計關於基隆歷史與文化的解說內

容,並引導觀光客來瞭解基隆。

地方上的創生組織

老屋偵探社 基隆青年陣線

蒐集並記錄有保存價值的老屋,供在地人活 化使用。

將地方創生的內容辦成活動讓人參與,像是 講座、展覽、工作坊與其他活動(如梓桑祭)。

就我參與該社群活動的經驗發現某些重要的空間線索和活動方式介入顯得較為零散,以空間的角度出發我希望能在地方特 質和都市同質化之間建立一個異向的參考價值。

16

我希望以他們為媒介,配合市區現存的幾棟老屋作為文化導覽的據點來介入都市紋理,透過導覽的方式讓人直接在行走的 經驗中去認識散落在市區的歷史斷面,同時透過建築內的活動來引導人們感受我所萃取的那些在地性的空間特質。

17

因為基隆地形劇烈起伏的條件,導 致公共空間脫離同一個平面,場域 跟場域之間不同的關係在都市中形 成有趣的特質。

被環境壓縮的場與塔

公共空間在垂直層面上呈現特殊的連結方式。這項特

質改變了地面層與其他高層之間的活動關係,從而產 生類似於塔和場的各種空間型態。

互動場域 Interactive feild

Hidden feild

交錯場域 crossing feild

19
Feild A Feild B Tower Feild A Feild B Tower Feild A Feild B Tower
隱藏場域

在基隆長遠的歷史中,受限制的腹地在經歷了巔峰又來 到低潮,空間在壓縮後人流被掏空,讓這個區域的都市 結構產生特殊的型態。

紋理疊合後所產生的碎形街區

Outside (Public)

Outside (Public)

Street & Alley

Street & Alley

Passageway

Passageway

Stairs & Variant

Stairs & Variant

街區在發展的階段如碎形般持續分割,隨著路徑的尺度

不斷縮小,空間呈現轉折、交疊、分岐、壓縮。

Inside (Private)

Inside (Private)

紋理中藏匿的裏

存在於最內部的公共空間會因為一連串不同

空間類型的組合而產生被藏匿的特性,人從

外到內的移動過程加強了自身感受上對於終

點的私密感,這樣的特性讓街區內部的端點 產生了新的吸引力。

由於基隆多雨的氣候,可以發現基隆丘陵上民宅 的內部與外部交匯之處產生了另類的活動空間, 這種對外部形成佔有傾向的空間使開放的道路被

定義為私有領域,

活性介面轉變公私領域

而這種領域的存在使街道與建築之間產生特殊的關係,公共與私密之間的轉換不再是進出 區隔建築內外的實牆,而是透過移動或停留在介於中間的中介領域。

23

在午夜到凌晨的這段時

間,是所有依賴港口漁 業而存在的族群,在城 市中創造出的獨特活動

時間,

黑夜下 翻轉的域

過了一般日常的 生活時間,漁市

周遭的活動充斥

於那些在夜裡仍

被定義為半開放

的領域,

如抬升的基座、 圍閉的柱廊、或

是頂部有所遮蔽

的簷下空間。

在夜晚的照明下

這些空間被內部 化使用,這讓夜

晚的活動透過街

道蔓延並相互連

結。

Ch 3 Site location

System development

在基隆市區街頭常常能看到日治時期留存下來經過裝飾的建築 立面,有些因為產權過於複雜,而導致老屋閒置,也有些只是 因為人口流失而逐漸廢棄,我依據散落在市區的歷史斷面進行 篩選,選出這幾棟老屋。

27 基地選址 Historic sites Historical old houses 基隆市仁愛區愛三路31號 基隆市仁愛區愛二路14-24 基隆市仁愛區孝三路30巷16-40 & 基隆市仁愛區孝三路30巷32號 200基隆市仁愛區忠三路3~5號

Remapping and reconnection

然後分別將四個概念結合基地涵構,置入都市作為文化導覽的據點。

五臟與廟

西裝專賣店 /Soit shop

裁縫工作坊 /Tailor workshop

書店咖啡廳/餐酒館 /Book store Cafe /Bistro

/Restaurant

青草巷 許梓桑古厝

製香工作坊 /Incense workshop

/Delicacy tour

展覽空間 /Exhibition space

旅館 /Hotel 澡堂 /Public bath

摺金紙工作坊 /Origami workshop

澡堂 /Public bath

29 09:00 10:00 11:00 12:00 13:00 14:00 15:00 16:00 17:00 18:00 19:00 20:00 21:00 22:00 23:00 24:00 03:00 02:00 01:00 西裝專賣店 /Soit shop 美食廣場 /Tailor studio 焚香工作室 /Insence studio 裁縫工作坊 /Tailor workshop 代客料理 /Cooking service 焚香專賣店 /Insence shop 文史圖書館 /Library 書店咖啡廳/餐酒館
Cafe /Bistro 熱炒 /Restaurant 旅館 /Hotel 展覽空間
space 景點導覽
tour 景點導覽 /Historic
tour 景點導覽 /Historic
tour 景點導覽
tour 景點導覽
tour 美食遊覽
美食遊覽
/Book store
/Exhibition
/Historic site
site
site
/Historic site
/Historic site
/Delicacy tour
慶安宮
舊清官道
福德宮 城隍廟 焚香工作室 /Insence studio 焚香專賣店 /Insence shop
/Origami workshop 日渡夜漁 委託行街區 崁仔頂魚市
摺金紙工作坊
酒巷夜談 哥倫布巷 酒吧 /Bar 合作型辦公室
文史圖書館
參考雨都漫步的活動模式, 設定一段導覽的時間約三個小時,其中包括景 點導覽,美食試吃,工作坊與展覽參觀等,總 共形成四個不同面向的主題。
熱炒
/Co-working office
/Library
導覽主題

Ch 4 Programs

design

& Architectures
First Floor Plan
1 . 工作室 2 . 酒吧包廂(夜) 3 . 文史資料庫 4 . 展覽空間 5 . 戶外投影空間 6 . 用餐區
1 1 1 1 1 2 2 2 2 2 3 3 3 4 4 5 6 6 6 7 Second Floor Plan Third Floor Plan Fourth Floor Plan
7 . 吧檯

下著雨的巷弄中,越戰時期的美國大兵,曾躲進掛著Columbus招牌的酒吧中, 如今哥倫布巷剩下兩片面對面豎立的老磚牆,文化工作者穿梭於其中一塊塊分隔 開來的辦公室中,在屋簷下的門前空間,不同的組織與創作者來來往往的洽談、 討論,在靜謐的巷弄中創生基隆的未來。入夜之後辦公室關上門,酒吧則開始營 業,儘管下著雨,門前的空間紛紛成為半私密的包廂,讓哥倫布巷再度充滿往日 的把酒言歡。

1 First Floor Plan
1 . 焚香專賣店 2 . 工作坊 3 . 廁所 4 . 美食廣場 5 . 焚香工作室
2 3 4 5 5 6 Second Floor Plan Third Floor Plan Fourth Floor Plan Fifth Floor Plan
6 . 曬香廣場

古老的官道涵括了基隆人生老病死之所需,不可或缺的香鋪沿 著古老的紋理退縮,維護屬於庶民的場域,走上一樓香鋪旁的 階梯,美食廣場的方向指著同為隱藏於高樓內生活場域的仁愛 市場,在看不見的地方提供日常的一切,再穿過狹縫往上,曬 著焚香的埕再度扭轉,同基隆三大廟一樣面向港灣,圍閉神性 的場所。

展覽空間 /Exhibition space 旅館 /Hotel 澡堂 /Public bath
藏匿的巷弄 1 . 藝廊 2 . 櫃台
4
用餐區 5 . 住宿空間 6 . 更衣室 7 . 澡堂 1 1 2 3 4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6 6 7 7 Second Floor Plan Third Floor Plan Fourth Floor Plan Fifth Floor Plan
古道古厝
3 . 文創選物店
.
41 住宿空間 藝廊 用餐區 展覽空間 澡堂

在舊清官道終點旁的位置延續出仿舊的量體,與新量體擠壓出的不規則 巷弄,突顯並延伸古老的官道,另一方面也將私密的住宿空間往深處藏 匿,沿路看著展出的基隆在地攝影與畫作,量體間的縫隙透出的光指引 出上方的路,經歷曲折、壓縮,隨著路徑由外向內,藏匿的家被賦予了 歸屬感。而路徑的終點,是透著蒸氣的澡堂,這公共的生活場所,對居 民來說是被基隆妥善收納的日常。

1 . 魚行 2 . 熱炒店 3 . 咖啡廳/餐酒館 4 . 書店 5 . 西裝店 6 . 更衣室
1 2 2 2 3 3 4 5 5 6 6 6 7 Second Floor Plan Third Floor Plan Fourth Floor Plan Fifth Floor Plan
7 . 工作坊

委託行街區在陽光下透出舊時代的高雅,沿著攀扶而上的騎樓, 走向街角咖啡店的頂端是高檔的西裝店,呼應著街區曾是舶來 品天堂的歷史。午夜時分,崁仔頂魚市生猛的心跳聲漸漸開始震 動,宵食、熱炒、居酒屋紛紛點亮招牌,攤販與人潮在騎樓下開 始流動、聚集,白天的虛轉為夜晚的實,騎樓在不同活動的置換 下輪替了另一個族群的日常。

Architecture thesis designsearching the back side of Keelung Write and edit by Cheng Jin, Tsai Special thanks to my instructor Chun-Jung, Ko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
基隆尋裏 - Searching the back side of Keelung by 蔡承晉 - Issu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