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富80好歲食-作品介紹冊

Page 1

新富町游奕 ―― 錄像裝置藝術展 袋袋相傳新富味 ―― 戶外彩繪地景

作品介紹


02


新富町游奕 錄像裝置藝術展 —

「食物的記憶」、「游奕梭巡」、「市場口風景」 錄像裝置 導演:陳永賢 藝術團隊:陳永賢錄像新媒體研究室 參與成員:王妤安、李哲維、林子荃、施威任、翁啟綸、梁以妮、 許汝翡、陳兆敏、黃盟欽、楊治娟、鄧雯馨

(依姓名筆劃排序)

「尋味」 互動裝置 藝術團隊:王伯宇 ‧ 當若科技藝術

03


展覽論述

文/陳永賢 (藝術家/臺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系副教授) 走過近一世紀的風華歲月,艋舺人印象裡的新富市場,那道馬蹄形 的迂迴攤架,在環繞接龍排序之中,裝載了當地人的飲食習慣與共 同記憶。早期傳統市場,像是常民家庭裡的大冰箱,總是存放著碩 美果實、鮮嫩肉品與豐富雜貨,隨時可供採購烹煮食用。市場內, 攤販親切的招呼聲與老主顧之間的肢體互動,可以看出這種友好情 誼,都是來自於對食物慾念的口腹寄託、熱情且深刻的寒暄暖意, 以及忠誠般的信任感。 萬華新富市場是時代的縮影,從日治時期到光復之後,綿延的繁榮 交替過程,無不交織著樸實、昌盛、轉移、新生等不同面向的思考。 承載著夢想,過去種種美好事蹟絡繹不絕,逐漸在追念中浮現。曾 在這塊土地上的販賣者、居住者、過客們的眼中,總是充滿著無限 懷念。思念當下,不僅是豐厚的食糧場所,也是老饕們擇食欲念的 想望。特別是,那種世俗況味的情感溫度,以及人與人之間的誠懇 厚度,始終無法切割。隨著時序遞嬗,作為古蹟的新富市場,如今 不賣菜也不賣肉,想像中菜市場是怎樣的面貌?在地人該如何與外 來者產生對話?藝術參與社會的動力何在? 對望歷史悠久的傳統市場,「新富町游奕」藝術行動計畫,試圖鍊 結於人和土地的交互作用,並以踏查當地居民的生活記憶為方向, 從中領略屬於常民的市場經驗。於是,透過六位阿嬤與新富市場的 密切關係,藉由個人烹煮寓言,緩緩勾勒出食物背後的生活樣貌與 生命故事。對話過程,緩緩導引出她們的人生際遇、土地記憶、社

04


會脈動等路徑迴圈。進一步來說,「新富町」植基於時間和空間的座標,「游奕」橫向延長 於市場內的即時現象縮影,縱向則擴及未來願景的期許。游奕的意義,在於轉換創意思考的 身體行動,穿梭於過去和當下的吉光片羽;並且,召喚年輕人以肢體語言,繞巡於歷史和現 實的環境樣貌。 影像創作系列子題包括:食物的記憶、游奕梭巡、市場口風景、互動餐桌等四項。透過影像、 錄像裝置與新媒體互動之創作媒材,讓創作者和參與者一起聆聽在地的人情故事、內在心聲 與願望,感知此地獨特之文化肌理。此影像裝置,羅列於主觀的在地人思維,以及客觀的歷 史文化背景,探測彼此交融後的想像可能。 因此觀點,雙腳踩踏這塊土地,「新富町游奕」以探尋傳統市場之名,採取田野調查、拜訪 傾聽地方耆老為軸線,進而召喚多樣化的參與者,包括住民、攤商、社區人士、年輕人、創 作者、研究學者等結合,構成一種社會參與的藝術行動。透過影像創作之媒介和形式、與社 會交互對話,最後回到土地倫理「此曾在」的基點。藉此,讓人們窺見新富市場的興與衰, 尋找一處新富町最美的風景,共譜時代容顏下的集體記憶。

陳永賢/作品榮獲英國貝克獎,受邀於劇場影像大師 Robert Wilson 之駐村藝術家。著有《英國當代藝 術》、《錄像藝術啟示錄》、《當代科技與錄像藝術》、《身體之歌》、《他者之他》、《台灣插畫圖 像美學》等書。他是台灣國際錄像藝術雙年展創辦人,現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副教授。

05


1. 食物的記憶 導演:陳永賢 藝術團隊:陳永賢錄像新媒體研究室 參與成員:李哲維、林子荃、施威任、翁啟綸、梁以妮、許汝翡、黃盟欽、鄧雯馨

《手工花枝魚丸—鄭曾艷鳳》

《味噌醃魚的滋味—周蔡玉秀》

錄像裝置,有聲,彩色,2015

錄像裝置,有聲,彩色,2015

鄭曾艷鳳阿嬤二十一歲從嘉義嫁到萬

周 蔡 玉 秀 阿 嬤, 出 生 於 高 雄, 婚 後 與

華, 婚 後 接 手 公 婆 的 魚 丸 店, 成 為 第

丈 夫 鶼 鰈 情 深, 一 起 承 接 下 夫 家 的 攤

二 代 經 營 接 班 人。 早 期 沒 店 面, 在 自

位。 此 後 一 家 人 長 年 在 市 場 內 擺 攤,

家 製 作 生 產, 主 要 做 批 發 生 意。 手 工

專 做 生 魚 片 批 發 與 零 售。 另 外, 她 從

現 打 魚 皮、 現 包 魚 餃, 鮮 香 味 的 口 碑

公 公 身 上 學 到 味 噌 醃 魚 技 術, 不 僅 建

口 耳 相 傳, 日 後 便 在 市 場 零 售 販 賣。

立 好 口 碑, 也 以 樂 觀 且 堅 強 的 性 格 撐

她 的 生 意 好 人 氣 旺, 平 時 熱 心 公 益,

起 家 業, 閒 暇 之 餘 也 積 極 參 與 市 場 營

老 公 鄭 壁 鐘 先 生 曾 任 第 一 屆 會 長, 也

造的公共事務。目前全家居住在萬華,

努 力 催 生 東 三 水 市 場 自 治 會, 對 公 共

經營六十多年的市場攤位,傳承三代。

事 務 的 參 與 相 當 積 極。 目 前 魚 丸 店 由 第三代鄭靖騰先生接棒傳承。

06


《冷房製冰者—簡愛嬌》

《憶兒時煮椪糖—呂娥》

錄像裝置,有聲,彩色,2015

錄像裝置,有聲,彩色,2015

原 本 從 事 裁 縫 工 作 的 簡 愛 嬌 阿 嬤,

呂娥阿嬤從小居住在新富市場南側巷內

二十五歲結婚後,開始承接婆婆的製冰

平房,四歲時親眼見證新富市場興建和

事業。更早年,婆婆則是從日本人手中,

開幕。幼年時受過完整的小學教育,現

接下製冰設備與冷凍技術,代代相傳經

在仍熟稔於日文的聽說讀寫。她對日治

營至今。先前,阿嬌嬤除了供攤商使用

時期的生活點滴,至今記憶猶新,尤其

的冰塊外,也製作可食用的挫冰冰塊和

是目睹父親建造防空洞與空襲警報的經

枝仔冰。目前因枝仔冰製作程序繁瑣,

驗,特別深刻。小時候,呂娥阿嬤家人

所使用的枝仔冰製作設備多已丟棄,而

經營冰果室,她幫忙照料店裡生意以及

停做多年。至今,她維持簡單的製冰工

協助製作椪糖,也曾和阿公擺攤,兜售

作,將切冰、碎冰、冰塊分裝,配送至

皮蛋和蝦皮。光復後遷入東三水市場攤

攤商攤位,以提供市場物品保鮮之用。

位,直到七十歲退休。

每日賣冰的收入,大約數百元。

07


《五花三層紅燒肉—吳陳寶栽》

《古早味鹹菜鴨—王陳針》

錄像裝置,有聲,彩色,2015

錄像裝置,有聲,彩色,2015

出 生 於 日 治 時 期 的 吳 陳 寶 栽 阿 嬤, 十

家鄉務農的王陳針阿嬤,跟隨老公從臺

多 歲 即 在 伯 父 的 豬 肉 攤 幫 忙, 人 們 稱

中遷居臺北。光復後幾經輾轉,之後落

呼 她 為 阿 猜 嬤。 光 復 後, 她 接 手 新 富

腳於新富市場外的房舍,一家人定居於

市 場 內 的 攤 位 生 意, 直 到 市 場 處 徵 收

此。阿針嬤經營宰殺、販賣鴨肉的批發

攤 位, 才 全 心 卸 下 工 作。 她 目 睹 了 極

生意。生意極盛時期需雇用十多名員工,

盛 到 衰 微 的 新 富 市 場, 對 市 場 生 活 細

每天宰殺四、五百隻活鴨。直到禁宰活

節 總 能 如 數 家 珍。 她 主 要 靠 著 豬 肉 攤

禽政策後,便轉變經營方式。阿針嬤在

生 意, 照 料 全 家 生 活 所 需, 育 有 二 男

市場外的房子居住大半輩子,當市場徵

二 女, 現 都 已 成 家 立 業。 退 休 後, 搬

收後,不捨地離開舊屋。基於對環境的

離 市 場 生 活 圈, 不 過, 也 常 從 汀 州 路

眷戀,目前在市場旁租屋,繼續與傳統

住 家 徒 步 返 回 市 場 內, 與 過 去 熟 識 的

市場共同生活。

老朋友見面,經常促膝閒話家常。

08


2. 游奕梭巡 身處於古蹟建物裡的腳步,輕盈地穿越傳統市場,從剝皮寮、祖師廟、青山宮、龍山寺 到新富市場,在萬華新富町發現一條古蹟通往古蹟的路徑。行進中,一群年輕人的身影, 隨著肢體動作,穿梭了市集裡的擁簇人群,用其身體形影之姿,左右相伴於古蹟的人文 風情。 她們以優雅緩慢的姿態,游奕走踏於古蹟景致,用身體聆聽歲月的建物。她們以時快時 慢的步伐,梭巡於歷史文化空間,用敏銳感官趨近於土地對話。映照在斑駁牆上而流竄 的數道光影,像水流渦旋一般的痕跡,或拍或打,錯落而繽紛。俯仰之間,拉長於古蹟 角落的聚合身影,以充滿起伏跌宕的節奏,為歷史古蹟獻上禮儀般的敬意。 本創作汲取來自環境的靈感,賦予身體與空間更加緊密的詮釋意涵。這是饒富人文與空 間的對談,也是敲醒土地覺醒的共鳴之舞。因此,藉由舞動的身體意象,置入場域轉換 的寓意變化,引發人們直接思索人與土地的關係。人從哪裡來?人往哪裡去?如何聆聽 歷史空間?以此作品,獻給曾對這片土地深耕、播種與生活的人們。

《游奕》,舞蹈錄像,有聲,彩色,2015

《梭巡》,舞蹈錄像,有聲,黑白,2015

導演:陳永賢 編舞:葉亮伶 舞者:王韻如、吳汶樺、吳采芳、李宜蓁、李詠婷、阮睿玟、林宛萱、柏懿庭、凌慶薰、莊珳棱、 許如芸、陳玟臻、陳宥如、黃昱綺、蔡詠貽、蔣蔓芹、鍾婕妤、顧庭菻 藝術團隊:陳永賢錄像新媒體研究室 09


3.

市場口風景

傳統市場的週遭環境,羅列著形形色色的多樣食 糧,與逛街採買人潮交織於一處。眾人走入聚集 的攤架前,擦肩錯身之際,時而停步、時而眼神 交會。對望之間,人們發出彼此的問候聲,飛揚 音調,此起彼落。傳統市場場域裡的即景,除了 新鮮貨品齊聚一堂之外,更是一雙雙勤勞的雙手, 以及那群勤勞的身軀動作。他們笑意臉龐,洋溢 著和樂氛圍,構成了動人畫面。 穿梭於人物與人情之間,傳統市場賦予了具敘事意 味的想像,一種有豐富想像的潛在文本,匯聚出一

《市場口肖像》,錄像,有聲,彩色,2015

種獨特在地的飲食文化。《市場口風景》影像裝

《市場口容顏》,錄像,有聲,彩色,2015

置,捕捉眼前稍縱即逝的畫面,集結了新富市場裡

導演:陳永賢

的真實人物容顏,透過層層交疊的畫像,猶如關係

藝術團隊:陳永賢錄像新媒體研究室

密切的家族合影,顯現傳統市場的生命活力。勞動

參與成員:李哲維、施威任、梁以妮、

者成為傳統市場的靈魂角色,在時空氛圍下的車聲

許汝翡、陳兆敏、楊治娟、

人語,單頻也好,混音也罷,最終發現,眼中的市

鄧雯馨

場口風景,有個最美麗的邂逅場所。

4.

互動餐桌

群聚的市集、鼎沸的人聲、飄散空中的氣味,匯流出豐富的人情與地景樣貌,刻畫出地域的 歷史深度。時間推移,隨著人事遷徙起落,更迭的總總揭示了記憶的重量,映照出百樣的人 生場景。此裝置以象徵團聚的圓承載人們對溫度的想望,彼此交錯對話於市場時空之中。 《尋味》,新媒體互動裝置,尺寸 L150×W150×H90 cm,2015 藝術團隊:王伯宇 ‧ 當若科技藝術 媒材:程式設計、感測器、遠端傳輸

10


袋袋相傳新富味 戶外彩繪地景 —

藝術家:潘羽祐 ‧ 福室繪工作室

11


作品以提袋及菜籃為意象,描繪居民和攤 商口述的在地故事,讓手中的菜籃不只有 佳餚,還充滿了在地記憶,一袋接一袋, 傳承生活的好滋味。

「袋袋相傳新富味」 戶外彩繪地景,尺寸 L1,800×W640 cm,2015 媒材: 彈性水泥漆、油漆

1

2 3

4

5 6

7

8 9

12


1. 電火雜菜麵

6. 冰菜透心冰

緣的小徑十分幽暗,鄰近的居民呂娥在

日頭赤炎炎,裡頭卻是沁心涼,不僅是

孩提時常提著裝麵的鐵桶,小小的身影

這裡歷史最悠久的攤商,根據修理設備

壯膽穿梭在這條小路上,為她的阿嬤買

的師傅的說法,它還可能是全臺灣最迷

雜菜麵。

你的製冰室。以前冰庫還分租給其他攤

在路燈還沒設置之前,當時沿著市場外

自市場落成即營業至今的製冰室,夏季

販冰菜、冰肉,是市場的保鮮大冰箱。

2. 純情味油飯

昔日在市場旁的老榕樹下常有攤販炒製 油飯,陣陣撲鼻的油蔥與飯香味,與綠

7. 鑽窗老榕樹

新富市場東側的榕樹曾經茂盛一時,據

葉成蔭的芬多精,揉合而成新富市場的

說其繁密的大片枝葉曾鑽進對面民宅的

老味道。

二樓窗戶,生命力十分旺盛。

3. 半樓仿仔雞

8. 一鼎油肉圓

的「半樓仔」,這種二層樓的房舍多由

圓小販來到新富市場南側圍牆旁兜售,

居民親手搭建,從砌磚、貼「泰魯」(磁

正好被市場的管理員看到,即被吆令驅

磚)、刷油漆…等。更是居民的起家厝,

逐出去。

日式宿舍前曾經搭滿了店面與住家混合

日治時代流動攤販取締嚴格,曾經有肉

他們在在狹小的坪數裡勞苦謀生,為家 人安居,求生活安定。

9. 炸彈甜不辣

在昔日新富市場南側入口處的空地,曾

4. 天井豬肉絲

由居民建蓋一座防空洞,以躲避空襲;

過去的天井是市場裡大家洗滌食材、器

若遇水螺聲(空襲警報)響起時,就得

具的工作空間,昔日的豬肉攤阿猜嬤就

趕緊跑進防空洞裡,以免被四散的炸彈

曾回憶道:「清肚內啥也在裡面弄一弄

碎片波及。

再拿出來」;通風、明亮讓市場使用的 舒適度加分。

5. 一日百斬鴨

毗鄰新富市場而居的阿針嬤,年輕時以 大量批發禽肉為主,生意極盛時期需雇 工十多名,每天現宰四、五百隻活鴨, 是附近兵營主要肉品供應來源之一。 13


14


新富八十好歲食 ─ 老市場的記憶與新生 展覽日期︱ 2015.5.1~6.14 展覽時間︱ 10:00~18:00 ( 週一休館 ) 展覽地點︱ 市定古蹟新富市場 臺北市萬華區三水街 70 號 (捷運龍山寺站三號出口,左轉和平西路三段 81 巷)

更多訊息請見 http://www.jut-arts.org.tw 或洽 02-23811617 (若有任何異動內容,依本專頁公告為主)

主辦策劃 協同策展 陳永賢 協辦單位 臺北市市場處、臺北市公有新富市場自治會、東三水街攤販集中場自治會 贊助單位 展場視覺

15


16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