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場節目單

Page 1

國 立 臺 北 藝 術 大 學 戲 劇 學 院 2 0 2 2 秋 季 公 演 ETERNITY AT ONCE 千 秋 場
國 立 臺 北 藝 術 大 學 戲 劇 學 院 2 0 2 2 秋 季 公 演 ETERNITY AT ONCE 千 秋 場 2022 NOV 04 05 11 12 19:30 14:3005 06 12 13 北藝大 展演藝術中心 戲劇廳
演員 SOLO 場次2022 NOV 0403 05 1110 12 19:30 14:3005 06 12 13 劉紹群 甘立安 葉煒寰 賴以恆 林洋陞 劉紹群 梁欣然 王力瑩、劉昕 李依蓁、徐文如 (北藝大師生專場一 ) 陳芷萱 (北藝大師生專場二 )
車窗外 沿途的 沿途的 一些風景 我轉向了你 試著對你說 ( ) 車窗外 穿梭的 穿梭的 一些人群 找尋的身影 試著描繪著 ( ) 車道旁邊的狗 拎著繩子自己散步 沒有人的時候 呼吸的聲音淹沒了我 車窗上 滿覆著 昨夜的雨 說不上對話 微笑的點頭 但我想說的你應該都會懂 又一次 看著你走下了車 詞 | 陳俊元 曲 | 潘維宗 OP| 狗才樂團 S P| StreetVoice International Limited 街聲 Packer 派歌 授權 狗才樂團 The Rainy Night
記得是在飛往東京的飛機上看了《如果這世界貓消失了》這部日本電影,當電話、電影逐一從男主角達也的生命中消失以換取一天 時,我知道,當時我淚水的背後是對情感與記憶消逝的不捨,更是逼視內心恐懼根源後的驚醒。在飛機上,久久不能自己。 「如果這世界劇場消失了」呢? 我還眞沒想過,也眞不敢往下想。但是,千涵導演卻為自己、為所有的劇場工作者、愛好者,提出了這個我們難以正視的自我叩 問及巨大課題。 這該與近三年的疫情有關吧!這波揮之不去的惡疫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生命態度與生活習慣,對各產業的衝擊更是慘烈。劇場,首當 其衝。取消演出成為新常態、線上直播成為另類演出/觀賞形式、因演員染疫臨時取消演出變成日常、表演訓練只能透過視訊方式 執行……,這些種種的磨難與挑戰,劇場人除了勉力適應外,以作品反思提問,也是一種以藝術為工具武器回應時代的方式。 此刻,疫情中的劇場創作,當對戲劇藝術瞬間即永恆的本質感受更為深刻,也就是因為它的不確定與變動,反而使得我們更加堅 定對戲劇藝術及其永恆價値的追求。人生、劇場的生死起滅,都在演出當下凝鍊為片刻的藝術光芒,帶給觀眾此生唯一一次獨特 的經驗感受。只要我們還對生命的奧義好奇,還對人性的複雜迷惘,以及對戲劇的追索渴求,我相信劇場就會存在,永遠存在。 欣喜千涵導演與同學們共同創作的《千秋場》即將演出,更期待喜愛戲劇的朋友一同走進劇場,感受當下劇場人一場生命與專業自 我叩問的大戲。我借用戲曲裡〔千秋歲〕、〔萬年歡〕二支曲牌之名,祝福這次的演出及劇場的未來。 劇場千秋 萬年歡 製作人的話 徐亞湘
千秋場的劇本是在排練場誕生,也在排練場生長,最後在此刻,演出時定本。 集體創作時演員就像是筆,在排練場書寫,這也讓編劇組的工作變得有趣,我們像是第三雙眼睛記錄下排練場所產出的一切,也因為 「書寫」這個動作被放進排練場中,編劇的工作不再是對著一台電腦不斷的打字,而是討論、測試、搓揉、修整。 演員們不再以肉身乘載角色,而是以自身為主體。 千秋場許多環節都需要使用到演員的個人經驗,也讓這齣戲變得十分有機,那些與演員息息相關的大小事,被逐步討論、擴大以及延 伸,最後得到一個與過去全然不同的觀點。 感謝導演千涵建立了一個所有人都可以舒服表達自己的平台,也謝謝這群演員願意將自己全然交給千秋場。 編劇協力 胡錦筵
藝術史學家丹托(Arthur C. Danto)在1984年提出了「藝術終結」概念即引來相當爭議與辯論。他將終結點描定於1960年代以安迪沃荷 為首之普普藝術的出現,當藝術品的外觀已與日常物件無異時,自古藝術無論是對眞實的模擬、再現的追求或是現代性下宣言式美學 的排他性也消弱時,藝術迎來線性史觀下藝術大敍述的終結,迎來不斷混用風格的多元年代。 近年疫情的不確定性以及對環境永續、淨零排放的追尋,社群媒體與串流平台的高度興起,透過劇場單純欣賞、聆聽故事的功能與需 求明顯降低了,自古劇場作為議論、言說、佈達的功能也被削弱了,文化娛樂的速食化、家居化越發明顯,相對之下欣賞劇場與製作 演出的成本也相對提高了。觀眾似乎越來越不需要進劇場了?那劇場的未來該如何擴充自身的意涵與可能性? 「藝術終結」乍聽聳動,今日看來是界定與理解藝術的方式轉向了。藝術並沒有消失,或許只是從美感經驗轉向更加著重於哲學思考, 作品也從特定形式、主義與技巧中解放出來。《千秋場》面向著的正是這般反身性探問,導演千涵與全體師生們共同提問、反思,試圖 從歷史中學習、從專業教育的轉型中思考、自學生個體經驗中反芻。一連串的提問,答案仍等待著我們積極地創造。當我們在劇場裡 討論著劇場的終結,既是悖論也充滿希望。劇場眞會有終結的一天嗎?相信「千秋場」既是告別也是重逢。 戲劇構作 黃鼎云 當我們在劇場裡談論劇場終結
千秋場又名千秋楽(せんしゅうらく),此名詞其中一說來自祝壽唐玄宗誕辰的樂曲,後因佛教法會於最後一天演奏該曲,而今的日本 舞台劇演出、演唱會和音樂劇會在「最後一場次」標註「千秋場」,為「最後一場演出」的代名詞。 這是我第一次回到母校執導學期製作,也謝謝母校給予我這個機會,與設計老師、戲劇系學生演員合作。在導演手法上,我延續 了近期較常使用的創作方式:以提問為概念出發,透過集體創作、講座式展演(Lecture Performance)的表演形式作為與演員工 作的方式完成本次演出。 我們一起經歷了疫情時代,帶給人們諸多不便的同時,表演藝術這個需要現場聚眾性的產業更受到了不小的衝擊,除了短暫的替 代方案之外,國內外的創作者們也都開始思考下一步如何適應與改變,回望各個歷史上、藝術史上轉換的節點,我突然感受到一 種期待與興奮感,噢我們此時此刻好像也正站在一個時間節點上,「未來已來」、「我們即是未來」;那麼,劇場:這個容納每一個 世代當下的對話場域,又會如何應運而生?每一種表現形式誕生時,就已注定死亡;每一種形式終將被重新建構,而建構出的概念 裡,也會包含著當時受到周遭影響的印記。 想借用「千秋場」這個名字,對劇場提出浪漫的提問: 最後一場與千秋萬世,出現了一體兩面的「矛盾性」與「剎那即永恆性」,這也像是劇場朝生暮死的本質。但如果有一天,也許是十 年後、五十年後或一百年後,我們熟悉的「劇場」改變了,那我們該何去何從?我們為何而做劇場,為何需要劇場? 導演的話 洪千涵
這趟排練的旅程,上半場以演員作為載體,經歷了從古至今經典角色的千秋場;下半場,以「每一位演員皆為創作者」為目標,期 待找尋所有人的聲音和觀點,這也是我們工作最久也最困難的部分,如何以眞實的自己上台(但又同時被觀看),拿掉習慣的角色 扮演,又同時有機的當下交流。謝謝每一位演員與參與者對我的信任與給予。特別感謝我邀請來排練場帶領工作坊和協助排練的 老師們學長們:于善祿、徐華謙、蔡佾玲、黃鼎云、林祐如、洪唯堯、楊迦恩、孫唯眞、王竺樺,以及接受訪談的老師們,陪我 們一起不斷的辯證、失敗、實驗與找尋答案。 《千秋場》演出中最特別的時刻是最後一幕。這個環節在開排時,我給了十二位演員一個命題作文,一人只會有一次十分鐘的機會 在台上演出獨角戲,這個題目必須是一個與自己有關的行動,經歷了99次的排練後,第100次,是唯一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在台上將 這個行動完成。一切回到最低限的劇場觀演關係,一個人在一個空間裡,有人觀看。在排練場裡,我們不斷的演練眞實與試圖掌 握每一個當下;但在時間繼續前進的生活中,我們卻是如此的渺小,人生有時候連最後一次是什麼時候都不記得了,連說出「啊! 原來這就是千秋場」的機會都沒有。
導演 | 洪千涵 1988年出生於臺灣 畢業於倫敦皇家中央戲劇與演講學院 (Royal Central School of Speech & Drama) 為進階劇場實務碩士(MA Advanced Theatre Practice)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主修導演畢業 現為自由創作者,為「明日和合製作所」核心創作者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兼任講師 近期作品: 台北藝術節委託製作姊弟三部曲2022北藝中心開幕季《三生萬物》、2020《祖母悖論》、2019《家庭 浪漫》、2022台北藝術節北車寫作計畫《北棲》、台北兒童藝術節《小路決定要去遠方》、2019TIFA《半仙》、 2018新點子劇展《請翻開次頁繼續作答》等。作品《曾經未曾》《死死免了米》曾入圍台新藝術獎十大表演藝術獎 ,獲多次提名。《曾經未曾》獲得2015烏鎭戲劇節靑年競演首獎,此作品由文化部獲選為2017愛丁堡藝穗節臺 灣季演出作品。曾與國家兩廳院、台北藝術節、衛武營、北美館、當代藝術館、空總clab、白晝之夜等單位 合作演出或委託製作。 關注重整調度觀演關係,期許透過作品,透過不同感官經驗、空間敍事,在「日常經驗 」與「主動生產」間著力,實驗出更多可能。
編劇協力 | 胡錦筵 2014年投身編劇工作,現為樸實映畫簽約編劇。 電影及影集作品有:《屋下無人》入圍優良電影劇本獎、《婚姻事 故》獲得亞洲說劇本獎、《再會啦!小姑姑》獲得磺溪文學獎、《因與聿案簿錄》獲得文化部影集開發補 助、《女神》獲得短片輔導金、《人生淸理員》文化部影集補助。 劇場作品:《還陽記》、《還陽記前傳-大亨小賺》、《國姓爺之 夢》、《北棲》……等。
劇本顧問 | 周曼農 臺大歷史系、北藝大戲劇碩士班劇創組畢 北藝大戲劇博士班生 演員、編導、跨領域創作者 編劇作品兩度赴外亞維農藝術節演出並多次受邀赴歐 由莎妹劇團製作的編劇作品《給普拉斯》(高熱103°)入圍第九屆台新獎表演藝術類決選。 詩作曾獲第十屆台北文學奬佳作。出版作品集《高熱103°》(由女書店出版)。 2016台北國際藝術村第四季駐村藝術家(跨領域類)、2019雲門流浪者計畫獲選。 跨領域作品為:科技媒體無人劇場《罪惡之城》(編劇、製作經理)(2013),於北美館1B畫 廊展出的超媒體展演《索多瑪之夜》(動態演出共同發展、裝置與平面作品《憂鬱少年百科》 共同創作)(2015-2016)。空間裝置《偵探學》參與2016第四季國際藝術村駐村聯展、 2018C-LAB台灣文化實驗場年度展覽「再基地:當實驗成為態度」展覽作品《少女機器》(藝 術家、導演)、大台北雙年展「超日常」空間裝置作品《高熱103°》、2018關渡光藝術節《游 泳克》(節目統籌)、北美館「跨域讀寫:藝術中的圖書生態學」作品《偵探學2》。2019《瘋 人船》階段性呈現(共同創作、導演)。2021《偵探學》階段性呈現編導。 目前為2021-2022台中歌劇院駐館藝術家,於2022年8月於台中歌劇院大劇場首演沉浸式 跨域作品《偵探學》。
戲劇構作 | 黃鼎云 藝術家、劇場編導、戲劇構作 「明日和合製作所」共同創作。 作品形式多樣,共同創作、空間回應、跨領域實踐等等,並專注調動觀眾與表演者間的觀 演關係。 自2020年起開展系列計畫《神的棲所GiR》、《操演瘋狂》等關注心智、意識、精神與其延伸 等相關議題。 作品多發表於亞太地區,曾受邀於布魯塞爾藝術節(Kunstenfestivaldesarts)、柏林高爾 基劇院秋天沙龍、台北表演藝術中心亞當計劃(ADAM)、墨爾本理工大學(RMIT)、新加 坡 Dance Nucleus等擔任駐節(村)藝術家、協作者、客座策展人。 明日和合近年共同創作:2021 《Surprise! Delivery 和合快遞》(疫情限定版),2019年台 灣國際藝術節《半仙》,2018年台北當代文化實驗場「再基地」《林愛國計畫》、王大閎建築 劇場《走路去月亮的人》、澳門城市藝穗節《可以睡覺》。2017年台北市立美術館「社交場」-《 等待果陀》、《尙未指稱的對話》、《做一頓飯》等。 鼎云其他作品:2022 兩廳院新點子實驗場《操演瘋狂》。2021台灣音樂館X時間藝術工作 室《凝視著星盤的肚臍》。2020澳門城市藝穗節《脫單電影院》。2019關渡美術館《潮間帶上 的克里斯伯》、台北藝術節《島嶼酒吧—地瓜情味了》(共創:陳業亮)、2018 台北藝術節《 山高流水之空中》(共創:柯智豪)、表演藝術年會in 橫濱TPAM Fringe《緘默》。2017 國 家兩廳院《不願讓你一個人》、澳門城市藝穗節《太平盛世裡的安全演習》。2016新人新視 野《亂迷》。
舞台設計 | 劉達倫 自就讀國立藝術學院戲劇學系開始,即熱衷於舞台設計、燈光設計、以及表演等劇場創作 2002年獲得舞台設計碩士學位後歸國,以台北市為基地,將重心放在舞台設計創作迄今 曾與國內各大劇團合作,近期合作的劇團包括動見體劇團、春河劇團、全民大劇團、台南人 劇團、綠光劇團、大開劇團及舞蹈空間舞團等。 作品包括春河劇團《魔法阿媽》;全民大劇團《同學會!同鞋~》音樂劇、《丞相,起風了》及《你 好,我是接體員》;紙風車劇團《雨馬》;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愛因斯坦的夢》;臺灣 大學戲劇學系《愛與資訊》、《六個尋找劇作家的角色》及《全景賦格》;大開劇團《花魁嫁到》、 《花虎奇緣》、《去火星之前》及《金花囍事》;台北室內合唱團《念你如昔》;哈旗鼓文化藝術團 《1895 火燒庄》;果陀劇場《悲憫次神的兒女》、《搶錢的世界》及《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綠 光劇團《再會吧北投》及《押解-菜鳥警察老扒手》;動見體劇團《病號》;上海華人夢想《謀殺 歌謠》;我城劇場《請你閉嘴!》;如果兒童劇團《我的媽媽是薛丁山》、《流浪狗之歌II-等你》 及《眞假王子》;台南人劇團《Re/turn》、《海鷗》及《閹雞》等。
服裝設計 | 吳道齊 1986年生於宜蘭 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碩士與北藝大劇場設計學士,主修劇場服裝設計 目前為北藝大與城市科大兼任講師,同時從事電影、電視、舞台劇的自由接案服裝設 計工作。曾任教於能仁家商、育達商職、崇右技術學院 曾參設計工作:電視電影類 - 明日比昨天長久、恩狄斯的末日、我吃了那男孩一整年 的早餐、桶裝仙女、入型入格、孟婆客棧、大約在冬季、逆風飛翔、撫鄉心、民國少 年偵探社、震天撼將;劇場類 - 東海鍾離、冥遊、天鵝宴、歌劇波希米亞人、物種大 樂團、世界童話瘋古典、物種起源、哈姆雷特。
燈光設計 | 曹安徽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學系專任副教授兼系主任 耶魯大學戲劇學院設計研究所藝術碩士 從事劇場燈光設計至今有上百件作品,包含戲劇、舞蹈、傳統戲曲、音樂劇和歌劇等 燈光設計作品曾經多次入選「布拉格國際劇場四年展」(PQ) 和「世界劇場設計展」(WSD) 獎項入圍 2013年 作品《05161973辛波絲卡》入選2013年世界劇場設計展 (WSD 2013),英國卡地夫 2013年 作品《親愛的My Dear》入圍第十二屆台新藝術獎最後決選,台灣台北 2009年 作品《淡水小鎭》《巴黎花街》入選2009年世界劇場設計展 (WSD 2009),韓國首爾 2005年 作品《櫻桃園》入選2005年世界劇場設計展 (WSD 2005),加拿大多倫多 策展評審 2017年世界劇場設計展 (WSD 2017) 競賽評審和展場召集人兼規劃設計,台灣台北 2011年布拉格國際劇場四年展 (PQ 2011) 台灣學生館策展人,捷克布拉格
燈光設計作品選輯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的演出則有《米蒂亞的受難》、《愛因斯坦的夢》、《Pornography》、 《哈姆雷特》、《凡尼亞舅舅》、《神作》、《我們的小鎭》、《大家安靜》、《北方的霧靄-營造大師》、 《Preparadise Sorry Now》、《Kalpa時光之劫》、《理查三世和他的停車場》、《05161973辛波 絲卡》、《威尼斯商人》、《摩訶婆羅多》、《愈來愈難集中精神》、《櫻桃園》、《危險關係》、《一官 風波》等數十齣。 果陀劇場的演出設計有《摘心米其林》、《我的大老婆》、《ART》、《一個兄弟》、《冒牌天使》、《 超級奶爸》、《動物園》、《再見女郎》、《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17年之癢》、《步步驚笑》、《傻 瓜村》、《梁祝》、《針鋒對決》、《我要成名》、《開錯門中門》、《巴黎花街》、《公寓春光》、《淡水 小鎭》、《城市之光》、《莫札特謀殺案》等二十餘齣。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混音理查三世》、《血與玫瑰樂隊》、《理查三世》;表演工作坊《遇見 自己》、《花吃花》;何曉玫舞團《默島新樂園》、《假裝》、《親愛的》;春河劇團《大家安靜30》; 唐美雲歌仔戲團《月夜情愁》;天作之合劇團《音樂劇-寂寞瑪奇朵》;綠光劇團《開心鬼》、《人鼠 之間》;創世歌劇團《歌劇-女人皆如此》;我城劇場《我記得》、《請你閉嘴》;雲門舞集2-羅曼菲 《愛情》;臺北故事劇場《花季未了》、《露露聽我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夜遊 神》;國光劇團《京劇-李世民與魏徵》;臺灣豫劇團《拜月亭》;國立臺灣戲曲學院-京劇團《京劇靑白蛇》《崑曲-孟姜女》……等。
技術指導 | 林隆圭 美國Performance, Arts, Technology, Design Incorporated/設計師 乙太設計顧問公司/設計部經理 美國Pook Diemont & Ohl/製圖及設計師 耶魯大學戲劇學院技術設計與製作研究所/藝術碩士 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藝術學士
音樂設計 | 周莉婷 於獨立樂團13月終了 擔任鍵盤/作曲 於2021發行第二張專輯《和你蠻像的一隻》 入圍第33屆金曲獎最佳樂團、入圍第13屆金音獎最佳樂團、最佳另類 流行專輯、最佳另類流行歌曲、獲第15屆Freshmusic Awards最佳 樂團、最佳年度十大專輯。 近期參與演出 2022 兒藝節:進港浪製作所《名叫中間的地方》 北藝開幕季:周瑞祥X陳煜典X王磑《新人類計劃:降◎會》 TNAF 不二擊《一個人的廟會2.0》 她的實驗室空間集《Re_l_ _y》 2021 秋天藝術節:兩廳院製作《神不在的小鎭》
動作設計 | 林祐如 臺灣花蓮 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表演研究所,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學系 曾任雲門舞集二專職舞者,2018獲邀任國家兩廳院駐館藝術家,現為獨立藝術家, 從事肢體相關創作、表演與分享活動 關注土地教育與文化發展脈絡,喜歡極簡,同時也對混亂與拼貼著迷 近期喜好將物件、行為及史料意象置入作品,並經常運用常規反射出角色的出格與獨立。 作品觸及各類型藝術節、多媒體,及時裝秀場等,在劇場與非劇場之間交流、合作與玩。
影像設計 | 黃詠心 劇場影像與空間創作者,持續研究新媒材,並實驗空間中的觀看方式 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學系,主修舞台設計 近期影像設計作品: 瘋戲樂工作室|雪人音樂《失物之城》沈浸式音樂劇場、鴻鴻x米特薩克斯風《風•光》、2022台北藝術節《北 棲》、2022台北兒童藝術節《不動的大象》、廣藝x進港浪《月娘總是照著我們》、瘋戲樂工作室《I Love You ,You’re Perfect Now Change》、《台灣有個好萊塢》、2020台北藝術節《祖母悖論》等等。
表演指導 | 徐華謙 演員 任教於台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文化大學戲劇學系、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 近年參與製作:【僻室】《半金屬》、【越洋信使-林羿綺個展】《雙生》、【2020台北電影節】《日正當中Midday》、【2019台北藝術節】洪千涵x洪唯堯《家庭浪漫》、【 2019當代華人藝術節】《老殘.印象》、【我城劇場】《日常恋襲曲》、【黑眼睛跨劇團】《戰場上的野餐》、【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請聽我說-20、30、40》、【創 作社劇團】《少年金釵男孟母》;2017以《阿莉芙》獲得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提名。擔任電影《一家子兒咕咕叫》、《我吃了那男孩一整年的早餐》、《刻在你心底的 名字》、《癡情男子漢》;劇集《華燈初上》;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2016年秋季公演《古德搖搖搖》等製作表演/演員指導。
服裝技術指導 | 顏良夙 實踐大學時尙與媒體設計研究所畢業。 進入劇場工作三十餘年,也參與國內重要劇團之服裝設計及製作, 及電影、電視服裝製作,相關作品逾一百多齣。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歷年學期製作及畢業製作服裝技術指導。 現任職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展演藝術中心。
服裝技術指導 | 陳俊綱 97級劇設系校友,曾於永樂布市工作,製作戲服包括電 視、電影、廣告、演唱會、舞台劇。2016年赴美 德州大 學奧斯丁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學習, 主修服裝技術(Costume Technology),研究所期間參 與校內多項製作,校外曾赴瑞典參與蝴蝶夫人( Madama Butterfly)製作,也是俊綱第一次執掌打版師 及領導服裝製作職務。2018年暑假赴新墨西哥州聖塔菲 劇院(Santa Fe Opera) 任職實習,2019年取得藝術碩士 ,畢業後,於紐約市芭蕾舞團(New York City Ballet) 任職。目前任職於北藝大展演藝術中心,協助展演及指 導學生戲服製作。
製作舞監 | 孫唯眞 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主修導演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碩士班 於劇場多次擔任舞台監督一職,同時也具備編導演能力 現任進港浪製作之核心團員 近期導演作品: 第二屆金創獎金獎《月娘總是照著我們》、新人新視野《熱炒99》、《還陽記》、《大亨小賺》,並以《還陽記》入圍第十六屆台新藝術獎。 近期合作劇團,包括:明日和合製作所、軟硬倍事、驚喜製造、驫舞劇場。
執行舞監 | 葉琳娜 2020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冬季公演《狂睡五百年》// 排演助理 2021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 春季公演《轉大人》// 舞監助理 2022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夏季公演《八美圖》// 助理舞監
台北藝穗節 毒藥姐妹《喂,找誰?》表演指導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 導演二暨燈光設計二聯合呈現《限制級拍立得》演員 演員 劉紹群 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 表演組二年級 2022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 導演二暨燈光設計二聯合呈現《限制級拍立得》演員 演員 劉 昕 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 表演組二年級 2022 影響新劇場 線上互動演出《Incubating 3.0 ─ 迷》 2021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春季公演《申生》演員 演員 陳芷萱 戲劇學系四年級 主修表演 2022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秋季公演《米蒂亞的受難》演員 2021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 佰玖級表演二期末呈現《愛情評說》演員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 佰玖級導演二期末呈現《殺戮之神》演員 演員 排演助理 王力瑩 戲劇學系三年級 主修表演 2022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冬季公演 《雌性領袖》舞監助理暨音效執行 2021 演員 林洋陞 戲劇學系三年級 主修表演 演員 甘立安 戲劇學系三年級 主修表演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 佰玖級表演二期末呈現《愛情評說》演員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 佰玖級導演二期末呈現《殺戮之神》演員 2022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冬季公演《雌性領袖》演員 2021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 佰玖級表演二期末呈現《愛情評說》演員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 佰玖級導演二期末呈現《殺戮之神》演員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 佰柒級畢業製作《三人行不行II城市之慌》導演助理 2022
第一次踏足戲劇廳演戲 演員 葉煒寰 戲劇學系三年級 主修表演 2022 開始在台灣表演 2020 出生 1997 演員 賴以恆 戲劇學系三年級 主修表演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 佰玖級表演二期末呈現《愛情評說》演員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 佰玖級導演二期末呈現《殺戮之神》演員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佰柒級畢業製作 《三人行不行II城市之慌》導演助理 2022 演員 李依蓁 戲劇學系二年級 主修表演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 佰拾級表演基礎期末呈現《致命的謊言》演員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 佰拾級排演基礎期末呈現《怪物》演員 2022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 佰拾級表演基礎期末呈現《致命的謊言》演員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 佰拾級表演基礎期末呈現《山羊》演員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 佰拾級排演基礎期末呈現《怪物》實習導演" 2022 演員 徐文如 戲劇學系二年級 主修表演 正式以歌手身分跨足戲劇界 2021 演員 張 瀞 戲劇學系二年級 主修表演 離開劇場 2027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 佰拾表演基礎期末呈現《山羊》演員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 百拾排演基礎期末呈現《怪物》音效設計 2022 演員 梁欣然 戲劇學系二年級 主修表演
導演助理 丁怡瑄 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 三年級 導演助理 李家蓁 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 二年級 葉士銘 戲劇學系 二年級 排演助理 演員 陳叙彣 劇場設計學系碩士班二年級 舞台設計助理 徐儷蓁 劇場設計學系碩士班二年級 舞台設計助理 黃梓淇 劇場設計學系 四年級 舞台設計助理 讓你們失望了,我會畢業 2025 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新生 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系退學 2021 臺北市立大學舞蹈系退學 2018 負責陳芷萱與劉紹群的SOLO舞台設計 負責李依蓁與葉煒寰的SOLO舞台設計
潘翰文 劇場設計學系 四年級 舞台設計助理 林詩芳 劇場設計學系 四年級 舞台設計助理 張庭瑋 劇場設計學系 四年級 舞台設計助理 鄭云嘉 劇場設計學系 四年級 舞台設計助理 鄭涵玨 劇場設計學系 四年級 舞台設計助理 曾宇瑄 劇場設計學系碩士班二年級 服裝設計助理 負責王力瑩與林洋陞的SOLO舞台設計 負責劉昕與賴以恆的SOLO舞台設計 負責梁欣然與徐文如的SOLO舞台設計負責張瀞的SOLO舞台設計 負責甘立安的SOLO舞台設計
NO IMAGE AVAILABLE 吳紀睿 劇場設計學系 四年級 服裝設計助理 燈光技術統籌 張韶芸 劇場設計學系碩士班 三年級王若華 劇場設計學系 四年級 服裝設計助理 簡玎涵 劇場設計學系 四年級 服裝設計助理 助理燈光技術統籌 丁詠唐 劇場設計學系碩士班 二年級 助理燈光技術統籌 温美溱 劇場設計學系碩士班 二年級
周郁翔 劇場設計學系碩士班 二年級 燈光設計助理 朱子甫 劇場設計學系碩士班 二年級 燈光設計助理 王語嫣 劇場設計學系 四年級 燈光設計助理 林冠禛 劇場設計學系 四年級 燈光設計助理 陳璿文 劇場設計學系 四年級 燈光設計助理 諶業文 劇場設計學系 四年級 燈光設計助理
NO IMAGE AVAILABLE 沈承志 劇場設計學系 四年級 燈光設計助理 劉以慈 劇場設計學系 四年級 燈光設計助理 影像設計助理 盧珮瑄 劇場設計學系 四年級 技術設計助理 黃柏融 劇場設計學系 四年級 技術設計助理 劇場設計學系碩士班 二年級
戲劇學院院長 | 王世信 製 作 人 | 徐亞湘、曹安徽 執行製作 | 林家文、林隆圭 編劇協力|胡錦筵、張家瑋、李家蓁 劇本顧問|周曼農 戲劇構作|黃鼎云 導 演|洪千涵 舞台設計|劉達倫 服裝設計|吳道齊 燈光設計|曹安徽 技術指導|林隆圭 音樂設計|周莉婷 動作設計|林祐如 影像設計|黃詠心 表演指導|徐華謙 製作舞監|孫唯眞 執行舞監|葉琳娜 集體創作暨演出|王力瑩、甘立安、李依蓁、林洋陞、徐文如、張 瀞、梁欣然、陳芷萱、葉煒寰、劉 昕、劉紹群、賴以恆 (依姓氏筆畫排列) 服裝技術指導 | 顏良夙、陳俊綱 服裝管理監督 | 郭 萱 燈光技術統籌 | 張韶芸 助理燈光技術統籌 | 丁詠唐、温美溱 舞台技術助教 | 李銘元、吳昱穎 燈光技術助教 | 劉崴瑒、李宏竣 演出行政助教 | 馮意倩 展演藝術中心 業務組 | 張光慧、秦中一、黃逸雯、趙有銘 展演藝術中心 技術組(戲劇廳、舞蹈廳) | 郭文份、孫斌立、劉寶明、汪益華、江金樹、陳聖豪、顏良夙、陳俊綱、李定安、羅大有 導演助理 | 丁怡瑄、李家蓁 排演助理 | 王力瑩、葉士銘 舞台設計助理 | 陳叙彣、徐儷蓁、黃梓淇、潘翰文、林詩芳、張庭瑋、鄭云嘉、鄭涵玨 服裝設計助理 | 曾宇瑄、吳紀睿、王若華、簡玎涵 燈光設計助理 | 周郁翔、朱子甫、王語嫣、林冠禛、陳璿文、諶業文、沈承志、劉以慈 技術助理 | 盧珮瑄、黃柏融 影像設計助理 | 潘詠儀 平面設計 | 貳步柒仔 LUNBOCHILLA 攝影 | 牧童攝影 舞台執行 | (戲劇系)江佳怡、江建延、李亮諭、邵莉喬、唐子捷、曹巧迎、劉采翎、鄭企洋、盧詠云 (劇設系)王睿緯、周以安、林立揚、邱顯鈞、莊媗羽、陳宥妊、陳彥廷、陳穎芊、彭順和、黃金燕、黃若涵、黃程睿、蕭雅眞、蕭睦柔、謝泓晉 服裝執行 |(戲劇系)王博弘、江璪茹、李元元、李紹棋、林品妤、張芳榕、陳美辰、鄭詠恬 (劇設系)王宥証、何汶茵、吳梓鈴、吳凱欣、杜婷宇、林邑芯、林芳羽、柯靜婷、陳坤澄、黃加昇、楊喬安、虞其臻、劉可為、劉必勝、潘詠儀、 鄭牧恩、謝亮瑜 燈光執行 |(戲劇系)朱禹璇、李可昀、林宜旻、胡凱琳、陳妍希、陳宥筑、陸怡安、劉羽宸 (劇設系)王孜文、王亭凱、王亮景、何怡萱、吳逸學、呂沅澤、李悅辰、李耘耘、李章廷、林沛儀、邱郁雯、陳妍亘、陳哲渝、葉若葳、薛芷樺 演出行政 |(戲劇系)林品含、馬藝、張益誠、陳冠甫、喬駿杰、蔡宗祐、賴筠蓁 演職人員
戲劇學院簡介 戲劇學院為全臺灣師資與設備最完善的戲劇藝術訓練學府,自1982年設立戲劇 學系以來,歷屆畢業校友投入國內外戲劇界、影視界、學術界、教育界及相關 領域,貢獻所學,為台灣當代戲劇、劇場藝術及劇場設計開創新局。本校擁有 設施完備的劇場實作、表演空間,為學生提供絕佳的創作、展演環境,培育學 生持續製作品質精良並具高水平的戲劇作品,充分發揮學生創意與專才。 本院包括以下教學單位: 一、戲劇學系 學士班 表演(BFA)、導演(BFA)、劇本創作(BFA)、舞台監督(BFA) 碩士班 戲劇理論(MA)、戲劇顧問(MFA) 博士班 理論(PHD) 二、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 表演(MFA)、導演(MFA)、劇本創作(MFA) 三、劇場設計學系 學士班(BFA)舞台設計、服裝設計、燈光設計、技術設計 碩士班(MFA)舞台設計、服裝設計、燈光設計、技術設計、舞台監督
戲劇學系及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簡介發展理念 以「專業、創新、卓越」為本系所的教學、創作、研究目標,培養學生能兼顧東、西方戲劇、傳統與現代劇場,思想與技法、理論與實踐,經過 大學部四年、碩士班二至三年、博士班三至五年的專業、學術訓練,使學生能擁有技藝、學養、原創力、人文素養和理想,共同為台灣劇場創 建新局,開拓具有國際觀的當代華人劇場文化。本系自1982年創系以來,已經有近七百位大學畢業生,上百位碩士畢業生,畢業校友投入臺 灣戲劇界、影視界、教育界和文化界,承先啟後,貢獻所學。 基本背景 戲劇系所含括學士班、碩士班和博士班,是完整的劇場藝術教育學府。藝術學院於1982年創辦時,五年制的戲劇學系即為本校當時的四大學 系之一,主修領域包含戲劇理論、劇本創作、導演、表演、舞台設計、服裝設計、燈光設計等。1990年成立戲劇學系碩士班,分為戲劇理論 和劇本創作兩組。1994年增設劇場藝術研究所,分為導演和表演兩組。1995年劇場設計與技術主修領域獨立為劇場設計學系。2001年由國立 藝術學院改名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本系所歸於新成立的戲劇學院。經過全系專任教師的愼密考量和多次會議,達成系所重整的共識,於92學 年度(2003年)成立戲劇學系博士班、劇本創作研究所,並將五年制的大學部改制為四年制;於100學年度(2011年)將劇本創作研究所和劇場藝 術研究所合併為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 打開國際視野 打開國際視野,是戲劇學系所一直以來的發展重點,除了不定期舉行大師班講座與工作坊,如每年派學生參與歐丁劇場週,邀請Eugenio Barba(尤金諾•芭芭)來台講座等,本所亦敦請不少專家學者前來講學、導戲,例如:國際知名劇場人類學學者Richard Schechner(謝喜納) 博士駐系講學,當代華人劇場最受尊崇的導演、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榮退教授楊世彭博士授課並執導《羅密歐與朱麗葉》,法國埃梅劇團( Théâtre de Ajmer)團長Franck Dimech導演2012秋季公演《Preparadise Sorry Now》,精通現代前衛藝術的Lissa Tyler Renaud博士教授 表演、導演與劇場史,美國邁阿密大學Howard Blanning教授主持編劇工作坊,全球公認美學風格最具震撼力的法國陽光劇團靈魂人物阿伊 安•莫努虛金導演蒞臨演講,另特邀法國戲劇學者巴維斯(Patrice Pavis)教授主持「排演華語新創劇本之理論與實踐工作坊」;香港演藝學院 潘惠森教授主持「單人表演文本編作坊」;舉辦平田織佐工作坊;皮品•派克(Pippin Parker)寫作坊;Ulrich Meyer-Horsch的「麥克•契訶 夫表演工作坊」;以及Kameron Steele「鈴木忠志表演訓練法」工作坊。
每學期固定的學期製作是本院教學與創作的重要特色。由戲劇學系所老師擔任導演,與專業劇場藝術工作者合作,以及兩系學生們參與表演、 行政、燈光、舞台、服裝等,共同協力製作演出,計有,邱坤良導演《紅旗白旗阿罩霧》、《一官風波》,賴聲川導演《如夢之夢》,馬汀尼導演《 亨利四世》、《仲夏夜夢》及《威尼斯商人》,鍾明德導演《復活•凡尼亞舅舅》,姚海星導演《申生》、《鳥》、《一口箱子》,陳玲玲導演《夢幻劇》、《 公園1999的一天》、《霧裏的女人》、《谷德,搖搖搖》,黃建業導演《太太學堂》、《櫻桃園》及《北方來的霧靄──營造大師》,陸愛玲導演《費德 兒》、《吶喊竇娥》、《此時此地》及《恐怖行動》,林如萍導演《危險關係》、《KalPa──時光之劫》、《大家安靜》、《Pornography》,蔣薇華導演《 航向愛琴海》、《摩訶婆羅多》、《我們的小鎭》、《哈姆雷特》及《The Passion of Medea》,朱宏章導演《凡尼亞舅舅》,王嘉明導演《05161973辛 波絲卡》、《理查三世和他的停車場》及《物種起源》,黃郁晴導演《神作》The Road。系所亦邀請在華人劇壇表現優秀的導演擔任客座導演,如楊 世彭導演《羅密歐與朱麗葉》,王友輝導演《秋聲賦》,陳立華導演《奧瑞斯提亞》三部曲,蔣維國導演《眞?理》,閻鴻亞導演《巫山雲》、《歌德浮 士德》,陳國富導演《寶蓮精神.NIA.TW》,陳培廣導演《愈來愈難集中精神》,楊士平導演《都市叢林》,梁志民導演《費加洛婚禮》,葉子彥導演 《海鷗》,陳惠文導演《無間賦格》,司徒慧焯導演《人間煙火》,李小平導演客家音樂歌舞劇《香絲相思》,流山兒祥導演《第十二夜》,陳仕瑛導演 《愛因斯坦的夢》,宋厚寬導演《申生》等等。學期製作加上超過百齣的學生畢業製作,建構出台灣劇場重要的景觀。
為臺灣第一個專門培養專業劇場設計人才而設立的學系, 以培育臺灣表演藝術設計與管理人才為目標。 藝術碩士 MFA(三年學程)設有舞台設計、服裝設計、燈光設計、技術設計等主修。 藝術學士 BFA(四年學程)設有舞台設計、服裝設計、燈光設計、技術設計、舞台監督等主修。 專業領域訓練 劇場設計學系具有臺灣最完善的專業劇場教育空間和設施,師資皆為學有專精且活躍於業界的劇場藝術家。創系至今本系可 分為劇場藝術設計、技術設計和舞台監督等三大領域,藝術設計類:舞台設計、服裝設計、燈光設計,專門培養戲劇、舞蹈 、歌劇等表演藝術設計人才;技術類培養技術設計與技術指導人才,從事舞台佈景、道具、機關的設計與製作;舞台監督為 培養劇場經營與製作管理人才。 與國際接軌 本系為迎向全球化的機會與挑戰,積極鼓勵學生赴歐美日等國深造與交換學習,也聘請國外名師駐校講課、舉辦工作坊和專 題講座。在劇場屆國際競賽中本系師生校友也從未缺席,第四屆世界劇場設計展(WSD2017)由台灣技術劇場協會(TATT)與 本系共同主辦,本系師生校友共獲得四金二銀二銅全球最多獎項。第五屆世界劇場設計展(WSD2022)共獲得四金一銀二銅的 佳績,北藝大劇場設計學系在全球獨佔鰲頭! 劇場設計學系簡介
工作坊老師 | 于善祿、黃鼎云、蔡佾玲 排練協力| 蔡佾玲、洪唯堯、楊迦恩、王竺樺 特別感謝| 訪談影片受訪者|程鈺婷、徐亞湘、閻鴻亞、許哲彬、姜睿明、于善祿、魏雋展、李銘宸、王嘉明、徐堰鈴、耿一偉、簡莉穎 感謝名單| 廣達電腦、廣藝基金會、譁格形象設計、狗才樂團、Packer 派歌、CMS 奎比克動能系統有限公司、明日和合製作所、曾睿琁、馬維元 馮琪鈞、張剛華、鄭涵文、趙之耀、陳宇謙、王言煥、林人中、陸冠伶、吳兆偉Wesley Wu、徐展超 Ryan Hsu 感謝名單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
千秋場節目單 by 陳嘉微 - Issu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