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1月,第九卷,總第100期

Page 49

夕 阳 红 宗鷹 回顧身居美國的二十來年﹐自己 和人們的“尋根‧留根‧紮根”既 是三個層次﹐也是三個歷程。區別 中有交織﹐相互滲透影響。 遊子尋根始 久離故國者或土生異域者﹐有的 失根而回國重尋﹐有的缺根而回國 新尋。初離祖國者或離國未久者﹐帶 根而憂失﹐異國也尋根。 猶記得﹐1985年終﹐走出國門﹐ 漂洋過海﹐像連根拔起的花木﹐根 念根思根情油然而生。抵達美國﹐ 住在芝加哥﹐目視異國之人﹐耳聽 異國之語﹐放眼異國民俗﹐入心異 國風情﹐倍增飄然失根之感。 那種漂浮感覺的第一個著陸點 就是飲食文化。家中三餐﹐中西合 璧﹐以中餐為主。這是“關起門來 還像在祖國一樣”的實在點。由家 庭飲食文化﹐擴及華人餐館的飲食 文化。中國文化最根深蒂固的就是 飲食文化。中國文化最基本最富魅 力和生命力的也是飲食文化。來我 家的許多西人朋友﹐在茶樓飯館的不少西人顧客﹐不但喜 愛中國飲食﹐而且會使用筷子。這些感受﹐寫進早期散文 《西人手中的筷子》。 由飲食文化﹐漸及節俗文化﹐藝術文化﹐圖書文化﹐ 建築文化﹐園林文化﹐哲學文化……從居住的芝加哥﹐到 美國的東南西北﹐華盛頓﹑紐約﹑舊金山﹑洛杉磯﹑西 雅圖﹑聖地亞哥﹑奧蘭度﹑休斯頓﹑拉斯維加斯﹑夏威 夷……以至加拿大﹑英國﹑荷蘭﹑法國﹑德國﹑瑞士﹑奧 地利﹑意大利﹑日本……每到一處﹐驚異發現﹐處處中國 人群﹐處處中華文化。前人﹐近人﹐今人﹐都有意無意地 在異國他鄉保持著﹑移植著﹑播揚著中華文化。炎黃情﹐ 華夏志﹐民族魂﹐抽象的文化根﹐體現在具體的不同形態 的文化形式之中。他鄉的陌生中﹐有了故鄉的幾許熟悉。 異國留根多 異國他鄉尋到的根﹐其實是多少輩華僑華人給我們留 下的根。如何繼往開來代代相傳更自覺地在異國他鄉把文

化根留住﹖ 我們這一代人﹐自幼中華文化根 滲入腦髓﹐化進血脈。絕大多數不 會失根。兒女一輩在“文革”時期 成長﹐中華文化根不那麼穩固。但 失根或完全失根也不那麼容易。他 們要學習﹑工作﹑活動在美國主流 社會﹐吸取往往超出保留。儘管心 中有中國節日﹐實際沒有假日。起 初﹐靠我們自己逢年過節在家中營 造氣氛。後來華人社區春節﹑元宵﹑ 端午﹑中秋等等節日文化活動漸多﹐ 也吸引了他們。女兒小兒子出生後﹐ 辭了高科技工作。在美國中文熱之 際﹐她除了照顧孩子﹐還擔任中文 教師。從此化費大量時間收集中國 文化資料。這首先幫她自己留根。 留根﹐主要是第三代以後的嚴 峻問題。隨父母移民的孩子們﹐一 旦入學融進西方文化教育﹐很易不 知不覺中失根。在美國土生土長的 孩子們﹐八小時以上在校接受西方 文化教育﹐課餘電視電影網絡也是 直接的西方文化薰陶﹐能不能尋到 和留住中華文化根呢﹖讓很多華裔 家庭費盡苦心。飲食習慣﹑家庭薰 陶﹑節日活動﹑中文教育﹐幾乎成 了共同的留根“招數”。 飲食文化畢竟是最為潛移默化的一環。在美國土生土 長的大外孫子德華﹐自幼在家庭中餐飲食中長大。跟父母 出外遊玩﹐往往漢堡﹑皮薩充飢。三歲時﹐週末我常駕車 帶他外出。開頭一眼看到那個黃色M字大招牌﹐就嚷著要 吃漢堡。帶他到中餐館吃過蝦腸﹑牛腸﹑蝦餃﹑燒賣﹑蛋 撻﹑芋餃…… 每次經過黃色M字大招牌﹐故意問﹕“進 去嗎﹖”他都搖頭大聲說﹕“不﹗蝦腸蝦餃﹗”上大學住 在校園﹐平日都是西餐。每週自己要吃一兩頓中餐。假期 回到聖地亞哥﹐我們還請他去吃蝦餃……北京烤鴨還是他 特愛之一。小外孫宗華從小愛吃婆婆做的餃子。開玩笑地 說﹕“你是喝媽媽的奶水﹐吃婆婆的餃子長大的﹗”說來 也怪﹐從小每逢週末﹐帶他到茶樓﹐先是南福臨門﹐後 是北福臨門。最初﹐愛吃的竟是 “鳳爪”﹐當然要婆婆給剝成小 塊。“鳳爪”熱了半年,換了口 味熱了“蛋撻”。如今﹐ 最熱 2010年01月

47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