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心理與行為模式 玄奘大學黃富順講座教授
一、 前言 要了解老年人是相當不容易的事,因老年人是一個異質性非常大的群 體,其心理狀況與行為表現並不一致。不同的個體,有不同的行為模式; 就是同一個體,在不同的時間,其表現亦不一致。故很難以一種模式或套 用一種公式來預測其行為表現。個體之間,自生命初期,原就存在著差異。 這種差異更隨年齡的增加,經驗的累積而益形加大。本文所探討的老人心 理與行為模式,係指一般的狀況,並不能完全適用在每一個人的身上。 由於個人壽命的延長,導致社會人口結構的改變,最顯著的就是老年 人口的增加。目前台灣地區老人人口已達 7%以上。台灣社會自 83 年開始 已達到了聯合國所訂定的高齡化社會的指標。此一現象,並將隨著社會的 進步、經濟的發展而益形顯著。預估至公元 2020 年,台灣地區老年人口 的比率將增加一倍,達到 14%。因此,老年人口的增加不僅是世界的趨勢, 也是台灣社會急遽發展的現象。老年人口的比率上升,造成老人人口的增 加,使每個人都更有機會面對老人。因此,如何與老年人相處,瞭解他們 的心理與行為模式,是相當重要的課題。
二、 何謂老人 那麼究竟老人是指那些人?每個人的概念並不相同。一般所謂的老 人,係指年滿 65 歲以上的人。很多統計上所提出的老人的年齡指標,均 係以年滿 65 歲以上的人為標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訂定的高齡化社會 的老人人口的指標,亦係以年滿 65 歲以上的人為標準。由於生命期的延 長,65 歲者其平均餘命預估將達 20 至 25 歲。故以 65 歲為標準,事實上 所包括的範圍仍然相當的廣,一般常在將之區分為初老、中老、及老老三 類。 (一) 初老:係指 65 歲至 74 歲者。初老期的人,一般健康良好,仍在 就業,具有活動的能力,其參與社會活動的動機仍然強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