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聯2024-2025年度《財政預算案期望》

Page 1


2024-2025 年度政府財政預算案期望

2024 年 1 月


前言....................................................................................... 1 重點建議 .............................................................................. 2 1.

提振市場 支持企業........................................................ 2

2.

穩定公共財政 ................................................................. 6

3.

建設數字灣區 ................................................................. 8

4.

減輕市民稅務及紓困建議 ............................................ 10

5.

加強國民教育 ............................................................... 12

其他建議 ............................................................................ 13


經過三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2023 年 2 月香港迎來了與內地及國際間全面 恢復通關的新形勢,市場一片樂觀,惟受制於全球貨幣政策的急劇緊縮持續,導 致經濟與需求疲弱、出口市場低迷、利率趨升,加上內地經濟情況、 國際地緣政治風險增加等因素,本港經濟復甦速度明顯較預 期緩慢,出口轉口貿易、投資、金融業,甚至旅遊消費增 長均不夠理想,令政府把全年經濟增長預測向下修訂至 3.2%,整體經濟偏弱,市民消費信心走低,全年樓市亦

前言

呈先升後回局面。 過去數年為應對新冠疫情,特區政府大規模採取逆 周期措施,加上抗疫,衍生了龐大開支,在財政擴張下, 導致赤字,而 2023 年由於經濟復元力度未如理想,股市、樓

市疲弱,導致印花稅、土地收入以至利得稅等收入均不如預期增加。因此,政府 已表示,在計及發債所得,是年度政府的財政綜合赤字仍略多於 1,000 億元,明 顯較原來預測 544 億元為高;財政儲備在三年間大幅縮減,只相等於政府約 12 個月的開支。 在未來可見的一段時期內,香港對外面對「逆全球化」、與區內其他主要經 濟體和金融中心的激烈競爭,對內則須應對人口高齡化、勞動力不足、經營成本 不斷上升等挑戰。因此,民建聯認為,特區政府以及全體市民均應為此加強緊迫 感,在「管控開支 應使則使」原則下,擴大經濟發展容量,轉型求變,鞏固香 港中長遠對外競爭力,吸引企業、資本、人才來港長期發展,並在國家推進強國 建設的大力支持下,加強和持續發展香港在「十四五」規劃下的「八大中心」定 位,促進經濟多元化,改善民生,從而達致「由治及興」走向「欣欣向榮」。就 此,民建聯對「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香港未來充滿信心,並以「振經濟 穩 財政 利民生」為題,合共提出 85 項新年度財政預算案期望建議。詳情如下:

1


重點 建議

1. 提振市場 支持企業 2023 年本港在疫情結束通關後,訪港旅客人次大 幅回升,餐飲零售業等各行各業經濟復常,與 2022 年同期比較,2023 年首十 一個月合計的零售業總銷貨值亦上升逾 17%,但港人蜂擁北上消費,拉低私人 消費開支,長線訪客訪港量嚴重不足。同時,在利率高企下,樓市下半年明顯呈 調整局面。在全球需求減少下,本港貿易轉口量亦持續走低,影響進出口貿易及 物流業。同時,由於證券市場疲弱,新股上市數目大減,導致金融及相關專業服 務行業亦明顯受到負面影響。因此,整體經濟增幅受壓,部分企業特別是中小企 經營持續存在壓力,建議政府致力提升本港證券市場吸引力,引導資金及資本流 入,穩定提振樓市,並為企業提供進一步支持,從而增添企業活力。

1. 全面撤銷樓市「辣招稅」 因應市場對第一階段「減辣」並沒有出現異常的反應,而未來數年的私人住宅的 潛在供應亦遠超政府的供應目標,故建議當局全面撤銷「買家印花稅」、「額外 印花稅」及「新住宅印花稅」三項俗稱「辣招稅」的住宅物業管理需求措施。

2. 適當放開銀行信貸限制 以提升房地產和金融市場流動性 面對樓、股市等經濟均疲弱局面,為提升市場流動性,建議金管局採取積極措施, 以適當放寬銀行貸款審批指引及限制,讓更多資金流入市場,以支援企業及樓股 市平穩發展。


3. 促進「總部經濟」及資產管理中心的發展 ⚫

倘若跨國企業到港設立具經濟實質的總部,其聘請員工數目及營運開支額達 到特定數額時,減半其合資格利潤稅率至 8.25%,以鼓勵國外優質企業落戶 香港,帶動香港經濟。

參考鄰近城市,包括深圳、上海及新加坡等,向在港設立總部的外資企業提 供非稅務優惠。深圳有為特定外資企業提供土地使用權的支持和優惠,建議 政府可以考慮對特定行業,包括前期研發投資成本太大的科研企業提供相類 似的優惠政策,以吸引更多企業落戶香港。另外,亦建議政府可訂立人才優 惠名單,外資企業來港投資並引入一些香港缺乏的專才的話,可以得到人才 引進補貼。

改革統一基金免稅制度為在香港管理的投資提供更明確的免稅待遇,包括提 供一份不符合豁免條件的投資清單。

4. 進一步加大企業科研費用扣稅措施 ⚫

進一步放寬與知識產權相關的成本。允許香港子公司於香港產生的合資格研 發費用享受加計扣除,或允許香港公司支付內地公司的委託研發費用,以甲 類研發費用做 100%的稅務抵扣。

進一步放寬研發開支扣除限制。就現時乙類研發開支首 200 萬元可獲 300% 扣除,餘額可獲 200%扣除,建議放寬為首 500 萬元可獲 300%扣除、餘額 可獲 200%扣除。

5. 推出集團虧損稅務轉移制度 建議容許集團公司之間的香港稅務虧損轉移,即允許將集團下某一公司的稅務虧 損轉入並用作抵銷同一集團內另一家公司的應課稅收入。透過此稅務安排,法團 集團在稅務上會被視作單一經濟單位,可把虧損用作抵銷集團其他利潤,從而可 鼓勵企業投資前期投入大和/或回報週期長的投資項目,以及為香港企業的增長 和發展增添動力,同時也將幫助企業在週期性經濟低迷時期或創業初期渡過虧損 難關,並進一步強化香港稅制競爭力,吸引海外資本投資及企業來港。

3


6. 提升國際間經貿中心角色 ⚫

強化與新興市場的經貿關係。積極尋求與中東國家及其他新興市場商討雙邊 自由貿易協定及投資協定,以加強與新興市場的經貿合作往來關係,包括加 快與巴林及沙特阿拉伯簽訂投資協定,繼續擴大本港簽訂的投資與自貿協定 的地域範圍與數目,從而增強應對地緣政治緊張等挑戰的應變能力。

積極跟進加入 RCEP,以發揮香港連接內地與其他經濟體的樞紐作用,鞏固 及提升香港作為國際貿易與經濟投資中心的地位。

進一步擴大 CEPA 下享有零關稅香港原產貨物範疇,包括降低香港製造的比 重,及包含香港知識產權或科創投入的貨品。

7. 調低烈酒稅率 打造區內酒業貿易樞紐 為吸引更多洋酒業務及貿易、集散及拍賣活動在港經營,建議政府調低烈酒(酒 精濃度超過百分之三十的酒類)稅率,由目前 100%(以價值計算)減至 10%, 以進一步拓大自 2008 年起取消葡萄酒稅項,而大幅增加相關企業活動、貿易進 口值及就業職位等的效益,從而打造香港成為亞洲區酒業貿易的樞紐,並連帶有 利餐飲和旅遊業發展。

8. 發展低空經濟創造新經濟增長點 低空經濟是指利用無人機和其他載具在低空域開展商業活動的一種新興經濟形 式。近年內地多個城市,特別是深圳市都銳意發展低空經濟,包括商用直升機載 人服務、無人機運輸及利用無人機輔助城市管理等業務應運而生,形成從生產、 應用,以及服務等產業鏈。香港現時雖然已有商用的直升機跨境載客服務及本地 遊覽的服務,但市場未見十分活躍,部分原因與法規及場地的規限有關;另外, 無人機應用場景亦未夠多元化。為此,建議政府研究發展低空經濟,完善法規及 相關的配套措施,例如起落點、空域管理及航道,加快開拓更多跨境低空運載服 務,以及與大灣區各城市協同發展智慧城市羣、推動低空經濟頂層設計、科研、 場景應用和政策規則對接等,共同做大做強低空產業,為香港創造新的經濟增長 點。


9. 推動香港電商發展 ⚫

以大灣區為試點,合作發展大灣區統一的產品認證和質量檢測標準,並且推 廣此標準成為內地與國際認可的優質標準,未來再擴展至東盟等其他國家與 市場。

以指定商品種類為試點,爭取與內地政府達成協議,讓香港政府認可檢測機 構可以直接為產品進行符合內地標準的認證。

與內地政府協商合作,在大灣區現有的保稅倉庫開闢相應的「香港倉」存儲 一般的香港貨品,從而降低中小企業進入內銷市場的成本。

10. 吸引旅客訪港 ⚫

擴大自遊行城市範圍。現時自遊行政策一共開放了 49 個城市,自 2007 年 初之後未有新城市增加,考慮到香港旅遊接待能力恢復時,應檢討新增更多 城市。

優化大灣區內地居民赴港簽注政策。恢復深圳戶籍居民赴港「一簽多行」, 並探討將「一簽多行」以及「一周多行」政策有序擴展到大灣區內地 9 個城 市。

爭取提高旅客免稅額。目前,內地旅客享有最多 5,000 元人民幣自用物品免 稅額。有關金額限制了自遊行旅客消費意欲,建議特區政府向內地政府爭取 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對中國籍旅客進出境行李物品的管理規定》中的 訪港旅客免稅額度至 30,000 元。

盡快增加 24 小時通關口岸,並適當延長鐵路服務時間,建議深圳灣口岸進 一步開放至旅檢 24 小時通關,並在新設或重建的口岸設 24 小時服務,回應 市民和旅客的新消費和旅遊模式。在過渡期間,每逢假日,羅湖及落馬洲福 田口岸 24 小時開放,適當延長鐵路服務時間,疏導跨境旅客人流。

加強向中東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宣傳本港的盛事及各類旅遊產品。 現時旅發局駐杜拜的辦事處只為代表辦事處,並無專人跟進旅遊事務相關事 宜。建議政府把該辦事處升格,增聘人手專責跟進推廣香港旅遊事務,包括 主動宣傳香港旅遊產品,邀請中東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旅遊業界人員 來港交流,互相推出相關旅遊產品,以及回應當地人士對到港旅遊的查詢。

推出 HK Pass 香港通行證,仿效其他城市如 London Pass,讓旅客持一票 通或電子 Pass,以優惠價參觀公營及私營博物館、遊迪士尼樂園、山頂纜 車、蠟像館、海洋公園、坐 hop on hop off bus 或 Heritage Route Bus、 5


參加茘枝窩沙頭角一日遊、離島一日遊、觀賞戲曲中心任何一齣粵劇或文化 中心任何一個表演節目等,更可在不同景點或餐廳取得折扣的優惠 。

11. 利得稅寬減 寬減 2023/24 年度利得稅。寬減百分之一百的利得稅,上限 6,000 元。

12. 豁免商業登記費及牌照費用 豁免企業商業登記費及相關牌照費用,包括「商業登記證」、「販商牌照」、「船 隻牌照」、「魚排牌照」等。

2. 穩定公共財政 在政府出現週期性財赤,並預計未來數個財政年度仍會繼續赤字的局面下,當局 除了致力節流及控制開支外,更重要的是在持續增強本港自身競爭力的基礎上, 積極研究創新,提振市場,以及積極開源,使我們的公共財政更為穩健,減低因 外圍政經環境波動造成的負面影響。

13. 檢討政府架構及公共開支 隨著特區政府內部推動電子政府計劃,對人員需求及其他開支會有所變化,建議 政府各政策局及部門,以及具法定職能的公營部門,盡快就編制架構、職能、工 作程序、資源運用方式等進行檢討,適當地整合分散的資源和刪減不合時宜的開 支,以進一步減輕公共開支及編制增長的壓力;同時,在削減各政策局及部門 1% 開支的基礎上,尋求可否有進一步壓縮的空間,更有效運用公帑,以提升整個政 府的服務效益。


14. 避免增加與民生直接相關的服務收費 政府表示會檢視一些長時間無調整的、在「用者自付」原則下,收入遠遠未及收 回成本等的公共服務收費,從而增加政府收入;然而,在當前經濟前景未明和市 民消費信心疲弱情況下,我們認為政府應盡力避免調高與民生直接相關的政府收 費項目,減少對市民的直接衝擊。

15. 積極研究提升資產營運與資本效益 政府現時有不少資產除了提供公共服務外,額外會衍生不俗的收入,但不少資產 由於種種原因未有為政府的收入帶來最大的效益,特別是面對週期性財政赤字壓 力,更有需要研究善用政府資產以帶來更多及可持續的收益。為此,建議特區政 府積極研究盤活旗下資產,包括營運模式及融資方式,以提升相關資產的營運與 資本效益。

16. 打擊非法賭博 增加規範博彩 根據反非法賭博組織的估計,香港非法賭博活動每年可達 150 億元利潤,意味 著投注額可能高達 1,000 億元,而且有數據顯示香港市民參與網上非法賭博活動 有雙位數百分比增長。非法賭博問題的惡化程度被隱藏及忽視,不只影響社會風 氣、令罪惡滋生,更會產生社會不穩因素。建議特區政府進行研究,容許香港賽 馬會開辦新的體育博彩項目,讓馬會更有效誘導市民參與合法及有節制的博彩活 動,遏抑非法賭博,並能為庫房帶來額外的博彩稅收益。此外,政府亦要推動馬 會加強就戒賭服務及防範青少年接觸賭博活動的工作。

7


3. 建設數字灣區 數位化、智慧化發展是世界發展的必然趨勢,誰能更早抓住這裡的機遇,誰將迎 來更主動的大發展。「數字灣區」建設牽引帶動著新階段粵港澳大灣區全面數字 化發展,廣東省政府發佈了《數字灣區三年行動方案》,特區政府亦已成立數字 化經濟發展委員會及 4 個工作小組,因此,政府必須要抓住「數字灣區」及數字 經濟發展的機遇,深化香港數字化建設和發展,將重點放在跨境政務、推動人流、 物流、服務流、資金流與數據流,建立粵港澳大灣區智慧城市群及大數據共用平 台,促進大灣區內「五流」的多場景互聯互通中,共繪以「數」賦能全新圖景。

17. 身份證電子化 建議特區政府進一步推動市民身份證明電子化政策,包括擴大「智方便」身份認 證的應用範圍,並賦予和實體身份證明同等的法律地位,同時加強與內地公共服 務電子平台的對接。政府亦應向中央爭取把回鄉證也作出同樣電子化安排。

18. 電子病歷互聯互通 落實醫療記錄文件交換形式雙向化及恆常化,探討建立用戶授權系統,讓港人在 內地的醫療記錄也可以傳往香港醫院。

19. 建立「地理位置編碼」系統 香港目前沒有標準地址系、亦沒有郵政編碼,為市民日常生活帶來不便,建議政 府盡快以對接粵港澳大灣區以理於全國的編碼系統為前提下,建立「地理位置編 碼」系統,從而有助城市規劃、基建開發、市場研究等,各企業亦可利用地理資 訊的力量,提升營運效率。

20. 推動便捷通關模式 ⚫

為達致數字灣區過關模式,應與內地政府探討,取消內地關口採集多種生物 識別驗證,即研究取消指紋,改以面容作識別驗證進行過關;鑒於指紋會隨


着年齡而較難識別,因此,建議先以 60 歲及以上長者推行有關計劃,以提 高過關效率。 ⚫

就保安局於重建後的皇崗口岸及稍後重建的沙頭角口岸落實「合作查驗、一 次放行」的通關模式,期望局方盡快與內地專班加強溝通落實情況,未來在 更多口岸推行「合作查驗、一次放行」。

隨着北部都會區發展,應逐步釋放對沙頭角口岸、文錦渡及福田口岸的管制, 並改成人車直達的口岸。

21. 建立智慧政府 ⚫

全面加速智慧城巿基礎建設,整合部門間的數據庫,打破各自為政的格局, 促進各方面數字化的進程。

把政府統計處改組成「大數據局」,加設地理資訊及統計專隊,負責收集、 分析、整理、及開放有用的數據。

22. 推動智慧建屋 ⚫

透過各項智慧城市基礎建設,善用資訊科技及自動化設施,協助政府提高決 策及施政效率,大幅縮短土地開發、規劃、建造房屋的流程及時間,更有效 管理城市。

充分利用智慧科技,包括使用「共用的地理空間資訊系統平台」(CGISP), 作為單一資訊來源(single source of truth),針對新發展區規劃和大型基 建工程,協助提高共享的資訊準繩度,確保資訊不重複、最新和可靠;及使 用政府的空間數據共享平台(CSDI)尋找閒置土地和加快新發展區之土地開 發及妥善規劃,包括避免興建屏風樓、加強綠化面積及節能。

充分利用創新科技包括建築信息模擬(BIM)、地理資訊系統(GIS)、物聯網 (IoT)、大數據(Big Data)、裝配式建築・綠色建築(MiC, DfMA, MiMEP)等 進行基建工程及樓宇建築項目,有效縮短建築工期,加快樓宇落成,改善工 地安全。

利用智慧監察施工場所安全操作,以加強工地施工風險評估。

9


23. 強化提供有關內地生活的各項資訊 ⚫

駐粵辦現時為便利港人在大灣區生活、工作及就學,設有「港人內地生活小 百科」,簡介各方面的資訊,惟駐粵辦的網頁或小程式,只提供了最基本的 資訊,且沒附上內地相關部門小程式的二維碼,以至港人如要進一步查詢資 訊,需自行搜索各個部門及機構的網頁或小程式。建議駐粵辦優化其網頁及 小程式的設計,增設內地部門的小程式二維碼,讓市民可直接點擊,簡化查 詢程序。

特區政府現時提供的內地資訊,主要是照顧港人在內地短期或長期居留的需 要,惟面對港人到大灣區短期消費及娛樂等的新生態,特區政府有需要提供 相關的內地資訊及法規,例如港人購物時可獲得哪些消費者權益保障、港人 能否購買福利彩票及如何領取獎金等。建議駐粵辦因應港人在大灣區的不同 生活模式,增加更多相關的內地資訊及法規,進一步便利港人往來大灣區生 活。

4. 減輕市民稅務及紓困建議 在經濟增長持續受壓,股市和樓市偏軟,而且息口上升令供樓負擔加重,但物價 在疫後持續趨升下,無論是中產或基層家庭的經濟負擔均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高。 因此,儘管政府財政將持續出現赤字,須加強管控開支,但我們認為,特區政府 在審慎理財、應使則使原則下,仍需為社會各階層市民推出減輕稅務及紓困措施。

24. 寬減薪俸稅及個人入息課稅 寬減 2023/24 年度百分之一百的薪俸稅及個人入息課稅,上限 6,000 元。

25. 發放額外半個月各類政府援助津貼 發放額外半個月高齡津貼、長者生活津貼、傷殘津貼、長者綜援、60-64 歲人士 的綜援金及就業支援補助金、在職家庭津貼金額。


26. 住宅電費補貼計劃 電費紓緩計劃(每戶補貼總額 3,000 元)已於 2023 年 12 月到期,而 1,000 元的 2023 政府電費補貼計劃亦將於 2024 年 5 月完結,建議政府推出新一輪 1,000 元電費補貼計劃,以紓緩家庭的電費開支。

27. 延長「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臨時特別措施 延長「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臨時特別措施。建議再次把「公共交通費用補貼 計劃」的門檻,由 400 元降至 200 元,政府同樣就市民每月超出 200 元的實際 公共交通開支提供三分之一的補貼,補貼金額會以每月 500 元為上限。

28. 設立聘請外傭開支扣稅額 不少家庭因需要照顧長者或嬰幼兒而要聘請外傭,但近年聘請外傭不容易,相關 成本持續趨升,使他們背負著沉重負擔和額外困擾。為減輕他們的經濟負擔,以 及有效鼓勵婦女出外工作,建議設立聘請外傭開支扣稅額。每位納稅人均可享有 一名外傭扣稅額,扣稅金額上限建議以外傭「規定最低工資」作標準,最新即每 年為 58,440 元。

11


5. 加強國民教育 早前全國人大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於 2024 年 1 月 1 日起 開始實施,制訂本法是落實憲法規定,教育引導公民自覺履行維護國家統一和民 族團結,維護國家安全、榮譽和利益的憲法義務,保證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舉措。 因此,特區政府來年度應增撥資源,為香港愛國主義教育奠定更深厚基礎。

29. 設立國民教育專項基金 設立 10 億元專項基金,推動國民教育及落實愛國文化推廣,增強對國家和中華 傳統文化的認同,使愛國主義成為主流價值觀;以及資助和鼓勵民間機構、研究 中心和大學等,加強對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藝術的研究。

30. 設立「說好中國故事出版基金」 為增強中華文明傳播的影響力,建議政府設立「說好中國故事出版基金」,支持 出版業界出版有關推廣中華文化以及「一國兩制」的書籍,以發揮香港對外說好 中國故事和香港故事的角色。


6. 其他建議

促進各產業發展 (一) 國際金融商貿中心 1. 優化發展家族辦公室措施 ⚫

建議進一步優化家族辦公室措施,包括由「單一」辦公室擴大至「綜合」辦 公室,以及研究向相關負責人/受益人賦予移居權。

為進一步推動財富管理及家族辦公室業務發展,建議取消基金和單一家族辦 公室於證券及債券投資額免徵稅制度中,其利息收入不得超過買賣總收入 5%的門檻;同時,建議將「單一投資者基金」(即其基金只得一位投資者) 下的養老基金及捐贈基金,加入為可享基金額免徵稅制的資格,吸引基金和 單一家族辦公室投資予債券市場。

2. 研究推動虛擬資產及證券型代幣發行 本港於 2023 年 6 月起開始接受虛擬資産交易平台營運者申領牌照,並允許零售 投資者使用持牌虛擬資産交易平台。證券型代幣發行(STO)將區塊鏈技術與受 監管證券市場的要求相結合,以支持資產流動性及更廣泛的融資管道。建議政府 積極考慮牽頭在虛擬資產領域以 STO 形式發債,同時,積極研究在無紙化交易 及數碼身份認證推行下,如何透過修訂現有法例以及加強相關的會計核數、合規 等金融人才培訓一系列配套措施,以推動虛擬資產以及 STO 的市場發展。

3. 為北都區標書增設發展項目保險由香港保險公司承保要求 為強化本港作為國際風險管理中心的地位,以及促進本港債券市場的發展,建議 政府未來為北部都會區及明日大嶼中部水域人工島等大型發展基建及工程項目 招標時,加入條款,訂明如果相關工程項目的保險由香港保險公司𠄘保,其競投 標書將可獲額外加分,即能獲取項目工程合約的機會得以提高。

13


4. 積極引導境外人民幣資金流入港股市場 ⚫

加快把滬深港通納入「港幣-人民幣雙櫃台模式」。2022 年 9 月,中國證監 會宣布將研究允許在港股通增加人民幣股票交易櫃枱。建議當局及港交所加 快把「滬港通」及「深港通」納入「雙櫃台模式」,以有效提升「雙櫃台模 式」的投資吸引力和便利性,進一步推進兩地股市互聯互通。

人民幣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已逾七年,人 民幣的國際儲備貨幣地位已進一步提升。建議政府和港交所加強向這些國家 宣傳推介「雙櫃台模式」及本港可提供的人民幣證券產品,吸引它們將人民 幣資金投資於港股,強化本港作為離岸人民幣中心的地位。

據了解,俄羅斯、伊朗、印度、巴基斯坦等多國的煉油商目前已開始以人民 幣購買原油,此外,以人民幣計價的原油期貨合約成交量亦出現增長,當中 亦有一定比例是國際投資者的交易量。建議特區政府向中東國家推介,共同 構建中東等地區人民幣回流的框架和機制,設立特別通道吸引中東人民幣來 港投資。

5. 主動展開吸引新股來港上市的海外路演 ⚫

港交所及證監會更主動積極物色海外公司對象;為招攬海外企業來港上市集 資,宜展開相關宣傳及推廣的海外路演工作。

香港的營商環境、基礎設施、司法制度及金融規則都在亞太地區領先,全面 對接國際標準。政府可加強招商引資的力度,擴大向全球招商引資範圍,例 如向著名的歐洲保險公司及挪威主權基金等推介港股市場吸引之處。

6. 進一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及擴大互聯互通 ⚫

在兩地「互聯互通」方面,建議進一步增加證券產品及類別,包括加快推出 更多 ETF、增設「REITs 通」,以及豁免預扣稅的特殊稅務安排。

加快推進透過滬深港通管道,允許內地及本港投資購買對方市場首次公開發 售(IPO)的「新股通」。

積極向中央爭取以大灣區為試點,將香港「轉數快」與內地的網上實時轉賬 支付系統對接,以建立跨境快速支付系統,容許香港居民通過香港的網上或 手機銀行,輸入收款方的姓名和手機號碼,即可向內地進行跨境、跨銀行的 實時免費轉賬匯款。


向中央爭取降低「滬港通」及「深港通」的南向合資格個人投資者的證券賬 戶及資金賬戶內的資產限額,例如從現時不低於人民幣 50 萬元減至 25 萬 元,以進一步提高市場流通量。

推動人民幣在國際貿易中的使用,包括優化香港與東南亞國家即時支付結算 系統,增設與香港的人民幣 RTGS 系統連結,提供當地貨幣與人民幣進行同 步交收的能力。

7. 加強灣區金融合作推進互認融通 ⚫

大力推動前海機構企業來港發綠債及使用外部評審服務,協助探索建立符合 國際標準的大灣區綠色金融產品、綠色企業和項目認定、綠色信用評級評估、 綠色金融統計等統一標準。

進一步加強與前海及大灣區的金融合作,包括優化與前海的「私募基金通」 , 物色與其他大灣區城市以至內地其他城市的 QFLP 試點推行「私募基金通」 , 並向前海管理局等方面爭取人員資格認證方面的互認,讓更多香港專業服務 打開大灣區市場。

發展大灣區 ESG 數據中心。

加快在大灣區成立香港保險售後服務中心。

8. 促進本港成為 ESG 投資樞紐及可持續金融中心 ⚫

構建一個全面的 ESG 發展生態系統,推動適用於各行各業的 ESG 標準和認 證制度,特別是協助本港非科技性質及傳統企業,發展公司的 ESG 上,提 供相關知識、人才以及資金等的支援。

香港交易所已先後與廣州碳排放權交易中心及深圳排放權交易所簽署合作 備忘錄,致力共建大灣區內自願碳市場。建議本港盡快落實與大灣區相關合 作,訂定碳排放配限制度,推動形成區內的統一碳市場,透過互聯互通制度, 發展聯通大灣區的區域碳交易中心。

9. 研究擴大東盟地區內的零售電子支付網絡 香港轉數快與泰國 PromptPay 跨境二維碼支付互聯已於 12 月初推出,港人可 於泰國當地使用轉數快作零售支付交易,每日每個戶口最高付款限額為 1 萬港 元,而泰國遊客來港也能在接受轉數快支付的商戶透過 PromptPay 支付。當局

15


應審視相關推行成效,繼而積極優化系統細節及使用便利性,包括有指當地小商 店及街檔所擺放的 PromptPay 二維碼並非最新版本,以致未能連結與轉數快互 聯互通的新系統,港人未能掃碼付款,故香港駐曼谷經濟貿易辦事處可聯同當地 商會加強宣傳,提醒商戶更新相關二維碼,以及研究提高每日使用金額上限,從 而進一步推動擴展至東盟包括新加坡、馬來西亞及印尼等國家以及阿聯酋等中東 地區,進行雙邊及多邊模式的加入,以強化區域內的零售電子支付的發展廣度與 深度。

10. 協助中小企業應對挑戰 ⚫

向會財局增撥更多資源,豁免未來三年會財局向整個會計行業的有關徵費, 以紓減對業界,特別是中小型會計師行的經營壓力。

加強協調各機構提供的支援服務,從融資、稅務、人力資源、產品開發、技 術提升、資訊、市場推廣等方面,協助香港中小企發展。

11. 設立「東盟服務中心」 在現有一帶一路專員辦公室下,建議設立「東盟服務中心」為東盟國家投資者提 供一站式服務平台,協助東盟國家投資香港。

12. 成立僑務工作統籌委員會 ⚫

成立僑務工作統籌委員會,發揮組織以及管理好在港僑胞的作用,並建設一 站式支援平台,加強和海外僑胞的溝通和聯繫,依託海外僑胞說好中國故事, 向世界說好一國兩制的故事。

發揮吸引和服務人才的作用,如開辦「華僑華人專業人士來港/大灣區創業培 訓班」等項目,為國家和香港的發展引進更多的人才。

協助駐外經貿辦招商引資,邀請海外僑胞到香港進行投資,並借助香港這個 平台參與國家大灣區以及「一帶一路」的建設。

(二) 加強支援會計業發展 13. 將會計專業納入「人才清單」中 政府須正視本港會計業界人才流失及不足的問題,儘快將會計專業加入「人才清 單」,以補充現時業界的人才缺口,維持業界服務質素,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 地位。


14. 吸引更多內地會計師及畢業生來港工作 為吸引更多大灣區會計人才來港工作,建議政府進一步擴大現行的「非本地畢業 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的計劃涵蓋範圍,以覆蓋更多中國內地及澳門大學所開 辦、獲公會認可的會計相關課程,使計劃覆蓋提供香港會計師公會認可課程的高 等院校數量由兩家增至五家。同時,亦應推動香港會計業界與內地會計業界作出 更深入的交流互動,優化內地金融專才、會計師及會計畢業生來港實習及放寬工 作簽證的限制,從而加強本港會計業界對內地行業的了解之餘,亦可為本港增添 所需的人力資源。

15. 增資源打擊「假會計師」 目前假會計師問題長期未能根治,非但損害會計專業的形象及權益,更導致一些 無辜市民誤用假會計師服務,招致損失。因此建議政府向會財局增撥資源,與會 計師公會合力打擊「假會計師」 ,並且成立專責小組主動調查市場上「假會計師」 個案,並把有關人等轉交執法部門處理。

16. 推出大灣區會計資格考試及會計資格證書 建議仿傚現時內地對港澳事務律師設立專屬執業試的辦法,向內地爭取推動大灣 區特有的會計師牌照,為港澳會計師設立專屬執業試,讓考獲有關專屬執業試的 香港專業會計師,在大灣區內九個城市執業,在事務所擔任審計業務合夥人,以 及容許專業會計師在全國各地事務所擔任諮詢業務合夥人,做到「一證通灣區」 , 以促成灣區會計專業服務的高度融合。

(三) 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17. 推動發展香港 Web 3.0 制定香港 Web 3.0 戰略發展藍圖,打造構建 Web 3.0 的生態圈,以賦能實體經 濟發展。建議加快積極做好數碼基礎設施,為企業、組織、機構和社區提供數碼 連接和互動,並增撥資源培訓專才、培育初創、制訂法規,以及加快落實穩定幣 發行人監管制度,以促進穩定幣的發展。

18. 大力推動創新科技 ⚫

將本地研發總開支相對本地生產總值的比率提升至 2%,以推動科研工作。

17


在保障國家生物安全前提下,充分利用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發展生物科技, 包括: ◼

爭取放寬國家《負面清單》中對生物樣本、基因診斷與治療的外資准入 限制,准許中國籍香港永久居民擔當主要股東及於河套註冊企業直接進 入內地市場,讓企業與內資公司獲得相同的待遇。

向內地有關部門爭取,將內地人類遺傳資源在合作區內流動供研發用途 的限制拆牆鬆綁,並於整個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設立機制,容許兩地生 物樣本在區內流動。

在知識產權銜接方面,國家知識產權局可參考本港「轉錄標準專利」制 度,認可本港知識產權署審批的原授標準專利,於大灣區先行先試。

規範人工智能技術為目標,制定人工智能使用方面的相關法規,將使用人 工智能技術的服務或產品規範化。評估不同行業在使用人工智能服務時可 能面對的風險,明確界定從業者在使用人工智能技術時的守則。在推動人 工智能發展和保障市民權益之間取得平衡。

香港的《個人資料(私隱)條例》在 1996 年生效,在 2012 年和 2021 年 分別進行了針對使用個人資料作直接促銷和打擊侵犯個人資料私隱的「起 底」行為等;面對現時日益更新的科技創新如人工智能,政府需要針對更新 私隱條例,以應對科技及網絡更新帶來的個人資料風險。

建立永久性的長期展館,展示國家及香港最新和過往的科技成就,主題和 內容根據最新科研成果定期更新,讓市民近距離了解國家及香港的科技成 就,增強民族自信心。

19. 推動新能源交通產業 19.1電動車政策 ⚫

延續電動車「一換一」計劃首次登記稅寛減,同時把其他種類的電動車,包 括電動商用車、電動電單車及電動機動三輪車,全數豁免首次登記稅期限延 長。

重推「EV 屋苑充電易資助計劃」。

為推動巴士公司加快使用新能源車輛,建議政府在考慮巴士公司專營權續期 時加入條款,明確要求巴士公司車隊中新能源車輛的比例。

大幅增加充電設備,包括在路邊泊車位增設充電樁,以及積極引入國家標準 規格的電動車充電設備。


19.2 積極扶持氫能產業發展 ⚫

就擬建的船灣淡水湖五兆瓦浮動太陽能發電系統,建議政府擴大系統的規模 和在萬宜水庫發展該系統,並把剩餘電力轉化為綠氫,在本地試驗氫能的製 造、儲存及運輸等環節。

發行氫能綠色債券,支援氫能相關企業在港集資集資,並與深圳共同研發及 加強使用氫能。

大力扶持氫能科研項目在港產學研結合實踐。

打造國際氫能應用示範區,以吸引其他市場關注內地先進氫能產品。

20. 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 20.1 設立統一對口單位 ⚫

在「新型工業化」發展政策已進入招商新階段,建議政府在新成立的「新型 工業發展辦公室」中,須負責跨部門協作,並設立一站式協調機制,統一對 口單位,以有效統籌地政總署、屋宇署、消防處、機電工程署及環保署等相 關部門各項要求準則,精簡目前審批流程,免去廠商需同時對接多個政府部 門的困難,協助這些高端技術的企業能在港盡快落地,以加速厰商籌備啓業 的進度,有效推動香港新型工業化發展。

同時,在設有統一對口單位後,旗下網站將可提供相關的綜合流程及規管標 準等資訊,向投資者提供更大的便利。

20.2 訂立新工業建設標準規定 ⚫

為配合「新型工業化」發展,鑒於本港工業既有的建設標準需要適時更新, 建議政府借鑒大灣區其他國內城市現有指引,及早檢視和修訂相關產業建設 標準與規定,令企業落戶時可以有適時及清晰指引可循,減省時間及設廠成 本。

長遠而言,特區政府亦可聘請內地及海外專家,組織研究小組,為目標產業 進行更深入詳細的建設規定研究工作,營造良好的經營環境,加強廠商落戶 信心。

20.3 賦權工貿署 推廣香港新工業形象 ⚫

特區政府可考慮提升工業貿易署的職能,添加其促進本港先進製造業及本地 傳統工業智能化生產的「新型工業化」發展角色;同時,建立產業資訊平台,

19


刊登各行各業最新動態,發表創科研究結果,提升大眾對各個產業的瞭解, 增進民間企業聯繫。 ⚫

政府可建立「港資高新科技企業名冊」,方便公眾查閱,同時藉此為製造行 業分門別類作更細化的統計,從而提高特區政府的施政效能。

對外,特區政府可舉辦國際產業獎項盛事,加強海外對香港本土產業的信心。 香港透過為不同行業設立大型獎項,並廣邀世界有水準的研究人員及企業參 與,既為本地企業打造品牌價值,同時亦鼓勵外來企業在地投資,並透過獎 項機制引入海外技術,吸納創科人才。

20.4 調整製造業統計定義及新型工業培訓配套措施 ⚫

將與生產相關的工種,包括設計、研發、檢測等重新歸類為製造業,以反映 製造業的重要性,更好推動新型工業化。

優化「新型工業化及科技培訓計劃」。現時該計劃只接受與「工業 4.0」或 高端科技相關的課程登記,未有顧及傳統製造行業在升級轉型過程中,所需 的深層專門技能和知識。建議當局盡快加入更多不同種類的認可課程,令更 多僱主可以為在職僱員提供完善進修階梯。

20.5 促進知識產權商品化 ⚫

支持知識產權融資,以綠色金融框架為範本,制定標準,鼓勵公司披露與知 識產權有關的投資與項目,以及協助企業利用知識產權,以無形資產作融資 抵押。

建立估值標準、利用大數據提供參考價格,以及提供補貼和風險分擔計劃, 以降低知識產權估值的成本及風險。

建立設有秘書處之知識產權持份者聯盟,以集中資源,助科研成果商品化。

並與大學及國際組織合作,提供與知識產權相關的本地課程,為知識產權相 關專業人士提供招聘補貼,加強打造知識產權人才庫。

21. 推動智慧環保及強化灣區環保合作 ⚫

構建智慧系統結合能源審計、碳審計及物料碳標籤,建立數據庫及評估系統 進行碳管理,以達致 2050 碳中和目標。

強化大灣區環保合作,設立無廢灣區工作小組,以便提供長期溝通渠道,做 好技術經驗交流和協同治理能力共享。

建立粵港澳三地生態環境保護機制,尤其要做好紅樹林生態系統保育和管理。


(四) 國際航空樞紐 22. 將香港納入「空中絲路」聯盟 「空中絲路」是中國航空工業回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結合自身優勢,面向 航空全產業鏈提出的整合資源走出去戰略,目標是通過航空基礎設施建設「布點」 帶動航線運營「建網」,進而促進航空製造維修、臨空產業發展和包括旅遊業在 內的產業聯動,使沿線國家在與中國合作中建立自身造血機能,形成產業合作良 性互動。期望將香港航空業納入聯盟之中,並開設更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 直航航線,利用香港聯通世界的優勢,助力國家「一帶一路」的發展。

23. 在港舉辦定期航空業發展的高峰論壇 香港的航空、航運業以效率高、聯繫性強和覆蓋面廣聞名,建議定期在香港舉辦 有關航空業的高峰論壇,可更好推動區域合作,共同推動航空業以及區域經濟發 展。

24. 向內地爭取協調騰出更多空域 與內地商討騰出更多空域讓航空公司擴展服務,將香港航空交通流量同時納入內 地空中流量管理系統中作一併考慮,使香港的航班運作更有秩序、更穩定。

25. 優化空域管理條例 向內地建議優化空域管理的相關條例,包括《中國民用航空總局令》的《民用航 空使用空域辦法》,以科學配置空域資源、更規範地管理航空行為,以促進大灣 區的航空業發展。而粵港澳三地亦應成立聯合空中管理中心,以創新模式處理大 灣區的空域管理問題。

26. 研究實施機場「一地兩檢」 積極研究在香港國際機場實施「一地兩檢」方案。

27. 積極培訓航空業人才 提升香港國際航空學院的規格以培訓本地機師,以及航空金融相關人才。

21


(五) 旅遊業發展 28. 吸引海外旅客訪港 ⚫

推出全球重點宣傳香港推廣計劃,將香港打造為全球遊客在東南亞首選地點。 把今年將舉行的不同類型盛事及新增景點、文化旅遊、藍綠旅遊(生態旅遊) 項目及夜繽紛,以不同主題拍攝宣傳片,透過海外經貿辦及旅發局駐外地辦 事處,到不同城市作重點宣傳;選定合適城市鬧市商場作 POP UP 推廣。

揀選重點城市,邀請 KOL 來港體驗,或邀請海外電視台來港拍攝旅遊節目, 甚至電視劇取景,向當地市民介紹香港獨特的景點與文化體驗。

打造中高端消費旅遊城市形象,香港名店林立之餘,也有不少本地時尚設計 品牌,隨著深水埗時裝及設計中心的落成,可邀請境外品牌及本地品牌聯乘, 舉辦多些時尚產品展覽及時裝騷,邀請名人來港看騷,香港推出一些時尚盛 宴之旅的行程。

加強對東南亞地區方面的工作,推廣香港作為旅遊目的地首選之地。

29. 提升本港旅遊吸引力 ⚫

以文塑旅,打造香港為獨特文化旅遊城市形象。因應旅客需求變化,文化旅 遊及尋求異地文化體驗,已成為旅遊新趨勢。香港有 M+博物館、故宮文化 博物館、沙頭角抗戰紀念館及許多公私營博物館可逛,也有戲曲等不同表演 藝術劇目選擇,還有電影院不少的國際電影,都不會在內地上演。此外,經 過民間多年努力,香港也有多區文化深度遊及歷史建築路線。建議設計多條 文旅及文化遺產路線,供遊客選擇,包括電影場景打咭點,歲月神偷永利街 及變型金剛 4 海山樓的「怪獸大廈」;尋找名人蹤跡,從孫中山、蔡元培、 魯迅、錢穆、李小龍到張愛玲。創立 HK Culture Walks App,向旅客推介 文旅景點及自由行路線。

發展體育旅遊,支援及資助籌辦體育活動的團體、機構或旅行社等相關業界, 在境內及境外宣傳和推銷本港體育盛事和活動,吸引市民入場觀賽。旅發局 亦應參與宣傳。如今年年初將有三場世界級「足球盛宴」,世界球王美斯及 多位名宿碧咸、奧雲、費高等來港,邀請球星們來港作賽之餘,順道逛夜市 或電車叮叮遊,做香港的「生招牌」。

拆牆鬆綁,減少限制,結合生態及自然資源,例如民宿、clamping、休閒農 莊及戶外活動場地等配套。


30. 加強跨部門合作,提升好客之都美譽及應急協調能力 ⚫

文體旅局、運輸及物流局及保安局等跨部門合作,提升應變能力,在節日及 盛事活動舉辦前,與相關業界及不同單位舉行跨部門會議,部署人手和制訂 通關應對預案,確保口岸有序運作,賽事場地疏散人群有足夠交流配套。農 曆年假在即,決策局與部門須做好應變能力的預案。

與跨境巴士業界加強溝通,在節日或盛事活動日子,加強跨境旅遊巴服務, 確保有足夠車輛接載市民和旅客到口岸過境。

設專責小組,協助申請一條龍牌照及批出特色活動或場地。

研究將餐飲服務業,酒店旅遊業的課程設計得更專業化,吸引年青人就讀, 為行業提供充足人才。

研究在傳統旅遊淡季舉辦大型活動,吸引海內外遊客,避免在旺季時,旅客 人數超過本港可承載能力,造成旅遊體驗不理想。

31. 支持業界開發一程多站旅遊產品 ⚫

加強宣傳「廣東省 144 小時便利簽證」的時限規定,並向內地爭取放寬同一口 岸進出的規定,爭取澳門列為進出口岸之一。

與內地省市合作,支持業界開發更多「一程多站」式旅遊套票,共同向海內 和海外遊客推廣宣傳中華文化、嶺南特色、客家建築群、「紅色旅遊」、古 蹟歷史遊等文化旅遊路線,增加灣區及其他省份對國際旅客的吸引力,同時 也推動本港市民「一程過」的鄰近多地旅遊。

32. 發展郵輪旅遊產業 ⚫

盡快提升本港郵輪碼頭來年度業務的宣傳發展策略與措施,例如為郵輪公司 代支來港停泊的郵輪泊位費,吸引國際郵輪選擇到港及以香港為母港,提升 碼頭每年船日總數及總航次,增加郵輪碼頭對香港的經濟效益;同時,支援 業界在發展郵輪產業上提供更多「一程多站」式旅遊線路。

為加強連接啟德郵輪碼頭與附近地區,建議推動水上交通發展,包括為啟德 郵輪碼頭設立水上的士航線,從啟德郵輪碼頭出發,沿途經過西九龍、中環 港外線碼頭以及北角。而發展水上交通,例如水上的士亦可以方便本地客到 郵輪碼頭消費,解決啟德郵輪碼頭內的商戶因沒有顧客一直未有開店的問題。

23


33. 推動本地遊 ⚫

現時有不少本地導賞團,透過地區導賞形式,向參加者介紹香港,這些導賞 團一直非常受外國特別是歐美遊客的歡迎,就此,建議政府與網上旅遊平台 合作,支持更多援本地導賞團的生態圈,發展時下熱門的「深度遊」,向旅 客講解本地文化,從而提高軟實力。

進一步開放和充分利用沙頭角,包括開放中英街,政府應與深圳商討,以共 建「共商、共管、共享」原則,改造中英街,例如可以將沙頭角港方管制站 的原址或中英街改造為國際消費中心,吸引旅客前來購物。同時,採用「管 進不管出方式」或「港進港出、深進深出」通關模式,以推動該區的團體旅 遊。

(六) 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34. 善用西九文化區世界級設施 ⚫

舉辦大型戶外音樂會、表演活動,爭取本地及境外著名劇團、戲團到西九文 化區作首演場地;另可舉辦世界藝術展或建築展。

邀請內地劇團、舞團到西九文化區演出,讓本港成為藝團巡演的其中一個城 市。

與北京故宮聯乘舉辦展覽及活動,說好故宮與中國文明發展的故事。

向境外積極推廣西九文化區 M+博物館、香港故宮博物館及文化表演場地, 塑造其獨特殿堂級品牌,以及創造獨有的文創商品品牌,或與展覽或表演單 位推出聯乘商品。

研究拓展文化區內的街頭表演計劃,支持街頭表演工作者。

35. 支持文藝創作,發展文創產業鏈 ⚫

鼓勵本地九大藝團和中小藝團等與大灣區各地的藝團,院校聯合創作,包括 話劇、舞蹈、音樂劇、戲曲等表演藝術,並支持在大灣區展示和巡演,打造 粵港澳文化品牌。

重整文化創意產業方面的資助項目,鼓勵文藝界、影視界及創科界跨界合作, 推出聯乘文創及數字化產品等。

打造本地文化 IP 數碼交易平台,釋放文化及創意產業的經濟潛力。


36. 推動體育發展與產業化 36.1 增加地區康體設施及場地 ⚫

爭取「體育及康樂設施 10 年發展藍圖」加碼,開展更多規劃及研究項目。

建議將單層體育館及社區會堂改建為多用途綜合體育館。

在新市鎮及舊區重建規劃裏,適當地興建新的體育場地。

36.2 免費播放大型體育賽事 政府考慮自資購買或者推動馬會購買大型運動賽事轉播及播映權,例如 2024 年 巴黎奧運會。

(七) 漁農業發展 37. 推動香港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二十大報告提出:「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加速建設海洋強國。」 香港有著豐富海洋資源和優質海岸線,然而卻對發展海洋經濟有所忽略。海洋經 濟可以包括航運業、旅遊業、漁農業、能源行業和海洋生物技術。在此建議特區 政府指定相關部門成立小組,透過調研、考察及諮詢,對香港發展海洋經濟,融 入國家海洋建設此重要課題進行研究。

38. 全面研究優化避風塘設施及管理思維 推動避風塘經濟 現時全港避風塘的管理思維側重於海上泊位,多年來浪費重要的發展空間與機遇。 參考他地例子,不少城市均善用避風塘空間發展經濟,在沿海的新規劃更會善用 沿海地理優勢推動多元經濟。建議政府全面審視發展避風塘經濟的可能性,透過 前往他地考察調研及諮詢,完善避風塘設施,同時透過跨部門專責小組推動由漁 會與其他經營休閒及遊艇業務的行業合作,發展避風塘休閒漁業及其他相關經濟 行業。

39. 支援業界興建多層式農場 《漁農業可持續發展藍圖》提出「推動建設多層式禽畜樓房,計劃在北部都會區 預留土地促成業界發展多層式禽畜農場,引進先進科技、高效能及環保的多層式 樓房運作以飼養優質禽畜」有業界曾預算興建一棟多層式禽畜樓房造價可達數億 元以上,數個禽畜農場東主即使攜手興建也非常困難。在此建議政府應循多方面

25


支援業界興建多層式農場,包括:資金、專家、法例上的支援,同時可加強推動 相關專家協助業界,或者與部份有興趣的企業合營,助多層式農場真正落實。

優化人力資源 40. 預留資源推動職專教育 在配合發展本港新型工業化等創科發展,以及面對各行各業人才短缺問題,特區 政府宜加快成立一所應用科學大學,並加大力度推動職業專才教育,提高職專教 育在專上教育的比例。建議當局須將職業專才教育提升至大學程度,實行高等教 育雙軌制,提供學術型和職業導向型學位,促進應用科學領域的人才培訓,為有 志發展專業技術的青年提供更多元出路,並預留款項及資源予職訓局及香港學術 及職業資歷評審局,以加強宣傳推廣職業專才教育的工作。同時,須調撥資源予 本港各中學,讓校方能對適合及有意在高中轉至職專教育路徑發展的學生,提供 適當支援。

41. 積極建設香港成為國際教育樞紐 ⚫

將香港教育產業化,吸引更多的國際和內地學生來港修讀專上課程,促進教 育服務行業的發展和競爭力,提升香港的教育水平和國際聲譽,增加經濟收 入和吸納優秀人才。

推動香港教育與國際合作,做好「引進來」工作,鼓勵本地大學與海外院校 建立緊密合作,吸引國際頂尖教學及科研人才,把國際先進的教學和研究理 念引進來,甚至提供優惠政策吸引更多海外大學來「北都大學教育城」設立 分校,為香港教育注入新活力。

特區政府推動及支援本港大專院校到海外路演推廣,參加國際,特別是東盟 及「一帶一路」國家的高等教育博覽會,宣傳香港的優質教育資源,招攬更 多國際非大學聯招生,並爭取更多海外地區認同本港的資歷架構認證。

好好打造「北都大學教育城」,並提供稅收和財政優惠,鼓勵院校在教育城 建設第二校區,並與產業和科研機構合作,發揮產學研效應推動產業發展, 為區內的學校及企業提供更多科研人才、更高水平的研究支援,及更高比率 的成果轉化。

針對非本地留學生,積極提供在港生活配套支援與服務,致力吸引他們留港 發展及工作。


42. 推動兩地職業教育合作 ⚫

推動內地專科文憑與香港高級文憑的「職專教育證書互認」,便利兩地人才 流通,協助自資院校解決收生不足,同時紓緩人手荒。

建議政府資助大灣區大專院校來港進行一次性的資歷評審,便利在該院校 的畢業生取得本地資歷認可,增加他們工作的吸引力。

43. 制訂「人力供應短缺」清單 政府應制訂「人力供應短缺」清單,政府應主動與大學或高等院校合作,以便各 專上院校能在設計課程、制訂大學學額種類及名額時能作更佳的配合。

44. 在內地設立輸入勞工培訓中心 本港特定行業開始陸續從內地輸入勞工,建議在內地設立培訓中心,為內地來港 勞工提供培訓,讓他們熟悉香港工作文化、勞工權益,及取得部分工種所需的牌 照證書。

45. 增加勞動力供應 ⚫

開辦更多適合婦女就業的社企計劃及培訓課程,並為婦女在地區上作就業 配對。舉辦更多針對婦女的招聘會、培訓展覽及職業轉介服務。

鼓勵長者再就業,加強長者再就業支援服務。

開展少數族裔青少年職業輔導和支援計劃,並設立少數族裔就業諮詢熱線。

46. 進一步優化持續進修基金 ⚫

建議將持續進修基金由目前最多 2.5 萬元加碼至 3 萬元,並進一步增加與職 場技能及最新數碼知識相關的課程,以助本地勞動人口提升受僱能力。

參考醫療券的做法,優化持續進修基金,先容許夫婦共用,再逐步優化基金 至家庭直系成員可共用,讓家庭成員可更靈活更具彈性地使用持續進修基金, 以鼓勵市民持續進修。

當局可以考慮針對在一些與「未來需求技能」相關課程的資助上「加碼」, 同時向年輕人、年長人士或低技術人士提供額外的補助金,甚至提供低息貸 款。

27


47. 完善外籍家庭傭工政策 ⚫

設立「外籍家庭傭工監管局」專責處理外傭相關事務。

檢討沿用已久的標準僱傭合約,諮詢公眾及作出修訂,以平衡僱傭雙方權益。

優化《職業介紹所規例》及《職業介紹所實務守則》,以提升外傭中介公司 的服務質素,增加收費及營運透明度,杜絕違規外傭中介經營。

就外傭來港體檢、參與培訓課程及薪酬開支設立扣稅額。

為首次來港外傭設立「外傭培訓課程」及「僱主聘請外傭須知課程」。

持續改善民生 (一 ) 滿足市民置業需要 48. 重推出售公屋計劃 在過去租者置其屋計劃(租置計劃)的基礎上,推出新的出售公屋計劃,出售樓齡 20 至 30 年公屋單位為先,讓公屋住戶購買現居單位。新計劃一方面可以改善公 屋居民的居住環境,為他們積累資產,同時亦可透過出售單位充實房委會的財政 實力,以應付未來龐大的建屋開支。

49. 增加資助置業機會 ⚫

推出「新居者有期屋計劃」,在「北部都會區」及「明日大嶼」等大型發展 計劃內的分區計劃大綱圖獲核准後,即預售大綱圖內資助房屋項目的「購買 權」,以「提早」增加資助房屋的供應,並讓合資格申請人在中籤後可以提 早鎖定未來的置業機會,做好財務安排及人生規劃。

因應公營房屋用地的增加,增加資助房屋供應,包括將居者有其屋計劃的供 應量訂為每年 1.5 萬個單位。

50. 加快市區重建 研究精簡現有市建局重建計劃或項目的審批及發展流程,通過壓縮發展期,讓市 建局提高重建效率、業權人更早考慮收購建議,而受影響的居民亦可以更快獲得 安置。


51. 積極推動土地發展 積極推動各項大型土地發展項目,滿足未來對住屋及經濟發展需要。為此,應積 極研究以發債或其他方式進行融資,包括容許以強積金投資有關債券等。

(二) 推動鼓勵生育政策 應對人口老化挑戰 52. 鼓勵生育 ⚫

研究為香港婦女提供卵子銀行服務,讓有意生育的遲婚女性及有需要的女性 可以把卵子冷凍保存作日後使用,並將儲存卵子的最長期限,由目前的 10 年延長至 30 年,提高女性的生育機會。

增撥資源,在公立醫院引入 T21 檢驗技術,盡快落實為所有孕婦提供 T21 無 風險產檢,透過驗血,安全而準確地為孕婦確定胎兒有否患上唐氏綜合症, 以全面保障孕婦及胎兒安全健康。

現時公立醫院會向新生嬰兒提供葡萄糖六磷酸去氫酵素缺乏症(俗稱蠶豆症) 及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不足的篩查服務,以及早發現這兩種可引致嬰兒發展遲 緩或嚴重併發症的疾病,繼而安排進一步檢驗,盡快展開治療。建議政府把 有關免費篩查服務擴展至在私家醫院出生的新生嬰兒。

53. 照顧長者需要 53.1 完善跨境安老配套 ⚫

完善在內地享有醫療保障的制度,包括進一步擴大醫療券在內地可使用範圍, 及研究醫療券可購買內地醫療保險;優化內地與香港的醫療病歷互通;擴大 「港藥器械通」使用種類和範圍等。

與內地相關部門協商,並參考本港營辦安老院及殘疾院舍的發牌制度及實務 守則的規定,制定一套符合香港長者需要的服務質素內地院舍認證制度。

完善現有跨境安老政策,包括將「廣東計劃」及「福建計劃」的安排擴展至 內地其他省份;讓「綜援長者廣東及福建省養老計劃」的受助人與在港安老 長者同享綜援金內的特別津貼;將供養父母免稅額的受養人的「通常生活地 區」擴至大灣區。

更好地融合不同資源使安老成本更具效益,例如居民到內地城市進行醫療程 序檢查後,可將檢查報告送往香港,由香港醫生進行分析或解釋報告;及香 港參與內地培訓護理人員項目,為整個大灣區培訓合適專才。

29


53.2 推動安老院舍發展 ⚫

開設專業培訓學院,專門針對安老業界所需人才進行培訓,學員培訓期間及 畢業後可透過就業配對服務,於公私營安老院舍工作。

完善現有院舍保健員制度,例如設立高級保健員級別,並容許他們領取相關 資格;優化社康護士計劃,設立夜班制度等,以舒緩私營院舍人手不足問題。

體恤中小型安老院舍困難,考慮設立援助方案以協助中小型安老院舍提升服 務,並增建資助院舍及加強與私人院舍合作買位計劃,為有特殊需要的殘疾 人士訂立輪候院舍合理時間。

54. 支援弱勢社群 54.1 訂立照顧者為本政策 ⚫

透過政府、專業護理服務機構及照顧者三方訂立被照顧者《個人化服務協議》 。 協議內容包括服務機構須為照顧者提供一站式跟進服務、個人情緒支援,定 期作出服務調整和審核等。

專業護理服務機構獲政府授權,向簽訂了《個人化服務協議》的照顧者發出 「照顧者通行證」(Carer’s Pass),照顧者因此每月可獲政府提供照顧者津貼 額、乘車及醫療服務優惠等。

於「在職家庭津貼計劃」加入「照顧者津貼項目」。

於全港十八區設立一站式照顧者支援中心,中心兼營暫託服務;積極擴展各 項家居照顧服務規模和服務範圍,使照顧者獲得適切的支援服務。

設立護理員培訓學校,專門培訓各類院舍照顧行業照顧者人才,同時為有志 晉身專業護理員的照顧者提供培訓服務。

54.2 優化法定最低工資水平的檢討機制 以方程式調整法定最低工資,以更客觀、透明、高效及可預視的做法簡化檢討和 計算法定最低工資水平的程序,減少勞工和工商界之間的主觀爭論,從而提高施 政效率,並借此落實「一年一檢」。 54.3 支援在職家庭 ⚫

優化「在職家庭津貼計劃」,加入開工不足援助津貼、新設「64-144 小時總 工時」層級,以及豁免計算各項照顧者計劃所領取的津貼。

申領期應由每六個月縮減至每兩個月,使低收入家庭可於短期內獲得津貼, 及將津貼額增加半倍。


54.4 支援單親家庭 ⚫

制定支援單親離異家庭的政策,包括重設「單親中心」一站式離婚支援服務, 為離異單親家庭提供專門的支援服務。

增加資源培訓更多的專業婚姻輔導人員,並透過中心活動推廣家庭父母責任 和共享親職等訊息。

為經濟困難的單親家庭提供經濟援助,包括增加單親綜援家庭的各項津貼; 協助有迫切住屋需要的單親家庭盡快提供緊急體恤安置。

54.5 加強保障學童及市民精神健康 ⚫

增加臨床及教育心理學家相關課程的學額。現時每年臨床及教育心理學家相 關課程畢業人數加起來每年一共只有 40 人。近年,本港學童精神健康問題 越趨嚴重,心理學家的需求不斷增加,而且現時本港心理學家人數亦面對不 足的情況。鑒於教育局已逐步為取錄較多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公營普通中、 小學提供「優化校本教育心理服務」,並將教育心理學家與學校的比例逐步 提升至 1:4,建議特區政府考慮增加臨床及教育心理學家,兩類心理學在大 專院校相關課程的學額,以緩解社會精神健康的問題。

建議中小學設立輔導崗位,讓輔導專業與社工專業並肩配搭,加強對學生在 校內的支援。

為應對學童自殺的問題,現時政府在全港中學推行以學校為本的三層應急機 制,與學校、家長和社會各持份者攜手合作,及早識別和支援有高風險的學 生。有關機制發揮成效,獲得業界及社會的支持,建議延續此安排至本學年 結束,並研究將此機制作恒常化,以提升支援中學生精神健康問題的能力。

54.6 支援特殊教育 ⚫

增加專上院校學位教師教育文憑(特殊教育)及學位課程學額。特殊教育學校 面對教師人手不足情況,同時各大院校現時每年畢業於特殊教育教師文憑的 人數,不足以滿足業界現時所需。因此,建議政府提高現時特殊教育教師文 憑的學額,紓緩業界人手不足問題。

提供特殊教育需要學童(SEN)學前教育津貼。基於現時政府政策為少數族裔 及新移民學童提供每人$10,000 的學前教育額外津貼。有見及此,為提早在 學前教育時,令學校可以提供更有效的照顧及教育予特殊教育需要學童,協

31


助他們克服成長、學習及與人溝通的困難。建議政府向學校每一特殊教育需 要兒童提供$10,000 學前教育津貼。

55. 加強醫療服務 55.1 發展更全面的公營中醫服務 ⚫

政府每年在醫療衞生方面的財政開支約在一千億左右,但在 2019-20、 2020-21、2021-22、2022-23 和本年度,醫院管理局僅預留了 1.47 億元、 2.27 億元、2.3 億元、2.29 億元和 3.48 億元營運十八區中醫診所暨教研中 心(下簡稱「中醫診所」),佔醫療衞生總開支的 0.3% 左右。為了更好地 回應市民對資助中醫藥服務的需要,建議政府將營運中醫診所的撥款至少增 加 1 倍至每年 10 億元左右,並透過重置部分中醫診所、加建更多中醫診所 等方法,增加資助中醫的服務量。

中醫藥發展基金(下簡稱「基金」)自 2019 年正式啓動以來,已推出十多 項資助計劃。建議政府進一步向基金注資,並擴大該基金撥款資助項目的廣 度和深度,讓基金惠及中醫藥界不同從業員及機構。

目前參與「中西醫協作計劃」的住院病人,除了需要繳付每天 120 元的住院 費用,還需額外繳付 120 元/次的中醫診療費用。建議政府增加對計劃的資 助,豁免病人的中醫診療費用,同時增加計劃的選定病種,並擴大計劃至更 多公立醫院,以讓更多病人受惠。

增加大學中醫學額及加強相關行業前景宣傳工作,同時增加對大學中醫藥教 學和研究的撥款,並積極考慮將中醫學課程相對成本加權數值由目前的 1.4 調整至 3.0 至 3.6,以確保大學的中醫/中醫藥學院有足夠資源做好中醫藥人 才培訓和教學、研究工作。

鑒於現時學生保健服務僅有西醫服務,建議政府投放資源提供中醫或中西醫 結合的學生保健服務,讓學生可以親身了解中醫藥對防病治病的獨特優勢和 作用。

55.2 發展公營牙科服務 ⚫

制定公營牙科服務發展藍圖及時間表,以提供全面的公營牙科服務。

增設每年 2,000 元的長者牙科醫療劵,並可以跨境使用。

設立「公私營協作牙科服務」,透過政府採購私營牙科服務,照顧公營牙科 病人的醫療需要。

把目前專為小學生提供的學童牙科保健服務,擴展至中學生。


修改法例加強引入優質非本地培訓牙醫,以增加本港牙醫人手,為長者提供 適切的公營牙科護理服務;此外,政府應增聘牙齒衞生員和牙科治療師,以 減輕牙醫的工作負擔,為市民提供更多基本的牙科服務。

55.3 加強照顧罕見疾病及癌症病患者 ⚫

盡快就「罕見疾病」訂立官方定義,以便展開相關支援政策的制定。

增加撥款及資源,盡快把治療罕見疾病及癌症的極度昂貴藥物納入藥物名冊 (例如標靶藥物、生物製劑) ,以及降低罕見疾病藥物納入藥物名冊的門檻, 以便透過撒瑪利亞基金和關愛基金向患者提供適切的經濟援助。

55.4 加強基層醫療及健康檢查 ⚫

擴展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計劃至婦女、長者及兒童等組群的常發慢性疾病,擴 展公私營協作的基層醫療服務。

建議資助符合「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的嬰幼兒童到私營醫療機構接種疫 苗,以騰出母嬰健康院的服務量,以提供其他服務。

擴闊「符合醫療費用豁免資格人士」的範圍至「在職家庭津貼計劃」及「學 校書簿津貼計劃」全額津貼受惠家庭的 12 歲以下兒童,豁免其公營醫療服 務的收費。

擴闊「學生健康服務」檢查範圍,加入精神健康和智力發展等評估,及更新 眼睛檢查服務範疇,並透過公私營協作,以增加服務的質與量;同時,及早 發現有特殊需要的兒童,提供介入治療及支援,保障他們的身心健康及發展。

由二○一九/二○學年起,衞生署在兒童接種計劃下為小五和小六女學童接 種子宮頸癌疫苗,以預防子宮頸癌。為提高疫苗保護的覆蓋率,衞生防護中 心轄下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已建議為女中學生、18 歲或以下的較年 長女童補種子宮頸癌疫苗。建議政府預留撥款為上述群體補種子宮頸癌疫苗, 以確保補打疫苗的覆蓋率。另建議擴展免費接種 HPV 疫苗範圍,包括為適 齡男生免費接種,令兩性都可以受惠。

加強宣傳乳癌篩查先導計劃,提升市民參與率,增加合資格乳房造影診所數 目,採用先進造影檢查技術,透過公私營醫療協作方式鼓勵更多市民定期進 行乳癌篩查。另為參與乳癌篩查的醫療機構提供行政支援或補助,並增撥資 源培訓乳房造影師等相關專業人員。長遠而言,建議盡快全面推展全民乳癌 篩查。

33


擴大婦女健康中心檢查項目,提供免費骨質疏鬆篩查,提供免費生育檢查, 鼓勵婦女養成定期檢查的習慣。

盡快為 60 歲或以上長者開展心房顫動篩查,及早找出社區隱性患者,提供 適切醫療服務,把新抗凝血藥列為《藥物名冊》中的「通用藥物」,減輕病 人的藥費負擔。

發展「臨床藥劑師服務」,讓病人能夠更有效和穩妥地服用藥物,包括減少 藥物誤用而引起的問題,以及藉此輔助醫生作用藥選擇。同時建議增設「藥 劑師配藥服務」 ,讓一般輕症和病情穩定的病人,可以直接透過藥劑師配藥, 或者在兩次覆診之間取得藥物諮詢服務。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