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新時代下的香港青年 《青年發展藍圖》倡議書

Page 1

培養新時代下的香港青年 青年民建聯關於《青年發展藍圖》的倡議 2022 年 12 月
內容 引 言........................................................................................................................................1 一.世界青年政策發展趨勢...............................................................................................2 二.中國的青年政策............................................................................................................3 三.香港青年政策的變遷以及《青年政策藍圖》的出台...........................................5 1. 青年是社會潛在不穩定因素,需要管治........................................................5 2. 過渡時期,培養青年國際視野.........................................................................5 3. 回歸後,青年被視為經濟發展最重要的社會資源 ......................................5 四.目前香港青年面對的問題 ..........................................................................................7 1. 研究方法 ................................................................................................................7 2. 研究結果與分析 ...................................................................................................8 五.青年民建聯一直關注青年問題............................................................................... 20 六.青年政策的目標和任務............................................................................................ 21 七.對「藍圖」的建議 .................................................................................................... 22 1. 優化國民教育,提升青年對國家民族的認同和認識............................... 22 2. 鼓勵青年參與公共事務................................................................................... 25 3. 解決青年居住和置業需要 26 4. 支援青年就業及創業 ....................................................................................... 27 5. 提供優質教育 29

青年問題在世界範圍內都是非常複雜的問題,在世界發生急劇變化的情況下,青年的發 展面臨著不同的機遇和挑戰。當今世界擁有歷史上人數最多的年輕一代,現時全球有 18 億年齡在 15 24 歲的青年人,若將年齡定義擴大至 35 歲,青年人數將會更多。其中, 近 90%的年輕人生活在發展中國家,並在其國家人口中佔很大比例。同時,由於全球 化以及網絡的蓬勃發展,今天的年輕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緊密地彼此聯繫,他們積 極參與社會事務,在推動社區協調發展、社會創新治理辦法等方面都有著卓越的貢獻(聯 合國,2019)。

然而,青年的發展也面臨著諸多挑戰。隨著全球化的急劇變革和調整進程,全球發展深 層次矛盾日益突出,全球治理體系變革進入深水期,世界逐漸進入「大發展大變革大調 整的時期」,這對於世界青年而言充滿著危機和挑戰。聯合國《世界青年報告:青年人與 2030 年可持續發展議程》(2019)的報告中指出:在教育和就業等方面仍然面臨不少困 難。在教育方面,全球 1.42 億高中適齡青年人失學。而在就業方面,目前全球有 7,100 萬青年人處於失業狀態,另有許多青年人從事危險或非正式工作。據國際勞工組織估計, 全球約有 1.56 億生活在中低收入國家的青年人處於貧困當中。 因此制定清晰、幫助青年發展的青年政策對於世界上各國和地區而言都是尤為重要的。 新一屆特區政府將會在年底推出《青年政策藍圖》,就是致力於要幫助青年解決問題, 並且配合國家發展,培養新一代的香港青年。

頁 | 1 引 言

力而非負擔。 (2)世界各國需要將發展以及和平與安全放到一起討論。我們所處的世界仍然面對著 極端主義以及恐怖主義的威脅,很多國家都將其和青年問題聯繫起來,認為青年是這些 問題的源頭。其實不然,青年在發展以及反暴力等方面都可以發揮積極的作用,所以世 界各國都應該充分發揮青年的積極性,讓他們提出創新解决方案,以充分應對這些嚴峻 挑戰。

頁 | 2 一. 世界青年政策發展趨勢 青年是社會的棟樑,因此各個國家和地區都非常關注青年議題。從世界青年政策領域發 展來看,1965 年通過《在青年中促進各國人民之間和平、互尊和了解的理想的宣言》, 雖然第一次正式承認青年作為特殊人口群體的重要性,但是當時並沒有一些積極的政策 來解決青年所面臨的問題。直到 1995 年的《世界青年行動綱領》中呼籲世界各國應該 進行合作幫助青年人應該發展所帶來的挑戰,這也成為許多國家青年政策的行動指南。 聯合國秘書長的青年特使 Alhendawi 在 2015 年聯合國成立 70 週年時候提到,世界各 國應該致力於幫助青年解決以下問題: (1)協助青年可持續發展,要幫助青年挖掘他們的潛力。青年群體在應對許多社會發 展問題上具有很大的潛力,比如應對貧窮、氣候變化等問題上他們都能提供有效的方案。
)各國都要加大為青年提供教育以及就業的機會。預計
戰。 從聯合國的青年政策主張我們可以發現,聯合國期望各國的青年政策能幫助青年解決所 面對的危機問題。這就要求世界各國要轉變政策範式,將青年作為一種資源而非社會問 題來對待,因此青年政策必然要更加重視教育、培訓,特別是青年人的參與,為青年賦 權發揮重要作用(劉慶帥,2021)。
因此,應該給予青年更大的發揮空間,因此各國對待青年的態度應該將他們視為一種潛
3
2030 年,全球需要新增 6 億 多個工作機會,因此世界各國都應該制定政策提高青年的競爭力以應對發展的機遇和挑

2022): 一

頁 | 3 二. 中國的青年政策 中國作為聯合國的重要成員國之一,一直都支持聯合國有關青年的政策倡議,因此國家 亦積極將教育、培訓、社會參與以及賦權青年作為青年政策的核心內容,為青年創造更 多大的空間和平台發展自身以及貢獻國家。 2017 年,國務院頒布了《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 2025 年)》,規劃中明確了青 年政策的目標:到 2020 年,具有中國特色的青年發展政策體系和工作機制初步形成, 廣大青年思想政治素養和全面發展水準進一步提升,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偉大實踐 中的生力軍和突擊隊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到 2025 年,具有中國特色的青年發展政策體 系和工作機制更加完善,廣大青年思想政治素養和全面發展水準明顯提升,不斷成長為 志存高遠、德才並重、情理兼修、勇於開拓,堪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歷史重 任的有生力量。 在這一規劃的指導下,國家的青年政策取得了許多傲人的成就。
是支撐青年發展的物質條件顯著改善。2021 年國內生產總值超過 110 萬億元、穩 居世界第二。中國青年的生活水平實現了質的躍升,高質量發展有了更加豐盈、更為堅 實的物質基礎。 二 是當代青年精神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美術館等惠及青年 的公共文化設施不斷完善。圖書、電視、電影、文藝演出等傳統文化產業和數字創意、 網絡視聽、數字出版、數字娛樂、線上演播等新興文化產業迅猛發展。互聯網成為當代 青少年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 三 是青年的健康水平向好向強。新時代中國青年身體素質持續提升,身心素質更好更 強。 四 是受教育水平大幅提升。2020 年,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 13.8 年,比 10 年前提高 1.1 年;2021 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 57.8%。
2022 年 4 月,國務院 發表了《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白皮書,向世界展示了十八大以來,中國在青年事業中取 得的成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是青年就業的機會更加充分、多樣。2020 年,外出農民工總數近 1.7 億,其中多 數為青年。隨著我國第三產業的發展,青年就業的結構、選擇範圍更多、就業門類更豐 富。 而這些成就都說明了我國青年政策制定與青年工作在發展理念、結構性框架設計等方面, 從過去單純的「問題 干預」取向轉變到與「資源 投資」取向結合的混合模式, 在發展理念上實現了重大轉向,這表明國家有關部門更加理解青年的需求,重視青年的 主體性地位,對於未來青年發展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劉慶帥,2021)。

頁 | 4 五

1990 年,隨著回歸日期的臨近,青年事務委員會成立,其目標在於栽培青年的「國際 視野」、「領導才能」,以及正面價值觀和對中國文化傳統的興趣,可以發現這時期政府 青年政策的核心有所轉變。在這時期,政府主要通過舉辦青年交流計劃、資助制服團體 的訓練、支援籌辦義工服務等活動對青年進行交到,其政策手法比之前較為柔和,是青 年政策的過渡階段。

3. 回歸後,青年被視為經濟發展最重要的社會資源 隨著香港經濟的發展,青年不再被政府視為社會的不穩定因素,而是保持經濟發展重要 的人力資源。首任特首董建華便在《施政報告》提到,「確保香港擁有訓練有素、適應力 強、兼備多重技能的人才,以配合經濟發展和增強香港的整體競爭力」。所以,此時的青 年政策焦點就變為通過提供優勢教育促進學生的個人成長,提供人才等,增強香港在國

頁 | 5 三. 香港青年政策的變遷以及《青年政策藍圖》的出台 香港的青年政策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的發展,政策的核心都在不斷發生變化(鄭普恩& 邱瑞玲,2015;賈婉琳,2019): 1. 青年是社會潛在不穩定因素,需要管治 在 1967 年之前,港英政府一直沒有將青年作為一個專門的政策群體,直到 1967 年香 港發生社會運動,有許多青年參與,港英政府才開始關注青年問題。當時的青年政策核 心則是要解決「青年精力過剩的問題」,並且認為青年是社會中極不穩定的因素,缺乏 政府的管教和誘導,所以出台了一些由志願組織提供康樂活動以及培養青年的公民意識。 2. 過渡時期,培養青年國際視野
際的競爭力。 但是由於社會的變遷,香港社會的貧富差距拉大以及階級的固化問題越來越嚴重,香港 青年對於政府解決「四業」問題以及無法向上流動表示不滿。加之香港歷史原因以及所 處的國際環境較為複雜,而且在維護國家安全以及青年教育工作上存在缺失,回歸以來 爆發幾次社會風波都有大量的青年人參與。2019 年的修例風波,是香港回歸以來所面 對的最嚴峻的局面,截至 2021 年 7 月 31 日,警方共拘捕 10,265 人,其中 8,511 人為 18 歲以上、1,754 人為 18 歲以下,當中 4,009 人為學生。2,684 人被檢控(2,195 人 為 18 歲以上、489 人為 18 歲以下),當中 1,102 人為學生。除了犯罪數字外,修例風 波中更出現了不少青年人叫囂「港獨」、破壞國徽、焚燒國旗的場面,讓人觸目驚心。
頁 | 6
(一)加強青年的國家觀念、民族自豪感和法治意識; (二)協助青年認識國家和世界發展; (三)提供優質教育,即是習主席所說的「學業」; (四)拓展青年就業和創業機遇,協助青年向上流動; (五)回應青年置業和住屋需要; (六)增強青年人的主人翁意識,鼓勵他們參與公共事務和加強溝通;及 (七)培養青年全人發展、建立正向思維。
2020 年以及 2021 年,全國人大分別通過了《香港國安法》以及完善香港特別行政區 選舉安排,香港由亂到治,進入了新時代。在新時代下,如何幫助香港青年人重塑正確 的價值觀,建立國民身份認同以及協助他們有更多的獲得感,是現在特區政府青年政策 所有急迫解決的問題。2022 年,新一屆特區政府表示,會在年底制定《青年政策藍圖》 (以下簡稱「藍圖」),針對以下七個方面提出政策: 從這七個方面我們可以看到特區政府認真總結了回歸以來青年政策的經驗教訓,尤其是 2019 年修例風波中突顯的各種青年問題,更加重視青年的全面發展,除了幫助他們面 對的實際困難外,更注重幫助他們認識國家、建立國民身份認同,推動香港青年積極融 入國家發展大局,為自身發展打造更寬廣的空間。
頁 | 7 四. 目前香港青年面對的問題
一、結合過去青年民建聯的看法和研究結果,同時為了更好的傾聽青年的心聲,我們特 地舉行了一系列的焦評訪談,訪問了 12 位青年(詳見表一),年齡介乎 19 35 歲,職 業包括在讀大學生、教師、創業者等不同行業; 我們亦分別拜訪了兩個智庫, 分別是香 港政策研究所和青年辦公室。他們長期致力於青年研究,其經驗和建議值得我們借鑒。 表一 焦點訪談受訪者資料 名稱 年齡 職業 1 A 22 學生 2 B 20 學生 3 C 21 學生 4 D 22 學生 5 E 32 教師 6 F 28 大學助教 7 G 26 見習律師 8 H 29 創業青年 9 I 25 教師 10 J 23 工程師 11 K 27 社區幹事 12 L 29 創業青年
1. 研究方法 從上文可見,無論是聯合國對於世界各國青年政策的要求,還是我們國家的青年政策的 制定,最主要是要回答兩個問題,一是香港需要怎樣的青年,二是我們可以為他們的成 長提供怎樣的幫助。我們認為這亦應該是《藍圖》需要回答的問題。 為了回答上述兩個問題,青年民建聯在今年中開始,進行了詳細研究工作:
頁 | 8 二、青年民建聯舉辦一系列的聽取各界意見的活動(詳見表二),力求為藍圖提出更切 合社會需求的建議。 表二 青年民建聯圓桌會議 題目 時間 講者 1. 青年發展藍圖意見收集會 8 月 16 日 香港政協青年聯會、香港廣西旅 港青年會、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總 會,以及青研香港 2、生涯規劃教育研討會 9 月 17 日 學友社社長伍德基先生 3、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青年機遇 9 月 24 日 民政及青年事務局代表 4、香港土地房屋問題的迷思 10 月 9 日 公屋聯會/團結香港基金之代表 5、青年發展藍圖暨施政報告建議書 10 月 15 日 青年民建聯 2. 研究結果與分析 綜合各項研究所得及各方持份者意見後,我們把青年目前面對的問題分為五個方面。 2.1 對國家認識及民族認同方面 新時代下的香港青年,應該要對國家和國民身份有高度認同、對國家的歷史文化有深厚
香港在國民教育這環節上仍有不少問題,有待改善。 2.1.1 中國歷史科 i.中國歷史內容安排和授課手法需改善 現時,初中中史科共 150 節課,當中只有不足兩成課時用於教授近代史,難以令學生對 國家在近代所遭受的苦難,以及建國和發展的艱辛有足夠認識。 另一方面,有專家提到現時的中國歷史課情內容偏重政治演變,忽略中國歷史文化發展、 經濟或者人文文化等方面,再加上現時中國歷史課並未教授歷史觀的學習,因此學生往 往不能正確的分析中國歷史,過重的強調中國政治發展會讓學生對中國歷史產生誤解,
認識,以及對維護國家安全和發展有堅定信念,因此,香港必須建立一套優良的國民教 育體系,內容包括對國情和現況、國家歷史、社會發展、文化等多方面內容。然而,在

博物館、香港海防博物館,以及沙頭角抗戰紀念館,然而,香港一直欠缺一間專門史館

頁 | 9 認為中國歷史只有 「威權」、政治鬥爭,而忽略了中國歷史中政治、經濟和文化是相互 促進,並都對世界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的。 此外,亦有一些受訪者對於中史的授課手法提出意見,認為背誦太多,難以引起學生的 共鳴和興趣。 「可能中史嘅教法出左問題,太多野要背。」 受訪者D 2.1.2 抗戰歷史教育有待加強 香港在抗日戰爭上有著不少值得流傳的事跡。現時香港的抗戰史料主要分佈於香港歷史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 2022 年 7 月 1 日香港回歸二十五周年紀念日上發表重要講話,當中 提及到:「社會主義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 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特別行政區所有居民應該自覺尊重和維護國家的根本制度」。我 們認為,如要做到習主席的要求,香港的學生就必須對國家執政黨,即中國共產黨有更 深入的了解。教育局一直透過價值觀教育培養學生國民身份認同,並於 2021 年 11 月 推出《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試行版),明確列出「學校應讓學生從小正確認識國家歷 史、欣賞中華文化及傳統價值觀、學習尊重國家象徵和標誌(包括國旗、國徽、國歌)、 認識《憲法》和《基本法》,協助學生建立國家觀念和公民責任心,促進他們思考作為中 國人,可如何維護國家安全和對國家作出貢獻」。然而,《課程架構》卻沒有提到要了解 中國共產黨的黨史、貢獻、憲制地位。
展出抗戰歷史。 另一方面,香港有不少抗戰遺址例如烏蛟騰烈士紀念園和烈士紀念碑等,但不少遺址的 保育修復工作卻要由民間團體自發進行,情況並不理想。 2.1.3 國情教育方面 i.《課程架構》並無明確要求要了解國家執政黨

綜合焦點討論小組資料,受訪者表示現時的國民和國情教育的課程中一些分析問題的角 度,反而帶出了香港因為特殊地位所帶來的和內地的一些矛盾,例如教科書普遍會將香 港和國家比較,容易令青年人建立了香港與國家等同地位的政治不正確觀念。 「如果將香港同中國比,香港高啲,大家當然會開心啲,但內地唔會咁樣,教科書應該考慮同城 市比而唔係同一個國家比,令大家意識到香港係一個城市而唔係一個國家。」 受訪者C 此外,亦有受訪者認為,教育應該協助他們培養從香港在國家內的特殊地位角度出發思 考,利用香港的特殊地位如何能夠貢獻國家,同時也能發展自身。

「中國人呢個身份同香港人身份其實係無衝突嘅。青年要明白香港人這個身份是很有意義的,可 以透過香港獨特嘅營商環境在一國兩制下對自己有利益同有幫助,同時亦可以幫助國家。」 受訪者G

iii.交流團效果流於片面 在過往的國情以及國民教育中,交流團是很重要的一種形式,但是不少焦點討論的受訪 者對現時兩地交流團的成效有不少疑問。 學生內地交流計劃在香港主要由教育局、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及其他政府資助(例如優質 教育基金)推行。自二○一七/一八學年起,教育局每年提供約 100 ,000 個交流名額;

頁 | 10
ii.國情教育課程帶出的身份問題
民政及青年事務局亦透過多個內地交流資助計劃(包括「⻘年內地交流資助計劃」、「⻘年 內地實習資助計劃」、「內地專題實習計劃」及「企業內地與海外暑期實習計劃」),資助 非政府機構舉辦青年到內地交流的項目;在二○一八至一九年度,共有約 15,000 香港 青年受惠。青年民建聯在過去亦有舉辦大專學生暑期實習計劃,同學可選擇內地大型機 構實習,學習職場技能。 但是,從實際成效來看,交流團的效果似乎沒有達到增加青年國民身份認同的效果。在 我們的訪問中,多個專家以及受訪青年都認為現時的交流計劃需要改善,專家表示學生 赴內地的交流團形式和旅行團差別不大,令學生只能走馬看花地到內地一遊,未能達到 交流團令青年人加深對國家的認識和有感受的目標。
教育局的多項交流計劃當中,「同根同心」及「同行萬里」最具代表性,至於學校以外,
頁 | 11
reflection,去之前同之後有咩改變,解釋下對交流嘅地方有咩睇法。」
2.1.4 推廣中華文化方面
欠專責政策局推廣中華文化
現時,社會上有不少民間組織在推廣中華文化工作方面十分積極,可惜的是,他們缺乏 足夠資源,特區政府卻並無為這項工作設立專項支援計劃,令這些民間組織在缺乏資源 下難以盡展所能。 2.2 青年的參政議政機會方面 鼓勵青年對於社會事務的參與是每個國家或地區政府的政策。然而,香港經歷了 2019 年修例風波後,不少市民對青年參政議政存在顧慮。我們認為,青年是香港未來支柱, 特區政府應該打造一個良好的參政議政環境,讓青年人可盡舒己見,一展所長。如果青 年因欠缺參政議政的土壤、環境,或者是因為一些不必要的憂慮而放棄這些機會,最終 只會令全社會蒙受損失。
「我以前都去左好多交流,純粹抱住一個玩嘅心態而唔係學野。內地學生真係有一個國際政治嘅 視野,建議去接觸下內地嘅同學。」 受訪者D 另外雖然現在的交流團亦有反思和檢討的機制,但是並不足夠,最好能對參與交流團的 青年人進行持續的跟進,觀察他們參與交流團之前以及之後的變化,才能更好的提升交 流團的素質。 「交流團要做
受訪者B
i.
特區政府在推廣中華文化工作上並無專責政策局負責,相關工作分別歸屬於文化體育及 旅遊局、教育局和民政及青年事務局等,他們互不隸屬,特區政府亦無任何高層次組織 作出統籌,形成各自為政局面,推廣成效令人懷疑。 ii.對推廣中華文化的民間機構支援不足

2.2.1政府應更重視青年的意見

在焦點討論中,不少受訪者均認為,青年逐漸對參與社會事務失去興趣,其中一個原因 是政府沒有積極回應他們的建議,打擊了青年人參與社會事務的熱情。同時,亦有人表 示,現在青年向政府反應意見的渠道大多數是通過各種青年團體,但是對於不熱衷參加 青年團體的人,或者一些不清楚有這些渠道可供他們表達意見的青年,就無途徑表達。

「官員直接去學校與學生交流好啲。成日話同青年團體代表約見交流,代表講晒,你都反映唔到,

頁 | 12
approach立法會議員,但最後你的意見會 唔會俾你想嘅人睇得到呢,我會sendemail俾CE,但最後都係forward俾政策局下屬,真的 不知道他有沒有看到。」 受訪者A 2022 年《施政報告》中提出要擴展「青年委員自薦計劃」到更多的諮詢架構改革青年
年對於參與社會事務一詞產生了曲解,他們似乎認為社會所有問題的解決辦法都是要改
搵唔到途徑入會,屋企本身有背景當然容易啲。基層青年咁易透過團體反映咩?」 「而家高官與基層市民少一個溝通嘅渠道,當然可以
發展委員會的成員產生方式及職能,以發揮委員會反映青年聲音的功能。同時,進一步 擴展「青年委員自薦計劃」的適用範圍,讓有志服務社會的青年有更廣泛的選擇及發揮 機會。我們對此表示歡迎,希望未來政府能在鼓勵青年參與社會事務的問題,但最終成 效如何,則仍有待觀察。 2.2.2 青年對於參與社會事務有曲解 近年來社會上是鼓勵青年參與社會事務的,然而,在經歷了多次社會運動後,香港的青
變政治制度,只要實現西方式普選,就可以解決一切社會問題。 所以我們要讓青年重新認識不同社會問題產生的根源,以客觀務實的視角看待並提出建 議,重新讓青年人建立參與社會事務的正向思維。
頁 | 13 2.3 青年置業及居住問題 房屋問題是一直是青年「四業」問題的核心,社會上普遍認為青年無法置業是導致社會 矛盾加劇的原因之一。根據智庫 Urban Reform Institute 和 Frontier Centre for Public Policy(2021)發佈的報告指出,香港連續 11 年排在住房可負擔性的最後一名,2020 年房價中位數為工資中位數的 20.7 倍,位列世界第一。同時,根據政府統計處數字, 全港有 21 萬人居住於平均約 100 方呎的劏房內,當中有三成是 25 歲以下的年輕人。 政府現時亦有多個計劃幫助青年解決置業及居屋需要,但是似乎成效仍有提升空間。 2.3.1 樓價高企,青年置業難負擔 香港樓價之高世界馳名。在焦點討論中,部份受訪者表示現時置業遇到最大的困難是支 付首期有困難以及後續的供款有困難。雖然他們明白,作為公共政策而言政府未必有責 任要幫青年置業,但他們認為政府有責任為市民提供一個置業階梯,並透過政策,向有
2.3.2 居屋供應太少 焦點討論小組受訪者都明白公屋居屋長期供不應求。有受訪者表示公屋主要惠及對象是 家庭和老人,青年亦表示不會為滿足公屋的入息上限而放棄工作,因此考慮到入息及資 產上限,青年會比較傾向申請居屋。然而,每年的居屋的供應卻嚴重不足, 「出售居屋 單位 2020」推售約 7 000 個新單位,「出售居屋單位 2019」更只得約 4 871 個單位。 在爭僧多粥少情況下,青年成功購買居屋的個案就更少。立法會文件中顯示,在 2017 年的居屋申請者當中,30 歲以下申請者共 50957 名 (佔總數 49%),當中大部份為一人 申請者。然後,由於當年分配予一人申請者的單位只佔約 5%,最終只有 297 名 30 歲 以下申請者成功購得物業(佔 30 歲以下申請者 0.58%)。
意置業的青年人提供一些援助,協助他們積累資本,或稍為減輕他們置業所需要成本開 支。 「政府無責任幫青年人或者任何人置業,但係政府有責任提供個置業階梯,一個可以置業嘅希 望。」 受訪者K

元化的學習途徑,創造青年上流機遇,協助青年就業創業。根據政府統計處資料,2021 年 15 24 歲勞動人口為 205,000 人, 25 44 歲勞動人口為 1,846,700 人。同年 20 29 歲失業率為 8.1%, 30 39 歲失業率為 3.9% 。焦點小組中受訪者所關注的就業創業 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頁 | 14 2.3.3 青年宿舍政策落實有待檢討 為應對青年人日益增加的住屋需求,政府推出青年宿舍計劃。青年宿舍目前擬推出
個宿位。
仍認同青年宿舍政策有助青年解決居住需要。 今年的《施政報告》提出了優化「青年宿舍計劃」,擴大現有「青年宿舍計劃」的範疇, 鼓勵更多非政府機構參與「青年宿舍計劃」,並會研究不同方式增加供應,包括資助非 政府機構租用合適酒店和旅館並將房間轉作青年宿舍用途,目標是在五年內提供額外約 3, 000 個宿位。這些建議確能針對眼前單位短缺問題,但我們仍然要密切留意各建議的 進展,確保各項政策落實不會變形走樣。 2.4 青年就業及創業問題
2.4.1 就業方面 i.產業單一,青年出路狹窄 陳茂波司長在發表 2022 年的財政預算案時指出,「經濟發展不平衡,許多年輕人未能 一展抱負」,「具專上教育水平的新生代青年的就業收入,普遍顯著低於具相近學歷的較 年長世代人士,顯示經濟結構提升的速度,不足以為青年人創造足夠的優質職位」。由 此可見,產業單一和固化使得很多職位的錯配,青年人無法發揮所長,讓他們對前途失 去信心。 ii.香港職業教育發展未能滿足產業發展需要 近年,特區政府再次重視工業化政策,培育青年人是推動「工業 4.0」重要的一環。推 動「工業 4.0」的重點之一是改革職業教育課程,所以香港須加快發展適應世界高科技 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並制定符合產業佈局及未來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策略(德國 萊茵大中華區,2018)。民建聯早前聯同香港青年工業家協會發布「2022 香港再工業化
7 個 項目,合共提供 3 ,366
焦點討論小組青年明白青年宿舍的供應比需求少, 但
青年就業創業是青年發展和上流的途徑,政府專注推動為不同志向和能力的青年提供多
頁 | 15 倡議書 2.0」,並指出本港目前的職專教育仍然追不上國際趨勢及本身經濟及產業發展的 需要,為再工業化 4.0 發展而培訓高端及高增值製造業人才政策便顯然不足, 原因包括: (1) 香港學生在中學階段職專教育的參與率偏低; (2) 政府向大學與職專教育機構提供的資助存在差異資助水平有待提高; (3) 製造業相關的職專教育課程發展不足; (4) 職專教育與企業之間的聯繫合作有待提升; (5) 職學雙軌課程涵蓋範疇有待擴大 眾多行業缺乏學位進修階梯; (6) 資歷架構推行多年成效不彰。 iii.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成效不彰 政府已在《施政報告》表示會恆常化推行「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大灣區青年就業計 劃」自去年推出,吸引 400 多間企業提供 3,500 個職位空缺,入職的青年只有約
人,成效不彰。我們參考青年辦公室的研究報告以及社會上針對計劃的討論,整理出「大
個月「計劃」結束後會若選擇回到香港,那麼自 己在大灣區工作的經歷是否會被香港公司承認呢?因此也打擊了青年人參與計劃的熱 情; (3)計劃出現職業錯配的現象。比如有部分職位要求 10 年或以上工作經驗,青年根本 無法達標。 iv.年青人未必適應大灣區工作生活環境 有受訪青年指出,青年人不願到大灣區工作,其中一個原因是不熟悉內地工作及生活環 境。如果政府可以安排一些介紹大灣區的培訓班,讓青年人在前往大灣區就業之前先熟 悉大灣區環境,則可望提高青年人對計劃的興趣。 「之前政府搞左個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好多應屆畢業生去到大灣區就業,因為航空業香港未必 有呢個平台,或者工程系學生都會去大灣區。雖然佢地都想嘗試想把握機遇,但未必適應到當地 環境。香港政府會唔會搞一啲先修班或者training 俾香港年青人先熟悉嗰邊嘅環境,然後再安 排工作俾佢地返大灣區繼續佢地嘅理想或者未來嗰個就業呢?」 受訪者J
1,000
灣區青年就業計劃」未能達到成效的幾個原因: (1)計劃提供的薪金不夠吸引,部分青年在港找不到高於此薪金水平,才會申請參加 「計劃」; (2)青年會擔心回流香港的問題,18

2022 年特首李家超先生特別提到,政府將會推行 鼓勵香港青年到大灣區創新創業的支援計劃,目的是幫助他們認識大灣區內的青年雙創 基地、內地的雙創政策和配套措施,支持他們在雙創基地創業。然而,從我們的研究所 得,以及焦點訪談中受訪者的回應,我們認為在支援青年創業方面仍有以下不足。

i.政府缺乏對青年創業能力的培養

頁 | 16 v.海外實習機會不足 政府現時有不少計劃,資助學生到內地企業實習,例如在
目、公用事業等多個行業的香港大型企業中實習),成效良好,可惜名額有限,受惠學生 只屬少數。 2.4.2 創業方面 創業活動在經濟發展中活動中佔據著重要的作用,國家早在 2015 年就已經提出「大衆 創業,萬衆創新」的政策倡議,並且政府提供各種不同的政策或者資金幫助青年進行創
2019 年,政府資助超過 4,000 名青年提供到內地實習的機會。但相較內地實習名額,海外實習名額就較少。政府過往 曾舉辦「香港高等教育學生東盟實習計劃」(到私人公司、國際組織、學術機構、智囊團 和文化藝術團體實習)及「企業內地與海外暑期實習計劃」(在金融服務、能源、地產項
業。香港特區政府亦重視青年創業,
都認為現時學校有關創業的支援不足夠,所以在當時我們就已經提出了應該加強學校在 鼓勵青年創業的工作中發揮更多的作用。近年來,香港多個高校都開設了與創業下相關 的課程,例如香港城市大學有創新創業教育平台,教導學生創業相關知識。香港中文大 學亦有生物科技、創業與醫療管理理學士學位,但是受訪者表示,他們在學校中很少聽 到與創業有關的支援。究竟是學校對於創業課程的宣傳不夠,還是因為創業課程的內容 設計未能吸引青年人,這都是學校和社會需要探究的問題。 ii.欠缺創業資金 對於青年創業者以及初創企業來說,資金支持是非常重要的。現時在香港較為主流的政 府資金支持計劃有「青年發展基金」,其目的是與非政府機構合作,支持青年人創業及 其他青年發展活動,其中包括以資金配對形式與非政府機構合作,從而協助青年人創業。
一直以來,特區政府在培養青年創業能力方面都是有所不足,致使很多青年人缺乏創業 意識,盲目創業,最後大多數的初創企業只是曇花一現,整體不利於推動香港創業的發 展。在 2018 年的時候,青年民建聯也曾就青年創業政策進行過訪談,當時許多青年人
頁 | 17
venturecapital(VC), 即係嗰啲創 投啦,咁其實實際上所謂嗰九百幾成千個可能海外嘅,實際喺香港活躍嗰啲得十零間姐。呢啲創 投嘅架構呢裡面通常有個generalpartner,而佢啲錢邊度黎呢,係由limitedpartner(LP) 俾 佢,可能分成咁樣啦即係如果有間startupexit左。但問題係嗰啲LP即係啲資金sourcing好 少,首先唔夠多啦,同埋佢地手緊,因為唔係好多LP好熱衷於香港嘅startup,可能佢地對於 呢樣野無興趣,寧願買啲bonds都唔support呢啲野。」 受訪者C iii.產業單一,創業選擇不足 香港產業單一,不但令青年就業出路狹窄,亦造成了創業選擇減少,青年創業者難以找 個合適的市場和機會。早在
產業的青年認為在香港由於沒有配套的產業,因此在文創產業的創業意向不高,因此政 府必須盡快想方設法,解決產業單一問題。 而在我們的受訪青年中,同樣有人提到了現時香港的產業單一問題需要改善: 「創業還創業,創業可以好diverse。唔同產業都可以創業,零售又好,想搞一個新嘅brand 嗰 啲都叫創業,雖然同科技好似唔係好關事,我認為香港需要鼓勵人創業,而唔係淨係做科研研究。」 受訪者C 2.5 青年學業方面 青年是香港以及國家的未來,所以教育對於人才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香港已經為小學和 中學總共提供了 12 年的免費教育,並且根據香港統計局的數字,香港男性和女性市民 在 3 5 歲的入學比率基本持平,分別為女性是 88.9%,男性為 88%(香港政府統計局, 2022), 這些數字都表明香港在保障青年的教育權利方面較為成功。香港教育上的爭議 焦點主要來源於學校課程內容、升學途徑等方面。
「青年發展基金」提供總共 60 萬的金額,分三年派發,每年 20 萬,很多創業者都表示 每年 20 萬對於初創企業,特別是創科初創來說是遠遠不夠。 除了政府的資助外,青年創業者會在市場上找尋投資者,但是由於市場上的投資公司對 於香港的初創企業並不青睞,所以青年創業者希望香港政府能有自己的「淡馬錫」,或 者相類似的基金,能有一定比例的投資與香港的初創企業。受訪者亦有談到為什麼他們 希望有政府的投資來支持初創: 「你成日聽數碼港、科學園話自己香港有成九百幾至成千個
2018 年青民的創業意向研究報告中,就已經有做文化創意

2.5.1 DSE 制度未能做好中學課程與大學課程的銜接

各教育階段課程內容的銜接問題一直是各個國家和地區教育領域研究的重點,2019 年 國務院辦公廳發出的《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 2022 年)》已經明確指

出「搭建溝通各級各類教育、銜接多種學習成果的全民終身學習立交橋」(中華人民共 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2019)。因為無論是知識體系還是學科體系在各個階段都會有一 定的連續性(邵志豪,2022),而如果忽略這些連續性就會導致學生在中學到大學的過

: 「我就係(考)DSE 嘅……但係我發現對於Computerscience 即係programming嗰part就 好遜色。首先教師本身呢方面無深入了解;其次課程編排上面無咁與時俱進,同埋我相信每間中 學佢地電腦嗰個課程都係佢地間學校… 唔係統一編排,唔係所有一齊傾架嘛,每一間學校都有 唔同嘅課程規劃,令到我地上到大學嗰陣有啲吃力嘅 。因為有啲 overseas 嗰啲(學生)落黎讀

頁 | 18
渡階段感到不適應,正如受訪者 B 提到的: 「因為有好多overseas嘅學生佢本身喺我地中學嗰陣已經接觸左大學課程知識,升大學之後好 似如魚得水咁樣好易catchup, 但係我地DSE嗰啲唔係呀嘛。」 受訪者B 一些受訪者認為,現時由於是 DSE 的一些課程內容設置沒有能與時俱進,特別是在編 程或者科技方面較爲缺乏,所以部分香港學生升入大學後很多時候都會覺得不適應,特 別在和來自其他國家或者地區的學生比較的時候就會感覺自己的知識上的缺失
「以HKU黎講,就分本地的學生考DSE,Internationalstudent
差不多,但邊啲群體最適應大學嘅課程,係IBALevel因爲佢地中學讀嘅唔係以考試為導向,上 到大學讀書或者生活上反而得心應手啲。」 受訪者D 2.5.2 副學士定位和認受性成疑 副學士課程與大學課程之間沒有清晰的定位及分工,實質上兩者差別不大。副學士的角 色應該是以銜接大學為目的,不是為職業導向而設,否則會影響到高級文憑的角色及定 位。誠然,絕大部份副學士畢業生都是以銜接大學為目的,當局要解決未能銜接大學的 副學士畢業生的問題。
computerscience喺中學已經掂過晒好多野。本地讀DSE嗰啲就遜色好多。」 受訪者 A
同內地生,其實大學成績可能

2.5.3 在職學生支援不足

持續進修基金一直為很多有志進修的青年人提供持續教育和培訓資助,加強他們的競爭 力。持續進修基金為有志進修的青年人提供多個選擇,令他們在投身職場後都可以繼續 進修,加強他們上流機會,更專業地貢獻社會。

頁 | 19
「如果香港有一啲課程受到持續進修基金嘅資助,教導內地嘅技術標準、各行各業嘅做法,會唔 會有助於年青人獲得更加好轉變就業嘅機會? 我覺得呢個一定會啦,因為而家疫情封左關佢地 未能出去了解大灣區,政府提供training等年青人可以早著先機、未雨綢繆,應對未來大灣區嘅 工作。」 受訪者
綜合焦點討論小組資料,受訪者認為持續進修基金的作用可以大力提升,令青年人可以 更好裝備自己,例如持續進修基金可以教導內地嘅技術標準方便青年對大灣區工作,又 或是由公司安排上與工作相關的培訓。
J

2018/09 香港青年創業意向調查及建議書

2018/10 青民對 2018 施政報告期望 讓青年向上流

2019/02 青民爭取增設兒童醫療券

2019/08 青民對施政報告期望 2019 重燃希望 青年共創

2020/03 青年民建聯有關勞福局青年政策建議

2020/03 青年民建聯 防疫抗疫青年支援政策建議

2020/09 青年民建聯對施政報告期望 2020 與青年同行 攜手再出發

2021/09 青年民建聯對施政報告期望 2021 助青年尋出路 與青年建灣區

頁 | 20 五. 青年民建聯一直關注青年問題 青年民建聯致力於服務青年,幫助青年實現價值並且貢獻國家。青年民建聯自成立以來 就以促進青年政策發展、為青年謀福利為主要目標。青年民建聯推出過多項研究報告(表 三),早在 2018 年,青年民建聯在《施政報告期望》中就已經明確表示希望政府積極推 動青年向上流動。並且提出了「加快及擴大「青年宿舍計劃」、「全方位協助自住用家置 業」等解決青年人最緊迫的置業問題的建議。 表三 青年民建聯過往的政策倡議 時間 名字 2017/08 青年政策研究書 2018/02 青民 18/19 年度財政預算案建議 青年新年新願望 2018/04 青民請願 爭取強化職業教育
2022/04 青年民建聯 對行政長官候選人政綱建議書 青年興則國家興 青 年強則國家強 2022/04 青年民建聯 對新一屆政府期望 2022/08 青年民建聯 青年發展藍圖研討會 新一屆政府的首份《施政報告》已於 2022 年 10 月發表,在青年政策方面已提出不少 建議,當中更有多項內容回應了青年民建聯的訴求(詳見附件)。我們相信,政府稍後公 佈的《青年政策藍圖》將會為香港未來的青年政策訂定更明確的目標和願景,為未來的 香港青年政策引領方向。為此,青年民建聯發佈這份報告,向政府建言獻策,希望藍圖 內容能為培育新時代的青年打下基礎,為香港青年創造更廣闊的空間。

青年政策關乎兩個核心問題。一是香港需要怎樣的青年,二是我們可以為他們的成長提 供怎樣的幫助。前者是青年政策的目標,後者是青年政策的任務。 習近平主席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指出,「我們還要特別關心關愛青年人。青年興,則香港 興;青年發展,則香港發展;青年有未來,則香港有未來。要引領青少年深刻認識國家 和世界發展大勢,增強民族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識。要幫助廣大青年解決學業、就業、創 業、置業面臨的實際困難,為他們成長成才創造更多機會。我們殷切希望,每一個香港 青年都投身到建設美好香港的行列中來,用火熱的青春書寫精采的人生」。 習主席的講話對我們明確青年政策的目標和任務是有指導意義的。香港未來需要的青年, 必須對國家和世界發展大勢有深刻認識,有民族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識。青年政策的目標, 就是要讓青年成為這樣的人。 要讓青年成為這樣的人,首先必須培養他們對中國歷史的了解、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 熱愛,建立對自己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其次必須讓他們充分認識我們的民族從近代以 後的深重苦難走向偉大復興所取得的成就和光明前景,建立對國家根本制度的尊重和支 持,以及對國家現代化建設和民族復興事業的投入感,擁有胸懷國家的情懷;第三必須

培養他們的國際視野和對外聯繫能力,讓他們放眼世界,有說好我們國家和香港故事的 自信,有維護國家利益的自覺,有促進對外合作和友誼的能力;第四必須讓他們全面準 確認識「一國兩制」及其為香港帶來的廣闊發展空間,立足香港,培養多元技能,並建 立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投身到建設美好香港的行列中來。

頁 | 21 六.
青年政策的目標和任務
青年政策的任務,就是引領青年成為這樣的人,同時為他們成長成才創造更多機會,包 括幫助廣大青年解決學業、就業、創業、置業面臨的實際困難。

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近百年來第一次取得的反帝國主義侵略戰爭的完全勝利,香港亦為 抗日戰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應該讓香港青年了解中國香港的抗戰歷史。我們建議以香 港政府主導協同民間力量,認證、整合和保存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海防博物館和全面 的抗戰歷史資料,並盡快籌建永久性的「中國香港抗戰歷史紀念館」,陳列內容重點包 括香港三年零八個月苦難史和抗戰史、抗日戰爭對香港社會發展影響、國家安全對人民 的重要性等。並應參考現時科學館設立網絡、數字等「虛擬導覽」,讓不同人士能更便利 地閱覽。

頁 | 22 七. 對「藍圖」的建議 1. 優化國民教育,提升青年對國家民族的認同和認識 1.1 優化中國歷史課程內容 特區政府要優化初中中國歷史科的教學工作,調整教學內容,加強教授中國近代史中重 要環節的教學內容,例如近代史中的國家苦難、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事件、 抗日時期愛國英雄事跡、共產黨建立新中國的艱難歷史、抗美援朝、「一國兩制」在香港
盡快籌建永久性的「中國香港抗戰歷史紀念館」
1.3 建立政府管理國家抗戰紀念設施和遺址的機制 在黑暴期間,位於烏蛟騰的烈士紀念園和烈士紀念碑分別遭暴徒惡意塗污損壞,侮辱了 為保衛香港而犧牲的先烈,而所有的復修工作都是由民間團體自發進行。這些紀念碑有 著重要意義,更是香港僅存的國家抗戰紀念設施、遺址,香港特區政府應負管理責任, 撥出資源為這些設施和遺址作出全面維護和保護。 1.4 將認識中國共產黨納入《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 中國共產黨是過去 100 年中國歷史發展的最重要推動者,其執政地位載於憲法。習近平 主席指出,社會主義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 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特別行政區所有居民應該自覺尊重和維護國家的根本制度。認識 共產黨對學生建立正確的歷史觀和政治價值觀十分重要。政府應將中國共產黨的黨史、
的實踐以及新中國所取得的成就等等,讓青少年對國家及香港的歷史有更深入的認識。 1.2
頁 | 23 貢獻和憲制地位納入《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讓學生正確認識中國共產黨的理念、成 立背景、奮鬥歷史及成就,逐步建立起對我國根本制度的理解尊重和支持擁護。 1.5 建立中國共產黨史館 建議建立中國共產黨展覽館,展出共產黨的理念、成立背景、奮鬥歷史及成就,讓港人
舉辦大型「全國青年交流會」
設置攤位,展示各地的文化特色,同時誠邀內地各城市的流行偶像及傑出青年進行表演 及分享,加強香港青年與內地青年直接交流。 1.8 資助青年購買高鐵年票或月票 建議特區政府與港鐵商討,設立高鐵年票或月票,並由政府向購買高鐵年票或月票的青 年提供資助,減低出行成本,鼓勵他們多到內地遊覽,加深對國家的認識。 1.9 容許港人參軍 設立適當制度,容許有志參軍的香港居民可以入伍。優先容許在內地就讀大學的香港學 生應徵入伍,並提供支援,如保留入學資格或學籍,容許退役後再入學,及享受學費減 免。
全面認識國家執政黨,並定期舉辦課程,組織全體公務員及學生參與。 1.6 加強向學生宣傳國家發展成就及講解國策最新發展 特區政府應增撥資源及負責統籌工作,並和內地相關部門合作制定出一套協助學校在課 堂內外加強向學生宣傳國家發展成就以及講解國策最新發展的指引,當中應包括中國共 產黨的成就、國家改革開放近四十五年的經濟成就、國家在脫貧工作上取得的成就、國 家航天科技發展成就、「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成就,及「一帶一路」發展及「粵港澳大 灣區」建設等國策的最新發展,藉此引領青少年深刻認識國家和世界發展大勢,增強民 族自豪感。 1.7
每年舉辦大型「全國青年交流會」,邀請全國各城市的青年團體在香港舉辦大型展覽及
頁 | 24 1.10 規定公營學校教師需完成《基本法及香港國安法》測試 教育局要求由 2022/23 學年起,所有公營學校新聘任的常額教師及月薪臨時教師必須 在《基本法》測試取得及格,方可獲考慮聘用。及後,教育局於今年八月公布,下學年 起上述測試將加入國安法元素。 1.11 擴大宣傳渠道、說好中國故事 特區政府應積極提高本港青年對祖國成就的認識,包括善用網上媒體、大氣電波及實體 宣傳國家不同成就及歷史發展,邀請學校及青年組織共同參與,與青年一起說好中國故 事。 1.12 成立「中華文化推廣局」 建議特區政府參照香港藝術發展局及香港貿易發展局等法定機構,成立「中華文化推廣 局」,專門協助政府推廣中華文化。 1.13 設立「社區參與推廣中華文化計劃」 建議特區政府設立「社區參與推廣中華文化計劃」,由「中華文化推廣局」負責管理,資 助民間組織舉行弘揚中華文化的活動與項目。 1.14 特區政府帶頭舉行推廣中華文化活動 民政及青年事務局應帶頭每年舉辦一些「旗艦」活動,帶動社區更多參與各項推擴中華 文化活動,例如每年舉辦廟會、華服節、中華文化周活動,推廣棋藝、剪紙、國畫、書 法、漢學、文學及歷史名人介紹活動等。另外,此可透過由政府主導,聯同同鄉社團等 團體,每年舉辦不同地方特色節慶活動,例如潮州節、客家或武夷文化周等。 1.15 將中華文化全面融入教育 建議以分階段學習及循序漸進為原則,把中華文化融入「德、智、體、群、美」五育, 並貫穿啟蒙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等各個學習階段。

公共事務,建議參考新加坡近年推出的「青年行動挑戰」計劃,以及本港青年智庫推動 「參與式預算」的經驗(彩福邨及葵青區參與式預算),讓青年就特定主題(如環境保護、 社會課題、未來職業)提出政策建議和計劃。過程中青年可獲得業界專才指導,獲選的最 佳隊伍可獲得資金,與政府、企業和社區組織攜手把想法付諸行動。

頁 | 25 2. 鼓勵青年參與公共事務 2.1 訂明青年在每個諮詢架構的比例 建議政府為每個諮詢機構設定青年委員佔比最少 15%,確保更多青年獲得機會,就社會 事務發聲。 2.2 公務員學院擴大招生範圍 香港公務員學院的目的是就培訓事宜支援各局和部門,確保公務員具備所需的知識、技 巧及能力服務市民。建議公務員學院擴大招生範圍,招收正在或有志參與公共服務年輕 人,包括諮詢架構中的青年成員,讓他們可以獲得更多的培訓,提升政策能力。 2.3 推出青年參與策劃的公共項目
青年影響評估機制 規定各政策局及部門於提交政策文件或立法會資料文件時,必須納入青年影響評估,列 明政策對青年未來發展的潛在影響。決策局局長在審批政策時,亦要從青年角度考慮。 2.5 規定十八區地區服務及關愛隊中有一定比例的青年成員 應規定十八區地區服務及關愛隊中有一定比例的青年成員,吸納年輕人參與社區服務, 培養青年的善心、愛心及奉獻精神,及增強社會的凝聚力。 2.6 爭取更多香港青年到國際組織工作 建議政府繼續向中央政府爭取,推薦更多愛國而有能力的人才加入國際機構,參與更多 國際事務,加強為香港培育更具國際視野的人才。
為讓青年認識政策制定的過程與挑戰,思考社會不同利益相關者的關注點,更理性參與
2.4

加資助房屋的供應。讓青年在中籤後可以提早鎖定未來的置業機會,做好財務安排及人 生規劃。 3.2 寬免第一次購買居所的物業印花稅 為協助有能力的市民自置居所,建議政府全數寬免人生中第一次購買居所的香港永久居 民物業印花稅,以減輕首置者的「上車」成本。而為防濫用,若獲豁免物業印花稅的物 業於 5 年內出租或出售,業主須繳納獲豁免的稅款。另外,亦建議全數豁免其投保香港

頁 | 26 2.7 推動「模擬國際會議」活動 建議在中學推動「模擬國際會議」活動,參考聯合國的會議及開會規則,為學生訂立起 一套解難國際關係的步驟,引導香港學生站在香港和國家利益上認識和思考國際關係情 況。 3. 解決青年居住和置業需要 3.1 推出遠期居屋樓花 「新居者有期屋計劃」 建議推出「新居者有期屋計劃」,即在「北部都會區」及「明日大嶼」等大型發展計劃內 的分區計劃大綱圖獲核准後,即預售大綱圖內資助房屋項目的「購買權」,以「提早」增
按揭證卷公司的按揭保險保費。 3.3 盡快公佈首置項目單位數量 建議政府盡快公佈首置項目單位數量和納入政府 KPI,讓有意首次置業的市民獲得更多 機會。 3.4 增建青年宿舍 參照港人首次置業上車盤安排,鼓勵私人發展商協助興建青年宿舍,政府可參照港人首 次置業上車盤,透過地價、賣地條款等,讓私人發展商在興建樓盤時,將部分地方興建 青年宿舍,既可同時享受屋苑的配套設施,亦可解決土地不足的問題。
頁 | 27 3.5 參考單人公屋釐定青年宿舍租金 建議政府在釐定租金時,可考慮參考現時單人公屋租金,以顧及目前低收入青年及青年 家庭的經濟負擔,讓這些青年租戶有機會為日後發展作儲蓄,為他們在未來置業提供契 機。 4. 支援青年就業及創業 4.1 優化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無疑值得繼續推廣,但計劃執行細節上必須進行優化,讓更多 年輕人能夠受惠。目前,參與計劃的企業必須在香港及內地大灣區均有業務,而且倘若 香港分部規模太少,就無法參與計劃。政府應該考慮,在做好監察的前提下放寬門檻, 邀請僅有內地業務的企業加入。此舉相信既可增加職位空缺的潛在供應量,亦可加強職
劃,為香港學生提供海外實習機會,擴闊視野,了解國企央企在海外地區的工作模式及 文化。 4.3 創業教育由基礎教育做起 參考歐盟等國家的做法,在小學學習中灌輸創業概念,中學開始教導基本的創業技能, 在大學的企業管理科系增設創業與創新相關學科,並可以要求學生進行創新事業實驗。 4.4 在「香港增長组合」中加入投資本地青年創業的比例 政府應該考慮完善「香港增長组合」,主動投資一定比例的香港青年初創企業,可以說
位種類的多元性。 4.2 投入更多資源支持青年到海外實習 建議政府投入更多資源支持海外實習相關的計劃,提供更多海外暑期實習名額,培育一 批具備國際視野、熟悉大型企業和世界各地職場文化,且擁有豐富內地和海外人脈網絡 的年輕人才。 國家的國企央企在海外有很多分支機構,建議特區政府與這些國企央企合辦一些實習計

進行市場推廣的時候,我們建議政府可以在採購方面出台一些《指引》,在不影響採購 公平的情況下適當增加對本地優質初創企業的採購比例,支持本地初創企業的發展。

頁 | 28 是對本地的青年創業有著很大的促進和推動。同時,無論是資源還是人才都留在香港本 地,為香港的經濟增長作出貢獻。 4.5 建立彈性休學制度 2017 年,國家出臺《普通高校學生管理規定》,允許學校根據情況建立並實行靈活的學 習制度,對休學創業的學生,可以單獨規定最長學習年限。其中:新生可以申請保留入 學資格開展創新創業實踐,入學後也可以申請休學開展創業;對休學創業的學生,可以 單獨規定最長學習年限,並簡化休學批准程式;創新實踐、休學創業的學生,經個人申 請學校批准可以轉入相關專業學習;參加創新創業等活動以及發表論文、獲得專利授權 等與專業學習、學業要求相關的經歷、成果,可以折算為學分,計入學業成績。這為香 港政府制定相關政策提供給了依據,我們相信若有彈性的休學制度,將會能有效幫助致 力於創業的學生開展創業相關的活動。 4.6 政府優先採購本地優質初創企業 政府採購部門可以在採購中優先考慮本地優質的初創企業。對於初創企業來說,他們的 產品需要推出市場才可以擴大影響力和公司規模,但是初創企業在初期沒有那麼多資金
4.7 推動本地電商發展 協助青年創業 政府應推動香港業界學習靈活多變的媒體電商知識,改變現有經營模式,包括可利用媒 體資源中心,展示相關知識及應用,介紹其他地區的經驗,吸引港人,特別是青年關注 及投身這個行業。 政府應該主動聯絡香港的大型中資企業,與貿易發展局等機構合作,共同構建一個能夠 與內地順暢連接,具有生意配對、物流運輸安排、資金結算等功能的大型綜合電商平台, 成為香港中小企業與內地做生意的橋樑,同時也便於香港青年用較低的成本創業。 4.8 簡化創科基金申請程序 政府推出不少項目例如科技券、遙距營商計劃,中小企市場推廣基金等等協助中小企業, 可惜大多項目申請程序冗長而且複雜。建議政府簡化並加快申請審批,做到急企業所需。

標準,減少職專課程對語文、數學等通用技能的學習時數要求。根據現時教育局有關副 學位課程的通用指標,副學士學位及高級文憑所要求的通識性質內容及專門性質內容分 別同為至少六成,惟由於高級文憑應更著重培訓相關的專業知識,因此,建議高級文憑

頁 | 29 4.9 提供不同類型的廉租創業空間 加快推動工廈活化政策,善用舊式工廈,讓青年人有創業空間。由政府提供或鼓勵市場
年可於較低成本下創業。 5. 提供優質教育 5.1 增加資助大學學額 增加資助大學學額,讓所有符合最低入讀資助學士學位資格(現時即考獲「
的專門性質內容須佔課程至少七成,讓學生修畢課程後,能更好地在專業領域內發展事 業。 5.3 要求持續進修基金資助上限增至三萬元 持續進修基金過去一直為有志進修的年輕人,提供持續教育和培訓資助;政府更在今年 8 月提升了資助上限為二萬五千元並落實了一系列優化政策。 然而,隨著時日過去,基金亦應該與時俱進,推出更多改善措施,包括將資助上限提升 至三萬元。另外,持續進修基金應持續擴大所涵蓋的課程種類,特別是應該考慮將創業 課程納入可持續進修基金,使得一些已經踏入職場但想創業的青年能掌握創業的技巧, 讓年輕人有更多進修的選擇。
提供更多廉租的「共享工作間」讓創業者在場地選擇上有更多的選擇。除了共享辦公室 外,政府亦可以與社企或私營機構合作,提供租金相宜的地方及設備,例如讓初創企業、 青年創業家和藝術工作者租用私人工作室,廚房、實驗室,工場等等,讓不同行業的青
33222」資格) 的本地學生,均有機會升讀本地大學的資助學士課程。 5.2 為香港再工業化培育新的人才,拓展青年就業機遇 為了針對性培訓有潛質的工業人才,建議有關當局就職業專才及應用相關課程另設評核

5.4 擴大副學士畢業生往內地升學計劃

建議政府應設立「副學士生到內地升學」計畫研究小組,加強本地副學士生前往內地升 學及職業資訊,並同時增撥資源給其他自資副學士課程的院校。建議政府與內地教育部 商討參考內地措施「專升本」安排,容許港生讀第三年本科,擴闊副學士學生的出路。 完

頁 | 30

2022

入國家發展大局。(民政 及青年事務局) 2018 2020 2021 「青年對 2018 施政報 告期望」 青年民建聯對 施政報告期望 2020 青民「認識祖 國、融入灣 區」問卷調查 結果及建議 (2021)

增加資助民間制服團體 政府應撥款資助其它民間青年制 服團體,透過一系列培訓包括國 民教育、堅守法紀、服務社會及體 能訓練等,協助青年成為對社會 有承擔,具國家觀念、國民身份認 同及國際視野的新一代。

頁 | 31
2022 22 23 年度起向香港青 少年軍總會提供經常性資 助,以加強支援青年發展
視乎疫情發展,進一步擴 展內地和海外的實習和交 流計劃的闊度和深度,以 協助青年人認識和了解世 界和國家的發展大勢,融
附件一 年 政策 年 發佈會 政策建議 2022 物色合適場地在各區設立 「大灣區資訊站」,向市 民發放更多有關在大灣區 發展和生活的最新資訊。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 2018 「青年對 2018 施政報 告期望」 整合內地各個工商部門的資訊, 包括公司註冊資訊、稅務資訊、工 商法律法規等,盡可能做到公開、 透明。平台中應包含相關具體的 操作流程指引,以協助香港企業 或者個人到內地投資或者創業。 各部門研究簡化香港企業或者個 人到內地創業和投資的手續,激 發更多香港青年到內地創業的積 極性。 國際交流 香港作為國際化城市,青年人進
和國民教育工作。 習計劃亦能為青年人帶來實際的 工作經驗,更能了解自己所長,找 到自己興趣,對規劃未來發展有 很大的幫助。 透過海外實習,青年人可以將香 港的優點和當地結合,互補長短, 令兩地更能緊密合作,充分發揮 香港自由經濟體系的特點。香港 擁有「一國兩制」優勢,一帶一路 的發展上有著重要而獨特的地 位。香港青年人要充實自己,為未 來做足準備。 青民建議政府推動教資會轄下大
2022 施政報告期望 及政策建議 2022
一步到海外地區實習,認識其他 城市的文化和培養國際視野。實

學更積極向海外地區進行推廣, 以吸引更多不同國家的學生選擇 來港升學及從事研究工作,透過 大學國際化建立一個更國際化的 校園環境,促進文化交流,並擴闊 本地學生的視野。

, 建立可供發展短期房屋的政府土 地及設施清單,並開放予非政府 機構申請改作短期房屋,以供申 請公屋超過三年的一般申請者租 住。而為善用資源及加快短期房 屋項目供應,當局應定期審查政 府產業及土地以更新上述清單, 以及為成功申請項目的機構提供 工程費用資助。

頁 | 32
2022 擴大「青年宿舍計劃」, 由政府資助非政府機構租 用合適酒店和旅館並將房 間轉作青年宿舍用途,目 標是在五年內提供約 3,000 個宿位。另外物色 合適的賣地計劃項目,以 試驗形式要求發展商預留 一定數量的單位支援「青
的配套設施,亦可解決土地不足
車盤,透過地價、賣地條款等,讓 私營發展商在興建樓盤時,將部 分地方興建青年宿舍,既可同時 享受屋苑的配套設施,亦可解決 土地不足的問題。 青年宿舍 青年民建聯相信青年宿舍能為低
組織本地在學青年每年都親自回 內地進行短期交流,認識國情。 2022 繼續推展過渡性房屋在 2024 25 年度前提供超 過 20 000 個過渡性房屋 單位,當中約 5 400 個 單位已在營運,預計 2022 年年底會有另外約 1,600 個單位落成。(房 屋局) 2018 「青年對 2018 施政報 告期望」 善用現有資源增加過渡性房屋
年宿舍計劃」。(民政及青 年事務局、發展局) 2018 2020 2021 「青年新年新 願望」(2018) 「青年對 2018 施政報 告期望」 青年民建聯對 施政報告期望 2020 「青年宿舍」 問卷調查 (2021) 公私營合作發展青年宿舍:參照 港人首次置業上車盤,透過地價、 賣地條款等,讓私營發展商在興 建樓盤時,將部分地方興建青年 宿舍,讓青年既可同時享受屋苑
的問題。 加快及擴大「青年宿舍」計劃在各 區物色更多地點興建更多青年宿 舍,以滿足青年人的居住需要。此 外,政府可參照港人首次置業上

收入青年提供另一住屋途徑。因 此,青民建議政府應加快落實及 擴大相關計劃。長遠而言政府需 要持續地在各區物色更多合適地 點興建更多青年宿舍以滿足青年 人的住屋需求。在釐定租金的數 據外,也要顧及目前低收入青年 及青年家庭的經濟負擔,讓這些 青年租戶有機會為日後發展作儲 蓄,為他們在未來置業提供契機。 把青年宿舍作為房屋階梯的一 種,交由運輸及房屋局管理,成為 一種恆常的房屋政策,並以每年 新增 500 個宿位為供應目標,回 龐青年的住屋需求。

租用部分酒店改建 5000 個青年 宿舍 青民建議政府可資助酒店和賓館 改建成為青年宿舍,短期內為青 年增加一定數量的青年宿舍供 應,藉此紓緩青年住屋問題。

頁 | 33
2022 在「創新及科技基金」下 設立全新的「產學研 1+ 計劃」,以配對形式資助 大學內具潛質成為科技初 創企業的研發團隊,把科 研成果轉化落地和商品 化。(創新科技及工業 局) 2018 2019 2020 「青年就業滿 意與信心」調 查 (2018) 青年民建聯對 施政報告期望 2019 青年民建聯對 施政報告期望 2020 政府應促進產、學、研的結合,大 學生研究生若能將學科與產業需 求結合,升學有所欲,只能大大提 高就業機會,令大學科研成果能 更好地商業化,培育更多科技創 新企業。 2022 民政事務總署於 2022 年第四季在全港五區與地 區團體合辦周末市集。食 物環境衞生署(食環署) 亦會於明年舉辦類似周末 市集。(民政及青年事務 局、環境及生態局) 2020 青年民建聯對 施政報告期望 2020 支持多元化創業 研究在康文署轄下的公園,試行 定期舉行假日文創市集,讓微小 企有更多推廣及銷售產品的機 會。同時,政府的各種政策應包含 不同類型初創企業,讓不同工種 不同行業可以在香港百花齊放。
頁 | 34
業計劃」,鼓勵企業招聘
讓青年自薦為委員,鼓勵 他們積極參與地區事務和 社會發展。
展「青年委員自薦計劃」的適用範 圍,讓有志服務社會的青年有更 廣泛的選擇及發揮機會。 2022 進一步擴大「青年委員自 薦計劃」,目標是在本屆 政府內將參與計劃的諮詢 委員會數目由現時的 60 多個增至不少於 180 個。 2022 施政報告期望 及政策建議 2022 擴展「青年委員自薦計劃」到更多 的諮詢架構 改革青年發展委員會的成員產生 方式及職能,以發揮委員會反映 青年聲音的功能。同時,進一步擴 展「青年委員自薦計劃」的適用範 圍,讓有志服務社會的青年有更 廣泛的選擇及發揮機會。
2022 為青年人提供在特區政府 及公營機構內的短期實習 機會,幫助青年人裝備自 己,累積社會經驗。 2022 青年民建聯 對新一屆政府 期望 2022 現時與青年實習有關的計劃種類 繁多,不過整體名額較少,以致競 爭激烈,亦未能廣泛涵蓋不同的 學生。建議參考現時官方組織的 「與香港同行」計劃,並將參與的 名額進一步擴大,除了開放更多 的政府部門,以及加入商界企業 參與外,亦可邀請立法會議員、政 黨、非牟利團體及地區組織,讓學 生在高中學習階段,最少有一次 機會參與實習計劃,加強其對個 人生涯規劃的反思,為他們日後 的升學及就業做好準備。 2022 恆常推行「大灣區青年就
及派駐香港的大學畢業生 在大灣區工作。 2022 施政報告期望 及政策建議 2022 優化及恆常化大灣區青年就業計 劃 政府可考慮,在做好監察的前提 下放寬「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門 檻,邀請僅有內地業務的企業加 入。另外,政府可考慮放寬申請資 格,讓副學士、高級文憑畢業及在 讀大學生都可申請。 2022 開放兩個地區事務相關的 委員會的部分委員名額,
2022 施政報告期望 及政策建議 2022 擴展「青年委員自薦計劃」到更多 的諮詢架構 改革青年發展委員會的成員產生 方式及職能,以發揮委員會反映 青年聲音的功能。同時,進一步擴

2022 透過「攜手扶弱基金」推

動跨界別協作,恆常部分

至今惠及超過 100 萬名

弱勢社群人士,專款部分

則約有超過 13 萬名中小

學生受惠。(勞工及福利

局)

由政務司司長領導「弱勢

社群學生擺脫跨代貧窮行

動小組」,推行「共創明 “Teen”計劃」,通過

政、商、民合作模式,聚

焦協助弱勢社群學生擺脫

跨代貧窮。(政務司司長 私人辦公室、勞工及福利 局)

2019 青年民建聯對 施政報告期望 2019

2023/24 學年前,有序 安排教師參與創新科技基 本專業培訓。 2018 2020 2022

2022 施政報告期望 及政策建議 「青年就業滿 意與信心」調 查(2018) 「青年對 2018 施政報 告期望」 青年民建聯對 施政報告期望 2020 施政報告期望 及政策建議 2022

強化職業導向學位的角色 為強化職業導向學位的角色,政 府宜作出規劃, 就未來不同行業 的人才需求作出評估,並調整不 同類型的高級文憑及證書課程的 學額,讓學生報讀課程前,對未來 行業發展和競爭有相應的生涯規 劃。 加強推廣職業教育的認受性及改 善職業訓練課程的形象,並增加 有關學額。

學生的名額,應對社福界 對專職醫療人手的需求。 (勞工及福利局) 2019 青年民建聯對 施政報告期望 2019 政府應考慮來年繼續增設相關的 醫學學位。 2022 為有效在小學及中學內推動創科 教育課程,建議增撥資源為教職 員進行相關培訓,包括課程主任、 教師及有關的校內支援人員。 2022 2023/24 學年起,在 SSSDP 下優先考慮融合 職學聯通安排的應用型課 程,並理順 SSSDP 及 「為修讀香港自資學士學 位課程學生提供的免入息 審查資助計劃」 (NMTSS)的執行細 節,加大院校錄取職專資 歷的學生彈性,完善職專 進階路徑,讓不同背景學 生都能受惠。(教育局)

頁 | 35
加強針對弱勢教育群體的配套政 策根據 OCED 關於教育公平與品 質的報告指出,低社會經濟地位 的學生中屬於低成就表現者較一 般學生高出 2 倍,而且弱勢學生 比例偏高的學校往往處於低成就 表現中,進而不利整體教育系統 良性發展。現在特區必須要好好 利用往後幾年學生人數在中小學 下降的空間,調撥資源針對照顧 融合教育下的特殊學習需要學 生,訂立小班教學照顧不同學習 需要,尤其是在低組別學校的學 生。 2022 增加資助修讀指定職業治 療學或物理治療學課程的 2022

繼 2022/23 學年在「應 用學位課程先導計劃」下

推出首批涵蓋四個學科的 應用學位課程,正研究推 出更多其他應用學位課 程。(教育局)

強化職業導向學位的角色,盡快 作出規劃,就未來不同行業的人 才需求作出評估,並調整不同類 型的高級文憑及證書課程的學 額。

2024/25 學年或

為培育本地創科人才,政府應制 定創科教育課程綱要,以螺旋式 有系統地在小學及中學全面推動 創科教育,課程涵蓋 STEAM 教 育(科學、科技、工程、藝術、數 學)、Coding 教育(程式編碼)及 AI 教育(人工智能)課程。 2022 將現時免息延遲償還學生 貸款安排延長一年,直至 2025 年 3 月底。(教育 局)

延後大學學債 大部份學生都是在學習的同時工 作,但疫情令學生的兼職工作停 頓,收入大減。青年民建聯建議若 青年有需要的話,政府將所有學 債延後一年償還。 2022 加快發展資歷架構下的 「職業資歷階梯」,與業 界合作進一步優化「過往

2020 「青年就業滿 意與信心」調 查 (2020)

頁 | 36
學高年級推行強化編程教 育,在初中課程加入人工 智能等創科學習元素,供 學校於
之前採用。
青年民建聯對
2022 大力推動 STEAM(科 學、科技、工程、藝術、 數學)教育普及化,在小
2020 2021 2022 資歷認可」機制。(教育 局) 提升職專教育的形象及吸 引力,加強公眾對職專教 育進階路徑的認識。(教 育局) 2020 2021 青年民建聯對 施政報告期望 2020 青年民建聯對 施政報告期望 2021 政府應加強推廣職業教育的認受 性。人才的供求和需求,除了數量 上的配合外,質量上的配合更為 重要。一些職位是需要職業教育 的專門課程來推廣的,這才會具 備行業性及專業性的保證。政府 應加強與相關行業連結的研究課 程內容,與業界一起改善職業導 向課程的形象,尤其是對於家長 及青年人心中的認受性,使他們 更了解修讀課程後的升學及就業 階梯和前景。政府應重視行業內 各階層的人才,透過不同課程,培 訓出不同種類和技能的人才以符 合行業中不同階層的實際需要。 家長和青年人亦多了解職業導向 教育的內容和前景。職業教育未
施政報告期望 2020 青年民建聯對 施政報告期望 2021 施政報告期望 及政策建議 2022

必比大學課程差,兩者之間的配 合是重要的。青年人要了解自己 的需要、晉升前途,尋找適合自己 的課程和階梯,職業導向教育亦 可以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教育階 梯的好壞與青年人向上流動的機 會有直接關係。政府應對各專上 學歷的各個版塊進行調整,令其 角色及定位更為清晰,青年人在 決定前途時有更明確的方向,令 勞工市場更容易配對到合適的人 才,從而帶動工資可以提升到更 合理的水平,改善青年人上流的 機會。 增加職業教育課程學額及改善職 業訓練程的印象 本港市民對工業的印象一般仍停 留於 60 至 70 年代時,勞動密集 及工人待遇差的情況,並缺乏對 工業 4.0 新式智能生產的正確認 知。當局應與職業訓練局等機構 合作進行新的宣傳推廣活動,令 家長們改變對子女投身製造業的 固有負面看法,鼓勵他們從事再

頁 | 37
大培育人才資源,例如自資院校 開設應用學位課程,並研究針對 一些適合的行業技術員,當局應 研究設立專門的認可人士專業資 格,提高社會對技工技術的重視 和專業地位。參考奧地利及德國 等國家經驗,工業技術人員待遇 及社會認受良好,亦有助鞏固先 進製造業的發展。
工業化新時代的製造業;同時,加

2021

2022 施政報告期望 及政策建議 2022

鼓勵大專院校與企業合作推出雙 軌制的培訓計劃,讓學員能同時 獲得業界所需的「工作經驗」與 「學歷認可」。增加職業教育課程 學額,加強推廣職業教育的認受 性及改善職業訓練課程的形象。 2022 拓展姊妹學校計劃擴闊香 港和內地學校交流,目標 在 2023 年年底前,增 加 10% 公帑資助學校與 內地締結姊妹學校的數 目。

強化姊妹學校的交流活動 姊妹學校活動對於本港學生了解 內地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雖然 兩地姊妹學校的互訪交流活動在 疫情期間暫停舉行,但是一些姊 妹學校仍繼續透過其他模式(例 如視像方式)進行交流。建議政府 增撥資源支援姊妹學校的交流, 讓學生可以結識內地學生分享學

頁 | 38
2022 2023/24 學年起,恆常 推出應用教育文憑課程, 納入更多職專教育元素, 例如全新的職專路徑,強 化學生就業能力,銜接其 他職專教育課程。 2021 施政報告期望 及政策建議
2022 繼 2022/23 學年在「應 用學位課程先導計劃」下 推出首批涵蓋四個學科的 應用學位課程,正研究推 出更多其他應用學位課 程。(教育局) 2022 施政報告期望 及政策建議 2022 自資院校須繼續增加開辦應用學 位課程,包括目前僅有四個課程 的應用學位課程先導計劃,並進 一步加入未來再工業化重點發展 行業,例如新一代半導體、食品科 技、健康科技及綠色科技的課程; 各職專教育機構亦應加強課程內 容及增加職學雙軌制課程數量與 涵蓋範疇,讓再工業化 4.0 以及 其他行業的技術員、技師均能擁 有理想晋升階梯。
習經歷,繼續推動兩地姊妹學校 的多元合作。 2022 推出「商校合作計劃 2.0」,擴闊學生對職場世 界的視野,在 2022/23 學年內增加 15% 的商業 伙伴數目。 2022 施政報告期望 及政策建議 2022 生涯規劃課程中除了邀請各個行 業的專家到中學分享經驗及行業 知識,更應加強「商校合作」,以 深化學生的對各個行業的體驗, 例如可安排學習課程讓學生參觀 不同機構或企業,及可以安排高 中學生於暑假期間進行短期的工 作體驗,藉此不單能夠加強學生 了解行業的最新發展狀況,更可 進一步完善學生的生涯規劃,亦 協助各行業吸引未來人才。

2022 提升職專教育的形象及吸 引力,加強公眾對職專教 育進階路徑的認識。

2021 施政報告期望 及政策建議 2021

鼓勵大專院校與企業合作推出雙 軌制的培訓計劃,讓學員能同時 獲得業界所需的「工作經驗」與 「學歷認可」。增加職業教育課程 學額,加強推廣職業教育的認受 性及改善職業訓練課程的形象。

頁 | 39

⚫ 聯合國( 2019 )。全球議題:青年。聯合國網站。 https://www.un.org/zh/global issues/youth ⚫ 聯合國(2019)。世界青年報告:青年人與 2030 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聯合國新聞網。 https://news.un.org/zh/story/2019/02/1028831

劉慶帥(2021)。“青年危機”與“發展承諾”:世界青年政策的轉型與啟示。青少年導 刊,1(421)。http://rdbk1.ynlib.cn:6251/Qk/Paper/747336

中共中央國務院(2017)。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 2025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 人民政府網。http://www.gov.cn/zhengce/2017 04/13/content_5185555.htm#1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22)。新時代的中國青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 http://www.gov.cn/zhengce/2022 04/21/content_5686435.htm ⚫ 中國人民政府(2022)。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 2022 年)。中國人民政府 網。http://www.gov.cn/zhengce/2019 02/23/content_5367988.htm ⚫ 邵志豪( 2022 )。高中與大學銜接須回歸育人本質。教育與可持續發展智庫網。 http://www.biyidc.com/news_show.aspx?id=643 ⚫ 鄭普恩、邱瑞玲(2015)。香港青年政策的發展回顧。社聯政策報,18,1 7。 ⚫ 賈婉琳 (2019) 。政策失效,源於政府未有正視青年訴求。香港 01 , https://www.hk01.com/article/357510?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 eferral ⚫ 劉炳章(2021)。正面認識公民社會

頁 | 40
持續推動社會進步。港人講地, https://www.speakout.hk/%E6%B8%AF%E4%BA%BA%E5%8D%9A%E8%A9%95/75 900/%E6%AD%A3%E9%9D%A2%E8%AA%8D%E8%AD%98%E5%85%AC%E6%B0%
%E6%8C%81%E7%BA%8C%E6%8E%A8%E5%8B%95%E7%A4%BE%E6%9C%83%E
⚫ 香港政府統計處(2022)。表 11:按性別及年齡劃分的失業率。香港政府統計處網, https://www.censtatd.gov.hk/tc/web_table.html?id=11
參考文獻
91%E7%A4%BE%E6%9C%83
9%80%B2%E6%AD%A5

⚫ MWYO 青年辦公室(2021)。香港青年看「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 MWYO 網, https://mwyo.org/tc/xDLWum

⚫ Alhendawi,A. (2015)。Young at 70: The Promise of the United Nations Work with and for Youth. UN Chronicle. https://www.un.org/en/chronicle/article/young 70 promise united nations work and youth

⚫ Urban Reform Institute and the Frontier Centre for Public Policy ( 2021 ) . DEMOGRAPHIA INTERNATIONAL HOUSING AFFORDABILITY, Frontier Centre for Public Policy. http://www.demographia.com/dhi.pdf.

頁 | 41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