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南族的海洋——我的海
文/ 孫大川 paelabang danapan
█ 族語小教室
lrevek
kelun
海(下賓朗部落、普悠瑪部落)
海浪的聲音(下賓朗部落) laliyaban
海邊(普悠瑪部落) mulaliyaban
海祭(普悠瑪部落)
孫大川 paelabang danapan
卑南族人,1953 年出生於臺東。曾任監察院副院長、原住民族委員會主委、總 統府國策顧問等,現任總統府資政,《海海臺東》顧問。長期關注原住民文化, 創辦山海文化雜誌社。著有《久久酒一次》、《山海世界》等。
卑南溪出海口河海交界 (林崇堯 攝影)
主題規劃 民族的海
16
如果說達悟人生活在海洋 之中,而阿美人徘徊於河海之 間,那麼,臺東的卑南人則是依 山看海的民族。除了「登陸地」 (panapanayan)的神話傳說, 和南王「海祭」(mulaliyaban) 存留了難忘的海洋記憶之外,相 對於達悟人和阿美人,卑南人是 農耕的民族。近代以來漢人的移 入與臺灣社會的發展,深化了這 個趨勢。
但,這並不表示卑南人缺 乏了海的情感。我的少年歲月 大半在太平溪裡徜徉,那個時 代,農田工作的需要,部落族 人每個家戶幾乎都有兩、三頭以 上的牛隻。牧放的工作,就交 在我們這些小朋友身上。我的部
落 pinaseki(下賓朗),位於臺 東卑南平原沿臺九線向北開始 緩緩上坡的地方,pinaseki 的字 根「paseki」即有「爬升」的意 思。因此,少年牧放的歲月裡,
我們站在太平溪上,便能清楚看 到七、八公里外的海岸線,遠處 平直的海岸線,更將陸地、海洋 和天空切割成三個區塊。春夏秋 冬、風雨陰晴,三個區塊的景象、
顏色和情緒千變萬化,是我永遠 無法抹滅的記憶。尤其夏季的傍 晚,天空的雲朵形貌多變,色彩 豐富,帶引著我對浩瀚宇宙的遐 想;我後來耽溺於哲學玄思,大 概就種因於此。
在沒有太多建築物阻擋的 彼時,部落裡可以清晰地聽到海 浪的聲音。卑南語「lrevek」是 指遼闊的海洋,他平靜無聲。海 的聲音來自於波浪,卑南語稱之 為「kelun」,字根有「滾捲」 的意思,乃狀聲詞。族老能精確 地分辨海浪的聲音,判斷它的大 小、長短。颱風季節裡,老人家 們因而能預測颱風的來去及其風 力程度。這些細微的知識,現在 只能透過媒體預報得知,早已排 除在我們的經驗世界之外了。
離開部落遷居臺北半個世 紀過去了,但隔幾個月總要回臺 東或到東北角去看海,胸膛為之 敞開,彷彿回到生命的母體,重 新和自然相遇。每年也常在達悟 族飛魚季和阿美族豐年祭傳來的 訊息中,遙想海浪滾動的節奏。
17
達悟族的海洋(awa no tao)
文/ 郭健平 syapen panoyoen
awa、malano、palanowan,這些字根 語詞都是達悟族人稱呼海洋的詞彙,蘭嶼 作為廣袤太平洋上的一座小島,被太平洋 島嶼所研究,劃分成玻里尼西亞(Polynesia) 的範疇內,「這些研究從親屬關係-禮物 /交換物件,階級制度、歷史關係等」(郭 佩宜:《太平洋島嶼研究》頁 52),被加
以理論分析解構,然而從這些厚重的研究 報告,自人類學、語言學、考古學的學術 概論大作內容中,從未真正出現過以達悟
族的傳統之視角發言的內容。換言之,中 外學者研究觀察的書寫,並非達悟族人自
己的知識發表,達悟族學術研究眾神大方
地為其深沉歷史文化,進行著眾家說法不 一的發言,但達悟族人對此現象卻仍然噤
默不語,為此,我要談談關於達悟族千年 世代的母親乳房——海洋,它與達悟族人
的血脈滾動著的關係。
東清部落招飛魚祭 meyvanwa (簡齊儒 攝影)
下圖:拼板舟與人形紋 (郭傑克 攝影)
akmi sinosowan na soso du niyapoan o rakwa awai to , taabo o jinyangyan na makakadei a kanekanen , amaya po du pamsan na , kangei nadu jacita so kareman na awao
(口述者為 siyapen pamonan 先生,郭健平錄音於朗島部落,1988 年)。
主題規劃 民族的海
18
從上述的達悟語中,就能清晰理解達悟族對海洋的認識,
自南島民族的航海大遷徙開始,島上的達悟族民仍未遺忘與 大海永恆的誓約,海洋鹹腥的氣味已烙印於達悟人的每片肌 膚。蘭嶼的小孩從第一步踏出腳跟時,就被父親抱著參加每 年的招魚祭典,父親懷抱著幼兒,以右手舀起混合海水的雞 血,唸著祈禱語詞塗抹在祖先航道的鵝卵石上,孩子的身體
與鼻腔便沾濡了海的溫度,這是達悟族孩子與海洋首次的誓 約,同時也是全部落族人認可其為海洋之子的神聖儀式,往 後的日子,他要學會被海洋擁抱的感覺,感知海洋的溫度, 聆聽大海的聲音,判別海洋母親的暴怒跟溫柔,辨別海浪碎 裂擊打礁岩的湍急迴漩渦流。
蘭嶼文化工作者與反核先鋒,《海海臺東》顧問。曾與 呂鈺秀教授合著《蘭嶼音樂夜宴:達悟族的拍手歌會》 是近年來研究達悟傳統音樂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亦持續推展達悟傳統文化,創作與轉譯達悟詩歌。
對達悟族人而言,海洋的知識除了靠自己努力學習之外, 家族及父母早已積累多年經驗的教誨,是學習營造經濟生產 模式的榜樣。這些技能包括:魚線的製作、魚網的編織、魚 鉤的打造、造舟的工藝、樹林養護及種植、航海駛划的座標、 風向及星星位置、海際線上與山巔上的黑色烏雲等等,這些
達悟族人與海洋的傳統知識,構築了島上族群與海洋之間, 從未斷絕的關係,達悟族人世世代代彷若一個嬰兒般,永遠 眷戀著母親豐滿多汁的乳房:海洋時而平靜無波,時而暴怒 的性格,在達悟族民眼裡,他恰好就像掌起家庭半邊天生活 的陸上母親一樣,而伴隨海洋母親大自然性格的季節轉換,
達悟族人憑藉著千年海洋的智慧,也塑造出各型各樣的海事 漁撈方法,以各種不同的海島季節轉換,改變漁事經濟勞動, 這些與海洋間漁事的勞動,在傳統祭儀活動上,不斷地被吟 唱傳誦至今,詩歌的內涵亦為傳承學習的主旋律,達悟族海 洋知識的智慧,它仍未全面記錄在學術研究的文本上,這恐 怕須要更多達悟族人投入,方便以自己母親的語言進行自我 本體論述,如此,達悟族群的傳統海洋知識才能永續。
招魚祭 meyvanwa
殺雞祭海神
(郭傑克 攝影)
族語小教室
atow / 海水(朗島.東清.椰油部落語音, 紅頭.漁人.野銀唸為 ataw)。達悟族常 用海水混和淡水來中和鹹度,烹煮各種湯 類,例如煮魚湯時,加入海水,湯就不會 很淡,稱為 pineysivoz。
matabwao / 鹹的意思。 oinalomirem / 指大海,也指海面上 為風吹得起漣漪,常發生於冬季所吹的 強勁東北風。
malanona / 在小蘭嶼 捕魚,常用海的別稱, 不能用 wawawana。
郭健平
19
滔滔歌單 /
讓大海更好聽的K歌吧
主題企劃 | 海海編輯部 簡齊儒
潮來潮往 , 水濤旋律 , 海洋 正是源源不絕的點唱機。
躍入海中 , 海面之上 , 不管
是身子往海潛去 , 或者海上吹 風 , 海的沿岸生活 、 近海漁撈 、 遠洋歷險 , 從部落海事古調 , 到 黑膠卡帶流行樂場 , 乃至盡是滔 滔歌單最豐美的 歌吧歌劇院。
從古自今 , 海洋都給了臨水
而居 , 濱海長駐、嚮往仰慕的人 , 一套最經濟實惠 , 也千變萬化的 節奏 。 這一本南島滔滔歌單 , 從 不孤單,十元一首,不茫不歸。
攝影/簡齊儒
●●●●● ●●●●● ●●●●●
20
滔 滔
歌 單
十人大船返航/
豐漁歌kazosan
朗島達悟古謠
造船頌
紅頭部落古謠
遠洋
(Suming舒米恩)
新加坡之戀
阿美遠洋點播 船員小調
遠洋海上相思
阿美族頌
濱海朝間唱
讓過去與現在對話 海洋.森林
原音俱樂部嚴選
我會數數
海邊遊戲專用
U Ya U Yai
雅美海洋搖籃
海龜寶寶
哄睡安眠曲
21
海海歌吧 滔 歌 單 滔
唱給岸上報喜訊的豐收曲——
文/郭健平syapen panoyoen(蘭嶼文化工作者) 千條飛魚大船歌
當蘭嶼朗島部落大船捕獲千條飛魚 , 海 上回航時 , 大船會繞行港灣前礁石 , 他們琅 琅上口 〈 十人大船返航/豐漁歌 〉 即 將暗示千條豐收漁獲 , 遠飄岸上 , 且聽這首 傳統的大海豐贈的古謠。
豐漁歌 kazosan
mangei tarana do alaran mo
前往 到 在 灘頭 祢
mo kasagaze yam
祢 漁豐者
paposaposen mo o ipapalajeo mo a makerala a 擺著尾舵 祢 那 舵 槳 祢 返回
do alaran mo
在 灘頭 祢
mo kasagaze yam
祢 漁豐者
mapreparek o asoinoaran sicamakoyab
混濁 那 魚鰓之湯 今日傍晚
22
這首歌的辭意 : 豐漁之船返回停泊灘 頭 , 將祢的船尾舵擺動起來 , 豐漁者 ( 指 船 ) 返回祢的灘頭 , 今晚的漁湯將是最鮮 美的。
飛魚汛期由大型十人拼板舟出海捕 撈 , 一整日辛苦的漁撈工作 , 若捕撈的漁 獲超過一萬條 , 船上所有船員返航時會齊 聲唱豐收之歌,稱 ,除了喚醒疲 倦的身體 , 同時以宏亮的聲音呼喚部落的 親友 , 告知漁獲眾多 , 要立刻返家預備宰 殺工具與洗滌飛魚的水。
歌詞編撰來自東清部落的老者 , 此部 落是最後移居平地於海漲退卻之後 , 之前 一直居住在 山 , 按歌者施雅春老
先生的說法是他的曾祖父東清耆老所創詞 演唱,而代代相傳。
悠悠部落古調 歌 單 滔 滔
同場加映
謝永泉、謝加輝演唱:〈
捕飛魚凱旋回航之歌〉,收錄 謝永泉: 《 親愛的你好嗎‒謝永泉 之 歌》(好有感覺音樂, 年)。
郭健平
蘭嶼文化工作者與反核 先鋒,曾與呂鈺秀教授 合著《蘭嶼音樂夜宴: 達悟族的拍手歌會》是 近年來研究達悟傳統音 樂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亦持續推展達悟傳統文 化,創作與轉譯達悟詩 歌。
23
海海歌吧
滔 歌 單 滔
划向海洋濤濤——
造船追魚頌
文、詞/周朝結syapen mwonot(蘭嶼國小退休教師)
當蘭嶼島上紅頭部落的祖先遷移到
時 , 晚上他們以火把走向下方的潮間帶 , 捕抓海鮮
類,不料在潮池中,發現了兩條游來游去的銀白色的
魚,下去捕抓時,一條展翅飛向黑暗的大海中,另一 條被捕獲,祖先將飛魚與海鮮類混煮烹食,多日後, 大家身上起了生理作用,如生瘡、眼瞎、耳背、四肢 疼痛⋯⋯等, 神,見狀不妙,即委託黑翅飛 魚託夢予先人,告知其原因,並囑咐耆老和牠在下方 礁岩一帶溝通 。 耆老方知造舟捕飛魚 , 自那時起 , 神稱島上族群為 ,這是「雅美」( )一 族的由來,而有了划船尋魚之歌:
造船頌 周朝結創詞
palanowanowd a rana oswng no takei , jiminanoyta kajiclakawalanan , 歡唱吧! 你 凸出於 郊外 Jiminavoyta(山名)和Jicyakawalanan(山名) opinangitaowan ta sokaoranan , abawangan sokapirayon ta jira , 在此創造 我們 那載人漂浮 嘗試 行飛魚文化 我們 牠們(指飛魚) socinahatahataw do alomirem , tomaham do pinaziwang ni omima , 使漂浮 在 汪洋大海 首次嚐食 那些開放出 祂 omima(神之名) azazaginyta kano vakoyt。
飛魚 和 鮪魚
24
首次創造船的兩個地方,我們以歡欣鼓
舞的心, 造出了大船, 從此族人嘗試著捕飛 魚的文化, 而在汪洋大海中, 漂浮著航行,
去捕海神 所開放引導到蘭嶼島的飛 魚群和鮪魚 ⋯⋯ 等。 而 、 、
這三名詞為紅頭祖先所創造的詞彙。
悠悠部落古調 歌 單 滔 滔
周朝結syapen mwonot
1968年於臺東師範學院 畢業,是蘭嶼雅美族第 一位教師。曾任蘭嶼天 主教文化研究發展協會 理事長,族語新聞顧 問,口述撰有《蘭嶼春 風:雅美族耆老周朝結 老師的海洋人生》
母語小黑板
船(人能乘坐上去)。
飛魚季統稱。
掌管飛魚的神,凡在飛魚季中,所捕獲的飛魚、
鮪魚、鬼頭刀魚、竹針魚⋯⋯等, 都稱: 。
唱歌謠用詞,指飛魚(平時飛魚稱為 ), 也指採收芋頭的歌謠。
是小體型飛魚,這裡也是指採收芋頭的禮芋歌謠。
25
海海歌吧 滔 歌 單 滔
聆聽浪——
阿美族的遠洋與礁岸
文/葉淑綾(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教授)
被稱作阿美族音樂守護神的黃貴潮 , 因 具有記譜和中文與羅馬拼音的書寫能力 , 且 勤跑部落進行收集 , 為代代口語傳唱的阿美 族歌謠留下許多珍貴的記錄 , 其中有不少歌 謠呈現阿美族與海洋的關聯性。
新加坡之戀 望君遠洋
lomowaday ci kaka, haya lomowaday a mifuting. Tosaay ko mihecaan ningra, rarom sanay kako.
〈新加坡之戀〉( )由 黃貴潮作詞記譜 , 歌詞內容反映了 年代之 後越來越多阿美族男子從事遠洋工作的時代背 景。歌詞大意如下: 大哥出港當漁夫, 要在海上 生活兩年 , 我心中好難過 。 在高雄港出航 , 目 送他坐船離去,我心中更悲傷。
小辭典
黃貴潮
來自臺東縣阿美族宜灣 部落的黃貴潮先生,兼 具傳教師、作家、人類 學家、音樂創作者和阿 美族文化傳承者等多重 角色。
26
海上相思曲
船員小調
Masasifod masasifod ko haykala haya ni Kiciang, tona mifuting Takawsing, tona minokay tahira i loma’ ci kaka…
船員點播站 歌 單 滔 滔
葉淑綾
〈船員小調〉( )這首歌
由黃貴潮作詞,以及他的好友兼音樂啟蒙老師賴
國祥作曲,歌詞大意為散亂的頭髮不梳,哥哥去
高雄捕魚 , 漁船來到海洋中央 , 想起心愛的妹
妹,因此,種種的煩惱和憂鬱拋在腦後。專心用
於捕魚事,總算把旗魚釣上船。
濱海潮間唱
阿美族頌
長期學習阿美族文化, 任職於臺東大學公共與 文化事務學系,兼任圖 資館讀者服務組組長, 努力在各場域推廣人類 學和南島文化。
o' Amis hananay a tamdaw, o'Amis hananay a tamdaw, o matayalay to lomi^ami^ad, caay ka talaw to cidal ato 'orad. hi yo ho hay yan, mickiw i riyar, mikalang i 'alo, lipahak to lomi^ami^ad.
另外 , 靠海而居的阿美族人善於潮間帶採集 , 也有不少歌謠描述 族人依海而生的生活景象 , 黃貴潮在 年作詞作曲的 〈 阿美族頌 〉 ( )歌詞大意為阿美族人啊,阿美族人啊,日日耕田 過活 , 不怕太陽曬 , 不怕風雨打 。 嘿也荷嗨央 , 在海濱採海螺 , 在山 谷抓螃蟹 , 日日過得舒適 。 這首歌將阿美族人樂天知命的特性及日常 飲食採集編寫進歌詞裡 , 賦予輕鬆愉快的旋律 , 琅琅上口 , 堪稱阿美 族的「國歌」。
27
海海歌吧
滔 歌 單 滔
遠洋特調混搭
文/張慈芸(海海編輯)
遠洋
yo matayal i tamina
liyasen to ko niyaro’
tayla maraayay mifoting malolay i pifotingan maedeng a samaanen sakalomahad nikamaro’
詞曲|Suming舒米恩
當我在船上工作
我離開了家鄉
到很遠的地方捕魚 捕魚雖然很辛苦
是因為為了
故鄉家裡的生計
〈遠洋〉,《海洋.森林ocean forest》 (米大創意 Mita Idea,2014年)
在 《 海洋 . 森林 》 專輯中 , 唱出海洋 ,
演奏森林 , 當阿美族傳統吟唱遇上西洋古典 弦樂器,讓過去與現在對話。
就像多年後也跑入了爸爸負重前行而航
過的那片 〈 遠洋 〉, 舒米恩重新以歌聲詮
釋 、 撫慰 、 呼喊出原民遠洋歷史一切似懂非 懂,卻終於明瞭的感念。
遠洋特調混搭, 原音聚會所互動黑膠 (張慈芸 攝影)
張慈芸
慈是草字頭。總是跟睡 到飽擦身而過,夜晚又 老忘了白天的睏,一邊 充滿好奇心地到處跑跳 斜槓,一邊成為努力耕 耘的夜行性動物。
遠洋特調混搭
28
晚安。海龜寶寶——
夜空星海陪你夢鄉
小時候有多少首搖籃曲陪著我們度過睡不 著的晚上,是閩南語搖籃曲搖囝仔歌?還是巴 奈所唱作的泥娃娃?創寫〈晚安。海龜寶寶〉 是因為身邊有不少親戚朋友迎接新生兒,我和 搭檔芊樺就寫了一首搖籃曲送給他們。
蘭嶼是目前臺灣重要的海龜復育地,海龜 寶寶能從卵長大成龜的機率大約是千分之一, 必須靠著努力從沙灘爬回海裡。我請美術產業 學系的學弟永翰製作海龜寶寶娃娃,並將歌曲 放進娃娃的肚子裡,讓小寶寶抱著海龜聆聽搖 籃曲入睡。
小時候睡不著時姊姊會叫我數羊,歌裡將 達悟族語一到八融入副歌,希望寶寶們可以數 著海龜進入夢鄉。簡單、輕鬆的曲調,讓親子 入眠時也可以放鬆心情,療癒自己! 文、歌/李玠融
李玠融
也可以叫我Jason,來自桃園內壢,熱愛臺東,是個 走在路上會不自覺唱起歌的人,目前正在臺東大學 華語研究所學習將文化融入歌詞,讓更多朋友認識 臺東。音樂創作有〈臺東·印象〉、〈歡迎光臨太麻 里〉等從臺東長出來的歌曲。
海海歌吧
晚安。海龜寶寶
詞曲|李玠融、陳芊樺
夜海安眠搖籃 歌 單 滔 滔
月亮鋪在海面上 隨著浪花搖搖晃晃 黑暗裡透進一道光
朝著家鄉爬呀爬
離開這片暖暖的沙灘
碰到海水涼涼
眼一眨 回到太平洋
隨著洋流 進入夢鄉
asa adoa atlo apat 海草做你的棉被
繁星伴你入眠 alima anem apito awao 悄悄閉上雙眼
幸福酣睡的海龜
U YaU Yai YaU YaU
YaU Yai YaU YaU YaU
U YaU Yai YaU YaU
U Yai YaU Yai YaU
*榮獲2023東臺灣人文創新創意 競賽走讀東臺灣藝文創作類第 二名。
把海洋搖籃曲縫入海龜 寶寶肚肚,助眠也好抱 (李玠融 攝影)
29
簡齊儒
出沒海邊的類蘭嶼島民 Si Domada,斜槓臺東詩歌節策展人,剛潛水上岸的 華文系教授。《海海臺東》南島長工,「神明的庭院與海邊生活頻道」網奴, 日以繼夜游於文海也嗨嗨。
底圖:躍海浩瀚水下,達悟族傳統圍網趕 魚是拼板大船出海漁獵的傳統漁法。
(Nick 攝影 IG:nick_innerworld)
飛魚行蹤
30
綻放朵朵春天的雙翼:黑潮的樂園
文 / 主題企劃 | 海海編輯部 簡齊儒(臺東大學華語文學系教授)
每年春季,全球第二大洋流自北赤道呂宋島出發,一路 往北流,遇見恆春半島兵分為二,一脈支流往西,暖成臺灣 海峽的黑水溝,另一脈主流沿著臺灣東岸往北,形成太平洋 的黑潮 kuroshio,東海岸沿線就是豐收的樂園。飛魚群正如 春日奔飛的槳手,綻放雙臂兩鰭,展翅成朵朵花蕊,在福爾 摩沙黑潮海濱,迎接 25 種品系的跳躍與重逢。
繽紛多種的飛魚,臺灣習見有4種,達悟族稱為 alibangbang,是屬於春天洄游的魚 among no rayon,阿美族 呼為 kakahong,泰雅族稱之長了耳朵的魚’cyux papak,漢
民族稱為飛起來的一團黑霧「飛烏」,都將飛魚的形體做了 傳神描述。
每年二月到六月黑潮飛魚季,達悟族駕舟以火炬招之, 熊熊火把,引發飛魚群聚,歡喜來朝。從海神的恩賜,到招 魚祭典,達悟族與阿美族同樣都對之敬謹崇愛,那是與天神 同住的魚。
臺灣海洋南島族群與飛魚的故事,盡是風姿招展的人魚 相逢,都預告了不同生活節奏的民俗頻率。且讓我們細看與 查見,南島人的飛魚,黑潮的花朵,如何面朝大海,春暖花 開,如何能敬、能食、能用、也能親近,亦可設計賞玩—— 年年春,年年富。
31
一魚分飾多角:
多元族群黑潮使者
文/ Yuma Makus
圖/ Paelravang Tivitiv
作者/ Yuma Makus
生長於臺東斜對角、隔著不曉得多少座山的新竹,從不 曾被認出的泰雅族人。不務正業的菸酒生。來臺東五年, 喜歡上臺東是緩慢的過程,希望有朝一日能實踐新竹/ 臺東二地居的夢想。
飛魚行蹤
32
提及飛魚,多數人會想到蘭 嶼達悟族人的飛魚季。其實不僅
如此,每年二至三月,飛魚群乘 著溫暖的黑潮自南方而來,與臺
灣沿岸各民族展開一年一度的交 會,不僅做為重要食物來源,亦 在各個族群之間承載了不同文化 意涵。
莿桐花開飛魚至
豔紅的刺桐花盛開捎來春 天喜訊,標誌著飛魚魚汛來臨。
都歷的阿美族人認為,當 fali kakahong(飛魚)躍出海面之際,
便是舉行 Pafafoy(海祭,語意為 獻豬給海洋)祭拜海神 kafit 之時。
頭目以竹子在沙灘畫出聖域 的界線,並以石頭圍出祭場的範 圍,石頭上擺放豬頭、檳榔及酒 等祭品,而後頭目率領眾多水下 獵人吟唱祭海之歌,穿過五節芒 搭起的拱門去除穢氣,向海拋擲 珍貴的豬肝做為獻祭;接著幾名
青壯族人划著竹筏到海中央,將 象徵著白色浪花(即不穩定海浪)
的白羽公雞獻給海神,祈求來年 「少一些在海上奔跑的雞」,多 一些風和日麗。
取得海神及祖靈庇佑後,族 人方能出海捕撈飛魚。經常出現 在都歷海域的飛魚有三種,族人 依據外型特徵命名,kayangan 是
藍黑色、體型最為肥美的黑鰭飛 魚,fadadaki 是指胸鰭展開如同 蝴蝶花紋般的斑鰭飛魚,pacik 則 是指體型較為瘦小的白鰭飛魚, 而當 pacik 成群出現時,代表飛魚 季已來到尾聲。
都歷部落族人食用飛魚方式 較為簡單,以往捕撈後多半直接 在岸邊就地生火煮湯或烤來吃, 又或製成魚餌,誘捕追逐飛魚群 倏忽而至的 fowa(鬼頭刀)。由
於近代食物保存相對容易,連帶 影響族人對於「美味」的追求, 東海岸阿美族人也發展出不同的 飛魚烹調方式,如花蓮港口部 落族人會以月桃莖桿隔火燻烤飛 魚,如此既不易烤焦,嚐起來更 揉合了月桃的清香。
33
左圖:
胸鰭展開如同蝴蝶花紋般
的斑鰭飛魚 fadadaki
(阿美族都歷部落)
下圖:
假日清晨,族人及遊客聚 集在粉鳥林漁港等待定置 漁船將飛魚捕撈上岸。
34
飛魚文化再形塑
世居山林的泰雅族人傳統以
狩獵及農耕為生,看似與每年洄 游的海洋嬌客飛魚毫無關聯。然
而,在眾多泰雅族部落之中,位 於宜蘭縣南澳鄉的東岳部落卻因 其地理及歷史因素,發展出別具 一格的飛魚文化。
1913 年,原定居南澳山區的 Tpihan 和 Gogots 兩社,在日本政 府主導下集團移住遷至東岳,因 生活所需開始與鄰近的閩漢族群 交流。起初族人翻過山嶺步行至 南方澳,以地瓜、桃李等山產向 漁民換取漁獲;約莫自 1950 年代 起,由於鄰近東澳灣漁村人口外 流,當地居民便商請部落婦女協 助牽罟,飛魚遂成為漁民的報酬。
泰雅族語並無「飛魚」一詞, 部落長輩以其特殊的外型「’cyux papak」(長了耳朵的魚)或日語 「Dobiyo」稱之,早期料理方式 除煮湯以外,亦會以泰雅族傳統 製作「cinmmyan」方式,佐小米、 鹽巴醃製。
2000 年後,「鐵桶烤飛魚」 已成為每年四至六月東岳部落獨 有景象,此方法出自一位阿美族 女婿何正一先生之手。其外型是 一巨大的鐵製圓桶,外圍架上鐵 網,再以鐵鉤掛起飛魚烘烤;桶 內以相思木、九芎等硬木做為炭 火,如此燃燒時最接近無煙狀態, 既不影響飛魚賣相,又能保留柴 燒香氣。
35
上圖:
臺灣各地因地理位置不同, 迎接飛魚的時序及種類也有 所差異,交織出豐富的飛魚 文化。例如蘭嶼數量最多且 最受達悟族人喜愛的是肉質 鮮美的 papataon(紫斑鰭飛 魚)、東海岸阿美族人則以 捕撈體型最大的黑鰭飛魚為 主、東岳部落泰雅族人燻烤 的多為嬌小的斑鰭飛魚、基 隆沿海漁民則以草蓆採集尖 頭細身飛魚魚卵。
左圖:
東岳部落獨特的「鐵桶烤飛 魚」,從清晨採買、處理漁 獲、上網到燻烤完成要花費 十數個鐘頭,還不包含後續 撥魚肉及炒辣椒的時間,是 個十足的體力活。
36
鐵桶一次能處理多達五、
六百條飛魚,因此需要集結眾人 之力,泰雅族親族間傳統「換工
形式」透過烘烤飛魚得以延續; 此外,飛魚圖像不僅可見於部落 許多公共場域,近年烤飛魚體驗、
飛魚炒辣椒更是部落營造亮點。
東岳部落的飛魚,從原初以 物易物型態發展成以身體勞動換 取,再到如今至鄰近粉鳥林漁港 金錢交易,泰雅族人雖然未能掌
握出海捕魚的技術,然而經歷一 個世紀更迭,「飛魚」儼然成為
東岳部落獨特的印記,成為文化 再認同、再發展的途徑。
乘著黑潮來報訊
飛魚順著黑潮流經臺灣東岸
及臺灣海峽,與臺灣各地沿海居 民產生不同的互動模式,帶動生 態鏈、文化傳承以及經濟發展。
如屏東小琉球以「飛烏鳥」(灰 面鵟鷹)抵達作為判斷飛魚季的 延伸閱讀
依據、滿州鄉至今仍持續辦理飛 魚季活動推廣在地農漁特產、新 社噶瑪蘭族人用竹製架子在晚上 燻烤 sauR(飛魚)、基隆八斗子 漁民利用飛魚產卵特性以草蓆採 集飛魚卵,外銷至日本。
達悟語 alibangbang、阿美語 kakahong、泰雅語 ’cyux papak、 噶瑪蘭語 sauR、撒奇萊雅語 timu,一種魚,能有多少種名字? 飛魚,臺語俗稱「飛烏」(pueoo),因外型像長了翅膀的烏魚, 且如同烏魚一樣年年依約而至, 被漁民尊稱為春夏時節的信魚。
所謂「信魚」不單指飛魚年復一 年依循固定季節及路線洄游、如 同報訊一般信守約定,更多的是 人對魚交付的信任與依託。每當 時序由春入夏,臺灣沿海被溫暖 的黑潮環抱,千萬飛魚爭相躍出 海面,人們便對生活有了盼望, 相信飛魚能帶來生活無虞、使文 化得以存續。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臺東林區管理處:《都歷的海事》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臺東分署,2022 年)。
█ 蘇嘉宏主編:《蘭嶼時令》(國家海洋研究院,2022 年)。
█ 曾竫萌等著:《族人的廚房》(農業部花蓮區農改場,2017 年)。
█ 鄔誠民:〈東澳泰雅飛魚文化資產之在地營造〉(2021 年)。
特別感謝 都歷部落:吳筱帆理事長 東岳部落:yaki Taziko(高月娥)、 yaki Yoshiko(謝曾寶金)、 yaki Hamako(薩美玉)、 伊凡.A 進牧師、 蘇秀麗執事
37
劃對重點:
一次搞懂飛魚季
主題企劃 | 海海編輯部 簡齊儒
隨著黑潮前來拜訪的飛 魚,年年乘著春風而至,達悟族 人的年歲時節,依海而生,因飛 魚而本能而敬仰,這一套海洋信 仰到底含納什麼內蘊,千百年來 能讓南島族群生生不息,品味生 活,也調節俗情。
來吧,一次搞懂飛魚季!
海是一場責任,更是「成 為更好的人」的實踐時節。
(Nick 攝影 IG:nick_innerworld)
小島們的黑潮
重點 1
飛魚季的包包有什麼
是飛魚「季 」(飛魚汛期季節)
而不是「祭 」(只有招魚祭一天)喔!
飛魚季 ( rayon )
每年二月到六月,招魚祭( meyvanwa )到好 月節(apiya vehan約莫六月),分別進行大船 夜捕飛魚(火把節)、小船捕飛魚( papatow 約莫四月)。
飛魚期
( yakanan no among no rayon )
招魚祭到飛魚終食節,約莫中秋過後不吃飛魚。
飛魚季包裹了兩個季節的跨 越,這包包裡裝載澎湃。
小島的時節,是環繞在飛魚 的儀式感,而有飛魚季節、漁撈結 束、等候飛魚時節,春季、夏季與 冬季三季。
蘭嶼達悟族的飛魚季 (rayon)是每年二月到六月期間 飛魚汛期,看月亮夜曆行事,自招 魚祭(meyvanwa)在部落港灣灘 頭(vanwa)向海四方招請飛魚洄 游入灣。紅頭部落農曆大年初一招 請飛魚,其餘部落在元宵節前後不 等。
受訪者:黃杜混、施清嶼、周朝結、 郭月桂、郭健平、謝永泉、 謝芷筠、江百琦、郭耕嶼。
感謝族人惠賜良見。
採訪.撰文.彙整.攝影:簡齊儒 請君入網,朗島部落傳統圍網技法。
飛魚是神聖的洄游魚種(儀 式性的魚),透過現場殺雞宰豬 的牲血敬奉海神(si omima)表
飛魚行蹤 翱翔共舞
38
達對海的誠摯與奉獻,迎接飛魚 潮來拜訪。與阿美族人舉行海祭 pafafoy,持豬獻呈海神 kafit 同理 相似。
飛魚季很忙,招魚祭過後, 所有成年男士漁團成員須共宿 在大船船主家,以火把夜捕飛 魚,白天整理漁具,睡眠不到四 小時,日日循環,直到小船祭 (約莫四月)過後回家換駛拼板 小船,日夜皆行舟漁獵。女士得 整理家務維持亦繁忙,慰勞節 (minganangana 約莫五月)製作 芋頭糕和勤抓陸蟹等食物慰勞男 士。
飛魚季期間,家家戶戶庭 院掛曬飛魚,意指此家還有活 著的人(yamyan so tao do vahey ya),顯示活絡的勞動力。飛魚 季除了儲藏漁獲,還存放心意。
進階班:達人講師 | 郭健平
尾端,火把分為三至五把等份, 出發時必須在共宿家屋聚合,不 得分開到泊船的灘頭,聚集之後 個船員身穿簡易的盔甲及藤帽, 以防夜晚的寒冷。自推船入海都 須細聲細語,撈網捕獲的頭一條 飛魚,以備好之竹魚簡(rala no Pinei Vanwan)祈禳,祈詞為: 「願我們此年的運勢旺旺,全船 平安。」返航後不管撈捕幾隻飛 魚,去除魚鱗片置於十人船艙內, 所有船員於船屋共宿到天明,不 直接返回共宿家屋去。
重點 2 飛魚季得乖乖的,許多不准
達人講師 | 江百琦
飛魚季風紀區:糾察一下
禁止從事射魚等漁獵行為 !!
不能射魚、網魚、獵魚,不得從事捕飛魚之外 的其他海上行為,潮間帶活動要在慰勞節之後 才開始。禁止指魚、對魚喧嘩。不得在灘頭大 聲嬉鬧,丟石頭。
蜜口也忌口
自招魚季舉行後,頭兩天的 夜晚,拼板大船便可以出航夜漁, 俗稱火把捕撈飛魚。飛魚季前置 工作由船團分工,當天傍晚由舉 行之漁團共宿家中整理撈網、漁 線。蘆葦火把,去皮屑,捆紮船
不能亂罵人,忌口也蜜口,對飛魚祈福說好 話。拜訪朋友時,離開一定得口出祝福詞「願 所有的飛魚都到您家」。以銀盔金箔珠玉瑪瑙 一起掛在飛魚架,祈求更多來自海上的飛魚。
飛魚季關乎一家生計,文化 規則與禁忌族繁不及備載。飛魚 季第二階段 papatow 將拼板小船 推入灘頭,擁有拼板舟的人,該
39
家舉行小船祭,會在庭院上架立竹
子圍籬,矗立飛魚架,這些儀式嚴 防閒雜人進入,也是外人辨認的記 號。
不得穿越船主的庭院,不碰觸 拼板舟(尤其女性),免得破壞船 主的運勢(sagaz)而捕不到魚。
飛魚季過後是好月節(apiya vehan),檢視海陸豐收,船主會依 每年的漁獲量,進行分配,分享給 親友或饋贈給弱勢、無法捕魚的族 人。沒有足夠的漁獲量會影響生活 以及親族間的人際關係。
以雞血招喚的飛魚是神聖的, 必須以嚴謹的態度對待。人與人之
間,不得發生爭執或有咒罵、詛咒 的情形。要以健康平和的心對待人
事物。不得在灘頭大聲嬉鬧,丟石 頭。也不能在海中使用魚槍,讓飛 魚在安全平靜的部落海域悠遊自在。
重點 3
飛魚處理要點,
刀法、曬法、吃法一把罩! 飛魚是神聖且儀式性的魚種,海上捕撈之後,一 定得在港灣刮除魚鱗才能帶回家殺切,不同時節 階段,處理方法不一,也有一定的料理良法:刀 法,吊法,煮法或收藏,必須遵守規範。男性的 工作是刮魚鱗,殺魚,吊掛魚,收魚。女性的工 作是處理魚的臟器,清洗飛魚,綁魚跟抹鹽。男 女有別,一切都要按部就班,不得混亂。
進階班:達人講師 | 郭健平 殺魚方法
1
殺飛魚時,魚頭向己
置放木盒殺魚槽內,浸水清洗。魚頭 向己,右執刀者,魚背脊朝右,自中 間脊向魚頭切開,向裡肉切兩刀,脊 邊外肉切三刀。左手執刀者魚頭朝 外,切殺魚法相同。
*朗島東清部落刀法。
晝漁飛魚掛魚眼 2
夜漁捕獲的魚吊曬綁中間魚肉位置, 白日捕獲的飛魚繩綁眼睛吊曬。
夜晚捕獵的飛魚,以背鰭掛曬之。
自招魚祭 papatow
煮吃完,飛魚、大魚都得水煮吃完, 不能久藏。
從小船祭
可以久存過冬。烹煮飛魚、大魚都用
3
水伴和海水煮食,不加任何佐料,不 蓋鍋,僅以小片麵包樹乾葉丟入鍋 中,象徵鍋蓋。 4 自招魚祭始,不分白天或夜晚捕撈的 魚,日曬過一天的飛魚,以蘆葦葉綁 住,大魚亦同,再下鍋煮熟。 Papatow 魚,殺完從魚身中間向內對摺,不須 綁蘆葦葉直接下鍋煮。 *朗島部落初嚐飛魚綁蘆葦,東清部落不綁。 5 招魚祭過後捕獲飛魚以蘆葦葉綁住煮食
40
置放木盒殺魚槽內,浸水清洗。魚頭 向己,右執刀者,魚背脊朝右,自中
間脊向魚頭切開,向裡肉切兩刀,脊 邊外肉切三刀。左手執刀者魚頭朝
3
自招魚祭 meyvanwa 到小船祭 papatow 間,所有捕獲的魚都必須蒸 煮吃完,飛魚、大魚都得水煮吃完, 不能久藏。
4
從小船祭 papatow 始,飛魚、大魚便 可以久存過冬。烹煮飛魚、大魚都用
水伴和海水煮食,不加任何佐料,不 蓋鍋,僅以小片麵包樹乾葉丟入鍋 中,象徵鍋蓋。
5 招魚祭過後捕獲飛魚以蘆葦葉綁住煮食
自招魚祭始,不分白天或夜晚捕撈的 魚,日曬過一天的飛魚,以蘆葦葉綁 住,大魚亦同,再下鍋煮熟。
Papatow 小船祭後未日曬也烹煮的飛 魚,殺完從魚身中間向內對摺,不須 綁蘆葦葉直接下鍋煮。
*朗島部落初嚐飛魚綁蘆葦,東清部落不綁。
延伸閱讀
jizteba o nipatawan na libangbang 6 (不斜切兩側各三刀烹煮飛魚)
papatow 釣獲之飛魚烹煮時,不能與 火把夜漁及白晝捕獲的飛魚烹煮方式 相同,而以 pototen 方式處理,此意 為小船釣獲的飛魚(白天)殺魚方式 相同,但要把飛魚從中對摺,由魚尾 向魚頭向魚的中間部分向內對摺,不 抹鹽巴水煮為之。 pototen 的飛魚卻 除魚膽汁,魚鰓連腸道魚卵等仍連在 整隻飛魚上對摺後水煮,眼球不摘 除。
小船祭( papatow ) 後,白晝釣鬼頭刀魚 及飛魚,所有釣獲的 飛魚在返航之時,於 灘頭上為飛魚刮除魚 鱗後,隨即折斷每一 隻飛魚的翅膀為記 號,之後宰殺鬼頭刀 魚,若只釣獲一條飛 魚時,處理魚時得把 飛魚日曬放乾,而魚 腸等必須烹煮。
7 小船祭之後釣獲的飛魚 須對摺煮之不日曬
█ 董森永:《雅美族漁人部落歲時祭儀》(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014 年)。
█ 謝永泉:《 招飛魚祭文化 mey vanwa》(臺東:台東縣蘭嶼天主 教文化研究發展協會出版,2012 年)。
█ 簡齊儒:〈浪老人的開運金句:與飛魚共鳴的約定〉,神明的庭院。 網址:https://godgarden.weebly.com/article/9978943
█ 〖影音〗簡齊儒:〈海神的子民:蘭嶼招飛魚祭 Meyvanwa 2022/02〉。
█〖影音〗簡齊儒:〈火炬招魚術:迎接蘭嶼招飛魚祭,漁團忙什麼〉。
進階班:達人講師 | 郭健平 夜漁捕獲的魚吊曬綁中間魚肉位置, 夜晚捕獵的飛魚,以背鰭掛曬之。
41
生活智庫
主題企劃 | 海海編輯部 薛睿緹、簡齊儒
飛魚是汪洋大海裡,揚起翅膀,走跳海面的群居隊伍,對各個族群都具備不同 的意義。若飛魚可以閱讀,可遊賞,
這些知識也能轉化成老少咸宜、闔家歡樂的遊 戲:不管是閱覽書篇、
體驗出海之旅的角色扮演遊戲( )、在大地上盡情奔馳 扮演飛魚的團康活動,都是誕生自蔚藍大海的奇思妙想,創造人魚新關係。
綠島的飛魚時代 : 聊聊 《 狀元地 》
閱讀小館
李家棟、李基興:《狀元地》 (九歌,2020年)。
離島之外 , 也是悠悠海水 。 綠島作家 的童年回憶 , 重返小島 , 顧盼綠島人的四
季生活 、 飛魚季 、 釣煙仔 、 牽馬鰮 、 蓋鹿
寮 , 找回一幅幅五○年代海洋風情畫 。 不
僅有達悟族 、 阿美族 , 飛魚/飛烏也是綠 島春天的海水,所派生的禮物。
閱讀筆記
值日生 | 林旻達
捕捉飛魚,須要備妥……
●長上千米的草龍!
●一新一舊的電動船、水鏡。
●體力、游泳能力Max的壯丁約二十名,
和經驗豐富的船長。
●美味的便當,吃飽飽才有力氣工作!
●風和日麗的好天氣也必不可少!
捕捉飛魚SOP
●將草龍綁在船上,放入水中。
●下水!只留船長與放網的人在船上。
●在水中的漁人,跟著草龍移動,追趕飛魚。
●船隻會合,草龍形成大大的圓圈!
●漁人拍打水面,製造怪物來了的景象。
●飛魚嚇壞啦!
●網子放下,將魚趕進網中,速速上船。
●拉起網子,飛魚get!
做完一票,該收手了嗎?
●No!抓飛魚可是要持續一整天的。
●趕快享用便當,補充體力。
●船長依據水流與漲退潮趨勢, 判斷適合捕魚的位置。
●繼續抓飛魚!
滿載而歸,就可以休息了嗎?
●答案是不行。靠岸後要先把飛魚裝籃運到岸上。
●將飛魚依花色分類。
●按人數均分飛魚,然後帶回家處理。
飛魚處理攻略
●首先要殺飛魚。把魚鰭、尾鰭剁掉,
削掉魚鱗。
●飛魚哭哭的話,不要理牠。
●從尾巴處朝頭切開背部,骨頭切兩半, 取出內臟。
●用鹽醃漬殺好的飛魚, 好天氣時拿出來曬乾。
●記得翻面,才曬得均勻。
●曬好後裝進塑膠袋、
密封鐵桶等容器妥善保存。
●還記得取出的內臟嗎?千萬不能浪費了!
●內臟中的魚膘,當晚就成了下酒菜。
●魚卵裹鹽,三四個月後,冬季開箱! 香濃美味!
42
〈飛魚季〉記者會 ����
Q:草龍的外觀實在難以想像。草龍具體長 得如何?彩繩的顏色分別是什麼呢?
A :「草龍」是臺語( tsháu-lîng )翻成華 語的。草龍具體來說,是一條全長幾公 里的繩子,上面每隔三到五公尺綁上一 條線,那些線什麼顏色都可以。現在都 看不到草龍了,都是流刺網,大概五 ○、六○年代,綠島用草龍捕魚,需要 開兩艘船才能抓飛魚,現在用流刺網一 艘船就好了。以前抓飛魚大概早上六七 點就要出發了,工作一整天,可以抓到 幾千斤!
Q:飛魚種類有哪些?白鰭飛魚真的會最早 出現嗎?
A :全部的飛魚大概有 81 種,綠島常見的有
4 種:白鰭、黑鰭、花鰭,還有一種小 飛魚,非常小,大概 12 公分左右而已, 不過這種小飛魚不是出海捕捉的重點, 綠島人都拿這種小飛魚當作魚餌,用來 抓魚。在捕捉飛魚的時候,第一批先來 的是白鰭飛魚,再來是花鰭的,然後是 黑鰭飛魚。黑鰭飛魚很大,重量可以到 達半斤!
Q:飛魚通常會出現在哪?適合的魚場究竟 是什麼樣態呢?
A :大概在南寮龜灣附近,那裡有個緩流 區,就是潮流比較平緩的地方。潮流經 過的地方,海水流速太快了,無法抓 魚,魚也會跑掉。所以緩流區是漁場, 會在那裡抓飛魚。
受訪者 | 李基興校長 訪問、文 | 薛睿緹
草龍示意圖。草龍是全長幾公里的繩子,每隔 三到五公尺綁上一條線,綠島人用來捕飛魚的 漁法(Nick 攝影 IG:nick_innerworld)
游來遊趣:
〈緣海求魚〉互動式劇情遊戲RPG 文、遊戲設計 | 薛睿緹(海海臺東編輯)
恭喜你獲得小島遊歷體驗一 次!請登陸島嶼,準備開啟一場 前所未有的海島冒險!〈緣海求 魚〉飛魚 RPG 遊戲,引領玩家出 海捕魚,觸發多種劇情發展,於選擇與選 擇之間拼湊出飛魚季的前置、捕捉、後續 全流程。快快掃描,一起〈緣海求魚〉海 上歷險去。
薛睿緹 喜歡很多東西,最喜歡的運動是在 床上翻身,但經常失眠。投過幾次文學獎, 都是睡不著才寫出來的。
林旻達 熱愛日系文化和寫作的單身青年, 希望自己能為世界增添一點點的善意與笑 聲,由於對未來迷惘,因此在學習占卜。
43
大海遊樂場 : 漁夫抓飛魚
〈漁夫抓飛魚〉以「老鷹抓小雞」為基底,融入達悟族長年捕捉飛魚、對海洋 生物習性的觀察經驗,使玩家能玩中學、學中玩。
透過寓教於樂潛移默化下,學習 海洋與飛魚的知識。
遊戲規則
適玩年齡層:國中小學生 場地:基於安全考量,以戶外場地為主 人數:15人(漁夫、海草、鬼頭刀至少各一名)
遊戲角色含漁夫1名、海草1名、鬼頭 刀 2 名、飛魚 11 名,玩家透過抽卡決定角 色。拿到角色卡後,只有漁夫與海草可以 表明身分。漁夫在三分鐘內抓到全部的飛 魚即獲勝,被抓到的飛魚則淘汰,所以遊 戲進行中,飛魚須要奮力逃脫;鬼頭刀若 被漁夫所抓,則必須加入漁夫的行列,協 助捕捉飛魚。
設計團隊
| 釋迦好吃
陳怡靜 | 美食小雷達,近期目標是平安度過期中。
李苡瑄 | 喜歡吃甜食,人生目標是撿拾自己的靈魂碎片。
蔡群偉 | 我是一個充滿好奇心和創作力,並且勇於挑戰自我的人。
張閔維 | 上升的氣息激舞著靈魂,下沉的思緒修補著傷口。
洪紫綾 | 渴望休息片刻的迷途人。
黃姿婷 | 女女次婷。
李和軒 | 有想像力,充滿熱情,勤奮向上。
設計團隊 | 俊良便當
我們是一群喜愛玩桌遊的大學生,想藉這機會, 將專屬於臺東蘭嶼的飛魚特色推廣出去, 讓飛魚化身為遊戲主角, 暢遊臺灣本島的各大景點。
44
「魚」快去旅行!
〈「魚」快去旅行!〉以臺東飛魚為主題,讓玩家化身飛魚,在臺灣沿海各城 市旅行。運用大富翁的遊戲形式,加入飛魚生命中可能遇到的各種情境,讓玩家體 驗飛魚的生命歷程。趕緊從蘭嶼出發,「魚」快去旅行吧!
遊戲規則
容物: 骰子×1、角色×4、籌碼、
機會卡×5、命運卡×5、地圖×1
開局每人起始糧食為 1M ,一局為 24
回合,使用骰子以投出的點數向前移動, 若是到達還未被收購的城市,即可買下 它!當其他玩家到達你的城市觀光時可收
取過路費喔!
注意!若是到達環境污染稅或是抽中 負面的機會卡及命運卡時會有相應的處 罰;而當財產歸零時,你將不能參與接下 來的旅程,成為這局遊戲的輸家。
結算方式
將已購置的城市的價值與所剩的資金 相加,最後總資產最多的玩家成為這局遊 戲的「臺灣旅行王」。
特殊地區
●漁網:糟糕!不小心被達悟族的漁民給撈 到了,進入漁船休息1回合。
●碼頭:突然想到海邊吹吹風! ●漁船:經過了一艘正在吃芋頭的達悟族漁 民的拼板舟,沒被發現真是太好了!
45
koman夠慢,是達悟話吃飯的意思,阿美語(馬蘭阿
美kaenen)的吃飯也語音相近,用以表達南島的產地 餐桌,我們該如何調理食材,同時也是慢慢煮、慢食 的諧音,夠慢,讓我們夠慢地上菜,夠慢了!
蘭嶼海女
文、圖片提供 / 江百琦 sinan manaik
角岩螺
(達悟族語)
此種螺類無論白天或夜晚 , 皆容易現 身於岸上的礁岩,或躲藏在石洞裡,是能直 接徒手抓取,且用水煮熟後食用。
蠑螺
(達悟族語)
蠑螺出沒於潮間帶中 , 遇到漲潮時 ,
會自洞中出現 , 退潮則反之 。 亦可徒手捕 捉,並用熱水燙熟後食用。
江百琦 sinan manaik
平凡無奇的達悟女。從小生活在部落,吸吮山林與海洋的 能量成長。由於自小放逐田野.浪裡竄游,養成隨性粗咧 的心。於是創立了「蘭嶼魚尾人手作工坊」——學習溫 柔,修身養性的地方。
*本文達悟母語,以朗島部落發音為主。
46
海鋼盔
(達悟族語)
海鋼盔會出沒於潮池中 , 不過須留意
的是在漲潮時會位移。而捕捉技巧為直接以 工具用力推開,可生食。
花笠螺
(達悟族語)
同樣是在漲潮時會位移的生物 , 大多 數時間皆出沒於岩石間,以工具推開捕捉,
需燙熟後方能食用。
大星笠螺
(達悟族語)
大星笠螺出沒於潮間帶與岸上 , 退潮
時會貼著礁石,而遇到漲潮時,則會開始移 動 。
捕捉時需使用工具從笠螺邊邊用力撬 開,先行泡水,再以熱水燙熟後食用。
黑笠螺
(達悟族語)
出沒地點 、 習性及料理方式與大星笠 螺相似,皆是緊貼著岸上礁石,遇潮移動, 以工具撬開捕捉後,須燙熟食用。
47
田邊超市
文、圖 / 張育銓 (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教授)
紅藜
(排灣族語)
(阿美族語)
(卑南族語)
在紅藜成熟的季節 , 臺東的土地染上艷紅 , 一區一區地像是蒙德里安 ( 畫布中最搶眼的紅色塊 。 相對於排灣族大面積 種植紅藜當成經濟作物 , 阿美族和卑南族則是少量栽種 , 因為去殼很麻 煩 , 主要吃食長到 公分左右的嫩芽 , 口感清脆 , 也具有清熱 、 緩和咳 嗽的效果 。
黃荊
(阿美族語、卑南族語)
(排灣族語)
出現在住家旁的芳香植物 , 葉形像大麻 , 揉捻後有鬆弛神經的香味 , 非常適合泡茶 。 前幾天到部落長者家捻香 , 在路邊採幾片黃荊前往 , 成分 中的石竹烯( β )可以抗發炎之外 , 更能抗焦慮及抗憂鬱 , 以 族人的用法可以產生文化療癒 。
48
張育銓
彰化縣永靖鄉人,已入籍臺東。畢業證書提到人類學博 士,聘書有寫臺東大學公事系教授。
本來專攻醫療人類學,處理生老病死議題,搬到東部後, 轉到吃喝玩樂的觀光人類學與飲食人類學,從此,過著不 斷變胖的日子。
(布農族語)
(排灣族語) (阿美族語)
不要懷疑 就在路邊就可採集 , 最好是太陽還沒有比眉毛高的時候 採集最為鮮嫩好吃 。 搭配泡麵是東部人共同的飲食記憶 , 更是解酒湯中的 主要功臣 。 不要吃未成熟的綠色果實喔 , 內含龍葵鹼( ), 吃了容 易胃痛 、 嘔吐 、 腹瀉 , 儘管煮熟也是一樣喔 。
荖葉
(阿美族語)
(卑南族語)
(排灣族語)
在路邊看到的黑網就是荖葉園 , 是臺東產值最高的 農作物 , 更是原住民族結婚時必備的聘禮之一 , 沒有荖 葉就無法成婚 。 千萬不要以為荖葉只能用來包檳榔 , 近 年來 , 臺東人研發出各種食物 、 飲料 、 酒精 、 生化產 品 、 裝置藝術 , 延續臺東綠金的產業 。
龍葵
49
漩渦人物 / 李吉崇
主張「重返南島,走向群島。」且推展朗 健多元參與的南島思維:「認同比血統重 要,平台比個案重要,脈絡比創新重要, 參與比地域重要」,致力於創造更多人的 南島經驗的臺東縣政府文化處長。
許佳慈
普通人,天生臭臉綜合症,精神和體力 24 小時保持省電模式。愛看也愛寫一些有的 沒的,大多時候不是很清醒。
乘著浪潮往前, 自海上打開世界的窗戶。
(簡齊儒 攝影)
乘著浪潮往前: 我們是南島的一份子
文/許佳慈 攝影/簡齊儒
2024 太平洋藝術節,將是一 場臺灣文化的盛宴,也是一場與 世界分享的文化盛事。
來到後疫情時代,時隔 8 年 的太平洋藝術節訂於 2024 年 6 月
6 日至 16 日在夏威夷州檀香山市 舉行,臺灣受邀為特別嘉賓參加, 這半年各局處緊鑼密鼓地徵選代 表團,作為全臺原住民族群多樣 性最高的縣市——臺東縣,以其 自身文化優勢,將帶領工藝、樂 舞及音樂等超過百人的團隊前往 夏威夷展演。
近年南島文化議題浮現,臺 東縣政府長期以來積極策動南島 相關計畫,有自 1999 年開始舉行 的「南島文化節」、為了推廣特 色舟船活動而舉行的「藍海生活 節」,又或是「南島影展」等一 系列文化活動,目的在於找回在
海的倡議
50
地民眾對南島文化的認識,將視 野擴張全臺東乃至南島國家,提 高能見度是臺東縣政府一直在努 力的目標,展開文化想像,理解 南島世界在臺東更絕非空談。
臺灣是南島語系國家之一, 在教育層面上,大眾的認知止步 於此。但如果深入探討南島議題, 就會發現無論語言、文化甚至是 族人長相,哪怕經歷過千百年時 代變革的洗禮,雷同程度依然可 見一斑。早期在沒有指南的情況 下,祖先們可以依靠星象判斷航 向,若不善用這份早在多年前, 先民為我們留下的智慧結晶,我
們遺忘的將不只是來路,更會迷 失自身如今的定位。
臺東縣政府文化處處長李吉 崇談到:「尋找自我的過程,就 像衝浪一樣,我們必須乘著浪潮 往前,才能踩穩踏板,站在浪的 最前端。」南島文化離不開海洋, 在同一片海域,也許我們擁有不 同的姓名,但我們曾經是一家人。
促進理解、建立社群是臺東縣政
府不懈前行的目的,在經驗的累 積下,臺東縣政府從單線的討論
到多面向的執行,媒合了 184 個 部落的資源建立平臺,協力成就 物質文化和知識探索的共榮。
2024 年 6 月 6 日至 16 日太 平洋藝術節,會是臺東一步一腳 印中重大的一步,秉持祖先航海 的冒險精神,臺東縣政府文化處 以「2024 夏威夷文化交流」,為 太平洋藝術節開闢出新的展演天 地,通過包含樂舞、造船工藝等 南島意象文化交流重新建構、學 習關於南島的一切,找回我們在 浩瀚大洋中丟失的碎片,與 27 個 會員國建立深厚友誼。
排灣族傳統拍刺師宋海華(Cudjuy Patjidres) 與紐西蘭薩摩亞裔的 Greg Semu 合作共創作品 (圖片來源:李吉崇)
51
海好有你; 你海有我
文/蔡政良
(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 系教授)
為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博士,目前任 教於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 系,同時也是民族誌影片工作者、自 由潛水獵人,渴望擁有自由的靈魂與 跨界的視野。
我從小喜歡在大人不知情的 狀況下,跟我那些一起做壞事的 死黨們,繞過學校旁的芭樂園, 順便帶走幾顆芭樂,偷偷地溜到 河邊抓魚摸蝦,泡泡冰涼的河水。
不知不覺中,也就學會了游泳, 發現自己在水裡,竟然比在陸地 上自在。長大以後,更彷彿進入 了一個新的世界,不論是海洋生 物、礁岩,或是海浪、流水,或 是漲潮退潮,都令我驚奇不已。
海的風姿萬千,如同曖昧期的情 人,她心情好的時候,讓我在她 的身邊,擁有全世界;心情不好 的時候,是看她一眼,都不免心 驚膽顫。海具有神奇的戲劇性, 散發出令人想靠近又尊敬的魔力 氣息。
在臺東生活的日子裡,由於 某種身不由己的因素,經常跟著 阿美族的水下獵人開始海洋漁獵 的日常生活。隨著前往海邊或是 身在海中的日子越來越頻繁,身 體的汗水與淚水,甚至是血水, 都沾染了海洋鹹濕的氣味,揮之
海的倡議 52
不去。不過即使年華歲月奔流而 去,想與海在一起的慾望卻越發 濃烈。
我曾經有過往更深的海裡 潛去的意念,但是,隨著我的體 力衰退,這樣的執念可能會讓我 命喪海底。因此,我開始想著往 更寬廣的海面探索。如同南島語 族數千年前開始的大航海,跟海 培養感情後,擁有了解海、了解 風、了解雲、了解鳥、了解魚、
了解星空的奧祕知識,著名的東 加人類學家郝歐法說:「視海不 是阻隔,而是連接各個島嶼的路, 勇敢地航向未知,在太平洋上的
各個島嶼,甚至遠到印度洋的馬 達加斯加島,開枝散葉。」在臺 灣,也許我們早已忘記了該如何
挑戰這條困難海路,但仍然可以 學習,如同約 50 年前的夏威夷
原住民族,以及後來許多的玻里 尼西亞島民一樣,他們也是從密 克羅尼西亞島民身上,把祖先的 知識重新復振,再度乘風破浪, 打破現代國家劃下的愚蠢界線,
以自由地穿梭在大洋上為目標, 甚至是為了呼籲保護這顆藍色地 球而航行。聽說,當年夏威夷原 住民族重新創造出來的大角星號 (Hōkūleʻa),即將在 2027 年到 訪臺灣。臺東近幾年也有許多人 開始對南島語族祖先在海上的行 動能力感到驚艷,也正身體力行 地從造船開始,一步一腳印往藍 色公路前進。未來,我也期望有 機會成為一起踏上這條藍色公路 航行的旅人。
夏威夷原住民族從密克羅尼 西亞島民重新學習了傳統的遠洋 航海技術與知識,臺灣與密克羅 尼西亞島嶼在地理上更為靠近, 理論上也能從他們身上重新學 習南島語族祖先航行的知識與技 巧,然而更重要的是冒險的勇氣。 在臺東,不論在人文或天然地景, 以及海況上,重新復返南島語族 航海都具有相當的優勢。希望在 很快的未來,我們都可以在大海 上相見。海好有你,你海有我, 一起一起。
53
捕魚追浪去:
翻閱小男孩與海洋的第一次
文/陳淇珺 攝影/簡齊儒
海洋,是達悟族大男孩長大的過程,從一雙牽著爸 爸的手開始;從第一次露天釣魚開始;從許多第一次開始。
第一次釣魚的六歲小男孩,釣上人生中第一條魚,最以 前是水煮,後來有清蒸、紅燒花樣,但爸爸會為男孩第 一次釣起的漁獲,撒上好多小米,祈禱男孩往後的每一 次,都可以像灑上的小米一樣,好多好多。
然後,男孩也會第一次看著以月亮行事的夜曆,他 會端詳月亮而知曉祭典應該舉辦的時間,還有他在什麼 時候,應該做什麼事,夜曆說,飛魚季來了。
男孩被分配在大船拼板舟最中間的位置,學著大家 的槳前進、後退;又或者在拼板舟進水時,忙著將水舀 出船外,那是他最初的海洋工作。
男孩也會第一次近距離瞧見逆游在淺層
的飛魚,注意海洋的流向,盤算飛魚該從哪 邊進場。再跟隨大人依序跳入水中,圍成完 美的圓,男孩緊盯飛魚游向,直至飛魚被追 趕的剎那,轉身逃離,順勢入網。
延伸閱讀
█ 謝永泉:《追浪的老人》(臺北:中華民國臺灣原 住民族文化發展協會,2010 年)。
█ 謝永泉:《akokey 親愛的你好嗎–謝永泉 lraraley 之歌》(好有感覺音樂,2020 年)。
54
朗島海灣,依海而生的北方部落
大人們在飛魚逃竄的路徑上,放下 魚網的浮標,並有幾位勇士拿著鉛錘下 沉,等待飛魚往魚網的方向衝去。
接下來,他們必須有條有序地收縮 那張大圓網,很整齊乾淨地,直至飛魚 撞入魚網。最後,勇士再度下潛,撿起 鉛錘,像口袋那樣地將飛魚盡收網底。
男孩或許也會第一次用傳統拋網 (manawi)撈釣起白毛魚,將貴重的白 毛送給親戚們,或在慶典時將白毛拿出 來,慶祝每一次勤懇且漸被部落認可的 成功。
謝永泉老師現年 65 歲,蘭嶼達悟族朗島部落,族名 syaman macinanao。目前致力於達悟族語言推廣、 復振達悟歌謠、從事在地文化工作(達悟在地深度觀 光),曾任原住民族委員會、部落會議主席、蘭嶼電 臺主持人。以專輯《akokey 親愛的你好嗎》入圍第 32 屆金曲獎最佳原住民語專輯獎;其中的〈親愛的 妳好嗎 akokey〉一曲更拿下第 12 屆金音獎最佳民謠 歌曲獎。著有《追浪的老人》一書,紀錄父親生命的 點點滴滴和人生智慧,其中包含達悟文化和基督宗教 信仰,同時也是謝永泉老師的人生寫照。
蘭嶼朗島部落灘頭拼板舟大船 作者/陳淇珺
今年二十歲,目前致力於寶可夢抓寶大隊,曾榮獲寢 室最佳睡眠優質獎,真珠美人魚歌曲大賽獎。
一把吉他, 融入蘭嶼古謠的族語音樂家
55
我的關島父母與查莫洛食物
文、圖/ 劉思安
圖 1 查莫洛文化中心飲食工作坊── 椰子葉搭建而成的棚子
圖 2 曬肉木盒
Pagat 和 Ophing 是一對年
約七旬的夫妻,他們平日沒事 會從另一個村落開車來到查莫 洛文化中心,這裡是他們的第 二個家。在 2016 年太平洋藝術 節舉行期間,他們總會早早來 整理場地,等待廚師們到來。
一天下來,他們也會待到最後, 做完清理工作再返家。
記得初次到達查莫洛文化 中心時,正值午餐時間,我們 便到飲食工作坊覓食。公共廚 房是由竹子、椰子葉和樹幹搭 建而成的棚子(圖 1)。在藝術
56
節舉行期間,工作坊每天的主餐 不盡相同,包括牛肉、鸚哥魚、
鰻魚和豬肉等,共通點是:它們 都會經過太陽晾曬成乾,再拿到
灶臺上煙燻熟成(圖 2、圖 3)。
這裡的食物彷彿取之不盡,我和 同學們一坐下,廚師們隨即擺出 一盤又一盤的餐點。
有一次,我們在查莫洛文 化中心開門前抵達。有三、四個 年輕女孩正在公共廚房裡處理食 材,他們要做 rosketti 餅乾(圖 4),我跟著他們一起動手,依 序加入麵粉、玉米粉、奶油、雞
圖 3 查莫洛文化中心飲食工作坊 ──灶臺
圖 4 筆者與實習生一起製作 大小不平均的 rosketti
57
蛋、水等材料,將其拌勻成團, 最後搓成蝸牛殼的形狀。Pagat 對我直誇:「做得很好,妳被錄 取了!」這應該是認可儀式吧。
隔天,他們正在用椰子葉 編織 katupat(圖 5),將生米填 入其中,丟進加有紅胭脂樹種子 的滾水,這是當地的紅米飯(圖 6)。我上前去幫忙,Pagat 向我 招手,Ophing 拿著髮圈幫我綁 頭髮。整理完畢後,我繼續回到 廚房忙碌,Pagat 邀請我到他們
的私人廚房,他端出一個盒子, 一打開,濃郁的椰香和鮪魚的香 氣漫溢而出,裡頭是用剖半的香 蕉皮裝著的鮪魚香蕉泥:滋味鹹
酸,再搭配醇厚的椰奶,使得整 個食物不僅口味特殊,更是香氣 四溢。
Pagat 正在備料時,門外傳 來 Ophing 的聲音:“Nicole, look! Who’s coming ? Here are your friends!”Ophing 如此親切地呼 喚,我彷若被視為家人,當即淚 下如雨。
Pagat 說他不怕我們學習他 們的料理,因為吃也是文化的呈 現,往後我們回臺做給家人、朋 友吃,就能透過飲食讓更多人認 識、瞭解查莫洛文化,將文化傳 承下去。最後,Pagat 將我們做
的成品拿到外頭與現場的賓客分 享,這道「椰奶燉鮪魚香蕉泥」 (圖 7、圖 8)瞬間就被遊客們 一掃而空。
我們在關島的最後一個夜 晚,來自臺灣的各團隊在查莫 洛文化中心舉辦派對,我坐在
圖 5 烘焙師傅用 katupat 裝生米準備煮 紅米飯 圖 6 紅米飯 58
Pagat 和 Ophing 夫妻二人的中間, 一起欣賞表演。Pagat 的手搭在我 的肩上(圖 9),向人炫耀說 “Oh, they are my Taiwanese daughters !”
隔天,我們利用最後空檔來 到中心,Ophing 見到我們,頻頻 驚呼:「你們怎麼又回來!」隨 後泛著淚說「這次我不會哭的!」
Pagat 說:「你們打開了我們的心, 儘管所有人都是陌生人,我們最 終還是成為了家人。」
離開之前,Ophing 分別為 我們取了名字,她叫我 Bonita, 在西班牙語中是美麗的意思,但
Ophing 說,這名字不僅指外在的 美麗,更是說你有一顆美麗的心。
Pagat 說:「當查莫洛文化被介紹 到世界各地時,就會有更多的人
來這裡,人來了,我們就有機會 教他們更多。」我將永遠珍惜與
Pagat 和 Ophing 相處的美好時光, 他們不僅是我的關島父母,也是 純粹的人情。
圖 7 椰奶燉鮪魚香蕉泥
作者/劉思安
臺北人,被臺東的人文風情吸引,在此讀 了大學、研究所,而有機會到關島參加太 平洋藝術節並獲得一段難能可貴的經驗!
圖 9 成為 Pagat「女兒」的第一個夜晚,與 Pagat 搭肩一起看臺上表演
圖 8 椰奶燉鮪魚香蕉泥
59
啊囉哈:夏威夷的海事
文/ 張慈芸
*本文為「先別急著要我腳踏實地, 因為我人在海上」演講側記。
或許有一天,我們也會離開活
水湖,去到綠島、蘭嶼,去到太平 洋,甚至更遠的地方……。
「要活得有創意一點!」這是 王睿首先告訴大家的一句話。Got
culture shock,則是 2023 年到了夏
威夷拍攝 Queen Lili'uokalani Canoe
Race 皇后賽 50 週年賽事後,令他
首當其衝的感受,進而開始思考自 己的文化究竟在哪裡?
夏威夷人的各種生活都在碼 頭發生,那裡的海邊總是忙碌,因 為有很多的海洋運動同時在發生,
對於他們來說,這就是生活中始終 堅持、無法捨棄的一部分。好比講
者提起的「滷肉飯理論」,臺灣人 花了許多時間與心力於料理及飲食 上,是故我們的小吃在世界上佔
有了一席之地;而夏威夷人是帶著 衝浪板到海上,花時間在喜歡的、
重視的事情上面,呈現出的結果就 在哪,所以夏威夷的海廣為人知, 甚至海邊的警語上更特別標示著
夏威夷卡美哈美學校校長與夫人傳統彈唱, 與獵人學校前往夏威夷皇后盃船賽船槳紀念 (2023/12/3 簡齊儒 攝影)
臺灣南島支架大洋舟協會受邀首度組隊乘風 破浪參與盛會,透過行動樹立臺灣作為南島 語系起源地的定位 (2023 王睿 攝影)
作者/張慈芸
慈是草字頭。總是跟睡到飽擦身而過, 夜晚又老忘了白天的睏,一邊充滿好奇 心的到處跑跳斜槓,一邊成為努力耕耘 的夜行性動物。
60
「Respect the Wa’ a」,因為獨木
舟在他們的生活中有著舉足輕重 的地位。
此外,夏威夷的賽場上, 對於儀式感是注重與堅持的,好 比要能編出一條 lei(夏威夷花 環)須要經過多道繁複的工,現 代人的腳步越來越快,很多事會 從簡,但在夏威夷可以望見,它 們反而會希望能把這些心意與祝 福,百分之百地傳遞到他人身 上,也是對文化賽事的一種尊 重。再到日常生活的細節裡,皆 能看到夏威夷人親海程度是非常 高的,而夏威夷的美學呈現,好 比船上的圖騰、街頭彩繪、衝浪
運動品牌、工廠商店,皆存在著 文化元素,與其說是跟生活的結 合,不如說是一體成形。
另一方面,一場賽事的舉辦 與收穫,也等同於文化盛典。無 論飲食文化、市集攤販、編織商 品、裝備軍火、隊服交換、教育 分享、逐漸消失的航海技術、遊 行祈福(為 Maui 的人民送上祝 福)、Nakalaiwaa(古老傳統技 術 32 個方位命名由來)、海況的 解讀等皆同時發生於此。
而王睿更分享到自己曾經跟 著上船當戒護,目睹了船上的一 切,在一場耗時要以小時為單位 的競賽中,極度考驗意志力、心 力及運動心理。在人很挫折的時 候,可以告訴自己什麼?每一次 划船時,灌注力量在槳中,船連 結你的隊員與家人,你在船上的 付出他們也會感受到。於夏威夷 參與賽事的過程中,體會到更多 的是競爭名次的同時,即是享受 賽事並且分享時刻。因為能夠在 同個場合一起出席,就像是家人 回家一起競賽一樣,是溫暖而感 人的,有別於亞洲人的競爭心理 及見面招呼時的害臊,更能感覺 到我與你只有一顆心的距離。
如果可以再重來一次,是因 為想齊心協力參與團隊,喜歡跟 大家一起討論一件事情的感覺, 好好享受 sun right and sun set 或 是體驗乘風駕馭船隻的神奇時 刻,以及自身傾心而出的盡力的 感覺。
漩渦人物/王睿
Offshore Life Studio 離岸生活工作室創 辦人、TOCC 臺灣支架大洋舟協會攝影師。
61
以舟相連的海海南島——
支架大洋舟
文/莊采潔
圖片提供/江伊茉
甫於 3 月 30-31 日在森林公園
上圖:長光部落與阿美族 Lafin
Sawmah 船的家人進行獨木支 架大洋舟下水典禮 2022/09/26
(陳逸軒 Varanuvan Mavaliw 攝影)
活水湖所舉辦的「2024 臺東活水湖 盃——帆船及南島支架舟競標賽」中
出現了幾艘造型獨特的船隻,它們被 稱作南島支架大洋舟,如同它名字中
帶著的「南島」二字,它同樣也乘載 著南島文化的記憶。
支架大洋舟(Outrigger Canoe)
是一種深海航行的船隻,原本用於島 與島之間移動,是南島文化的乘具,
就像我們在路上隨處可見的腳踏車和 摩托車一樣,對他們而言是稀鬆平常 的交通工具。
62
支架大洋舟協會創辦人江伊茉
(Yvonne),2020 年無意間接觸到支 架大洋舟這項划船運動。Yvonne 談
到她已經划了十五年的船,在疫情期 間回到臺灣,卻發現身為南島語系原
鄉的臺灣沒有支架大洋舟,在朋友的 鼓勵下,以臺東為基地,她創辦了支 「臺灣支架大洋舟協會」(TOCC)
以及「臺灣支架大洋舟航海協會」 (TOCVS)。
對許多民眾來說,支架大洋舟依
舊是陌生神秘的運動,除了在臺東舉
辦的活水湖盃、東浪嘉年華和藍海生 活節以外,現在大港盃也能見到支架 大洋舟的身影。但目前如果想體驗支
架大洋舟和了解它本身的文化脈絡, 還是更建議來一趟臺東,Yvonne 以南
島語系文化和原住民文化緊密聯繫, 並以此做為推廣核心。
「不是因為它冷門才推廣,推廣 的重點也並非是運動本身。」
Yvonne 語重心長地表示,因為 種種原因,南島族群漸漸失去了對海 和語言的聯繫,推廣這項運動是一個
契機,最重要的目的還是「修復人與 海島的關係」。海因而練習,而可以 更靠近。
臺東湖海練習
延伸划行
在海島南島語系民族中頗為普遍與盛行 的支架大洋舟賽事
2023 年薩摩亞的支架大洋洲世界錦標賽
(Yvonne 圖片提供)
莊采潔
現年二十一歲,喜歡看小說也喜歡寫小 說,每天不是在做夢就是在做夢的路上。
江伊茉 Yvonne
臺灣支架大洋舟協會 TOCC 的創辦人,
希望能聚合所有福爾摩沙熱情的槳手, 成為船的家人,共同復興對連接所有人 的海洋本質的文化擁有更多理解。
63
翻面,不一樣的美麗,valeljevelj !
文/董恕明、簡齊儒 圖/蘇子庭、曾郁絜
盛夏初臨,「2024 年第 13 屆臺東詩歌節:水噹噹,
valeljevelj !」在 5 月 4、5 二日, 分別於微光集和潮音小築,圓滿 落幕。
Valeljevelj 是東排灣語美
麗的意思,這次詩歌的源頭來自 水漾的靈感,來自排灣族形容女 性猶如香蕉樹一樣的美麗身段。
臺東正是能充分展現「不一 樣美麗」的縣份,作為「多元文 化族群的生活田野地」,是取徑
臺灣南島與世界南島的串聯,而
臺東詩歌節正是創造與世界各民
族合作交流的新文藝起點與新路 徑。自 2009 年起舉辦臺東詩歌
節至今,每一屆都是臺東大學和 在地社群、人員及公部門的協力
下,逐步長成臺東大學華語文學 系獻給地方的禮物。
2024 年第 13 屆臺東詩歌節: 水噹噹,valeljevelj ! 活動日期:
2024 年 5 月 4 日、5 日
2024 年,策展團隊首度與縣 府「113 年南島國際文學交流:汲 詩南島,valay ! vangesar !」計 畫結合,邀請國際南島文學家Eri Liao廖惠理(日本╱泰雅)老師, 以及來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華 裔館館長暨中華語言文化中心主 任游以飄教授,參與臺東詩歌節 及文學推廣系列計畫。藉由來自 不同族群、地域、性別、世代的 詩人、學者、文化工作者:向陽、 孫大川(卑南族)、麻哲勒賜樂‧ 朱力默多(排灣族)、張芳慈(客 家)、洪淑苓、黃心雅、郭健平(達 悟族)、楊小濱、吳懷晨、格格 兒‧巴勒庫路(排灣族)、撒韵. 武荖(撒奇拉雅族)、劉亮延、 騷夏、徐珮芬、董恕明(漢╱卑 南)、卓淑敏、簡齊儒……等人 的詩歌導讀、分享、吟誦、展演 以至引領創作,共譜山海線上遼 闊深邃的藝文之美。
今年對於策展團隊最大的挑 戰,則是長久以來支持詩歌節活 動的「臺灣好基金會╱鐵花村」
南島放送 | 詩人主場:水到,船著浮
64
於 2023 年歲末轉站熄燈,於是, 「詩歌節辦在何處」,最終擇 定:第一天落腳在「微光集」, 第二天移置天光山色、海景絕 倫的都蘭山畫會基地「潮音小 築」,以確實呼應本屆「水噹噹, valeljevelj」的主題!。
因場地移易,隨之而來是人 力的調度。十八位策展課同學和 現代詩的小志工,聲光影音人員, 甚且為了器材搬運、帳篷搭建請 來下賓朗部落工作隊,都在在讓 我們看到「臺東詩歌節」絕不僅 只屬於某一群人,而是關於一群 人的行動。這群人有二話不說翻 山越海集結而來的詩人們、不計
報酬的藝文隊伍,充滿熱情卻「尚 待進化」的「策展團隊」,也有
鼎力經費挹注與人力支援的臺東 縣政府及文化處……,然而,無 論專業深淺,關鍵時刻,眾人都 要重返「自身的年少」,體諒眼 下青春的雜沓。也在百般練習, 嘗試詩歌的各種創意與邊界。
翻日翻夜,2024 年 5 月 4 日, 上午是詩人們的達魯瑪克小旅 行,踏查野蕨後山植物,也捶打 最原初土地的香料佐餐,進行南
島交誼。青春由五月的驕陽上色, 微光集當日的主場是「幼幼(iu iu)的水花青春╳混齡朗誦賽」 決賽。青春組和混齡組共八組團 隊,在不分古今的詩作,以及卑 南族語、中文、閩南、客語…… 各族群的語言中,參賽者無不卯 足全力,讓一樣的美麗,各自表 述出不一樣的詩意!傍晚時分, 知本國中族語劇場,帶來稻浪與 花環的青澀與壯麗;夜晚臺東大 學華語文學系輪番上演詩歌劇場, 詩人們也在不寫詩當歌手的晚間, 高唱星夜。
當再翻過星月的 5 月 5 日到 來,排灣牧師遞上祈福的花蕊與 古謠,達悟樂音引來小島如浪搖 曳的頭髮舞,詩人們陸續落坐在 藍天碧海相依的潮音小築青草地 上,或言說或高歌或沉吟或手舞 足蹈……,從容寫就天地間最美 的一首詩,將世間的流離憂傷, 在跌宕起伏的詩行中,獲得片刻 的擁抱,恆常的溫暖,至美無 言……。
官方網頁連結樹 活動直播回放
65
南島放送
南島國際交流企劃 | 海海編輯部 許佳慈
「汲詩南島,
valay ! vangesar !:
113 年南島國際文學交流計畫」
以南島民族分佈溪河江海的場 域情狀,結合詩歌獨特多樣的 表現形式,邀請臺日混血的泰 雅裔唱作人 Eri Liao,以及任 職於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 系的詩人游以飄,駐村交流期 間,遊走於達魯瑪克、下賓朗、 普悠瑪等部落,體驗鹽膚木研 磨、祭告祈福、配戴花環等文 化活動。Eri 更常駐南王,與 高山舞集高齡 87 歲林清美校 長、下賓朗部落孫家耆老以歌 歡會,以文化的交流作根柢, 期待厚植「南島文化與文學」
相遇的實用價值,激發詩人創 作思考。
臺東是一個多元族群協力共榮 的山海居所,原住民文化是眾 人深感好奇的部分之一,我們 走進達魯瑪克部落,聽見縱谷 間流淌著蟲鳥的吟唱,細嗅鹽 膚木發自天然的香氣,再往前 走探訪下賓朗孫大川舊居,通 過一場小型文化交流,興發 「詩歌」之源頭活水。
萬物皆成詩: 而我就在此歡歌
文/ Eri Liao 廖惠理
詩人自創歌曲
我第一次知道「詩歌」這
個詞,是當我隨著母親移居到 日本的時候。我覺得這是非常 奇妙的事。「詩(し shi)」和「歌 (うた uta)」在言語中合而為 一,而這個詞被讀作「しいか shiika」。
對於八歲的我來說,就像是一種彈力十 足的果實,想咬也無法完全吞下,在口 中滑來滑去。
在臺東,這種詩歌之果在柔和中融 合,潤澤著我們的喉嚨。「我們不分詩 跟歌。」在詩歌節開幕式上,這樣的宣 言響徹四方。詩人們高聲歌唱。每個人 以自己的方式。在這片土地上,所有生 靈都是詩,都是歌。聽到的每一個聲音、 看到的每一個光芒、觸及我的風雨,偶 見的人們,都在證明這一點。
我唱的兩首詩都是用「臺灣山地日 語」寫的。獻給無法戒酒的阿姨的「お ばさん」,獻給曾經生活在泰雅、日本、 中華民國三個時代的祖母的「タラガイ 漂亮」,這些歌曲在日本只是微弱的聲 音,而在臺東卻迴響遠遠。
南島放送 |
66
高山舞集團員與 Eri Liao(左一)前往卑南文 化公園交流
穿梭在達魯瑪克部落山林,民俗植物的知識 與香氣,是引領眾詩人的創作繆思。新加坡 詩人游以飄教授(後排右一)(許佳慈 攝影)
Eri Liao 廖惠理 旅日歌手,生於臺灣臺北。 母親為泰雅族,父親為日本人。東京大學文 學部宗教學科畢業。於 2015 年移居日本, 從事爵士樂、臺灣原住民歌謠、日本各地的 民謠、以及原創曲等,跨越古今東西、語言 與流派,持續綻放動人心靈的「歌」之世界。
游以飄 本名游俊豪。任教於新加坡南洋理 工大學,現任華裔館館長、中華語言文化中 心主任,中文系主任。出版詩集《流線》 (2016)、《象形》(2020)、《記號》 (2021)、《時差》(2023)。
臺東, 多情共生的詩歌天地
文/
游以飄
臺東詩歌節,創造了一個相容 並蓄的美好境遇,讓每一位參與的 詩人都愉悅自在。無論是族群還是 私己的發聲,不管是抒情或是敘事 的寫法,在美麗的太平洋邊上,在 群山與海水之間、每一首詩的朗誦 與表達,都無拘無束而發自內心, 都是風和日麗下的最好表達。我們 遊覽了原住民部落,觀察植物與食 物,進行了原生生態的學習。我們 朗讀了自己的詩,以另一種形式再 現了自己,揭示原來自己對詩如此 認真而熱忱。我們在綠茵席地而 此,侃侃而談,交換意見,並一起 期待未來,希望明年詩歌節更好。
在這明媚的兩天裡,各有特色與個 性的我們,樂融融地互動。這就成 為了我們的集體記憶,以及共同憧 憬。多元共生,宛如陣陣海風吹起, 層層浪花翻卷,發生在臺東,展現 在臺東詩歌節,讓我們每一位參與 者都深有體會。
67
原音聚會所
——用音樂說土地的故事
在臺東,有一群人,用音樂 訴說島嶼和部落的生命故事。
原音聚會所,於 2024 年 4 月 1 日正式開幕,這是臺東原民 音樂之家。臺東除了飽含重要的 文化資產,也蘊藏豐沛的音樂能 量——不僅至今共榮獲四十七座 金曲獎(包含兩座是傳藝金曲),
是全臺獲得最多金曲獎的城市, 更匯聚七個原住民族群、184 個
部落的傳統歌謠,是臺灣音樂的 重要寶庫。臺東縣政府自 2023 年起,從靜態的蒐集到動態的採 集,將早期臺東音樂人所錄製的 黑膠唱片、盤帶與其版權買下,
並至全縣各部落、15 個文化健康 站以及三個傑出音樂團體進行歌 謠採集,共採集 107 首歌謠。原 音聚會所一樓設有「原聲韻律」 展區,以時間為線索,聽見歌唱 傳承的使命;二樓更設立「互動 黑膠館」,囊括近 70 年的音樂作 品、原民傳統歌謠,將實體唱片 以數位方式永存,記錄時代變化 與永恆的感動。
展覽日期| 2024/4/1–6/30
開放時間|
週一至週五 10:00–18:00
週六、週日 10:00–20:00
開幕記者會上,邀請來自海 端鄉的崁頂古謠班,帶來八部合 音的精彩演出,其中也包括〈報 戰功〉、〈飲酒歌〉、〈愛人如己〉 等傳統歌謠的展現;長濱國中長 鼓原舞社,以阿美族古調「祖 先」,結合流行音樂元素編曲, 加入長濱國中師生的作詞,完成 新穎動人的歌曲。崁頂古謠班與 長濱國中的演出,讓原住民族傳 統音樂進入大眾視野,也帶來古 謠新唱的全新可能。
臺東縣長饒慶鈴說:「臺東 的第 185 個部落在這裡,雖然沒 有傳統領域、沒有認證,但這個 部落永遠歡迎大家回來。」原音 聚會所特展將開放至 6 月 30 日, 讓這「第 185 個部落」,透過音 樂凝聚彼此,一同交流、感受臺 東美好的聲音,看見土地的生命 力。
作者 / 薛睿緹(海海臺東編輯)
喜歡很多東西,最喜歡的運動是在床上翻 身,但經常失眠。投過幾次文學獎,都是 睡不著才寫出來的。
展覽地點| TTICC 臺東縣原住民文化創意產業聚落 (臺東市鐵花路 82 號)
68
聆聽臺東文健站所 採集的部落長輩好 古錐好古調
原音聚會之導聆系 統,互動式精選數 百種珍貴樂音
挑選黑膠,
生成個人化播放清單!
步驟一:挑選唱片 超過200張的造型黑膠隨您挑選。
步驟二:櫃檯結帳
步驟三:生成客製化清單 您將獲取一張專屬的Spotify音樂清單。
步驟四:掃描進入專屬歌單
接地氣,上雲端:
24 小時不斷電的原音指南 SOP
臺東匯聚 7 個原住民族群,
擁有豐富的新舊樂音,原音聚會 所就是臺東最富庶的聲音寶庫。
展場分為兩大主題: 1樓【原聲韻律】
(LIMA)展區,展出臺東 文健站持續蒐集的 11 個部落的 口傳古謠,只要下載 app 立刻聆 聽原民美聲,身歷其境。
2樓【互動黑膠館】
(mafama’)展區,收納 37 張金曲作品,229 首黑膠時期原 住民歌曲。還可以挑選數位黑 膠,並到櫃檯掃描製作屬於自己 的音樂清單,讓人回味、體驗、 探索過去唱片館帶給人們的感 動。
作者 / 張閔維(海海臺東編輯)
對一切事物感到有點迷茫又有點好奇的大 學生,目前的生活常讓我感到有些詩意, 有些失意,又有些想失憶。
圖片提供/原音聚會所曹乃容女士
69
曾瑞華
臺東大學 美系教 ,教 西洋文學概論、 科 文學與電影、文學理論、與 想文學。
虔心鑽研語言與文化的 。相信文
創造 實的 杖, 啟 的鑰匙。
海的故事
愛 海 The Aegean Sea ,這個鄰 近地中海、躋身 亞 地 的細長緣
海, 以浪 優美的沿海風光聞名,卻 名自一位 心絕望的父親愛吉斯 Aegeus 。相傳這位雅典國王,在愛子
西修斯 Theseus 出使任務(為雅典人 勇往克里特島國王 斯的迷宮 前, 囑咐西修斯, 可 運凱旋歸來,就 帆換成白帆,這 他在家鄉遠望歸 子時,就可以提早 到寬慰。但 勇的 西修斯在徒手擊 迷宮人牛 陶後, 卻因過度興奮 忘 與父親的約 ,仍
然乘 帆回航。 心欲絕的父親因無 承受 , 在今天以他的 故 命名的地方跳海自盡,也為這片風 萬 種的海洋 添些 淒美的 彩。
劉麗娟
任國
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 務學系教 ,研究聚焦 高齡及長照議 與政策,近 來以《娟涓長流》系列進 臺東 鄉場 的跨代高齡服務與實踐。希望所有人在邁向 高齡未來的過程中,每一刻都很美好。
關於海
海 出發,也 回返。在人生的每 一段旅程,總與海有關, 近海的地 方有 鹹鹹的味道。如同《追憶似水 華》中,作 Marcel Proust因為一塊瑪 德蓮蛋 混合在熱茶中的氣味,使他想 起童 往 一 ,聞到海水的鹹味,讓 人回想起 多人生的故 。
愛 海實 ,吳麗 提供。
70
張溥騰
臺東大學美 產業系副教 ,長期以動 和
位影 為媒材進 創作, 多次參與電視 廣告、電影與劇場等跨領 影 計製作, 近 來 始涉足策展工作,除 邀請藝 家 來臺東 地創作與展覽 外,也策 臺東 聲音藝 。
充滿藍色的綠島
彷
浮在海面上的綠島,其實
固 在菲律 海板塊上的火山島,大約
兩百萬 前火山海底噴發,岩漿夾 岩塊遇到冰冷的海水,冷卻後建構起整
座島 的 底。在太 洋 洋流的圍 繞 下,島 上形成與世隔絕的美麗 觀,但更讓我震懾
的水下世界,
所以名為「 」,不 因為混濁,
清澈透 ,光 都 海水吸收, 只剩下反射回來的 光,所以成為一個
充 的水下世界。
照片 我最喜愛的海底生物花園 ,生活在綠島的亞 帶,就和綠島一 一生都固 沙地上。
呂佩倫
國 臺東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 , 長:濕 地生 、 物學、生 學等跨領 研究,興 趣為音 、運動、文學。 獲 倫敦國
計獎建築 計 「 獎」、 臺東大地 藝 獎 「大地簇力獎」。
聽不膩的海洋
在此推 曲 王陳建 在 1999 發 的國語 《海洋》。他的音 益求 ,聽這張 ,彷彿茐上 ,就 儼然來到我們臺東美麗的太 洋。他的 聲非 地清澈,不只作詞也作曲,獲 獎無 。整張 海洋的特 表達 淋 盡致,值 大家一聽再聽,細細品 味。如果你住在都市,這 親近大自 然的一種音 。
海洋好歌推薦1+1
張 妹〈聽海〉 詞:林秋離 曲:涂 源 收錄 :《Bad Boy》 發 時 :1997 片公司:豐華 片股份有 公司
寫信告訴我今天 海是什麼顏色 夜夜陪著你的海 心情又如何 灰色是不想說 藍色是憂鬱 而漂泊的你 狂浪的心 停在哪裡 聽 海哭的聲音
嘆息著誰又被傷了心 卻還不清醒
解釋: 一 描述哀 的 ,需要大海才能療 。
71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