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绪论及调研框架
调研框架
得益于线上消费的普及,近年来我国外卖配送行业飞速发展。同时加上近三年的疫情反复,线上下单生活物资、线下 外卖配送的生活方式被越来越多市民使用。外卖配送员这一群体对于城市的正常运作变得愈发重要,与此同时外卖配送的 城市物质空间和外卖配送使用空间的模式之间各种矛盾日益滋生。

当今城市外卖配送空间多大程度上与外卖配送员的使用模式相适配?
本次调研中,我们将目光聚焦在城市外卖配送空间,旨在探寻城市提供的外卖配送空间条件,是否能与外卖配送员对 空间使用模式相适配,寻找配送空间与使用模式之间不适配的内在空间原因,同时探寻提升两者适配情况的空间模式优化 方案,减少外卖配送员与城市配送空间的矛盾,提升外卖配送员工作幸福感。
调研目的
外卖配送空间与配送员使用模式 适配情况的观察与思考
外卖配送空间多大程度上与配送员的使用模式适配?



图:关于外卖配送员的在城市配送空间产生的冲突与现状工作模式的新闻报道
(1)调查深圳市南山中心区范围内,外卖需求大的地区 (如各种规模的居住区)外卖配送员工作环境现状,寻找外卖 配送员工作时使用空间的模式与城市外卖配送空间本身产生的 最大矛盾点。
(2)观察并收集外卖配送员在配送中的实际空间使用情 况,通过建立描述空间与使用模式特征的指标对其适配度进行 评估计算,研究并分析出各类居住区外卖配送存在的普遍冲突 及其导向的内部空间原因。
(3) 将调研结果横向对比,归纳总结提出多种普适性的 空间模式优化方案,减少城市外卖配送空间与外卖配送员空间 使用情况的不适配程度。




预调研:外卖配送空间
及配送员使用模式 初步观察
外卖配送空间特征及
配送员使用模式适配
情况分析方法确定
正式调研:收集外卖配 送空间特征指标参数及 观察配送员使用情况
适配与不适配的 原因与特征解读
确定调研的配送
确定调研的配送空间地点
针对不适配空间的 优化策略
确定配送空间特征描述指标


确定调研地点类型
根据南山区各用地类型建筑面积统计数据,居
住用地所占建筑面积最多。结合实地观察了解,
居住用地也是外卖配送最常见终点之一。
(建筑面积、人口数据来自网络,放餐空间面积来自实地调查) 二、调研对象及地点确定
因此确定居住区做为调研地点的空间类型。

确定调研对象
通过对配送员的工作流程观察后, 发现配送员在“送餐”、“放餐” 这两个流程中发生的冲突最多,城 市空间与配送员实际所需要的工作 条件也最为矛盾。
因此划定外卖员工作的“送餐”、
“放餐”这两个空间为“配送空间”
并作为我们的调研对象。
确定调研地点位置
在科技园-深大地铁站周边3公里的范围内,根据居住区建筑
面积核密度与外卖订单热力数据的叠加,选择两者数值均高 的12个放餐地点及其附近的5个送餐路段作为初步调研地点。 (外卖订单热力数据于美团外卖配送员注册平台获取)

外卖配送空间理想状态
确定具体调研地点
通过进一步的实地观察,排除没有放餐空间的地点,最终确定8个放餐空间的调 研地点,并按照人均建筑面积、建筑面积/放餐空间面积两个数值参考将调研地 点分成四个分类。

配而不配——外卖配送空间与配送员使用模式适配情况的观察与思考 三、配送空间调查——放餐空间调研地点简介
观察点A:白石洲北区北门配送点 配送区信息:

观察位置:
石洲中路
城中村面积:137401㎡
建筑面积:462668㎡
容积率:3.37
观察范围:126㎡
功能:外卖员取餐送餐;
停车:无规范空间;
配送员:较少;
备注:独立室内空间,城
中村内部人口数量多,但
使用该空间的人数较少。
观察点C:荔苑小区北区配送点 配送区信息:

观察位置
小区面积:26870㎡
建筑面积:45030㎡
容积率:1.68
观察范围:48㎡
功能:外卖员送餐;
停车:无规范空间;
配送员:较多;
备注:观察时为疫情高风险
区封闭状态;外卖放置处为 闭环传递式。


观察点E:漾日湾畔配送点

小区面积:24906 ㎡
建筑面积:161523㎡
容积率:6.49
观察范围:63.72㎡
功能:外卖员送餐;
停车:规范空间大小适中;
配送员
小区前广场处设置双向外 卖柜子,流线互不干扰。


观察点B:桃苑小区配送点

观察位置: 学府路30号,
出口
配送区信息:
小区面积:14136㎡
建筑面积:31972㎡
容积率:2.26
观察范围:73.6㎡


区 图 例
小区居民 其他 行人区 非机动车 行驶区
功能:外卖员送餐、快递;
停车:无规范空间;
配送员:较少;
备注:外卖区配有帐篷,

区
帐篷内兼有保安休息功能,
外卖与快递未分开布置。

观察点D:荔苑小区南区配送点 配送区信息:

观察位置:
学府路121号,南区东北门
小区面积:24413㎡
建筑面积:41184㎡
容积率:1.69
观察范围:45.9㎡
功能:外卖员送餐、快递;
停车:无规范空间;
配送员:较少;
备注:订单较少受到个体影
响可能较大,外卖与快递未
分开布置。
大冲城市花园配送点 配送区信息:

区面积:54386㎡
:235510㎡
容积率:4.33
:134.9㎡
功能:外卖员送餐;
停车:规范空间较大;
配送员:较多;
备注:外卖架按楼栋分类,
取放在同一侧,订单量较大
时存在流线重叠现象。



三、配送空间调查——放餐空间调研地点简介
观察点G:滨海之窗配送点

配送区信息:
小区面积:39435㎡
建筑面积:210366㎡
容积率:5.33
观察范围:104㎡
功能:外卖员送餐、快递;
停车:无规范空间;
配送员:较多;
备注:小区前广场面积大,
外卖柜与快递柜分开布置。

取放空间指标与算法
便捷度定义:
用于描述外卖配送员在放餐空间内配送模式简明高效的程度,
便捷度越高代表使用模式越快速高效。
目标层 准则层 变量 指标层 量化方法
配送
速度
配送员
配送模
式的
便捷性
要素
a. 配送员配送用时 记录
b. 配送直线距离 测量


有序度定义:
用于描述外卖放餐空间整体使用秩序的程度,有序度越高代表
放餐空间越明晰高效。




适配度定义:
适配度总得分由“有序度”+“便捷度”得出,
用于描述城市配送空间所提供的物质环境与外 卖配送员实际使用方式的符合程度。
空间功能混合度 面积计算、绘图 空间 使用
密度 计数
总空间使用密度 计数
d. 停车位情况 记录
配送 距离 c. 配送员 实际路线 计算 设施 完整度
e. 放置点类型 分类绘制
配而不配——外卖配送空间与配送员使用模式适配情况的观察与思考 三、配送空间调查——送餐空间调研地点简介
观察点A:学府路
荔苑小区南区东北门-荔芳一街路口段50m
观察点B:学府路

荔芳 街路口段-荔芳四街路口段 50m

• 人车共用,宽窄变化大,易发生拥堵;
• 道路定位为城市次干道,但车流量不大;
观察点C:石洲中路
南山中英文学校东侧 50m

• 临近学校有一条停车道;
• 未划定明确非机动车道,但建筑与机动车道

• 实际只有两车道可供行车,导致道路易拥堵。
观察点D:海德三道-文心六路道口
漾日湾畔东侧 50m

• 未划定明确非机动车道;
• 外卖电单车辆占道现象;
• 路口位置未设置红绿灯;
• 路段整体车流量较小。
• 外侧两车道常被路内停车占用、且有随意掉 头、非机动车占道等现象,交通较为混乱;
• 实际只有两车道可供行车,道路易拥堵。
观察点E:石洲中路 白石洲城中村西侧 50m

间有较大距离;
• 路段整体车流量较大。
观察点F:科发路与铜鼓路路口


有序度结果分析
序号 有序度 得分 有序度评级 推测原因
A 1.58 4 中高
B 0.74 2 中低
C 0.57 1 低
D 0.85 3 中
E 0.84 3 中
较好的存放设施,但停放空间小
放餐区位于道路岔口,功能复杂
道路拥挤,且因风险区放餐需登记
紧贴人行道,涉及道路流量大
紧贴人行道,涉及道路流量大
F 0.91 3 中 居民与配送员流线重叠,且人员流量大
G 1.68 4 中高
放餐空间大,同时人员流量大
H 17.84 5 高 流线选择多,放餐空间巨大,人员流量小




有序度总结:
1、有序度与放餐区面积正
相关,面积越大有序度趋 向高;
2、放餐设施离城市道路距
离越远,有序度趋向高;
3、配送员与其他人群流线
推测原因
0.68
放餐空间面积大,即放即走 B 0.27 2 中低 样本量较少,放餐点无标识
C 0.03 1 低 当时为高风险地区,放餐需要登记 D 1.24 5
放餐流程简单且样本量较少 E 0.31 2 中低 放餐空间与停放空间较为紧张
F 0.93 4 中高 可用面积较大,有停车位划分和放餐标识
G 0.24 2 中低 放餐用时普遍较长(与预想结果有出入)
空间很大,停车区域离放餐点距离远

重点影响要素列举:

1、避让次数是影响有序度频率最高的因素,如何减少人
与人,人与车之间的避让次数是改进的重点;
2、通过增加区分标识的方法可以提升一半以上地点的有
序度;
3、人群的密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有序度。
取:
1、放餐流线与离开流线十分清晰且不相互交叉;






有部分优势但仍须对
分空间小品进行调整优化;
特殊点
CD对比分析

改造方向启示:




原A点功能参考图 A点现状图

保安:
骑手: 1、这种配送模式相对便捷,减少进入城中村 寻找详细位置的时间;
2、取餐效率不如直接到店取餐高效。
1、仓库在城中村封控时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方
便配送员送餐的同时也在安全距离上拥有保障;
2、仓库门口空间十分紧张,行人和骑手会抢空间。

居民及商户:

1、仓库相对比较方便,取餐空间打可以直接驶入 电动自行车
封 封控模式:
1、由于封控停止了机动车的进出,使得小区 门口的部分机动车道可供配送员停放车辆;
2、封控过程由住区内部工作人员代为放置餐 品,避免住户与配送员空间接触。 日常模式:
1、放餐处为保安亭外架子,配送员就近停车;
2、住户流线与配送员流线不作特定划分,存
在部分重叠。
1、空间的日常模式也许对流线进行区分, 减少不同行为间空间上的交叠与冲突。




1、特殊时期应按实际需求转换部分空间的功能, 避免空间的浪费使得空间利用更高效。


配而不配——外卖配送空间与配送员使用模式适配情况的观察与思考

外卖数量占用机动车道数量与机动车冲突量与行人冲突量与非机动车冲突量变道次数



对冲突系数影响大的案例也较多。 路段优势因素提取: 、划分出了店面门前的退线区域供非机动行驶,减少



外卖数量占用机动车道数量与机动车冲突量与行人冲突量与非机动车冲突量变道次数



优势模式分析——科发路路口


五、模式优化
分类一放餐空间改进:

分类二放餐空间改进:




临近内部的空间改造为村民
日常的活动公共空间,特殊

时期可快速恢复外卖功能。
保持流线区分不交叉的前提
下更明确取餐和放餐出入口
的位置区别并减少入口空间 的冲突。
将内部需求较少的功能空间
部分转换为外卖电单车停放 空间,减少行人道空间冲突。







五、模式优化
分类三放餐空间改进:
1、观察点F(大冲城市花园)的有序度比观察点E(漾日湾畔南门)高,对比发现原因是观察点F
有缓冲空间,因此可以在观察点E增加缓冲空间,让外卖放餐空间更加有序;
2、设置缓冲空间,让外卖配送员的活动空间与通行空间分离,从而提高放餐空间的有序度,该

方法适用于 分的放餐空间(如下图)。
移动外卖架, 形成缓冲空间 分离外卖配送员流线,
提高空间有序度

1、由观察点G与H可知,配送空间距路边越远,有序度偏高。无论配送区面积大小,确保外卖取
放点与路缘石线有充足距离,容纳行人行走、非机动车行驶、非机动车停放、配送员送餐等需求。
在城市建设时应当对小区入口处的应急集散或其他用途预留一定面积的空地;
2、设置多条不同流线,



非必要冲突;
培养全民礼让驾驶意识,路权为机动车让非机动车让行人; 道路建设或改造时,尽量预留充足的道路中心

便捷度算法详细
a.配送员配送用时:配送员停放车辆后到返回车辆上的平均用时。
b.配送直线距离:配送员停放车辆位置与外卖放置点间的平均直 线距离。
c.配送员实际路线:配送员停放车辆后行至外卖放置点的实际路 线的平均长度。
d.停车位情况:配送点周围是否有划定停车区域,若无,则 d=0.5,
a. 空间功能混合度:使用混合熵指数, b = ∑- ." / �� / lg �� ,其中n为空间 功能类别数,Pi为不同功能空间i所占的面积比例,其取值在0-1之间,越接 近1,混合程度越大,空间越趋于多样化、均衡。
b. 配送员空间使用密度:5分钟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