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盼迴廊

Page 1

書名:希盼迴廊

總編輯:吳鈺涵

採訪編輯:蔡榮芳、賴玟瑄

李語潔、林翊婷

⽂稿校對:李語潔

封⾯設計:吳鈺涵

封⾯攝影:蔡惟忻

攝影:吳鈺涵、蔡惟忻

蔡榮芳、賴玟瑄

李語潔、林翊婷

⾟薇

視覺主設計:吳鈺涵

特別篇設計:⾟薇

圖畫設計:蔡惟忻

出版年⽉:2023年六⽉

特別感謝:

作家賴舒亞、雲⼭⽔⼆姊/吳麗君、 ⾳樂家吳朝潭與本刊所有協⼒夥伴

攝 吳鈺涵

O
I N T R
01

山海共存之地

為主的三趟⼩旅作為 本刊出在書寫的主容享給讀⼈專 屬於⾦⽯畫的天⼭海共存的秘境

歲⽉的痕跡在載故事的

⽅索只被在⼈發現的⽇常景

⼟所的由們的步讓

我們會⾦⽯⽣活絡產景

們盡⾃⼰的⼼⼒讓⽅重元續屬於

的⽣活溫度 本刊「希廊」願作為拋磚引

⽟ 引更⼈不同形式重索⽯⼭

林找出⾦⽯的可之

亦⾦⽯⼟上的史傳當

⼈對於⼟的希們⼼中回

我們的⼼激發我們對於⾦⽯的度關

淘⾦⼩隊總編輯 吳鈺涵

02 往⾦⽯去看海去⼭去當⼈的 ⽣命裡⼭⼭之間盪去現在的回 去的響現當⼈⼼中的同之 故⾦⽯為廊重展⾦⽯的未 來困境 ⽽⾏幸在作家舒亞⼠在 ⺠宿 ⼭⽔⼩的闆⼆/君⼠⼭ ⼦弟朝潭先⽣我們別⾛訪⾦⽯的 之 試當⼈的步受⼟ ⾛ 讀 度索 ⽅⺠俗
⼼中的願望 ⾛讀知識 讓⽯階引路 35 ------地⽅作家賴舒亞 上⼭下海 對於⽣活的想像 佇⽴⼭海間 步轉迴廊 ------雲⼭⽔⼩築⼆姊/吳麗君 訪談⼈ 陰霾天的曙光 03 05 07 11 17 37 41 51
特別收錄-⾦⽠⽯迎媽祖 傳承百年信仰 真情流露的旅程 逗陣呷飯 扁擔下的礦⼭情義 ------礦⼯⼦弟吳朝潭 旅⾏地圖 73 04 編者紀 57 61 63 70 71 75 攝 吳鈺涵

回得去的地方叫 家鄉

回不去的地方叫 故鄉

而我很慶幸我還能 而我很慶幸我還能

到我的家鄉金瓜 到我的家鄉金瓜

05
    

能回 能回 石 石

訪談⼈:地⽅作家 賴舒亞 攝 ⾟薇 06
01
⽂ 林翊婷 攝 ⾟薇 07
陰霾天的曙光

映⼊眼簾的是斑駁的牆垣、腐鏽的窗欄、雜草叢⽣的空地,當⽇的天氣

陰鬱朦朧,⾬霧像 ⽚薄紗般為整個房屋增添了 些神秘、破碎感。

賴舒亞⽼師詳細的描繪了⼩時候在房舍的⽣活,⽽殘缺破敗的礫⼼⽯牆 也跟隨著⽼師的話語逐漸有了形象、變得⽴體,從前的熱鬧溫馨場景很 難想像築建在眼前這清冷的⽡房之上,⽼師說著說著開始語帶哽咽,鄉 愁的情愫溢於⾔表,對於家鄉繾綣之情是那樣的深刻,⾬⽔打濕後的牆 磚還能曬乾,⽼舊破損的家園卻已成回不去的過往。

若有機會,⽼師想以複合書店的⽅式重建他的舊家園,並且種植 座花 園,擺放以書寫⾦⽠⽯為主的台灣在地⽂學書籍。在咖啡與茶的香氣中, 讓遊客與居⺠在書店欣賞 座花園的同時,也在花園閱讀 座書店, 同

感受與分享這塊⼟地上發⽣的悲歡離合,訴說⽣命中不同時節的⾵景。

在⽼師撰寫《舒旅⾦⽠⽯》時, 缓 慢⾦⽠⽯⺠宿是她的第⼆個家。 缓 慢⺠ 宿的「深⼟地、慢旅⾏、找⾃⼰」這三個元素與⽼師進⾏聚落書寫的理念 不謀⽽合, 樣是不喧嘩,安靜的在這塊⼠地上耕耘,陪伴旅⼈找回真實 的⾃⼰。

08
攝 蔡惟忻

⽼師對於這⽚⼟地最深刻的回憶就是下⾬天,印象中⼩時候總有好幾個⽉的 時間 直在下⾬,即便有空檔也不多。窗外景⾊ 直是霧靄濃厚,⽩茫茫的 ⼀⽚,晚上聽著落⾬聲⼊睡。

⽩天起床,站在屋外,朝不遠處的⼤肚美⼈⼭⽅向望,根本看不⾒⼭的形 體,有時睡醒,甚⾄分不清楚當下究竟是早上或⿈昏。不曉得是否由於這個 緣故,⻑⼤後就算⾝處陽光普照、藍天⽩雲的好⽇,⼼裡仍有 個⾓落,隱 約感覺到霧靄跟⾬⽔,這也算是⼀種甜蜜的負擔吧!

09

⾦⽠⽯⽋缺的不是美麗的⾃然⾵景與⼈⽂歷史,⽽是需要更多真正⽤⼼去愛 這塊⼟地,為其發聲。讓它在被更多看⾒與認識之際,⼜能同時保留與傳承 ⼭城過去的記憶,並著眼於現在的發展與未來的願景。願每個被深愛的⼟地 皆有 個像舒亞⽼師那樣具有啟發性的⼈物存在。

「這個世界不是缺少美,⽽是缺少發現」
10
攝 吳鈺涵
02
⽂ 林翊婷 攝 吳鈺涵 11
⼼中的願望

努 力 想 把 路 找 回

「我心中一直有一個願望,能有一條通往回家的路, 及一條能將過去我所錯失故鄉風景的路找回來的路, 並且是能一直存在的道路,包括沿途的每一道風光。」

《 舒旅金瓜石》

來 ︒ 12 攝 蔡惟忻

若是要⽤ 個字來形容⾦⽠⽯,那便是「靜」,這樣的「靜」不局限於內在抑或表⾯,⽽

是⾦⽠⽯這塊⼟地散發的氛圍,總是能讓⼈靜下⼼來去探索的這⽚寶地。

⽽若是要⽤ 個詞來去形容⾦⽠⽯,那便是「⾦⾊聚落」。

⾦⽠⽯濃厚的歷史或許可以⽤簡單的⾊彩去概括,從過去的⿊⾊到現今的⾦⾊,早期礦坑 裡的礦⼯必須為了三餐溫飽⽽賣命的⼯作,但那種今天進了坑底,就不知道明天在哪裡的 哀愁已經過去,⽼礦⼯已從暗不⾒天⽇的坑底,昂⾸挺胸的⾛上陽光照耀的地表。「從悲 情到希望,現在的⾦⽠⽯對⾦⽠⽯⼈⽽⾔,應該說是 個最適宜起⾶,被更多看⾒的時 刻。」⽼師是這樣說的。

13
⾦⾊慢城

⾦⽠⽯的歷史痕跡從最初只因礦⽯⽽聚的利益關係,演變⾄今⽇眾⼈為了其未來與願景不 約⽽同無私付出的情感聯繫,也算是 ⽚⼟地的成⻑與蛻變。若是祖先們在天有靈,看到 ⼦嗣們在他們打拼出來的沃⼟以另 種形式奮⾾, 定會備感欣慰。

14
攝 蔡榮芳 攝 蔡惟忻
我 們 在 陰 ⾬ 綿 綿 之 時 探 訪 , 也 曾 在 烈 ⽇ 曝 曬 下 遊 覽 , ⾒ 過 了 ⾦ ⽠ ⽯ 千 姿 百 態 的 美 , 更 能 體 會 ⽼ 師 的 語 意 。 15 攝 林翊婷

木質調的氣味。

金瓜石蘊含了山巒的形狀、海水的顏色、
⾦ ⽠ ⽯ ⽅ 天 地 間 , 巍 峨 ⼭ 巒 , 屹 ⽴ 著 ; 陰 鬱 的 天 ⾊ 與 灰 暗 的 海 ⽔ ⾊ 調 若 即 若 離 , 漫 步 林 間 也 能 在 ⽊ 質 調 的 芬 多 精 中 享 受 旅 途 , 如 此 恬 淡 的 旅 程 令 ⼈ 陶 醉 。 16 攝 李語潔
03 讓⽯階引路 17 ⽂ 李語潔 攝 吳鈺涵
讓 石 階 引 路 ︐ 到 意 想 不 到 之 處 18 攝 蔡惟忻

⾦⽠⽯⾞站

在導覽的第 站,就是⾦⽠⽯⾞站這樣富有地標性的地點,陰⾬朦朧卻也不能掩蓋其氣 派的氛圍。⾦⽠⽯⾞站上⽅招牌的五個⿊⾊⼤字之所以看似新穎,即是因爲這在⽼師⼩ 學五年級時翻修過

遍,翻修前字體為紅⾊。

從前的⾦⽠⽯⾞站有兩層樓, 樓⽤於停放客運,當時⾨前時常會有客運停滿的景象, 有的往基隆、有的往台北,因為⾞⼦總是來來往往,台語總稱為公路。⽽⼆樓即是提供 給司機和科⻑⼩姐所使⽤的員⼯宿舍,由於早期的交通並不發達,不像今⽇往返兩地之 間便捷,⽽班次也不多,所以⾞掌與司機需要前 ⽇就先住進宿舍,隔天才能趕上早班 ⾞。

這個⾞站也是居⺠們⼩時候的回憶。⽼師說,幼時都會陪著遠嫁基隆的阿姨往返⾞站, 有時要等上半個⼩時甚⾄更久。這棟⽼舊的建築如今已成為了遊客服務中⼼,他承載了

上 代居⺠與現今遊客、住⼾的不同回憶,也⾒證了⾦⽠⽯不同時期的⾵采。

19
攝 ⾟薇

往⾦⽠⽯⾞站往旁邊⾛去, 就是保存⾮常完善的⽇式宿 舍四連棟,宿舍於1930年前 後興建。當時住著的皆為⽇

治 時 期 的 員 ⼯ 與 他 們 的 眷 屬,⽽第⼆次世界⼤戰後隨 之改建成了台灣⾦屬礦業公 司,其員⼯的家眷也⾃然住 了進去。

⽽這個地⽅不僅是歷史洪流 的⾒證地,古⾊古香的建築 ⾵格更是⼤家喜愛前來朝聖 的緣由。斑駁的暗紅⾊磚牆

襯著素⿊的屋⽡,的確是符 合美學的最佳搭配,⽽蔓延 ⽽上的青苔更訴說了年代的 洗禮。

裡頭的房間肅穆乾淨,皆有客廳、廚房、廁所等,樣樣不缺,完美的融合了 兩個時代的碰撞,既有整⿑劃 的⽇治⾵格,也留著國⺠政府時期的痕跡。

值得 提的是,其中四連棟在整修過程發現其實也被設計為防空洞,其⽊質 結構精良,儘管在⾦⽠⽯的東北⾓,冬⽇惡劣的氣候下依舊保存完善。現在 有部分地區⽤於⾏政,不對外開放,不過⼤多數房間仍歡迎遊客蒞臨駐⾜。

⽇式宿舍四連棟

20
攝 蔡惟忻
攝 蔡惟忻

再順著⽯階往下⾛,經過了承載⾦⽠⽯⼈共同回憶的 五號寮⼩吃。在很⻑ 段時間裡,它是這裡唯 的雜 貨店,不過可惜的是,⽬前處於暫時歇業的狀態。

穿過五號路的柏油路⾯,⼜⾒向下的⽯階,隨⽯階映 ⼊眼簾的是幾塊整⿑堆砌、⾼⾄腰部的磚頭,前⽅圍 成⼀個⼋邊形,後⽅則有幾個矩形,幾根⽀架貼著⼋ 邊形⽽⽴,以撐起上⾯放置的透明斜板。

試著想像 下,將地基留存的磚頭往上 堆砌成七⾯牆,靠⽯階的地⽅為⼊⼝, 上⽅覆蓋的是幾⽚三⾓形的斜屋頂,最 後為建築加幾⾯⼤窗,⼋⾓亭的原貌就 在腦中有了雛形。現在再將建築內部加 上磁磚、 ⾯鏡⼦、三張座椅及厚實的 檜⽊⼯作檯,這就是⽼⾦⽠⽯⼈熟悉的 「剃頭店」。

舒亞⽼師告訴我們,她⼩時候還曾和阿 公去剪過頭髮,但當時總坐不住,覺得 有些無聊與不耐煩,因為等待時間總是 很漫⻑。

21
攝賴玟瑄

再看一眼悲情城市取景地 -古早理髮廳

22 攝 ⾟薇

⾃帶年份的建材,⼗三溝⾯磚

⼗三⾯溝磚是舒亞⽼師在離開⼋⾓亭前,提醒我們可 以特別去注意的,磚上有 條條規則整⿑的縱向溝, 中間是⼗⼆個完整的,磚左右邊各算半個溝,加起來 就是⼗三溝,其名稱也由此⽽來。此建材的特⾊是以 不裁切便可置於轉⾓處,也是1920年代流⾏的材料。

除了⼋⾓亭,⼗三⾯溝磚也能在⿈⾦博 物館的煉⾦樓外牆找到蹤跡,⽽離開了

⾦⽠⽯,也能在 些⽇治時期的建築中 發現。像於1928年成⽴臺北帝國⼤學, 也就是現在的台⼤,1932年開幕的台南 林百貨也是其⼀。下次若看⾒有⼗三⾯ 溝磚⽼建築,就可以⼤概推測其年代。

如今的⼋⾓亭作為 處休憩空間, 有空的話可以來⾛⾛,並數數磚上 是否真的都有⼗三溝,或是重溫完 電影悲情城市來⾦⽠⽯尋找場景也 是不錯的選擇。不過仍然冀望有天 我們⾛到這時能⾒到的是真正被修 復、還原的「剃頭店」。

23

⾦⽠⽯≠九份

鄭重的⾃我介紹 ⾦⽠⽯

說起悲情城市,⼤家或許都會直覺聯想到九份 的⽼街。但值得 提的是,事實上電影中有三 分之⼆的取景都在⾦⽠⽯,連電影的⾸映都選 在中⼭堂,就是現在時⾬中學座落的位置,為 的是感謝當地居⺠的協助。

但⼤家對⾦⽠⽯的不了解,卻常是當地⼈的困 擾。曾經有當地的⾥⻑,就為了這樣的情形和 他⼈發⽣爭執,不平於明明電影拍的就是腳下 的⼟地,為什麼所有的功勞、⽬光都歸於九 份,到頭來⾦⽠⽯卻被誤解為九份的⼀個區 域。

其實他們所想要的 直都不算複雜,就是外⼈ 能真正的認識⾦⽠⽯,⽽不是每次提到就成為 「九份旁邊那個地⽅」。希望⼈們欣賞到在地 的歷史⼈⽂及⾃然⾵貌,這也是賴舒亞⽼師及 在這塊⼟地耕耘的⼤家⼀直努⼒想達成的。

24
攝 ⾟薇

銅加⼯廠(時⾬中學)

25
攝 蔡惟忻 攝 蔡惟忻

操場的視野很好,遠望就能⾒群 ⼭,以及遠處 座⼩⽊屋,那是⾳ 樂家林垂⽴⽼師在⾦⽠⽯的家。林 垂⽴⽼師不是本地⼈,卻在 次偶 然下來到了這裡,愛上了這⽚⼟地 後在此⽣根,由他創作、蔡⼩虎演 唱的歌曲春夏秋冬,MV取景地就在 當地的無⽿茶壺⼭。

成功轉⾏的加⼯廠

時⾬中學的操場,左⽅地基為 ⻑⽅形,兩⽚綠⾊斜屋頂的, 是從前的銅加⼯廠。銅製品就 是在此加⼯製造的,像是現已 很少⾒的貨幣五⾓。但隨著礦 業公司結束多年,現在此建築 內早已不加⼯銅製品,⽽是改 為時⾬中學的室內體育館。

26
攝 吳鈺涵 無⽿茶壺⼭ 攝 吳鈺涵

黑 色 山 城 的 燦 爛 往 昔 ?

⾛進⼭城,不難發現這裡的建築好像跟市區有些不⼀樣, 屋頂像有約好 般,全漆成⿊⾊了。

27
攝 蔡惟忻

再細看就會發現其實這 整⽚的漆⿊⽤的並不是油漆,在這樣的屋頂上隱約 可⾒深淺不同的矩形⾊塊,上⾯佈滿粗糙的突起,表⾯如空氣中⽔氣遇冷凝 結於杯⾝。

礦坑都能去,修個屋頂有什麼難

其實這是⼀種叫油⽑氈的材料,油⽑ 氈的材料為紙漿與柏油,將兩者加壓

成 薄⽚。將矩形薄⽚排⾄屋頂上, 再刷上柏油與瀝青,就成了早年⾦⽠ ⽯常⾒的建築⼯法,也是當地的特⾊ ⽂化。

⾦⽠⽯多⾬,油⽑氈屋頂有防⽔及防 ⾵的功能,且易於施⼯保養,正好符 合居⺠的需求,於是便有了這樣 番 景緻。因強⾵的吹拂、⾬⽔的沖刷, 使柏⽯必須定期的補強,通常間隔會 落在半年左右。居⺠拿著⼀桶柏油與 ⼯具站上屋頂,便可開始這項例⾏的 ⼯程。

是記憶中的味道啊!

⾛讀過程中賴⽼師分享了⼩時候對 油⽑氈屋頂的回憶。家裡的柏油是 由阿公負責補強,每次補強完⽼師 總喜歡湊近去吸新柏油的氣味,覺 得這對她⽽⾔這是 個療愈的過

程。⻑⼤後常有⼈會驚訝於這個喜 好,她補充道,他們並不知道那是 因為我⼩時候常常吸。

28 攝 蔡榮芳
29 隨
攝 吳鈺涵
風 掀
才 是 真 實

放眼望去,怎麼有⼀處特別不同。

半邊仍是⿊⾊的油⽑氈,卻多了幾條 看似翻起、捲起的⾦⾊裝飾,占了另 外半⾯的屋頂。

其實這是⿈仲⾠藝術家的作品, 名為《掀開/背後/⾦與暗》

位於祈堂⽼街的⺠宅之上,以被颱⾵ 掀起的屋頂為意象,⾦與⿊的配⾊為 對⽐,引領觀看者 同思考,我們能

否看到在閃著華麗⾊澤的⿈⾦背後, 礦⼯們真正的的⾟勞與恐懼,以及⿊ ⾊聚落⼭城正⾯臨的問題。

30
攝 吳鈺涵
31 誰 說 新 舊 不 能 並 存 。 攝 李語潔

隨著時間和加了幾分灰暗的天空, ⾏⼈的背包、⾐服都逐漸被⾬⽔浸濕, 才發現原來不只晴⾬天能有截然不同的驚喜。

⾬勢的⼤⼩也會為觀賞帶來⼤相徑庭的意境,細⾬時悠然⾃在,⾬⽔和薄霧 就如同這靜謐⼭間的點綴。

聽著⼤滴⾬⽔落在⽯階與傘⾯的聲響,有種滄桑之感。⾛在⼭間會頓時恍 惚,現在的⾃⼰到底⾝處何時、何地?看著眼前景⾊,想像數百年這裡會是 何種光景?

此⾏的最後 個景點三層橋,舒亞⽼師在橋旁的步道停了下來,於⾬中向我 們解說了這座橋的歷史,原來這三層橋的三層分別建於不同的年代。

32
三層橋 攝 蔡惟忻

晴朗 位三層橋下

時間最早的是清代所建的⽯橋,供 先⼈⾏⾛,位於下層,在橋的兩旁 及下⽅⻑滿了植物及雜草,若不定 期修剪,很容易就淹沒於植物叢 中。

⽇治時期則是為了礦業發展興建了 位於上層的⽔圳橋,主要功能就是 從⼭上引⼤量的⽔,供採礦和煉銅 使⽤。

最後是國⺠政府所建的⽔泥橋,位 於前兩座橋的中間,也是現在供⼈ ⾏⾛的道路。

現 在 所 ⾒ 的 ⽔ 圳 橋 已 是 斷 橋,下⽅由鋼筋⽀撐,避免 坍塌和損壞。但在當時這座 寬只有五⼗釐⽶的橋樑,卻 成了居⺠貪圖⽅便的選擇, 雖然較清代的⽯橋⽅便,卻 ⼗分危險。

33

注意:不要試圖⾛上⽅的⽔圳橋,或在⽔圳橋上拍照,橋體結構脆弱,

不⼩⼼就會造成建築損害,且容易造成遊客受傷。

︒ 34 攝 李語潔
瓜 石 無 聲 的 見 證

雲⼭⽔⼩築

不同於 般⺠宿,儘管 經歷時代變遷依舊保持 獨樹 幟的度假⾵格。

⽩⼿起家的⼆姐,選擇 在隱匿於⽯階旁的⼩巷 開⼀間-雲⼭⽔⼩築⺠

宿,⾃⺠國84年創⽴以 來⾄今已將近三⼗年。

圖左⾄右為淘⾦⼩隊成員:蔡榮芳、蔡惟忻、李語潔、賴玟瑄、吳鈺涵 圖左下:⼆姊

35

忠於金瓜石 忠於金瓜石 忠於金瓜石

忠於自己 忠於自己 忠於自己
攝 ⼆姊 36
訪談⼈:雲⼭⽔⼩築⼆姊/吳麗君
01 對於⽣活的想像 ⽂ 蔡榮芳 攝 ⼆姊 37

麼 開 民 宿

對⼆姐來說,這是最簡單且單純,能夠直接為孕育她成⻑的⾦⽠⽯所做的回饋。

⼆姊曾因婚嫁到台南,也曾短暫地居住台北,兜兜轉轉還是回到⾦⽠⽯的懷抱, 沒有什麼特別的理由,就是想好好過⽇⼦。⾦⽠⽯環境⾃然,坐在陽台發呆,迎 ⾯吹著徐徐微⾵、看著那碧空如洗般的天空、聞著那清新不受到汙染的空氣、聽 著那在樹枝上你 ⾔我 語的⿃鳴聲,都是⾃然⽣活最好的註解。

原來美好的事物就在⾃⼰⾝邊

從⼆姐開業以來,爸爸媽媽也都會幫忙,像是⽤⾃家種的⼭藥、地⽠葉等來作為在地 ⾷材供⺠宿客⼈品嘗。⽽⺠宿現今主要也交給⼆代打理,雖說經營⽅式略有不同,但 唯 不變的是,想將⾦⽠⽯的美帶給更多⼈知道。

因為⾦⽠⽯不缺乏美,⽽是缺乏發現、缺乏 雙能夠發現美的眼睛,這正是⽣活在快 步調裡的⼈們所缺乏的,他們正在遺忘周遭事物的美好。

38
?
攝 李語潔
生 活 該 有 的 樣 子 ? 39 攝 吳鈺涵

讓愉悅回歸純粹。

40 攝 吳鈺涵
02 佇⽴⼭海間 ⽂ 蔡榮芳 攝 ⼆姊 41

⾛過三層橋後段,沿著東北⾓海⼝延伸 出的北34線步⾏,隨即就會看到「北34 2」的路標,該處的⼭壁⼩徑即是⽔圳 尾步道的⼊⼝,步⼊隱密的⼭間⼩路, ⾛在 段段不連貫的TR紅磚上,跟著⼆

勝⼀⾛⼀在⼭⽔意之間 ⼭⽔⺠宿闆⼆⾦⽯居⺠們 同推動度之旅已20年 於天朗的春⽇午幸到⼆我們的在嚮⼤家⾛⼀推 的「險」路線 專屬於⾦⽯的秘境 建議: ⻑袖⻑褲⼒不錯的動鞋盡量不在東吹拂或天訪 上⾏囊步⾛
42 別 懷 疑 請 往 上 ⾛ ! 攝 吳鈺涵 攝 ⼆姊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43
44 於上步 剛 開之回頭 看 可⾒ 到 ⼆位於 九旁的私⼈住 從基隆 ⼭ 九跟 九 引⽔⾄⽔湳洞廠 ⾦的洗⾦⽤⽔圳 去 兩 九都在淘沙 ⾦ 因⼆開玩 可是坐擁⾦⼭! 攝 吳鈺涵

波光粼粼,閃耀⾦⿈⽔光-⾦⽔公路

繼續沿著⽺腸⼩徑漫步,漸漸地就會看到連接⾦⽠⽯與⽔湳洞的⾦⽔公路,以及迂迴蜿 蜒公路尾端的特殊景觀陰陽海。

陰陽海含有⼤量的⾦沙,⿈鐵礦特別多,⽽其氧化產⽣的氫氧化鐵漂浮在海⾯上,⼤概 有10公分到1⽶左右的厚度,有如⽣鏽般由淺⿈⾄深⿈再到褐⾊和最後的⿊⾊,所以當 陽光 照的時候,我們才可以看到那個⿈⾊的海。但其實從整體來看,這整⽚美麗的⼭ 光⽔⾊就是所謂的⿈⾦海岸。

45
吳鈺涵

攝 吳鈺涵

⿈⾦瀑布

多⾬的⽔⾦九地區,讓礦⽯所含的「硫化鐵礦物」隨著⾬⽔融⼊地層中再 匯流⽽出,瀑布流⽔湍急地流經岩⽯,氧化的鐵鏽隨即沉澱,將溪畔岩⽯ 皆染為⾦⿈的顏⾊,⿈⾦瀑布因此得名。

與陰陽海相同,這兩者聞名世界的景緻皆是⼤⾃然的⿁斧神⼯。

46

注意: 步⼊樹林,由於泥⼟路⾯易 滑,⾛起路來會更為費⼒, 也須多加⼩⼼。

建議: ⾯向⼭壁壓低重⼼側著⾛, 並扶著⼭壁上較為堅韌的樹 枝、⽯頭等,會更安全。

希望⼤家別忘了在站穩腳步 後,適時地轉⾝看看⼭壁另 側的景⾊。否則就會錯過 由王童導演所拍攝、細膩刻 劃⽇治時期台灣⼈遭遇的電 影⟪無⾔的⼭丘⟫的拍攝地, 以及前⽂有簡單提到的⽔湳 洞選煉廠,也就是所謂的⼗ 三層遺址。

47
攝 ⼆姊 攝 ⼆姊 攝 ⼆姊

⽔湳洞選煉廠,如今的⼗三層遺址,興建於1933年,是⽇治時期⽔⾦九地區最⼤的選 煉廠,為當時選煉礦產、貴⾦屬的重要設施,然⽽在⾦⽠⽯等地停⽌淘⾦後,就沒有 再修繕、管理,現在成為了⼭巒中荒廢的神秘宮殿。

離開欣賞選煉場遺址之地,來到⽔圳尾步道的尾端,可以看到遠⽅本⼭六坑的⽇造紅磚 坑⼝。根據⼆姊的描述,六坑內有⼀個可以停⾶機⼤⼩的彈藥庫,早期有陣⼦臺灣銀⾏ 沒有印鈔票的地⽅,就因安全考量選擇在這個⼭洞裡印鈔。在⽔圳尾步道結束後,緊接 著就是六坑斜坡索道。

48
攝 蔡榮芳

⾦⽠⽯還有在挖⾦礦的時候,是從最⾼的⼭開始挖,當時 ⽇本⼈在⼭跟⼭之間就⽤ 個個漏⽃狀的流籠載運礦⼟, 是不可能給⼈搭乘的。⽽斜坡索道的纜⾞則是從⽔湳洞⿈ ⾦海岸的⽕⾞,將⼈與礦⽯等物從無極索道載到六坑以及 六坑索道。再往上會有礦⾞道和輕便⾞道, 路抵達九 份、⾦⼭、萬⾥,在本⼭五坑後⾯ 樣有斜坡索道跟纜⾞ 道,也可以翻⼭越嶺到牡丹、猴硐、瑞芳等地。

49
攝 吳鈺涵

斜坡索道是雙向的, 個上 個下,由索道尾端的天⾞間運轉室控制,拉鈴鐺通知對⽅ 來⾞,並於索道中段等待交替,在⾛過索道的路程中依然可以看到分岔的軌道遺跡。

攝於⾦⽠⽯布告欄

斜坡索道

⺠國60年代鄭春⼭拍攝⾦⽠⽯鑛區架空索道 照⽚來源:典藏新北學

流籠-⾦⽠⽯舊時交通⼯具之

50
攝 ⼆姊
03 步轉迴廊 ⽂ 蔡榮芳 攝 吳鈺涵 51
52
步轉迴廊,願盼光芒
攝 吳鈺涵

⾛完兩趟在地⼈推薦的旅遊路線,我們發 現了⾦⽠⽯「悠緩」的美好,不論是在雲 霧繚繞的浪漫⾬天,抑或是在陽光普照的 晴朗⽇⼦,都有它值得深⼊了解的光彩。

然⽽我們發現到,這樣值得探訪的路線居 然鮮為⼈知,真⼼地為此感到惋惜,並希 望能讓⾦⽠⽯這個有著豐富⼈⽂、⾃然資 產的地⽅被更多⼈看⾒。

當地⼈對於⾦⽠⽯的觀光發展,想法很 純粹,希望能灌輸⼤家,旅遊要漫遊, ⽽⾮⾛⾺看花,匆忙地以拍照打卡結束 旅程。在地嚮導極⼒推動深度之旅,希 望能讓旅客放鬆⼼情感受⾦⽠⽯的美, 認識⾦⽠⽯、喜歡⾦⽠⽯,帶著愉悅的 ⼼情再次⼆訪、三訪。

從勸濟堂停⾞場旁天⾞間到六坑,並延續到⽔湳洞停⾞場,是在地⼈們積極想開發的 ⾦⽠⽯漫遊路線。

53

該段路徑的修復重點即是斜坡索道,也就是昔⽇礦⼭運輸物資與⼈⼒的交 通路線,和居⺠們原先⽣活的交通⽅式。原本的鐵軌路徑都還在,只要把 主要幹線規劃好,恢復交通即可,希望能因此讓對⾦⽠⽯有興趣、喜歡⾦

⽠⽯的旅客來訪時較不會受到阻礙。恢復後,若能讓耆⽼⾛在⼩時候⾛過 的道路上,對⼤家⽽⾔也都是很感動的事。

然⽽,發包⼯程後因為政治體系問題沒能重建成功。⼭不轉路轉,居⺠⾃

⾏鋤草整路,極⼒展現原有路跡,希望⾄少先建個簡易步道給遊客及當地 居⺠⾏⾛,也盼未來有⼀天能順利恢復纜⾞與斜坡索道,讓美麗的雲霧⼭ 城⾦⽠⽯能被更多⼈看到,畢竟光是「⾦⽠⽯」三個字就⾮常可愛了。

54
攝 ⼆姊
55
56 攝 ⼆姊

與神同遊

一覽金瓜石的生態與信仰

每年農曆3月23日媽祖誕辰,新北市金瓜石將會舉辦一場聲勢浩大的遶境慶典,從勸濟堂出發,經過 黃金博物館,再進入金瓜石大大小小的巷弄,一路上充滿人煙、好不熱鬧。 隨著科技發達、時代的改變,越來越多人不了解台灣傳統的民俗信仰,令人感到惋惜,因此我們有 必要邀請更多青年注入,一同沉浸於傳統民俗的魅力。

57

迎媽祖

58 文 賴玟瑄 攝 吳鈺涵
攝 賴玟瑄
59
攝 吳鈺涵

王牌導覽員 吳朝潭老師

老師是一名礦山樂手,許多樂器都是無師自通,與藝術家王佳蘭賢伉儷的住家,位於山尖路一 一七號的幸福空間,大門上有行走在軌道上的五分車、門前會有黝黑的礦工圖案。兩位希望從自身 做起,將家變成講述地方故事的空間、將在金瓜石生活的記憶分享給遊客,透過老家傳遞幸福的理 念,金瓜石的幸福必須靠我們去發現。

金瓜石最帥的男人

60 攝
蔡榮芳

「扁擔下的礦山情義」

阿西大哥

堅持自己的信念

阿西大哥,是一位值得欽佩的耆老。

第一年舉辦媽祖遶境時,在沒有任何人跟阿西大哥輪流挑點心擔仔 時,阿西大哥沒有任何的怨言或是覺得辛苦,而是選擇獨自一人扛著扁 擔走完將近五個小時的路程,這真的是一件相當不容易的事。

攝 蔡惟忻 61
「以前陣 頭的最尾巴,都會有一個點 心 擔 仔 , 但 是 後 來 就 越 來 越 少 人 做 這 個 了 , 因 為 現 在的人都會在自家門前放桌 子,提供一些點心。」 在逐漸式微的傳統習俗 之 下 , 仍 有 一 位 阿 西 大 哥 願 意 將 這 份 精 神 繼 續 傳 承 下 去 , 並 將 這 份 魅 力 傳 給 更多的青年。 攝 蔡惟忻 62
「扛在肩上的不僅僅是扁擔,而是傳承」 阿西大哥說:
攝 辛薇 63

山城迓媽祖 傳承百年信仰

攝 林翊婷

金瓜石礦業發展興盛,聚集了很多礦工,為了祈求保境安民,礦 工們聚集起來請一尊媽祖並扛回金瓜石,因扛轎的過程十分艱辛只能 憑藉人力,不像現在有輪子可以方便在公路上行徑,因此不僅僅是 「扛」轎更是「大家有事一起扛」,凝聚團結的心。

64

鑽轎腳

傳統民俗編織的慶典

攝 辛薇 65

在這天,會看到許多傳統民俗,像是:大仙尪仔、八家將、鍾 馗、鬥牛陣、蚌殼精等。其中「鑽轎腳」,是 台灣民俗信仰中常見的儀式,此儀式根據信徒 說是: 「信徒跪趴在地上,讓神轎經過自己 的上方,藉此得到神明保佑同時 也會帶來好運。」

然而,也有一些注意事項, 例如:帽子要拿掉、如果身體允許的話要跪著 最重要的是,金瓜石的是「六頂轎」,所以不要想說 已經有一轎經過就起來,要等所有的轎都過了之後才 能起身,同時也不要忘記回禮,雙手合十放在胸前。

66
攝辛薇
67

絡繹不絕的人潮伴隨著鏗鏘有力的敲鑼聲,在 場中央表演的是身穿鮮豔表演服裝的舞龍舞獅。

舞獅有如蛟龍出海般,穿梭前進,少看一眼都是自 己的損失。

68
攝 吳鈺涵

真情流露的旅程

遶境的途中,會看到居民們不辭辛勞且奮力地將笨重的神轎 肩上穿過一道又一道的陡坡,

到居民們手持香柱臉上是莊嚴而虔誠地在內心裡祈禱, 到大自然肆意地在金瓜石留下鬼斧神工的畫作,

到先前日治時期傳承下來的礦工文化和資產,

到大家都在為了金瓜石這片土地而付出的那份真心。

繞境的過程中,最令人難忘的大概是三層水圳的部份,在到 前的路,山遙水遠,滿是陡峭的階梯,據王牌導覽員吳朝潭

老師說:「在整個聚落,這個階梯最精華的地方是在 圳之前,那裡的路非常窄,我們的神將要穿越後才會抵達 圳,是一個很美麗的奇景。這一趟,一定要把這個拍下 個紀念,這趟就不白來了!」

除了能一覽無遺金瓜石那美不勝收的風景,還能發現 最美的風景「人」。因為,看到笑容可掬的居民,讓我的 跟著高興起來,一點也不覺得累。此外,當地居民們還 腰包,準備水果、餅乾、冰飲和結緣品等,提供給民眾 金瓜石真是「可愛」的地方。

70 攝 吳鈺涵 再 微 小 的 也 都 會 被 我 們 寧 記 ﹂ ﹁ 沿 途 走 過 的 風 景 ,

逗陣呷飯

早期金瓜石的人們在迓媽 祖結束後,就會在空地上辦桌 請客人吃,大家左鄰右舍互相 幫忙,從來沒有請過外面的來 辦,但也就是因為大家互助的 關係,所以當地居民都很注重 這個迎神賽會的時節。對整個 金瓜石來講,這個是一種感情 的凝聚。

71
攝 李語潔

在城市生活的人們,鮮少有機會

能夠體驗到「辦桌」的文化。對於辦 桌是未知的、是好奇的,而那天的中 餐打破了我的想像,原來吃飯也不一

定是要在餐廳裡,只要有一塊地、 一頂遮雨棚、幾張桌子和椅子,就 能夠吃飯。而那天中餐,似乎是我 吃過最好吃的中餐,我想那是因為一 群人一起吃的關係或是現場熱鬧的氛 圍影響了用餐的感覺。

72
攝 李語潔
73
74

編者紀

淘金小隊成員表

喜歡挑戰自我,所以經常累得半死,自詡城市 漫遊者,喜歡一個人旅行、觀察路人、常駐在 博物館胡思亂想。

蔡惟忻/Ariel

現為東吳大學社會系學生,養了一隻貓咪,喜歡 畫畫、聽音樂、看電影,不過更喜歡跟貓咪在午 後睡覺。

辛薇

僅僅是熱愛自由的女子,嚮往成為劇場人的不 普通大學生,我知道我不適合排版工作:(

75
吳鈺涵/Hayley

林翊婷

喜歡吃東西和耍廢的人,有三隻可愛的貓, 最近一直想找好看的美劇。

嗨,我是語潔,就讀社會學系,最近寫文章 時常冒出幾個社會學常用的名詞,正盡力不

把抒情文寫成社會分析。看似正經,其實只 是笑點太奇怪!

賴玟瑄

Hi!我是瑄,最近家裡多了一位新成員,名 叫老大的黑柴,讓原本沒在運動的我,每天 都多了晨跑跟飯後運動。

正在努力學習開源節流,學習進度大約20%。

與其他小夥伴不同,無法與貓狗相處,大象才 是世界上最可愛的動物,北極熊排名第二。但

說實話,一整天吹著舒服的冷氣產生的靈感永 遠是最棒的!

76
李語潔
蔡榮芳
2023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