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Russian Weekly:勝利俄羅斯(上)

Page 1

※第三十三週(01.05.15~10.05.15) 勝利日,是俄羅斯最重要、最盛大的節日。從五月一日的國際勞動節開始, 俄羅斯開始了超過一個禮拜的五月長假,把勝利的氣氛透過層層堆積,最後在勝 利日這天達到最高點。在勞動節這天,有許多勞工聯盟會上街遊行,在俄國各大 城市進行活動。蘇聯解體前,由於工農階級是社會主流,因此勞動節是一個全國 性的節日,慶祝活動也非常盛大。共產黨人與共青團會在紅場舉行大遊行,並把 馬克思與列寧的巨幅肖像帶進紅場,向勞動聯盟的發起人致敬,勞工遊行的口號 是「Мир, Труд, Май!」 (世界!勞動!五月!) 。除此之外,蘇聯政府在這天會頒 發勞動英雄勳章,表揚國內的傑出勞動者。今日的俄羅斯雖然已經轉型為資本主 義國家,但是國內對勞工階層仍然十分重視,即使現在已經很難再出現蘇聯時期 的慶祝盛況,不過每年的這一天依舊是個重要的節日。

在勞動節的下午,我搭上了開往南方的臥舖火車,前往史達林格勒戰役的發 生地──伏爾加格勒(Волгоград) 。這是我第一次在俄國搭乘包廂式的火車,雖 然價錢比開放式的車廂貴上許多,但是這次的經驗一點也沒有讓我失望。除了車 內的環境明亮、床鋪也比開放式車廂乾淨許多,車上還有提供點心餐盒與晚餐。 在長達十九個小時的車程後,我終於抵達了距離莫斯科接近一千公里的伏爾加格 勒。這個城市曾經是廢墟,但是現在的伏爾加格勒已經成功地振作起來,成為俄 羅斯伏爾加河下游地區的重要城市之一。這個城市在十六世紀末建城,原名叫察 里津(Царицын) ,這是個來自韃靼語的名 字。俄羅斯帝國時期,位在水運樞紐的察 里津曾經是伏爾加河下游木材與石油的主 要集散地。至於史達林格勒的名稱由來, 則是因為史達林曾在擔任北高加索軍事委 員會主席時,在這個地方率領蘇俄紅軍擊 退白軍,因此察里津在 1925 年改名為史達 林格勒(Сталинград),用來表彰史達林的戰功。赫魯雪夫上來後積極推行「反 史達林崇拜」政策,因此這個城市在 1961 年再度更名為伏爾加格勒。在俄羅斯 的六個偉大衛國戰爭紀念日時,史達林格勒這個名稱將會正式地被使用,因此這 個英雄城市有兩個官方的名稱。 - 137 -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希特勒的納粹德軍發動巴巴羅薩行動,戰領了蘇聯西 部的許多加盟共和國,讓蘇聯紅軍節節敗退。1942 年的德軍沿著頓河(Дон)前 進,並且派兵進入高加索地區,除了要獲得高加索地區的石油,也要試著阻斷蘇 聯紅軍的補給。中亞地區有油田、糧食、棉花...等戰備物資,是蘇聯紅軍主要的 補給來源之一,而這些物資主要是透過伏爾加河運往前線。希特勒在這年的春天 進攻莫斯科失利,雖然他很想在最短時間內捲土重來,但是想要擊敗兵力和資源 都優於自己好幾倍的蘇聯,漫無目的的狂轟猛炸絕對不是辦法。為了要孤立銅牆 鐵壁般的莫斯科,希特勒選擇先切斷來自南邊的蘇聯後勤補給線,也就是伏爾加 河流域。當時的納粹德軍已經攻陷了現在的烏東地區,因此史達林格勒已經沒有 任何屏障,對進攻方來說非常有利。在納粹德國的「藍色行動」順利推行後,蘇 聯已經沒有退路,因此守住史達林格勒就顯得非常重要。在戰爭的一開始,軸心 國聯軍總共派出了十七萬人進攻史達林格勒,而防守史達林格勒的蘇聯紅軍卻只 有九萬多人。懸殊的兵力與氣勢差距,讓蘇聯不得不先讓數十萬的老弱婦孺撤退 到伏爾加河東岸,並且讓城市的糧食能完全給軍隊使用。 蘇軍由崔可夫(В.И. Чуйков)將軍率領的第 62 集團軍為主,加上許多由史 達林從其他地方派來的援軍,對納粹德軍的猛烈攻勢進行防禦。數千噸的炸彈進 入了這個城市,讓史達林格勒變成了一個充滿廢墟的地方,也把蘇聯海軍在伏爾 加河上的船艦炸沉。陸海空的三重失敗,並沒有讓堅強的紅軍與蘇聯人民放棄勝 利的希望。在激烈的巷戰中,這個城市有超過八成的建築物面目全非,原本綠草 如茵的城市充滿了瓦礫與屍體。與此同時,史達林從莫斯科發佈了命令,要求所 有指揮官不得撤退,並且給前線士兵帶來了「史達林格勒後面已經沒有土地」的 精神口號。混亂的巷戰有效地減少了德軍的空中轟炸,讓蘇聯的後勤補給有很大 的喘息空間,但是這個城市只會變得更加滿目瘡痍。許多城市內的重要據點,像 是火車站、公家機關、工廠,都經過了非常多次的易手,顯示出當時兩軍的優勢 都不明顯,沒有一方可以穩定控制住局勢。蘇聯的援軍在伏爾加河對岸佈署了許 多重型武器,這些裝備讓德軍寸步難行的坦克成為攻擊目標,也有效地減緩德軍 的推進速度。有名的蘇聯狙擊手柴契夫(В.Г. Зайцев)就是在巷戰期間射殺了數 百名德軍士兵,他也因此成為蘇聯的戰爭英雄與傳奇人物,並且成為好萊塢電影 「大敵當前」(Enemy at the Gates)的故事主角。 蘇聯在寒冷的十一月發動了天王星行動(Операция Уран) ,以攻擊軸心國北 翼的非德國軍隊為目標,並且要讓德軍過度延伸的戰線付出代價。為了守住來自 中亞地區的後勤補給,不讓納粹德軍從伏爾加河向上包圍莫斯科,四次獲得「蘇 聯英雄」榮譽的朱可夫將軍前進史達林格勒,親自督導前線的軍隊作戰。蘇聯紅 軍開始發動反攻後,希特勒讓德軍指揮官保盧斯晉升為陸軍元帥,目的是要讓德 軍在史達林格勒誓死奮戰,因為歷史上從來沒有德軍元帥投降過。有趣的是,保 盧斯在收到人事命令前,就已經率領德軍向蘇聯紅軍投降,對希特勒與納粹德軍 來說,這絕對是個天大的諷刺與羞恥。在幾乎被殲滅的第六軍團投降後,希特勒 派到高加索地區的軍隊,也因為他錯誤的戰略與調度而成為俘虜。 - 138 -


史達林格勒戰役的勝利,使第二次世界大戰出現了轉折,也改變了世界的歷 史。希特勒原本可以繞過這個地方,直取高加索與巴庫的油田,但他選擇繼續向 東前進,終於在最後自食惡果。持續了 199 天的史達林格勒戰役,不僅讓許多部 隊全軍覆沒,也讓很多家庭支離破碎。蘇聯 紅軍在這場戰役中有將近五十萬人死亡,另 外還有超過六十萬人受傷或被俘,傷亡人數 合計超過一百萬。納粹德軍則有七十五萬人 傷亡,並且有將近十萬人成為俘虜,超過八 十萬人因為戰爭而承受了不幸的後果。一場 戰爭絕對不會只有士兵會傷亡,手無寸鐵的 當地居民們才是戰爭的最大受害者。這場戰 役的確切死亡數字已經無法估計,因為史達林格勒在戰後變成了一座大廢墟,就 算躲過了砲火的轟炸,當地居民可能也無法熬過飢餓與寒冷的冬天。這場戰役是 人類歷史上最多人參與的戰役,總參戰人數超過三百五十萬。投入這麼多兵力的 原因,主要是因為蘇聯不斷調兵遣將,把各地的兵力投入這場戰役。比起列寧格 勒圍城戰,史達林格勒戰役帶給俄國人的光榮感更加強烈,因為有數百萬人勇敢 地奉獻自己的生命,用他們的身體抵擋德軍的猛烈進攻。 在伏爾加格勒火車站前,有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噴泉,在噴泉的外圍有六個 小孩子,在他們中央的則是一隻鱷魚。這個名為「Детский хоровод」的噴泉因 為一張戰地攝影作品而有名,因為他在戰爭中 並沒有受到攻擊,加上歡樂輕鬆的雕刻主題, 與旁邊的廢墟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這個噴泉在 戰後因為城市的重建而被拆除,直到史達林格 勒戰役 71 週年(2013 年)時,噴泉才在火車 站前面被重建,並且由俄羅斯總統普京揭幕。 我抵達伏爾加格勒的時候,距離勝利日已經不 到一個禮拜,因此在市中心的世界大街(улица Мира)上,可以看到正在搭建 的閱兵台。雖然閱兵台還沒完工,但是該有的標語與宣傳都已經就位,甚至連公 車上都貼了勝利日的廣告貼紙,讓整個城市都充滿了勝利日的光榮氣氛。和很多 俄國城市一樣,列寧街在哪裡,那個城市的市中心就在哪裡。在伏爾加格勒的列 寧大道兩旁,分別有紀念內戰以及偉大衛國戰爭的戰士廣場(Площадь Павших борцов) ,以及英雄大街(аллея героев) 。這裡是伏爾加格勒最熱鬧的地方,咖 啡廳、餐廳、超市都聚集在這裡,英雄大街 的中間是行人徒步區,晚上會有許多小販和 街頭藝人。英雄大街上有紀念史達林格勒戰 役的地方,刻在六根柱子上的名字都是當時 領導士兵作戰的各級指揮官,另外也有蘇聯 勳章的雕刻,代表這些蘇聯戰士的榮耀。 - 139 -


伏爾加格勒沒有地鐵,但是有和地鐵站 相似度非常高的地下月台。像是列寧廣場與 共青團(英雄街)這兩個車站,有和莫斯科 地鐵相似的地下道,並且也有賣票的櫃台, 和一般的地鐵站沒什麼兩樣。然而,當「列 車」進站後,感覺上就是差了一點什麼。伏 爾加格勒的有軌電車很特殊,地上和地下的 行駛速度相差非常大,當電車在隧道裡面的時候,就和搭乘莫斯科地鐵沒什麼差 別,只有車廂內部長得不一樣。不過,當電車駛出隧道,進入和馬路平行的專用 軌道時,又會變成緩慢前進的普通電車。伏爾加格 勒的快速電車系統目前共有 22 個停靠站,總長度約 17 公尺,目前有兩條路線,不過大部份的停靠站是 重複的。伏爾加格勒的電車票價是 15 盧布,甚至不 到莫斯科的一半,而且主要的景點都有抵達,是個 便宜又方便的代步選擇。 位於北高加索地區的伏爾加格勒,與高加索山另一邊的中亞地區有很密切的 關係。在距離市中心不遠的地方,有一個「文化與休憩公園」,從快速電車下車 後,經過 Европа 購物中心就可以抵達。這個公園是為了紀念伏爾加格勒與亞塞 拜然首都巴庫的友好關係而建立,在公園裡面還有巴庫的世界遺產城堡模型。公 園裡面不僅可以散步、溜直排輪、騎滑板車,甚至還有許多適合親子出遊的遊樂 設施和氣墊,最讓我感到不可思議的是,這個公園裡面竟然還有一個充滿恐龍的 侏儸紀公園。在公園的花圃中,各種顏色的花也已經開始綻放,用美麗的外表向 我們傳達春天的問候。七十年前的這片土地曾經是一片荒地與廢墟,經過數十年 的努力與發展,在伏爾加河的岸邊能有這麼一個美麗、現代、舒服的公園,可見 這片土地的居民多麼有韌性。

- 140 -


講到伏爾加格勒,除了史達林格勒戰役,還有一樣東西是全俄羅斯人都知道 的。 「祖國母親在招喚」 (Родина-мать зовёт!)是馬馬耶夫山崗(Мамаев Курган) 上巨型雕像,高度大約是 85 公尺,並且重達八千多噸。祖國母親原本是蘇聯時 期的宣傳海報,把祖國擬人化,要求俄國人在戰爭中為自己的國家盡一份心力。 伏爾加格勒的祖國母親雕像在 1967 年完工,從開工到完工總共花了八年多的時 間,而且這是當時世界上最高的雕像。面向東邊的祖國母親,正在號召自己的國 人一起來保衛家園,很符合當時史達林把各地的軍隊派到史達林格勒的事實。祖 國母親的右手拿著一把寶劍,象徵著準備抵擋來自西邊的德國納粹軍隊。如果只 看雕像本身的高度,那麼祖國母親在呼喚是 俄羅斯第四高的紀念碑,前三名分別是勝利 公園的勝利紀念碑、太空博物館的宇航紀念 碑、莫斯科河畔的彼得大帝紀念碑。選在馬 馬耶夫山崗建造祖國母親,除了因為地勢的 關係,也因為馬馬耶夫山崗在史達林格勒戰 役中是個兵家必爭之地。在戰爭中掌控了致 高點,往往對於得到進攻的主動權有正面的 幫助,並且可以觀察到對手的兵力佈署。蘇 軍與德軍在史達林格勒戰役時,多次為了爭 奪馬馬耶夫山崗而發生激烈的戰鬥。馬馬耶 夫山崗離伏爾加河並不遠,站在山崗上甚至 可以看到對岸的情況,因此納粹德軍當時對 於這塊高地非常有興趣。 我在勝利日前的最後一個週末來到馬馬耶夫山崗,整個山崗充滿了來自各個 城市的俄國人,其中還有人數龐大的旅行團和來戶外教學的中小學生。在登上山 崗前,階梯旁邊有蘇聯英雄城市的紀念碑,就像莫斯科的亞歷山大花園一樣,讓 後人不會忘掉這些用生命捍衛祖國的英雄城市。在通往馬馬耶夫山崗的路上,有 許多販賣勝利日紀念品的小販,也有許多販賣伏爾加格勒紀念品的小販,就像一 般的觀光景點一樣,有很多商人在這裡等著遊客把口袋裡的鈔票掏出來。石板路 的兩旁插滿了隨風飄揚的紅旗,而高聳的祖國母親在呼喚就在不遠的前方。在祖 國母親的前面,還有一個經常和祖國母親一起出現的「蘇聯士兵雕像」,用堅毅 的眼神與結實的胸膛,準備 提著槍到前線作戰。繞過這 個蘇聯紅軍的雕像後,在階 梯的兩排充滿了各式各樣的 雕刻,牆上的每一個故事、 每一個表情、每一個文字都 有背後的故事,而且是許多 蘇聯人民的共同記憶。 - 141 -


在「祖國母親在呼喚」前面的大草地上,有許多紀念碑在 S 形的登山步道旁 邊,這些是史達林格勒戰役陣亡將士的墳墓。馬馬耶夫山崗除了有一個極具意義 的巨形雕像,另外也是這些蘇聯士兵死後的安身之地。在登上山崗的同時,看著 那身邊那些墓誌銘,有些是以個人為單位,有些則是以軍團或分隊的名義將先烈 下葬。很多俄國人都會帶著一束花走上山崗,沿途對這些保衛家園的勇士獻花致 敬。對於不懂這段歷史的人來說,馬馬耶夫山崗可能只有觀光意義,看到祖國母 親在招喚、看到伏爾加河、看到許多蘇聯士兵的雕像,但這並不是這個山崗最重 要的意義。在馬馬耶夫山崗上,有個不是很醒目的教堂,前面則是紀念史達林格 勒戰役的無名烈士墓,有衛兵在墓前為戰士們守靈。許多人會到無名烈士墓前獻 花與哀悼,把來自內心的尊敬獻給七十多年前在這裡作戰的蘇聯英雄們。

在勝利日前到馬馬耶夫山崗,除了能 感受到俄國人迎接勝利的喜悅,也透過山 崗上的各種蘇聯戰爭歌曲,讓沒有經歷過 那個年代的人們,也能感受這些士兵沉重 複雜的心情。很多人會向小販們購買蘇聯 士兵的卡其帽,並且配戴象徵勝利的聖喬治絲帶(Георгиевская ленточка),用 實際行動紀念這場慘烈的戰役。祖國母 親雕像的後方是馬馬耶夫墓園,裡面是 陣亡將士與平民的永生之地。對於那些 勇士的後輩來說,這個地方充滿了家族 的光榮與驕傲,並且也存在著祖先的犧 牲奉獻的無私精神。在山崗上有個戰役 的紀念博物館,在犧牲將士名單的中間有把不滅的 火炬,不過我去的時候裡面正在進行整修,因此明 亮的火炬並沒有亮起。雖然火炬並沒有照亮蘇聯紅 軍名單,但是這些名字一定會被永遠記得,並且不 中斷地被傳承下去。「沒有人被遺忘、沒有事被忘 記」,這是每次在懷念偉大衛國戰爭時,一定會看 到或聽到的口號,在七十年後的今天,仍然有這麼 多人前來對這些捨身衛國的紅軍戰士表達感謝,相 信在天上的他們一定會感到很欣慰。 - 142 -


為了對史達林格勒戰役的前因後 果更了解,到史達林格勒戰役博物館走 一趟是絕對必要的。位在伏爾加河畔的 博物館,就興建在一棟被炸彈轟炸成廢 墟的麵粉工廠(Мельница Гергардта) 旁邊,兩者的對比相當明顯。這間麵粉 工廠在興建於二十世紀初,在史達林格 勒戰役中遭到轟炸,並且成為蘇德兩軍 進行巷戰的戰場之一。當時武器的殺傷 力與破壞性比較有限,因此這棟滿目瘡痍的工廠還能倖存至今,雖然已經面目全 非,但是能保存下來仍然很不容易。為了迎接偉大衛國戰爭勝利七十周年,在博 物館的前方有非常多戰時的武器,他們也是 這場戰爭的參與者,並且在戰場上有相當大 的貢獻。像是運送武器的火車、把德軍炸得 落花流水的坦克、反制德軍轟炸的空射砲、 甚至還有被轟炸的半毀坦克。在紀念這場戰 爭的同時,除了紀念那些已經離開我們或是 仍然健在的士兵們,也不能忘記曾經在這片 土地上大顯神威的武器們。 在圓形的史達林格勒戰役博物 館內,透過動畫與模型詳細地講解 了這場戰役的發生經過與兩軍的位 置。這一天有許多老師帶著學生來 參觀博物館,雖然小朋友們可能對 這段重要的歷史還不熟悉,但是從 小開始接觸史達林格勒戰役,也是 文化與歷史傳承的一種方式。博物館內也展示了當時蘇聯戰士的隨身物品,像是 軍服、共青團證、望遠鏡、隨身配槍...等。博物館設計成圓形的原因,是因為這 座博物館內有戰爭的全景圖畫,依照不同的時期而有不同的背景故事。在最後一 個展覽廳內,有蘇聯的友邦們送給伏爾加格勒的紀念品,包含北韓、日本、蒙古、 中國都送了與和平或是榮譽相關的禮物,表示 對史達林格勒戰役的追悼與對和平的渴望。

- 143 -


在史達林格勒戰役博物館對面,有一道不完整的磚牆,俄國人通稱把它稱為 「巴甫洛夫大樓」(Дом Павлова)。這道牆有非常感人的歷史故事,在史達林戰 役的歷史之頁上增添了一筆英雄事蹟。位在史達林格勒市中心、距離伏爾加河並 不遠的巴甫洛夫大樓,曾經是一棟四層樓的蘇聯公寓,建築 物的後方就是現在的列寧廣場。在偉大衛國戰爭期間,列寧 廣場還叫一月九日廣場,為了紀念 1905 年的血腥星期日而命 名。蘇聯紅軍和納粹德軍在史達林格勒戰役期間,把這座城 市的每一棟樓房都當成戰場,德軍甚至還說過: 「佔領了廚房 之後,還得繼續佔領客廳」 ,可見當時的戰況之激烈。巴甫洛 夫(Я.Ф. Павлов)是蘇聯紅軍步槍師的中士排級指揮,由於 他的長官皆已陣亡,所以官階只有中 士的巴甫洛夫臨危授命,扛起了這棟 公寓大樓的防守責任。這棟大樓的戰 略地位很高,由於四周並沒有比他高 的建築,因此這棟大樓等於是個瞭望 塔。在史達林發佈有名的 227 號命令 之後,巴甫洛夫盡責地遵守了這個「不 許後退一步」的軍令,率領二十多人 的部隊死守這棟大樓。透過往地下挖 掘壕溝,巴甫洛夫得到了來自其他蘇 聯部隊的物資援助,成功地讓德軍無 法越過雷池一步。這棟大樓在戰後用 廢墟中的磚塊重建成一道四層樓高的 牆壁,上面寫著: 「這棟房屋結合了戰 爭與勞動的豐功偉業」。 沉重慘痛的歷史不可忘記,但我們必須用樂觀的態度面對未來的日子。伏爾 加格勒的居民們的重建腳步非常明快,把這座位在伏爾加河畔的城市弄得有聲有 色。沿著英雄街一直往伏爾加河走,就能抵達搭乘渡輪的碼頭,在碼頭上除了遊 河的渡輪,還有刻意停靠在岸邊給大家欣賞的 軍艦。遊河的船票是三百盧布,直接在船艙的 入口向工作人員購買,渡輪會在伏爾加河上航 行一個小時。船艙的一樓是室內艙,二樓則是 戶外的舞廳,有 DJ 在現場播放音樂,小朋友 們則快樂地聚在舞池中央跳舞。黃 昏的伏爾加河很美麗,夕陽與月亮 同時出現,搭配著岸上的燈火,以 及遠處的祖國母親在呼喚,形成了 一幅美麗的風景。 - 144 -


伏爾加河從特維爾州發源,以一個問號的形狀往東南方流入裏海,沿途經過 許多俄羅斯的重要城市。在伏爾加格勒的東北方約 370 公里處,有個同樣是在伏 爾加河旁的城市──薩拉托夫(Саратов) ,這裡是伏爾加河最早的渡口之一。薩 拉托夫在韃靼語中是「黃色的山城」,距離莫斯科超過 700 公里,剛好位於哈薩 克與烏克蘭之間,在蘇聯時期是非常重要的鐵路運輸中心。這個城市雖然沒有在 偉大衛國戰爭中受到太大的波及,但是當時有三分之一的薩拉托夫居民投入了戰 爭的行列,並且有三十多萬人犧牲或受傷。在薩拉托夫城市東北部的高地上,有 個面積非常廣大的勝利公 園,那裡就像是伏爾加格 勒的馬馬耶夫山崗,許多 從軍的先烈就葬在公園裡 面。在薩拉托夫市中心的 公園內也都有紀念碑,讓 居民可以就近追悼這些英 勇的戰士。除了捨身取義的英雄事蹟,薩拉托夫也是蘇聯時期最長跨河橋樑的所 在地。薩拉托夫大橋連接薩拉托夫與伏爾加河東岸的恩格斯市,這座大橋完工於 1965 年,將近三公里的長度,以當時的工程技術來說真的非常不容易。在造橋 技術大幅進步的今日,這座橋已經不再具有特殊的地位,但在薩拉托夫的河濱道 上,這座看不到盡頭的橋仍然非常吸引遊客的目光。 從伏爾加格勒搭乘火車到薩拉托夫要大約八個小時,而當我和同行的朋友要 準備離開伏爾加格勒時,還發生了一點恐怖的小插曲。由於我的朋友正在進行換 發簽證的程序,所以護照並沒有在身上,而是交去位在莫斯科的移民單位審核。 在俄羅斯搭乘火車除了檢查車票(有些班次可以不用),最重要的就是要核對乘 客的護照號碼與姓名。如果乘車的時候護照不在身上,乘務員當然就無從確認車 票的持有者是不是他眼前的這個人,無法乘車的災難就有可能發生。後來我們回 到車站大廳找售票櫃台的經理,他請一名站務員和一名保全帶我們回到月台前往 車長室,經過他們的努力協調後,我的朋友總算得到了上車的許可。在我們總算 解決這件事的時候,距離極少誤點的火車出發只差兩分鐘左右,要從第一節車廂 走到倒數第二節車廂幾乎是不可能,但也因此我們得到了特殊的待遇──獲准通 過所有車廂。俄國的長途火車一般分為三種艙等,分別是兩人包廂、四人包廂以 及開放式車廂,有些班次只會有其中兩種,而有些班次甚至還會販賣沒有床鋪的 坐票。從車長室往後面走,一路上經 過了廚房、餐廳、包廂區,最後總算 回到了我們的開放式車廂。這是我第 一次進到火車上的餐廳,也很難得地 進到了平常不能進入的廚房,縱使這 次的事情讓我嚇出一身冷汗,但在事 情解決之後也有不錯的收穫。 - 145 -


薩拉托夫最熱鬧的地方是莫斯科街與大哥薩克人街(Большая Казачья) ,這 兩條街都是單行道,只有公車可以在專用道內逆向行駛。從火車站搭乘 15 號有 軌電車來到以內戰時期的紅軍英雄恰巴耶夫命名的街道上,有許多人聚集在馬戲 團前的廣場與行人徒步區基洛夫街一帶。晚上的薩 拉托夫很溫暖,舒服的天氣也把當地的居民都吸引 了出來,雖然時間已經不早了,但是有許多人仍然 留在外面散步。我在薩拉托夫的下榻之處是連鎖的 Like Hostel,旅館的負責人是一位很親切的年輕女 孩,在我登記資料的時候,還有一位來自海參崴的 男士跟我聊天。由於從勞動節到勝利日是俄國人的 五月長假,很多俄國人都會利用這段時間到處去走 走,所以這天的旅館幾乎是客滿。

隔天早上我從基洛夫街往河邊的方向走,一路上經過了薩拉托夫音樂學院與 車爾尼雪夫斯基紀念碑,最後抵達市中心的 Липки 公園。車爾尼雪夫斯基(Н.Г. Чернышевский)是薩拉托夫的英雄人物,會講許多種語言的他,來自一個十九 世紀上半葉的神父家庭。他是俄羅斯帝國時期相當有名的哲學家、文學評論家、 革命家與作家,並且是一名君主專制與農奴制的反對者。車爾尼雪夫斯基是個唯 物主義論者,提出了「美就是生活」的觀點,與當時的唯心主意論者持不同意見。 他的長篇小說《怎麼辦?》是一本以婚姻關係來暗喻勞動自由、婦女解放與革命 活動的書籍,在當時保守的 俄國社會中顯得非常前衛。 這本書是車爾尼雪夫斯基在 監獄裡面完成的作品,最後 也為自己惹來了流放至死的 不幸命運。如果車爾尼雪夫 斯基晚個幾十年出生,或許 他的命運會完全不同,因為 他的思想可以說是俄國推翻 君主專制的先驅。 - 146 -


走在薩拉托夫的河濱道,在大約二十度的溫度下曬著太陽,看著河面上的波 光粼粼,好像回到了熱帶一樣。這麼好的天氣,薩拉托夫人當然不會輕易把他浪 費掉,很多人穿上放在衣櫃裡超過半年的泳裝、泳褲,從河畔的平台跳入伏爾加 河中游泳。除了這些不怕河水冰冷的泳客,俄國人的溜冰技術也是從夏天開始訓 練的,許多家長帶著小孩一起在河濱道溜直排輪,並且耐心地教導自己的孩子各 種溜冰技術。五月是俄羅斯春暖花開的時候,雖然薩拉托夫的位置比較南邊,但 是大部分的花才剛開始綻放而已。沿著伏爾加河往北邊走,除了離薩拉托夫大橋 更近,也能感受到薩拉托夫 碼頭的熱鬧氣氛。比起伏爾 加格勒,薩拉托夫的渡輪並 不多,班次也不像伏爾加格 勒那麼密集。在碼頭附近雖 然有幾間餐廳,但戶外的用 餐區卻沒有什麼人,只有幾 個俄國人和我們一樣,坐在 河邊的欄杆上享受這個美好 的日子。 在薩拉托夫的市中心,有三個我覺得很有特色的教堂,分別代表三種不同的 風格。第一個是 Липки 公園旁邊的「Утоли моя печали」教堂,這是一座以聖像 畫命名的教堂,建於二十世紀初期。教堂的外觀與莫斯科紅場上的喀山聖母大教 堂有些相似,不過這座教堂還多了五顏六色的「洋蔥頭」。在晴朗的天空下,色 彩繽紛的屋頂看起來更加美麗。第二個則是莫 斯科大街上的聖三位一體教堂,這座教堂就在 薩拉托夫歷史博物館(Краеведческий музей) 對面,旁邊是許多公車與無軌電車的發車處。 最後一個教堂同樣位在莫斯科大街上,而且他 就在薩拉托夫最主要的集會廣場──劇院廣場 旁邊。這個教堂只是一個小小的禮拜堂,既沒 有美麗的屋頂,也沒有寬闊的空間,但卻與周圍的花圃形成了巧妙的搭配。劇院 廣場是薩拉托夫的閱兵場,在廣場兩側已經佈置好閱兵台與相關的宣傳看板,等 待著勝利日的到 來。這三個教堂 各有個的特色, 除了展示出東正 教教堂的建築多 元性,也再次強 調了俄國人對於 信仰的虔誠。 - 147 -


在從薩拉托夫搭火車回到莫斯科的路上,窗外的 風景深深地吸引著我。雖然俄國的火車由於硬體設備 老舊,蘇聯時代的技術水準讓行駛的速度受到限制, 從這個州到另外一個州幾乎就得從三個小時起跳,但 也因此可以讓旅客慢慢地欣賞大自然的美景。在火車 上看著夕陽從樹林中落下,睡一覺起來後又看著朝陽 緩緩上升,隨著建築物的越來越密集、月台人數的增 加,我再次回到了已經充滿勝利喜悅的莫斯科。俄國 人對於勝利日的重視與狂熱,完全不雅於我們在農曆 新年期間張燈結綵的程度。從勞動節前後開始,地鐵 站、紅綠燈、路燈、廣告看板、建築物的外牆與玻璃 都充滿「9 Мая」、「День Победы」、「Победа 70лет」的慶祝字樣。在搭乘地鐵 的時候,我也發現車廂內的廣播聲音變得不一樣了。在舉國歡騰的五月假期中, 俄國人除了慶祝偉大衛國戰爭勝利七十周年,同時也在慶祝莫斯科地鐵通車八十 周年。莫斯科地鐵系統在 1935 年 5 月 15 日 通車,第一條路線就是現在的紅線,不過當 時的紅線只有 11 公里長,共有 13 個車站。 也許是為了慶祝衛國戰爭勝利,或許是地鐵 公司要為自己慶生,他們請了很多蘇聯時期 的演員、節目主持人、廣告明星來錄製報站 廣播,並向乘客傳達勝利日的祝賀。 在政治大學的百年樓廣場,立著一塊逐漸被人遺忘的石碑,乍看之下好像與 山上校區的景色有些衝突,但這卻是一段抹滅不去的歷史痕跡。歷史經常是相似 的,在距離政大七千多公里遠的莫斯科大學,也有那麼一個地方,用來紀念在戰 爭中為國捐軀的師生。民國 38 年的川西內戰,在時任行政院長的顏錫山號召之 下,許多當時在重慶的政大師生投入抗共的行列。蘇聯在 1941 年到 1945 年遭受 到軸心國的大軍壓境,為了 要保衛家園,許多當時在莫 斯科大學任教與就讀的師生 也投筆從戎,拿起槍桿到前 線作戰。對於這些非軍人身 份的師生來說,他們完全可 以隨著居民撤離莫斯科,確 保自己的生命安全。 「留得青 山在,不怕沒柴燒」這句有 名的中國諺語,對他們來說可能不太適用,因為他們選擇把自己的生命獻給祖國 母親,用自己的血與汗守住首都莫斯科。在戰爭勝利的三十年後,蘇聯政府在莫 斯科大學立了一個紀念碑,用來緬懷這些應該被感謝的師生。根據莫大網站上的 - 148 -


歷史照片,當時還有步兵方陣與坦克車在莫大校園 內進行小型的閱兵,可見蘇聯當局對這些戰爭英雄 的重視程度。每年的五月六號,莫大校長都會帶著 行政主管與各系所的師生代表從莫大主樓步行至無 名烈士墓,獻上代表感激與追思的鮮花,併由曾參 加過戰爭的老師發表簡短的演說,讓年輕一代的師 生們對這段歷史更加了解。 「我們當然可以選擇忘記 這段歷史,但是當我們享受著現在的和平時,我們 必須知道是誰把和平帶給我們的。」這是一位曾參 與戰爭的哲學系老教授在追悼會上的致詞,雖然他 把話講得比較重,但這確實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勝利日的定義,是時任德軍最高統帥的陸軍元帥凱爾特,在柏林對蘇聯元帥 朱可夫遞交無條件投降書的那天。由於時差的關係,這份在五月八日深夜生效的 投降書,簽訂的時間實際上是莫斯科五月九日的凌晨一點。目前在世界上有許多 國家也跟隨著俄羅斯,把五月九日這天是為二戰勝利日,不過西歐國家與美國則 是在五月八日慶祝勝利日。有趣的是, 烏克蘭在與俄羅斯交惡後,今年選擇跟 隨西方國家,比往常提前一天慶祝戰爭 的勝利。雖然蘇聯紅軍早在五月二日就 已經迫使德國守軍繳械投降,並把勝利 旗(Знамя Победы)插上柏林的國會大 廈,但柏林城外的守軍仍然繼續誓死抵 抗,因此這一天並不算是真正的勝利。 柏林戰役不僅使曾經風光 一時的德國元首希特勒舉 槍自盡,也擊潰了在歐洲 先起一陣旋風的納粹黨, 讓德國的第三帝國壽終正 寢。勝利日的用意,是要 讓後人警惕戰爭所帶來的 破壞與不幸,並且感謝先 人的辛勞與付出。在七十 年後的今天,大大小小的 戰爭仍然存在於世界上,還有很多人渴望著和平的到來,因此我們必須更加珍惜 活在和平當中的時光。對於蘇聯這個在一次大戰與二次大戰都損失慘重的國家來 說,勝利日的意義遠比其他節日還重要許多。每年的閱兵儀式與戰爭英雄的遊 行,更是俄羅斯與其他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的人民,向自己的祖先或是住在這片土 地上的先民,表達感激與尊敬的重要時機。 - 149 -


俄羅斯的紅場閱兵是每年都會引起全球關注的慶祝活動,在勝利日這天閱兵 也是蘇聯及俄羅斯的重要傳統。蘇聯的首次閱兵在 1918 年 11 月 7 日舉行,目的 是為了慶祝蘇維埃俄國十月革命滿週年,列寧與紅軍領袖托洛斯基都參與了這場 閱兵。這次閱兵雖然很有歷史意義,但是當時並不是在紅場上進行閱兵,而是選 在莫斯科郊外的兵營。直到 1923 年,列寧因為重度中風,開始把政權移交給他 的接班人史達林。這位來自格魯吉亞的軍事強人,首次在勞動節進行閱兵,而這 次的地點就是紅場。因此,紅場閱兵的歷史已經超過了九十年,可以說是一項非 常不容易的傳統。在偉大衛國戰爭的勝利來臨之前,有一次的閱兵可以說是非常 振奮人心,同時也是最有戰鬥氛圍的閱兵。 1941 年,希特勒的納粹德軍已經進入俄羅斯領土,前鋒部隊甚至已經進入 現在的莫斯科州。在勝利日出現之前,十月革命紀念日是蘇聯最盛大的節日,紅 場上也一定會舉辦大型閱兵。這一年剛好是十月革命的 24 週年,雖然這年並不 是整數年,但卻是蘇聯第一次面臨到國家存亡的問題。軸心國當時共有 180 萬大 軍朝著莫斯科前進,殲滅了蘇聯 的二十多個師,並且損失了大片 的國土。首都成為作戰前線的危 急戰況,讓史達林下定決心要提 升蘇聯紅軍與蘇聯人民的信心。 在這次的紅場閱兵中,時任蘇共 總書記、蘇聯總理、蘇聯元帥的 史達林,發表了堅守莫斯科的宣 言,要求軍隊勇敢地進行這場全 世界都在關注的「正義之戰」 。為 了使這場閱兵能夠順利進行,蘇聯對高空的防禦絲毫不敢鬆懈,因為德國人一定 也知道,蘇聯的主力部隊與主要武器即將在紅場集結。 既然史達林的目的是要振奮人心,讓蘇軍低迷的氣勢能夠止跌回升,這次的 閱兵當然就不可能點到為止。史達林要求負責閱兵的莫斯科軍區司令把前線部隊 召回,並且讓坦克部隊與砲兵部隊提供閱兵所需的武器。這個大膽且高風險的決 定,讓許多蘇軍高級軍官都非常驚恐,畢竟沒有人可以確定,莫斯科的防空網究 竟能不能攔截住氣勢正旺的納粹空軍。為了把閱兵的價值最大化,史達林還下達 了把紅場解除偽裝化的命令,等於是大膽地告訴德軍: 「你們的目標就在這裡」。 1941 年 11 月 7 日,慶祝蘇聯十月革命 24 週年的紅場閱兵在早上八點準時開始, 一切就和前幾年一樣,紅場的「Ура!」 (萬歲!)聲響徹雲霄,史達林也發表了 在蘇聯史上相當有名的演說。在紅場上進行閱兵的同時,希特勒從收音機聽到了 紅場上的喧囂聲,他馬上要求德軍對莫斯科進行轟炸,但蘇聯的空軍與高射砲部 隊成功地確保了莫斯科的安全。參加這場閱兵的部隊與武器,在接受檢閱後就馬 上開赴戰場,抵擋軸心國大軍的進攻。這次的閱兵在蘇聯歷史上有相當重要的意 義,也常常被與莫斯科保衛戰同時提起。 - 150 -


在取得戰爭勝利後,蘇聯於 1945 年 6 月 24 日舉行勝利閱兵,朱可夫元帥與 羅科索夫斯基元帥(К.К. Рокоссовский)分別擔任檢閱官與指揮官。為了維護騎 馬閱兵的傳統,縱使當時已經有檢閱車的技術,史達林仍然要朱可夫要騎著白馬 在紅場上檢閱部隊。這次的閱兵有將近四萬人參與,規模也是空前浩大,勝利的 光榮讓走過檢閱台的蘇聯軍人驕傲地接受群眾的歡呼。出現在現代閱兵中的前線 軍旗(例:украинский фронт 代表烏克蘭戰場的軍團),就是因為這場盛大的閱 兵而出現。史達林要求每個軍團都派出一千人的方陣參加閱兵,而這些人必須是 在戰場上有傑出表現,並且獲得勳章表揚的軍人。除了走上紅場的人必須嚴格挑 選,每個軍團還必須帶著 36 面優秀部隊的軍旗參加閱兵。在各軍團的步兵分列 式結束後,兩百名蘇聯老兵們走進紅場,把納粹軍旗丟到列寧墓前,象徵納粹的 毀滅與蘇聯的勝利。由於這次閱兵的選拔標準很嚴苛,因此只要是出現在這次閱 兵中的軍官、士兵、軍旗,都代表著至高無上的光榮。 在蘇聯解體後,俄羅斯首任總統葉爾欽為了政治上的區隔,有四年沒有舉辦 紅場大閱兵。普京在 2000 年接任總統後,曾經以紀念 1941 年閱兵的名義,恢復 11 月 7 日的紅場閱兵。在俄羅斯聯邦成立後,閱兵的規模一直被刻意縮小,不 僅沒有重型武器的參與,連步兵方陣的人數也不比蘇聯時期。在 2005 的偉大衛 國戰爭勝利六十週年閱兵上,美國總統小布希、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法國總統 席哈克、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都參加了這場盛典。梅德維傑夫上台後,俄羅斯的 閱兵儀式才開始變得盛大與隆重,重型武器也終於在 2008 年加入了閱兵。在慶 祝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六十五年的閱兵上,俄羅斯投入了一萬多名官兵、15 個武 器方隊與 16 個空中方隊,是蘇聯解體之後的第一次大規模閱兵。在這場閱兵當 中,亞塞拜然、亞美尼亞、白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摩爾多瓦、塔吉克、 烏克蘭、波蘭、英國、美國、法國、土庫曼...等二戰勝利國也都派出方隊參與莫 斯科的紅場閱兵。土庫曼的國防部長還仿效朱可夫元帥,親自騎著白馬率領軍隊 接受檢閱,對於這場閱兵的重視可見一斑。普京第三度當選總統後,延續了梅德 維傑夫的政策,讓閱兵的規模漸漸擴大,並且讓舒華洛夫少年軍校的軍鼓隊加入 受閱的行列。 俄羅斯的紅場閱兵在俄烏衝突爆發後,成為 2014 年國際高度關注的主要議 題之一。由於克里米亞半島併入俄羅斯,讓這一年的勝利日閱兵產生了兩極的反 應。為蘇聯立下赫赫戰功的黑海艦隊,位在原屬烏克蘭的塞凡堡、也就是克里米 亞半島上。普京為了表示俄國對克里米亞的實質控制,在勝利日前傳出他將在勝 利日當天到塞凡堡進行訪問的新聞,當然也引起了國際上的一陣譴責。普京最後 還是去了克里米亞,並且有俄羅斯空軍的戰機在塞凡堡上空飛行。這是一次被模 糊焦點的閱兵,由於政治上的變化,讓這一年的閱兵焦點全部集中在烏克蘭問題 上,進行紅場閱兵的意義反而遭到淡忘。俄羅斯在這個民族高度團結的時刻,出 動了 69 架戰機與一百多件重型武器,其中包含可以突破美國反導彈系統的「白 揚-M」洲際導彈。普京在這次的閱兵裡,展示了很多先進的武器裝備,為日後 的烏東局勢奏響了戰爭的序曲。 - 151 -


每年五月九日的早上十點,在救世主塔(Спасская башня)的自鳴鐘敲響十 下後,紅場上的勝利日就正式展開。今年是偉大衛國戰爭勝利的七十週年,因此 這次的閱兵是俄羅斯歷年最盛大、投資最多成本的一次。在閱兵指揮官、陸軍總 司令 Олег Салюков 的口令下,軍樂隊開始演奏「Священная война」(神聖的戰 爭) ,由八個人組成的儀仗隊從聖瓦西里大教堂前,配合著音樂的節奏進入紅場。 他們負責帶領俄羅斯聯邦國旗與勝利旗進場,通常國旗會在勝利旗的前面,不過 今年的閱兵卻是顛倒過來,強調「勝利」的意味比往年更加濃厚。這面勝利旗是 「白俄羅斯第 1 方面軍第 3 突擊集團軍第 79 步兵軍、庫圖佐夫二級勳章獲得者、 伊德里茨第 150 步兵師」的軍旗,是七十年前同盟國軍隊插在德國國會上的旗子 之一。這面旗子雖然不能代表真正的勝利,但是卻代表著蘇聯紅軍攻克柏林,因 此多年以來都被視為勝利的象徵。 在國旗與勝利旗到達國家歷史博物館前之後,俄羅斯的國防部長邵伊谷大將 (Сергей Шойгу)會經由救世主塔從克里姆林宮進入紅場。邵伊谷是俄羅斯相當 有名的政治人物,除了他與普京的友好關係之外,他曾經擔任了十二年的緊急情 況部長,因此有些人會戲稱邵 伊谷為「救火隊長」 。這是邵伊 谷第三次擔任閱兵檢閱官的職 務,但現場的攝影師卻捕捉到 他在進入紅場前,在檢閱車上 祈禱的畫面,可見要成為世界 的焦點並不簡單。在指揮官向 邵伊谷報告「受閱部隊準備完 畢」後,邵伊谷會在指揮官的陪同下,乘坐檢閱車向紅場上的各個方陣祝賀勝利 日七十週年。在檢閱官的祝賀詞結束後,士兵們會一起喊三次「Ура!」,並且在 最後一次的祝賀結束後,紅場的所有部隊會不斷地喊「Ура!」,等待邵伊谷的座 車繞回閱兵台。俄國的閱兵和中國不太一樣,中國的閱兵從鄧小平主政後都是由 國家主席或是軍事委員會主席親自乘車向士兵問候,最後再回到天安門上檢閱各 個方陣。俄羅斯則是由國防部長先行檢閱,然後回到閱兵台向總統報告,接下來 由總統在閱兵台上檢閱部隊。 今年普京在發表勝利日談話的時候,還特地為戰爭英雄們默哀一分鐘,這個 流程在前幾年都沒有,或許這就是七十週年的莊重之處。因為俄烏衝突的關係, 雖然剛好是勝利七十週年,但所謂的「西方國家」都拒絕出席這次的閱兵,最後 只有不到三十位國家元首到莫斯科參加紅場閱兵。在觀禮台上的貴賓有中國國家 主席習近平、印度總統慕克吉、哈薩克總統納札爾巴耶夫、古巴元首勞爾卡斯楚、 越南國家主席張晉創、埃及總統塞西、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等。在俄羅斯與烏 克蘭的軍事衝突中扮演和事佬的德國總理梅克爾,則是刻意晚了一天才抵達莫斯 科,只在紅場旁的無名烈士墓獻花。雖然捷克總統澤曼也在莫斯科,但也許是迫 於歐盟或是北約組織的壓力,他最後並沒有出現在紅場的閱兵台上。 - 152 -


這兩年的紅場閱兵都被國際局勢影響,許多媒體關注閱兵背後的涵義比閱兵 本身的意義還要多,但俄羅斯仍然不為所動,照著他們自己的節奏進行這場紀念 戰爭勝利的大閱兵。普京在閱兵台上的談話中再次提到「單極世界」的概念,很 明顯是在針對要求許多國家不得參加這次閱兵的美國。「歷史提醒我們要保持警 覺,並且要我們不可以忘記,種族優越感與排他性,導致了這場戰爭的爆發。」 他在致詞中也對同盟國軍隊表示感謝,當然也對國內的老兵們獻上最深的謝意, 同時緬懷逝去的先烈們。這次閱兵動員了一萬五千多人,包含來自十個國家的儀 仗隊:亞塞拜然、亞美尼亞、白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印度、蒙 古、塞爾維亞、中國。由 102 人組成的解放軍方隊,是中國解放軍在莫斯科的第 一次亮相,而在今年九月的中國閱兵上,俄國軍隊也會在北京的天安門廣場上出 現。今年有東方國家加入閱兵,也讓東西方的閱兵文化產生互相觀摩的機會。印 度軍隊的英式大擺臂風格,對於習慣大抬腿的俄國人來說,絕對是一種視覺上的 衝擊。中國解放軍嚴謹保守的步伐,和帶著微笑走過紅場的俄羅斯及前蘇聯國家 軍人也很不一樣。普京在演說完畢後,會按照傳統以「佳節愉快!偉大勝利日快 樂!萬歲!」當作結束的信號,然後紅場上的受閱部隊就會用震撼人心音量高喊 著「Ура!」。由於俄羅斯國歌與蘇聯國歌的曲是一樣的,所以演奏俄國國歌,其 實就是在演奏蘇聯國歌,把蘇聯紅軍的精神再次聚集在紅場上。 閱兵指揮官會乘車率領所有受閱部隊依序經過閱兵台,在指揮官後面的是俄 羅斯軍樂學院,他們的鼓聲與樂聲是閱兵行進節奏的標準。在勝利旗與俄國國旗 通過之後,十個前線軍團的軍旗浩浩蕩蕩地進場,這十面軍旗絕對值得獲得所有 俄國人的喝采。在 1945 年的紅場勝利大遊行上,就是由這十個軍團組成步兵方 陣,在紅場上接受蘇聯人民的歡呼。按照入場順序,分別是加列里亞軍團、列寧 格勒軍團、波羅的海第一軍團、白俄羅斯第三軍團、白俄羅斯第二軍團、白俄羅 斯第一軍團、烏克蘭第一軍團、烏克蘭第四軍團、烏克蘭第二軍團、烏克蘭第三 軍團。這十個軍團擋住了納粹德軍的鐵蹄,守住了蘇聯的領土,把希特勒的軍隊 趕出蘇聯。在十個軍團之後 進場的,是俄羅斯的三軍儀 隊,分別是插白旗的陸軍、 插藍旗的空軍與插紅旗的海 軍。能夠走在三軍軍旗的後 面,他的來頭一定不會能太 小,他們是按照二戰期間軍服打扮的工兵部隊、偵查兵部隊與步兵部隊。我最喜 歡的哥薩克在紅場騎警團之後登場,驍勇善戰的騎兵部隊,是俄國歷史上非常倚 重的機動部隊,在各大戰役中都有他們的身影。當哥薩克方陣享受他們首次登上 紅場閱兵的喜悅與驕傲時,現場的軍樂團奏起了「Едут по Берлину наши казаки」 與「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這兩首與哥薩克有關的俄國名曲。前者是慶祝蘇聯取得 勝利的歌曲,每當唱到「Казаки! Казаки!」的時候,都會引起觀眾的熱血沸騰。 後者因為有被翻譯成中文,所以許多中國人都會把他當成俄國歌曲的代表。 - 153 -


令軍事迷瘋狂不已的「阿瑪塔」T14 坦克, 終於在紅場揭開了他的神秘面紗。一台阿瑪塔 的造價將近四億盧布,按照俄羅斯國防部的計 畫,阿瑪塔將在大量生產後在 2020 年開始成 為俄軍的坦克主力。在這台坦克上有自動填裝 砲彈的無人砲塔,並改良了戰車內部對於外來 攻擊的防禦能力。 「庫爾幹人 25」步兵戰車也 是這次閱兵的重要看點,這台戰車以不怕導彈 攻擊為最大優勢,首次在公開場合亮相就引發 世界各大媒體的爭相報導。俄羅斯的陸軍實力 無庸置疑,和美國的競爭仍未終止,因此俄羅斯的武器與設備仍然在進行改良與 創新。空軍方面,今年由空軍總司令邦達列夫上將(Виктор Бондарев)親自上 陣,駕駛有「白天鵝」美稱的 T170 戰略轟炸機飛越紅場上空。邦達列夫是阿富 汗戰爭與車臣戰爭的參與者,他曾經多次以優異的駕駛技術,協助阿富汗戰場上 的蘇聯軍隊安全撤退,以自此開始嶄露頭角。由於前兩次的閱兵演習都是在深 夜,視線不佳的客觀條件,讓空軍方陣直到最後一次綵排才登場,成為今年最晚 曝光的俄軍部隊。俄羅斯空軍這次總共出動了 143 架飛機,包含首次登場的蘇愷 30 與蘇愷 35 戰機。邦達列夫駕駛的白天鵝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轟炸機,總共能 攜帶 45 噸重的炸藥,並且可以發射核導彈。 在閱兵進行的同時,我在特維爾大街上的普希金廣場附近,這是重型武器方 陣進入與離開紅場的必經之路,也是離紅場最近的觀賞區域之一。我在閱兵開始 的五十分鐘前就抵達地鐵特維爾站,沒想到街道上早已擠滿了誇張的人潮。這種 萬人空巷的情形,至少讓我相信今 年的閱兵一定不會太無聊。在普希 金廣場可以聽到來自紅場的樂隊演 奏與士兵高喊萬歲的聲音。出乎我 預料的是,在普京講完話之後,身 邊的俄國人都沒有跟著喊萬歲以及 唱國歌,讓我有點懷疑他們是不是 只想看武器而已。在眼前的坦克與人頭混雜在一起的時候,遠方傳來了巨大的轟 鳴聲,原來是空軍的飛機已經從機場飛到了市中心。第一次看到戰鬥機在我的正 上方低空飛過,而且還是世界上最先進、最有破壞力的戰鬥機,就算快要被身邊 的人潮擠扁,我也覺得非常值得。

- 154 -


勝利日當天,莫斯科的各大公園與各大廣場都會聚集許多民眾,大家一起唱 勝利歌曲,共同慶祝這個盛大的節日。看完閱兵與退伍軍人的遊行後,我從普希 金廣場走到大劇院後方,希望可以到大劇院前面一睹戰爭英雄的英姿。勝利日的 交通管制非常複雜,不僅有許多地鐵站的出入口封閉,也有許多主要道路被圍成 管制區,對駕駛與行人來說都很不方便。雖然必須要進到地鐵站,才能從另一邊 的革命廣場進入劇院廣場,但是在層層管制之下,只要不被無情的拒馬與柵欄擋 下來,就已經讓我心存感激了。大劇院的前面擠滿了人群,雖然舞台上有軍樂隊 正在表演,不過在劇院前面有許多人自己開了新的舞台,就地圍圈唱起眾所皆知 的勝利日歌曲。每一個由民眾自己開創的小舞台,都會有一到兩位穿著軍裝的老 兵加入,與打扮成士兵的年輕人一起唱歌跳舞。大劇院的勝利日活動從閱兵結束 後就開始,一直持續到這一天的晚上,各式各樣的節目讓現場的慶祝氣氛從不停 歇。除了軍樂團的演奏,莫斯科市政府也邀請了一些俄羅斯的歌手,在現場演唱 勝利歌曲,用優美的歌聲與民眾大合唱。

在大劇院前面接受大家獻花與 致意的老兵們,就算沒有超過九十 歲,也一定超過八十歲。也許在十年 之後,也就是俄羅斯慶祝偉大衛國戰 爭勝利八十週年時,當時仍然活著的 已經屈指可數。他們親身參與了人類 歷史上最恐怖的戰爭,用自己的力量 保護了國家。不管是已經不幸死去的 戰士,或是仍然活著的老英雄,勝利 日就是個專屬他們的日子。在大劇院前面到處走動的時候,我發現了一個很感人 的現象:許多老人會拿著自己死去的親人與同袍的照片,在自己接受大家表揚的 同時,也讓自己的親友不被忘記。同樣的場景也出現在當天的紅場上,由總統普 京為首,帶領超過二十萬人的超長隊伍,舉著自己親人的照片,在紅場與特維爾 大街上進行「不朽軍團」(Бессмертный полк)的大遊行。這二十多萬人幾乎都 是戰爭英雄的後代,他們的父母或祖父母都曾經參與戰爭,並且對國家有不可言 喻的貢獻。這場遊行有二十多萬人參與,同時間的劇院廣場也被擠得水洩不通, 再加上在各大公園觀看閱兵直播,並且在直播過後繼續參加相關活動的人,讓這 一天的莫斯科市區顯得相當熱鬧。 - 155 -


慶祝勝利日的歌曲非常多,從勝利日氛圍開始高漲的四月底開始,俄羅斯國 內舉辦了很多以勝利歌曲為主題的演唱會,由俄羅斯國內的各大合唱團與聲樂家 擔綱演出。在這些被傳唱了數十年的勝利歌曲中,最有名的是在戰爭期間在前線 被廣泛傳唱的「卡秋莎」(Катюша)。卡秋莎是葉卡捷琳娜的愛稱,為了表現出 這首歌曲的情境,所以作者刻意用了非常親密的愛稱,來表示歌曲中這個女孩對 前線戰士的思念之情。當時有許多士兵盼望著愛人的來信,而許多女孩也在等著 遠方稍來的問候,因此這首簡單輕快的歌曲成功打動了前線士兵的心,讓卡秋莎 成為戰時最有名的俄國歌曲。除了因為曾被翻譯成中文,所以在華語圈廣為流行 的卡秋莎,還有一首歌曲也非常有名。「Первым делом самолеты」是一首聽起 來十分愉快,但在了解歌詞之後讓我覺得很辛酸的歌曲。這首歌講的是蘇聯飛行 員的心情,因為戰爭的急迫,所以他們來不及在地面上結婚,而在天空上又不可 能找到妻子。就如同這首歌的名字一樣,飛行員們把開飛機當成他們最重要的事 情,並且把天空當成他們的家。「而女朋友呢?女朋友待會再說」是這首歌最有 名的歌詞,在不顧一切的瀟灑之下,卻是被迫與愛人分離的無奈。 如果要在眾多的勝利歌曲中挑一首最具代表性的,我會選擇與勝利日同名的 歌曲「День Победы」 。在紅場閱兵結束後,軍樂隊就 是以這首歌曲為閱兵畫下完美的句點,而在晚上的煙 火施放之前,大家也會在倒數的時候合唱這首歌。這 首歌的歌詞主要是在讚頌勝利日的美好與歡樂,大家 一起喊「День Победы」的時候,能把俄國人的勝利 喜悅團結起來,也讓我們這些外國人可以感受到節日 的歡樂。在這首歌的歌詞裡面提到,這個節日笑中帶 淚,並且能讓我們像戰爭發生以前一樣聚在一起。從 這首歌的歌詞,可以讓我們了解俄國人如何看待勝利 日,也能知道勝利日這天大家紛紛上街慶祝的原因。在七十多年以前的這片土地 上,有多少人一去不回、有多少人流離失所、有多少人家破人亡,重逢與團圓曾 經是一件多麼可遇不可求的事情。七十年過去了,大家仍謹記著戰爭帶來的慘痛 代價,用優美的歌聲與輕快的舞步活在幸福的當下。勝利日雖然不是世界性的節 日,但他卻是個應該被世界記住的節日,因為在歡樂背後的苦痛實在是太過於沉 重。在欣賞勝利公園與紅場煙火的同時,我們必須要知道,這些煙火被施放的意 義。勝利日的煙火和俯首山勝利公園的 1418 個噴泉一樣,在美麗的外表之下, 都有一段對俄國人來說非常慘痛的故事。 「沒有人被忘記、沒有事被忘記」 ,這是 勝利日的宗旨, 也是前人用血與 汗灌溉了和平之 樹後,身為乘涼 者的我們必須做 到的回報。 - 156 -


與跨年夜的紅場比起來,這天晚上的勝利公園更加熱鬧,好像所有莫斯科人 都出來看煙火一樣。俯首山的煙火在晚上十點開始,我大約在晚上八點搭地鐵抵 達勝利公園站,地鐵車廂內異常擁擠,大多數的乘客都和我一樣在勝利公園站下 車。走出車廂後,我馬上就遭遇到大量的人群,由於地鐵站設計的關係,從市區 來的列車會停靠在沒有出口的月台,必須要爬樓梯到另一個月台後,才能搭三分 鐘的手扶梯前往出口。原本用來分流的月台,在這個時候卻因為狹窄的通道而變 成了障礙,所有人都知道這種情形只能出不能進,但現場的警察卻遲遲不肯開放 雙向通道讓人通行。莫斯科地鐵站的擁擠並不稀奇,不過幾乎不動的出站隊伍我 倒是第一次遇到。為了消磨漫長的等 待時光,有人在現場唱起了卡秋莎, 並且馬上就引起了其他人的共鳴。沒 想到就連原本大家都來去匆匆的地鐵 站,也能變成一場小型音樂會的表演 舞台,並且完全不費吹灰之力,就有 好幾千人來他們的觀眾。 其實這天的勝利公園有很多活動,從早上的閱兵轉播開始,一直到勝利煙火 放完後才告一段落。因此,在絢麗的勝利煙火後,散場的人潮更是誇張。其實地 鐵勝利公園站在煙火開始之前就已經被封閉,所以煙火結束之後大家必須搭公車 或步行前往附近的地鐵站。對俯首山一帶的大眾運輸不熟的我,只好走路到一公 里外的淺藍線地鐵站,不過在進入地鐵站時還是躲避不了人潮。經過一個半小時 的排隊與擁擠,我才順利搭上地鐵,讓原本簡單的幾步路,變成九十分鐘的長途 跋涉。勝利日這天到處都是人,如果沒有準備好人擠人的耐力與體力,不管是要 看駛過街道的重型武器或飛過上空的戰機,或是要觀賞晚上的勝利煙火,都會變 成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

- 157 -


※第三十四週(11.05.15~19.05.15) 在勝利日的狂歡過後,莫斯科的一切會回歸正常,街上的看板和標語也被工 人陸續撤走。再次站到紅場上,想到三天前的這裡,曾經是國際關注的焦點,並 且有一萬多名軍人在這裡接受檢閱,心裡不禁激動萬分。勝利日是俄羅斯人永遠 的驕傲,也是讓這個民族團結一心的時刻,就連我這個在到俄羅斯之前對勝利日 不聞不問的留學生,都讓勝利日的喜悅在我心中多待了好幾天。國際媒體關注的 當然不會只有勝利日的慶祝活動,普京在這段期間的接見外賓與訪問行程,才是 許多西方媒體最想知道的。在德國總理梅克爾抵達莫斯科後,與俄羅斯在軍事及 外交上擦槍走火的美國,也派了國務卿凱瑞前往俄羅斯,與普京在西南方的新興 旅遊勝地索契會面。俄國在這次的會面不僅擁有「主場優勢」,甚至還先痛罵了 美國一頓之後,才在離莫斯科非常遠的索契接見美國國務卿。烏克蘭危機何時結 束?最後的結果又會是怎樣?相信這個問題已經有很多人問過,並且也有非常多 人和我一樣想知道答案,不過以目前的情況看起來,這場外交上的耐力戰似乎只 是進入中場休息,距離比賽的尾聲還有一段距離。 俄羅斯的政治與商業首都是莫斯科,而文化首都則普遍被認為是位在俄羅斯 西北方的聖彼得堡(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Saint Petersburg)。在彼得大帝發動西化 改革之前,俄羅斯沙皇國定都於早在 1147 年就建城的莫斯科。1703 年,彼得大 帝下令開始建城,並用他在西歐各國的所見所聞,幫這個城市取了一個不像俄羅 斯城市的名字:聖彼得堡。「聖」是當時很多西歐城市都會加上的前綴,彼得則 是耶穌的十二位使徒之一,代表彼得是這個城市的守護者。雖然彼得大帝可以算 是一位好大喜功的君主,不過他並沒有厚臉皮到把新首都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純 粹只是東正教會的命名方式與使徒的名字有關而已。彼得格勒是一次大戰到列寧 逝世時的短暫名稱,因為聖彼得堡聽起來與德國城市的命名方式十分相似,在反 德的情緒之下,沙皇才把普希金曾經用過的彼得格勒當成城市的新名稱。俄羅斯 的許多城市都有不只一個名字,聖彼得堡的歷史雖然不算長,但是他也有三個曾 經被長期使用的官方名字。在列寧逝世後,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領袖,蘇聯政府 把身為十月革命發生地的這座城市改名為列寧格勒。蘇聯解體之後,這裡又被改 回帝國時期的聖彼得堡,讓有「北方威尼斯」之稱的聖彼得堡再次成為一個高度 西化的俄國城市。 莫斯科到聖彼得堡的交通是俄鐵班次最密集的長途運輸段,除了車程只要四 個小時多一點的特快車,還有傳統的臥舖火車可以選擇。很多旅客會特別選擇像 是紅箭號(Красная стрела) 、雙都號(Две столицы) 、托爾斯泰號(Лев Толстой) 這種時間有經過刻意安排、車廂內部也比較高級的過夜臥舖列車搭乘。因為這次 的彼得堡之旅是勝利日前幾天才臨時起意的,雖然我買的是四人包廂,不過我搭 乘的列車並沒有特別的名堂,只是一台普通的臥舖列車。在回程的時候我選擇了 涅夫斯基特快車(Невский экспресс) ,他是 Sapsan 特快車的前輩,早在 2001 年 就加入了俄鐵的行列。由於除了起訖兩站外,中途不會停靠任何車站,因此涅夫 - 158 -


斯基特快車所花的時間和 Sapsan 幾乎沒有差別。這是我第一次在俄羅斯搭乘時 速超過 150 公里的列車,在硬體設備落後的俄羅斯,只有從莫斯科來回聖彼得堡 才能體驗到真正的「火車快飛」 。涅夫斯基特快車的票價比 Sapsan 便宜一千多盧 布,而且每個座位都有附餐盒,有三明治、果汁、小蛋糕,讓這四個小時的車程 不至於太無聊。其實涅夫斯基特快車並不是第一代來回兩大城市的特快車,目前 已經停駛的「阿芙樂爾號」(Аврора)才是最早的特快車,同時也是蘇聯時期第 一台可以行駛超過 160 公里的列車。阿芙樂爾號從 1963 年投入營運,直到 Sapsan 出現之後,才在 2010 年正式從鐵軌上消失。Sapsan 特快車的中文翻譯是「游準 號」,游隼是世界上飛行速度最快的鳥類,俯衝的速度可以逼近 400 公里。雖然 目前的鐵路技術還沒有辦法讓火車開到這麼快,但是俄鐵既然以游隼為最新的特 快車命名,想必就是對這款新式的特快車有很高的期待。 聖彼得堡最有名的街道是涅夫斯基大街,有些 人會直接把他簡稱為「涅瓦大街」 。這條街從涅瓦河 旁的海軍部大廈開始,中間經過喀山大教堂、金碧 輝煌的書店(Дом книги)、凱薩琳廣場、四馬橋、 革命廣場、莫斯科火車站,最後在亞歷山大涅夫斯 基廣場結束。涅瓦大街是聖彼得堡最熱鬧的一條街,我覺得比莫斯科的阿爾巴特 街還要熱鬧許多,至少飲食的選擇比阿爾巴特街好太多。從火車站走出來後,就 可以看到不遠處有一間「你好餐廳」(Нихао),顧名思義這是一間中餐廳。也許 是因為中國觀光客多,聖彼得堡的中餐廳非常普及,而你好餐廳剛好是位置最顯 眼的一間。與莫斯科的高消費比起來,聖彼得堡的中餐廳並不算太貴,而且越多 人吃會越划算,也可以吃到比較多道菜。除了你好餐廳,還有一間連鎖的中餐廳 很值得一試,在聖彼得堡開中餐廳可以開到五間,真的讓我感到相當佩服。這間 「唐人餐廳」 (Тан Жен)是許多彼得堡留學生的回憶,菜單上不僅全部都是中文, 而且俄籍服務生的記 憶力非常好,只要比 菜單上的圖片,他就 能把顧客的點單牢牢 記住。除了中餐廳, 彼得堡當然也有很不 錯的俄式餐廳,甚至可以說是蘇聯餐廳。Чайная ложка 是聖彼得堡獨有的布林 餅餐廳,雖然價格已經不再親民,但是他的羅宋湯確實是料多實在,布林餅也還 可以接受。在這趟旅程的最後一天,我前往參議院廣場(Сенная площадь),在 一間古色古香的餐廳內品嘗了蘇聯時代的餐點。這間名叫 Советские чебуреки 的餐廳是一間主打蘇聯風格的特色餐廳,裡面充滿了蘇聯時期的海報與宣傳單, 就連販賣的食物也是蘇聯時期很受歡迎的半月形餡餅(чебуреки)。在西方的漢 堡、披薩、義大利麵進入俄羅斯之前,這種裡面包肉餡的烤餅是蘇聯的特色餐點, 目前在很多中亞國家依然很常見。 - 159 -


聖彼得堡的冬宮(Зимний дворец)是羅曼諾夫王朝的皇宮,同時也是皇家 的私人博物館,在館內收藏了很多歷屆皇帝從世界各地收購來的藝術品。在尼古 拉二世於 1917 年宣布退位後,冬宮也在整頓之後對外開放,成為俄羅斯境內最 大的博物館。冬宮又叫「Hermitage Museum」或「隱士廬博物館」,與倫敦大英 博物館、巴黎羅浮宮、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並稱世界四大博物館。雖然冬宮有三百 多個展覽廳,但我對古文明與藝術並沒有 太大的興趣,所以我把參觀的焦點放在俄 國的皇宮宮殿上。由於俄羅斯沙皇國的首 都在莫斯科,所以帝國新都聖彼得堡的皇 宮直到十八世紀上半葉才落成,建築與其 他國家比起來相對較新。在冬宮其中一個 展覽廳的牆上,有 1812 衛國戰爭的點將 錄,以亞歷山大一世和庫圖佐夫將軍為首,讓後人記得這些成功保衛國家的貴族 與將領。除了參觀當時的皇室生活與宮廷藝術,這也是個可以複習俄國歷史的好 機會,因為每個展廳會出 現活躍年代重疊的皇室與 貴族肖像畫,把展覽的東 西與這些人連結起來,就 等於是讀了一次俄羅斯帝 國的歷史。遷都彼得堡的 彼得大帝並沒有在生前完 成冬宮的建築,而是由他 的女兒伊麗莎白完成了冬 宮的興建,而繼任的凱薩琳女皇則是把這座宮殿變成了一座私人博物館。冬宮的 收藏品可以顯示出當時俄國國力的興盛,當然也可以看出凱薩琳女皇從西歐帶進 來的文化素養,這位實施開明專制的女強人讓俄國在藝術方面也成功西化。在博 物館的三樓有中亞文化與日本文化的展覽廳,展出很多中亞地區的壁畫與雕刻, 藏傳佛教的藝術對許多歐洲人來說,確實是個非常神祕的文化。就像我們在東正 教教堂裡看聖像畫一樣,不管是了解其他宗教的神祇,或是看懂壁畫上的宗教故 事,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冬宮的中亞文化與日本文化展覽,包含了十八世紀 末在歐洲很流行的中國風,還有目前在俄羅斯依然非常流行的日本文化,某種程 度上也表示了當時東西交流的興盛。

- 160 -


與莫斯科的紅場比起來,我覺得冬宮前面的宮廷廣場雖然很寬廣,但卻不夠 氣派與壯觀。或許是因為我本身對於蘇聯的歷史比較有感觸,因此我在宮廷廣場 只有「昔日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感慨,卻無法感覺到他的輝煌歷史。 冬宮前面有根十分高大的柱子,在廣闊的宮廷廣場上鶴立雞群,那是為了紀念亞 歷山大一世打敗拿破崙大軍的紀念柱,最上端有一個天使的雕像。紀念柱重達六 百公噸,高達 47 米半,材質則是花崗石。當時的俄國是歐洲最強大的國家,在 歐洲的政治、外交與軍事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這根高聳的柱子就是當時俄 國人自信的象徵。從這根紀念柱建成至今,在他對面的冬宮發生了許多事情,俄 羅斯帝國也已經消失超過一百年。縱使這片土地早就人事全非,這根世界上最高 的紀念柱仍然屹立不搖地看著聖彼得堡的一切,柱子上面的天使也仍然在守護著 整個俄羅斯。冬宮正對面的圓弧形建築是總參謀部大樓,同樣是亞歷山大一世在

打敗拿破崙後所建,中間的大門是雙面凱旋門,不管是從皇宮出去,或是要回到 皇宮,都可以看到六匹馬帶著勝利女神向前行的雕塑。宮廷廣場是二十世紀初期 許多俄國重要事件的發生地,著名的血腥星期日、二月革命、十月革命,都是在 這個廣場上所發生。如果說克里姆林宮與紅場是蘇聯與俄羅斯聯邦時期的國家象 徵,那麼冬宮和宮庭廣場絕對就是俄羅斯帝國的代表,他們不只見證了俄羅斯的 歷史,還為俄羅斯人保存了國家與民族的光榮及驕傲。 既然來到了涅瓦河邊,原本沒有把遊河排進行程的我,在船公司推銷員的死 纏爛打下,還是把心中的天秤在省錢與花錢之間指向了後者。在宮廷橋旁邊的渡 口有兩家公司在競爭,或許還有其 他間船公司,只是沒有把時刻表立 在河邊吸引遊客而已。原本擔心會 在冬宮裡面待太久,再加上又想把 彼得堡的白天與晚上一網打盡,所 以我放棄下午的班次,直接選擇晚 上八點到十點的「鋼琴酒吧之旅」。 事實上涅瓦河的船票並不便宜,不 - 161 -


管是單純的遊河,或是像我一樣搭乘 有爵士樂或是鋼琴表演的船,以及前 往彼得夏宮的交通船,價錢都比想像 中來得貴。更讓我錯愕的是,登上船 之後,才發現原來這是一間水上高級 餐廳,主菜都是五百盧布以上,非常 不適合我這種走平民路線的旅客。最 後我還是點了一壺茶與一盤雞翅,雖 然六隻雞翅就要三百盧布,不過畢竟 這是一間假遊河之名行吃飯之實的高級餐廳,因此餐點的水準確實很不錯。和我 坐在同一桌的是一對講德語的夫妻,應該是先生帶著懷孕的太太來度蜜月,服務 員把原本不是坐靠窗位置的他們和我併在同一桌,讓我感到萬分的尷尬與不知所 措。在太陽即將下山之前,我到二樓的甲板上觀賞風景,雖然船尾的風很大,還 會不時被天上飄下來的小雨淋到,但是涅瓦河畔的夕照真的很迷人。這趟航程從 宮廷橋出發,向西航行到涅夫 斯基橋後,再往東折返到聖母 領報橋,最後在鋼琴師彈奏出 的優美樂聲中,結束長達兩個 小時的晚餐航行。光是登船就 必須購買 600 盧布的船票,船 上的餐飲消費另外計算,而且 不能拿船票抵用。

聖彼得堡位於北緯六十度,雖然不像北極海的不凍港摩爾曼斯克一樣有永晝 和永夜的情形,但是彼得堡的日夜時間也有很大的差距。五月中旬的彼得堡就已 經要等到九點半之後才會出現夕陽,天空全黑要等到十點之後,而且不用到早上 四點就已經天亮。這次的彼得堡之旅很不巧地遇上壞天氣,天黑之後的體感溫度 甚至只有零度,再加上冰冰冷冷的細雨,讓五月的彼得堡彷彿回到冬天。即使天 氣不理想,但是因為六月開始就很難看到彼得堡的夜景,所以我還是選擇在這個 陰雨綿綿的週末前往北方,看看這個沙皇時期的俄國首都到底長什麼樣子。彼得 堡的觀光客比莫斯科還要多,很多人到了俄國可能不會到莫斯科,但卻不會錯過 聖彼得堡。因應觀光客的各種需求,在彼得堡的火車站、地鐵站與街道上都充滿 - 162 -


了英文標示,甚至連火車站的警衛都會講英文。這也是我第一次在俄國祝旅館遇 到來自其他國家的旅客,被安排在我隔壁床的是一位從赫爾辛基搭火車過來的芬 蘭女生,青旅內還有幾位用英文和接待人員溝通的旅客,可見聖彼得堡的觀光業 有多麼發達。說到觀光客,聖彼得堡當然也有很多來自中國或日韓的旅客,而聖 彼得堡當地的旅行社則會派出華語、日語、韓語能力相當優秀的導遊來接待這些 花錢不手軟的亞洲觀光客。俄羅斯的「東方學」與「漢學」一直以來都是個很有 成就的學科,因為與日本和韓國是遠東地區的鄰居,所以俄羅斯的日文學習者非 常多,韓語學習者也不算少。至於中 文,在長年以來的外交發展之下,能 夠說出一口流利中文的俄羅斯人已經 非常多,對中華文化有研究的學者也 常常會到中國或台灣進行學術交流。 我在路上還有聽到有來自中國的觀光 客,要俄籍導遊介紹琥珀與寶石的商 店給他,想必這位導遊的小費與購物 抽成一定很多。 涅瓦河的另一邊是兔子島、瓦西里島和彼得格勒島,兔子島以聖彼得堡最早 的建築──彼得保羅要塞(Петропавловская крепость)聞名,瓦西里島則是聖 彼得堡國立大學的所在地,而列寧格勒島上則有聖彼得堡動物園。不管是透過冬 宮後面的宮廷橋,還是勞動廣場旁的聖母領報橋,都可以抵達瓦西里島。聖彼得 堡國立大學是許多俄國名人的母校,屠格涅夫、門德烈夫、列寧、克倫斯基這些 在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對俄國有重大影響的人,都是這所大學的校友。現任的俄 羅斯總統與總理也都是聖彼得堡大學畢業,而且他們剛好都來自法律系。由於我 在台灣的俄籍老師在彼大拿到碩士與博士學位,因此我很早以前就聽說過這所俄 羅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一直以來我 都很想到彼大的校園看看,究竟是怎 樣的學習環境,能讓兩位聖彼得堡大 學的法律系畢業生,先後進入莫斯科 的克里姆林宮執政。與古典的聖彼得 堡大學比起來,莫大的史達林式建築 完全勝出,不過彼大的地理位置與學 校附近的中餐廳則讓我羨慕不已。在 從彼大前往兔子島的路上會經過一個 半月形的廣場,在這個廣場上除了有氣派的中央海軍博物館外,在靠近河岸的地 方還立著兩根大柱子。由於瓦西里島把涅瓦河分為左右兩條航線,所以這個地方 剛好就形成一個可以匯聚人潮的海上交易所。現在的交易所已經變成中央海軍博 物館,不過兩根巨大的船首柱仍然屹立不搖,繼續在瓦西里島的東岸為來往的大 小船隻提供照明。 - 163 -


彼得保羅要塞是彼得大帝在 1703 年下 令興建的城堡與防禦工事,目的是為了在與 瑞典王國的戰爭中,不讓新首都被瑞典軍隊 襲擊。瑞典在大北方戰爭中慘敗給俄國,因 此彼得大帝當初的憂慮也沒有發生,彼得保 羅要塞也因為雙方實力懸殊,沒有真正發揮 其軍式堡壘的用塗。要塞在十九世紀末變成 監獄後,許多無政府主義者都曾經被關押於 此,包含知名作家杜斯妥也夫斯基。彼得保 羅要塞的地標是高 120 公尺的彼得保羅大 教堂,從彼得大帝開始,除了只有 12 歲就 登基的彼得二世之外,羅曼諾夫王朝的歷任沙 皇都安葬在這個教堂內。和大多數的彼得堡古 蹟一樣,建於十八世紀初的彼得堡羅要塞當然 抵擋不了納粹德軍的進攻,因此二戰期間這座 城堡也被炸得體無完膚,因此現在看到的建築 都是在二十世紀下半葉修復並重建的。

- 164 -


由於天氣不好,所以我刪減了很多戶外的行程,用幾個值得一看的博物館來 填補行程的空檔。由於勝利日才剛過一個禮拜,不僅在冬宮前面還有演唱勝利日 歌曲的小型演唱會,我也很幸運地遇到一場好幾百人共襄盛舉的溜冰遊行。聖彼 得堡在偉大衛國戰爭中受到重創,被納粹德軍包圍了八百八十二天,許多居民因 為饑荒與嚴寒而喪命。當時叫列寧格勒的聖彼得堡是蘇聯的波羅的海門戶,對於 仰賴瑞典工業原料進口的德國來說,把蘇聯通往波羅的海的大門封起來,就不必 擔心他們的武器原料會缺乏。希特勒在 1941 年就確定了攻打列寧格勒的意圖與 策略,把這個前俄國首都列為北線的最大目標。在納粹德軍與芬蘭軍隊的南北夾 攻下,列寧格勒只剩下東邊的天然屏障拉多加湖(Ладожское озеро)可以依賴。 拉多加湖是歐洲最大的湖泊,位在拉多加湖東岸的蘇聯軍隊曾經嘗試要突破納粹 德軍在南岸的軍隊,解除軸心國對列寧格勒的包圍,不過最後並沒有成功。雖然 西岸與東岸的蘇軍最近的地方只有短短 12 公里的距離,但蘇聯紅軍卻拿這段距 離沒有辦法,讓德軍成功阻隔了列寧格勒與外地的連繫。 希特勒曾經說: 「列寧格勒第一、頓內茨克第二、莫斯科第三」 ,但他最後還 是把北方的軍隊調往南方攻打莫斯科,讓列寧格勒在 1941 年的冬天獲得了重新 佈署的機會。被史達林派到列寧格勒抵擋納粹德軍的,是二戰的傳奇人物朱可夫 元帥。他用密集的高射炮與波羅的海艦隊對抗德軍的坦克部隊,並且在結凍的拉 多加湖上開闢了有名的冰上公路,使列寧格勒前線和用來對抗芬蘭軍隊的卡列里 亞前線產生連結。透過這條危險的冰上公路,蘇軍把食物成功送進列寧格勒,並 且讓傷者和沒有作戰能力的居民離開,大幅減輕了城市的負擔。列寧格勒圍城博 物館內的資料把他稱為「生命之路」 (Дорога жизни) ,雖然冰封的湖面隨時可能 遭到德軍的砲擊或轟炸,但蘇軍最後還是成功地守住了這條唯一的對外道路。從 1941 年 9 月 9 日被軸心國軍隊包圍開始,雖然蘇軍在 1943 年初曾在拉多加湖南 岸突圍成功,但是真正的解圍卻還得等到下一年的 1 月 27 日。在有限的糧食供 應下,列寧格勒的軍隊與人民還能堅持將近九百天,最後在波羅的海艦隊的砲火 掩護下,和沃爾霍夫方面軍一起向南突圍。 列寧格勒的堅定信念,讓蘇軍在 1944 年初展開大反擊,透過左右包夾的方 式,使德軍的後勤部隊無法到前線解圍。參加「列寧格勒-大諾夫哥羅德攻勢」 的蘇聯軍隊共有八十萬人,十個蘇聯英雄軍團當中的列寧格勒軍團與波羅的海第 二軍團,就是因為這場戰役而被蘇聯中央表揚。這場戰役造成大約一百五十萬人 死亡,絕大多數都是因為沒有糧食而餓死,希特勒採取的圍城行動,更被視為納 粹德國進行種族滅絕的一種方式。博物館內展示了很多當時的社會情況,不管是 圍城期間的中小學運作,或是各行各業的列寧格勒居民英勇從軍的感動故事,還 有非常血腥但也很真實的戰地照片,都能讓我們體會到這個城市七十多年前的樣 子。列寧格勒圍城戰造成的損失非常巨大,包含凱薩琳宮、彼得夏宮都在德軍的 佔領期間變成廢墟,很多俄羅斯帝國時代的建築也毀在無情的砲火之下,更不用 說那些失去家庭與家園的彼得堡人。來到聖彼得堡,除了欣賞美麗的風景之外, 我們絕對不可以忘記,在七十年前的這個地方,曾經發生過什麼事情。 - 165 -


在聖彼得堡的莫斯科大街上,有許多紀念性的建築,像是勝利公園、莫斯科 門、列寧格勒圍城紀念碑、戈沃羅夫元帥公園。這是因為史達林曾經對列寧格勒 進行「都市重劃」,把新的列寧格勒市政廳設在現在的地點莫斯科站,並在市政 廳前面設了一個噴泉廣場,也就是現在的莫斯科廣場。蘇聯在偉大衛國戰爭中擊 敗芬蘭,把兩國邊界向北擴展,因此史達林又把市中心遷回涅瓦河畔,讓這棟現 在已經變成辦公大樓的舊市政廳顯得有些孤單。現在的莫斯科廣場是個有噴泉表 演的地方,優美的古典音樂聲配上變化多端的水舞秀,讓這個文化之都更加有氣 質。許多青少年也會在這個廣場上溜滑板、直排輪,當然也有很多小朋友騎著腳 踏車或滑板車,在廣場上玩水、嬉戲。

至於地鐵莫斯科門站的凱旋門,則是用來慶祝十九世紀的俄土戰爭。這是一 次俄國在鼎盛時期趁火打劫的代表作,當時希臘要從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獨立,因 此希臘、俄國、法國、英國合力對抗土耳其與埃及聯軍,最後當然是由支持希臘 獨立的這方取得勝利。俄國在這次戰爭中得到了南高加索地區,也就是目前的喬 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三國領土。如果沒有這次的戰爭,或許史達林就沒有 機會從高加索地區展開他的強人之路,世 界歷史也可能被大幅改寫。在 1930 年代 的列寧格勒都市重劃時,這個大門曾經被 史達林移到莫斯科廣場前方,與雄偉的舊 市政廳互相呼應。雖然凱旋門在戰爭中被 砲火摧毀,但俄國人很快地完成了大門的 重建,並且把他遷移到現在的位置。聖彼 得堡是個擁有非常多「凱旋門」的城 市,除了總參謀部的雙面凱旋門和莫 斯科門,在波羅的海火車站附近,也 有一個慶祝 1812 衛國戰爭勝利的青 銅色凱旋門。每個凱旋門都有屬於自 己的意義,對於俄國人來說,這些凱 旋門更是他們的光榮與驕傲。 - 166 -


被俄羅斯人稱為「歐洲之窗」的聖彼得堡,除了可以讓俄羅斯人看見西邊的 歐洲,同時也能往東邊看看廣大的俄羅斯。在地鐵莫斯科大門站的附近,有一間 非常值得參觀的模型博物館。與台灣的袖珍博物館不同的是,這間博物館並不只 是展示靜態的模型,而是在靜態的背景之外,加上了天氣、光線、天然災害、產 業行為這些因素。這間模型博物館(музей Гранд Макет Россия)在 2012 年對外 營業,模型的總面積達到八百平方公尺,並且有數百台 交通工具模型與數千個人物及動物模型。雖然這間博物 館使用俄國的學生證並沒有優惠,也沒有參與當天的世 界博物館日活動,不過我覺得這是我在俄羅斯花得最有 意義的門票之一。博物館的入口以烏拉爾山為界,左邊 是歐俄平原,右邊則是西伯利亞地區。由於大部分的模 型並不是放在櫥窗當中,所以博物館對模型的保護也下 了一番苦心,只要欄杆旁的感應器感受到身體的熱,感 應器就會響起警報聲,讓不小心越界的參觀者知道,自 己距離模型太過接近。比起一般俄國博物館的人力觀察,這種方式更能確保沒有 人可以偷偷地觸碰模型,讓館方的心血結晶得以完善地保存。 烏拉爾山以東的歐俄地區是俄國最精華的地區,大多數的人口與建設都集中 在這個區域,因此西半部的模型也比較密集、華麗。莫斯科的代表是國際機場、 克里姆林宮救世主塔、奧斯坦金諾電視塔和地鐵站的外觀。由於這間博物館在聖 彼得堡,所以對於聖彼得堡的介紹比莫斯科來得多。像是涅瓦河、彼得堡羅要塞、 芬蘭灣這些聖彼得堡的著名景點,在模型的製作上都比莫 斯科的地標還細緻,讓來自莫斯科的我深深地感受到這兩 個城市的瑜亮情結。過了烏拉爾山脈之後,就進入到西伯 利亞地區,也就是俄羅斯的亞洲區域。西伯利亞的農業與 工業發展比重很高,因此可以看到很大片的草原,以及放 牧的牧場。由於西伯利亞地 區盛產工業原料,所以這邊 的工廠也非常多,就像是一 個大型工業區。俄羅斯的遠東地區雖然很容易被忽 視,不過他們是俄羅斯遠洋運輸最發達的地方,有 許多貨櫃都在這邊進行運送與轉送的工作,因此遠 東地區有很多超大型的貨櫃 輪。看著快速移動的火車模 型在鐵軌上來回穿梭,公路 上也不時會有巴士或汽車經 過,參觀博物館就好像親身 經歷了一場環俄羅斯之旅一 樣,一切都是如此地逼真。 - 167 -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