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共生計畫3:療癒浮洲故事

Page 1

指導|文化部、新北市政府 主辦|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執行|浮游藝術共創工作室 協辦|相信世代

/ 大觀路一段

浮島日常

坐落在臺藝大旁的街角一隅,沒有特別定位出自己的性質,對來訪者

而言,可以是一間咖啡廳、一間餐廳、或是一個展覽空間;而對老闆 娘與老闆來說,則是屬於自己的工作室。

兩人本來從事藝文工作,直到四年前頂下這間店面,開始了打造共同 空間的行動,起初並沒有太多的設想,只是把自己有興趣的東西容納

進來。經過幾年的累積,店裡擺滿了老闆親手維修的舊家具、細心養 護的植栽,還打造出一間充滿藝術可能的小房間。

說起這個遺世獨立於板橋市區外的浮島,從小生長在浮洲的老闆細數

起兒時在台藝大抓魚、在榮工處打棒球的點點滴滴,也推薦了過去浮 洲人最愛的肉羹麵、水煎包。只是,不僅只過去拆遷時,有許多同學 紛紛搬遷到土城或是樹林,對現今生活在浮洲的青年來說,這裡也像 是個中繼站,只要找到條件更好的居所便會離開此地。

來自新竹市區的老闆娘,分享說自己是看上了浮洲蘊含的藝術潛力, 很期待自己的孩子在未來能有更多的人生選擇,也運用自己的策展能 力及企劃專長,讓這個地方自然而然地發生一些新事物。兩人都期望 自己在做的事情能貼合當地,讓在地青年可以有更多的體會;當聚集 了越來越多理念相似的店家,就能形成一個聚落。那麼也許有天,這 裡會不斷發生豐富的人事物,而這些美好都將成為這座浮島的日常。

「在地四十年,小羅老闆用小小的攤販,和在地人一起營造溫情!」
/
龍興市場

老闆開店至今已經有十多年了。

本來是跑業務,後來考量小孩長大、家裡的開銷變高,於是決定自己出 來拼拼看。沒想到開業三、四個月就遇上當時臺灣最嚴重的食安問題, 生意大受打擊。多虧合作的廠商及附近鄰居互相幫忙,成功渡過難關。

有別於一般超市,雜糧行主要批發給餐飲店家;也有一些散客,像是住

在附近的老人家,餐餐煮比較便宜又健康,都會來這邊買。除此之外, 浮洲有越來越多新住民朋友的加入,所以老闆也進了泰國米,為顧客提

店鋪位在龍興街巷子裡的轉角,來光顧的客人像是打開導航一樣,

馬上就能找到想買的東西。不用等老闆開口,價格都知道得一清二楚, 順便閒話家常個兩句—主顧間如此親近的關係,可說是現代都市裡難得 一見的光景。

供更多樣的選擇。

浮洲在地四十多年的老店鋪,約七年前搬到現址。

老闆的爸爸當年從中南部北上打拼,到親戚的店裡當學徒,後來發現 浮洲沒有其他中藥店,於是落腳到這裡。

老闆娘回憶起龍興市場的過往樣貌,以前河堤一帶的工廠區有幾千多 戶住宅,在蓋堤防的時候都拆遷掉了,繼而讓市場規模縮小一半。

另外,也因為鄰近榮民之家,後來診所、藥局才慢慢多了起來。

到了現在,隨著西醫普及,相關法規越趨完善,中藥行正逐漸式微,

面對轉型的難題,老闆決定向下紮根,開辦活動讓小朋友們進店裡體 驗抓藥、學習中藥的知識;期望讓更多人對這個文化有所了解,好好

地把它傳承下去。

距離龍興市場不遠,某個鬧中取靜的小街區裡, 一對年輕姐妹合力開了間可麗露專賣店。

姐妹倆是浮洲當地人,過去曾有一段時間在外地生活,最後依然選擇返鄉, 經營一間自己親手打造的甜點店。

她們記憶中的浮洲,是一個長輩們彼此密切連結,好像一張相當發達的資訊 網,發生什麼事都知道得一清二楚。聊到小時候在浮洲成長的過程,姐妹倆 首先想到和其他家的孩子一起在巷弄裡玩耍、撈蝌蚪抓泥鰍的童年,還有從 小吃到大仍然健在的小吃攤。

在生活步調緩慢,重視民生需求的浮洲,甜點店可說是相當與眾不同;但對 倆姐妹來說,甜點是一個能為生活帶來儀式感,點綴日常的美好事物。

在挺過疫情風暴,以及為了達成心目中的理想口味,而不斷重作可麗露的試 錯期後,玖荷家正式在浮洲開張。時至今日,也累積了不少在地主顧。可麗 露開始進入浮洲人們的生活,成為令浮洲人回味無窮的小確幸。

工廠林立的小巷裡,藏有一間具有強烈時尚感的美髮店。

老闆從小在浮洲長大,國中畢業以後就去外面做美髮店學徒。

本來在新莊開店,即使搬來這裡生意也絲毫不減,反而把客群帶了過來; 最遠還有從高雄上來的老主顧,堅持給老闆整理頭髮,始終如一。老闆 也提到,客人第一次來浮洲的時候,都盛讚這裡是世外桃源,非常意外

在喧囂的板橋區,竟然有一處如此寧靜祥和的地方,一致認為浮洲很適合 定居。

在訪談的過程中,我們能感受到老闆是真心喜愛這塊土地,希望大家能 多來浮洲。老闆也認為合宜住宅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據點,如果繁榮起

來形成商圈,就能帶動整個地區。不過先前進駐的商家多負荷不了沉重 的店租壓力,希望政府提供一些優惠,讓更多人願意來到這裡開店。

冰不厭炸是位於大觀國小旁的小攤販。

當年父親從雲林北上,本來是賣檳榔,後來因為生病了,也覺得檳榔 不健康,老闆就回來浮洲改賣飲料。到了前年,小攤販除了飲料之外, 也開始賣一些炸物。

老闆從小住在浮洲,記得以前讀大觀國小的時候還沒有操場 (以前是

教師研習會),學校辦活動都跟華僑高中借場地。小時候會和朋友們到 處跑,在巷子或校園裡面玩踢毽子、跳房子、尪仔標,附近的柑仔店 還有彈珠臺可以打。

那個時候店前面這條路

(大觀路一段��巷) 很窄,學生回家都會經過。

放學過後一個小時還可以看到有人走在路上,小小的巷子擠滿人潮, 十分熱鬧。更早以前還有許多外省的叔叔伯伯住在附近,後來榮民之 家蓋起來以後有的就搬過去了。

老闆覺得浮洲幾十年來,地景變化不大;雖然一直說要都更,卻拖了 好一段時間。久而久之就不怎麼在意,覺得現在的生活也蠻好的。

板凳麵的起名,來自於開業當時第一個購入的用品:一張張店內的板凳。 出身高雄大寮眷村的老闆,過去是數年的職業軍人,在軍隊伙房裡學會 做菜。退伍後在同袍的介紹下,進了北方館繼續精進廚藝,並決定自立 門戶。

談起創業期的辛苦,老闆很感謝附近的街坊鄰居。因為他們的熱心介紹,

甚至幫忙分享、發傳單,讓現今的客源可以穩定。近期接受《進擊的臺灣》 報導,吸引不少外地遊客,也有衝著道地眷村口味而來的客人。

老闆有著強大的職人精神,關於店內工作和料理的事一點都不馬虎。

看似工作狂的他,其實很重視家庭的團聚時光;所以休假也會幫忙料理

三餐,和老婆、小孩一起吃飯,多花些時間陪伴他們,內心總是把家人 擺在第一位。

/ 僑中街 名麗美容院

老闆娘也跟我們分享他年輕時打拼的故事。

從十四、十五歲開始便在桃園的美容院當學徒,後來又因為工作、住處等 問題數度舉家搬遷,最後來到浮洲定居開店。即使剛開始的時候很辛苦, 但老闆娘很珍惜這段回憶。她覺得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很重要,要喜歡當 下在做的事,還有喜歡現在的自己。

下一站 / 出發探索吧!

寫下你與浮洲的故事,@浮游藝術共創工作室 標記 #療癒浮洲故事,與我們分享吧:)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