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內外科護理(上)

Page 1


上冊

詳細目錄

CHAPTER

1

成人健康護理之基石 1

第一節 健康與疾病 3 定義 3

CHAPTER

2

成人健康護理中的護理角色 35

第一節 護理角色 37

健康的定義 3

護理專業的定義 37

疾病的定義 5

護理人員在健康照護中的角色 38

健康與疾病的模式 5 健康與疾病的連續性模式 5 高度美滿的健康模式 5

護理專業的認同危機 39 護理實務的模式 40 功能性護理 41

影響健康與疾病的因素 6

成組護理 41

人口結構、十大死因與健康之關係

全責護理 41

7

綜合性護理 42

人口趨向老化 7

技術混合護理 42

慢性退化性疾病及

個案管理 42

事故傷害的增加 8 個人生活習慣與方式 9 疾病對健康的衝擊 10 健康的促進和維護 11 第二節 健康與疾病之生理、心理與 社會文化層面 14

護理未來角色的擴展與因應 45 變動中的社會 45 未來的期許 52 第二節 護理過程 55 護理評估 56 會談法 56

生物觀點 14

觀察法 57

心理觀點 14

身體檢查法 57

社會觀點 16

護理診斷 58

文化觀點 17

資料分析整合 58

靈性觀點 18

書寫護理診斷 59

第三節 成長與發展 18

護理計畫 67

佛洛伊德理論 18

決定健康照顧的重要順序 67

馬斯洛理論 18

確立短期與長期目標 67

艾瑞克森理論 19

設計護理活動 69

哈維格斯特理論 19

護理措施 69

第四節 對壓力源之適應與不適應反應 28

護理評值 71

壓力源 28 壓力 29

第三節 病人與家屬之健康指導 71 學習的領域 71

身體對壓力的反應 30

認知領域 72

壓力因應的基本概念 30

情意領域 72

護理處置 31

技能領域 72


學習的理論 73 史金納的操作制約原理 73

酸鹼平衡的調節機轉 131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論 73

代謝性酸鹼不平衡 133

班都拉的社會學習論 74

代謝性酸中毒 133

溫納的歸因理論 75

代謝性鹼中毒 134

影響病人與家屬學習的因素 77 第四節 法律層面 79

代謝性酸鹼不平衡的護理處置 136 呼吸性酸鹼不平衡 136 呼吸性酸中毒 136

法律的基本概念 79

呼吸性鹼中毒 138

護理人員法簡介 79

呼吸性酸鹼不平衡的護理處置 138

護病糾紛的處理與預防 83 第五節 倫理層面 86

3

第二節 酸鹼平衡的改變 131

蓋聶的學習條件論 73

護理過程與教學過程 76

CHAPTER

磷 127

第三節 疼痛 140 疼痛理論 140

倫理的理論 86

特異性理論 140

倫理的原則 86

模式理論 141

倫理的規則 89

閘門控制理論 141

各國護理倫理規範 90

疼痛解剖生理學 142

護理研究與倫理 93

心理社會因素對疼痛的影響 145

倫理困境 93

疼痛的種類 145 醫療處置 146

成人健康護理中生理及病理 的層面 97

第一節 體液、電解質平衡的改變 99 基本概念 99 體液 99

藥理性的疼痛緩解方法 147 非侵入性的疼痛緩解方法 156 侵入性的疼痛緩解方法 158 護理處置 158 第四節 營養狀態改變 168

電解質 100

營養不足 168

體液及電解質的運送機轉 100

體重過重與肥胖 176

體液及電解質的調節 102

進食障礙 180

體液容積不平衡 104 體液容積缺失 104 體液容積過量 107 電解質不平衡 108 鈉 108

第五節 感覺剝削、感覺負荷過度及 睡眠障礙 185 感覺/知覺改變之生理基礎 185 感覺過程 185 覺醒機轉 186

鉀 112

感覺剝削 187

鈣 119

感覺負荷過度 191

鎂 124

睡眠障礙 194


CHAPTER

4

成人健康護理之心理層面 203

第一節 身體心像改變 205

CHAPTER

5

手術全期護理之原則 233

第一節 基本概念 235

身體心像的定義 205

手術全期護理 235

身體心像發展的概念模式 206

手術名詞 236

身體心像發展的理論架構 206

手術之種類 236

同心圓理論 207 外在的影響因素 208 正常身體心像的發展 208 身體心像改變的調適過程 210

手術對病人生理與心理社會 之影響 238 手術之危險因素 241 第二節 手術前期護理 243

衝擊期 211

護理人員之角色及功能 243

退縮期 212

護理評估 243

承認期 212

護理診斷 250

再造期 212

護理目標 250

影響身體心像改變程度的因素 及高危險群 213 護理處置 213 第二節 失落、哀傷與瀕死 216 失落的概念 217 定義 217 型式 217 失落與生命周期的關係 217 哀傷的概念 217 定義 217

護理措施 250 第三節 手術安全措施 261 落實手術辨識流程 261 落實手術安全查核項目 261 第四節 手術中期護理 263 手術室環境之特殊設計 與配置 263 手術室之平面配置 與流動方式 263 手術房內之設置 264

型式 218

手術室工作小組及職責 266

哀傷過程 219

手術室之無菌原則與無菌技術 269

影響哀傷的相關因素 221

無菌技術之原則 269

護理處置 222

工作人員的準備 272

瀕死的概念 224

病人皮膚的準備 280

定義 224

手術區域的準備 283

特性 224

病人接受無菌技術時常見之 護理處置 284

瀕死的現象 225 瀕死病人的持續照護 ──安寧照護 226 護理處置 229

麻醉 284 麻醉定義 286 影響麻醉之因素 287 麻醉方式 287 麻醉及手術中常見的護理處置 297


第五節 手術後期護理 301

災難處理計畫 360

手術後立即性護理── 麻醉後恢復期之護理 301

急症護理的趨勢 362 第二節 重症護理 363

移送病人至麻醉後恢復室 301

重症護理環境 364

麻醉後恢復室的處置 302

重症單位護理人員的角色 365

手術後常見的合併症 304

重症病人的壓力源 367

離開麻醉後恢復室的條件 307

重症病人家屬的壓力源 370

麻醉後恢復室應有之記錄 308

危機處置 373

非住院型手術 308

重症病人的評估 376

手術後期之護理 310 病人送入病房後之手術後護

重症病人的護理診斷 381 310

重症病人的一般性護理措施 381

護理處置 312

法律與倫理議題 384

出院計畫 329

第三節 常見急症與重症之處置與護理 388

手術後疼痛之護理 329

心肺復甦術 388

手術後疼痛的機轉 329

基本支持生命法 389

手術後疼痛分類 330

高級心臟救命術 391

手術後疼痛對身體的影響 330

心肺腦復甦術的實施步驟 391

手術後疼痛的持續時間 331

休克 401

影響手術後疼痛的因素 331

敗血症 417

手術後疼痛的評估 332

特殊急症病人的處置 419

手術後疼痛的處置方法 335 CHAPTER

6

溺水 419 一氧化碳中毒 421

急症與重症護理 341

食物中毒 422

第一節 急症護理 343

毒蛇咬傷 424

急症護理面面觀 343

中暑 424

送醫前護理 344 緊急醫療服務系統 344 空中救護 344 急診室 345 急症護理人員協會 347

CHAPTER

7

免疫系統異常之護理 429

第一節 免疫系統構造及功能 431 免疫系統的功能 431 免疫系統組成 432

急症護理人員的角色 348

免疫細胞 432

急症護理人員的功能 348

淋巴系統 434

急症病人的評估 350

免疫反應 434

急症病人的護理診斷 357

非專一性免疫反應 435

急症病人的一般性護理措施 357

專一性免疫反應 435

法律與倫理議題 358

免疫反應之活化 440


影響免疫功能之因素 440 免疫系統的評估 442 第二節 免疫疾病 443 第一型過敏反應 443

CHAPTER

8

傳染性疾病之護理 499

第一節 傳染病之基本概念 501 傳染鏈 501 傳染控制 507

過敏性休克 444

消滅病原體 507

異位性過敏 447

阻斷傳染途徑 507

第二型過敏反應 449 溶血性之輸血反應 449 自體免疫疾病 450 第三型過敏反應 452 阿氏反應 452 血清病 452

增強宿主抵抗力 507 第二節 傳染病之護理評估 508 健康史 508 身心狀況 508 診斷檢查 510 第三節 常見之傳染病與護理 511

全身性紅斑性狼瘡 453

登革熱 514

類風溼性關節炎 460

痢疾 518

第四型過敏反應 460

阿米巴痢疾 518

接觸性皮膚炎 460

桿菌性痢疾 519

肉芽腫 461

漢生病 520

第三節 免疫缺陷症 461

狂犬病 521

原發性免疫缺陷症 461 低 γ 球蛋白血症 461

肉毒桿菌中毒 522 退伍軍人症 523

迪喬治症候群 462

狂牛病 524

重症複合性免疫缺乏症 462

腸病毒感染 526

繼發性免疫缺陷症 462 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 (愛滋病) 463 鞏皮症 482 第四節 器官移植及護理 485 移植概論 485 移植醫療史回顧 485 移植種類 485 組織配對 485 器官與組織移植合併症 486 器官移植之相關議題 487 器官捐贈 488 器官接受者之護理措施 492

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 526 H5N1 流感 535 H1N1 新型流感 537 霍亂 538 第四節 醫療照護相關感染 539 定義 540 感染的來源 540 感染的傳播 540 宿主 540 常見的病原體 540 傳染途徑 542 感染控制 543 醫護人員本身 543 醫院的環境 546


醫材及器械的使用與消毒 546 隔離 546 CHAPTER

9

其他系統分期 590 第四節 治療 591 手術治療 591

贅生性疾病之護理 553

第一節 癌症的基本概念 555

放射線治療 593 臨床應用 593

流行病學 555

治療機轉 593

癌症生物學 558

治療原則 594

癌的定義 558

治療目標 595

癌的發展 559

治療途徑 595

致癌因子 559

護理措施 597

正常細胞與癌細胞之間的差異 561

化學治療 602

細胞生長、分裂之差異 561

治療原理 602

結構型態之差異 566

化學抗癌藥物 602

生化代謝產物之差異 566

治療原則 606

腫瘤的分類及命名 567 第二節 預防及早期發現 570

治療方法 607 給藥途徑 607

一級預防(癌症危險因子的減低 或移除) 570

注意事項 609

二級預防(早期診斷、 早期治療) 573

合併症 612

個人癌症危險評估 573 特定癌症篩選 575 第三節 癌症診斷及癌症分級和分期 578 癌症診斷 578 健康史評估 579 實驗室檢查 579 細胞學檢查 582 組織切片檢查 582 內視鏡檢查 584 超音波檢查 584 放射線診斷檢查 585 皮膚抗原試驗 587 癌症分級 587 癌症分期 588 TNM 系統 588 典型的分期群組 589

藥物滲漏 610 給藥之護理過程 612 居家化療 614 骨髓移植 615 生物反應改變劑療法 615 高溫療法 618 第五節 常見問題照護 619 骨髓抑制 619 紅血球不足(貧血) 619 顆粒性白血球減少 620 血小板不足 621 疼痛 622 呼吸困難 622 營養問題 625 噁心、嘔吐 625 便祕 626 食慾不振、消瘦、癌症惡病 心理社會與靈性問題 626

626


CHAPTER

10

心臟疾病之護理 633

第一節 心臟之基本概念 635 解剖與生理 635

沃爾夫-巴金森-懷特症候群 696 診斷檢查 696 醫療處置 698

結構與功能 635

頸動脈竇按摩 698

心臟傳導系統 639

閉氣加壓法 698

心輸出量 643

藥物治療 698

評估與檢查 646

心律去顫整流術 698

主觀資料的評估 646

人工心律調節器 702

客觀資料的評估 648

經導管電氣燒灼切割術 706

常見心臟系統之檢查 653 相關血液檢驗 660 第二節 冠狀動脈疾病之護理 662 心絞痛 664

護理處置 707 第四節 發炎性心臟疾病之護理 709 感染性心內膜炎 709 心肌炎 714

分類 664

心包膜炎 715

臨床表徵 665

心包填塞 718

診斷檢查 665

風溼熱及風溼性心臟疾病 718

醫療處置 665 護理處置 671 心肌梗塞 674

第五節 心臟瓣膜疾病之護理 723 病因 723 病理機轉 724

病理機轉 674

臨床表徵 725

分類 675

診斷檢查 727

臨床表徵 676

醫療處置 730

合併症 677

內科療法 730

診斷檢查 677

外科療法 730

醫療處置 679 護理處置 682 第三節 心律不整疾病之護理 687

護理處置 733 第六節 心衰竭與心肌病變之護理 736 心衰竭 736

病因病理 687

病因病理 736

臨床表徵 688

臨床表徵 739

竇性心律不整 689

診斷檢查 739

心房性心律不整 689

合併症 742

交界處節律 690

醫療處置 743

上心室性心搏過速 690

護理處置 748

心室性心律不整 691 傳導阻滯 692

心肌病變 751 病因病理 751 臨床表徵 752


診斷檢查 753

動脈瘤 789

醫療處置 753

病因與病理 789

護理處置 754

分類 789

心臟移植 754

臨床表徵 789

適應症 754

診斷檢查 790

術前準備 754

醫療處置 791

手術過程 756

護理處置 791

合併症 756

CHAPTER

11

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 793

心臟移植術後抗排斥藥物 之使用 759

急性動脈阻塞性疾病 793

護理措施 761

鎖骨下動脈阻塞性症候群 797

慢性動脈阻塞性疾病 796 胸腔出口症候群 798

周圍血管疾病之護理 765

雷諾氏病 799

第一節 周圍血管系統之基本概念 767

伯格氏病 799

解剖與生理 767

第三節 成人靜脈及淋巴疾病與護理 801

動脈 767

靜脈栓塞 801

微血管 767

深部靜脈栓塞 801

靜脈 768

血栓性靜脈炎 805

淋巴管 768

靜脈曲張 806

組織之循環 768

靜脈鬱滯性潰瘍 808

周圍血管之調節機轉 770

淋巴腺炎 810

動脈血壓之調節機轉 771

淋巴水腫 811

評估與檢查 772

第四節 護理實例 812

病史之收集 772 臨床表徵 772 身體檢查 773 診斷檢查 774 第二節 成人動脈疾病與護理 777 高血壓 777

CHAPTER

12

血液疾病之護理 817

第一節 血液系統之基本概念 819 解剖與生理 819 血液的組成成分 819 血液的功能 822

定義與危險因子 777

血液成分的成熟過程 823

分類與病因 777

血液的特性 825

病理機轉 778

止血機轉 825

臨床表徵 779

評估與檢查 829

診斷檢查 780

病史收集 829

醫療處置 780

身體評估 830

護理處置 787

實驗室診斷 830


第二節 成人血液疾病與護理 837 紅血球疾病 837

健康史 893

貧血 839

現在病史 894 過去病史 897

白血病 848

家庭史 897

惡性淋巴瘤 860

身體檢查與評估 897

多發性骨髓瘤 865

診斷檢查 900

血小板及凝血相關疾病 865

第二節 呼吸系統疾病常用的處理措施 912

血小板減少所致的疾病 865

液體攝入 912

出血時間延長所致的疾病 866

溼化療法 912

遺傳性凝血因子缺損疾病 866

霧化療法 912

後天性凝血疾病 867

計量吸入與乾粉吸入 913

血小板及凝血疾病的護理處置 867 第三節 輸血 868

計量吸入 913 乾粉吸入 914

輸血的原因 868

咳嗽療法 914

輸血的種類 868

呼吸運動療法 916

輸血的程序 868

誘導性肺量測定 916

輸血反應及其護理 871

間歇性陽壓呼吸 917

第四節 造血幹細胞移植 872 骨髓移植 873 適應症 873

胸腔物理療法 917 方法 918 護理注意事項 920

受髓者的醫療程序 874

氧氣療法 920

供髓者的醫療程序 875

適應症 921

合併症 875

給氧方式 921

護理處置 876

合併症 925

周邊血液幹細胞移植 879 臍帶血移植 879

13

評估與檢查 893

紅血球過多症 837 白血球疾病 848

CHAPTER

氣體運輸 892

護理原則 926 抽吸術 926 適應症 926

呼吸系統疾病之護理 881

第一節 呼吸系統之基本概念 883 解剖與生理 883

合併症 927 抽吸技術指引 929 人工氣道 930

通氣 883

氣管內管 930

灌注 889

氣管切開 933

通氣/灌注吻合 890

機械性通氣 936

呼吸的力學 890

胸腔手術 942


常見的胸腔手術 942 手術前評估 943

囊性纖維化 1005 肺實質病變 1007

護理措施 944

肺炎 1007

胸腔水下引流 945

肺膿瘍 1012

第三節 成人上呼吸道疾病與護理 948

肺結核 1014

感染性疾病 949

肺塵埃沉著症 1020

鼻炎 949

肺擴張不全 1022

鼻竇炎 950

肺纖維化 1024

咽炎 954

肺癌 1025

扁桃腺炎 956

肺挫傷 1032

喉炎 957

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 1034

癌症 959 鼻咽癌 959

急性呼吸衰竭 1040 血管性病變 1045

喉癌 967

肺高壓症 1045

外傷 973

肺心症 1046

鼻出血 973

肺栓塞 1049

鼻骨折 975

肺水腫 1052

其他 976

胸廓病變 1056

鼻中隔彎曲 976

肋骨骨折 1056

鼻息肉 978

槤枷胸 1057

聲帶結節 979

肋膜病變 1059

第四節 成人下呼吸道疾病與護理 980

肋膜炎及肋膜積水 1059

呼吸通道病變 980

膿胸 1061

異物阻塞 980

氣胸 1063

急性支氣管炎 982

張力性氣胸 1065

氣喘 984

血胸 1066

慢性阻塞性肺病 993

附 錄 A-1

支氣管擴張症 1003

索 引 I-1



蔡仁貞、梁穎、洪美英、高秋惠

編著

梁穎、楊易宏、張效煌

修訂

CHAPTER

10

心臟疾病之護理 Nursing Management of Heart Disease

低鉀血症 113

心肺復甦術

Hypokalemia; Potassium Deficit

Cardiac 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疼痛理論 140

器官移植

Pain Theory

Organs Transplantation

三階梯止痛療法

147

排斥

Rejection

身體痛

霍曼氏徵象

330

內臟痛

330

Visceral Pain

359、485

486、758

Tree-step Ladder Analgesia Somatic Pain

388

Homan's Sign

714、774


634

上 成人內外科護理

心臟之基本概念

冠狀動脈疾病之護理

心絞痛 心肌梗塞

心律不整疾病之護理

竇性心律不整 心房性心律不整 交界處節律 上心室性心搏過速 心室性心律不整 傳導阻滯 沃爾夫—巴金森—懷特症候群

心 臟 疾 病 之 護 理

發炎性心臟疾病之護理

感染性心內膜炎 心肌炎 心包膜炎 心包填塞 風溼熱及風溼性心臟疾病

心臟瓣膜疾病之護理

僧帽瓣狹窄 僧帽瓣逆流 主動脈瓣狹窄 主動脈瓣逆流 三尖瓣狹窄及逆流 肺動脈瓣狹窄及逆流

心衰竭與心肌病變之護理

心衰竭 心肌病變

擴張型心肌病變 肥厚型心肌病變 侷限型心肌病變

心臟移植


CHAPTER

10 心臟疾病之護理

635

學習目標 讀完本章後,您將能夠: 運用身體評估技巧,進行心臟系統之護理評估。 確認冠狀動脈疾病發生之原因及危險因子。 描述心肌梗塞發生之症狀、診斷方法及其護理措施。 分辨心律不整之類型、症狀及其處理措施。 指出心律調節器植入病人常見之問題及護理指導要項。 說明緊急情況下使用心律整流去顫器之步驟。 評估心內膜炎、心包膜炎及心肌炎發生之原因及主要之症狀。 確認風溼性心臟疾病之病因、症狀及診斷方法。 指出臟瓣膜疾病之病理機轉、臨床症狀、護理措施及衛教指導。 了解心臟外科手術之過程。 說明心衰竭病人護理評估要項。 分析比較擴張型、肥厚型及侷限型心肌病變發生之原因及其主要之症狀。 指出心臟移植手術之適應症及術後護理要項。

第一節

心臟之基本概念 Basic Concept of Heart

壹 解剖與生理 一 結構與功能

10

心臟位於胸腔微偏向胸骨中線的左方,心 臟之頂端稱為心基(Base),位於第二肋骨 處;心尖(Apex)為心臟的底部,一般在第 五肋間、左鎖骨中線之處;心臟的最大脈動點 (Point of Maximum Impulse; PMI)可由第五 肋間及左鎖骨中線處觸摸(圖 10-1)。 整個心臟被心包膜包圍,包括內層之臟心 包膜(Visceral Pericardium)以及外層之壁心

圖 10-1

心臟之位置

包膜(Parietal Pericardium)(圖 10-2),兩 層心包膜之間為心包膜腔(Pericardial Space),

些液體可減少心臟收縮時造成心包膜間的摩

腔內通常有 10 ~ 20 c.c.清澈的心包膜液,這

擦,但如果過多的液體積存於心包膜腔,造成


636

上 成人內外科護理

心 包 膜 積 水(Pericardial Effusion),那麼過多的壓力就會壓迫 心肌,使心肌收縮功能受損。 心臟是由不隨意之心肌所組 成,可分為三層(圖 10-2),分 別為: 心外膜(Epicardium),位 於心臟最外層;

心肌(Myocar-

dium),為心臟中間之肌肉層,含 肌 肉 纖 維;

心 內 膜(Endocar-

dium),含內膜組織,位於心臟腔 室內層,並覆蓋於心臟瓣膜。

腔室與血液循環

圖 10-2

心包膜與心臟壁構造

圖 10-3

心臟腔室及血流方向

心臟由一肌肉中隔(Septum) 將其分成左右兩半,每一半分別由 上層的心房(Atrium)以及下層的 心室(Ventricle)所構成。右心房 接收由上下靜脈腔(Superior and Inferior Vena Cava)以 及 冠 狀 竇 (Coronary Sinus)而來的血液。 當右心室舒張時,血液即由右心房 流入右心室;而右心室收縮時,血 液流入肺動脈,進入肺循環進行氣 體交換。左心房主要接收由肺靜脈 送來的含氧血,經由重力及左心房

10

之收縮,血液流入左心室。當左心 室 收 縮 時,血 液 即 經 由 主 動 脈 (Aorta)進入體循環。左心室壁一 般較右心室壁肥厚,主要是因為左 心室必須收縮以對抗體循環系統的 壓力,使血液能夠運送至周邊組織 (圖 10-3)。

瓣膜之結構與功能 心臟瓣膜的功能是維持心臟血流呈現一定 的方向流動,瓣膜的開展與關閉是由心臟腔室

(Semilunar Valves)兩種: 房室瓣:包括三尖瓣(Tricuspid Valve)及 僧帽瓣(Mitral Valve)。當左、右心室收 縮時,房室瓣即關閉起來,其小葉瓣重疊在 一起,以防止血液逆流至心房腔內:

的壓力與容積的改變來控制。心臟瓣膜可分為

三尖瓣:位於右心房與右心室之間,是由

房 室 瓣(Aterioventricular Valves)及 半 月 瓣

三個腱索組成的小葉瓣所構成,並以乳頭


CHAPTER

10 心臟疾病之護理

狀肌(Papillary Muscles)與右心室壁連

逐漸降低,待壓力低於心房壓時,房室瓣開

接。

啟,血液迅速注入心室,此時稱為快速充填

僧帽瓣:位於左心房與左心室間,又稱為

期;當心室血量增加,壓力逐漸上升,使血

二尖瓣(Bicuspid Valve),是由兩個小

流變慢而進入慢速充填期,最後心房收縮使

葉瓣構成,並以乳頭狀肌附著於左心室壁

心室完成充填。心舒末期容積(End-Diastolic

上。

Volume; EDV),即心室於舒張末期的壓力,

半月瓣:包括主動脈瓣(Aortic Valve)及

稱為前負荷(Preload),影響前負荷的因素

肺動脈瓣(Pulmonic Valve)。半月瓣之開

包括心房的靜脈回流量及心房的收縮力,另

口 是 由 三 個 杯 狀 結 構 物(Caplilus)所 組

外,心肌纖維長度愈長,前負荷也愈大。

成,位於心室與大血管(肺動脈及主動脈) 之間,當心室收縮時,半月瓣隨之開展,使 血液流入大血管,而心室舒張時,主動脈瓣 及肺動脈瓣即關閉起來,防止血液逆流至心

637

心室完全充填後,其壓力迅速上升而大於 心房之壓力,促使房室瓣關閉,心室開始收 縮,當壓力大於主動脈壓時,半月瓣開啟,血 液即射出到大血管,稱為心縮期。而心室收縮 使半月瓣開啟射出血量時,心室所承受的壓

室(圖 10-4)。

力,稱為後負荷(Afterload),後負荷深受僧 帽瓣及主動脈瓣功能、動脈血壓大小及心室肌 收縮力的影響。

心肌血液的供給 心 肌 的 血 液 是 由 冠 狀 動 脈(Coronary Artery)來供應(圖 10-6),冠狀動脈血液的 供應發生於心舒期,心室收縮時,血液由升主 動脈倒流至左右冠狀動脈內;而在心縮期時, 冠狀血管阻力增強,此時冠狀動脈血液經由冠 狀竇流入靜脈系統,準備進行氣體之交換。冠 狀動脈起源於升主動脈根部,靠近主動脈瓣之 後方,可分成左、右冠狀動脈: 左冠狀動脈(Left Coronary Artery):又可 分為左前降枝(左前室間枝)(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Branch; LAD Branch),以 及左迴旋枝(Left Circumflex Branch; LCX Branch): 圖 10-4

半月瓣與僧帽瓣

左前降枝主要供應心中隔、左心室前壁及 心尖部的血液。

心動週期之變化 每一個心動週期包含心縮期(Systole)及

左迴旋枝則負責大部分的左心房、左心室 的側壁及部分左心室的後壁。

心舒期(Diastole)(圖 10-5)。心舒期始於

右冠狀動脈(Right Coronary Artery; RCA):

半月瓣關閉,心室肌纖維拉長,之後心室壓力

最大分枝為後室間動脈(Posterior Interven-

10


638

上 成人內外科護理

10 圖 10-5

心動週期

tricular Artery),主要提供右心、部分心中

臟靜脈(Great Cardiac Vein)、中心臟靜脈

隔以及竇房結(Sinoatrial Node; SA Node)

(Middle Cardiac Vein)及小心臟靜脈(Small

的血液,另外有一些右冠狀動脈的小分枝,

Cardiac Vein)為冠狀竇(Coronary Sinus)的

如邊緣動脈(Marginal Artery),則負責供

三大分枝,心臟壁的缺氧血最後會匯集至冠

應血液給心臟後壁之中隔,以及左心後壁之

狀竇,之後注入右心房。右心室前表面上有

部位,在各冠狀動脈之間,尚有少數微小血

許多水平走向的前心臟靜脈(Anterior Cardiac

管相通。

Veins),則是直接注入右心房(心肌的血液

冠狀靜脈的分布常與冠狀動脈平行,大心

循環請參見

)。


CHAPTER

圖 10-6

10 心臟疾病之護理

639

心臟冠狀動、靜脈之分布

心肌的血液循環 左前降枝

左迴旋枝 左心房、左心室 側壁、部分左心 室後壁 冠狀竇

左心室

升 主 動 脈 根 部

左 冠 狀 動 脈

心室中隔、左側 兩心室前壁、心 尖

心 舒 期

右心房

後室間動脈

右 冠 狀 動 脈

10

右心房、部分中 隔、SA Node 邊緣動脈 後壁之中隔、部 分左心室後壁

充氧血 缺氧血 F.S.AB.

二 心臟傳導系統 心肌細胞的特性 心臟能夠由刺激-反應的過程(StimulusResponse Process)產生收縮,是因為心肌細

胞具備了以下的特性: 自律性:是指心臟能夠規則的、自然的激發 衝動(Impulses),雖然大部分的心肌細胞 均具備這種能力,但是這種能力主要為竇房


640

上 成人內外科護理

結的特殊功能。在正常人中,竇房結為心率

透性增加,以致鈉離子迅速注入細胞內,同時

的激搏點(Pacemaker),因其具有較其他

鉀離子被移出細胞外,當鈉離子注入細胞內達

的 心 肌 細 胞 為 低 的 靜 止 膜 電 位(Resting

到一個程度,就會產生電氣衝動(Electrical

Membrane Potential),故較易產生自發性

Impulse),這個衝動可激起鄰近細胞產生去

的去極化反應。

極化,使心室收縮(圖 10-7)。

興奮性:指心肌細胞具有被衝動激發產生興 奮的能力。 傳導性:指心肌細胞可經由細胞膜來傳送刺 激衝動。 收縮性:指心肌細胞可對衝動的傳導產生收 縮的反應。 在靜止狀態下,心肌細胞膜呈現靜止膜電 位,一旦心肌細胞受到刺激,靜止膜電位發生 變化,產生動作電位(Action Potential)。而 動作電位又可分成去極化(Depolarization)及 再極化(Repolarization)兩部分。

指心肌細胞再度恢復到靜止狀態的過程, 亦即細胞膜對鈉離子通透性降低,使鈉離子離 開細胞,而鉀離子重新回到細胞內。再極化可 分成 4 期:1 期為快速再極化期、2 期為高原 期、3 期為再極化之終期、4 期為心室舒張 期,此時心肌恢復靜止膜電位。

乏興奮期 在心縮期時,心肌細胞會有一段絕對乏興 奮期(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此時心 肌細胞無法再對任何其他刺激產生反應;而在

靜止膜電位 在靜止狀態下,心肌細胞只對鉀離子具通 透性,對鈉離子則不具通透性,此時因為被移 出細胞外的鈉離子較多,被移入細胞內的鉀離 子較少,因此細胞內呈現陰性的電位反應,且 維持在- 90 毫伏特(- 90 mV)的狀況。

心 舒 早 期,心 肌 細 胞 進 入 相 對 乏 興 奮 期 (Relative Refractory Period),並逐漸恢復其 興奮性。

電氣傳導結構及途徑 竇房結

去極化

10

再極化

竇房結(SA Node)是由一群高度特化的

當心肌細胞受到刺激後,其靜止膜電位迅

組織所構成,位於右心房鄰近上腔靜脈腔口,

速改變,所謂去極化是指細胞膜對鈉離子的通

能自動以每分鐘 60 ~ 120 次的規則速率發生

圖 10-7

心臟動作電位之反應


CHAPTER

10 心臟疾病之護理

641

電氣衝動,使心房去極化而收縮,之後電 氣衝動經過結間徑(Internodal Tract)傳 至房室結(圖 10-8)。

房室結 房 室 結(Atrioventricular Node; AV Node)位於右心房及右心室之間,靠近三 尖瓣及心房中隔的右側。當動作電位傳至 房室結時,會在房室結中做極短暫的停 留,允許心房於心室收縮前能夠充分的收 縮以排空血液。房室結上下的鄰近細胞於 竇房結功能障礙時,能夠以大約每分鐘 40 ~ 60 次的速率激發心率。 圖 10-8

希氏束

心臟傳導系統

希氏束(Bundle of His)延續房室結 之 下 方,又 分 為 左 右 束 枝,右 束 枝(Right

導程心電圖之組成摘列如下:

Bundle Branch; RBB)沿著心室中隔右側,將

雙極肢體導程:記錄心肌縱切面之電氣反應

電氣衝動傳至右心室;左束枝(Left Bundle

[圖 10-9 ]:

Branch; LBB)則沿著心室中隔左側到達左心

Lead Ⅰ:記錄右上肢及左上肢間之電位

室前壁及後壁。左右束枝最後均連接於普金吉

差。

氏纖維。

Lead Ⅱ:記錄右上肢及左下肢間之電位

普金吉氏纖維 普金吉氏纖維(Purkinje's Fiber)為負責 將衝動傳至左右心室壁,產生心室肌的去極化 反應。一般而言,心肌細胞只對最快的心率激 搏點產生反應,通常竇房結發出的激搏速率最

差。 Lead Ⅲ:記錄左上肢及左下肢間之電位 差。 單極肢體導程:記錄心肌縱切面之電氣反應 [圖 10-9 ]:

快,如竇房結發生障礙,則房室結可代替其產

aVR:右上肢單極導程。

生心率。如果竇房結及房室結同時失靈,則心

aVL:左上肢單極導程。

肌細胞本身會以每分鐘低於 40 次的速率產生

aVF:左下肢單極導程。

心跳。

單極胸導程:記錄心肌橫切面之電氣反應 [圖 10-9 ]:

心電圖的組成

V1:胸骨右緣第四肋間。

Ⅰ. 十二導程心電圖

V2:胸骨左緣第四肋間。

心肌細胞的電位變化可由人體的表面加以

V3:V2 及 V4 之中點處。

偵 察,並 且 記 錄 之,十 二 導 程 之 心 電 圖

V4:左鎖骨中線第五肋間處。

(Electrocardiogram; ECG or EKG)分別記錄

V5:左腋前線第五肋間處。

心肌縱切面及橫切面之電氣反應,以下將十二

V6:左腋中線第五肋間處。

10


642

上 成人內外科護理

10 圖 10-9

記錄心臟之電氣變化

Ⅱ. 典型的心電圖

以 10 即為每分鐘之心跳速率。若心跳規律,

心電圖可記錄心肌電位的強度,以及電位

則可計算兩 QRS 波間之小格數,再以 1,500 除

變化持續的時間(Duration)。電位強度是以

之,例如兩 QRS 波之間相隔 15 小格,那麼心

心電圖之縱軸來測量,每一小格之單位為 0.1

跳 速 率 即 為 每 分 鐘 100 次(1,500

毫伏特(Millivoltages; mV),而電位變化持

100)。典型的心電圖是由 P 波、QRS 複合波

續的時間則由橫軸來表示,每一小格為 0.04

及 T 波所組成:

秒(圖 10-10)。 一般心跳速率的計算方法,可由 6 秒鐘 (30 大格)中出現 QRS 複合波的次數,再乘

15 =

P 波(P Wave):為心房收縮所產生,代表 心房的去極化,正常 P 波的寬度介於 0.06 ~ 0.12 秒之間,高度則小於 0.25 mV。


CHAPTER

圖 10-10

10 心臟疾病之護理

心電圖之組成

QRS 複合波(QRS Complex):在 P 波之

QT 間距長短應為一致。

後為 QRS 複合波,為心室收縮所產生,代

U 波(U Wave):T 波之後,次一 P 波前,

表著心室的去極化。正常 QRS 複合波的寬

通常為一正向的偏折,稱為 U 波,產生原

度為 0.06 ~ 0.10 秒之間。Q 波為向下偏折

因不明,可能是心肌傳導的復極化波。

的波,正常情況下不應大於 0.03 秒。

643

由於十二導程心電圖記錄不同部位心肌之

PR 間距(PR Interval):由 P 波開始至

電位反應,因此各導程所呈現之心電圖也有所

QRS 複合波出現之間的距離稱之為 PR 間

不同,有關各導程心電圖的波型及其特徵,可

距,代表動作電位由竇房結傳到房室結的時

參閱表 10-1。

間,一般介於 0.12 ~ 0.20 秒之間。 RR 間距(RR Interval):兩組 QRS 複合波

三 心輸出量

之間的距離稱之。一般而言,RR 間距應呈

所謂心輸出量(Cardiac Output; CO)是

規則出現,其間距長短視個人心跳速率而

指每分鐘由左心室射入主動脈的血量,可由每

定,當活動後或呼吸加快時,RR 間距會較

次 左心 室 收縮 射 出的 血 量,亦即 心 搏出 量

休息時變短。

(Stroke Volume; SV),與每分鐘 心跳次數

ST 間段(ST Segment):表示心室的去極

(Heart Rate; HR)的乘積來計算:

化完成,再極化即將開始,為 S 波結束至 T 波開始之間的距離,ST 間段的上升或下 降,通常代表著心肌供氧的改變。

心輸出量=心搏出量 每分鐘心率 (CO)

(SV)

(HR)

T 波(T Wave):為心室舒張所產生,代表 心室的再極化,正常之寬度為 0.16 秒。若

正常成人心輸出量約為 4 ~ 8 升/分鐘,

血鉀過高,則 T 波會變高(呈尖峰狀)。

而在進行劇烈運動時,心輸出量可達到每分

QT 間距(QT Interval):由 QRS 複合波開

鐘 20 ~ 25 升。當心跳速率降低時,心室心

始到 T 波消失稱為 QT 間距,正常情況下,

舒期延長,使前負荷增加,因此心搏出量也

10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