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自劇本(5-6-25)
第一幕:
江南庭院深处的一个春夜。少年黄自独坐窗前,窗外夜色沉沉,微风拂 过桂花树,月光洒落在诗集和琴键上。
(舞台上轻风声,窗纱微动。黄自坐在一台旧风琴前,左手摊着《白氏 长庆集》,右手轻轻敲打琴键)
幼年黄自(低声、带着幻想):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琴声轻响,他随诗意而动)
幼年黄自(若有所思):
明明是花,却又不是花;是雾,也不是雾它来了,又走了,像梦一 …… 样。
(母亲手持一盏灯,从屋中走出)
母亲:
阿自,还不睡?又在念白居易?
幼年黄自(微笑):
母亲,嗯,这首《花非花》读起来像一首歌。我觉得它不是在写花 …… , 也不是在写雾,是在写心里的感受是吗?
(他看着风琴)
幼年黄自:
要是这首诗能唱出来,让人听一遍就难忘该有多好。 ……
母亲:
那你就写呀。你不是说,音乐就是你心里的诗吗?
幼年黄自(轻轻点头,开始用手指在琴键上试奏,哼出一段模糊旋律) (低吟)
花非花,雾非雾……
(光线渐暗,打光在舞台上一群孩子身上,
童声唱: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孩子们三三两两的沉浸在春色中
《本事》
记得当时年纪小, 我爱谈天你爱笑。
有一回并肩坐在桃树下, 风在林梢鸟在叫。
我们不知怎样困觉了,
梦里花儿落多少。
第二幕
旁白:1916 年,年仅 12 岁的黄自考入北京清华学校附中,开始了他与
音乐的不解之缘。在这里,他不仅接受了系统的西式教育,还首次接触 到西洋音乐,学习演奏单簧管(黑管),并迅速展现出卓越的音乐才华。
他积极参与校内的音乐活动,担任清华音乐团的主席,组织和指挥乐团 演出,成为校园中备受瞩目的音乐才子。
黄自吹起单簧管
校园里同学们唱起了黄自的歌 《西风的话》
黄自指挥
去年我回去,你们刚穿新棉袍
今年我来看你们 你们变胖又变高 你们可曾记得 池里荷花变莲蓬
花少不愁没颜色 我把树叶都染红
第三幕
(成年黄自在书桌前写家书)
家中书房,一张木桌,两张藤椅,墙上悬有字画《修身齐家》。
(舞台灯光亮起。黄父坐在桌旁翻报,神情严肃。黄自手里拿着一封信, 小心翼翼地走来。)
黄自:(鼓起勇气)
爸,我我写了一封信,想请您看看。 ……
(递上信。黄父接过,略不耐烦地翻开,灯光聚焦在他读信的过程中, 黄自则站在一旁紧张等待。)
黄父:(念出信中片段,语气由疑惑逐渐转为惊讶)
“父亲,您曾教我以诗书立志,而我今以音律修身。”
"
父亲,我知道,您一直希望我沿袭祖辈的路,读书、入仕、光宗耀祖。
黄家几代人,寒窗苦读,都是为了成就一番事业,报效国家。可在我心
里,总有一个声音不停呼唤那是音乐,是我在晨曦里听到的鸟鸣, ——
是我在江南水乡感受到的春风,是我在诗词里体悟到的悠远意境。音乐, 不仅仅是技艺,它是思想,是灵魂的声音。
小时候,您总说诗书养性,礼乐齐家。可我渐渐明白,诗和乐,从来不 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
庄子亦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乐声,不仅是音符,更是心灵的共 ‘ 振,是人心的高远。
那些诗词,常让我有想创作的冲动。我查过很多书,西方的歌德、托尔 斯泰,他们认为音乐能塑造灵魂,唤醒民族精神。我看到德国用交响乐
唤起国民志气,日本重视音乐教育,培养国民情操。可我们中国,不能
只靠背诵经书,得有属于这个时代的声音,属于我们民族的旋律。
父亲,我求您,允许我去追寻我的音乐梦。我发誓,不论前路如何艰难,
我都不会辜负您对我的期望。我一定会走正,走远,让音乐成为心灵的
桥梁,成为唤醒民族的力量。 "
(他合上信,看着黄自,沉默许久)
黄父:(语气沉)
你真是花了心思可你知道你祖上几代寒窗读书,为的是入仕做官, ……
不是弄琴作曲!
黄自:(坚定)
爸,我们中国不能只靠背诵经书,得有属于这个时代的声音!
黄父:(动容,但仍挣扎) 可是音乐这条路,不安稳啊 你母亲也担心你日后如何成家立业
母亲:(轻轻插话)
老爷,孩子有这份志气 也是我们的福气。这封信也足够花了心思了 …… 。
黄自:(走上前一步)
我向您保证,绝不荒废学业。可若让我一生不碰音乐,那才是真正的虚 度。
(黄父望着他,眼中复杂,沉默良久)
黄父:(叹气)
罢了。你既写了这千言书,字字句句都见真心我也不拦你了。 ……
但你要答应我 既走此路,便要走正,走远,切不可半途而废。
黄自:(眼眶湿润,郑重鞠躬)
谢谢父亲。孩儿铭记在心。
黄自抬起头,眼中充满真诚。
幕下
第四幕
夜深了,欧柏林学院的校园静谧无声。黄自独自坐在琴房,指尖轻触琴 键,思绪却早已飘回那遥远的故乡。
1924 年,黄自离开了清华,踏上了前往美国的求学之路。起初,他在
欧柏林学院主修心理学,然而,音乐的召唤始终在心中回响。于是,他 转入音乐学院,专攻作曲与和声。
(夜深,黄自坐在钢琴前,房间一片宁静,窗外微风轻拂。胡永馥轻轻 走进,站在他身后。)
胡永馥:
阿自,怎么这么晚还在弹琴?
黄自:
(缓缓回过头,微笑)
夜深人静时,才更容易写点东西。我很享受独自坐在钢琴前,用音符捕
捉记忆中的画面。江南春日,柳丝拂
你知道吗?学了西方和声后,我脑海里常浮现中国古诗词,那些音符与
词句总在不断碰撞,撞击成火花,那些旋律在脑海里流淌,让我忍不住
想赶紧记录下来。
(弹奏几个和弦,旋律悠扬。)
胡永馥:
(微笑,坐在旁边)
你的音乐总有
词,
黄自
西方音乐就像一
比如,
的诗,更像山间鸟鸣,悠远而空灵。
;而王维
如果能把这种古诗词的韵味融入到西方音乐的和声之中,那将是我一生
追求的音乐理想。
(弹奏一段和声,音色深沉悠扬。)
胡永馥:
阿自,这是你刚写的吗?
黄自:是啊,你听听 女高音你上
潇潇夜雨滴阶前
寒衾孤枕未成眠
今朝揽镜,应是梨涡浅
绿云慵掠,懒贴花钿
小楼独倚,怕睹陌头杨柳
分色上帘边
更妒煞无知双燕
吱吱语过画栏前
忆个郎远别已经年
恨只恨,不化成杜宇
唤他快整归鞭
(旋律如梦似幻)
黄自
音乐,不只是音符排列,而是思想的碰撞,灵魂的共鸣。
我要创造 种音乐,既有西方和声的厚重,又有东方诗词的婉约。
就像一首交响诗,恢弘中不失婉约,在壮丽中流露缱绻。这将是属于这 个时代的音乐。
(灯光渐暗,胡永馥微微一笑,轻轻靠在黄自肩旁。)
第四幕
在美国欧柏林学院的校园里,我结识了同为清华留学生的胡永馥。我们 因音乐相识相知,结下了纯洁而深情的爱情。
(黄自和胡永馥站在欧柏林学院的花园中,微风轻拂,玫瑰花在栏杆下 盛开。)
我和永馥 1926 年底订婚。然
独自承受这份沉痛。为纪念胡永馥
音乐响起:
(指挥棒挥动,乐队演奏《怀旧》。乐曲如泣如诉,情感绵长。) (黄自坐在台前,双手合十,仿佛在祈祷。)
Music Starts:
(The conductor's baton moves, and the orchestra begins to play "Nostalgia". The music is mournful and lingering, filled with profound emotion.)
(Huang Zi sits at the front of the stage, his hands clasped together as if in prayer.)
背景画外音:
"1929 年 3 月 13 日,胡永馥逝世一周年,黄自完成了交响序曲《怀旧》。
那是他初恋情人的纪念之作,也是中国第一部交响乐作品。
同年 5 月 31 日,在耶鲁大学毕业音乐会上,这部作品首次公演,由黄自的导师大卫 斯坦 利·史密斯指挥。
新港坞西音乐厅内,乐声如流水般倾泻而出,缠绵悱恻,撼动人心。"
演出结束:
(乐曲终了,音符渐止。短暂的沉寂后,观众爆发出热烈掌声。) 史密斯(转身,面向观众):
"这不是一部炫技的作品,却有着极高的艺术性和深刻的情感表达。
黄自先生用他的音乐告诉我们,思念并不是沉重的,而是如江南烟雨般,轻柔却深远。"
David Stanley Smith (turning to face the audience):
"This is not a piece that dazzles with technical virtuosity, but it possesses profound artistry and emotional depth.
Through his music, Huang Zi teaches us that longing is not merely heavy and sorrowful, but gentle and enduring—like the soft, misty rain in Jiangnan."
(黄自站起身,深深鞠躬,眼眶微润。)
Voice-over:
"On March 13, 1929, one year after the passing of Hu Yongfu, Huang Zi completed his symphonic overture 'Nostalgia'. It was a tribute to his first love and also became the first symphonic work ever composed in China.
On May 31 of the same year, at the Yale University graduation concert, the piece had its debut, conducted by Huang Zi's mentor, David Stanley Smith.
In the New Haven Woolsey Hall, the music flowed like a river, poignant and haunting, resonating deeply with the audience."
End of the Performance:
(The piece concludes, the notes gradually fading. A brief silence follows before the audience erupts into thunderous applause.)
David Stanley Smith (turning to face the audience):
"This is not a piece that dazzles with technical virtuosity, but it possesses profound artistry and emotional depth.
Through his music, Huang Zi teaches us that longing is not merely heavy and sorrowful, but gentle and enduring—like the soft, misty rain in Jiangnan."
(Huang Zi rises to his feet, bows deeply, his eyes moist with emotion.)
Curtain Call:
(Voices of newspaper reporters are heard from backstage.)
Reporter A:
"The New Haven Evening Post praised this piece, saying that although it lacks flamboyance, it stands out among all orchestral compositions, embodying a central musical idea and showcasing the best orchestration skills. It was also considered the only truly enjoyable piece of the concert."
Reporter B:
"Xiao Youmei, the father of modern Chinese music education, praised 'Nostalgia' highly: 'I believe that if a nation has no symphonic compositions at all, it would be regarded as a national disgrace.
To my surprise, Huang Zi's 'Nostalgia' has finally made this long-cherished dream a
谢幕:
(后台传来报纸记者的声音。)
记者甲:
"新港晚报评价,这部作品虽然不炫技,却是所有创作管弦乐曲中的佼佼者!"
记者乙:
"萧友梅先生高度赞誉:‘黄君的《怀旧》,不仅填补了中国交响乐的空白,更让我十余年 的期待得以实现。’"
(黄自听着这些声音,微微抬头,眼神坚定。)
黄自(轻声自语):
"永馥,你听到了吗?
这是为你谱写的乐章,跨越时空,与你共鸣。"
(舞台灯光缓缓暗下,背景音乐再次响起《怀旧》的旋律,淡淡的光线透过窗户,洒在黄 自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