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觀情緒悄然回 升

市場訊號

跌勢放緩,市場進入盤整階段 宏觀經濟概要


脆弱的平衡:通膨降溫、債務 攀升與不均衡的美國復甦
第178期


![]()
樂觀情緒悄然回 升

市場訊號

跌勢放緩,市場進入盤整階段 宏觀經濟概要


脆弱的平衡:通膨降溫、債務 攀升與不均衡的美國復甦
第178期


比特幣本週大部分時間皆在短期持有者(STH)成本基準與上週 BitfinexAlpha 所提到的 0.85 分位線以下交易,顯示市場動能逐漸減弱、買盤疲態浮現。然而,美國最新公布的 CPI 數據低於預期,加上美中關稅緊張局勢出現緩和跡象,推動比特幣反彈並突破上述 壓力區,使短線結構明顯改善。接下來能否穩站 STH 成本基準 113,600 美元,將成為確 認市場轉向正面結構的關鍵。歷史上,只要價格持續站穩該水準,往往意味著市場由「修 正期」過渡至「累積期」;反之,若未能守穩,則恐將回測至約 97,500 美元的 0.75 分位區 間,該區間可能成為本輪盤整的下緣。
自 10 月 10 日高達 190 億美元的強制平倉潮 以來,市場波動性顯著降溫。比特幣期權未 平倉總額減少約 70 億美元至 310 億美元,創下自六月以來最大單週降幅。短期限的看 漲部位(115,000120,000 美元區間)遭到平倉,使做市商的 Gamma 風險歸零,市場投 機部位也隨之重置。隱含波動率已收斂至 40% 出頭,實現波動率持續下滑,30 日期降 至 44.1%、10 日期降至 27.9%,顯示交易者普遍預期市場將進入盤整,而非立即突破。
整體數據顯示,市場正在經歷一次「去槓桿後的成熟重置」:波動性仍偏高,但已趨於穩 定。

美國九月通膨降溫,月增僅 0.3%、年增 3%,顯示通膨正逐步回落至聯準會目標區間,也 為十月底的預期降息奠定基礎。


然而,數據背後揭示的是「兩種經濟現實」:一邊是受益於市場上漲的資產階層,另一邊 則是仍被生活成本壓力所困的家庭。儘管投資人因標普 500 指數與道瓊指數創下新高 而歡欣鼓舞,但多數家庭仍在為高漲的油價、食品與服務支出而掙扎。
同時,美國總債務已升至 38 兆美元、相當於 GDP 的 124%,這一規模正挑戰全球對美 國財政的信心。隨著利息支出增加、政治僵局持續,以及對美債需求的減弱,美國可能陷 入「以債還債」的循環。日本與中國均已減持美債,國內機構則被迫承擔更大比例的購債 壓力。儘管美債收益率仍具吸引力,但支撐全球金融體系的「避險資產」敘事已開始出現 裂痕。整體而言,通膨趨緩與債務膨脹 交織出一個複雜的局面:表面上經濟看似穩定, 底層卻潛藏深層結構性失衡。
日本金融廳(FSA)正準備放寬對數位資產的嚴格限制,允許國內銀行及其子公司可進行 加密資產交易、持有,並有機會提供交易所服務。此舉代表日本政策立場的重大轉向。過 去,由於擔憂價格波動與金融穩定風險,日本曾明令禁止銀行持有加密貨幣。而如今的 開放,顯示監管方態度逐漸趨於務實,試圖在創新與風險之間取得平衡。同時,美國總統 川普(DonaldTrump) 宣布全面赦免幣安(Binance)創辦人 趙長鵬(Changpeng“CZˮ Zhao)。趙先前因違反反洗錢法規被判刑四個月,如今獲得赦免。白宮將此舉包裝為「結 束對加密產業的戰爭」的象徵,但批評者指出,這可能帶有政治動機,並質疑幣安與川普 陣營相關企業的潛在關聯。此次赦免也掃除了幣安重返美國市場的重要障礙,此前該公 司已與監管機構達成 43 億美元的和解協議。
另一方面,黃金多頭與比特幣批評者 PeterSchiff 也宣布推出自家公司的區塊鏈黃金 平台 SchiffGold。該平台允許用戶購買並代幣化實體金庫中的黃金,並可透過簽帳卡 消費黃金的部分所有權,或選擇提領實體黃金。
● 跌勢放緩,市場進入盤整階段
● 油價與外匯波動或將推動資金回流加密市場

● 通膨趨緩但貧富差距擴大,聯準會備戰十月降息
● 美國債務負擔加劇,市場信心面臨考驗
加密市場新聞
● 日本金融廳擬開放銀行業投資與經營加密資產 業務
● 川普宣布特赦幣安創辦人趙長鵬(CZ)
● 比特幣長期批評者 PeterSchiff 推出區塊鏈黃 金平台

跌勢放緩,市場進入盤整階段

比特幣上週大部分時間皆在短期持有者(STH)成本基準與上週 BitfinexAlpha 所提到 的 0.85 分位區間 之下交易,顯示市場動能持續減弱,疲態加劇。然而,美國最新公布的 CPI 數據低於預期,再加上週日美中關稅談判釋出積極訊號,帶動比特幣反彈並重新站 上上述關鍵阻力區,短線結構因而出現改善。
過去數週,比特幣多次嘗試突破並穩住這些水準但屢屢失敗,使市場陷入延長盤整階段。 此期間,近期買盤信心下滑,而需求不足以完全吸收拋壓。不過,近期的反彈已改善短期 走勢。接下來,能否守穩 STH 成本基準(約 113,600 美元)將是確認短期上升趨勢可持 續、並由防禦轉為建設性結構的關鍵。

圖一:比特幣價格與主要供應分位分佈。(資料來源: Glassnode)
要理解目前的市場結構,必須明白為何「重奪短期持有者成本基準」是維持多頭階段的關 鍵因素。供應分位成本基準模型(SupplyQuantileCostBasis)(見上圖)可作為重要參 考,它將市場供應依據虧損狀態區分為不同層級:0.95、0.85 與 0.75 分位分別代表市 場中有 5%、15%、25% 的流通供應處於虧損狀態時的價格區間。
目前,比特幣已重新站上 113,600 美元的 STH 成本基準,並繼續維持在 0.85 分位(約
108,600 美元) 之上交易,意味著本輪盤整的低點可能已出現。歷史上,若價格長時間 低於此區,往往意味市場結構疲軟,且常導致更深度的回檔至 0.75 分位(約 97,500 美 元)。
97,500 美元區間 極可能構成本輪盤整階段的下緣。若價格再度回測該區,將符合歷史 周期走勢:過去市場通常在觸及 0.75 分位附近出現最終拋售,隨後形成中期底部,並為 下一波長期上升趨勢奠定基礎。
在 STH 成本基準附近交易,往往代表每個市場周期的關鍵轉折點,這是對於高位進場 投資人信心的實質考驗。歷史上,每當比特幣在創下新高(理論上全市場持幣者皆獲利) 後跌破此基準,市場中獲利的供應比例通常會降至約 85%,意即 約有 15% 的幣處於虧 損狀態,此時市場情緒也往往達到修正低點。


這一結構現正於本輪周期中第三次重演:在 10 月 10 日回檔後,比特幣處於獲利狀態的 供應比例一度降至 78.3%,目前已回升至 89.1%(見上圖)。若比特幣未能穩定站上 短 期持有者(STH)成本基準約 113,600 美元,市場可能出現再度收縮,使更大比例的供 應轉為虧損,進一步壓力落在近期進場的投資人身上。此類獲利結構的惡化通常會先於 更廣泛的「拋售出清」發生 弱勢持有者出場、波動性飆升,最終市場方能重新回穩。
自 10 月 10 日創下 190 億美元強制平倉潮紀錄 以來,整體波動率結構出現明顯轉變。
本週期權結算規模明顯縮小,反映在去槓桿後的市場清洗中,約 70 億美元的比特幣期 權未平倉合約(OI) 被清除,總額從約 380 億美元降至 310 億美元,創下自六月以來最 大單週收縮。短期期權集中在 115,000 至 120,000 美元 區間的看漲部位遭強制平倉, 使做市商的 Gamma 部位回歸中性,同時削弱了投機動能。
隨後,各到期區間的隱含波動率已回落至 40% 出頭,顯示交易者現階段預期市場進入 盤整,而非出現明確方向性突破。儘管近期仍有多項潛在催化因素,包括上週的 CPI 數 據、本週的 FOMC 會議以及即將舉行的川習會,但期權交易員普遍保持謹慎,暫不願 建立短期期限的大額方向性部位。



在近月合約(未來 3 至 4 週到期)中,平均隱含波動率約為 48%,較兩週前的 36%43% 明顯上升。市場仍在消化 10 月 10 日去槓桿事件 的衝擊,做市商態度審慎, 不願在低保費區間出售波動性。另一方面,30 日實現波動率為 44.1%,10 日實現波動 率為 27.9%,顯示實際波動持續降溫。隨著實現波動率逐步回落,隱含波動率也預期將 同步下修,於未來數週內回歸常態。
目前整體波動率仍相對偏高,但從數據觀察可知,這更像是一場「去槓桿後的短期再定 價」過程,而非新一輪長期高波動周期的開端。


儘管傳統資 產市場波動加劇,加密貨幣市場卻顯現出初步穩定跡象。能源價格與外匯 市場的劇烈波動,正在重塑全球流動性方向,而部分資金似乎正轉向加密資 產尋求避 險與配置機會。

圖四:布蘭特原油 CFD 價格走勢(資料來源: TradingView)
布蘭特原油近期已升至每桶 約 65 美元,主因紅海航運受阻、地緣政治緊張與 OPEC 持續限產。與此同時,日圓兌美元匯率已貶至接近 ¥152,引發市場高度關注與臆測:日 本央行可能隨時出手干預以支撐匯價。雖然目前尚未實際介入,但市場情緒已然緊繃, 許多交易員回想起過往日本突襲式干預的案例,普遍將現階段價位視為潛在的干預觸 發區。這些跨資產市場的錯位與擾動,促使機構投資者重新評估在債券、股票與替代資 產(包括比特幣與以太幣等數位資產)中的部位配置。

圖五:比特幣與以太幣價格走勢(資料來源: TradingView)
在此宏觀背景下,加密市場亦迎來小幅反彈。比特幣重返 115,000 美元上方、以太幣則 徘徊於 4,100 美元附近,雙雙自 10 月 10 日的市場清算潮中回穩。

能源市場衝擊再度引發通膨疑慮

圖六:19862025 年OPEC 生產配額變動(資料來源: OPEC)
原油價格的急升反映了當前的宏觀緊張局勢。地緣衝突導致航運運力緊縮,推升全球運 輸與保險成本。再加上 OPEC 協調限產,以及中東地緣風險溢價上升,這些因素共同形 成新的通膨壓力,恰逢各國央行試圖結束緊縮周期之際,使通膨控制再度面臨挑戰。

圖七:美國五年期通膨預期(資料來源: FRED)
在美國,五年期平衡通膨率(BreakevenInflationRate) 近日上升至 2.4%(見上圖),顯 示市場再度出現通膨壓力的定價跡象。儘管如此,CME FedWatch Tool(見下圖)仍顯 示 12 月降息機率達 91%,反映出市場預期經濟成長放緩與消費需求疲軟將迫使聯準會 進一步放鬆政策。

圖八:聯準會十月 FOMC 會議利率預測機率(資料來源: CMEFedWatchTool)

對加密市場而言,這樣的宏觀環境形成了雙重效應:一方面,能源價格上漲將推高礦工成 本並壓縮獲利空間;另一方面,若通膨持續高企,央行可能被迫重新評估法幣流動性,使 去中心化資產間接受惠。
貨幣壓力使資金環境更為緊縮
外匯市場的波動進一步增加了市場複雜度。日圓貶值至接近 ¥152,再度引發市場對日 本央行干預的臆測。若日本真的出手支撐匯價,可能吸收部分美元流動性,並對與加密 市場相互交織的槓桿融資環境產生連鎖影響。
在此宏觀變化之際,穩定幣供應持續擴張。近期 Tether(USDt) 發行量再度增加數十億 美元,顯示市場資本正在重新輪動。這類擴張往往反映海外美元需求升溫,並可能成為 資金即將重新流入數位資產市場的早期信號。

機構布局與相關性結構轉變

圖九:1 個月期平值(ATM)隱含波(資料來源: Glassnode)
機構資金對波動性與利率預期仍極為敏感。比特幣 1 個月期權隱含波動率 已降至約 45%,顯示市場風險偏好正在回歸平衡。本週 CME 比特幣期貨未平倉量 小幅上升,顯 示機構參與度出現回暖跡象。

圖十:比特幣 30 日皮爾森相關係數(資料來源: TradingView)

值得注意的是,市場相關性結構正出現變化。
比特幣與標普 500 指數的 30 日滾動相關係數 已降至約 0.32,與 美元指數( DXY) 的相關性則維持負 值。這一轉變強化了先前觀點: 加密貨 幣正逐漸從高貝塔風險資 產,演化為反映全球流動性的市場代理。
展望:貨幣政策分歧將考驗加密市場的穩定性
展望未來,各主要央行的政策分歧將主導短期市場情緒。
聯準會 必須在油價驅動的通膨與製造業、服務業放緩之間取得平衡; 歐洲央行(ECB) 與 英格蘭銀行(BoE) 立場偏鴿;
而日本央行(BOJ) 則在收益率曲線與匯率防線上承受日益嚴格的市場審視。
在這樣的環境下,加密市場的相對穩定,反映出結構、流動性與機構參與層面的成熟。近 期油價與匯市的劇烈波動凸顯一項重要轉折:加密貨幣如今更像一種「流動性敏感型資 產」,而非單純的高風險投機標的。儘管日圓壓力與能源通膨仍在,穩定幣供應的增長與 波動率下降顯示資金並非撤離,而是在重新部署。
這種輪動而非退場的趨勢,揭示了加密市場與全球資本結構的深層融合。若此現象持續 ,加密資產將可能成為全球資金調整的「即時氣壓計」,反映市場如何在宏觀衝擊下自我 調整。


通膨趨緩但貧富差距擴大,聯準會備戰

圖十一: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月增率(資料來源:美國勞工統計局 BLS)
延遲發布的 美國九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 報告揭示了經濟中並存的進展與壓力:通膨雖 略有降溫,為聯準會本月底降息提供了空間,但價格變化對不同族群的影響仍高度不均, 凸顯美國家庭間的深層落差。
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BLS)數據,九月 CPI 月增 0.3%,略低於八月的 0.4%,年增率為 3%。扣除波動較大的食品與能源項目後,核心通膨月增 0.2%、年增 3%,仍高於聯準會 2% 的長期目標。
這份數據預料將強化聯準會於 10 月 29 日會議降息 25 個基點 的信心,並可能於 12 月再 度降息,逐步將政策利率拉近長期中性水準 3%。溫和的通膨走勢與疲軟的勞動市場表現, 為此舉提供了合理依據。
油價與食品價格仍具壓力
雖然整體通膨放緩,但內部價格壓力依然存在。能源價格九月上漲 1.5%,其中汽油價格飆 升 4.1%,主因地緣政治緊張與對俄羅斯能源公司的制裁導致能源商品成本上升。
食品價格則較為溫和,月增 0.2%,但仍是消費者主要不滿來源。雜貨價格上漲 0.3%,其 中穀物與飲料類上漲 0.7%,牛肉價格則在八月大漲後再升 1.2%。
服務業仍是通膨的主要驅動力,年增率達 3.5%,其中房租、醫療與個人服務項目漲幅最 為明顯——例如居家照護服務僅在一個月內便上漲 7%。

市場反應

圖十二:標普 500、那斯達克與道瓊工業指數走勢(資料來源: TradingView)
週五公布的溫和通膨數據令市場振奮,美國三大主要股指齊創歷史新高。
然而,對大多數家庭而言,經濟的真實面貌並非股市創高,而是 電費、食物與服務費用的 連鎖壓力。高收入族群受惠於資產上漲、房價上升與降息帶來的低借貸成本;但中低收入 家庭卻仍在高生活成本下掙扎。這份 CPI 報告突顯了經濟成長成果的分配不均 擁有 資產者獲利,而依賴薪資者難以跟上生活開支的漲幅。


圖十三: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趨勢(資料來源: MacroMicro)
展望:通膨降溫,但貧富不均問題依舊
隨著通膨維持在約 3%、降息周期即將展開,美國經濟表面上似乎正在趨於穩定 但並 非對所有人皆然。富裕家庭持續受惠於市場資產上漲,而低收入族群仍深陷生活成本壓力 之中。
簡言之,這份通膨報告揭示出一種「雙軌復甦」:一條由資產膨脹與金融穩定驅動,另一條 則被日常開支與生活壓力拖累。當聯準會進入寬鬆周期,其挑戰不僅是引導通膨回落,更 在於如何讓穩定成果能惠及經濟金字塔頂端以外的群體。

美國債務負擔加劇,市場信心面臨考驗

圖十四:美國聯邦總債務規模(資料來源: PetersonFoundation) 截至九月,美國聯邦總債務已攀升至 38 兆美元,其中約 30 兆美元 為公眾持有。這一數 字現已相當於美國年度經濟產出的 124%,引發全球投資人與政策制定者日益關注。
與過去不同的是,當前的不穩定並非僅來自債務規模,而是多重壓力的交疊:過往升息遺 緒推高利息支出、政治僵局持續,以及外國對美債需求的下降,使市場對美國財政可持續 性的信心出現動搖。

圖十五:美國聯邦政府利息支出 ——累積債務負擔

宏觀視角:為何此刻特別關鍵
美國的財政前景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審視。宏觀經濟壓力與地緣政治變化相互碰撞,推動這一 議題成為全球焦點。疫情後的通膨激增迫使聯準會展開激進升息周期,導致政府新發債務的 融資成本急劇上升。目前,美國政府債務的平均利率為 3.4%,但長期新發債的成本區間已 達 4%5%,遠高於近年平均水準,僅次於英國,超越多數先進經濟體。

圖十六:美國債務利息支出與平均利率走勢( 2010 財年2025 年財政年度迄今)
利率上升不僅影響家庭與企業,同樣加重了政府本身的利息負擔。根據美國國會預算辦公 室(CBO)預測,聯邦赤字將在 2053 年前長期維持於 GDP 的 5% 以上,意味著美國實際 上正在「以新債償舊債的利息」。CBO 指出,美國歷史上僅在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19421946 年) 曾連續五年出現如此高的赤字紀錄。


圖十七:美國 10 年期與 20 年期公債殖利率(資料來源: TradingEconomics)
與此同時,華府的政治分裂持續削弱投資者信心。當前的政府關門僵局 對持有數兆美元 美國主權債的投資人而言,無疑是進一步的不安因素。
長期以來,美元與美債市場被視為全球金融體系的支柱,是投資人面對不確定性時的 「避險資產」。但如今,這一信任基礎開始出現裂痕。儘管美元仍是全球主要儲備貨幣, 但「去美元化(de-dollarisation)」的討論與多極化金融體系的興起,已開始挑戰其主導 地位。
即便如此,美債仍因殖利率利差而具吸引力
美債收益率普遍高於其他主要經濟體。 即使在市場波動中,美國公債依然提供相對優渥的回報。此外,美元長期強勢 也進一步 放大了外資的投資報酬,因為當美元資產折算回當地貨幣時,其價值相對提升。
這些因素在今年上半年帶動了明顯的外資流入。然而,動能已在第二季開始反轉——今 年四月外資持有美債減少 506 億美元。這表明部分外國投資人開始減碼美債部位,一 方面鎖定既有利潤,另一方面則因本國收益率上升與匯率風險加劇,而將資金重新配置 至本地資產。
匯率風險與外資謹慎態度
外資減碼美債的現象,部分可歸因於海外市場環境的變化。在日本,這個長期以來的美債 主要買家,自 2024 年 3 月 起結束了長達十多年的超低利率時代,將政策利率調升至 00.1%,市場更預期 2025 年底前將進一步升息。此舉使日圓計價資產的吸引力上升, 削弱了持有美元計價美債的誘因。在歐洲,法國的政治不穩動搖了投資人對歐洲資產的 信心,但歐元近期卻受惠於美元走弱與歐元區基本面改善而反彈。隨著歐元升值,美元曝 險的避險成本隨之上升,美債相對收益優勢也因此縮小 顯示外資對美國資產的謹慎 情緒正逐步升溫。
二十年的演變:美國如何走到這一步
要理解美國當前的財政局勢,回顧過去二十年的發展至關重要。2000 年,美國公眾持有 的聯邦債務僅占 GDP 的 35%;隨後二十年間,軍事支出、減稅政策與低成長共同推升債 務比重。2008 年金融危機 使債務大幅飆升,至 2012 年已達 GDP 的 69%。
接著是 COVID19 疫情。為因應緊急紓困與經濟刺激,美國政府支出暴增,使債務占 GDP 比率在 2021 年突破 100%。雖然經濟復甦後成長回升,但債務規模並未回落,反 而穩定維持在 100%120% 的高位區間,且仍呈上升趨勢(見下圖)。


圖十八:美國公眾持有聯邦債務占 GDP 比率(資料來源:FRED)
誰仍在購買美國債券?
美國國債依舊能找到買家,但買方結構正 在出現顯著轉變:
● 外國投資人: 外資曾是美債的主要 持有者,但其占比現已降至約 25%30%。其中,中國的美債持有 量已降至 1 兆美元以下,日本則仍 為最大外國持有者,約 1.1 兆美元。
這些變化不僅反映出經濟與地緣政 治緊張,也顯示部分國家必須拋售 美債以支撐本國匯率。

圖十九:美國債務持有結構與長期變化趨勢
● 聯準會:疫情期間,聯準會透過量化寬鬆(QE)大量購買美債,在穩定市場中扮演關 鍵角色;但如今已反向操作,縮減資產負債表、減少購債規模。聯準會的美債持有量
於 2022 年達峰值約 5.7 兆美元,截至 2025 年 10 月 已降至 約 4.2 兆美元,其占 整體美債的比重持續下降,顯示政策已回歸正常化階段。
● 國內投資人: 目前由美國退休基金、銀行與共同基金補上了外資與央行減持的缺 口。這些機構合計持有超過一半以上的美國國債。受惠於高殖利率與低風險特性, 國內需求仍維持強勁,但若通膨預期再度上升或風險認知改變,這股需求恐難無限 延續。

展望
美國正面臨結構性挑戰:每年必須發行數兆美元的新債,以償還到期債券、支付利息並支 應長期赤字。隨著聯準會退場、外資趨於謹慎,更多融資壓力將轉向國內投資人,然而這些 機構的需求強度,未必能與美國財政部的發債規模保持同步。
短期內,較高利率仍具吸引力,有助維持債券買盤;但長期而言,市場對 美國治理能力、通 膨控制與經濟穩定性 的信任,將決定美債能否繼續維持其全球「安全資產」的地位。若缺乏 財政改革或成長動能,即便是投資人信心的微幅動搖,都可能推高融資成本,進而考驗美 國金融體系的韌性。


日本金融廳擬開放
銀行業投資與經營
加密資產業務,並
同步強化監管防線

根據日本當地媒體報導,日本金融廳(FSA)正準備修訂長期以來的監理指引,允許國 行集團可從事加密資產的交易、持有,甚至可能提供交易所服務。此舉標誌著日本對數位 資產監管立場的重大轉變。在現行制度下,日本銀行被禁止持有或交易加密資 幣與以太幣),主要原因在於對價格劇烈波動與潛在金融穩定風險的顧慮。而新一輪監管 改革構想,將允許銀行或其證券子公司/附屬機構以類似股票或債券的形式進行加密資 產交易,前提是必須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架構與監督機制。此外,FSA 也正在討論是否允 許銀行單位註冊成為加密貨幣交易業者,讓傳統銀行體系能直接向零售客戶提供加密資 產交易服務。這將使日本民眾可透過具高信任度的銀行渠道接觸數位資產,進一步推動主 流採用。
與此同時,監管安全機制也將同步強化。新規預計將明確禁止利用未公開資訊進行加密資 產交易,並為進入該領域的銀行建立資本與風險管理要求。雖然此舉代表日本對數位資產 態度明顯開放,但 FSA 仍持謹慎立場:銀行雖可能被允許持有加密資產作為投資,但是否 能向客戶銷售或代銷加密資產仍在嚴格審議中。若該政策最終落地,這將成為日本金融體 系整合加密資產的重要里程碑。此舉不僅回應全球監管趨勢,也與日本當地約 1,200 萬個 加密資產帳戶的市場規模相呼應,象徵日本監管機構試圖在促進創新與維護市場完整性 之間取得平衡。
川普宣布特赦幣安創
辦人趙長鵬( CZ),


美國總統 唐納.川普(DonaldTrump) 已正式宣布全面特赦幣安(Binance)創辦人 趙 長鵬(Changpeng“CZˮZhao)。趙於 2023 年承認違反反洗錢(AML)規定,並於 2024 年服刑四個月。此次特赦於 2025 年 10 月 22 日 正式簽署,並於隔日經白宮公 告對外公布。
白宮將此舉定位為川普政府扭轉前任政府「對加密貨幣開戰」政策的一部分。白宮新聞秘 書 Karoline Leavitt 表示,趙長鵬「是在拜登政府的加密戰爭中遭起訴的人之一」,並宣 布「這場戰爭如今已經結束」。
趙長鵬先前的定罪源於指控:在其領導下,幣安未能建立足夠的反洗錢控制機制,允許 美國用戶及受制裁地區進行交易,並錯誤分類用戶身份以規避監管。作為和解的一部分 ,幣安同意支付約 43 億美元 的創紀錄罰金,結束與美方監管機構的調查。
除法律層面的影響外,這項特赦對幣安在美國市場的商業前景亦具重大意涵。業界普遍 認為,這將掃除幣安重返或擴展美國市場的主要障礙,此前公司因趙長鵬的刑事紀錄與 合規監督要求而受限於業務發展。
然而,此決定也引發美國國會與監管機構的強烈質疑。民主黨參議員批評該特赦可能涉 及利益衝突,指出趙長鵬與幣安過去曾進行政治遊說,並與川普家族相關的加密投資計 畫有潛在關聯。


長期以來主張黃金價值、並被視為比特幣最堅定批評者之一的 PeterSchiff,近期罕見地 轉向擁抱區塊鏈技術。
在 10 月 23 日(週四) 接受加密貨幣意見領袖 MichaelJerome 採訪時,Schiff 透露其
公司 SchiffGold 正開發一款應用程式,讓用戶能夠購買金庫保管的實體黃金,並將其所 有權代幣化,以實現即時轉移。該平台還將提供透過簽帳卡消費部分黃金或兌換成實體金 幣的功能,實質上結合了傳統黃金投資與數位支付的便利性。
Schiff 將這一構想形容為黃金在金融體系中「自然的演進」。他表示:「黃金是最適合上鏈 的資產」,並認為代幣化能在實體資產與數位轉移系統之間架起務實的橋樑。
然而,並非所有人都買帳。剛獲川普總統特赦的幣安創辦人 趙長鵬(Changpeng “CZˮ Zhao) 在 X(前 Twitter)上批評此概念,指出代幣化黃金並非真正「鏈上存在」,而仍需仰 賴第三方信任以確保黃金交割。他寫道:「這只是另一種『相信我兄弟(trust-me-bro)』的 代幣。」
對此,Schiff 反駁稱,中介機構一直是資本主義的核心組成,並舉例像 Brinks 這類金庫 營運商,強調可信託管早已是黃金市場的基石。
彭博情報(BloombergIntelligence)分析師 EricBalchunas 則以戲謔的口吻評論:「恭喜 ,你剛發明了 ETF。」他在 X 上指出,這類模式與傳統金融市場中以黃金為支撐的 ETF 類 似,同樣允許投資人兌回實體黃金。不過他也補充,大多數投資人最終仍選擇變現出場, 而非實際提領金條。
Schiff 此次轉向區塊鏈,象徵傳統金融與數位金融的有趣融合。儘管他對比特幣的批評依 舊,但此舉突顯出,即使最堅定的懷疑論者也開始承認區塊鏈在實體資產代幣化(RWA) 中的潛力。隨著代幣化應用從黃金擴展至房地產與其他資產領域,傳統金融與數位資產的 界線正日益模糊。
Schiff 的新計畫或將進一步強化區塊鏈在「連結實體價值與數位效用」 中的角色,象徵市場對「信任、託管與所有權」概念的認知,正於數位時代邁向新階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