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本所轄內有大甲、大安及外埔三個行政區,先民開墾、商業活動
地籍圖是透過地籍測量的方法繪製,用來表明土地產權(權屬界線)在 空間上之分布狀態及面積、形狀的地籍管理專用圖,亦是政府課徵稅賦 及各項建設推動的基準。 我國土地管理,係縣市以下分區,區內分段,段內分宗,按宗編號。 故地籍圖之製作承該原則,以段為單位,配合規定之圖紙、比例尺測量 繪製接合而成。 由上可知,地政事務所內管理之每筆土地,均有專屬的地段及地號, 如本所坐落於朝陽段267、268、269地號土地上。地號是製圖時按序所 編,但為何段命名為「朝陽」,多數人則不知,但深究其命名來由,則 可知是含歷史意義與期許意涵。其他段名,亦有其意義,如以地形地貌 命名的二崁、三崁段;以聚落加上方位命名的中庄、頂庄段;以段內古 蹟命名的孔門段,甚有以當地神話傳說命名的龜壳段等饒富歷史文化意 義的段名。 「地蘊生機,涵養萬物、段含軼事,聲聞不廢、名藏歷史,品韻流
軌跡可追溯至明清時期,舊大甲城內商業、宗教及文化活動興盛;大安 區濱海台灣海峽,為早期漁業、海上貿易重要地點;外埔區依山傍水, 農產豐盛、景色秀麗、能人輩出,不乏秘境景點及名人居所。有如此優 越的自然條件與人文環境,當然不乏定要親身一遊的景點、必參訪打卡 的寺廟古蹟及值得一聽的地方軼事。 「串文字為玉帶,集典籍成金城」,本所同仁蒐集各地段命名由來典 故、段內史實軼事,再配合精美實地照片及淺明優美文句,讓讀者們穿 過歲月的隧道,體現先民的生活、領略地政前輩命名的智慧,並體會甲 安埔地區的文化、自然之美,「地段名」不止是冷冰冰、死板板印在權 狀上的文字,而是活生生、正在延續的歷史。
地段與地號,是一種專屬地籍管理的特有代號,每一塊已納 入地籍管理的土地,都有一專屬代號,而地政機關就是依靠著這 個代號來管理地籍。按土地法第40條規定:「地籍整理以直轄 市或縣(市)為單位,直轄市或縣(市)分區,區內分段,段內 分宗,按宗編號。」例如:臺中市大甲地政事務所所在土地的地
臺灣在清朝時期管理地籍的方法,係以「堡、里」的地方自治行政區域方式管理,
。
堡通常由數個聚落組織而成,堡里與街庄社互相配合使用,作為指示地理位置方式,惟 以這種方式管理有其缺點,即兩庄之間土地,究竟是屬於A庄還是B庄,實難有確切的界 線,而容易產生紛爭。 光緒12年(1886年),劉銘 傳擔任臺灣巡撫期間,開啟了臺灣 地籍整理的首章,規劃在臺北、臺 南成立清賦總局統籌辦理「土地清 丈」,在各堡里、街庄之間開始劃 定較為明確的界線。清丈繪製的 《魚鱗圖冊》,使用當時的區劃制 度,以「堡里-街庄」兩層區劃, 加上地號描述土地位置。 ▲魚鱗圖冊,清丈的圖冊尚有堡圖、縣圖、 庄圖、總圖、散圖及八筐魚鱗冊 大甲地政事務所 位於朝陽段267地號土地 1 ▲土地資訊(擷自158空間資訊網查詢)
進入日治時期之後,清朝地籍圖冊因戰亂多有喪失。為了掌握殖民地,日人在 1898年(明治31年)7月17日公布《臺灣土地調查規則》,由1900年4月開始,費時 四年,於1904年2月完成土地調查事業。 1904年土地調查事業確定了地號 (當時稱地番)與其界線。日人繼承 清代「堡里-街庄」的區劃制度。日 治時期50年間,地號制度維持相當穩 定,甚至現今臺灣多數地區的地號, 多能直接追溯至當年的調查成果。由 於採用了比日本本土的更先進的測量 技術,因此至今仍在使用這些100年 前製作的地籍資料。值得一提的是, 臺灣日治時期與當時的日本本土一樣, 直接將地籍地號作為戶籍住址使用, 並沒有現代的門牌號碼系統。 ▲日治時期大甲船頭埔地段地籍圖 1920年地方制度改正,廢除堡里, 並將街庄更名大字、土名更名小字, 若干地名也有變更。另外,由1916年 開始,臺南、臺中、阿猴(屏東)、 臺北、基隆、嘉義、新竹等市街,先 後實施町名改正。也就是配合都市計 畫,以新闢的道路為中心,重劃為數 個「町」(層級等於大字)、下設丁 目(層級等於小字),並重編地番。 簡而言之,都市是日治時期地番改變 最劇烈的地域。 ▲日據時代土地調查圖籍 2
充滿了情感。
地段的名稱有其在地性、故事性、情感性,因此,本書就大甲區、大安區、 外埔區,各選定6個古地段名加以介紹,使更多人了解古段名之韻味、人文、 地理等典故及與地籍管理之關係。
地段地號類似概念在清朝時期,係作為堡里與街庄行政區域的界線,演進 至日治初期,辦理土地調查,確定了地號(當時稱地番)與其界線,直接將地 段地號作為戶籍住址使用。日治後期廢除堡里,並將街庄更名大字,土名更名 小字,設置「町」(層級等於大字)、下設丁目(層級等於小字),並重編地 番,奠立現今地籍管理,以地段地號作為登錄地籍圖簿的濫觴。 大甲、大安、外埔區地段圖籍(因版面有限,僅標示部分段名) 光復後,地段地號(番地)純粹作為管理地籍之用,改以道路及門牌管理 戶籍。自此,地段地號(番地)與住址門牌分道揚鑣。惟地段名稱之由來大致 有︰以該區之特殊地形地貌來命名,例如外埔區三崁段、有以早期農莊地主、 佃農穀物收成分配之比例作為地段名稱,例如外埔區六分段;有以該區知名產 業作為地段名稱,例如外埔區磁磘段;有以平埔族之聚落翻譯漢字成為地段名 稱,例如外埔區馬鳴段;有以地理位置位於山脚下形成地段名稱,例如外埔區 鐵砧山脚段。誠如以上所提,地段名稱有其歷史、人文、風情、地理等特殊典 故。此外,地段名稱與先人開墾及其生產、生活等有密不可分之關係,早期地 段地號(番地)亦同時為住址所在,故對當地居民來說,地段地號(番地)是
3
大 甲 區 明清時期,道卡斯族分布於大甲溪以北,至鳳山溪以南之海 岸平原及苗栗河谷平原內,依舊誌所載,道卡斯各部落主要聚落 大致可分為崩山社群、後壠社群、竹塹社群,其中崩山社群之崩 山八社主要包含大甲西社、大甲東社、日南社、雙寮社等,主要 集中於大甲地區,根據道卡斯族的族稱『Taokas』之原住民音, 稱本地為大甲。 福順段 西勢段 雙寮段 福安段 幼獅段 南社段 九張段日新段 五里牌段 幸福段 順帆段 甲農段 甲全段 劍井段 永信段 奉化段 文安段 義和段 德化段 光明段 大甲文昌祠 日南火車站 貞節牌坊 劍井 ▲船頭埔松柏港 ▲大甲區地段圖4
仕紳林志聰、林甲成等人倡建「大甲石
堡」,大甲石城以卵石三合土砌成,周長
門「拱晨」,西門「觀海」、南門「薰
風」、北門「湛恩」)。
日治時期大甲市街歷經兩次計畫性的 市區改正工作,首先拆除圍繞大甲城廓的 城堡,以大街(今日的順天路)為中心,
向東西及北的方向興闢道路,形成棋盤式
的街廓型態,當時大甲街區分為四保。四 保即今日之大甲里(大甲街區之東南)、 朝陽里(大甲街區之東北)、順天里(大 甲街區之西南)及孔門里(大甲街區之西 北)
▶ 「人物權衡」匾額高掛於拜殿上方樑架,說 明讀萬卷書,融會貫通,對事須有緩急輕重與 權衡考量,取其適中而行 「大甲」亦有源於易經拆字學所帶來 的不同說法,「大」 「大字頭出天,兩 腳八字開」;「甲」 「甲字成田,帶有 尾」。 清朝時期嘉慶21年鹿港巡檢署移 設大甲(今順天路郵局、中華電信大甲服 務中心現址),當時大甲為臺灣島南北縱 貫交通大道所經,形成一條西南 東北向 的「大甲街」或「大街」,西通大安港, 東聯外埔、后里。至道光年間,因閩粵及 漳泉械鬥頻繁,又因街市地位逐漸提高,
伍百一十丈,牆高二丈,並設置四門(東
光復後,此區命名為大甲段,「大甲 段」北與頂店段為界,西與營盤口段為界, 東與山脚段頂山脚小段、山脚段下山脚小 段相鄰,南邊則與庄尾段為界。並於民國 70年進行地籍圖重測,重測後由西至東命 名為孔門段、朝陽段、岷山段。 大甲段西側因文昌祠(又名孔子廟)坐 落於此,故重測後命名為孔門段;東南側 因石堡的東門「拱晨」坐落此段(今基督 教會旁的文武路上),有迎接朝陽初升, 生機盎然之意,重測後命名為朝陽段;東 北側因屬岷山里,重測後命名為岷山段。 文昌祠現坐落於孔門段,建於西元 1887年(清光緒13年),又稱文昌宮、孔子 廟,廟裡供奉文昌帝君、孔子與韓愈,文 昌祠的興建,開啟了大甲地區的教育風氣。 文昌祠最早為義塾,是大甲地區首開設立 的學校。文昌祠無論由歷史或建築的角度 觀察,都是一座極具價值的重要文化資產。 文昌祠為三開間、兩進、兩廊帶左右 護龍之四合院祠宇建築,前埕寬敞遼闊, 第一進山門為檐廊形式,三段燕尾翹脊, 筒瓦屋面為清領時期之典型祠廟型制,可 稱為書院與廟宇之複合建築。民國97年公 告為縣定古蹟,現今為臺中市市定古蹟。 大甲 - 大甲段 市定古蹟 文昌祠 岷山段 孔門段 朝陽段 5
林氏貞孝坊現坐落於孔門段,位於大甲區順天路與光明路交叉路口。來到此處, 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那全用石塊疊成的高大牌坊,它是用來紀念當年的節婦林春娘。 林氏生平事蹟,除以貞孝感人外,最為膾炙人口且充滿神祕色彩的,莫過於禱雨一事 了。不僅生前屢禱屢應,甚至百年後,大甲地區民眾奉神像禱雨,也是其應如響,令 人不可思議。為表敬意,後人將貞節媽神像供奉於大甲鎮瀾宮觀世音菩薩殿左側。 牌坊創建清領時期道光28年(1848年),坊高約六公尺,造石由中國福建運來臺 灣,歷一百六十餘年,仍未見嚴重裂化剝落現象。碑砫刻有多副對聯及早期的地方官 吏題字。牌坊頂刻有「聖旨」二字,為最高榮譽表徵,另豎立石碑四座描述林氏事蹟 及東門義路的開發,民國97年公告為縣定古蹟,現今為臺中市市定古蹟。 ◀ 牌坊建於清 道光二十八年, 並刻有聖旨二 字,民間尊稱 為「貞節母」 或「貞節媽」 市定古蹟 貞節牌坊 6
鎮瀾宮現坐落於朝陽段,是全臺最知
名的媽祖廟之一,已有二百多年歷史,全
年香火鼎盛、信徒絡繹不絕,且於每年農
曆3月舉辦遶境出巡,已是世界三大宗教
盛事之一,每年皆能吸引國內外遊客前來 共襄盛舉,是大甲最具代表性地標。鎮瀾
宮的紫羅蘭翡翠媽祖和地下一樓媽祖文化
館中的黃金媽祖更是鎮殿之寶,成為臺中 旅遊的必遊文化觀光景點。
大甲鎮瀾宮據說是清雍正8年(1730
年)自湄洲天后祖廟恭請媽祖神像來臺。
後因香火鼎盛,於雍正10年(1732年),
在臺中市大甲區大甲里興建小祠,直到乾
隆55年冬月,地方士紳發起籌集財力,將
原有小廟擴建,且更名為「天后宮」,後
由大甲仕紳屢次發起重建並更名改為「鎮 瀾宮」。 每年農曆3月初「遶境進香」場面浩 大,各地信徒組成浩大的進香團,進行9 天8夜的徒步參拜,終點在嘉義縣新港鄉 新港奉天宮,去程行經廟宇包含彰化南瑤 宮、西螺福興宮;返程行經廟宇包含西螺 福興宮、北斗奠安宮、彰化天后宮、清水 朝興宮,每年來回徒步約340公里,是全 臺灣最盛大的遶境活動。大甲鎮瀾宮媽祖 遶境進香相傳已有數百年的歷史,主要是 為了增添神像的靈氣。每次進香的人數規 模之龐大,受到海內外的學術界和大眾傳 播界的重視與研究。 ▲大甲鎮瀾宮供奉主神天上聖母林默娘 信仰中心 大甲鎮瀾宮 7
城隍廟現坐落於岷山段,清朝道光 7年(1827年)在古城堡北門「湛恩門」 建有大甲開基城隍廟,並於日治時期因 街市改正而被拆除。民國47年(1958 年),大甲鎮第二市場設立,地方有識 之士倡導在此重修城隍廟,以祈求大甲 第二市場發展,後曾於民國76年重建, 民國82年重建落成。廟內主要供奉威靈 公都城隍尊神、三官大帝及地藏王菩薩。 每年端午節午時,由廟方人員向城 隍爺擲筊請示前往新竹祖廟與繞境進香 日程,為期四天三夜的祈福繞境活動, 行經大甲五十三庄各庄頭(範圍涵蓋大甲、 大安、外埔、后里區),城隍掌管陰陽兩 界,繞境期間倘經過易發生事故路段, 當地里民或里長便會向城隍爺祈求路祭 壓煞科儀,以祈求里內人員行的平安, 沿途里民亦準備香案祭拜,儼然已為五 十三庄重要文化慶典之一,坊間亦流傳 著『三月宵媽祖、 八月迓城隍』的地方 說法。 ▲壬寅年大甲城隍前往新竹進香起駕典禮,起馬炮 ▲大甲城隍爺駕前護衛隊 哨角團 ▲大甲都城隍廟供奉城隍尊神及范謝將軍 湛恩北門 大甲督城隍廟 8
「庄尾仔」的地名起源於大甲尚未成
街鎮型態前的「大甲庄」的尾端故名,大
約位於大甲街區的西北方。臺灣清朝末期,
庄尾地區為一街庄,稱為「庄尾庄」,隸
屬於苗栗三堡。該庄北與橫圳庄、營盤口
庄為鄰,東與山脚庄、大甲街為鄰,南邊
東側一小段與外水尾庄為界,南邊西側及
「日治時期大甲市街歷經兩次計畫性
的市區改正工作,大甲街區分成四保,即
今日之大甲里、朝陽里、順天里及孔門里。
其中孔門里在民國85年(1996年)行政
區重新劃分以前,位於大甲舊城內的西北
隅,即今日順天路以西,孔雀路以北,和
路嬌姑廟東側水溝緣舊城牆址斜向西北,
穿過今日文昌國小操場南緣,至北門土地
公廟一帶。行政區域重新劃分之後,範圍
包括今日順天路以西,三民路以東,新政
路以南,孔雀路以北。
▼金華山媽祖文物館內珍藏龍袍
西南邊為蕃仔藔庄,西邊為牛埔庄、溪洲 庄。 光復後,此區命名為「庄尾段」,北 與橫圳、營盤口段為界,西與牛埔段、溪 洲段為界,東與大甲、山脚段下山脚小段 相鄰,南邊則與外水尾、番子寮段為界, 於民國70年進行地籍圖重測,大致以所在 地之村里命名,上半部由西至東重測後命 名為光明段、平安段、孔門段,下半部由 西至東重測後命名為新美段、順天段、薰 風段。 金華山媽祖文物館現坐落於順天段, 在民國100年(2011年)10月份開館,由 人稱「媽祖博士」董振雄先生所設立。董 振雄先生為媽祖服務超過半世紀,於兩岸 之間往返研究媽祖文化,只要看到關於媽 祖的各式史料文物,董振雄都會竭力將它 們帶回臺灣,並妥善保存,也因此獲得了 「媽祖達人」、「媽祖通」等稱號,在兒 子董嘉琦的精心設計規劃下,花費近五年 的時間,將光明路巷子內房子改建成文物 館,將這些多年的愛心收藏與眾人分享, 展現在大家的眼前,也可透過聚金會神金 華山媽祖文物館官方網站內建置3D環景 閱覽館內各樓層展示文物。 大甲 – 庄尾段 金華山 媽祖文物館 9 ▼泥塑媽祖神像
「頂店」位於大甲街區的東北方,
大甲、大安溪沖積扇平原上的一大集
村,聚落建於鐵砧山一個山丘的西麓,
在頂店圳第一支線之西。頂店為大甲
地區最早期形成的聚落之一,據地方
傳述,此聚落稱為「舊莊」,和大甲
街地方另行成之聚落「新莊」對稱。
「舊莊」之後改稱「頂店」,意指位
於新莊頂方(北)有店鋪的地方,故
以「頂店」作為段名。光復後,此區
命名為「頂店段」,北鄰大安溪,西
與甲嘉、社尾段社尾小段為界,東與
鐵砧山脚段相鄰,南邊則與營盤口段、
大甲段、山脚段頂山脚小段為界,於
賢仁段
民國86年辦理地籍圖重西側因鄰近賢仁路故命名為「賢仁段」;中間因鄰近永信運
永信段 劍井段
動公園故命名為「永信段」;東側因段內名勝鐵砧山劍井,故命名為「劍井段」。 大甲 – 頂店段 大甲鐵砧山軍事堡壘,為網紅及攝影 愛好熱拍地點,可眺望大甲、大安區 ▼ 10
梁宅瑞蓮堂現坐落於賢仁段,為日治 時期大甲地區的三大民宅之一,為「泉益 記」商號創辦人梁比美的四個兒子共同興 建,至今已有超過100年歷史,民國105 年公告為臺中市市定古蹟。清末時期,梁 家因經營米、布生意而富甲一方,於大正 元年(1912年)在大甲頂店興建千餘坪 的梁厝古宅,耗銀3萬日圓,建材多取自 唐山,房屋的設計與監工也到泉州延請師 傅前來施工,並於大正三年(1914年)完工, 前廳大門為雙凹壽式設計,後廳前廊左右 兩側可見癸亥年(1921年)之彩繪與外埕的 洗石子水池,是為第二次修繕工事之加添 痕跡。 ▶ 大 甲 頂 店 梁 宅 瑞 蓮 堂 前 廳 門 梁宅建有二進四護院,宅第柱採用大陸 進口福杉,廳堂用臺灣紅檜木隔間,屋耳是 磚包土,屋後以鐵砧山為屏障,屋前有魚池, 宅四周種一層竹圍聚氣,雕刻精緻,展現建 築匠師的技術及水準,具有中國傳統古味, 堪稱一品古宅建築。前廳門額題「梅鏡傳 芳」,後廳題「瑞蓮堂」,裝飾精美,為全 臺罕見之民宅對場作,深具文化資產之價值, 指定為直轄市定古蹟。 ▲「大甲梁宅瑞蓮堂」見證了大甲發展歷程, 為早期移民來臺奮鬥的縮影 ▼梁宅瑞蓮堂後廳堂 市定古蹟 梁宅瑞蓮堂 11
鄭明彰為大甲鐵砧山劍井吟有一詩:「孤
忠延正朔,大義絕親寰,舳進紅毛海,劍
沈銀碇山,功高凌衛霍,壽短嘆張關,
脈泉猶在,漢官何日還。」據傳國姓爺鄭
成功部將,被當地土番圍困於大甲鐵砧山
寶劍插地頓見甘泉湧出,兵士歡飲,士氣
鐵砧山劍井現坐落於劍井段,漢學家
上,缺乏飲用之水,鄭成功對天禱告,以
大振,土番見鄭軍有如神助,驚駭之下落 荒而逃,鄭軍因而解圍,後人為紀念,將 此泉號稱之為「國姓井」。 「國姓井」直徑約三尺,水深一尺餘, 光緒十九年(1893年)鑄刻「國姓井」三 字 ,當地人士為弘揚鄭成功事蹟,在此山 於 1947 年 6 月破土重建鐵砧山國姓廟 。 1953年此井重修,並由該年于右任親書 「劍井」兩字並立石碑。當時他以鄭成功有 陰陽雙劍,雄劍投入此井、雌劍插入劍潭, 為互相輝映,特改井名為「劍井」。 ▲鐵砧山 國姓廟,奉祀開臺聖王(即鄭成功) ▼鐵砧山劍井 蓬山仙境 鐵砧山 12 孤忠延正朔,大義絕親寰; 舳進紅毛海,劍沈銀碇山; 功高凌衛霍,壽短嘆張關; 一脈泉猶在,漢官何日還。 鄭明彰
「頂後厝子」為大甲、大安溪沖積扇上的一大聚落,因北有船頭埔、銅安厝兩 大集村,故以「後厝仔」為名,為了與南方武陵里俗名「後厝仔庄」區分,稱為 「頂後厝仔」。 臺灣清朝末期,頂後厝子地區為一街庄,稱為「頂後厝仔庄」,隸屬於苗栗三 堡。該庄西臨臺灣海峽,北與船頭埔庄為鄰,東與銅安厝庄為鄰,南邊為五里牌庄、 西勢庄。光復後命名為「頂後厝子段」,北鄰船頭埔、銅安厝段,西臨臺灣海峽, 東與五里牌段相鄰,南邊則與雙寮段為界。 西岐段 順帆段 渭水段 頂後厝子段 大甲 –頂後厝子段 ▼西岐段,西岐活動中心以封神榜意象作為城牆意象 13 頂後厝子段東邊部分土地於民國 101年進行農地重劃,命名為渭水、西 岐、順帆,另渭水、順帆等名是在民國 38年前,由大甲戶政所人員周東成依 「封神榜」的地名或歷史典故所命名 (包含文曲、武曲、福德、順天、文武、 孔門、德化、建興等,還有渭水、文武、 雁門、順帆、如玉及通天等地名)。
匠師的故鄉現坐落於頂後厝子段,源 於一鄉一休閒園區計畫,同時也為社區營 造發展計畫,因當初藺草編織盛行時,這 裡為昔日聞名全台之藺草編織工藝師傅的 故鄉,故以此為名。周邊結合自行車道、 串聯漁港、海堤至大安濱海樂園 ,全程4 公里。 ▲匠師的故鄉 摸蛤兼洗褲農場 匠師的故鄉結合大甲當地農村風光 和自然體驗,可親手體驗農家的焢窯, 藺草蓆編織、農業體驗、傳統米食、稻 草、挽面、礫石灘、摸蛤兼洗褲等項目, 讓遊客體驗農村純樸的生活及自然保育 的娛樂性。 ▲農村體驗DIY傳統米食 D I Y 芋 圓 湯 匠師的故鄉 ◀ 14
松柏港現坐落於頂後厝子段,位 於大安溪兩側,原名為船頭埔,港區 內松柏樹林茂盛,因此稱之為「松柏 港」。 松柏漁港是本市最具漁港條件及 發展潛力的二類漁港。過去由於松 柏漁港漁民長期缺乏漁獲販售場所, 漁民是直接於路邊擺攤從事漁貨交 易,設施簡陋,且有潛在環境衛生安全問題,在各方努力下,於109年完成松柏漁港魚 貨多功能集貨場,在有限的土地範圍內,充分發揮及妥善利用所有土地,營造在地漁港 風情及創造觀光效益。未來串聯苗栗、大甲、大安之濱海自行車道,並與匠師的故鄉等 農業休閒園區結合,作為一個具農村特色的觀光休閒漁港,帶動海線生態景觀、農漁業 發展,形成海線藍帶觀光廊道,市民休閒去所。 松 柏 漁 港 北 堤 松柏漁港海灘為臺中適合戲水的地方, 除了「大安濱海樂園」與「大安海灘」, 還有這個也是相距不遠的「松柏漁港海 灘」,一樣都是戲水、玩沙、踏浪、看夕 陽好地方,更是臺中唯一可以衝浪的地點。 ▲衝浪俱樂部 照片由台中啊囉哈衝浪Mr.J SurfWork 攝影提供 ▲夕陽餘暉下衝浪愛好者最佳衝浪點 ▲衝浪初學者學習衝浪好地方 衝浪熱點 松柏漁港 陽光、沙灘、衝浪 ◀ 15
臺灣清朝末期,橫圳地區為一街庄,稱 為「橫圳庄」,隸屬於苗栗三堡。該庄北邊 及東邊北段與社尾庄為鄰,東邊南段與營盤 口庄為鄰,南邊為庄尾庄,西邊為溪洲庄、 松仔脚庄。 大甲體育場現坐落於武曲段,為大甲地區規模面積最大之體育場,體育場於民國83年 建立完成,場內包含田徑場、籃球場與風雨籃球場、溜冰場、遊樂場等設施,是附近居民 運動的去處,亦借給民間團體辦理活動、喜慶宴會之用。 ▲標準400公尺運動場,為市民 消耗熱量運動好去處 大甲 –橫圳段 光復後命名為「橫圳段」,北鄰社尾段 社尾小段,西與松子脚段為界,東與營盤口 段相鄰,南邊則與庄尾段為界,於民國71年 辦理地籍圖重測,以位於村里命名,由北至 南命名為奉仁段、武曲段。 橫圳位於大甲區武曲里,在大甲街區的 西北方,舊橫圳庄是由橫圳地區的聚落及附 近十多個小村所形成,因聚落南北有「虎眼 圳」與「頂店圳」從東向西貫流,在其東側 有將二圳南北連接之圳道,以其南北向對二 圳之東西向,故名「橫圳」,段名從圳名, 故稱「橫圳」。 酷運動 大甲體育場 武曲段 奉仁段 16 ▲體育場設有溜冰場、曲棍場、籃球場
數字地名和早期的農村生活有關,「張、甲、張犁」皆為土地丈量的單位,數字越 大代表此區的戶數和開墾田地越多,「九張犁」亦為如此。臺灣清朝末期,九張犁地區 為一街庄,稱為「九張犁庄」,隸屬於苗栗三堡。此庄北及東北與日南庄、日南社庄為 鄰,東南與廍仔庄為鄰,南邊為頂店庄、社尾庄,西邊及西北邊為新庄仔庄、五里牌庄。 光復後命名為「九張犁段九張犁小段」,北鄰日南段,西與五里牌段為界,東與九 張犁段六股小段相鄰,南邊則臨大安溪,「九張犁段九張犁小段」於民國83年進行地籍 圖重測,北側土地因位於孟春里,重測後命名為孟春段,東側土地重測後命名為九張段, 南側因緊鄰大安溪,重測後命名為臨江段,西側則維持為九張犁段九張犁小段。 日南慈德宮現坐落於孟春段,以「慈悲美德」為 意,像聖母名字一樣默默耕耘,是大安溪北的信仰中 心,人們俗稱「三庄媽」。「三庄媽」因早期有神無 廟,由日南地區三個村莊以擲爐主方式輪流奉祀。至 民國65年時,發起人郭吉本邀蔡四山、陳進添分別捐 獻廟地及路地,並成立籌備委員會,於當年5月28日破 土典禮開始興建,67年完成主體建設及聖母安座,68 年建廟工程全部完工。 慈德宮的建築形式為三川殿、五朝門宮殿式,建 築採取閩南宮殿式,正殿前方天井為擺設天公爐,龍 邊關聖帝君(關公),虎邊註生娘娘,正殿前供桌上 供奉三官大帝、司命灶君、福德正神,再以太子元帥 為先鋒奉置於聖母香爐前方,左護龍室供奉觀音佛祖、 南北斗星君、太歲、右護龍室供奉神農大帝。 ▼三庄媽,日南慈德宮 大甲 –九張段 三庄信仰 日南慈德宮 17
日南車站現坐落於臨江段,是火車進入臺中市的第一個車站。台鐵海線的小站在大 安溪以北現在只剩下日南、談文、大山、追分和新埔等5站,其中又以日南車站最具特 色,現由大甲站代管,其地點位於大甲站北方四點六公里的大安溪北岸,是國內少數幾 個古蹟車站的代表之一。日南車站的命名源自於以往此地道卡斯(Taokas)平埔族社名 的漢譯。日南車站的站房於日治時期大正11年(1922年)興建,至今仍保存得相當完 整,是海線沿線尚存的五座木造車站之一,日南車站的站房與月臺之間是以人行地下道 相連,從月臺側看,可以見到醒目的牛眼窗就鑲在高處,十分有特色,日南火車站於民 國91年公告為縣定古蹟,現為臺中市市定古蹟。 ▲日南火車站牌 市定古蹟 日南驛站 18
上鐵山段 上廍子段 下土城段 水美西段新六分段永豐段 水美南段 三崁段 二崁段 大東段 下鐵山段 上土城段 頂竹圍段 高崁地區 低崁地區 ◀ 外 埔 區 地 段 圖 ▼外埔石頭公園,著名電影紅衣小女孩取景地點 外 埔 區 地形是一個典型的「河階地型」,地勢由北向南依次分為五 崁,其高度由東南向西北遞降。低坎地區(中山、馬鳴、大東、 鐵山、土城、廍子),因有大安溪水及崁下泉水可用,開發較早, 中山(土名為番社)為昔日平埔大甲東社(道卡斯族)所在。高 崁地區(永豐、六分、三崁、大同、水美)早期灌溉不便,雜草 叢生開發較遲,是謂「埔」地,以月眉山為分界線,以東稱「內 埔」(后里),以西稱「外埔」。 19
眉引大安溪水,入外埔鄉西流一段稱
「四成埤」(以水分得總收穫量之四
成),灌溉區域內之田因此稱為「四六
田」。凡導其圳水灌溉水田者,每年須
向林家繳納總收穫量之四分,自得六分,
故得六分之地名。但道光年間(
1850年)的《淡水廳志稿》已見「六分
莊」名,可見此地名的由來並非光緒年
間林維源修繕「四成埤」,分地四成的
六分說,惟真正地名成因仍待考證確認。
光復後命名為「六分段」,北鄰馬
鳴埔段、廍子段、土城段為界,西與磁
磘段為界,東邊與南邊則臨后里區。
六分段已於民國88年辦理地籍圖重
測完竣,有以當時辦理地籍圖重測人員
之名命名,有以原段名加新字命名,亦
有以社區名命名,由西至東分別命名為
永吉段、新六分段及永豐段。
清光緒16年(1890年),林維源從月
1821〜
永豐六分桐花步道(原稱水流東桐花 步道)現坐落於永豐段內,原為一座水圳, 是日治時期為了灌溉高地而興建,不同 於西部水由東向西流,這裡則是水由西 向東流而得名水流東,此幽徑吸引無數 情侶前往尋幽探勝,並有情人幽徑之稱。 近十年在外埔區農會的協助下,於水流 東圳旁種植約二公里的油桐花,因此於 2009年改名為桐花步道。 永豐六分桐花步道是一條單車與行人共享 的特色步道,全長2400公尺,步行單程約30 分鐘、騎單車約15分鐘,乾淨清幽的步道除了 種植桐花外,還有高大的樹林遮蔭,讓整個步 道猶如綠色長廊,景色十分美麗。而每到4、5 月當桐花盛開時,落花紛紛,如下雪一般的美 景,讓遊客在落花的樹下行走,彷彿雪中漫步, 令人流連忘返。除此之外,桐花步道的終點有 一座觀景台,視野極佳,站在居高臨下的觀景 台上,不僅可欣賞到田野風光,亦可近距離的 感受到高鐵疾駛呼嘯而過的震撼。 ◀ 桐 花 步 道 ▼熱門打景點,桐花步道新心形瞭望台 外埔 – 六分段 永豐六分 桐花步道 新六分段 永豐段 永吉段 20
外埔花博園區位於永豐段,在花博展期結束後,市政府 積極媒合業者經營一具有奇幻童話色彩的小熊博物館,館內 以繪本故事及奇幻冒險兩大展區為主軸,融入生態、生活、 生產「三生一體」的農業永續發展概念,用寓教於樂的方式, 在小熊農場從互動跟體驗中獲得農業基本知識及了解臺中在 地農業,亦有親子手做DIY體驗區,製作屬於自己的專屬小
熊布偶。 ▶ D I Y 製 作 專 屬 的 小 ▼外埔永豐花博園區熊 小熊博物館 園區地址 外埔區月眉西路800巷99號 永豐花博園區 小熊博物館 21
外埔 – 磁磘段 據道光年間(1821〜1850年)的 《淡水廳志稿》已見「磁磘莊」名,可 見此為一古老舊有的聚落。磁磘一名的 由來,因往昔有人曾在此設窯燒製日常 用陶瓷、建築用磚瓦等器物而得名,屬 於以生產機能而命名的地段名。相傳昔 日窯場約在今日外埔國中一帶,主要取 材自後湖(今外埔區大東、中山、鐵山 磁磘段北鄰大甲東段為界,西與內水尾段為界,東邊與六分段為界,南邊則臨后 里區,磁磘段已於民國88年辦理地籍圖重測完竣,如今劃分為四個地段,有以原段名 加新字命名,有以位於村里命名,亦有以地形地貌命名,由北至南分別命名為新磁磘 段、大同段、二崁段、三崁段。 新磁磘段 二崁段 三崁段 大同段 漫步悠活 磁磘廊道 里交界處,鐵砧山脚附近)的土質,燒製成陶瓷、磚瓦等用品。磁磘在本地閩南語叫 做「硘磘」,按「硘ㄏㄨㄟˊ」字乃陶之俗稱、俗寫,「磘」 字乃窯之俗稱、俗寫, 因臺灣民間對於陶瓷磚瓦習慣上都叫「硘磘」,本地亦如此稱之,但書寫上仍寫成 「磁磘」二字。 磁磘綠廊道現坐落於大同段,鄰近 六分里二排綠廊道,再接到永豐桐花步 道,為當地居民提供休憩與散步的優良 環境,這一整條綠廊道,不僅提升在地 居民的生活品質,透過外埔的農特產品 跟好山好水,更促進帶動外埔地區的發 展。 ◀ 磁 磘 廊 道 ◀ 磁 磘 廊 道 七 號 橋 22
世外桃源 忘憂谷 忘憂谷現坐落於三崁段的東南邊。每個人心中都有個世外桃源,忘憂谷可堪稱 為其一,四季展現不同的景色。夏秋種植稻穀,暑氣蒸騰時,偶有微風,隨風迎來 一片黃金色稻浪,壓力及燥熱感瞬間削減,而休耕之際,撒下的小雛菊、向日葵、 波斯菊種子,盛開時化作一條條粉、黃、白相間彩帶散於田中的夢幻畫面,另有一 番滋味,忘憂谷也號稱為「臺中版伯朗大道」,是近年來極具盛名自行車打卡景點。 ▲忘憂谷一年四季有不同特殊景色,展現令人忘憂之美 23
市定古蹟 劉秀才邸 劉秀才邸現坐落於三崁段,是武秀 才劉定山故居所在,為三合院大宅第, 建材採自中國福州,風貌古雅佔地千餘 坪,從光緒16年(1890年)起建,歷時4年 方才完竣。起造人為武秀才劉定山,來 自廣東鎮平縣,來臺之後協助劉銘傳有 功,受軍功五品,屋內牌匾題字「兩漢 遺嶶」顯其不一般,民國103年公告為市 定古蹟。 ◀ 劉 秀 才 官 邸 外埔 – 內水尾段 從馬鳴埔經大甲東的后里圳第三排水 溝及自六分經磁磘西流的后里圳第二排水 溝,兩水溝末端會合處附近稱為「水尾」, 又因與大甲鎮義和里之「外水尾」對稱, 故而名為「內水尾」。 清朝末期,內水尾地區為一街庄,稱 為「內水尾庄」,隸屬於苗栗三堡。該庄 西北與外水尾庄為鄰,北與山腳庄、大甲 東庄為鄰,東與磁磘庄為鄰,南邊為楊厝 藔庄、三塊厝庄,西邊為六塊厝庄、蕃仔 藔庄。光復後命名為內水尾段,北臨外水 尾段、番子寮段、山腳段下山腳小段及大 甲東段為界,西與六塊厝段為界,東邊與 磁磘段為界,南邊則臨大甲溪 民國106至109年間,分批辦理地籍 圖重測完竣,如今劃分為四個地段,以社 區 「 水美 」 名加上 「 南 」 、 「 西 」 、 「北」、「東」命名,南側部分命名為水 美南段,西側部分命名為水美西段,北側 部分命名為水美北段,東側部分命名為水 美東段。 水美南段 水美西段 水美北段 水美東段 24 草帽仔講古 當地還有草囷墓的故事,據說從前 磁磘埔有一處風水。地理師看到這個風 水,如獲至寶地說:「喔!這個風水是 草堆穴,是活的呢!如果祖先葬在這裡, 那後代子孫會一代跟著一代一直富貴下 去。」外地人聽了之後,馬上決定要用 這個風水,然後去請人幫他在這裡造了 一座墳,再把祖先葬在這裡,於是這裡 的風水就被他得到了。得到之後,果真 地理師的預言應驗了,本來他的經濟情 況不是很好,可是自從得到這個風水之 後,他就一直發達起來。 磁磘草囷墓
臺灣道教總廟 無極三清總道院 三清總道院現坐落於水美西段,南 臨水美山麓邊坡,北靠海線鐵路與南北 縱貫公路,廟觀面積有六甲八分餘地, 為臺灣中部海線地區的宗教聖地,道院 外觀造型仿北方宮殿形式,建築物面積 達七千五百坪,雄偉寬闊,設有大禮堂、 民俗古物展示館,院內供奉元始大天尊、 靈寶大天尊、太上道祖道德大天尊、無 極斗姥元君、南海觀音大士、太歲星君 暨眾聖神金尊,此院吸引全台各地民眾 前來進香、朝拜,道徒眾多、香火鼎盛。 ▼ 獨特傳統美食鼎邊趖 ▲三清總道院供奉道德天尊(左)、元始天尊(中) 、 靈寶天尊(右) ▶ 外 埔 無 極 三 清 總 道 院 臺灣傳統美食鼎邊趖(素食),是以 在來米磨製佐入蔬菜香料攪拌後, 沿鼎邊下煎,口味獨特,外香酥 內軟Q的口感,總是讓人讚不絕 口。 巷仔內的草帽仔 25 美食饗宴 鼎邊趖
26 外埔 – 馬鳴埔段 馬鳴里舊名「馬鳴埔」,地名謠傳與昔駐軍有關,一說為清軍討伐大甲西社「番變」 有關;一說與林爽文之役有關;另一說則為駐有馬兵抵禦卓蘭、鯉魚潭等地出草的「生 番」有關。而較可考的說法是早期平埔族人喪、葬於「罵麟」(喪葬墳地),通常不加 以耕墾,日久遍地荊棘、一片荒蕪的埔地。當漢人移民來到這裡時,看到一片尚未開墾 的埔地,便問平埔族人這是什麼地方?平埔族人回答說「罵麟」,雙方由於語言不同, 溝通不易,聽其音都無法真正會其意,因此漢人順手寫下平埔族人的音「罵麟」(罵, 閩南語的泉州腔),久而久之平埔族人受漢文化影響,忘了「罵麟」真正的意義,漢人 又覺得字詞很奇怪,美化「罵麟」字音,成為漢字「馬鳴」,音相近而詞意甚美,留傳 至今,而非與軍隊駐紮、馬群嘯鳴有關。 光復後命名為「馬鳴埔」段,北鄰鐵砧 山脚段為界,西與大甲東段為界,東邊與廍 子段為界,南邊則臨六分段。本段後於民國 102及103年分批辦理地籍圖重測完竣,如今 劃分為三個地段,以舊地名命名,西南側部 分命名為蕃社段,東北側部分命名為馬鳴段, 東南側部分命名為頂竹圍段。 頂竹圍段 馬鳴段 蕃社段 神秘洞 水流呇 外埔區消暑祕境「神秘洞步道」現坐落於頂竹圍段,108年重新整建完工,步道南 端為歷史悠久的河階地形「水沖呇」,水流沖擊而下產生煙霧及負離子是大自然中最 天然的水冷氣,不僅能使人降溫,吸入芬多精的同時,讓人感覺身心舒暢、清爽無比。 草帽仔講今 再造「阿卡迪亞」計畫 中興大學USR「再造『阿卡迪亞』計畫」與 外埔馬鳴社區發展協會長期合作,「阿卡迪亞」 構想來自古希臘典故,形容的是理想的社區典型, 讓所有人一起共學,因此計畫團隊決定從社區幸 福通識課的概念延伸,作為「辦學」的重要理念, 分別在「馬鳴福龍宮」、「馬鳴國小」、「邱家 古厝」成立三間分校。課程內容包含「中華傳統 茶道」、「咖啡品茗」與「認識香草茶」等相關 課程,讓社區的長者們能活到老、學到老。 ▼ 水流呇 ▼ 神秘洞
外埔 – 廍子段 舊地重遊 石頭公園 石頭公園現坐落於虎尾寮段,是網美 外埔必朝聖之地,也是國片《一路順風》、 《紅衣小女孩》等電影取景點,獨特的荒 廢遊樂區場景,是愛拍照、攝影朋友的好 去處,雖停止營業,但園區已轉向生態休 閒農場模式經營。 ▲ 電影紅衣小女孩取景地點 ▼▼ 石頭公園生態休閒農場 這一帶因灌溉不便,以種植甘蔗為主,並設有舊式糖廠,因而得名 溪野溪及電火溪流域,形成河沙溪洲,先民在此開墾種植,老一輩人們又稱此地為 「溪底」。昔日閩粵移民以石墎榨出蔗汁製糖,此種製糖所稱為「廍」,其位置常在 村郊,原為製糖期的臨時性聚落,日久發展成為常住聚落,乃以之命名。 光復後命名為「廍子段」,北以大安 溪為界,西與鐵砧山脚段為界,東邊與土 城段為界,南邊則臨馬鳴埔段、六分段。 本地段後於民國103年至105年間分批辦理 地籍圖重測,依105年辦理臺中市外埔區 廍子段新段命名會議,將其劃分為四個地 段,有以位置南北區分下、上廍,亦有以 舊地名命名,東北側部分命名為上廍子段, 中間部分命名為下廍子段,東南側部分命 名為風坑段,西側部分命名為虎尾寮段。 虎尾寮段 上廍子段 下廍子段 風坑段 27
於民國
外埔 – 鐵砧山脚段 江山萬里 不倒翁 上鐵山段 下鐵山段 鐵砧山,位於大安溪南邊的一座孤 立山丘,海拔約236 公尺,在此起伏崗 丘的東南麓,傳說清康熙40年代就有閩 籍張、林姓墾戶、邱姓粵人等來此開發, 但無文獻可查,為一古老的聚落,因位 居山腳下而命名,今鐵山里十五鄰即位 於此。 鐵砧山脚段北鄰大安溪為界,西與 大甲區頂店段為界,東邊與馬鳴埔段、 廍子段為界,南邊則臨大甲東段。此段
101年至102年分批辦理地籍圖重 測,重測後依長生路為界南北劃分,以 原段名加「上」、「下」字並刪除「砧」 命名,北段命名為上鐵山段,南段命名 為下鐵山段。 坐落於上鐵山段,其聳立在鐵砧山南 麓,距修圓宮前方不遠的鐵砧山頂上,有 一處「江山萬里不倒翁」的景點,西面立 有「江山萬里」石碑,東面則有一座以巨 石雕刻而成的「不倒翁」像,相傳是日本 占領統治時代(西元1930年),抗日份 子所立(署名:觀自在題),全言為「江 山萬里一點願」,用意啟示不願被殖民統 治,希望不久的將來能把日人趕走。與東 側不倒翁石頭人像互相呼應。 不倒翁頭型呈三角,大眼、裂口、齒 牙不齊,半身倚於山麓,兩眼瞠視外埔方 向。這座「不倒翁」相當於臺灣民間信仰 中的「石敢當」崇拜,有藉其鎮坐區境一 隅、守護界內牲畜平安的作用。 另一說法是相傳為漢人入台後,為開 墾土地,而對先住民(道卡斯族)的土地 蠶食鯨吞,族人心有不甘,所立的石人雕 像,意在圈顧土地。另於七 、 八零年代 「大家樂」大盛行期間,一度成為爭先恐 後參拜、求助的朝聖地點。 ▲不倒翁石像 ▲江山萬里石 28
許家的基礎。當時鐵砧山脚的土地相當便宜,許飯的兒子許其琛不斷購買鐵砧山土地, 直到后里水圳開鑿後,這些土地也跟著值錢起來了。許其琛有五子(天催、天富、天奎、 天象、天德),大房天催較為精明幹練,曾是首任外埔庄長。五兄弟共同開墾五百多甲 田,漸漸富有起來,許家的田產遍佈大甲、社尾、苑裡山腳、彰化和美等處,成為富甲 一方的地主。在地理環境上,許宅擁有依山傍水的良好地理形勢。原本許宅有兩落,前 落有五開間,昭和10年(1935年)中部大地震時塌陷後,才又重新蓋成西洋式的院落。
名邸 許宅 許宅現坐落於下鐵山段,許家祖籍福建同安,其祖先許飯約在光緒年間來臺,先後在 安平港、臺西一帶住了一段時間,有了積蓄之後,然後搬到鐵砧山脚買土地開墾,奠定
許宅前有水,後依鐵砧山,相傳為打鐵穴。從遠處看,火炎山就像火爐,大安溪的風 有如風櫃,鐵砧山狀似鐵砧,宅前的湖水可浸熱鐵成品,許宅剛好位於收成品的位置。 許宅的建築特色在於本宅是集合古典式建築,以方形、三角形、扇形等作山牆立角,並 配合柱式、拱圈作為造形上的設計,而屋頂則是日本式四披水屋頂,是集合中西式而成 的建築,第一、二進是在昭和10年大地震後重建的西洋式建築,因為是地震之後的產物, 因此從外觀上就可以發現,建材良好且十分堅固。正身由原來的五開間改成三開間,第 三進是大正10年(1921年)所建,有十一開間,目前由許天象之長子、曾任鄉長的許雲 陽所居住,外圍仍保存著傳統建築的護龍樣式,但已無人居住。 此一中西合璧組合,在傳統民宅中並不常見,而許宅圍牆外的土确厝原是其佃農居住 的農舍,可見其富甲一方。如許宅門聯右聯「創業本維艱須念祖上備嘗辛苦」、左聯 「守成亦不易惟願兒孫悉戒奢華」所言,許家先祖辛苦的經營,總望兒孫守成勿敗,如 此番語重心長,後生晚輩自當惕勵。 鐵 山 名 邸 許 宅 29 ▶
道串聯起水蓑衣生態園區、五甲港、塭寮港、龜壳生態公園,
路到南邊的高美溼地,整個延伸的海岸藍帶,非常適合旅客到此
大 安 區 本區因大安港而得名,早期港口可安全停泊,為台灣中部西 海岸之重要登陸口岸。亦因其港田狀如螺旋,又稱為螺絲港。 據苗栗縣志記錄:「乾隆年間,大甲漸成市肆。」,由蒐集 族譜資料顯示,早期康熙年間(西元1700年)前後有鎮平人邱姓、 乾隆中葉間,漳浦人林姓與南安人之陳、黃、張姓及同安人王姓 等到本區開墾,惟嘉慶年間,分類械鬥迭起,使客籍移向苗栗地 區,道光以後,漳州人大批移住葫蘆墩(今豐原區)方面,本區 遂形成為泉州籍住民為主體之聚落。 近年來市政府積極推動海線藍帶觀光產業,如大安濱海樂園 《向海那漾》是全台第一個濱海的豪華露營區,沿海岸線自行車
來進行深度旅遊。 30
大安 - 海墘厝段 臺灣清朝末期,海墘厝地區為一街庄, 稱為「海墘厝庄」,隸屬於苗栗三堡。該 庄西臨臺灣海峽,北隔大安溪與北汕庄為 界,東邊與頂腳踏庄為鄰,南邊東段與下 腳踏庄及溪洲庄為界。1920年(大正9 年),全台地方制度大改正,該庄改制為 「海墘厝」大字,隸屬於臺中州大甲郡大 安庄,大字下有「海墘厝」、「塭寮」、 「大安港」小字名。 海墘厝段北與北汕段為界,西隔臺灣 海峽,東與安劃段相鄰,南邊則與溪洲段 為界。 海墘厝段海墘厝小段 海墘厝段大安港小段 海墘厝段塭寮小段 大安港 媽祖文化園區 大安港媽祖文化園區現坐落於海墘厝 段,除了濱海樂園之海水浴場,此區也將 會配合海線雙港核心區域計畫設立「大安 港媽祖文化園區」。市府於2021年底在大 甲鎮瀾宮擲筊決定大安媽祖雕像材質,擲 筊的結果將使用青斗石做為媽祖雕像材質。 因為當初市議會決議,大安媽祖文化園區 的媽祖雕像興建不能動用市府預算,必須 尋求民間捐贈,目前民間的確有意願,但 因地方上對於媽祖雕像材質分歧,所以決 定用擲筊方式決定材質,尊重媽祖的意見。 隨著近幾年臺中市舉辦的「藍帶海洋觀光 季」及「大甲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吸引 眾多人潮造訪大安,臺中濱海地區媽祖文 化、信仰活動更形成了媽祖文化信仰中心, 因此園區的興闢有著強化地區信仰與帶動 發展蓬勃之深遠意義,期待能成為海線地 區重要觀光亮點。▲ 大安媽祖文化園區 ▲ 大安媽祖文化園區蓮花造型建築 31
星空露營 大安濱海樂園 大安濱海樂園現坐落於海墘厝段,佔 地17公頃,西臨臺灣海峽,為既平坦且 寬廣的黑色沙灘,外有天然沙丘為界,滿 潮時有如一座天然內湖。結合濱海景觀與 遊樂設施的遊憩中心,園內設多座戶外淡 水游泳池、親子戲水區、星光露營區、海 鮮餐廳,另有一座親水跨海大橋。 臺中市政府自102年8月1日起開放大 安濱海樂園可從事衝浪及沙灘活動,提供 民眾就近體驗衝浪及風箏衝浪樂趣,每年 暑假期間推出不同主題的沙雕音樂季,為 炎夏帶來清涼消暑之最佳去處。 ▲大安濱海樂園沙灘、親子戲水、海邊踏浪、欣賞夕景 ▲大安濱海樂園 ▲向海那漾海濱生態豪華露營區 沙 雕 海 洋 音 樂 季32 ◀
大安 – 中庄段 觀海樓 紫雲堂 臺灣清朝末期,中庄地區為一街庄,稱為「中 庄」,隸屬於苗栗三堡。該庄西北臨臺灣海峽,北與 龜壳庄為鄰,東與三塊厝庄、福興庄為鄰,南邊為東 勢尾庄,西南邊為南庄。大正9年(1920年),全台 地方制度大改正,該庄改制為「中庄」大字,隸屬於 臺中州大甲郡大安庄。中庄段北與龜壳段為界,西臨 臺灣海峽,東與三塊厝段相鄰,南邊則與南庄段為界。 中庄段於民國96年辦竣地籍圖重測作業,依95年3月6 日「95年度大安鄉中庄段地籍圖重測地段重新命名會 議會議紀錄」之會議結論,其中山南路以西,南安路 以北命名為中海段,中山南路以西,南安路以南命名 為頂庄段,中山南路以東命名為安中段。 中海段 安中段 頂庄段 觀海樓現坐落於頂庄段,相傳唐朝期間,一名當地仕紳「黃崖」捨棄自宅捐建泉 州的開元寺,在寺廟落成之後,常見紫雲環罩寺頂的奇異現象,因而其子孫以「紫雲」 為榮,爾後便以其為堂號,命為「紫雲堂」。該堂原本為三合院民宅,約於民國25年 前後請當地師傅興建成三層樓高的磚造「觀海樓」,屋裡屋外盡是東方與西方文化的 融合,每一樣皆是藝術之作,令人目不暇給,可惜的是為了保存完善,目前不開放民 眾入內參觀。 ◀ 紫 雲 堂 ◀ 觀 海 樓 ▼ 觀海樓 33
保安宮現坐落於松雅段,主祀廣澤尊王,
由於此地以前有很多老榕樹,往來的行人不論
是去大甲或是去大安港,都會在此地尋樹蔭休
息,所以以前的人都叫這裡「松仔脚」。保安
宮的正殿神龕,供奉著主神「廣澤尊王」。根
據廟方沿革所述,是由詩山的鳳山寺所迎請來
臺發跡的。相傳道光年間,福建泉州移民,有一位俗名「歹狗仔」來臺,為祈求渡 海平安事業發展,特前往詩山鳳山寺迎請廣澤尊王金身。自大安港登陸,先於大安 港居住,後遷至松仔脚定居,並將廣澤尊王供奉在土角厝內。
大安 – 松子脚段 保安宮 廣澤尊王 臺灣清朝末期,松子脚地區為一街庄,稱為「松仔脚庄」,隸屬於苗栗三堡,自 明清時期即有漢人移居開墾,是一處典型的農村庄落。該庄北與下脚踏庄、頂脚踏庄 為鄰,東及東南與社尾庄、橫圳庄為鄰,西南邊隔溫寮溪與溪洲庄為界。在本段內松 雅村有一座保安宮,主祀廣澤尊王,位在往大安港的大安港路旁,由於此地以前有很 多老榕樹,往來的行人不論是去大甲或是去大安港,都會在此地尋樹蔭休息,是當地 的的信仰中心,也是往來兩地的中繼站,故得名「松仔脚」。 松子脚段北與安行段、安農段、安劃段為界,西臨溪洲段,東與社尾段社尾小段、 橫圳段相鄰,南邊則與溪洲段、牛埔段為界。松子脚段內松雅社區於82年至84年辦 理市地重劃,重劃後命名為松雅段。 當時松仔脚居民大都屬泉州後裔,故聽聞有廣澤尊王鎮境,皆前來參拜。而後來 因為廣澤尊王妙靈昭應,民眾所求皆遂,所以遠近馳名而香火日漸鼎盛。因為「歹 狗仔」家中狹隘,且加上工作關係,庄民便與之商議,將廣澤尊王金身迎請至庄內
▲ 111年保安宮新落成牌樓
的總兵館(今日廟前的戲台位置), 做為庄內的公神,也方便村民前往 祭拜。保安宮在民國66年發起重建, 民國70年建成。當時為祈松雅村的 發展與成長,原本命名為大松宮。 後來村民認為應以廣澤尊王歷朝褒 封的「保安」為宮名,在獲廣澤尊 王的同意之下,才改為「保安宮」。 松雅段 松子脚段 34
大安 – 南埔段 南埔里休閒運動園區 臺灣清朝末期,南埔地區為一街庄,稱為「南埔庄」, 隸屬於苗栗三堡。該庄西北臨臺灣海峽,東北與南庄為鄰, 東南邊為東勢尾庄,西南邊隔大甲溪與高美庄為界。 南埔段北與南庄段為界,西臨臺灣海峽,東與東勢 尾段相鄰,南邊則與大甲溪北岸為界。南埔段於民國97年 辦竣地籍圖重測作業,依97年1月30日「97年度大安鄉南 埔段地籍圖重測重新命名會議紀錄之會議決議」:「因南 南埔里休閒運動園區現坐落於新南埔 段,位於大安區南埔里西濱高架橋下,未 來將以「海洋運動公園」的概念,將周邊 剛啟用的「海洋棒壘球場」加以整合規劃, 一邊看海一邊運動,成為全台最具特色的 休閒運動公園。 ▲兒童遊戲區 三府王爺 鎮南宮 南埔鎮南宮現坐落於新南埔段,約於 清道光元年(1821年)時創立,相傳清朝中 葉時期,村民某日出海打魚,於海上撈到 韓王神尊,迎請奉祀,並於清道光元年間 興建廟宇。民國51年當地善男信女捐贈善 款,重新興建廟亭,始得今日廟之全貌。 本段西面臨海,南臨大甲溪,自古以來, 每至颱風季節,洪水時常氾濫,據說每當 大甲溪水高湧至堤岸,村民與乩童只要將 王爺的黑令旗插於水邊,水位就不會高過 此地。 ▲南埔鎮南宮 ◀ 南埔鎮南宮主祀朱、薛、 彭三府王爺 南埔段段名沿用多年,惟為配合地籍圖重 測段名需重新命名之故,決議新段名命名 為新南埔段以為區隔,故重測後命名為 「新南埔段」。 新南埔段 35
大安 – 三塊厝段 中原紫雲禪寺 淨海巖 臺灣清朝末期,三塊厝地區為一街庄,稱為「三塊厝庄」,隸屬於苗栗三堡。該 庄北與龜壳庄為鄰,東與牛埔庄為鄰,南邊為福興庄,西邊為中庄。1920年(大正9 年),全台地方制度大改正,該庄改制為「三塊厝」大字,隸屬於臺中州大甲郡大安 庄。戰後大安庄改制為大安鄉,隸屬於臺中縣,大字亦改制為村。 新三塊厝段 中原紫雲禪寺淨海巖現坐落於新三塊厝段,二十餘年前自外埔三清總道院分靈而 出,分靈後另外在大安區興建廟宇,以觀音菩薩的慈悲懷為宗旨,平時照顧弱勢、冬 令救濟等公益,不遺餘力,深得各界所肯定,以致香火鼎盛,信徒滿天下。中原紫雲 禪寺淨海巖主神為南無觀世音菩薩,同時奉祀其餘神明如王母娘娘、濟公菩薩、三清 道祖、玄天上帝、九天玄女、中壇元帥等。 淨 海 巖 ▶ 36 三塊厝段北與龜壳段為界,西臨中庄段,東與牛埔段相鄰, 南邊則與福興段為界。三塊厝段於民國110年辦竣地籍圖重測 作業,依109年12月30日「110年度地籍重測大安區龜壳段及 三塊厝段重測前後段命名會議」之結論,重測後命名為「新三 塊厝段」。
龜壳生態公園現坐落於新龜壳段,位
處臺中市大安區溫寮四號海堤旁,佔地約
大安 – 龜壳段 藍帶海岸 龜壳生態公園 有關本段「龜壳」的名稱由來說法很多,一說是早年大安港邊沙灘上有很多沙 丘,當船靠近大安港時,從海上向陸地望去,看起來就像一個個烏龜殼,故有此名。 另一說是龜壳地區地勢平坦,又上龜壳地區沙灘廣闊,適合烏龜產卵,早期應有很 多烏龜,故稱為龜壳庄。 還有傳說日治時期,當地一蘇姓人家蓋屋時,梁柱一再立了又倒,致無法完工, 後屋主夢見有人向其說明,房屋位置剛好在神龜背上,晚上神龜轉身,梁柱即倒, 請屋主變更房屋位置,此事傳開後,該宅地就被稱作龜壳。龜壳段北與溪洲段為界, 西臨臺灣海峽,東與溪州段相鄰,南邊則與三塊厝段為界。 龜壳段於民國110年辦竣地籍圖重測作業,依109年12月30日「110年度地籍重 測大安區龜壳段及三塊厝段重測前後段命名會議」之結論,重測後命名為「新龜壳 段」。
2 公頃,公園內有大型風力發電風車,十分 壯觀,此外還有生態池、生態河道、露天 活動表演場地、裝置藝術、遊樂設施等, 可由規劃的景觀步道沿路參觀上述各景點。 公園旁即為溫寮港,有景觀橋,橋上視野 良好,亦可在燈塔旁或沙灘上觀海,黃昏 時景色更有意境。 ▼ 自行車休憩站,視野可眺望整個海岸線及潮間帶 ▼ 龜壳生態公園 新龜壳段 37
參考資料 臺中市大安區公所 《 臺中市大安區地名與地景》 張慶宗 大甲鎮公所《發現道卡斯 大甲村庄史一》 洪敏麟 《 臺中縣地名沿革專輯》 臺中縣大甲鎮公所 《大甲鎮志》 上、下冊 臺中市文化資產處 https://www.tchac.taichung.gov.tw 臺中觀光旅遊網 大玩台中 https://travel.taichung.gov.tw 臺中市風景區管理所 https://www.scenic.taichung.gov.tw 臺中市大甲區公所 https://www.dajia.taichung.gov.tw 臺中市外埔區公所 https://www.daan.taichung.gov.tw 臺中市大安區公所 https://www.waipu.taichung.gov.tw
地蘊生機段含軼事 編輯單位:臺中市大甲地政事務所 總 編 輯:楊政儒 副總編輯:張瓊文 編 輯:張瓊文、葉貴宏、賴永昌、方瑞蓉、陳慧珊、 李政達、張仕政、劉士豪、李佳穎、林拱辰、 吳淑娟。 執行編輯 : 賴永昌、劉士豪、江佳鋌、黃楷元、陳聖樺。 美術:吳盈慧 攝影:江金倍 出版者:臺中市大甲地政事務所 地 址:臺中市大甲區鎮政路38號 電 話:04-26867125 網 址:https://dajialand.land.taichung.gov.tw/ 出版日期:中華民國111年11月 ISBN :978 626 7166 40 6 (平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