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父母養育與兒童發展結果 回顧父母性別的歸因

Page 1

同性父母養育與兒童發展結果-回顧父母性別的歸因 Tasker, F. (2010). Same-sex parenting and child development reviewing the contribution of parental gender.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72, 35-40. doi: 10.1111/j.1741-3737.2009.00681.x Purpose 目的: 針對 Biblarz 與 Stacey(2010)研究同性父母與異性父母,及單親母親(異性戀)與單 親父親(異性戀)的比較結果,作出評論,著重於是否同性養育真的產生不同,並仔細 考量其原因。 Context 文章內容: 1. 在問父母性別如何與同性養育相關時,應該要先評量是否兩者之間有所關聯。 2. Crowl 等人(2008)利用 19 個研究中和發展結果相關的 6 個項目,以後設分析的方式 調查孩子在同性父母與異性父母養育下的不同,而發現在 4 個部分並沒有差異性: 認知發展、心理適應、性別認同與性伴侶喜好。另外兩個部分具有差異性:親子關 係與孩子性別發展。 3. Crowl 等人(2008)的研究發現,提供清楚的結果:平均而言,同性父母表示他們與孩 子的關係顯著的優於異性父母。而相反的,當分析孩子的數據時,父母的性傾向與 親子關係品質的差異不相關。 4. 親子關係的品質是由父母所回報,然而父母的自陳報告本身就是存有偏見的。 5. 如果在親子關係的品質上,同性父母與異性父母相較真的有所差異,那這樣的差異 是如何形成的?Biblarz 與 Stacey(2010)指出可能是由於母親對孩子提供的溫暖,在 女同志伴侶養育的孩子身上是兩倍。然而,如果男同志伴侶較少分工養育工作,也 較少直接參與照顧孩子,則會在溫暖的提供上與女同志伴侶產生不同。 6. 另一個可能用來解釋同性家庭的親子關係較佳的原因,是由於同性父母會尋求保護 他們的孩子免於反同性戀者或是相關言論的傷害。然而,如果親子關係親密是由於 要控制外在的不寬容,那麼則可以預期男同志家庭的親子關係可能會比女同志家庭 要更為親密。 7. 同性養育與異性養育之間的不同,部分原因可已被歸於承諾進入家庭關係,並成為 父母的途徑多變。Biblarz 與 Stacey(2010)指出女同志可自我選擇進入父母關係,因 此想擁有孩子的女同志會因高度的驅使而成為父母,且可能與環境富裕和擁有完善 資源有關。然而,不管是由女同志或男同志所組成的家庭,要成為父母的過程都要 克服許多困難,同時也要面對各種程度不一的歧視與不公平待遇。此外,要做出困 難的決定,即誰要成為與孩子有血緣關係的父母,更要去決定誰應該做甚麼,因為 他們所組成的家庭內,不如同異性父母一樣有明確的分工。 8. 許多對於已計畫由女同志所組成的家庭(planned lesbian-led family)之研究發現,其與 女同志家庭和異性父母家庭在養育形態上有所不同。這些家庭不僅在成為父母的途 徑上不同,同時在其他因素與使用生殖協助技術也不同,如父母年齡與家中孩子數 量,這些都有可能對親子關係的品質產生影響。

1


9. Chan、Raboy 與 Patterson(1998)比較使用人工受孕(精子捐贈)的女同志家庭與異性家 庭,發現兩者之間在親子關係或孩子適應上沒有差異性。然而,在女同志家庭與異 性家庭中,孩子的心理適應與養育的壓力程度及父母關係品質皆呈現負相關,這也 指出比起父母的性傾向,一般家庭過程對於孩子的福祉更顯的重要。 10. 兩個直接比較已計畫的女同志家庭與透過人工受孕(精子捐贈)的異性家庭(配對 組),並自然得到孩子的異性家庭(控制組)的研究,皆發現三種家庭內的孩子對於親 子關係的觀點並沒有因為父母的性別不同而有所影響。Brewaeys、Ponjaert、Van Hall 與 Golombok(1997)的研究顯示,親子互動的平均品質在女同志家庭的共同母親(非 生母)與他們的孩子之間,皆高於其他兩種異性家庭內的父親與他們孩子。而 Tasker 與 Golombok(1998)的研究發現,比起在異性家庭內的父親,女同志家庭的共同母親 (非生母)參與較多的日間照顧。 11. Fulcher、Sutfgin 與 Patterson (2008)的實證研究得到的結論為,父母的態度與行為 可能會比父母本身性傾向,在孩子的性別發展上具有更多的影響力。 12. 有些女同志母親會以其他方式補償孩子,促進男孩的男性氣概及女孩的女性氣質, 透過如與祖父母或其他成人、同儕團體,甚至是媒體的接觸,孩子可以從家外獲得 男子氣概的文化形象。Fulcher、Chan、Raboy 與 Patterson(2002)的研究發現這些孩 子並非孤立而未接觸到男性。 13. 對女同志的研究發現她們大部分都渴望某些程度的男性參與在孩子的成長過程,尤 其是對男孩而言(Goldberg & Allen, 2007)。男性可能的角色為女性的兄弟、父親、男 同志與異性戀男性友人,與人工受孕捐贈者。 14. 一個針對瑞士與愛爾蘭女同志家庭的研究發現,在兩個國家中,大部分的女同志母 親都希望能夠知道捐贈者的身分,但瑞士的女同志母親希望得知捐贈者身分的原 因,是想要讓捐贈者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扮演男性角色模範,而愛爾蘭女同志母親 則是希望孩子的生物性父親的資訊是可得的(Ryan-Flood, 2005)。 15. 對孩子的性別發展可能的影響在於父親的存在,此一論點需要額外更為精細的測量 與較大的樣本,包含以長期追蹤男同志父親與女同志母親的方式,探尋可能的父母 性別與孩子性別的交互作用。 16. 未來對於同性養育的研究,特別需要針對孩子性別、父母性傾向、社會階級、種族 與社會法律脈絡的交互作用。 17. 大部分對於同性養育的研究都將黑人的孩子與其他少數種族團體的孩子一同歸類, 而不是去探索其特殊的文化差異。在美國有一個針對黑人同性家庭的研究發現,黑 人女同志母親與黑人異性戀母親對於養育孩子的觀點相似,但女同志對於家庭規範 較為彈性、對於孩子的性向容忍度較高,同時也較少存有對傳統的性別角色與女性 的刻板印象。 18. 女同志養育與異性戀母親養育在孩子身上所顯現的不同是很微小的,且在孩子心理 適應上,許多研究都顯示兩者具有相似性。只是除了女同志之外,對於男同志養育 的研究極少,因此對於男同志養育和異性戀父親養育的不同仍待探究。

2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