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YSIUM PROJECT 001

Page 1


CYNTHIA YANG

PORTFOLIO

CYNTHIA YANG 楊

學歷 DEGREE

2023.06 東海大學 景觀學系 學士畢業

Illustrator Photoshop AutoCad Sketchup Rhino Lumion

WORKS

現今的大環境不論是自然性或社會性的,都面臨非常嚴峻的問題,疫情、 人口問題、城鄉消滅、極端氣候、天災、戰爭都正在持續的發生中,同時 也快速的改變原有的生活模式。

本議題希望探討當問題持續的往負面的方向發生時,人與環境關係的變化 與機會,也就是反烏托邦環境下的適應與共存(Adaptation and Coexistence in a Dystopian Environment)。

反烏托邦是烏托邦的反義詞,它是一種負面的假想社會,是與理想社會相 反的,一種極端惡劣的社會形態。以反烏托邦主義作為時空背景,探討對 於未來可能發生的負面條件情況時,人、自然、結構物與空間之間的關係 會如何適應與共存,為將至的負面環境實驗新的空間場域。

基地位址 : 台中市 東勢區

基地位於台灣 台中市 東勢區 東勢高工舊址,

現為客家樂活園區。

24°14'51.8"N 120°50'08.2"E

東勢客家文化園區

往台中市區

東勢市區 石角溪

主要道路 中部橫貫公路

基地位置

大甲溪

東勢林業文化園區

往中央山脈

BASE SELECTION

根據上述問題分析的結果,選擇了東勢高工舊址作為本次項目的基地。 廢墟的循環

基地曾經因為自然災害(地震) 而荒廢。

基地內具有廢墟循環的特質, 區域內同時存在閒置、老化、 拆除、新建之空間。

基地內存在大型廢墟空間作為 本次設計之操作空間。

基地位於台中市東勢區,符合 問題分析所提及的落沒城鄉, 存在地方消滅的問題。

東勢區老年人口比例於2020年1月突破 20%,是臺中市第一個進入超高齡社會 的行政區。 東勢區人口已連續29年負成長,累積五

年( 2016 年底至 2021 年底)人口減少 2,619 人,是臺中市山線地區五 年來人 口減少最多的行政區。 居民多為客家人,所說客語以大埔腔為主。 傳統產業以木業及種植業為主。

夏天以西南季風為主 冬天以東北季風 為主平均日照 6.2HR 全區年均溫約為 24.1度年平均降雨量約為2,254.6毫米 ,且集中於 4月至8月。

主要以圓樓街 太昌一街 太昌三街 福隆街 向外連接 周遭建物主要集中於基地西北方與東南方 基地南方流經石角溪,東北方以丘陵為主

SITE ANALYSIS

主要以附近居民和參與客家樂活園區課程之學生為主,又以高齡者占大多數。

主要使用行為以各類運動(籃球、羽球、網球),散步、上課為主。

高強度活動

文化教育

低強度活動

低強度活動熱點

高強度活動熱點 教育熱點

HISTORICAL ANALYSIS

Time Line

1937-1946 於1937舉行鎭座祭落成 啟用東勢神社。

1958-1999 更名「臺中縣立東勢工業職業學校」。

1946-1958 二戰後於1946年在東勢神社原址上 設立了「東勢工業技術講習班」 為東 勢高工前身。

2004-2020 區內仍維持原有東勢高工配置荒廢。

1999-2004 遭受921大地震校舍損毀於2004年遷校。

CURRENT STATUS OF SITE

2020-NOW 部分空間更新為客家樂活園區。

PROBLEM ANALYSIS

根據議題和台灣環境問題的交叉分析,本項目主要處理的問題為廢墟的存在與自然環境的適應。

下述問題分析可發現在目前的環境背景下,廢墟將持續增加,環境也正在負面改變,因此本項目

結合這兩個問題來思考利用廢墟空間為基礎創造未來適應性場域。

大環境問題

城鄉發展集中化

根據統計台灣目前都市人口比例已上升至81%,而未來 都市化將會持續上升。

災害頻率增加

根據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推測 在未來極端氣候的影響下,不穩定的環境將 讓災害頻率將明顯增加。

根據IPCC的SSPS所做的六種綜合評估模型 中選擇SSP2來推導未來能源使用特徵和溫室 氣體排放量,推估出未來在SSP2基線中的溫 室氣體濃度。

少子化

根據統計2070 年在總生育率回升至疫情 前幾年之1.2人的水準下,出生數仍將減 少約4成。也導致未來8年將有超過40 所 大專校院將退場。

高齡化

我國將於2年後(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 會預估於2070年老年人口比率將超過 43.6%。

人口結構變遷

根據統計台灣生育率已經低於死亡率, 2020年開始人口呈現負成長。

地方消滅

當台灣人口減少、而人口又持續往都會 地區集中,可能在不久之後,部分鄉鎭 就有消失的危機。

空間的循環

現今很多的空間創造都停留在(興建/使用/喪失功能或老化/廢棄/拆除)的循 環中,忽視了時間性的考量。所以對於廢墟的處理通常都還是在等待拆除 與重建。而在這個循環中完全拆除建築物即成為一種浪費的現象,浪費了 更多能源、材料,甚至浪費在歷史上的意義。

本次議題思考廢墟角色轉換的可能性,跳脫原本的循環與負面多餘的存在 價値。當廢墟空間產生時他們與人和環境的關係可以發生甚麼反應。

DESIGN CONCEPT

根據問題分析在未來的環境中會有越來越多的廢墟產生。

本項目希望讓廢墟跳脫既有的負面價値與循環,同時透過廢墟來實驗適應未來環境的場域。

園區整體規劃

廢墟設計構想 廢墟 演化

階段一 過渡場域

細胞

本基地因歷史脈絡存在大量廢棄的人工基盤,自然環境因水泥與RC切割,同時又受到921 地震的影響而廢棄,一方面成為土地的傷痕,也成為人類與自然環境分割的證明。

透過細胞分裂、擴散的概念,縫合曾經的傷痕,讓人與自然環境對話、融合和思考兩者間關係。

侵蝕

靈感來自於基地的紋理,基地存在大片廢墟,而廢墟中混泥土的脫落侵蝕的現象,一方面 代表時間的痕跡,一方面也是自然與人造的對話,利用這個自然侵蝕的紋理來做為空間發想。

山脈

靈感來自於基地周圍的自然紋理,基地原本是一座山脈,但因歷史的脈絡,被人們切割。 希望透過山脈的形式來呼應周圍的自然紋理。

將不同的機能注入此場域,在統一的框架內進行變化,透過廢墟本身的 空間流動性,模糊邊界創造多樣的空間組合與可能性,滿足這個階段不 同的功能需求。

透過植物介入的設計與時間的進程下,廢墟演化成一座垂直森林公園。 最終場域作為空間過程,在不確定的未來開放給它可能被投入的任何 用途,而不是作為固體的容器,而是作為流動的促進者。

根據問題分析所提及的廢墟的產生中,廢墟因為社會脈絡的變遷或是自然環境的改變之下,喪失原本的功能而遭廢棄。

本項目藉由變動與過渡的手法,讓空間不只停留於單一目的性的空間。

RUINS STRUCTURE UNITIZED SPACE FUNCTION

休息空間 廣場空間

種植花園

觀賞花園

道路 天橋

模組化單元

食堂空間

信仰空間

露天舞台

靜態展場

教室 圖書館

室內單元

單元尺度

室外單元1

室外單元2 植栽單元1 植栽單元2 植栽單元3

尺度 1 450x450x350 cm

少數人與私密空間 做使用。

空間劃分

利用廢墟的通透性創造中介的空間,透過剩餘的 骨架和廢墟的空間,將廢墟劃分成空間單元,再 利用景觀與機能的介入將廢墟重新組合。

利用廢墟(有形結構物)與空間意象與機能產生連結。

機能導入

透過使用者行為模式導入機能與對應的空間單元。

休憩空間 花園空間 展演空間 教學空間 信仰空間

串聯空間

單元植入

將廢墟場域利用模組化、可替換的單元組成。

透過不同單元的組合滿足各功能需求。

讓空間保留高度的靈活性與適應未來發展空間。

尺度 2 900x900x350 cm 多數人與開放空間 做使用。 350

透過使用行為分析,設置了兩種尺度的單元空間。

單元轉換 統一的單元形式依需求變化可局部抽換。

原本的場域在不同的環境時間下提供新的定義。

場域根據不同的時空條件下而產生相對應的變化, 創造場域的適應性。

植栽單元設計

植栽作為單元模組加入空間,並與空間在時間向度產生互動。

植栽單元模組‒喬木 植栽單元模組‒喬木

耐旱喬木/耐陰灌木/礫石 適合結構物間或建築內部

可替換植栽選種

中高喬木 苦楝

低矮喬木/五感植物 適合戶外環境或半室外環境

植栽單元模組‒喬木

低矮喬木/耐陰灌木/草本組合 適合結構物間或半室外環境

植栽單元模組‒灌木 植栽單元模組‒灌木 植栽單元模組‒灌木

耐陰蕨類組合 適合戶外綠地或陰暗環境

耐陰與耐旱灌木/草本組合 適合結構物間或建築物內

耐陰耐旱灌木/五感植物組合 適合結構物間或半室外環境

環境適應設計構想

根據問題分析針對強降雨,空氣汙染,溫度升高發展適應性策略。

強降雨

透過植栽單元模組與透水鋪面收集雨水。

轉換為缺水時使用之水源與降溫水霧。

級配層 載重層

過濾 儲存

透水鋪面 植栽單元雨水收集

空間設計

封閉空間

集水單元 頂棚

溫度升高

利用平行空間、頂棚與溫室等半開放空間減少日照直射。

透過收集雨水形成水霧系統,提供半開放空間降溫。

雨水收集

過濾 儲存

水霧噴灑

原始日照 半開放空間雨水霧系統

除汙網 單元集水

空氣汙染

為量體立面與頂棚透過風向的分析設置除汙網。

除汙網的設置可減少空氣中髒汙,也能降低日照直射。

原始量體 除汙網裝置

除汙網系統 除汙網系統

連續空間 原始空間 平行空間 灰空間

基地內封閉與開放空間過於分割 各空間缺乏延伸性與趣味性。

開放空間 延伸室內外空間

將室內外模糊化,放大過渡空間 將灰空間作為控制微氣候空間。

延伸複層空間打破原始封閉空間 框架,模糊室內外空間感受。

以植物介入空間與空間豐富性。

以未來空間的想像發展平行空間 同時增加空間彈性與豐富性。

將園區以連續坡道串聯 使用者在不同層次的空間, 創造人與周圍自然之對話。

PERSPECTIVE

主要動線 次要動線

DETAIL
DETAIL
DETAIL
DETAIL
DETAIL
DETAIL

SPACE DESIGN

共享工作區與信仰區

以廢墟改造共想空間供附近居民使用 保留園區內土地公廟,以水道與頂棚界定空間, 創造寧靜的氛圍。

文化藝術區

以廢墟的侵蝕為靈感,利用基地高低差創造 半開放空間,讓使用者可以從不同角度與作 品交流。

運動區

將廢棄泳池改建成體育場,設計遮陽頂棚以減少 日照和空氣淸淨。

造型設計方面與自然紋理呼應,增加風的流動。

I want you to chase your reality. Not at the expense of your dreams, but as the foundation of your dreams.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