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ung Wah Association 110th Anniversary Publication © Rights reserved

Page 36

雷华家族史

雷华家族史 Doug FONG

们家族与澳大利亚的缘分是从十九世纪 五十年代,我的曾曾外祖父LEE Hanggong抵达Victoria金矿区开始的。我的曾祖 父雷华搭乘Douglas号轮船从香港出发,于 1867年7月抵达维多利亚并在金矿区定居。他 的兄弟Henry也于几年后来到此处。 这两个家族并没有从事探矿工作,而是在 Ballarat, Bendigo 和Creswick等城镇开设 了店铺。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中期,LEE Hanggong 和他的妻子 Sarah(nee Bowman)以 及 家 人一直 居 住 在 北 领 地 ,并 定 居 在 Palmerston。1886年,他申请了零售业主经 营执照。1894年,他去世,经营的生意就解散 了。雷氏家族则随着雷华茶叶生意的成功迁居 墨尔本。根据1881年的入籍确认书,雷华其年 三十六岁,居住在墨尔本中国城核心的Little Bourke街。 雷华不仅在华人社区,在更为广泛的澳大 利亚社区中都是一位具有影响力的人物。在人 们普遍对“黄祸”会蔓延到澳大利亚白人社会 而感到极度恐慌的时候,他被任命为墨尔本 医院的终身院长。 彼时中国先民的最高信条是“努力工作,低 头做人,保持低调,不惹麻烦,忍辱负重、如遇 冒犯、退避三舍。不要引起不必要的注意!” 19世纪90年代中期,雷华、妻子Jane和 儿子 George (中文名 LOUEY Ling Tack) 搬 到西澳 ,在 珀 斯唐人 街区的J a m e s 街 和St i rl i ng街拐角处建立了一家名为简雷 (J LOUEY)的公司。 自此,雷华开始参与当地华人社区的生 活。受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欧洲基督传教士的 影响,他改信了基督教并担任长老会的非神职 牧师和主日学校教师。这些传教士航行到亚 洲和各殖民地,目的是教化不信教以及未受 教育的当地人信奉基督教。 在这个时期的澳大利亚,中国人被视为廉 价劳动力的来源,通常被雇来做厨师、园丁或 者菜农、家政人员和劳工等。作为园丁和菜农, 他们维持了这个国家的健康。 由于为居住在珀斯的华人支离破碎的生

PH00174 LOUEY Wah (R) with associates c1913.

活状态感到担忧,雷华牵头将这些华人聚集成 一个社会群体并成立了中华会馆。该协会在 珀斯的James街128号组建了一个聚会场所, 并于1910年10月12日完成奠基。

由于生意非常火爆,一条铁路支线被接转 到他们的仓库里以便补给能直接装到货车厢 里!1919年初,这家合伙企业解散,Sydney FONG保留了企业的唯一所有权。

雷华于1909-1912年和1914-1915年担 任两届协会主席,于1915年11月去世,享年 70岁,妻子Jane在一年后去世,两人都安葬 在Karrakatta公墓的圣公会区。他的兄弟 Henry在1921- 1922间年担任主席。

1907年,George的儿子Arthur(也就是 我的父亲)在广州出生,他童年的大部分时光 都在广州和香港九龙度过。他的父母曾回去短 暂待过一段时间。

Kevin Wong Hoy的书《Cheon of the Never Never》讲述了20世纪初期,Cheon与 我母亲那边的亲属 LEE Hang-gong 一家,以 及许多在北领地和Kimberley地区做厨师、园 丁和劳工的中国工人的友谊。

我的祖父George于1917-18年之间来到 Broome,并在靠近Roebuck Bay酒店停车场 南侧的Carnarvon街上做起了珍珠生意。

Cheon 是 Aenas 和 Jeannie Gunn 的 Elsey牧场的厨师和园丁,她们的故事在电影 《We of the Never Never》中永远留驻。 1913年,雷华的儿子,也就是我的祖父 George,和 Andrew Bean FONG (前西珀 斯足 球 运动员L e s 和前西澳州卫生部门主 任Ne a le的祖父),会同其他一些人一起与 Sydney FONG 共同成立了 Sydney FONG 合营企业(Sydney FONG & Co),在位于 Geraldton 的 Marine Terrace 展开经营,向 城镇居民和偏远的农牧区提供食品、蔬菜、家 庭用品和酒等。 1920s - Arthur TACK, Father LOUEY Ling Tack and Mother Ethel - Geraldton

后来,他搬到了与Roebuck Bay酒店相 邻的丹皮尔公寓(Dampier Terrace)。他 最后一家店铺楼房就是在Bob鞋店这个位 置。1938年8月,我就是在这幢楼房里出生 的。 公司是我祖父用自己的本名(LOUEY Ling Tack)注册的。由于澳洲官员不了解中 国人的名字是先说姓,再说名,因此公司就 被登记为L.L. Tack。 (因此)多年来,很多人都认为我们是 TACK家族。加上我们本身就在用的FONG LOUEY 这个姓,所以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我 们有时候会被搞混了! 04/04/1970: (L to R) Douglas & Margaret Fong, Tony & Joy Hannigan (bride), Arthur & Pearl Fong Tack (parents) and Fay and Victor Fong.

34 | Chung Wah Association 110 th Anniversary Commemorative Edition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
Chung Wah Association 110th Anniversary Publication © Rights reserved by Chung Wah Association of Western Australia - Issu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