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公民與人性:納斯邦哲學思想研究(第二版)

Page 1


正視公民與人性 ──納斯邦哲學思想研究 ( 第二版 ) 薛清江︱著

正視公民與人性(2E)(MO改).indd 1

2018/9/10 下午 01:50:36


二版序

本書寫於 2012 年,為筆者初探納斯邦思想的論文專書。 由於寫作期間得兼顧學校教學、服務等相關庶務,除了可以 利用的寫作時間被切割得相當零碎外,專注力也明顯衰退不 少。待出版後比較有時間回過頭來細讀,發現裡面疏漏之處 還真不少。趁此次改版的機會,重新校訂下列幾個缺失嚴重 的地方:書目引用錯誤的校訂、句子缺漏字的補正、行文語 句不順的調整。經由此次的修訂,希望能將筆誤降到最低, 並大幅提升本書的可讀性。 納斯邦的論述對筆者最大的影響是在教學省思上。筆者 在初版序中曾提到:「她扣緊人性與教育的相關哲學論述, 提醒了筆者哲學研究與教學實踐之間不必然是兩個毫不相關 的領域,一方面可透過哲學理論的研究強化課程的深度與廣 度,另一方面則藉由教學的實踐來印證與反省哲學理論的限 制。」隨著高等教育環境的劇烈變化,納斯邦的觀點對個人 的教學實踐仍然起著引導與對話的功能。 透過她的論述,筆者重新審視了自己愈來愈教不動的通識 課程,及為了授課所撰寫的《哲學與人生:人生、繞路與哲 學》、《電影與道德推理:兩難困境的抉擇與出路》兩本通 識專書。每學期面對日益嚴重缺乏學習動機與背景知識的修 課學生,再加上數位科技與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精心設計的 3

正視公民與人性(2E)(MO改).indd 3

2018/8/27 下午 02:46:54


課程內容常常不敵他們的手機來得有吸引力,而哲學課程本 來就有一定的難度,面對有難度的學習,大部份同學寧願選 擇進入手機世界而不願硬著頭皮忍受。而如果手機世界佔據 了學生們的心靈,那麼作為一門哲學課程究竟該帶給他們什 麼樣的東西?納斯邦認為通識教育的可貴在於它是一種解放 個人心靈的「自由教育」,但誠如盧梭所言,人雖生而自由, 卻無時不在桎梏之中。可見,人要成為「自由人」並沒有想 像中容易,它還需要一種「能力的養成與鍛鍊」,在《培育 人文》中他提到至少有三種能力:(1)、批判地檢討自己和自 己的傳統之能力;(2)、承認而且關心他者的能力;(3) 設身 處地為他者設想的敘事想像能力。( 納斯邦,2010:19-20) 筆者同意這三種能力的重要性,但該如何透過通識課程來培 養呢?這樣的困惑,成為筆者在通識教學中所企圖嘗試回應 的課題,並催生了 105 學年開始新開的兩門通識課程:《文 學與音樂中的哲思:情緒認知與人際互動》、《從電視影集 談哲學:擴展生命視野與敘事想像力》。由於開設期程過短, 筆者不太確定透過文學、音樂、電視影集來導入哲學知識與 討論的教學策略是否真正帶給學生們什麼樣的能力轉變,但 相較於之前過於急切地灌輸的哲學知識,納斯邦的確提醒我 們該去留意學生們生命可能的轉變,而啟發他們的情緒認知 及敘事想像力,或許能誘發他們真心學習的深層動機。 納斯邦是位筆耕勤奮的哲學家,其著作在中文世界陸續地 以簡體和繁體的文字翻譯出版,近期檢索所及計有《從噁心 4

正視公民與人性(2E)(MO改).indd 4

2018/9/4 下午 04:41:28


到同理心》、《憤怒與寬恕:重思正義與法律背後的情感價 值》、《尋找有尊嚴的生活》,但相對之下,對於納斯邦思 想的哲學研究論文就顯得相當地少,若有的話,也只是單篇 的相關研究;就此而言,本書的研究仍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當然,若要更全面且深入地討論她的學說,本書仍只是一個 起點而言,而期許筆者在這個基礎上,能進一步發展相關的 論文或通識課程教材。

薛清江 2018.07.18 於南臺科大

5

正視公民與人性(2E)(MO改).indd 5

2018/9/4 上午 10:01:00


很高興有寫這個序的機會,更慶幸自己終於完成一件長期 以來想做的事。 思考人生問題讓我走向了哲學研究之路。由於自小為嚴重 的過敏體質所苦,對於人生的苦難無常,以及生命的脆弱無 助,一直有強烈且深刻的感受。或許是對生命問題的困惑與 敏感性,使我不斷地反省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並試圖從哲學 研究中尋找解答。然而,進入哲學系之後,卻發現哲學課程 中所討論的課題常常和自己所關心的問題連不太起來,而為 了學位所撰寫的碩、博士論文訓練,也大部份偏向於哲學理 論的探討,至於如何在學術研究與生命探索之間取得平衡, 一直就找不到一個比較可以兼顧的方式。 博士班畢業之後幸運地找到教職,任教於科技大學的通識 中心,除了開設通識課程之外,也重新思索自己再來想發展 的研究方向。由於必須不斷地配合中心的課程規畫來開設哲 學類的通識課程,根本沒太多心力做研究。同時,開始上課 後發現,要和長期缺乏人文教育背景的學生討論哲學還真是 一件高難度的工作,除了必須用他們聽得懂的語言來介紹哲 學概念與思想,還要構思與準備相關的教學內容與教材。雖 然自己樂在這樣一種教學相長的過程中,但在教學之餘心中 難免對再來的研究工作該何去何從感到十分焦慮。對於一位 7

正視公民與人性(2E)(MO改).indd 7

2018/8/27 下午 02:46:54


通識教師而言,要在現行的高等教育體制中兼顧教學、行政 服務與研究並不容易,在有限的時間和心力之下,不是顧此 失彼,就是蠟蠋兩頭燒。撇開行政服務不談,就教學而言, 面對一群學習被動且人文背景知識普遍不足的學生,要把通 識課程經營好本身就是一件極度耗費教師心神的挑戰,至於 專業的研究,則常常處於一種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半放棄狀 態。 上述的情況,在接觸到納斯邦的思想後而有了轉機。 以往都認為一門哲學課只要能為學生帶來一些觀念和想法 上的改變就算不錯了,從來就沒想過人文教育還有它的「人 性」和「公共性」面向;透過納斯邦的論述,讓筆者重新審 視自己在教學上還可以有更積極的作為,不應該只限於哲學 知識的傳授,而必須重新思考如何透過哲學課程來培養學生 「論證思辯」和「關懷他人與公共事務」等能力。學生不只 是學生,他們同時也是一位活生生的人和將來的公民,納斯 邦扣緊人性與教育的相關哲學論述,提醒了筆者哲學研究與 教學實踐之間不必然是兩個毫不相關的領域,以往對生命問 題的探索其實可以跟自己的教學工作結合,一方面可透過哲 學理論的研究強化課程的深度與廣度,另一方面則藉由教學 的實踐來印證與反省哲學理論的限制。對筆者而言,由於每 位通識教師所面臨的教學現場和工作環境都不相同,研究納 斯邦的哲學思想目的不在於為自己的教學與研究尋找一個奉 行的信條,而比較像是結交了一位可以在哲學研究與人文教 8

正視公民與人性(2E)(MO改).indd 8

2018/8/27 下午 02:46:54


育上對話的智者。 本論文的完成代表筆者在大學通識教育的教學環境中尋 找研究出路的一個嘗試,雖不確定這樣的出路會讓自己通 向哪裡,但可以確定自己透過這樣的研究找到一個可以兼 顧教學與研究的可能,除了不至於在現行教育環境下繼續 虛無下去之外,更希望透過研究來強化自己「培育人文」 的動力。十分感謝在筆者尋找新方向的漫長過程中一路提 攜扶持的師長與好友,當然,更要感謝家人、妻女對我嚴 重影響家庭生活品質的容忍,這本論文完成了,終於可以 好好陪女兒打球了。

薛清江

於雲林鄉下

2012/7/19

序9

正視公民與人性(2E)(MO改).indd 9

2018/8/27 下午 02:46:54


目次

二版序︱ 3 序︱ 7

第一章︱哲學與人文通識教育的交會 ︱ 15 一、納斯邦其人其事 ︱ 15 二、研究動機 ︱ 18 三、研究進路與論文架構 ︱ 23 四、本研究進路的特色與限制 ︱ 29

第二章︱世界公民與人性培育──《培育人文》中的 人文教育理念與實踐 ︱ 39 一、前言 ︱ 39 二、世界公民與尊重人性 ︱ 43 三、三種公民能力與培育人性 ︱ 54 四、從理念到課程──納斯邦人文教育觀的特色 與限制 ︱ 71 五、結語 ︱ 77

正視公民與人性(2E)(MO改).indd 11

2018/8/27 下午 02:46:54


第三章︱能力取向與女性自主權──《女性與人類發 展》中的人性關懷與實踐 ︱ 81 一、前言 ︱ 81 二、能力取向與適應性偏好──追尋正義的女性 ︱ 83 三、欲望與女性自主權──解構女性本質說︱ 99 四、捍衛「普世價值」的人性關懷與實踐──從 「割禮」事件談起 ︱ 108 五、結語 ︱ 118

第四章︱物化與人的複雜性──從《性與社會正義》 中的「物化觀」到吳爾芙的「窗」︱ 121 一、前言 ︱ 121 二、「物化」:一個群概念(A Cluster Concept)︱ 124

三、網路厭女與色情物化中的惡意傾向 ︱ 136 四、性慾的複雜性:性物化關係中的「良性互動」 ︱ 146 五、他人心靈的複雜性:吳爾芙的「窗」與人際 細微互動 ︱ 157 六、結語 ︱ 170

第五章︱傷害原則與人性政治──剖析《逃避人性》 中對彌爾《論自由》的詮釋︱ 173 一、前言 ︱ 173

正視公民與人性(2E)(MO改).indd 12

2018/8/27 下午 02:46:54


二、從「噁心和羞恥」到「人性政治」 ︱ 177 三、再探傷害原則──保護公民免於污名傷害 ︱ 193 四、弱勢關懷與建立援助的環境 ︱ 212 五、結語 ︱ 225

第六章︱道德運氣與人的脆弱性──試探《善的脆弱 性》中的人性觀︱ 227 一、前言 ︱ 227 二、運氣、倫理、人性 ︱ 231 三、悲劇中的價值衝突與人性內在結構 ︱ 243 四、好的人類生活對外在物質條件與關係的依賴 ︱ 263 五、結語 ︱ 279

參考資料︱ 283

正視公民與人性(2E)(MO改).indd 13

2018/9/4 上午 10:02:43


第一章|哲學與人文通識教育的交會

一、納斯邦其人其事 本論文主要以「正視公民與人性」為題來探討美國當代哲 學家瑪莎 ‧ 克拉文 ‧ 納思邦(Martha Craven Nussbaum, 以下簡稱『納斯邦』)的哲學思想。在說明研究動機、研究 方法與論文架構之前,有必要先簡述她的生平與著作。 納 斯 邦 1947 年 生 於 紐 約, 父 親 喬 治 ‧ 克 拉 文(George Craven)是位律師,母親貝蒂 ‧ 沃倫(Betty Warren)則是 位家庭主婦。從小成長於優渥的家庭環境,並接受菁英教育, 但長大後的她卻十分討厭這種養育文化以及被歸為菁英族 群。從小深受父親律師性格的影響,但母親的影響則更為深 遠。她深切感受到母親是位不怎麼快樂的家庭主婦,長期在 家庭、婚姻、子女和工作之間掙扎著;或許她會持續地關注 女性處境與人性中的複雜面向(特別是情感),跟這種家庭 成長經驗脫離不了關係。年輕的她興趣廣泛,大學原本選讀 戲劇與古典文學,一度還想去演戲。1969 年紐約大學畢業後 進入哈佛大學,跟著古希臘哲學專家歐文(G. E. L. Owen) 作研究,並分別取得古典文學碩士(1971)與哲學博士學位 (1975)。在博士班期間受到威廉斯(Bernard Williams)「道

15

正視公民與人性(2E)(MO改).indd 15

2018/8/27 下午 02:46:55


德運氣」討論課的啟發,興趣從古典文學轉向哲學。在哈佛 求學這段期間,她和艾倫 ‧ 納斯邦(Alan Nussbaum)結婚, 並生下一女,後因個性不合而離婚。 畢業之後,納斯邦任教於哈佛大學與布朗大學,之後則 受聘為芝加哥大學「佛洛伊德法律與倫理傑出貢獻教授」 (Ernst Freud Distinguished Service Professor)迄今,分別在 哲學系、神學院和法學院開課。她的哲學專業在於古典希 臘哲學研究,由於個人學術興趣廣泛且關注議題甚多,研 究範圍涵蓋希臘古典哲學與文學、倫理學、政治哲學、法 哲學、情感哲學、女性主義、全球正義與弱勢關懷、人文 教育等領域。主要著作有《善的脆弱性:古希臘悲劇和哲 學 中 的 運 氣 與 倫 理 》(The Fragility of Goodness—Luck and Ethics in Greek Tragedy and Philosophy)、《愛的知識:哲學 與文學論文集》( Love's Knowledge-Essays on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 )、《欲望的治療:古希臘倫理學的理論與實踐》( The Therapy of Desire—Theory and Practice in Hellenistic Ethics)、 《詩性正義:文學想像與公共生活》(Poetic Justice—The literary Imagination and Public Life)、《 培 育 人 文: 人 文 教 育 改 革 的 古 典 辯 護 》(Cultivating Humanity—A Classical Defense of Reform in Liberal Education)、《性與社會正義》 (Sex and Social Justice)、《 女 性 與 人 性 發 展 》(Women and Human Development)、《思想之劇變:情感的智能》 (Upheavals of Thought—The Intelligence of Emotions)、 16

正視公民與人性(2E)(MO改).indd 16

2018/8/27 下午 02:46:55


《逃避人性:噁心、羞恥和法律》( Hiding from Humanity— Disgust, Shame, and the Law) 等書;此外,她還編輯了十三本 書,並發表三百多篇論文與評論 1。這些著作得獎連連,以 本論文各章論及的專書為例,《培育人文》在 1998 年榮獲 美國大學和學院協會那斯著作獎及葛維梅耶教育獎;《性與 社會正義》則於 2000 年獲頒北美社會哲學協會的著作獎; 至於《逃避人性》更贏得 2004 年美國大學出版社的職業與 學術著作獎。 除了在學術領域勤於筆耕外,納斯邦還參與了許多公共 事務。她曾擔任美國哲學協會國際合作委員會、婦女資格委 員會、公共哲學委員會的主席;同時,對於許多她所關心 的重要議題,都可以看到她親上火線、據理力爭的身影, 例 如:1987 年 針 對 艾 倫 ‧ 布 魯 姆(Alan Bloom) 的 人 文 教育專書《美國精神的封閉》(The Closing of the American Mind)發表評論,反對他將大學教育的目的限縮在一群菁 英的教導上,而重申人文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公民意 識(Nussbaum, 1987);1993 年她以專家的身份獲邀出席科 羅拉多州一個關於男同性戀權利的判決,並在法庭上重申 古希臘人對待同性戀的態度,之後引發許多爭論,納斯邦 也一一回應,並撰文與專書來表明她的立場。(Nussbuam,

1 詳細的著作及經歷,參見芝加哥大學法學院教職員網頁 http://www.law.uchicago. edu/faculty/nussbaum/。

第一章|哲學與人文通識教育的交會 ‧ 17

正視公民與人性(2E)(MO改).indd 17

2018/8/27 下午 02:46:55


2002; Nussbaum, 2010)此外,為了實際替美國的高等教育中 的課程問題把脈,她實際巡迴了 15 所的大學校園,除了演 講上課外,更實際與授課教師、修課學生對談。(納斯邦, 2010a)最值得一提的是,納斯邦與諾貝爾獎得主阿瑪蒂亞 ‧ 森(Amartyr Sen)長期合作,研究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的經 濟、倫理與婦女問題。(Nussbuam, 2002; Alexander, 2008) 1986 年到 1993 年之間,她加入聯合國在赫爾辛基的「發展 中經濟研究世界」組織,實地進駐她所研究的區域並作觀察 與訪談的田野調查,從後來完成的專書《女性與人類發展》 中一長串誌謝的名單可看出,她不只跟當地學者對談而已, 還親自訪談了當地許多女性。(Nussbuam, 2000a)由此可 知,納斯邦是一位行動力十足的公共知識份子,除了著書立 論外,並以實踐來印證自己的理念。

二、研究動機 開始注意到納斯邦的著作與思想,源於個人對自己從事的 人文通識教育之反思。身為高等教育中的通識教師,特別是 一直任教於技職體系的學校中,所面對是一群在國中、高職 已被分好系所並往專業技術發展的學生,由於他們一路上來 所受的教育幾乎都是為了升學而準備,不只對於學習和閱讀 本身的意願不高,整個生命視野也常侷限在跟「實用」和「利 益」有關的事物上。除了學生的屬性問題外,在臺灣的高等 18

正視公民與人性(2E)(MO改).indd 18

2018/8/27 下午 02:46:55


教育體制中,通識教育也一直於被忽略的邊緣,學生們就算 到了大學後,學校也不見得能提供多樣化且充實的課程。在 學生學習意願低落且被動的情況下,再加上整個教育環境的 不利,通識教育所強調的「博雅」、「全人」等核心精神要 真正落實很困難,而通識教師處於「學生難教」和「體制生 存」(教學評鑑與對研究論文的要求)的雙重耗損狀態,在 身心俱疲之下,常常會陷於不知為何而教的情境,並開始懷 疑通識教育所標示的理念是不是遙不可及的高貴理想。 在一次參與教育部顧問室 96-99 通識教育中程綱要計畫 「通識教育著作譯注與推廣計畫」的發表會中,第一次接觸 到《培育人文》這本書,而作者納斯邦則從未聽過。翻到扉 頁的作者介紹及導論時,可能是因為筆者主修哲學且正在通 識領域開設課程,也可能是自己遇到教學和研究的瓶頸,書 中對於人文教育的熱情與樂觀,恰與個人心境形成強烈對 比,吸引著筆者讀完這本書。然而,對照筆者的教學現場, 心中不禁納悶:納斯邦的人文教育在於培育世界公民,會不 會太過於理想化,真的有落實可能嗎?納斯邦宣稱人文教育 是種培育人性的工作,她所提供的哲學論述會不會只是一種 空泛的教學口號? 為了澄清上述的疑惑,筆者便開始以一種比較系統化的 方式來閱讀《培育人文》之外的哲學著作。涉獵不久之後便 發現幾個相當有趣的現象。首先,納斯邦著作之豐,寫作之 勤,在當代哲學家之中相當罕見(一直到 2012 之前都持續 第一章|哲學與人文通識教育的交會 ‧ 19

正視公民與人性(2E)(MO改).indd 19

2018/8/27 下午 02:46:55


有專書和論文出版,有時甚至一年出版兩本),除了有驚見 寶山之喜,卻也考驗著閱讀者的學力與體力。哈芬(Geoffrey Galt Harpham)在一篇名為〈瑪莎 ‧ 納斯邦的渴望〉(The Hunger of Martha Nussbaum)的介紹文章中形容她以跑馬拉 松式的方式在寫作,可說是十分貼切,對於閱讀者而言,同 時也是一種耐力和體力的挑戰。(Harpham, 2002: 52) 其次,納斯邦不是學院中的哲學研究者,而是一位現實感 很重且關懷人類迫切問題的哲學家。因此,她的著作中很少 是純粹抽象和封閉地談論某個哲學議題,而是以一種「跨領 域」的方式與其他學科對話,其中包括文學研究、法學理論、 經濟學、古希臘羅馬文學和教育,並涉及文化變遷、教育改 革、生活品質評估和公共政策等相關議題。而在論述的過程 中,或是借助不同領域的研究來彌補哲學思辨上不足,或是 從哲學分析的角度來批判其他學門理論的缺失與限制。儘管 以這種跨領域的方式來討論問題,並不意味她的論述方式完 全是發散的;不管談論什麼主題,她總是神定氣閒地以哲學 和人文的角度來展開,並且都會回到她對古希臘哲學和文化 的理解和詮釋上。如果以蜘蛛網來譬喻,網的中心是她受到 亞里斯多德哲學和斯多噶學派的啟發與轉化後的立場,由此 延伸來探究倫理學與政治哲學理論,並在這個哲學理論基礎 上進一步思考現實社會和政治的相關問題。(納斯邦,2007 b:817)對此,哈芬的描述頗能道出納斯邦思想的特色: 首先,納斯邦不應被視為一位具有社會關懷的學者, 20

正視公民與人性(2E)(MO改).indd 20

2018/8/27 下午 02:46:55


而是一位使用學術方法和材料的社會改革者。她所埋 首致力的事業(她稱之為『計畫』(projects))是 當今高等教育學院極度懷疑的。它的終極目標不在於 啟蒙,而是在一種全面意義下的改善,而且是為了大 多數人而非知識份子。(Harpham, 2002: 54) 的確,納斯邦許多著作針對的讀者常常不是學院人士,而 就算是比較偏學術的著作,她也會把它寫得平易近人些, 同時適合專業與非專業人士來閱讀,例如:《女性與人類 發展》書末她就提到這樣的寫作企圖,甚至在 2011 年出版 的《創造能力:人類發展取向》(Creating Capabilities: The Human Development Approach)一書,延續《女性與人類發 展》中談的主題,卻完全針對非專業人士來寫,希望以深入 淺出的論述將這個理念推廣給更多關切這個議題的人。這樣 的模式在她的著作隨處可見,《非為利益》(Not For Profit: Why Democracy Needs the Humanities)是《培育人文》的延 伸與普及版;《從噁心到人性》(From Disgust to Humanity: Sexual Orientation and Constitutional Law)(2010)則是《逃 避人性》的精簡版,將複雜的哲學和法律專業術語轉化為一 般人可以懂的文字,並在行文中加入大量的相關時事和現實 案例來輔助說明。我們很少看到有哲學家願意投注這麼多心 力針對一般大眾來寫作,而從她對公共事務的參與和改革的 熱忱看來,這應該就是她學術論述背後的最大支持動力。 最後,在開始深入閱讀並試圖蒐尋相關參考資料時,卻 第一章|哲學與人文通識教育的交會 21

正視公民與人性(2E)(MO改).indd 21

2018/8/27 下午 02:46:55


發現相關的研究資料少之又少,跟她龐大的著作幾乎不成正 比。不論是透過學術網路中的電子資料庫,或是透過網際網 路的搜尋引擎,找到大部份還是納斯邦自己的期刊論文,如 果有的話,多是一些短篇的書評,其他也只有幾篇較長的文 章討論她的某本書或某個觀點。當然,在許多專書或相關領 域的專書,或多或少會提到納斯邦的觀點,但就是沒有一本 針對納斯邦思想提出研究的專書。而在中文世界中相關研究 資料更少,只有幾本書有譯成繁簡體中文,分別是《培育人 文》、《逃避人性》、《正義的界限》(Frontiers of Justice: 《善的脆弱性》、 Disability, Nationality, Species Membership)、 《詩性正義》五本,至於相關的資料也大多屬於書評或導論 介紹,比英文中可以找到的資料還要少。而對於這樣一位著 作得獎連連且被評選為美國當代最重要的代表哲學家,為什 麼相關的討論會這麼少?是因為她太過於跨領域的緣故,不 適合作為一個專業哲學研究的對象?或是在今日專業分工壁 壘分明的高等教育學術環境中,專業系所的研究者其實不知 該如何回應這樣一位游走於理論與實踐的哲學家? 前面提到疑惑和現象,更加深筆者一探究竟的好奇心。對 於一位著作如此之多,關懷主題如此之廣的哲學家,要以一 種全面且系統的方式來研究她的思想似乎不是件容易的事。 儘管如此,筆者認為並不致於完全無法討論,只是要尋找一 個比較適合的切入點,但此本身就是件煞費苦心的前置工 作。 22

正視公民與人性(2E)(MO改).indd 22

2018/8/27 下午 02:46:55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