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哲瑋
CHE - WEI , CHANG
2011 - 2016
中華大學
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
設計組
Chung Hua University
Deartment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2018 - 2024
東海大學
建築系
城鄉規劃與研究組
TungHai University
Deartment of Architecture
3D Model
SketchUp
Rhinoceros
Grasshopper
Office
Word
Excel
Powerpoint
Adobbe
Photoshop
Illustrator
InDesign
Autodesk
AutoCAD
2016
TEAM 20 入選
TEAM 20 | Judges list award
參賽者 | competitor
2019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
HISP Project
助理研究員 | Assistant
2017
新北市政府 競圖「構宅」
佳作獎
New North City Government | Design Competition | honorable mention
參賽者 | competitor
2017
新北市政府 競圖「構宅」
佳作獎
New North City Government | Design Competition | honorable mention
參賽者 | competitor
2019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
HISP Project
助理研究員 | Assistant
2020
薛孟琪 副教授
Meng-Chi,Hsueh Asscociate professor
助理 | Assistant
2021-2022
威臺營造 YKB
工程師 | Engineer
TAIWAN,1992/11/12
+ ( 866 ) 0986 - 758 - 490
01 | 參數化設計
在東海研究所學習的過程中,透過參數化課程嘗試在空間、 立面尋求不同的建築表現。而設計在加入參數化的工具,變 化的可能性呈現指數性成長,讓未來空間的變化更有無限種 可能。
04 | 互動定位所
In collaboration with Meng-Wei , Chuang Instructor : Yu-Ling, Cai
SITE | 台北市 , 大直區
現今生活環境已被資本社會狀態下的“物質主義”所迷惑,人 們總是游移在“物質”框架中,迷戀在五花八門的物質慾望世 界裡,相對的,卻也迷失於其中。環境氛圍充斥高物質的誘惑 下,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已成為社會工廠SOP形式化下的 產品之一,統一的標準化、簡單化與制式化。人與人之間如同 機械式的生活互動,導致忘記人之間最單純的互動交流在於肢 體的認識、觸碰、交流等。藉由此次畢業設計,我們將透過空 間尺度與使用者行為觀察的研究,設計出不同強度的互動空間 性質除體驗空間模式之外,藉由間接與直接的物件設置、空間 型態及人群互動的設計操作,最終找到人自我心靈定位場域。
Study Activity
觀察大直區的行為模式發現,互動模式主要分為四種
:個體互動、個體與物件互動、群體互動與群體與物 件,在發現互動主要模式後,接下來去探討互動背後 目的因素,主要以單純的身體消耗與情誼上面的增進 兩種因素為大多數,後面身體消耗目的以行為代稱而 情誼增進目的以心理代稱,下一步套上前面四種互動 模式後,總共有八種不同目的與行為的互動,在從這 八種中找出有相同共同性質互動相互結合,嘗試找出 新型態互動行為和跳脫出現代框架方法。
Study Models
空間所包含的物件與元素, 影響著使用者的行為與使用 ,藉由前面的互動模式分析 與空間中的物件與元素,來 探討兩者之間的關係為何? 從最簡單的元素調整尺度, 慢慢地摸索其中對於使用者 的影響,再加上開放、開口 、傾斜與樹木來使行為能有 更加變化的出現,最後再從 研究中找出與前面分析的行 為模式形成組合,來達成設 計目的。
30cm 60cm 90 cm 120cm 150 cm 180cm
雙牆
30cm 60cm 90 cm 120cm 150 cm 180cm
參牆
30cm 60cm 90 cm 120cm 150 cm 180cm
雙牆與樹
圍牆
30cm 60cm 90 cm 120cm 150 cm 180cm
30cm 60cm 90 cm 120cm 150 cm 180cm 參牆與樹
牆與樹
30cm 60cm 90 cm 120cm 150 cm 180cm
30cm 60cm 90 cm 120cm 150 cm 180cm 圍牆與樹
30cm 60cm 90 cm 120cm 150 cm 180cm
透光與樹
60% 90 %
斜牆
30度 60度 90 度
高度
30cm 60cm 90 cm
30cm 60cm 90 cm 開口
出簷
120cm 150 cm 180cm
「1」 / 交流平台空間
何謂互動
人之間最單純的互 動,從察覺開始。
「2」 / 重力體驗區+自由塊體空間
如何互動
藉由物件產生出不 同距離與需求,形 成直接或是間接肢 體互動。
「3」 / 生活尺度空間
找回動態
以開口為主要物件 ,再加上樹與高低 差為輔物件,來形 塑生活原有經驗與 肢體動態。
「4」 / 空間探索場
感受肢體
以生活中的樓梯與 斜坡為物件,改變 設計尺度讓人重新 感受肢體,重新認 知空間使用。
「5」 / 休憩平台
釋放能量
以軌道為物件,人 穿梭在物件四方, 藉由物件不同位置 創造出不同空間性 質,使人得以釋放 。
「6」 / 肢體探索場
肢體展現 透過一系列的體驗 與認知,最後藉由 肢體探索的單元重 新認知空間與展現 個人肢體表現。
5
3 1
4
2
6
「1」 / 交流平台空間
「2」 / 重力體驗區+自由塊體空間
「3」 / 生活尺度空間
「4」 / 空間探索場
「5」 / 休憩平台
「6」 / 肢體探索場
生活尺度場
藉由前面各種空間與物件的練習, 使用者的互動模式已經重新洗牌, 不會在遵照以往的習慣來使用,在 最後的空間中,所以做的互動是最 後強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是肢 體在最強烈的狀況下開始舒展開來 ,開始習慣用身體語言來表達自己 ,漸漸地,也開始定位出自己與其 他個體的差異性。
05 | 抗爭基地
Instructor : Yu-Ling, Cai
In collaboration with 5 partner
本次設計主要是為了參賽新北市政府舉辦構宅競圖案,而設計 主要使用者為新一代青年,抗爭基地裡面所闡述核心為現在青 年努力在現今社會下爭取屬於自己的時代,爭取過程中不敵所 謂的傳統思想與經濟制裁,導致青年人傾向以抗爭手段來找尋 自己的理想未來世界,而產出大量的抗議活動與衝突,而這次 的抗爭基地設計,主要以舒緩青年人大量的肢體衝突轉化成行 動意識般表現,也以本身為青年人身分,來闡述自己對於真正 未來與共享機制立場。
ISSUE ANALYSIS
現在青年一直處在抗爭的狀態,以批鬥來找尋價值與歸屬。同樣的, 在青年社會住宅空間模式下,依然提供抗爭的活動,但這次不在是靜 坐、推擠與衝突,而是分享使用權來更接近居住正義的表現,抗爭是 為了歸還大眾因有的公共利益,空間是為了活動而存在,本次設計提 出在有限的空間下,提供最大的公共空間找回空間活動與正義。
FIRST STEP「民國42-63年」
民國42年克蒂風災興建之國民住宅 民國46年推動興建國民住宅條例 民國48年公佈「台灣省國民住宅貸款條例」
1953A . D .
2009A . D .
SIXTH STEP「民國98年至今」
SECOND STEP「民國64-70年」
民國42年克蒂風災興建之國民住宅 民國46年推動興建國民住宅條例 民國48年公佈「台灣省國民住宅貸款條例」
1975A . D .
2000A . D .
FIFTH STEP「民國89-97年」
民國42年克蒂風災興建之國民住宅 推動「青年安心成家」、「改善庶民生活行動」 、「社會住宅」。
THIRD STEP「民國71-77年」
民國42年克蒂風災興建之國民住宅
1982A . D .
1989A . D .
FOURTH STEP「民國78-88年」
民國42年克蒂風災興建之國民住宅
CONCEPT
牆是生活的界線,用以界定使用權力與私人隱私,假使界線軟化,人 群將會重新定義歸屬,空間便不會再如此獨有。 最初的傘狀概念
以活動形式的薄膜系統為分割 界線,利用空間的時序性,把 部分空間分割出來提供公共空 間更大的效益,也增加社會住 宅區域的附加價值,藉由這樣 的改變,希望能使附近鄰里居 民能提升對於社會住宅存在的 接受度。一開始想以傘狀結構 為主要的活動牆體,但是因傘 狀結構不太能分段式開放,所 以改成以薄膜系統來取代傘狀 結構的方式,讓原本的概念能 更加的完整表現。
薄膜系統概念
Type Structure
空間中的任何物品,我們都希 能在真實的世界中創作出來, 所以針對於如何製作這件事情 花時間去了解,尤其是薄膜系 統的運作方式上,也參考許多 案例學習,不只在這個設計中 使用,以後還有很多機會對於 空間的靈活使用上能有更多的 表現手法。
Community
社區的概念是從很早以前就存 在的居住模式,社區存在最早 是為了提供簡單守望相助的互 助模式,而現在的社區大廈所 包含著為大家提供出自己空間 ,來提供給大家有更大的公共 空間使用,而前面所提的社會 住宅所提供的附加價值,也就 是提供給周圍社區更大的公共 空間與多樣化的環境。
06 | 末日基地
In collaboration with GUAN-ZHONG , CHEN
末日基地是我內心對於未來建築想像的小劇場,在最初的階段 只有簡單的手稿圖去表現出想像,但是始終未把想像具體化成 空間與設計,雖然這次設計必非由於競圖而去做設計,而只是 對於想完成屬於我的小劇場。
世界漸漸地在改變,而變化的速度是始料未及,在這樣的世代 中未來十年或是二十年,其中變數卻充滿者未知,提早的認知 國際變化以及環境毀壞有助於改變現在生活的方式,而末日基 地的背景架構在於未來世界已不在是適合生物生存或是重啟的 狀態,對於人的載體該要有什麼機制與形式來持續原有保護人 的機能存在?
ISSUE ANALYSIS
在未來的世界中,世界的終結狀態存在 者很多種結局,其中包含水平面上升、 生態系統失衡與第三次世界大戰等,而
末日基地的背景來自於當第三次世界大 戰結束後,人所存在的世界充滿著輻射 粒子、殘破建物與資源匱乏的狀況,而 人並不能暴露在外在環境之中,但因為 資源的匱乏下,又必須到處遊走去尋找 可用的資源,在這樣的背景末日基地就 此誕生。
Fig 1最初手稿
SPACE SIZE
考量在移動時,人群的最小單位是以3~ 4 人為一個空間單元為主,是以小家庭 的組合來決定人數的配置,而在空間中 有包含著兩間房間以及簡單的生活空間 基本需求。
Fig 4空間剖面圖
Fig 5空間剖面圖
Fig 3量體透視圖
攀爬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