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eakazine 016

Page 1

Breakazine! 016

瘦田有人耕 唐代詩人李紳,著有《憫農詩》,記念農夫的辛勞。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 今日城市人早就沒有李紳憐憫農民的情懷,

突 破 書 誌 |www.breakazine.com|Volume16|HK$29|

4

891154 834261 便利店專用條碼

016

只因我們餐桌上的蔬菜來自街市, 米飯來自超級市場; 誰撒種、誰鋤禾,我們不知道,也沒興趣知道。 我們甚至把農夫、農地、農耕智慧統統拋棄,

農地被狠狠的灌上水泥,

農民被政府的基建趕走。

我們還大聲宣告:「香港不需要農業!地都用來起樓吧!」

我們就是本末倒置,忘記地產本指地裏的出產,可養活一代人,而不是養肥地產。

我們才是逆市而行,當世界各地視農業為戰略儲備,我們卻把土地荒廢。 我們何時夢醒? 當全球都有人支持「佔領華爾街」,反對金融霸權, 我們卻仍一味唯利是圖。 Breakazine! 在秋風初起的日子, 走訪小學天台田園、中學後園農場, 更深入錦田八鄉、粉嶺鶴藪,穿過貨櫃場和廢車場, 在羊腸小徑之中尋找倖存的青蔥田園, 跟每日拿起鋤頭,在農田精耕細作的青年人傾談。 他們反抗走入盲巷的城市發展思維, 硬要在推土機前種菜,在水泥地上種花。

通識教育 ISBN:978-988-8073-50-4

9

7 8 9 8 8 8

0 7 3 5 0 4

HK$29

本書誌採用環保印刷

農 業 與 可 持 續 發 展

農 業 與 可 持 續 發 展

保衞農業的生活革命 100位城市農夫的落田體驗 p.18 生活館蹲在田裏的行動反思 p.30 地產地銷的天台農場

p.42

菜園新村的未來實驗

p.48


目錄 Contents 瘦田有人耕 序:瘦田處處…… / 4 第一壢 *:返鄉下耕田? / 8 什麼是地產? / 10 為什麼勞動?/ 12 有什麼好吃? / 14 怎樣去生活?/ 16

第二壢:100 個落田的城市人 / 18 學校裏的開心農場 / 20 下班後的勞動 / 22 學習深耕的青年人 / 24

第三壢:誰說瘦田冇人耕? / 26 瘦田有人爭 / 28 我們不是農夫 / 30 地球人的生活智慧 / 34 不休閒的農莊 / 36 不等閒的農場設計 / 40 吃得到的「地產」/ 42 地產地銷的城鄉社區 / 46 菜園新村的未來實驗 / 48 生態村的大藍圖 / 52

小結:聽天‧由命 / 54 * 一壢(音:lac)田,即凸起的一格田地,是耕作術語。


顛覆.Arte / 鄺志傑: 「有自唔在」/ 58 瞓身.Traveler / 曾劍華:現代的城市獵人 / 60 生活.Xphotos / 林振東:蜜成花不見 / 62 集體.Memories / 勇先:漁港轉型再轉型 / 66 大國.In person / 包記:消失中的大國農業 / 68 社會.XYZ / 鄺穎萱:是誰令青山也變? / 70 信仰.Liberator / 飲者:上帝的土地政策 / 72 電影.Review / 吳子瑜:上 1 代 +下1 代的故事 / 74 火柴人漫畫 / 76 通識 Helper

通識.Mindmap / Costa Chan:容不下的志願 / 78 農業.Q&A /:農業 6 問 / 80 有關農業的延伸閱讀 / 82 無休止的綠色習作 / 84 農業.Keywords / 85 結語:栽種一個未來 / 86


播種

疏苗苖

翻土

採收

追肥

插竹

做畦

鬆土

上泥

清理枯枝

100位青年農夫 翻土

移苗苖

剪草

鬆土

做畦

採收

除草

做畦

做畦

除草

採收

修剪枝葉

移苗

除草

施基肥


澆水

打水灌溉

追肥

採收

追肥

做畦

翻土

澆水

修剪枝葉

追肥

100次落田行動

除草

除草

做畦

播種

鋪草護根

翻土

採收

做畦

做畦

除草

堆乾草

鬆土

除草

除草

除草


澆水

除草

採收

澆水

移苗

收成

澆水

收集泥土

澆水

澆水

100位青年農夫 澆水

播種

收成

澆水

澆水

做畦

採收

鬆土

澆水

澆水

鬆土

澆水

澆水

移苗

澆水


除草

收成

培苗 苖

澆水

澆水

澆水

澆水

鬆土

採收

培苗

100次落田行動 做畦

培苗

鬆土

澆水

澆水

移苗

採收

鬆土

澆水

澆水

採收

修剪枝葉

澆水

除草

澆水


我們以為香港沒有鄉下, 許多人不知香港有農田, 這就像不知蕉有核,雞有毛,樹有根一樣。 我們以為「返鄉下耕田」是咒詛, 許多人以為「返鄉下耕田」是倒退, 這就像叫人「有咁遠時走咁遠」 、 「唔好阻住個地球轉」一樣。 可是,誰真正知道地球應該怎樣轉? 近 10 年,在日本、在台灣,甚至今天的香港, 一批青年農夫湧現,他們重返鄉下耕田, 不是因無路可逃,避世歸隱;而是在城鄉之間,追尋新的生活方式。 誠邀你跟我們一起從城市進到鄉下耕田, 再思城鄉之別,何謂進步,什麼是生活。 你會發現,一切都可以重新定義。

鳴謝: 多謝馬寶寶社區農場協助拍攝,Becky 親自下廚,四餸一湯,叫我們親嚐農家菜。 多謝 Eggshell Creative,盛意款待,提供辦公室現場,讓出座位,供我們拍攝。 更多謝在紐西蘭當過農夫的義工阿桑,跟我們一起進出城鄉之間,體味生活。 8


015

9


返鄉下耕田?

text / 山地 research / 楊文婷 + ada photo / andy model / sun

城鄉之別,在於腳下的土地。 土地之別,在於地上的出產。 我們的地產了什麼?

10


人如果失去對土地的情感,靈魂就飄浮了。 —台灣農村詩人吳晟

日本著名紀錄片大師小川紳介,為了拍下土地如何

面貌;用幾個月時間把農田變成廢料品回收場;或是像

出產,他跟當地農民按時耕作,足足用了13年時

五大地產商,以數十年時間收購農地,任它長期荒廢,

間,才收割一套電影。為何要如此耗時耗力?他說:

為求改變土地用途。

「土地,是由一個比人的時間更大的時間所支配。」 如此,城鄉再無分別,腳下的土地,都被灌上石屎 田地上簡單的一棵菜,動輒要用上3個月才能長成;

水泥,鋪上雲石地台,不再有蚊子,不再有蛇蟲,又能

腳下每1公分厚的土壤,要大自然用500-1000年的歲月

賣個好價錢。

生成;一塊石頭,也許有千年歷史。 這就是我們的地產嗎? 在分分鐘幾百萬上落的城市,我們容不下如此浩瀚的 時間觀。反之,我們能在數分鐘用推土機改變土地 016 11


2000 年起,康文署推廣「綠化校園資助計劃」 , 鼓勵學校種植,推廣綠化 ; 2004 年開始, 政府更在各區推行「社區園圃計劃」 , 參加者可在公園學習種植蔬果,並把收成帶走。 耕種的風氣,已在香港社會不同階層萌芽。 我們訪問了 100 位青年農夫, 他們來自小學、中學,以及在社會工作的青年人。 為什麼他們不在室內嘆冷氣,卻汗流浹背在田間? 在田裏,他們體會到什麼?

18


015

19


100個落田的城市人

text / ben research / 冰 + 東 photo / andy

我最喜歡 的耕 作工 序 是 休 息,因為 有 得飲 檸檬茶。

我中意種大西瓜, 因為滿足感夠大。

我中意鬆土,因為 可以玩昆蟲。

我耕田,就唔似港孩, 連芒果有核都唔知道 ……我媽媽說的。

近10年,政府設立了不同的基金、培訓、比賽,鼓勵

慮,為將來鋪路,「我將來要做廚師,所以要自己學種

學校種植,2000年起推出的「綠化校園資助計劃」,

菜,自己種自己食。」至於耕種有什麼好玩?70%同學

至今已有超過800間學校參加過。

表示,收成最開心,因為「最有成功感」;問他們喜歡種 什麼,多數人(30%)說蕃茄,「因為好甜、易種」,也有

這種「綠化熱」,令耕種成為愈來愈多學校推廣的校園

人說菜心,「因為媽媽中意食」;西瓜是最多人不喜歡種

活動。我們就分別找了40位及29位有務農經驗的小學

的農作物(15%),「易被蟲蛀,又易畀雀鳥食」。

及中學生,問問他們對耕種的看法。 中學生的想法,基本上與小學生相同;不同的是,中學生

20

小學生的想法是簡單而直接的。多數人(35%)因為

為耕種賦予更大意義,他們有的把農地稱為「通識教育園

「覺得好好玩」而參加耕種活動,只有極少數是深思熟

圃」,在耕種中,學習全球化、保育、可持續發展。


種田最辛苦是鋤地開田,用力 又流汗,但流汗又爽死。辛苦 和開心總是一齊發生的,不能 分開的。

學到一分耕耘未必得 回一分收穫;但不耕 耘就肯定冇收穫。

放學後要做功課、做project, 又要耕田,好辛苦。耕田就是 學負責任和合作性。

因為沒其他活動可參加, 就參加耕種班來填時間, 現在都中意耕種的。

問他們學到什麼?就是作畦、施基肥、下種、移苗、淋

政府如此支持綠色校園,農夫的工作又這樣偉大,那

水、追肥、除草、修剪、收成每一工序的技巧。同學還

他們有想過將來當全職農夫嗎?「到我長大了,地方

能說出一些有趣的知識:「粟米的花粉要靠風力授粉,

都被拿來起樓,根本沒有農地啦」、「在香港當農夫又

所以種粟米,就要一塊田一大批種……」、「要開一塊

辛苦、收入太低,難以為生」、「香港政府都唔支持農

田,絕不容易,要翻土、拾石仔,最後把地弄平。」

業」、「有空我會耕一兩下」……86%的中、小學生沒 想過將來當全職農夫。

他們是學懂了「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粒粒皆辛 苦」,「珍惜食物」。不少人自小就從課本上讀過這些

在同學眼中,當農夫固然偉大。但客觀環境和條件,

老生常談的道理。但由這批同學說出,珍貴之處就在於

卻叫他們卻步。

他們曾親身體驗過。 016 21


田間的課餘習作、周末的休閒體驗, 耕作仍然是城市生活的點綴, 真正的務農生活,仍然難以體會。 城市人對農田不再認真,更甚者, 填之以混凝土,令肥田都變瘦, 讓滋養人生命的大地,變成可炒賣的私產。 還好,瀕危的瘦田,還是有人來耕。 有這樣幾班人,趕在無法挽回之前來到, 將每天的生活跟農田綁在一起, 用忍耐的勞動、謙卑的心腸, 嘗試從水泥地裏種出一片青綠, 尋找生活的不同可能, 還鄉村應有的尊嚴。

26


015

27


誰說瘦田冇人耕? text / 山地 photo / andy

左起:阿星、雅媛、Miki、Jenny、周思中;後排:小博、Gigi

30


「為什麼返鄉下當農夫?」 這句話觸動了「生活館」眾人的神經,他們幾乎是沒好氣地 澄清──大概這不是第一次。 「許多記者都說我們是歸園田居,返回農村避世。我們不 是返回,而是向前,尋找生活應該走的路。」 「還有,我們不是農夫。 」因為農夫能靠田養生,他們是十劃 還未有一撇。 他們自稱是一羣「學耕田學生活」的青年人,年輕程度由20 到60歲不等,有中學生、教師、設計師、藝術家、大學教 授、攝影師,身分職業各異,卻因為反高鐵事件走在一起。 去年 2 月,在菜園村被荒廢的土地上,開設「菜園村生活館」 , 學習耕田種菜,尋找生活的另一種可能。 菜園村被遷拆後,他們的夢想沒被粉碎,反而愈發認真。一 行約 10 人,今年 3 月決心租下錦上路一塊四斗大(約 3 萬 平方呎)的田,嘗試以永續耕種方式,做其生產農場,過其 「半農半X」的生活。 一切由混亂開始,有待重整,包括土地、耕作技巧、生活節 奏,還有那奇怪又奇特的「半農半X」。

016 31


誰說瘦田冇人耕?

由反高鐵圍堵立法會的社運分子,到開「菜園 村生活館」學做農夫─有人感到是南轅北轍, 有人說他們是退隱不理世事。但對於生活館眾 人來說,一切都同出一轍,源於同一個基本問 題:生活,可以有另一選擇嗎?

過親手種一棵菜,由種子發芽到收割吃下,你便會拒 絕這些新口味。」周思中過去以吃垃圾食物聞名,大 學飯堂最難吃的油炸硬薯條也能啃下。今天,他是慶 幸自己懂得選擇。 「我們就是太早放棄自己的生產,什麼也依靠金錢,

「保衞皇后碼頭的時候,我們天天留守,天天都 食美心快餐。」周思中笑言,這其實是荒謬絕倫 的。「你努力打個天下回來,但仍是吃『美心』 ; 『美心』不是特別差,但肯定的是,我們的生活 方式是出了問題。」

生活,出了什麼問題?

沒了選擇權。」J e n n y 如此回應。她跟周思中一樣, 4 天耕田 3 天教書,是生活館的元老。她蹲在田中, 敏捷地拔野草,略帶怒氣地說:「在金錢制度下,什 麼問題也以金錢去解決,城市變得很脆弱。所以受 制於地產霸權和通脹!」 在種田這段日子,Jenny發現即使收入不多,但絕不會 餓死,通脹對她的影響也不大。「你種田,可以吃自

對於這問題,生活館一眾青年人,立即有感而發。

己的出產,也可以跟社區的人交換,不需依靠兩大超 市、領匯、大陸的食品供應,生活更自主。」概念似

皮膚黝黑的周思中,是生活館的核心成員,一星期4天

乎是原始,卻是事實。60年代香港的農業供應了本地

耕田,3天在大學當助教、寫電影評論。在綠油油的農

6成的蔬菜,也養活了一批從大陸走難來的移民,讓他

田,他一邊勞動一邊沉思,仿如哲人:「假如工作是

們自力更生。

為了搵錢,但錢找回來是為了什麼?假如是為了食的 話,我們知道食的是什麼嗎?我們追求許多新口味,

32

「為什麼要取消這種生存方式?為什麼社會要人人做

這些新口味又怎來的呢?」

金融服務業?難道容不下一個農夫嗎?」

我們以為可以選擇粟米湯味、B B Q味……但其實這些

生活館這班年青人個個飽讀詩書,就偏要學做農夫,選

都是按着既定的方程式在實驗室調製出來的。「當你試

擇自己種食物,選擇過新的生活模式──半農半X。


做半個農夫,學了什麼?

生活館的人常說:「種田是立竿見影的,無得騙 人,吹唔脹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不是兒時

日本人塩見直紀說的「半農半X」,不是指半職農夫

的道德教訓,是生活的實在;城市人卻用投資槓杆

加半職其他工作。他強調的是以農耕為生活基礎,用

和衍生工具代替之。

自己的手創造,發揮自己的天賦(即X),連繫社 羣。他的革命,不在於賺錢維生的方法,更是生活價

種田,能改變社會?

值觀的徹底不同。而價值觀的扭轉,始於農耕。 對於能否改變社會,生活館眾人是有點抓破了頭。因 「做農夫,你一定要學謙卑,冇得自己話事。 」周思中說,

為答案仍在探索,沒有現成的公式。

任這班社會分子怎有主見,面對天,亦只能順應自然, 學懂羣體協作。這是他們要學最大的功課。

連他們的哲人周思中也有點語塞。「我沒有野心說5年 後要建幾多個永續耕種農場。我只是想,香港只要有

這功課,最困難之處,就是從自我中心轉出來。城市人都

1/5人像我們一樣,種田和用自己一雙手開創生活不同

慣了操控,產量要控制,產物要認證,甚至連天何時下雨

的可能,香港已經不再一樣。」

也要天文台準確預測,不得有誤。 「人說種田好自由,但 自由的同時,要學受大自然支配,而非支配大自然。 」 「或者說,以前搞社運,我們是撞牆去撼;今天我們是 ──這是現代人類遲遲未學懂的東西。

蚯蚓,在地慢慢去鑽……」這哲人最愛蚯蚓這意象。

我們未學懂的,還有很多。「雖然讀了那麼多書;但

「你知道達爾文發表了天演論後,晚年研究什麼?是

一種田,你就發現自己一無所知;一蹲下,你就發現

蚯蚓。」周思中笑着自問自答。當年,達爾文不是放

你連自己的身體也不認識。」

下他的理論,而是從另一個向度去研究同一條問題。 「有許多研究天演論的人,就只顧想着進化的一端;

「學校教我們許多理論,教我們怎樣答題,卻沒有教

但亦可從最原始的一端研究,看看最底層的蚯蚓。」

我 們 怎 樣 生 活。」 學 的 多, 做 的 少, 懂 的 更 少。「 就 像 除 草, 你 讀 了 所 有 理 論 也 不 代 表 你 識 拔 草。 許 多

蚯蚓是慢慢在泥土中鑽,別人笑牠吃泥,但牠的糞便

的 東 西 是 要 靠 身 體 記 憶 學 習 的, 亦 即 是 要 花 時 間 和

卻把泥土轉化,變成自己和大地的養分。雖是不起

汗水去掌握。」

眼、不轟烈,但牠們的存在就印證了生命的孕育。農 夫所做的如此;生活館的使命,也是如此。

016 33


誰說瘦田冇人耕? text / 山地 illustration / wing

一手一腳

城市人甚少一手一腳去完成一件事。我們手上用 的手機、腳上穿的波鞋,也不知經過多少人手生 產而成。基本上,生產者與生產品沒有什麼關 係,這叫做「異化」。但種田,你卻要一手一 腳,由零開始去完成一件事;雖是汗流浹背才得

生活館一眾青年人學習的是「永續耕種」

餬口,卻很滿足。

(Permaculture) 。簡單來說,這是不用農藥除草、 除蟲,不用化肥護土,不過度攫奪土地,而是與大自 然配合的耕作模式。這一年,他們學懂的,不是農耕 知識,而是地球人本來應該具備的生活老智慧。

重視土壤

土壤要肥力足夠,才能有好的收成。香港許多農 田都因出產過於頻繁,而變成瘦田,只靠化肥來 催谷,以農藥來保護。要瘦田變肥田,就要讓泥 土有足夠的腐殖質(h u m u s)。腐殖質是來自分 解了的動植物殘體和排泄物,又臭又髒的堆肥工 夫是省不下的,時間也慳不了。別人常說香港的 文化土壤不佳,也許是我們太強調多快好省,忘 記好好施有機肥料。

睇天做人

農夫,就要學習「睇天」。不是消極地撒手不 顧,而是掌握天氣、水土、動植物的相互關係,

在地深耕

順應自然,才能因時制宜,種出最好的菜。今

種田,你隨時要用3個月或更長時間去錯一次,

天,城市人卻反過來要操控自然,只懂「睇住個

然後再等到明年播種時,才能重新學習。這麼長

市」、「睇面色」,而忘記「睇」最大的天。無

的學習周期,香港人是接受不了,皆因成本效益

怪乎北極南極的天空都被氣穿了。

太低。也許,我們忘記了,學習本來就是要花時 間去浸淫。誰能用幾頁「社會主義」的筆記,去 「速成」馬克思一生的掙扎?

34


天天護養

種田,最辛苦的,原來是每天的護養工夫。由撒下 種子到結出果實的每一天,你要在適當時候移苗、 除草、追肥、修剪、包瓜、收割。原來,許多農作 物都不是一次收割的,農夫要定期收下已成熟的瓜

勿拋垃圾

垃圾,即被丟到垃圾筒之物。周思中說,垃圾是促

進消費的概念發明。他說,在石油化工副產品、

果或菜葉,刺激它繼續長花長葉,否則它會變老, 停止生長。一不留神,前功可盡廢。「粒粒皆辛 苦」的道理,是要留着汗才能領會的。

塑膠製品還未全面入侵前,鄉村根本無所謂垃圾。 因為任何事物都應有第二、三、四生命,是多功 能的。但每天香港人就隨手丟掉9噸垃圾,是因 為物件無用,還是丟垃圾的成本太低?大概,城 市人都太容易把有價值的東西視作“c o m p l e t e l y rubbish”。

誰是野種?

野種,是怎定義的?你想種生菜,怎知在旁生 了馬屎莧,馬屎莧就變了野種或說雜草,但其 實它可能比你種的生菜更美味。理想的自然耕 種,連雜草也不主張拔掉。自然生態中,從來 不是單一品種,總是多元,怎樣利用多元的品 種相生相剋,來種出我們要的收成,才是最高 的智慧。但我們就只知研製什麼化學除草劑, 像化療藥一樣,以為是殺壞細胞,誰知連好的 細胞也殺掉。

重視社羣

生活館出產的菜,都賣給朋友。朋友說你的菜美

不要浪漫

味,自然開心;說你的瓜老了,就要道歉。在生產

浪漫,不適合用來形容農夫生活,別以為在陽光

的每個過程中,認識許多理念相近,但才幹不同的

和微風下流着汗水很瀟灑,須知道每天要蹲下除

人。這一班人走在一起,總會互相影響,互相補

草、掩着鼻去施肥、無論怎樣防曬也曬黑、塗幾

足,成為小社羣,這就是社區經濟。別看輕社羣的

多驅蚊油也被蚊叮蟲咬。有時,花了一番心機,

力量,它們是創意與改變的源頭。今天香港有公司

但菜可被蟲蛀,錢也賺不回。在地深耕,去重過

有機構,就是缺少這些生活相連的有機小羣體。

生活,就是要堅忍,請別浪漫。 016 35



015

9


信仰.Liberator text / 飲者

上帝的土地政策

72


《聖經》論及經濟現實的篇幅那麼多,為什麼今日教會卻

後亞哈王之妻耶洗別竟派人殺了拿伯。這故事正是皇

很少談經濟?舊約學者 Ellen Davis 在演說後如此慨歎。

室(國家)經濟和本土經濟之爭,是兩套經濟制度之 間的衝突。經文說,亞哈在上帝眼中是奸的(典型的

Ellen Davis 是美國杜克大學神學院(Duke Divinity

和合本翻譯: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 ,是因為他毀

School)的聖經及實踐神學教授(這個組合也真夠獨

了約,出賣自己和自己跟土地的關係(nahala) ,破壞

特) 。數年前,我曾在愛丁堡大學 Gunning Lecture 聽

傳統上對土地的 tenure system。 (和合本在 25 節又來

她演講,她就以農民眼光看《聖經》 ,論《希伯來聖

一個神來之筆: 「自賣」 ,好嘢啩?)

經》的土地經濟。 再看〈詩篇〉37 篇,這詩是一個面臨威脅的羣體對那

失卻了的農民角度

崩壞了的傳統世界的殷切渴望。17-18 節表達了一份盼

Davis 強調, 《希伯來聖經》本質上是一部屬於農業

作者知道傳統制度已經崩潰了,但深信上主會秉持公

社 會 的 著 作, 所 以 用 農 業 /農 民 的 眼 光(agrarian

義,而且在原有制度解體之後,新的秩序必定會建立

eyes)讀它,只不過是理所當然。但現代讀者卻失卻

起來。

望──「他們(義人)的 nahala 要存到永遠」 ,顯示

了這種角度。現代社會用工業手段搞農業(industrial agriculture) ,以為更有效率,其實是把土地資源全速

現代世界急速都市化,一切以城市為中心,農村或鄉

壓榨,很明顯違反《聖經》所高舉的那一套「對土地

郊被壓迫。但 Davis 不忘指出, 《聖經》描繪城市與周

長遠保育」的制度(tenure system of land) 。長線來

邊農村的關係,是用「母親與女兒」來表達的,那是

說,這種工業手段其實毫無效率可言,更加令無數社

一份互相支持的哺育關係。

羣無法再以務農為事業,逼使農民走向城市。 結果,農村社羣日趨貧窮,世界失去了農業的藝術,

Against the mainstream

忘了上帝原初的土地政策,破壞了人與土地原有的理

演講之後,愛丁堡的生態倫理學者羅邁喬老師(Michael

想關係。

Northcott)問,舊約律法到底是歷史現實,還是事後 對歷史的浪漫推想或者感懷?(即是說,是否以色列人

對於《聖經》來說,農耕是人的最基本技巧。上主對

國破家亡之後,椎心椎肺地說,如果我哋當時咁樣咁

人的祝福與咒詛,都在於土地;上帝跟以色列民族的關

樣,而家就唔使搞成咁啦!)這個問題十分正,點解

係,也以家庭和土地為根本。Davis 特別提出,希伯來

我咁聰明都未諗過呢?

文的 nahala(中譯:產業) ,是指上帝和人對(迦南) 土地的主權關係(entitlement) ,土地把人跟過去的歷

Davis 答,她不相信所有舊約律法都是被擄之後寫成

史和超越的上帝連結起來。這般尊重土地和土地背後

的(post-exilic) ;不過, 《希伯來聖經》的作者大概

的奧祕,正正就是一套農民的世界觀。

並不代表當時社會的主流,而是 writing against the mainstream。

遺忘了的上帝土地政策

咁又係。

且看摩西律法,在〈出埃及記〉21-23 章和〈利未記〉 17-26 章的聖潔法典(Holiness Code)裏,土地本是 神人之約的一部分。

延伸閱讀: Ellen F. Davis, Scripture, Culture, and Agriculture: An Agrarian Reading of the Bibl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本文節錄自《我愛丁堡》<上帝的土地政策>,頁113-114。蒙突破出版社允許轉載。

在〈列王紀上〉21 章記載亞哈王要買拿伯的葡萄園作 其菜園,拿伯因此地為祖先留下的 nahala 而拒絕,最

飲者,全球知名度最低的世界知名學者。自以為橫跨基督教神學與媒體文化範範 嚟,其實夾在中間冇位企。欲知詳情,必讀《我愛丁堡》。 016 73


016

65


Human Library@HK

開館日 ─ 邊緣系列+小眾系列 新移民、外籍傭工、外判工人、少數族裔、變性人、性工作者、殺人犯等 25位香港社會邊緣人士,跟你面對面分享他們的故事,要直搗你的偏見! 搞藝術的、搞獨立音樂的、搞社企的、搞保育的、搞種田的、 搞事的社會小眾,常被主流社會視為不務正業。25位 非主流,願意跟你面對面,要擴闊你的世界!

日期 / 2011年11月12日(星期六) 時間 / 邊緣系列:10:15am - 1:30pm

小眾系列:2:15pm - 6:00pm

地點 / 突破青年村(沙田亞公角山路33號) 報名 / 請立即登上www.humnalibrary.hk登記 交通 / 大會將安排10:00am及2:00pm兩班免費穿梭巴士 接送參加者,另參加者也可自行乘搭67K專線小 巴前往。如自行駕車,車輛則需停泊於青年村外 的收費停車場。 (穿梭巴士站位於沙田康樂文化事務署附近)

零售本總代理︱勤力德書報發行有限公司

016 瘦田有人耕

2011年11月1日初版

96

作者︱Breakazine! 創作小組(pakkin/ 山地/ 阿彼/ dydy/ ben)/ 鄺志傑/ 曾劍華/ 林振東/ 勇先/ 包記/ 鄺穎萱/ 飲者/ 吳子瑜/ Costa Chan 實習生︱楊文婷

督印人︱梁永泰 總編輯︱梁柏堅 編輯︱創意統籌編輯/ 李玉霞 編輯/ 彭正雄 司徒咏姍 何兆斌 資料整理︱張倩冰 出版顧問︱余銘 蕭競聰 陳競存 李靄紅 吳國偉 沈淑文 許承恩 設計製作︱設計經理/ 郭兆明 高級美術設計/ 譚淑美 美術設計/ 梁奕恆 黃婉嫻 助理美術設計/ 嚴文諾 攝影/ 黃國榮 製作/ 高葆玲 市場推廣︱市場主任/ 饒靜怡 廣告、「自作業」廣告優惠、訂購查詢:2632 0365

承印︱宏亞印務有限公司 香港柴灣豐業街8號宏亞大廈13樓 出版及發行︱突破出版社 香港沙田亞公角山路33號突破青年村 電話:2632 0000 傳真:2632 0388 電郵:editors@breakthrough.org.hk 書誌網站:www.breakazine.com 機構網站:www.breakthrough.org.hk 版權所有 2011突破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1 by Breakthrough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ISBN: 978-988-8073-50-4


Breakazine! 016

瘦田有人耕 唐代詩人李紳,著有《憫農詩》,記念農夫的辛勞。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 今日城市人早就沒有李紳憐憫農民的情懷,

突 破 書 誌 |www.breakazine.com|Volume16|HK$29|

4

891154 834261 便利店專用條碼

016

只因我們餐桌上的蔬菜來自街市, 米飯來自超級市場; 誰撒種、誰鋤禾,我們不知道,也沒興趣知道。 我們甚至把農夫、農地、農耕智慧統統拋棄,

農地被狠狠的灌上水泥,

農民被政府的基建趕走。

我們還大聲宣告:「香港不需要農業!地都用來起樓吧!」

我們就是本末倒置,忘記地產本指地裏的出產,可養活一代人,而不是養肥地產。

我們才是逆市而行,當世界各地視農業為戰略儲備,我們卻把土地荒廢。 我們何時夢醒? 當全球都有人支持「佔領華爾街」,反對金融霸權, 我們卻仍一味唯利是圖。 Breakazine! 在秋風初起的日子, 走訪小學天台田園、中學後園農場, 更深入錦田八鄉、粉嶺鶴藪,穿過貨櫃場和廢車場, 在羊腸小徑之中尋找倖存的青蔥田園, 跟每日拿起鋤頭,在農田精耕細作的青年人傾談。 他們反抗走入盲巷的城市發展思維, 硬要在推土機前種菜,在水泥地上種花。

通識教育 ISBN:978-988-8073-50-4

9

7 8 9 8 8 8

0 7 3 5 0 4

HK$29

本書誌採用環保印刷

農 業 與 可 持 續 發 展

農 業 與 可 持 續 發 展

保衞農業的生活革命 100位城市農夫的落田體驗 p.18 生活館蹲在田裏的行動反思 p.30 地產地銷的天台農場

p.42

菜園新村的未來實驗

p.48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