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eakazine! 013 《死亡.獨白》試閱版

Page 1

Breakazine! 013

【死亡.獨白】 我們都不想死,更怕談死。

突 破 書 誌 |www.breakazine.com|Volume13|HK$29|

4

891154 834261 便利店專用條碼

013

除非自知大限將至,我們都不大願意去想, 更遑論討論、探索。 「死就死吧,有什麼好討論的?」

「我不想死,最好什麼也不要跟我說。」

但我們終有一天,會面對死亡。

即使不是自己,身邊的人也終有一天,要跟我們說再見。

究竟,人死後會經歷怎麼樣的歷程?

人既已離開,喪禮細節還有什麼意義? 喪禮過去,我和逝者的關係就此中斷嗎? 當與死亡直接面對面,我們會想起什麼? 當一場地震、海嘯,可以在一瞬間抹走千千萬萬的生命; 死亡的來臨,可以令我們措手不及,再無空間思考。 Breakazine! 拋開忌諱,與你一同靜聽死亡的獨白。 100位青年人,量度自己的死亡距離; 預演死亡過程,探索城中的死亡場景; 走訪喪葬工作者,認識禮節背後的濃情厚意;

生 死 與 個 人 成 長

細聽倖存者的故事,感受生死真義。 其實,每個人的死亡,都在教導世界學習生存; 愈走近死線,我們就愈明白,為什麼要活着。

通識教育 ISBN:978-988-8073-29-0

9

789888 073290

HK$29

本書誌採用環保印刷

徘徊死線前後 細訴生死距離 100位青年人的死亡預囑 p.14 醫生、壽衣店老闆、殯儀經理、牧師、律師的生死工作 p.22

生 死 與 個 人 成 長

親歷疾病、地震、SARS、戰亂的生命獨白 p.34 肥醫生:怎樣才算好死? p.70 龔立人:死亡就是信耶穌的期限? p.72


text / 梁柏堅

序:說在生離死別前

2

東日本大地震,即使不是身在現場,那種生命

步?」出乎意料地,接近3成的人說「只有一

頃刻消失的震盪和搖撼,仍然刻印在我們的心

步」。跟一般說法不同,我們看見的年輕人,

板。地震後的海嘯,在高空看下去,就像猛獸

並不因為年輕而對生死的話題莫不關心。問題

的獠牙大口,鯨吞天下,被瞬間吞滅的人,連

不在於話題本身,而在於有沒有一個開放和坦

跟親人朋友道別的機會也沒有。

誠的場景,讓我們可以放心地暢所欲言。

一場天災、一次意外就可以把死亡帶到任何人

但在我們的社會,死亡是不能說的祕密,除了

的跟前。不管是什麼年紀,死亡本是生命的一

戲謔的玩笑、憤怒的咒罵、驚嚇的官能刺激,

部分,其實跟我們的距離不遠,只是我們常常

我們對死亡其實是沒有什麼認識的。結果,往

迴避。

往當死亡的威脅迫近門前,我們才迫於反思。

問100位青年人:「現在,你距離死亡多少

只是,坊間提供的答案也往往過於簡化,一句


「人人都會死啦」、一句「節哀順變」、或是

進入死亡,聽死亡獨白,迫你發現生命。死亡

語重心長叫你「珍惜生命」,都不能處理死亡

就是如此霸道,把你的外衣都脫下,迫你面對

來到的震憾、茫然、失落。更甚的是當面對死

赤裸裸的自己。當美貌健康能力生命摯愛都被

亡時,我們哪有閒情去說什麼意義?能有片刻

帶走時,你還剩下什麼?

寧靜安慰已是萬幸了! 在走訪長生店的老闆娘時,聽着她不無感嘆地 在這一期,我們預告死亡,請死亡來個獨白,

說:「有東西想說,為什麼要等到拜山掃墓才

就是不想提供簡化的答案。我們走到細節中,

說呢?」是的,有關生死,說來難免沉重,但

帶你瞓入棺材,穿上壽衣,走進醫院、殯儀

既然生死這麼重要,卻又有那麼多盲點和禁

館、律師行,經歷惡耗來臨一刻,還有病逝、

忌,我們又怎可以留待拜山掃墓才說呢?

喪禮、遺囑處理,細聽5個親歷疾病、地震、 SARS、戰亂的死亡親身經歷。

013

3


目錄 Contents 【死亡 獨白】 ●

序:說在生離死別前 / 2

一 預演 / 6

吾生悟死之旅 / 8

二 距離 / 14

100 種死亡說話和想像 / 16

100 段死亡距離 / 18

100 個死而無憾的心願 / 20

三 死線 / 22

死亡何時起步?/ 24

遺下的身體怎處理?/ 26

誰規劃你的喪禮?/ 28

儀式是為了什麼? / 30

人走了,還剩下什麼?/ 32

四 生存 / 34

當死亡來得太早 / 36

最後一程的陪伴者 / 40

瘟疫蔓延時的死士 / 44

突如其來的死亡震動 / 48

在殺人與被殺之間 / 52

小結 / 55


顛覆.Arte / 鄺志傑:死字咁寫 / 58 瞓身.Traveler / 曾劍華:一步登上極樂世界 / 60 生活.Xphotos / 林振東、茂斯:天上人間 / 62 集體.Memories / 勇先:死,都玩一餐 / 66 大國.In person / 包記:天災難逃,人禍可免? / 68 社會.XYZ / 肥醫生:死得好? / 70 信仰.Liberator / 龔立人:死亡─信耶穌的期限? / 72 電影.Review / 吳子瑜:天堂與地獄之外 / 74 火柴人漫畫 /76 通識 Helper

聯想.Mindmap / Costa Chan:通識墳場 / 78 死亡.Q&A / 龔立人:死亡通識 6 問 / 80 有關死亡的延伸閱讀 / 82 有關死亡的好玩習作 / 84 死亡.Keywords / 85 結語:死得足惜 / 86 設計師.Snapshot / 96


100位青年人


100幅生命結語


100位青年人


100幅生命結語


【預演?! 】


「你未死過呀,吓?」我們最喜歡這樣咒罵人了。 真的未死過喎,不過我們怕死是真的。 死亡是自然規律,卻又是沒人知道的奧秘。 我們會恐懼,但也很好奇。 「究竟死亡是什麼感覺?」 幾位「未死過」的青年人, 決定來一次死亡pre-trip, 將自己當成喪葬的主角,嘗試找找答案。

嗚謝:方舟生命教育館「吾生悟死」生死教育體驗活動協助拍攝 參與拍攝義工:Cameron Siu / 鄒倩婷 / 吳子瑜


預演 非人生活

text andy + 山地 text // 阿彼 photo ben photo //andy

瞓棺材

吾生悟死之旅 在香港,每年約有 4 萬人死亡,平均每天死 100 人。 以每位先人需要一副棺材計算,每年有 4 萬多副新棺落地, 原來這跟每年車輛首次登記、 「新車落地」的數字, 幾乎一樣。 死亡,就是這樣普遍了。 跟車子一樣,棺材也有分等級價位,質料多樣, 有紙、木、金屬,甚至石製等等。外觀、內裝製作精美, 甚至內鋪絲絨、軟牀墊,給用家帶來最舒適的享受。

8


一位青年人嘗試睡在棺材裏,還有人替他蓋棺。 那一刻,會想到什麼? 「我想到很多未了的心願,覺得很不值, 」 他回憶說。 「我更不明白,為什麼要由一個三唔識七的 人來給我蓋棺。我的親人朋友在哪裏?」

013

9


【距 ⋯⋯ 離】


說起「年青」與「死亡」,我們總覺得兩者有點距離— 青春,生命裏一個最活潑的階段,我們會歡呼快樂。 花樣年華的青年人,會把死亡放在心麼? 偏偏,死亡又是一個神祕領域。 100位充滿好奇心的青年人,對死亡都有各自的想像、量度、定位…… 「我覺得自己離死亡只有一步!」他們,其實沒有把自己跟死亡拉遠。 死亡,在這100個活潑的生命裏究竟是怎樣的?


距離 非人生活 text / ben

100種死亡說話與想像

衝口而出的「死」 「死」這個字,我們經常掛在嘴邊。100 位同學最常用

「死」這個字,我們容易說出口,有時,簡直是生活化

這字來罵人: 「去死啦你!」 、 「死人頭」 ;其次是表達

得不用深刻思考。不過,當問到會找什麼詞語形容「死

窘境: 「死火!」 ;或生動地形容「極度」的意思: 「煩

亡」時,同學們就想得細心多了……

到死!」 ;這字,也不全是負面的,例如「笑死!」 16


腦海想起的「死」 在所有回答中,有差不多一半都是負面的。 「恐懼」 , 是當中最多人選的形容詞(11%) : 「因為死總讓人有

「死就係乜都無,就係咁。」 、 「生、老、病、死,是人 生必經的階段,好正常。」

無可挽救的感覺,所以感到無奈。」 、 「在一個黑色又 沒有人的世界,非常恐怖,非常陰深!」 ;其他的有

只 有 約 10% 的 聯 想 是 正 面 的: 「我會說死亡是種解

「痛苦」 (6%) : 「死前可能經歷一些病痛,過程會極之

脫 —只有死亡才讓人真正地休息。」 ; 「我有宗教信

辛苦,甚至是一種折磨。」 ; 「難過」 (5%) ,例如「我

仰,知道死後會返天家,是一個新開始。」

捨不得親朋好友。」 原 來, 我 們 對「 死 」 的 印 象 是 如 此 深 刻 豐 富 的。 把 約 15% 的形容比較中性:8% 形容死亡為「自然現象」 ;

「死」化成了輕鬆的說話,是我們已看透了死亡 ? 不願認

7% 形容為「完結」 。這些同學,都非常冷靜、理性:

真面對 ? 還是,希望迴避最多同學所形容的「恐懼」?

「死就是有機物自然分解」 、 「死是個體思維的消失。」 、 013 17


【死。線】


死亡是奇怪的存在; 意識上,我們都知道它隨時臨到,也許只是一步之遙。 但這一步,很遙遠,不埋身,甚抽像; 所以我們都輕鬆說:「每個人都要死啦,沒什麼大不了。」 直到有一天,死線真的臨近; 就在醫生確診你身患癌症,或是身邊人離世之時。 這個人人都要經歷的一天,依然震撼,也忽然具體。 你會發現死亡絕不輕鬆,它不是一條自己跨越的線; 而是充滿細節的心靈過程,映照生命,是你與家人一起走過的。 既日常又無常 似埋身卻離身 既抽像但具體 請進入死線,看過清楚,我們絕不忌諱。


遺下的身體怎處理?

死線

的靈寢室,清潔更衣,裝扮整齊,等待出殯,出席人生最後一個儀式。 生命走過最後一程,人離開了世界,但身體仍留在地上。遺下的身體,先停留在醫院的殮房,再經仵工運到殯儀館

text / 山地 illustration / 鄺志傑

26

11 分梳

10 陪葬品

9 掟口錢

8 扇、手帕、元寶

6 棺木

遺體處理 1

2 遺體化妝

5 頭枕 / 雞鳴枕

3 化妝品

4 壽衣

5 尾枕

1 為表尊重,仵工會先行清潔遺 4 年過 60,老福老壽,才有資格 5 頭 尾 枕 分 別 承 托 先 人 的 頭 和 案,代表福氣;基督徒則多綉上 體,如有骨折或傷口,會包紮及 穿長衫馬褂的壽衣。傳統壽衣 腳,寓意好頭好尾。頭枕或會 十字架。除了覆蓋遺體的地被和 修補,有時會按家人要求,為斷 沒口袋,以防先人把財氣帶走; 繡上雄雞,稱為「雞鳴枕」,寓 天被外,也有子孫被和人情被, 了肢的遺體裝上義肢。 袖子也要覆蓋全手,否則子孫 意叫醒沉睡的先人。 上海人認為壽被愈多代表人面愈 將來會討飯。講究的,會穿上 廣、愈風光。最外的是「經被」 2 遺容需俏似先人平日的臉容,以 四季衣裳,男裝合共 12 件,女 6 棺木可簡單分為中西兩種式樣, 或「十字被」 ,視乎宗教信仰。 安祥為原則,讓家人感到安慰。 裝則要單數,合共 13 件。但現 但按其木材、款式及大小,棺木 在,不少人會為先人選擇他喜 價錢由數千到數十萬元不等。 8 先人手執什麼,寓意深長。傳統 3 化妝品多不是一般女士所用的, 愛的、有紀念價值、或有體面 上, 入 殮 時 會 讓 先 人 左 手 執 手 會包括不同顏料。如遺體要運往 的衣服作為「壽衣」。 7 先人的壽被,多會綉上「壽」 帕,右手執扇,表示無牽無掛。北 外國,更需防腐處理。 字、仙鶴、蝙蝠等寓意吉祥的圖 方人則左手放金元寶、右手執銀


人情被 經被 /十字被

子孫被 天被

地被

7 壽被

梁演麃 十二叔,60年代 香港大學文學院 畢業,梁氏家族 的第四代,現為 梁津煥記總店董 事經理。

「我不需要風光大葬」 據說,自從《禮儀師之奏鳴曲》上映後,多了青年人應徵 做禮儀師,願意為遺體清潔化妝穿衣,要還死者一份尊嚴 和美麗。但行內人告訴我們,在香港,禮儀師即是仵工, 其工作當然有意義,但不要太浪漫化,不是所有人也能承 受天天面對生與死的工作。 十二叔自嘲是聞着棺材香長大的,不怕遺體。處理後事, 打理壽衣店,像是本能。他說「落地喊三聲,好醜命生 成」 ,加入殯葬業也是隨遇而安,對生死處之泰然。問他 可會要求他日自己風光大葬?他是笑着搖頭,似是百無禁 忌,卻有執着,他說: 「希望後人明白箇中的道理啦。」 什麼道理?中國的殯葬有許多俗例,與其說是為先人走下一 靈寢室

程預備,更多是為後人留福蔭的,所以才說什麼分梳、壽衣 無口袋,或者找風水山墳等。 「我卻認為,喪禮是子女盡孝 道的最後機會。揚名聲,為要顯父母。風光大葬的目的,只

元,寓意將來投胎作富貴人家。 10 把梳子折斷,寓意關係分離,怕 基督教徒則手放於胸前作祈禱 女子仙遊後,會帶丈夫離開。 狀,一些天主教徒則手執念珠。 11 陪葬品多為先人常用的衣服或物 9 先人口中的東西,也甚講究。有 件,或有紀念價值的東西,但 的規定要脫去假牙,或把部分牙 多不放太貴重的東西,怕人盜 齒脫下,怕食了子孫的份兒。有 墓。另因火葬,不宜放玻璃、金 些會放入金珠和銀珠,或袁世凱 屬品、電子物品,怕燒不掉或爆 銀元,稱為「掟口錢」,怕他們 炸;土葬則不宜放皮草、皮革或 投胎亂說話。富貴人家會再加玉 羊毛衣物,因為「唔化」。 珠或珍珠。

是讓人感到父慈,所以子孝。這就是有體面。」 體面,可以是最美的遺容、12 件一套的壽衣、手和口也含 着金,還有最上乘的棺木。對於從事這行數十年的十二叔來 說,叫先人臉上貼金的,其實是子女的孝義。

013

27


【生,存】


你知道,生命的定義是什麼嗎? 你怎樣分辨一件東西是否有生命? 是感覺到它有呼吸嗎? 是看見它會走會動嗎? 是聽到它的心跳嗎? 不,生命太多元太豐富, 有聲無聲的動物植物中, 唯一擁有的共通點, 就是大家都總有天會死亡。 換轉來說,是死亡定義了生命, 不知道死,也就不懂得生。 因此認識死亡到最後,是要讓我們明白什麼是生存。


生存

text / ben photo / andy + 馬歷生父親提供

36


當死亡來得太早 「英年早逝」 、 「天妒英才」——在我們的想法裏,死神看上年輕的生命, 是不幸,也是不該。 花樣少年、少壯力盛、胸懷夢想……沒錯,那是人生中最黃金、最美麗 的時刻,不應未經歷完就終止。 但對 18 歲的馬歷生來說,這些時刻根本從未出現過—死神在他出世 後不久,就告訴他 20 歲是他的生命限期,並且不斷奪去他身為一個青 年人本應有的健康、夢想。 歷生“dying young”的心路,究竟是怎樣的?

013 37


生存

在家人的豁達中長大

學,身體都在發育成長;我的身體,卻一天比一天衰

與不少青年人一樣, 「後生仔唔知死字點寫」是歷生童年

殘,走近死亡。這感覺,是很不好受的。

的寫照。這,完全要「歸功」於他開懷豁達的家人。 跟很多男孩子一樣,我想過做足球員,練得一身比巴西 我大約在 3 歲時,被醫生發現患了黏多醣症。因為先天

球星朗拿甸奴還好的球技!但我的體力不好,容易疲

性遺傳基因突變,我身體裏缺乏能分解黏多醣的酵素,

累。更要緊的是,我被輕輕撞一下,也可能隨時沒命!

細胞內的黏多醣過多,阻礙新陳代謝,器官和身體機能 會慢慢衰竭。

日子久了,其實我亦接受了在體育運動上,不能跟別人 一樣玩個痛快。但我的眼角膜愈來愈混濁,視力變差,

從小,爸爸就毫不掩飾地告訴我,我很可能活不過 20

才最令我傷心難過。我患的是黏多醣症 6 型,在 7 個型

歲。他希望我早早、也慢慢,和好好地面對死亡。讀幼稚

號中,是最大機會瞎眼的。

園的我,已聽過「死亡」這兩個字,卻「儍更更」不覺得 死亡怎樣切身……始終,還有 10 多年,哪想得那麼遠!

怎麼說呢……我的很多愛好都發展不了,幸好,我還能 讀書,校內的成績也算不錯。於是,讀書學習,成為我

其實,在我認識的病友中,有活到 60 歲的!我一路長

最喜歡、最有滿足感,也其實是唯一能做的事情。所

大,家人也沒很認真跟我談論死亡,反而經常拿來開玩

以,看不到書,你說影響會有多大,我會有多失望!

笑: 「棺材太貴了,反正你死後都是火化,索性用報紙 啦……最多豪華點,用英文報紙嘞!」

2009 年的切除頸骨的大手術後,我就更慘!手術後, 我有一段時間吃不到東西(我很愛吃啊!) 、講不出說

或許因為這種百無禁忌,甚至是「口沒遮攔」的氣氛,

話,我內心充滿憤怒和無奈——為什麼連吃飯、說話這

童年時的我看死亡算是豁達。而且爸爸跟我說,不要把

些最基本,就是身為一個人應有的舉動我也做不來?我

所有目標定在 20 歲前完成,不然每次唱完生日歌,就

不知為此哭過多少遍。2010 年做一個眼角膜大手術前,

會很空虛,人生再沒有下一個方向。但同時,要珍惜當

這份恐懼,就經常籠罩我。

下,盡量欣賞美好的事。這些,我都是很明白的呢! 我想,看不見東西最叫我害怕的,就是失去安全感:我 不過,我也是人。掙扎、矛盾的心情還是有的……

不知一向照顧我的爸媽在哪裏;讀書或不再是我的「拿 手好戲」 ;我甚至連郁動、表達的能力也沒有……那種

死亡不停奪走我的東西 有些東西,歷生還是要自己一個人面對的——對他來說, 死神最貼身可怕的地方,是摧毀着他的身體、希望,甚至 身為一個人的基本能力。 我覺得,死亡是恐怖的。因為它不是一剎那臨到,而是

38

感覺,就是自己連少少東西也做不到;原本陪伴或屬於 自己的人、事、物,都慢慢從身上溜走。 我是有宗教信仰的。我真的不怕死 — 死後返天家咋 嘛!但最難受的,是那「死又死不去」的痛苦經歷啊!

跟隨着我接近 20 年。

放不下肯定過我的一切

我看着同學打球,自己卻只能坐在旁邊觀看;其他同

卻因要與陪伴過、肯定過他的人和事分離而難過。

有人會因死神臨到年紀輕輕的歷生而惋惜;對歷生來說,


死亡,經常令我的心情很矛盾。

我最放不下的,其實是支持、肯定過我的所有人和事。

我想過,我要完成什麼才死而無憾呢?我現在讀中六,

兩年前,政府從外國引入一種較新的黏多醣症藥物,我

如果我明年能完成高考,那時我一定會覺得死而無憾!

亦開始用藥。藥物不會治好我的病,只是令情況不再惡

但如我在這刻未考高考就死了,我也會說自己死而無憾

化下去。好像聽醫生提過,只要繼續用藥,活到 40 歲

喎!哈哈,因為現在還未上力讀書嘛!

也不出奇。

嗯……我想,我是不想見到自己親手、辛苦地付出過

但誰知道呢?可能我早就返天家了!不過,自己都活了

的努力白費!我知道我的病,確實令大眾更認識和關

接近 20 年,未來可能有多 20 年呢!到時,或許又有

注黏多醣症。所以,在我的喪禮上,希望大家為我寫

新藥,我就再活多 20 年了!哈哈!

上「功成身退」作輓詞呢! 死亡真的令我很矛盾。但可以選擇的話,我當然希望 我又想過,究竟我先死,還是爸媽先死好呢?嗯,雖

活下去。

然我也覺得有點自私,但我真的想自己早過父母過身, 寧願他們「白頭人送黑頭人」 。因為一來,如父母比我早 過身,就無人照顧我;二來,我不想「孤伶伶」在這世界 上,日夜思念着在天家的父母。那感覺,是很痛苦的。

馬歷生 患有罕見的黏多醣貯積症(簡稱黏 多醣症)。病人一般活不過20歲。今 年9月,歷生將滿19歲,他剛完成末 代會考,現讀中六。

013 39


【專欄 】



社會.XYZ

text/ 胡金榮

死得好?

70


「不得善終」或「不得好死」 ,是眾多咒詛中最惡毒的。 但說這話時,可曾認真想想,什麼才是「好死」?

醫療資訊花多眼亂,卻無助病人更明白;不同治療的 選項繁多,卻不代表病者有更大自由;病人壽數縱被延 長,但生命卻虛耗在「療程」上;最重要是,治療疾

談到「好死」 ,許多人立即想到的,就是「安樂死」 : 「 如 果 我 身 患 絕 症, 一 針 打 死 我 就 不 用 那 麼 痛 苦 」 。

病的機會多了,但心靈以至生命癒合的機會反而少了。 奉勸各位,我們要逆流而上,為「死得好」早作打算。

其實所謂「安樂死」 (euthanasia) ,醫學定義是「蓄意 結束病患者生命」 ,並不等於「死得安樂」 。但在這個 速食世代, 「安樂死」能令生命快速了斷,無疑非常

為「好死」自求多福

吸引:就像我們的政府派 6,000 元一樣,以為這樣就

死 亡 之 所 以 可 怕, 是 出 於 對「 痛 楚 」 的 恐 懼, 對

可以暫緩民憤,其實只是目光短淺,逃避了真正問題。

「 喪 別 」 的 愁 困 以 及 對「 未 知 」 的 驚 惶。 要「 死 得 好」 ,第一件事,我們要認識死亡之痛。

詳情請向醫生查詢?

早於上世紀 60 年代,桑德斯醫生(Dr. Dame Cicely

近年在電視上,你不難看見各大名醫粉墨登場,在鏡

Sauders)便提出「總痛」 (Total Pain)的概念。他指

頭面前說些公眾似懂非懂的醫療新知,最後加上一句:

出面對死亡,病者除了肉體痛楚外,還有抑鬱、焦慮等

「詳情請向醫生查詢」 ,似乎告訴你「絕症都有得醫」 。

心理痛楚,孤單等的社交痛楚,以及靈性痛楚,如意義

但明眼人都知道,那數十秒就算包裝得如何專業,骨子

失喪、信仰崩潰等。

裏根本就是那些數十萬元一年的化療藥的造勢廣告。 「紓緩治療」 (palliative care)的成立,就是幫助病人紓 當醫生成為藥品代言人,病人便成為藥廠的奴隸;當醫

緩「總痛」 ,治療身心創傷,修補破損關係,重拾人生

藥療效的宣傳替代了病患的關懷和苦痛的探討, 「死亡」

意義,讓病人能走得平和。紓緩治療團隊成員除了醫生

亦從「生命的自然過程」被異化為「治療失敗」 。不少末

和護士外,還有社工、心理學家、不同的治療師,也有

期病患者,把全副身家,以及生命最後幾個月的時光,

神職人員以及義工,提供身、心、社、靈的全人護理,

投放在專家吹捧的新藥所帶來的「希望」 。療效可能比

並支援病人家屬。在科技把病者非人化的今天,紓緩治

傳統藥物提升 1/6,但實際壽命卻可能只是延長數星期。

療要做的正是重新觸摸人心靈的深處。

數十萬的金錢是花了,時間是花了,癌症指數是降了, 但時間分薄了,準備死亡的時間也就短了。

近年,香港才開始關注紓緩醫學。今天,本地紓緩醫 學的專科醫生約 20 人,每年完成專科訓練的有 3 至 4

醫療的 paradox

人。當不少發展中國家也為紓緩醫學制定長遠政策,

香 港 腫 瘤 科 醫 生 楊 美 雲 醫 生, 曾 撰 文 以 "paradox"

一個不願正視人口老化、不願認真策劃全民退休保障

來形容今天的困境:

計劃的政府,又怎會關心生死教育以及善終服務?

香港這金融城市卻繼續發揮其短視的「短炒」本色─

More information, but less understanding More choices, but less freedom

既然我們不能指望政府幫我們「好死」 ,從今天起,就得

Longer survival, but less time

更主動認識有關生與死的課題,為這一天作好打算。

More treatment, but less healing

肥醫生 @ 西九龍貧民區,又名胡金榮。身體流着80後的熱血,矢志以文字救死 扶傷,救世扶貧。現職明愛醫院內科及紓緩治療部。 013 71


Breakazine! 013

【死亡.獨白】 我們都不想死,更怕談死。

突 破 書 誌 |www.breakazine.com|Volume13|HK$29|

4

891154 834261 便利店專用條碼

013

除非自知大限將至,我們都不大願意去想, 更遑論討論、探索。 「死就死吧,有什麼好討論的?」

「我不想死,最好什麼也不要跟我說。」

但我們終有一天,會面對死亡。

即使不是自己,身邊的人也終有一天,要跟我們說再見。

究竟,人死後會經歷怎麼樣的歷程?

人既已離開,喪禮細節還有什麼意義? 喪禮過去,我和逝者的關係就此中斷嗎? 當與死亡直接面對面,我們會想起什麼? 當一場地震、海嘯,可以在一瞬間抹走千千萬萬的生命; 死亡的來臨,可以令我們措手不及,再無空間思考。 Breakazine! 拋開忌諱,與你一同靜聽死亡的獨白。 100位青年人,量度自己的死亡距離; 預演死亡過程,探索城中的死亡場景; 走訪喪葬工作者,認識禮節背後的濃情厚意;

生 死 與 個 人 成 長

細聽倖存者的故事,感受生死真義。 其實,每個人的死亡,都在教導世界學習生存; 愈走近死線,我們就愈明白,為什麼要活着。

通識教育 ISBN:978-988-8073-29-0

9

789888 073290

HK$29

本書誌採用環保印刷

徘徊死線前後 細訴生死距離 100位青年人的死亡預囑 p.14 醫生、壽衣店老闆、殯儀經理、牧師、律師的生死工作 p.22

生 死 與 個 人 成 長

親歷疾病、地震、SARS、戰亂的生命獨白 p.34 肥醫生:怎樣才算好死? p.70 龔立人:死亡就是信耶穌的期限? p.72


Breakazine! 013

突 破 書 誌 |www.breakazine.com|Volume13|HK$29|

4

891154 834261 便利店專用條碼

013

死 亡 . 獨 白

生 死 與 個 人 成 長 通識教育 ISBN:978-988-8073-29-0

9

789888 073290

HK$29

本書誌採用環保印刷

徘徊死線前後 細訴生死距離 100位青年人的死亡預囑 p.14 醫生、壽衣店老闆、殯儀經理、牧師、律師的生死工作 p.22

生 死 與 個 人 成 長

親歷疾病、地震、SARS、戰亂的生命獨白 p.34 肥醫生:怎樣才算好死? p.70 龔立人:死亡就是信耶穌的期限? p.72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