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ku ea1-4 portfolio bradyxiao

Page 1


PORTFOLIO

蕭勝翔

MAIL:brady910209@gmail.com

PHONE NUMBER:0937740746

EXPERIENT

2014:台中市立大同國民小 學美術班畢業

2019:成功大學建築營 2020:台中市立台中第一高級 中學畢業

2020:就讀淡江大學建築系

01 -實驗

虛擬成癮..........03

HIGH TEC, LOW LIFE

指導老師:林珍瑩 老師

2022:台南築角社區營造競賽 佳作

2023:余曉嵐建築事務所實 習

2020:擔任班級代表 2023:擔任淡江建築系學會 副會長

2023:亞洲建築新人戰國際場 工作坊

2025:亞洲住宅國際工作營

02-實作

雙向開合氣球單

元系統................21

Two-way Opening unit system

Controlled by Balloon

指導老師:鍾裕華 老師

解放美術館.......31

Liberation Art Museum

指導老師:賴怡成 老師 04 -啟蒙

建築LAB.........41

Architecture LAB

指導老師:吳宛珊 老師

01 -實驗

虛擬成癮

HIGH TEC, LOW LIFE

指導老師:林珍瑩 老師

在未來,虛擬技術進步到跟現實一樣難辨真假時 ,虛擬成癮會成為常態嗎?生活和空間將會發生哪 些變化?

我透過故事的方式,構想了在極端氣候下,虛擬 與數位遍布的未來,並思考虛擬成癮的人們會以怎 樣的方式生存,結合群體智能的邏輯,透過電腦模 擬未來地下非法世界的聚落模式。

第一章 2035 TEC-ADDICTION

虛擬世界登入裝置

2035年東京由於海水

上漲,沿海地去被淹沒 ,導致人口集中化、 環境惡化、密度過高 等問題

為了解決社會與環境

問題,政府打算在被 摧毀的城市上重建一

座高科技且平等的烏 托邦城市,成為居民 的資格由資產決定, 且科技成癮者被排除 在外。

為了建造烏托邦城市

,機器與智能迅速發 展,導致失業一同上 升,因此到處都是暴 動與抗議。

政府透過發展虛擬世

界以提供虛擬工作來 解決失業問題,但也 導致虛擬成癮者越來 越多。

-DESIGN -

VIRTUAL WORLD’S ENTRANCE DEVICE

COMMON VIRTUAL DEVICE

RECEPTOR

正式的虛擬設備由政府提供出租。購買 該設備需要大量資金,而且這個系統還 有時間、行為等限制。該設備將虛擬世 界中的數據轉化為化學反應,用特殊液 體刺激器官,捕捉大腦輸出指令的電波 並將其轉換為數據,以便將反應呈現在 虛擬世界中。同時,腦波透過腦波偵測 頭盔轉化為生物能,回饋給政府。

MECHANICAL CENTRAL NERVOS SYSTEM

ILLEGAL VIRTUAL DEVICE

機械反應器官是安裝在人體上的機械器 官,可以完成肉體無法完成的動作或行 為,受到技術假肢崇拜者的追捧。該裝 置的運作方式是安裝一個機械中央系統 (例如機械脊柱)來捕捉大腦發送到反 應器官的信號。經過計算,可以控制安 裝在機械中央系統上的科技義肢。但由 於長期使用者的原有器官會惡化。

非法虛擬設備不需要液體設備,更便宜 、更輕,而結沒有限制,是大多數虛擬 成癮者使用的系統。這種裝置直接將虛 擬資訊插入中樞神經系統,不需要特殊 的液體,但需要阻斷原始感受器官的訊 息,當身體出現問題時,大腦無法察覺 ,虛擬世界中的死亡資訊會直接傳送到 大腦,導致現實世界中的使用者死亡。

第二章 2055 “LIVING MACHINE”

自給自足的虛擬成癮者

-STORT TIME LINE-

能夠連接虛擬世界的 裝置已經從外部處理 器升級為植入體內的 晶片。

由於配戴晶片,成癮

者們的身體被反抗政 府的科學家駭入並且 被控制與政府對抗。

抗爭以失敗告終,成

癮者們被迫選擇戒除 科技成癮,或是被趕 到廢棄的沿海城市。

被驅逐的成癮者聚集

在廢棄城市,逐漸形 成廢棄城市聚落。

商人來自城市,透過交 易高科技商品、技術和 資源或分配駭客等虛擬 任務來和廢棄城市居民 換取虛擬貨幣。

RESIDENTS OF

Danger, lack of resources, instability SEVERE VIRTUAL ADDICT BAD ENVIRONMENT + ABANDONED URBAN

Living alone, low quality, unable to take care of oneself

-DESIGN DEVELOPMENT-

LIVING MACHINE DESIGN

透過空氣或水的填充來控 制裝置的上浮或下淺

裝置能夠隨時在陸地與 水中行走

使用氣囊結構 仿生(Ligiidae)

智能系統進行偉險評估 與計算

氣囊外殼緩衝外來 衝擊以保護使用者

來自被驅族的成癮者組 成有組織系統的聚落的 居民,過者自給自足, 或與商人進行交易的生 活。

SEVERE VIRTUAL ADDICT (研究對象)

嚴重的成癮者無法脫離 虛擬世界,因此他暪陀 離群體生活,而且只需 要滿足基本生存條件就 能夠生活,但也代表它 們無法靠自己謀生。

Living alone, low quality, unable to take care of oneself

STATE OF THE ENVIRONMENT

沿海環境陸地與海水介面相當破碎,充斥者危險,經常遭遇天 災。因為糟糕的環境條件,此區的資源僅有藻類得以使用。

STRUCTURES AND SYSTEMS

運作管理整體裝置系 統並判斷、應對危險

將藻類轉換成氧氣、 養分跟電力以供使用

協助智能系統收集 偵測環境數據

1.處存藻液 2.控制沉浮 3.預防撞擊

裝置切換足或鰭在 陸地上和水中運行

MODE OF DEFERANCE STATEMENT

STABLE STATE FLOATING STATE SINKING ST

第三章

2085 “SWARM ANIMAL” 成群的成癮者

-STORT TIME LINE-

VICIOUS CIRCLE

隨著時間的推移,被 驅逐的人仍然沒有受 到重視。在無盡的絕 望中,越來越多的人 成為虛擬成癮者, living machine的數 量不斷增加。

ENERGY THEIF

UNDERGROUNG SWARM

隨著人口的增加,原 有的藻類資源越來越 少,於是有人開始採 用偷竊的方式來取得 資源。

能源竊盜事件增加導 致被驅逐者與市政府 矛盾加劇,政府加強 打擊成癮者的力度。

produce by midjourney
produce by midjourney
produce by midjourney

-DESIGN IDEA-

UNDERGROUNDING

複雜的地下鐵道網絡成為成癮者絕佳 的避難所,他們在各個角落收集到一 定的資源後,佔據地下車站為棲息地 並共享/交換資源。

FORAGING/GATHERING ALGAE RESOURCES

EVOLUTION:GROUPIZATION

由於機體由智能系統主導,因此張成群 的機體有者共同目的時,慢慢演變成如 自然界中螞蟻、鳥群等等群體智能,推 演出最佳的行動模式。

UNITS ARE CONTROLLED BY INTELLIGENT

SWARM INTELLIGENT

-DEVICE INSTRUCTIONS-

UNIT EVOLUTION

由於裝置從地面移至狹窄 的地下空間,並能與他人 共享能量,因此體積減少

感測裝置調整為鬚狀 結構,以適應水下生 活,同時方便和其他 機體交換資訊

CONNECTING TUBE

從吸取藻類的抽吸裝置演變成連 接其他裝置體的連接管,以方便 和其他機體共享資源

STRUCTURES AND SYSTEMS

SHELL

ROOM

FOOT VISCERA

BRAIN

2.控制沉浮

3.預防撞擊 取訊息

CAPSULE-LIKE SHELL VISCERA SENSOR

透過類似鬍鬚的裝置接 觸周圍環境,從水中獲

將藻類轉換成氧氣、 養分跟電力以供使用

CONNECTING TUBE

連接他人的連接管來 和其他機體共享資源 與能源

SITE DECISION

SITE ANALYSIS

Shibuya Subway Station

涉谷地下車站是地鐵網絡的重要樞紐, 他匯集了兩個主要地鐵線路

STAIRS TO GROUND FLOOR

靠近外界的地區,狀態相對不穩 定,只有在特殊情況下才會出現 向上移動

月台是連接地下鐵路網的節點, 因此也是進入基地的起點和終點

車站內的空間是成癮者主 要交流和停留的空間,因 為它提供了一個隱密的環 境,也是逃亡的最佳地點

-SYSTEM OF SWARM-

得到可能的流動動線後,我以一對一連接的邏輯,在動線

的周圍附著單元,以最簡單快速且好進出的方式,從動線 反推出成癮者可能的棲息狀況 HABITATE SYSTEM

-FINAL SCENE-

雙向開合氣球單元系統

Two-way Opening unit system Controlled by Balloon 指導老師:鍾裕華 老師 合作夥伴:許詠傑

空求氣壓可以應用在諸多領域,而在建築上,除 了物理環境外,是否還有其他碰撞的可能呢?

我們在鍾裕華老師的指導下,我們想討論把空氣 的可變性運用在改善建築單元的運輸,透過單元的 抽吸氣,讓運送變得簡單,並透過幾何變化,探討 系統型態的可能性。

UNIT DESIGN PROCESS

我們設計出發點是想要創造充氣單元系統,讓建築體的單元可以被預制,並通過充氣吸氣讓單元可 被壓縮。試圖讓模組化的製程方式在攜帶運送的過程得以更加便利,甚至可以嘗試克服環境限制。

-PROCESS-

STEPT1

我們以三角體為原形,先研究了在充氣系統下,三角 體附加了桿件等限制後會有甚麼變化。最終我們選用 了可以開闔的充氣三角體繼續發展。

STEPT2

接下來我們把上述三角單元任意拼接並且進行抽吸氣,從中找到了一組結合起來相 當有趣的型態,並將其擷取,也就是將三角體複雜化後簡化,而桿件的部分也轉變 成硬板,以避免氣球體的危險。

STEPT3

我們提取了一個有菱形開口的梯形幾何體,在各種嘗試後我們把中間的三角型也改成軟材料,抽 氣後發現在單元內縮到一定的量後,因為硬板碰撞到一起,力便轉換到中間的開口,產生內旋的 力,因此做到兩向度開合,而且讓單元最終可以完全扁平。

-BASIC TYPESYSTEM COMPOSITION RESEARCH

在確認完基本單元後,我們開 始嘗試將兩個單元面與面對接 ,在經過各種嘗試並將重複型 態剔除後,我們得到6種基本組 合型態。

-PERMUTATION AND COMBINATION-

在得到六個基本型態後我 們繼續將其排列組合,得 到了無數有趣的型態,並 且可以推測還有無數的排 列方式可以往下繼續探索 。

-ORGANIZATION-

TYPE1

我們以好控制作為選擇型態的條件 ,因此在眾多排列組合中選擇了5號 的排法,以其最為筆直的型態特色 進行操作,然而在吸氣時發現該型 態會有很劇烈的側旋,導致不容易 控制。

TYPE2

因此我們將原本單方向排列的方式改成上下上下的排列方法,可以發現吸氣後的收縮還是控制在通 一條線上。

此外我們發現由於抽吸器導致單元的角度變化,讓該組合可以透過抽吸氣做到向內向外的兩向全曲 動作,因為容易控制以及該特性,我們以此做為設計單元組合型態進行後續操作。

SYSTEM APPLICATION DESIGN

-PRODUCE-

我們希望單元的應用在組裝上是可 以拆卸的,讓單元的以重複利用, 甚至得以在現場進行組成的調整, 所以我們以衝氣孔安裝連接零件的 方式來對接單元。

-FORMING-

我們發現六個單元成一組在抽吸器單元衝突的問題上是最合適的數量,因此六顆為一組,在鏡 射成V字形,重複5組V 字形後因為角度的關係單元會組成一個環狀的拱型量體。

-RESALT-

最後在這個形態下進行吸抽氣,在上述提及的內外彎曲的特性下,當能夠控制住頂點的相對位置時 ,這樣的形體會出現內外翻轉的狀況,內部充氣面會翻向外,而外部硬板會翻向內部型,形成透過 充氣系統來做到皮層內外、材質翻轉的可能性。

-SIMULATION-

我們這次設計除了實作外,還著重設計了此系統的抽吸器電腦模擬,利用GRASSHOPPER寫出單元 的雙向度開合,由此一來此次設計並不止於上述的拱型量體,先前嘗試出來的排列組合也可以透過 這顆電池來模擬衝吸氣後的效果,讓這個雙向開合單元有更多應用的可能。

FINAL MODEL

03 -成長

解放美術館

Liberation Art Museum

指導老師:賴怡成 老師

基地: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派出所縣址

此次案例要求設計出淡水在地的美術館並向民眾 提供教學服務。

在科技趨勢下,展覽有許多新的互動方式產生,打 破以往展場的神聖的氛圍,觀眾、作品與作者之間 的互動逐漸改變。

我希望在美術館置入畫家工作室,並用打散工作 室與美術館機能的方式讓觀眾與畫家的界線模糊, 產生各種偶遇與互動機會。

DESIGN IDEATION & CONCEPT

-RELATIONSHIP OF INTERACTION-

過往的藝術背後的關係是藝術價創作藝術,藝術供民眾欣賞,而民眾崇拜藝術家,而到現今 這關係有了變化,三者關係變得密切,互動式藝術讓民眾得以沉浸其中,藝術家與民眾雖然 變得密切但彼此之間還是有一段距離,因此我想透過這次設計,試圖讓三者關係交融一起。

-CONCEPT-

我以解放美術館為概念,把藝術家的工作空間也帶進美術館,並試圖模糊藝術、藝術家與民 眾之間的邊界。

傳統美術館的展覽架構

-ANALYSISXOBSERVATION-

為了讓建築物可以融入基地,我觀察了基地周遭,發現當地的建築量體與自然交織在一起,植物樹 木模糊了建築與建築之間的界線,因此我用此意境作為設計的操作手法。

基地周遭的都市空間幾乎都有植物(景觀)侵入

-EXHIBITION MODE-

將此觀察的意象作為操作手法,將景觀帶進基地並串聯城市

內部展覽

藝術家進駐,訪客與藝術家互動 (陶藝、雕刻、油畫、多媒體)

作品多媒體化

以沉浸互動為概念,設想了以藝術家創作為內部展覽,拉近參觀者與藝術家的關係;投影或虛擬盒 子為外部展覽,以擴散藝術與城市接觸的機會。

對外展覽

透過投影技術投射到周遭建築 ,引入都市

轉入VR盒,開放訪客體驗/在創作品

DESIGN

PROCESS

典藏室

工作室

打散工作室機能

藏 室 互動 (展覽) 互動 (教室) 互動 (訪談) 典藏室

圍出虛空間使互動發生,形成簇群 中心動線帶往各個簇群

-TYPOLOGY DEVELOPMENT-

量體隨地形升高並且圍出 銜接齊柏林的廣場

置入參展動線 產生中庭 銜接高低差的城市動線

圍出虛空間使互動發生,形成簇群

室內量體凸出 產生窺看

打開介面,邊界模糊

中心動線帶往各個簇群

綠植擾動美術館與都市

打開介面,邊界模糊

銜接高低差的城市動線

綠植侵入量體 引入人流 室內量體凸出 產生窺看

FINAL MODEL

藝術家與民眾一起分享的茶水間 巧遇的時候便成為訪談室

室內量體在戶外展區凸出 成為可窺探的屋頂休憩平台

30 晚上工作室向外打開與居民互動 都市被帶進美術館

透過互動裝置(VR盒、投影)引入都市

04 -啟蒙

建築LAB

Architecture LAB

指導老師:吳宛珊 老師 基地:台北市市林區陽明戲院舊址

此次案例為建於士林夜市旁的建築師事務所, 並希望置入城市漫遊的概念。

我透過分析士林夜市中民眾與商家的微妙關係 以及特色的違建系統來安排建築師與民眾的連結 ,創造共生空間。

DESIGN CONCEPT & DEVELOPMENT

-ANALYSISXOBSERVATION-

在基地觀察後,我發現基地有兩件有趣的事情:1.士林有很多公領域與私領域共生的形式。2.士 林的都市立面表情由雨遮分割成活潑開放的商業立面,以及隱僻封閉的住家立面。我將整合 這些觀察作為設計概念。

共生TYPE

TYPE1:獨立性

TYPE5:擴張性

TYPE2:延伸性

城市立面

TYPE4:重塑性

TYPE3:隱蔽性

-CONCEPT-

透過基地觀察,提出以共生為概念,透過使用者共生、士林共生、雨遮共生來操作設計。

使用者 。共生

長駐者:建築師

空間:隱私性 寧靜感 有個性

士林 。共生

好奇心

尋找新鮮

A介紹自己 展現概念

漫遊者:來訪者

藉由基地觀察所分 析出的士林共生空 間 提取手法轉化成 一個成可以達成使 用者共生的載體

B空間:開放性 趣味性 慢步調

雨遮。 共生

透果如雨遮般的中 介空間串聯每個量 體並創造模糊空間

-TYPOLOGY DEVELOPMENT-

公私量體

置入共生

景觀置入

動線交錯

雨遮空間

雨遮下空間置入街道家 具將過度空間重塑城廣 場

DRAWING & MODEL

從事務所空間下延伸出展覽空間

TYPE2:延伸性

TYPE3:隱蔽性

將出租工作室隱蔽在事務所辦公 室旁,提供兩者交流機會

民眾的動線從事務所空間中經過, 創造窺探的機會

TYPE5:擴張性

頂樓透明的咖啡廳成為 整棟建築的招牌,如同 士林民宅外張貼的刊版

TO BE CONTINUED......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